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专家专题讲座高中地理“地球运动”的教学研究.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46876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26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家专题讲座高中地理“地球运动”的教学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专家专题讲座高中地理“地球运动”的教学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专家专题讲座高中地理“地球运动”的教学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专家专题讲座高中地理“地球运动”的教学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专家专题讲座高中地理“地球运动”的教学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专家专题讲座高中地理“地球运动”的教学研究.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专家专题讲座高中地理“地球运动”的教学研究.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专家专题讲座高中地理“地球运动”的教学研究.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专家专题讲座高中地理“地球运动”的教学研究.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专家专题讲座高中地理“地球运动”的教学研究.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专家专题讲座高中地理“地球运动”的教学研究.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专家专题讲座高中地理“地球运动”的教学研究.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专家专题讲座高中地理“地球运动”的教学研究.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专家专题讲座高中地理“地球运动”的教学研究.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专家专题讲座高中地理“地球运动”的教学研究.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专家专题讲座高中地理“地球运动”的教学研究.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专家专题讲座高中地理“地球运动”的教学研究.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专家专题讲座高中地理“地球运动”的教学研究.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专家专题讲座高中地理“地球运动”的教学研究.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专家专题讲座高中地理“地球运动”的教学研究.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专家专题讲座高中地理“地球运动”的教学研究.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专家专题讲座 高中地理“地球运动”的教学研究刘云北京东城区教育研修学院一、对“地球运动”知识的深层次理解“地球运动”是高中地理教学的核心内容之一,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认识和理解这一问题呢?1.“地球运动”的核心知识和教育价值(1)“地球运动”知识的构成从教学内容上看,“地球运动”知识主要是由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和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两个大的方面组成的。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主要包括了地球运动最重要的两种基本形式自转运动和公转运动以及自转与公转的关系等内容。其中地球自转运动的一般特点主要从:自转的中心、方向、周期、速度等方面;地球公转运动的特点应从:公转中心、方向、轨道形状

2、(近日点和远日点)、周期和速度等方面加以认识和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可以用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的关系黄赤交角来表示。黄赤交角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地理概念,在地球运动的学习中,是核心知识,具有重要地位。地球上的昼夜交替、地方时的差别及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主要是地球自转运动造成的。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产生了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回归运动的规律,导致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进而使地球表面接受到的太阳辐射产生时空变化,从而导致四季更替和五带的形成,这些主要与地球的公转运动密切相关。上述两个内容组成一起,就是构成了我们所说的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2)“地球运动”核心知识的价值体现大家都知

3、道,“地球运动”知识的教学,历来是都是地理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所在,其往往成为一些人对其诟病的所在。地理课程改革以来,对其要求虽有调整,但知识的主体内容并没有从课程标准中删除,而是始终成为高中地理教学的经典内容之一,这与其独特的地理教育价值密不可分。从知识内涵的角度上看:“地球运动”知识,有核心概念,有清晰的学科逻辑结构,反映了学科的价值,成为高中地理教育的经典内容之一。“地球运动”是以自然地理知识为主要研究对象重要内容,属于地球概论和天文学知识,这部分知识是学习和认识地理环境内容的前提。“地球运动”知识的教学,含有大量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最佳的载体。成为实现“培养

4、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利于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用地理的独特视角去认识事物,比如时空的结合,观察角度的切换(俯视与侧视)等,运用地理学科的思想和方法去学习这部分知识,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从教学内涵的角度上看:高中阶段的地理课程,选取了一些对促进学生的学习有价值的基本过程、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地球运动”就是其中经典的内容之一。因为认识地球运动的特点及其地理意义,是学习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正确认识人地关系相关知识的前提和基础。地球运动与人类活动息息相关,生活中蕴藏无数的科学奥秘。“地球运动”知识的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他

5、们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通过让学生观察地球仪、三球仪,动画演示及视频等,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学生动手操作参与演示,认识地球运动的特点和规律,思考地球运动对人类的影响,促进了学习方式的改变,为自主学习创造条件。同时,对这一问题的学习,有助于促进的其他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的学习,因为它是这方面的“开篇之作”,具有既强调示范性,为类似内容的学习奠定了必要的基础。“地球运动”知识的教学,强调学生通过思考与探究来获得地理学习的技能和方法,体现了地理学习的价值。从思想文化内涵的角度上看:地球是人类生活的家园和活动的舞台。了解和认识地球是人类“天生的爱好”,“地球运动”知识的学习,有助于满足学生的好奇

