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学生用书P105(单独成册)(建议用时:30分钟)一、选择题1满洲贵族入关后,满汉民族矛盾一度尖锐,主要是由于满洲贵族在入关后()圈占汉族人的土地歧视汉族地主强迫汉族人剃发易服废除汉族的政治制度ABCD解析:选A。满洲贵族在入关后,极力笼络汉族地主,以巩固对广大地区的政治统治;清朝占领北京后,基本上沿用了明朝的政治制度。所以的叙述是错误的。2使少年康熙帝的果敢与成熟的政治智慧首次得到表现的事件是()A14岁亲政B除掉鳌拜C平定“三藩”之乱D剿灭噶尔丹解析:选B。本题考查对历史现象的评价,可采用排除法。首先排除康熙成年以后的大事平定“三藩”之乱和剿灭噶尔丹;其次
2、,14岁亲政无法体现题干,故排除。康熙智擒鳌拜却免其一死,禁止株连,稳定了朝廷秩序,显示出了其果敢和成熟的政治智慧。3康熙帝和吴三桂斗智斗勇的故事曲折、艰难,至今在民间仍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康熙帝和吴三桂等“三藩”之间的矛盾斗争,从清朝初期国内的局势看应当属于()A满汉民族间矛盾B清王朝与明王朝残余势力的矛盾C清朝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D封建国家内中央政权与分裂割据势力的矛盾解析:选D。本题考查对历史事件的理解能力。从清初中国国内的状况看,统一是大势所趋。因而,吴三桂等“三藩”是分裂国家的地方割据势力,而康熙帝代表了维护国家统一的力量。4康熙三十年(1691年),“多伦会盟”举行。康熙帝在会上答应了
3、喀尔喀蒙古贵族的请求,除保留其原来汗号外,对旧有的济农、诺颜等名号,一律改为清王朝的亲王、郡王、贝勒等封爵。其目的包括()解决平定三藩之乱的后顾之忧政治上进一步孤立噶尔丹势力加强内外蒙古和清中央政府的联系防止俄军入侵尼布楚和雅克萨ABCD解析:选B。注意题干时间“康熙三十年(1691年)”,三藩之乱已经于1681年被平定,排除;1689年,中俄双方使团在尼布楚城签订条约,边界争端暂告一段落,排除。5康熙南巡时亲赴曲阜,在隆重盛大的祭孔典礼后,听孔子后裔孔尚任讲儒家经典,嗣后又破格授予其国子监博士。这些举动表明康熙()崇尚儒家文化着力提升满族文化延揽汉族文士努力缓和民族矛盾ABCD解析:选B。解
4、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康熙南巡”“隆重盛大的祭孔典礼”“孔尚任破格授予其国子监博士”。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康熙崇尚儒家文化,体现的是对汉族上层的拉拢,所以正确;结合康熙时期,满族入主中原后不久,满汉矛盾尖锐,判断正确;材料不涉及着力提升满族文化,所以排除含有的选项。6右图为清代在承德避暑山庄建立的12座喇嘛庙之一。当时蒙、藏、苗、维等少数民族都曾在此拜见皇帝。这说明()清朝统治者重视发展与边疆少数民族的关系清朝统治者注意利用宗教方式加强对少数民族的联络和控制统治者的目的在于“合内外之心,成巩固之业”这里实际成了清朝的又一个政治中心ABCD解析:选D。材料主要反映了清朝时期加强与少数民族的关系,以
5、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均是对材料信息的正确表述。7康熙帝(16621722年在位)为维护国家主权、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作出了杰出贡献。下图所示斗争()A推动了台湾问题的顺利解决B与平定三藩之乱同时进行C为打击噶尔丹分裂势力创造了条件D为我国边界带来了一百七十多年的稳定解析:选D。图中地理位置与台湾问题不符,故A项错误;平定三藩之乱主要在西南地区,故B项错误;噶尔丹分裂势力是在中国西北地区,故C项错误;依据沙俄侵略路线等信息分析,图片反映的是中俄雅克萨之战,雅克萨之战后中俄双方签订尼布楚条约,维护了边界一百七十多年的稳定,故D项正确。8“康乾盛世”等封建盛世出现的根本原因是()A当朝帝王良好的个
6、人素质B政治清明、社会安定、国家统一C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D生产关系的部分调整,适应和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解析:选D。本题属于因果关系型题目。解题时首先要注意题干中的“根本原因”,凡题中有“根本”二字的要注意两点:一般选择最深层的原因,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阶级本质等;许多历史事件的根本原因是相对稳定的,而具体原因却可以是经常变化的。本题问的是封建盛世出现的根本原因,A、C两项是具体原因,B是表现。正确答案应选D项。二、非选择题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历时八年兵燹之劫,苍生涂炭,今乱贼虽已荡平,寰宇大致底定,然疮痍尚未全复,朕坚拒臣工奏请上朕功德尊号。盖三藩之乱
