收藏 分享(赏)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诗四首》测试题及答案.doc

上传人:a**** 文档编号:195745 上传时间:2025-11-1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诗四首》测试题及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诗四首》测试题及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诗四首》测试题及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诗四首》测试题及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诗四首》测试题及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诗四首》测试题及答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诗四首》测试题及答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诗四首测试题及答案内容预览:诗四首·综合能力测试一、为下列加点字注音(8分)荒秽( ) 荷锄( ) 候骑( ) 燕然( )荆门( ) 帘旌( ) 徙倚( )二、解释下列加粗词语(10分)1.荷锄:2.草木长:3.荒秽:4.凭危:5.征蓬:6.长河:7.大荒:8.仍怜:9.夕阳迟:10.徙倚:三、文学常识填空(24分)1归园田居的作者是_,_朝诗人。字 ,世称 ,本诗作于诗人 的第二年,选自_ _。2使至塞上选自_ _,作者是_,字 ,_朝著名 (派别)诗人,与 并称为“王孟”。本诗选自_ _。3渡荆门送别的作者是_,_朝诗人。字 ,号 ,有 之称。本诗选自_

2、_。4.登岳阳楼的作者是 , 朝诗人。字 ,号 。本诗选自_ _。四、按要求用原文回答(16分)1归园田居中写诗人耕种辛勤的句子是“_ _,_ _”;抒发作者愿望的句子是“_ _,_ _。”2渡荆门送别描写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象的诗句是“ ,_ _”。用拟人手法抒发诗人思乡之情的句子是 “_ _,_ _”。3使至塞上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暗写自己的遭遇并抒发情感的句子是“ ,_ _”。描写黄昏日落景象的千古名句是“_ _,_ _”。4.登岳阳楼表达漂泊不定的生涯、离乡背井的感慨的句子是“ ,_ _”。诗中“ , ”道出了一个亡国之臣心中的愤懑。五、选择题(每题4,共16)1.对使至塞上诗句分析错

3、误的一项是( B )A首句采用记叙的表达方式交代了诗人的路程去向。B诗人用“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初临“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激动和雄心。C第三句展现了大漠的辽阔与奇特壮丽的景色,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入对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D整首诗叙事与抒情结合,而作者的情感却在事件和景物中表现得酣畅淋漓,使得事、景、情融为一体。2. 对渡荆门送别的内容、写法理解不符合诗意的一项是( D )A诗的一开头,就以明快的手法点明了此行将要前往的目的地,以至乘坐的交通工具。B全诗以远游起笔,中间写途中所见景色,最后以惜别作结,过渡自然,结构严谨。写景

4、用语着字,也独具匠心。C诗中所写景物,既有远景又有近景,远景广阔而雄伟,近景明朗而秀丽,可见诗人很善于摄取自然景物到诗境中来。D这首诗从题材上说是一首五言律诗,从体裁上说是思乡诗。诗中不是写诗人离开故乡的不舍,而是以故乡水为抒情主体,描写其万里相送的情谊,使游子对故乡之思倍增。3. 对登岳阳楼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A联点明登临位置,从“帘旌”到“夕阳”,写景由远而近。B颔联思昔抚今,忆“吴蜀”融入厚重历史感,说“徙倚”渗透个人怅惘情。C颈联“万里”与“三年”对举,分别从空间和时间跨度上道出了亡国之臣的无尽忧愤。D尾联“风霜”一语双关,“沧波”情景交融,于无限悲凉中收束全篇。4. 下面

5、对诗文内容,写法理解不正确的是( D )A登岳阳楼背景是靖康之变,诗人凭栏吊古,抒家国之恨和身世之愁,颈联从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脱胎而来,诗歌气象开阔,苍凉悲壮,堪称杜调。B归园田居从表面上看,写的是田园劳作之乐,其实是传达出诗人归隐田园的心愿,也流露出诗人淳朴率真的生活情态,是五言古诗中的精金良玉。C渡荆门送别写景部分,诗人坐在船上沿途观赏,一路看来,眼前的景物逐渐变化,这是“移步换景”的写法。D使至塞上以简练的笔墨写了出使边塞的经历,诗中所写景物,极有远景又有近景,远景广阔而雄伟,近景明朗而秀丽,可见诗人很善于摄取自然景物到诗境中来。(无近景)六、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6、对的打“√”,错的打“×”。(4分)1.归园田居中“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一句以极富诗意的笔法写出诗人早出晚归、不辞辛劳的形象。 ( √ )2.使至塞上中“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表现了诗人即将到达西北边塞的欣喜之情。( × )3.渡荆门送别中“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一联描绘了两幅美丽的画面:一幅水中映月图,一幅天边云霞图,让人感受到了江上的美景。 ( √ )4.登岳阳楼中“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一联表达了诗人三年多来,辗转万里,备尝艰辛的无限感慨。 ( √ )七、拓展延伸(22分)(一)绝句二首(其二)杜甫

7、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1.诗中有两个字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春天山花怒放的勃勃生机,你知道是哪两个字吗?(2分) “欲”和“燃” 。2.仔细品读诗歌,说说诗人在诗中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感情?(3分)表达了漂泊异乡的游子强烈的思乡之情。(二)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1.全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2.“散入春风满洛城”中的“散”改为“传”好不好?为什么?(3分)不好。因为“散”是均匀遍布,写出笛声无处不在,无处不闻,传遍了整个洛阳城。“传”字没有这个表达效果。(三)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注:最后“王孙”句:楚辞·招隐士“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这里反用其意,言山居特别恬适,隐者自可久留。王孙,此指王维。1用简洁的语句概括这首诗歌所描写的内容。(3分)描写了秋山雨后的月夜。2“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描绘了怎样的景色?(6分)前句写静景,后句写动景,诗人用动静结合的方法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优美的景观:明月照耀着苍翠的松林,月光透过林木的缝隙泻在林间;晶莹闪亮的泉水在山石上流淌,不时发出淙淙的清音。3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3分)从侧面表现了他对官场生活的厌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语文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