6、心,对提高学习和探究兴趣,培养科学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意义重大。“地球运动”的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即:由于“地球运动”的教学,是从更广阔的空间尺度和较长的时间尺度,让学生去动态观察世界的,这有助于他们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提升。学习地球运动这部分知识,能够培养学生用综合的观点去看待和认识问题。如揭示地球运动各种形式之间的联系,人类与地球运动之间的关系等,能够把自然现象与人文现象有机地结合起来。“地球运动”知识的教学,利于学生实现多样的空间表达,如运用语言的、图像的、数学的、物理的方法和手段,去描述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与联系。(3)“地球运动”知识在地理学科知识结构中

7、的位置及相互关系地球运动的特点与地理意义,是地球运动的核心知识。地球的运动与我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这是学生非常关心和感兴趣的内容。如对太阳的东升西落现象的理解;卫星发射基地选址在低纬地区的原因;极地考察的最佳时期;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与地中海气候的成因(地球上气压带、风带的对应关系);北半球河流右岸与左岸在地貌形态上产生差异的原因;太阳金字塔与当时天文观测内容的关系等等,可以说是不胜枚举。如果学生掌握了这部分内容,就能懂得身边很多自然现象及产生的原因,并为下一步学习其他知识,如对大气运动、水循环等地理规律形成的原理,对气候带、自然带分布差异影响的认识等,奠定进一步学习的基础。也就是说,地球

8、运动知识,是学习众多相关地理知识的背景知识和前提条件。而该核心内容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十分密切,为此,在教学过程中要联系生活实际,运用相关原理和规律去解揭示现象产生的原因,学习有用的地理,努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地球表面的自然环境,是地球在不断地运动变化过程中,经过长期的演化逐步形成的。了解和认识地球运动的特点、规律和成因,对于深入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形成的机制和发展规律,进一步深刻认识人地协调发展的意义,无疑具有重要的影响。此外,有关地球运动的知识,又与选修模块宇宙与地球一起形成了相互补充、相互印证的关系。2.“地球运动”教学的知识结构层次从教学内容来看,我们可以把“地球运动”的知识归纳为:基

9、本概念、运动规律、运动的地理意义三个层级。完成这部分知识的教学,要依据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1)梳理基本概念“地球运动”教学主要涉及以下一些基本概念和知识。地球仪:为了便于认识地球,人们仿造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的比例缩小而制作的地球的模型。地轴:地轴是地球自转的假想轴。在地球仪上,连是接地心和南极、北极的假想直线,其北段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南、北极:是指地球自转所绕的轴与地表的交点,其中指向是北极星一端的交点是北极,另一端与地表的交点是南极。赤道:通过地球中心划一个与地轴成直角相交的平面,在地球表面相应出现一个和地球的两极距离相等的假想圆圈。它是地球表面的点随地球自转产生的轨迹中周

10、长最长的圆周线,赤道的纬度为0。经线与经度:经线也称子午线,是人类为度量方便而假设出来的辅助线,它是地球表面连接南北两极的大圆线上的半圆弧。任两根经线的长度相等,相交于南北两极点。每一根经线都有其相对应的数值,称为经度。国际上规定,把通过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的那条经线,叫做0经线,也叫本初子午线。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与纬度:是在地球仪表面上,从北极点到南极点之间画出与赤道平行的大圆圈。为区别出每一条纬线而给标注的数值,称为纬度。地球自转:地球绕自转轴自西向东的转动,是地球的一种重要运动形式。地球公转:地球沿近似于正圆的椭圆形轨道,围绕太阳的运动。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自转方向:自西向东

11、。北极上空俯视为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俯视为顺时针方向。公转方向:自西向东。北天极上空俯视为逆时针方向,南天极上空俯视为顺时针方向。以上内容主要为初中地理教学中已经学习过的相关概念。恒星日:地球自转的真周期,地球表面各质点绕旋转轴转动360度,所需要的时间长短,一个恒星日时间等于23小时56分4秒。太阳日:地球以太阳为参照物,围绕地轴旋转360度59分,时间为24小时,太阳日实质为正午太阳高度日变化周期,也是昼夜更替的周期。角速度:作圆周运的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转过的角度。自转角速度:作圆周运的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转过的角度。除了南北极点不存在角速度外,其他各地的角速度均为每小时15度。即:地球

12、自转的角速度与地理纬度无关。公转角速度:地球公转的角速度与所在的轨道位置有关,距近日点越近,角速度越大,距远日点越近,角速度越小,平均公转角速度为每日1度。地球的公转运动为变速运动。线速度:作圆周运的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转过的弧长。自转线速度:除了南北极点不存在线速度外,其他各地的线速度变化规律为:赤道的线速度最大(每小时为1670千米),纬度越高线速度越小,自赤道向高纬度递减。公转线速度:地球公转线速度与公转角速度的变化规律相似:距近日点越近,线速度越大,距远日点越近,线速度越小,平均公转线速度为每秒30千米。赤道平面:地球自转轨道平面在天球上的投影,赤道平面与地轴是垂直的关系。地球自转运动