7、实因朕之误判形势而起,朕断不诿过他人。朕讵料俟准吴三桂撤藩之请,彼竟于康熙十二年背恩反叛。朕更未虑及吴三桂伪檄一出,各省兵民相率背叛。史景迁康熙:重构一位中国皇帝的内心世界材料二1670年康熙制定圣训十六条,体现了其社会控制的思想。十六条的基本内容有:“敦孝弟以重人伦,笃宗族以昭雍睦重农桑以足衣食,尚节俭以惜财用,隆学校以端士习,黜异端以崇正学,讲法律以儆愚顽息诬告以全良善,诫窝逃以免株连联保甲以弭盗贼,解仇忿以重身命。”成积春论康熙的社会控制思想材料三然而,以康乾盛世到订立屈辱的南京条约,不过相隔45年,这个质量互变也未免太快太突然了,历史的必然性与逻辑性何在?实际上,中国之落伍恰恰始自康熙
8、皇帝,因为他处在剧变的时代却拒绝重大的变革,其一生的功业只是人为地延长了已经衰亡的封建社会,使中国失去了向资本主义社会制度迈进的最佳时机,给近代的中国留下了沉重的包袱与苦难。郭长庚应当重新评价康熙帝(1)材料一中的康熙帝拒绝大臣奏请功德尊号的原因有哪些?反映出康熙帝怎样的精神品质?(2)根据材料二,分析康熙帝为实现社会控制的主要方式有哪些?体现了怎样的治国特点?(3)综合上述材料,说明材料三作者否定康熙帝的理由。解析(1)从“盖三藩之乱实因朕之误判形势而起”,导致“苍生涂炭”中分析康熙帝拒绝大臣奏请功德尊号的原因;反映了康熙帝勇于反思自己的过错,勇于承担责任的精神品质。(2)材料二中关键信息“
9、敦孝弟以重人伦”“黜异端以崇正学”“重农桑以足衣食”“联保甲以弭盗贼”从思想文化、经济、社会秩序等方面概括其方式;其特点是德法并重。(3)从材料二可见,康熙帝对内强化封建统治,材料三中作者认为“他处在剧变的时代却拒绝重大的变革”,这些表明“中国之落伍恰恰始自康熙皇帝”。答案(1)原因:三藩之乱因康熙自己误判引起;战争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品质:善于反思、勇于承担责任。(2)方式:规范伦理道德;加强文化控制;加大法律惩戒;控制社会经济。特点:德法并重。(3)理由:康熙帝注重对内控制;强化封建统治;拒绝改革。10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康熙)圣学高深,崇儒重道。几暇格物,豁贯天人,尤为古今所未觏。
10、而久道化成,风移俗易,天下和乐,克致太平。其雍熙景象,使后世想望流连,至于今不能已。传曰:“为人君,止于仁。”又曰:“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清史稿材料二康熙对孔孟程朱那一套的迷恋与提倡几乎超过任何汉人皇帝,实在基于对儒家思想中消极面的偏爱,并由此造成了清代窒息改革的沉闷政治局面。郭长庚应当重新评价康熙帝材料三康熙帝至江宁府城。遣内阁学士席尔达祭明太祖陵,并亲自往明太祖陵拜奠。诏谕江南、江西总督、江苏巡抚说:“明太祖天资英武,敷政仁明,芟刈群雄,混一区宇,肇造基业,功德并隆。”令地方各官对明陵不时巡查,守陵人用心防护,不准附近旗丁居民践踏。范文澜中国通史材料四康熙帝自江宁回銮,归途在曲阜停留
11、,祭孔子庙,行三跪九叩礼,自制祝文说:“仰惟先师,德侔元化,圣集大成。开万世之文明,树百王之仪范,永言光烈,莫不钦崇。”又亲书“万世师表”匾额,悬挂于大成殿上。范文澜中国通史请回答:(1)材料一、二对康熙的评价有何不同?(2)请根据材料三、四分别说明材料一的观点。(3)参考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影响人物评价结果的因素有哪些?解析(1)主要结合材料分析对其不同的评价。(2)由材料三、四可知,康熙帝尊重汉族皇帝、推崇孔子,表明其尊重汉文化,具有广阔胸怀和雄才大略。(3)应客观、辩证地综合考虑政治环境、时代背景等各方面因素。答案(1)材料一:崇儒重道,开创盛世局面。材料二:利用儒学作为封建统
12、治思想,文化专制,政治局面沉闷。(2)材料三:祭拜前朝汉族皇陵,说明康熙帝雄才大略、胸怀宽广、至仁至善。材料四:祭拜儒家至圣孔子,说明对汉文化的尊重、崇儒重道、重视儒学。(3)政治环境、阶级立场、史料占有、时代背景等。教材答疑名师指津一、本课测评(教材P17)1康熙帝巩固中国统一的举措表现在哪些方面?提示平定“三藩”之乱;收复台湾,设台湾府;平定噶尔丹叛乱;加强对汉、蒙、藏族的控制;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划定中俄两国东段边界线。2康熙帝是怎样维护国家主权的?提示康熙帝亲自东巡,了解敌情,制定方略,提出了在黑龙江两岸筑城屯田、派兵永驻的战略方针。康熙帝分别命令都统彭春、黑龙江将军萨布素组织两次收复雅克萨之战。康熙帝运用军事外交手段,迫使俄国接受中国的谈判建议。1689年,中俄双方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确定了中俄东段边界,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维护了边界一百七十多年的稳定。二、学习延伸(教材P17)明朝修了十多次长城,而清朝却不修长城,结合康熙帝的这两段话,请想一想,清朝为何不修长城?提示清朝通过施恩于喀尔喀、多伦会盟,加强了蒙古各部的团结,结束了他们内部长期的纠纷,密切了他们与朝廷的关系,使之成为保卫边疆的重要力量。这样就可以众志成城,不用修长城了。再者康熙帝注意以德治民,凝聚了民心。- 4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