13、是正着身子的。黄道平面:地球公转轨道平面在天球上的投影,黄道平面与地轴之间的夹角为6634地球公转运动是倾斜着身子的,地轴的倾斜方向不变,地轴的北极永远指向北极星。黄赤交角地球自转轨道平面(赤道平面)与地球公转轨道平面(黄道平面)之间的夹角,黄赤交角为二面角,数值为2326。近日点和远日点: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是一个椭圆,它的长直径和短直径相差不大,可近似为正圆。太阳就在这个椭圆的一个焦点上,而焦点是不在椭圆中心的,因此地球离太阳的距离,就有时会近一点,有时会远一点。每年一月初,地球离太阳最近,这一点叫做近日点。每年七月初,地球离太阳最远,这一点叫做远日点。北回归线:即北纬2326(标准为23

14、262844)纬线。这是太阳光直射在地球上最北的界线。每年夏至日(6月22日左右)这一天这里能受到太阳光的垂直照射。南回归线:即南纬2326(23262844)纬线。这是太阳直射在地球上最南的界线。每年冬至日(12月22日左右)这一天,太阳直射点南移至此,然后又向北移动。太阳高度角:简称太阳高度。对于地球上的某个地点,太阳高度是指太阳光的入射方向和地平面之间的夹角,专业上讲太阳高度角是指某地太阳光线与该地作垂直于地心的地表切线的夹角。太阳直射点:太阳直射点是地球表面太阳光入射角度(即太阳高度)为90度的地点。它是地心与日心连线和地球球面的交点。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的地方时为正12时。活动规律春

15、分,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此后北移。夏至,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上,此后南移。秋分,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此后继续南移。冬至,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上,此后北移。晨昏线(圈):地球上昼半球和夜半球之间的分界线,是地球的大圆圈。春秋二分,它同一根经线相重合,全球昼夜等长;冬夏二至,它同经线交角最大,全球昼夜长短差值最大。由于大气折光作用和太阳视半径的存在,它实际上比大圈略小。昼夜、昼夜更替、昼夜长短、极昼极夜地转偏向力:在地球上,相对于地球运动的物体(运动方向平行于地轴时除外)会受到一种惯性力的作用,这种惯性力是以首先研究它的法国数学家科里奥利的名字命名的,叫做科里奥利力。由于科里奥利力垂直于物体的运动方向

16、,所以不能影响物体运动速度的大小,但它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方向。突破概念学习中难点的策略由此可见,地球运动部分涉及的概念数量大,其中相当一部分又非常的抽象,需要从空间的、动态的角度去理解与把握,这与学生的认知水平有一定的落差,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屏障。考虑到地球运动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多是成对出现的,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列表比较的方法,帮助学生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弄清概念之间的异同,即不同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把握其本质和精髓,这既符合这些概念性知识学习的特点,又可以使相关知识的学习系统化、网络化,便于学生接受、内化和迁移运用,可以有效地化解教学中的难点。这种方法,既可以在新授课中使用,又可以在复习课

17、上运用。突破了概念教学的难点,也为进一步揭示地球运动的基本规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例如:将自转和公转进行比较(2)把握地球运动的基本规律地球运动基本规律的主要内容:地球运动形式的复杂性与规律性 地球是宇宙中一个普通的天体,遵循着物质世界运动的一般规律。除了地球本身内部物质不断运动和变化外,就地球运动而言,其呈现出复杂且有规律的运动特点。即同时存在着不同的运动形式:比如,绕地轴自转、绕太阳公转的同时,还随太阳参与银河系的运动,随银河系参与总星系的运动等。即使是公转也不只是简单地绕太阳作椭圆运动,而是绕日地质心运动,同时也绕月地质心运动。为了突出其运动的重点,认识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意义,在中学阶段,

18、一般只研究地球的两种基本运动形式绕地轴自转和绕日公转。这种将地球运动分解成自转与公转的做法,是我们深入认识地球运动、把握其规律的一种有效方法和手段。因为人们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的层面对地球的运动进行分析和认识,可以使使问题简单化、明了化。因此,应关注地球自转和公转之间的关系,避免孤立地分析其中的一种运动。我们认为,分解本身并不是目的,其本质上是为了从更高的层面对地球运动进行整体性的把握,以达到最佳的认知效果。这种思想不仅授课教师自己要明白,而且必须要让学习者(就是学生)也明白。自转运动和公转运动的规律性“变”与“不变”的特点及规律地球运动过程中,存在着“三个基本不变和两个变”:“三个基本不变”

19、是指地球在运动过程中,地轴的空间指向基本不变,北极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地球运动的方向不变,总是自西向东;黄赤交角的大小基本不变,保持2326。“两个变”是指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交线、地轴与太阳光线的相对位置是变化的。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 理解黄赤交角,是把握地球运动规律的关键。“一轴两面三角度”是认识黄赤交角最重要的基础知识,为此应重点掌握:“一轴”指地轴;“两面”指黄道平面和赤道平面;“三角度”指黄道平面和赤道平面的交角为2326,地轴与黄道平面的夹角为6634,地轴与赤道平面的夹角为90。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产生了一年之中,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形成了回归运动,这是

20、地球运动重要的规律之一。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时空变化呈现明显的规律黄赤交角的存在,不仅产生了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还使得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随季节发生递变;也使得昼夜长短随纬度、随季节发生变化。这些都是运动规律性的基本表现。把握地球运动规律的教学策略 地球运动部分涉及到的规律性知识很多,且把握的难度很大。针对这一现状,准确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中的要求:“运用教具、学具,或通过计算机模拟,演示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解释昼夜交替与四季形成的原因。”按其要求,借助地球仪、三球仪等教具或教师自制的相关学具;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通过计算机模拟的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地球运动的基本规律。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最佳的教

21、学效果,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用地球仪进行操作、演示。要让学生通过观察,赤道面和黄道面,理解黄赤交角的含义,把握自转和公转的相互关系,以便更好地学习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等知识。通过观察,引发思考和探究。对于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可以让学生分析日照图中的数据,归纳得出结论,也可以让学生把数据转换成变化曲线图进行分析,还可以用实验或计算机动画演示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过程,注意引导学生分时段、分区域进行观察,全方位动态地掌握整个过程。昼夜长短变化规律的学习同此。在正确理解和掌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解释四季形成的原因。在这一学习过程,还要培养学生建立地球体的空

22、间概念,同时还要训练学生绘制地球运动平面图的技能,搭建平面与立体,学习与考试之间的桥梁。(3)理解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球运动地理意义的主要内容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主要包括昼夜更替;地方时差;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向。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主要包括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更替等。把握地球运动地理意义的教学策略 学习地理,重在学以致用。认识和掌握地球运动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之后,要求学生能够结合实际,在梳理、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基本的地理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地球上很多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与地球运动密切相关。对习以为常的自然现象和生活常识,从科学的角度

23、加以解释,重新认识。例如,学习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之后,教师可以抛出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生活中人们并没有感觉到地球在动,请用事实证明地球一刻不停地在做自转运动。(傅科摆、长江口的位置的变迁;经度时差;昼夜更替)这样设问的目的是:分析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师授课时多采用的是分析法,对自转的三个地理意义逐一阐释。而要回答此问题,需采用举例并归纳的方法,两者在方法上是有差异的。另外,借此可以了解学生对这一问题掌握的程度(广度证据数量的多少、深度质量的高低即有效性)。这种从现实生活的感知出发,培养学生探究意识,能够对学习内容的进行再现和灵活运用的做法是很有必要的。总之,在地球运动的教学中,梳理概念、

24、把握规律、理解意义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这与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设计思路”中明确提出的要求:“高中地理课程注重与实际相结合,要求学生在梳理、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基本的地理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是一脉相承的。3.有关地球运动的最新研究成果与知识的更新、拓展 人类对地球运动的认识过程,源于生产和生活的需要,是生存和发展的要求使然。人类对地球运动的认识和研究,永远不会停止。虽然近期国内外对这方面的研究鲜有最新的重大研究成果出现,但是为了更好的开展课堂教学,老师们应该对与“地球运动”相关的知识多加关注和了解,不断更新、拓展相关知识,及时准确的运用到教学之中

25、,促进地理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二、“地球运动”的教学策略(一)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目标的设定1.高中地理课程的总体目标是: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2.地理课程标准关于“地球运动”教学的要求:地理课程标准中关于“地球运动”的内容要求的表述如下:标准活动建议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运用教具、学具,或通过计算机模拟,演示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解释昼夜交替与四季形成的原因。3.“地球运动”的知识结构: 地球运动是地理环境的形成以及地理环境各

26、要素运动变化的基础,是高中阶段地理学习的基础,“认识地球的运动特点及其地理意义”是高中地理重要的学习目标之一。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是学习其他地理内容的重要基础理论,对于认识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都要着重要意义。地球的自转运动和公转运动是地球运动最重要的两种形式。地球自转运动的一般特点包括自转的中心、方向、周期、速度等,地球公转运动的特点应从公转中心、方向、轨道形状、周期和速度等方面去掌握。地球上的昼夜交替、地方时的差别及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都主要是地球自转运动造成的。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可以用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的关系黄赤交角来表

27、示。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产生了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回归运动的规律,导致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进而使地球表面接受到的太阳辐射产生时空变化,从而导致四季更替和五带的形成。4.“地球运动”教学的具体目标:根据以上对课标要求的解读,确定相应的具体教学目标如下: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和认识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及自转与公转的关系;分析掌握地球运动产生的干地理意义。通过对有关图表及材料的观察、阅读和分析,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提取信息能力、读图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有关具体知识的教学及活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绘图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有关学习资料的收集和对图表

28、数据资料的阅读分析,尝试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并把地理信息运用于地理学习过程。通过活动和案例分析过程,学会案例分析法,尝试探究性学习;通过对具体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学会读图分析、操作演示、绘图说明、综合分析等学习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运用资料探讨地理问题,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科学探索精神,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通过学习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认识事物是普遍联系和发展变化的,使学生树立辨证的唯物主义思想观。5.学生情况的简要分析 从知识背景来看,通过初中的学习,学生对地球运动的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多停留在识记层面上,与高中学习的要求相差悬殊

29、。从数学、物理知识基础来看,相关知识储备普遍不足。从学习的内容来看,地球运动是高中阶段学生遇到的第一个重要的地理规律,知识本身抽象、能力要求高,对于刚进高中学习的学生来说难度较大。对刚刚进入到系统地理学习的学生而言,良好的地理学习习惯尚未形成,这些都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负面的影响,这是教师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必须加以考虑并解决的问题。(二)“地球运动”教学中存在的典型问题与解决策略1.“地球运动”教学中存在的典型问题教学程式化,创新能力不足 在地球运动的教学中,知识传授容易沿着概念规律意义的顺序进行。程式化的教学,很容易造成重点不够突出,难点不易解决等问题。对学生而言,因为教学形式单一,知识难

30、度大,往往产生厌学情绪。教学方法不当,教学效果不佳 讲授为主,造成学生主体性缺失,课堂最终走向“一言堂”。开展多媒体教学,教学密度过大,留给学生观察和思考的时间不足,由“人灌”变为“机灌”。学科特色缺失,教学实效性差 一是课堂驾驭能力差,将地理课变成数学、物理课,冲淡了教学的“地理味”。另一个是地球仪、三球仪、地图等直观教具使用少、或不得当,工具的作用没有发挥出来。2.“地球运动”教学中存在问题的解决策略(1)构建知识之间内在联系的教学程序基本流程:明确概念理解原理把握规律综合提升明确概念,就是要弄清其内涵和外延,把握其本质。要强化概念教学,地理概念,特别是那些核心概念,是构成学科知识体系的重

31、要基石。理解原理主要是指:要深刻了解基本原理的内容;全面总结原理的应用;适当进行解题训练。即,通过搭建台阶,突破难点。把握规律,即,认清地理事物分布规律的属性(点、线、面、体;例如:盯两点:即盯住晨昏线与赤道的交点及其与极圈的切点;牵两线:两线指国际日期变更线和地方时为O时的那条经线)掌握方法,通过归纳总结,概括解决问题的要领,使之条理化。比如,阅读日照图,只需要明确“3判断、3计算”(方向、直射点的位置或季节;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地方时)即可。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综合提升:用联系的观点认识地球的运动,使综合能力不断提高。总之,呈现核心概念,理解内涵与外延;提炼和梳理地理过程,使之结构

32、化、系统化;运用地理原理和规律,分析成因;理论联系实际,迁移、创新,最终达到综合提升的目的。(2)重点突出,难点突破,体现学科特色。即,从教学设计到教学实施的各个环节,要努力实现下列几个有机的结合:时空结合 研究和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都要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加以描述和阐释。从时间的角度上看,在一定的时期内,任何地理事物的分布和运动变化,都分布在特定的空间领域;从空间的角度上看,任何地理事物都会随着时间的发展,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产生运动和变化,时间和空间是构成了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重要结点。例如,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随季节,也就是时间的变化;随纬度,也就是空间的递变,就是一种最重要的时空分布与

33、变化结合的规律。因此,时空结合就成为地理学研究的重要特色。“地球运动”的教学,正好契合了地理课程标准中有关地理学科特点表述:即地理学科具有地域性和综合性的特点。由此可见,引导学生从时空结合的角度,即地理学科的视角,来研究和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是地理学科学习中最具核心价值的内容所在。因此,在“地球运动”的教学中突出时空结合,是最具有典型性的。从检测的角度上看,“地球运动”的相关知识,是各级各类考试的重点内容所在。一是由于它的学科价值所决定的,另外,时空结合可以渗透到所有的地理知识之中,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十分紧密,易于结合,因而成为考查的重中之重。图文结合 与其他自然和人文学科相比,地理学科的学习

34、中最突出的特点是大量的使用各种类型的地图。地图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要想学好地理,必须要借助地图这一重要载体,因为在地理教学中,离不开地图工具的有效使用。在开展“地球运动”的教学时,会涉及到众多的地图。合理有效的运用相关地图,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值得指出的是,我们这里所说的地图,是指广义上地图,如各种专题地图,与地理学习相关的各种图表、图像等皆属于此列。图文结合,是地理学习中的必然要求。在“地球运动”的教学中,出现图文分离,为了读图而读图的现象,都是这部分内容学习中的大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做到图与文的有机结合。如,以图释文,以文析图,图文转换等。要充分挖掘图像的

35、内在有价值,并对读图方法进行指导。地图是学生获取地理知识的重要源泉,充分运用地图,是培养地理能力的重要手段。教师要通过地理图像的使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地图的使用,解决了地球运动中宏观与微观认识的矛盾(跳出地球看其运动的规律)。最后,从学习目标的检测形式来看,不论是会考还是高考,地球运动这部分内容的纸笔测试的都会借助相关的地图来呈现,且多以地图的考查作为载体,所以这也是强调图文结合的重要原因之一。动与静,大与小结合 静态是动态的一种特殊形式、是瞬间的一种表现。是为了更好认识地理事物而采用的方式方法。空间尺度大与小的切换把地球运动放置在太阳系这一巨大的空间舞台中去认识,这与人的视野相对狭窄构成

36、了冲突。为此宏观与微观的矛盾需要借助地图(平面或立体;传统如地球仪、三球仪或现代,如计算机动画模拟)工具加以解决。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传统地理学的研究,多侧重于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定性描述上,而现代地理学则更多的关注于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定量分析上,因而得出的(定性)结论就愈加准确、科学,有信服力。定量研究的发展,一方面得益于人类认识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得益于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因为海量信息的处理成为定量研究的技术基础和支撑。同时定量研究更多的是一种侧重于认识事物,通过各种数据,揭示地理事物各要素之间内在联系的过程性研究。新课程非常强调“既关注学习过程,又关注学习结果”的基本理念,这与地理学强调定

37、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是异曲同工的。例如,在“地球运动”的教学中,研究和认识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的递变规律时,可以通过阅读(观察)相关地图中(二分二至日时)的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的变化的具体数值(据),整理完成下列有关正午太阳高度的填表内容(动手)标注加以归纳(如果是学生通过课外观测到的实测数据,效果可能更好),最后分析(动脑)得出相应的结论。这种学习过程非常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的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同理,对昼夜长短变化规律的研究和认识也可以复制上述过程,这里不再赘述。 此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一个重要表现方面就是在教学中要重视地理计算能力的培养。我们可以把有关地理计算问题,看成是隐性的,并

38、且是最简单、最有效的定量研究的一种形式。计算只是一种形式和手段,其本质是为了通过计算这种形式来深入理解相关的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等。传统与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 充分利用各种直观手段(地球仪、三球仪,动态演示课件;将传统方式和现代教学方式相融合)尝试使用虚拟技术,计算机模拟技术等。正确认识各种媒体运用的利于弊,原则:适时适度,相互补充,效益最大化。学科间结合 内容又涉及了天文、地理、数学(代数、三角、几何)、物理等学科的知识,综合性很强,对学生的空间思维要求较高,涉及空间概念的内容又较多,很难直接感知,会使学生感到抽象,对于相当一部分学生而言学习难度比较大。数学知识、物理知识的借鉴与整合。

39、教学过程中可以借用数学知识,如平面几何和立体几何的概念(特别是球体知识)与解析方法,来促进地理知识的学习。例:借助数轴,明确公转运动中远日点、近日点与对应日期的关系。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也可借用上图正弦曲线表示,以便于理解记忆。借用物理学中的相关知识,加深对地理现象的认识与理解,如运动的相对性、牛顿的运动三定律等。还可以巧用物理中的“左右手定则”知识,来掌握记忆地转偏向的规律要注意:课堂教学中用到的数学、物理知识只是地理教学的必要补充,目的是为了加深学生对地球运动内容的理解,教学实践中要注意把握好“度”,不要变成数学课、物理课,以免冲淡教学的“地理味”。其他如:直观与抽象结合、归纳法和演绎法结

40、、事实与假设结合。例如“在公转方向不变的情形下,如果自转方向变为自东向西,恒星日与太阳日的长度谁会更长些?”“如果黄赤交角变小,五带的范围会怎样变化?”在同一地点观测某一区域内的同样的恒星或星座时,为什么半个月后要提前一个小时?”(3)充分利用各种直观手段开展教学 充分利用各种直观手段(地球仪、三球仪,动态演示课件;将传统方式和现代教学方式相融合)开展教学(变平面为立体,构建心理地图,提升运用能力;部分(单球)图与整体(四球)图的结合使用;变抽象为形象;定性研究与定量分析(计算)相结合,进而有效地促进这部分知识的学习)此外,下列一些问题也应该给予关注:教学设计与实施要确保科学性:科学性是首要,

41、最低要求。比如语言要科学、规范。使用准确语言,如描述太阳高度(角),要用的大小,而非高低;教学用语要生动、诙谐。具有可行性 设计时要考虑:A.师情:基本功;经验;驾驭能力B.学情:关注主体;承认差异,尊重个体。C.校情:环境条件的提供(农村与城市的差异)创新性:反思、改进要成为我们教学工作永久的亮点三、学生学习中常见的错误与问题的分析与解决策略学生在学习地球运动内容时的常常会出现一些错误,有可能是前知识带来的错误、有可能是新旧知识之间相近造成的,还有就是知识应用中出现的错误。1.因为概念相似或相近而出现的错误例如:昼夜、昼夜更替、昼夜长短、极昼极夜昼夜和昼夜更替的产生原因不同:必须明确昼夜现象

42、不是自转产生的,而是由于地球是一个不发光的也不透明的球体,因而在同一时刻内,太阳光只能照亮向着太阳的半个球面,而成为昼半球,背着太阳光的半个球面成为夜半球,由此产生昼夜。而昼夜更替主要是有了昼夜后,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转而产生的。昼夜长短变化:主要是由于地球公转运动引起的,地球上不同纬度的地点、不同的季节,昼夜长短变化不同。极圈内出现24小时都是白昼或黑夜的现象为极昼极夜。2.对原理和规律的把握不到位而出现的错误例如:近日点、远日点与月份(时间)的对应关系还有,有同学认为当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时,北半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和昼长都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这是错误的。因为此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

43、中的最大值,而北回归线和赤道之间一年中有两次太阳直射,当太阳直射当地时才达一年中的正午太阳高度的最大值,而不是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上的夏至日时。但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时不论北回归线南北,整个北半球达一年中白昼时间的最大值。3.空间想象能力、计算能力差例如:在黄赤交角认识和时间计算问题上表现突出。太阳日与恒星日;影长与太阳高度呈负相关;极夜地区正午时物体没有影子。解决对策:多利用直观工具学习地理,提升运用地图的能力,增强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四)“地球运动”知识的学生学习目标的检测1.“地球运动”知识学习的主要检测内容与标准地球运动是地理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同时,也是高考的重点内容

44、之一。对于地球运动规律及产生的地理意义,人们习惯上以地球示意图和数据的方式进行描述,在各类考试、考查中,大多数采用上述两种方式。为了考查学生的综合知识和能力,人们往往在上述两种方式的基础上,变化为其它的形式,如示意图与数据形式的互换,数据的多种表现形式等等。课标要求和考试说明是会考和高考命题的主要依据。2.典型的题型与试题分析会考题目示例一、单项选择题1我国某地有一口井,一年中只有一天太阳可直射井底,该地位于A赤道上B北回归线上C北极圈上D南回归线上认知层次:,难易程度:难,参考答案:B二、综合题认知层次:,难易程度:中1读图10“太阳光照地球示意图”和图11“中国部分区域图”,完成下列要求。

45、(10分)(2009年北京市春季普通高中会考)(1)在图10上画出晨昏线,并用阴影表示出夜半球。(画在答题卡的图中)(2)图10表示的日期是日,此日太阳直射的纬线是_。该日后,太阳直射点将向_(方向)移动。(3)图10中A、B、C三地昼夜长短相同的两地是_。(4)该日(选择填空)_。A.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B.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C北半球纬度越高白昼越短,北极圈以内出现极夜D距太阳直射点越远的地方,日出时间越晚(5)该日图11所示的四城市中白昼最长的是_,正午太阳高度最小的是_。参考答案:1(本题共10分。填空每空1分。第(1)小题画图题2分。第(3)小题选择填空1

46、分。第(4)小题选择填空2分,选对一个答案得1分,多选则该小题不得分。)(1)略(2)冬至(或12月22日前后)2326S(或南回归线)北(3)AB(4)BC(5)海口哈尔滨2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图24),完成下列要求。(会考说明中的题目示例)(1)从春分日到夏至日,地球运行在公转轨道中的_段,该时段北极圈内极昼的范围将逐渐_。(2)在地球公转轨道四个时段中,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的有_。(3)当地球运行到位置时,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是_,此时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的范围是_。在、四个位置中全球昼夜平分的有_。(4)当地球处于位置时,北京地区可能出现的地理现象有_(选择填空)。A昼短夜长B昼长夜短C

47、正午时人的影子最长D正午时人的影子最短参考答案2(1)扩大(2)(3)北回归线或2326N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4)AC高考试题样题(08广东)图4标注的北半球某河流两岸六地中,在自然状态下侵蚀较重的是A.B.C.D.解析:河流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巨大,流水的侵蚀作用机理复杂,特别是曲流处;同学们应该了解凹岸侵蚀,凸岸沉积,水平运动的水流的偏转对河岸的侵蚀作用,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六地中、处为凹岸。位于河流的右岸,这三点侵蚀较严重。(08全国)图3中a是经线,Q点为晨昏线与该经线的交点。若Q地的地方时为5时30分,则Q地所处位置和月份可能是A北半球、10月B南半球、5月C北半球、5月D南半球、

48、8月根据题意,若Q地的地方时为5时30分,则Q地所在纬线5点30分日出,昼长为13小时。A、B、D所述位置和相应月份时当地昼短夜长,不符合题意。5月份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故选C。图3中a是经线,Q点为晨昏线与该经线的交点。若Q地的地方时为2时30分,则Q地的纬度可能为A3040B4555C5l5D6070当Q地的地方时为2时30分时,则Q地所在纬度昼长可达19小时,该地最可能位于高纬度地区,故选D。图3中a是经线,Q点为晨昏线与该经线的交点。当Q地位于北半球低纬时,可能的月份及时刻是A12月、17时30分B9月、17时C6月、4时30分D4月、5时越向低纬,昼长越接近12小时。当Q地位于北半球

49、低纬时,6月22日昼最长,12月22日昼最短,但C项所述6月昼长达15小时,更接近中纬度地区的昼长特点,故排除;4月和9月昼长应更接近12小时,显然B、D不符合题意;A选项12月昼短夜长,昼长为11小时,符合题意。图3中a是经线,Q点为晨昏线与该经线的交点。一年之内每天同一时刻(6时、18时除外),Q点在该经线上A密集分布于南北回归线之间B均匀分布于整条经线C密集分布于南北极圈之间D集中分布于南北两个区间根据题意,可以把本题图中的a经线表示在下图中,L1、L2表示一年中同一时刻的晨线或昏线(即图中阴影地区),阴影区域为晨线或昏线在一年内的变化范围,则b所在经线为6点或18点。一年之中,晨昏线在

50、L1和L2之间变化,则Q点在a经线上集中分布在甲点以北和乙点以南地区(两极点除外)。a经线越接近b经线,则甲、乙两点越接近赤道(但不可能在赤道上),Q点分布范围越大,a经线越远离b经线,则甲、乙两点越接近极圈,Q点分布范围越小,但并不是均匀分布于整条经线,故B错,据上述分析,A、C显然错误,选D。(04上海)下图为地球某日太阳光照示意图,图中阴影部分为黑夜,其他地区为白昼,读图判断:(1)该日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是_,出现极夜现象的纬度范围大致是_。(2)此时,900E的区时是_月_日_时,北京时间是_时。(3)此时,赤道与晨昏线相交点的经度分别为A45W,135WB135E,45WC60E,12

51、0WD0,180(4)此时,与上海处于相同日期的经度范围为A90W向东至180B0向东至180C90W向东至90ED0向东至90E(5)此日,会出现的地理现象是_(多项选择)A黄赤交角略微变小B东京白昼时间比悉尼长C上海的日出时间比北京晚D上海的正午太阳高度一年中最小E北印度洋季风洋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F地球自转线速度从北回归线向南、北递减(1)2326S(或南回归线)6634N90N(或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2)12221214(3)D(4)A(5)DE第(1)题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夜现象太阳直射南回归线直射纬度根据该日昼夜分布规律填写出现极夜的纬度范围。根据图中信息分析,北极圈以内为极夜。太

52、阳直射南回归线。第(2)小题,根据图中昼夜分布和地球自西向东转,可以判断左侧晨昏线为晨线;而赤道上总是6时日出,可判断0经线此时时刻是6时,不难算出90E为12时,从而说明太阳直射的经线为90E,且日期为12月22日。北京时间(120E地方时)比90E早2小时,此时北京时间应为14时。第(3)小题,赤道与晨昏线相交点的地方时分别为6时和18时,应该与90E各相差90,因此其经度分别为0和180。第(4)小题,具体考查两条全球日期变更线(经线),一条是180经线(国际日期变更线);另一条是0时(或24时)经线。此时上海是12月22日14时,与上海日期相同的地区是地方时0时以东到国际日期变更线之间的地区,从以上判断知道90W为0时,因此90W向东至180之间的区域为同一日期,而上海(北京时间)正好处于这个区域之内,见下图。注:N为北极点,阴影部分为同一日期第(5)小题,此日是北半球的冬至日,此时北半球的正午太阳高度为一年中最小,南半球昼长夜短,北半球昼短夜长,且越往南昼越长。黄赤交角的变化与线速度的大小及日期无关。上海在北京的南方,且经度比北京偏东,此时日出时间比北京早。- 21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