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基础巩固1近代中国,随着大批西方人的到来,西餐也逐渐传入。中国的第一家西餐馆最有可能出现在()A.南京B.北京C.重庆D.上海解析:上海是近代中国最早开放的通商口岸之一,最有可能出现西餐馆。答案:D2清末的一首打油诗云:“洋帽洋衣洋式鞋,短胡两撇口边开。平生第一伤心事,碧眼生成学不来。”该诗反映了当时()A.服饰的西化B.洋货倾销中国C.社会上的崇洋现象D.学习西方的迫切愿望解析:“洋帽洋衣洋式鞋”说明了服装的西化,“伤心”无法“碧眼”,则是典型的崇洋的写照。答案:C3近代中国社会风俗受到西方民主思潮影响的典型表现是()A.欧式洋房出
2、现B.吃西餐成为时尚C.出行乘火车、轮船D.剪辫易服、废止缠足答案:D420世纪初,某乡绅赋新年杂咏云:“新制初更阳历年,家家彩胜斗喧阗。宜春帖子多新样,大半三民对五权。”该诗主要反映了()A.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发生动摇B.辛亥革命对社会生活的影响C.封建守旧势力对新文化的抵触D.西方文明对传统文化的否定解析:根据题干信息“20世纪初”“阳历年”,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中华民国成立后的史实。从“三民对五权”,可以推断出这是指三民主义、五权宪法,故B项符合题意。答案:B5徐珂清稗类钞记述:“先由男子陈志愿于父母,得父母允准,即延介绍人约期订邀男女会晤,男女同意,婚约始定。”这反映晚清婚俗的变化是()A
3、.媒妁之言控制婚约B.婚姻尊重当事人的意愿C.婚姻听凭父母安排D.婚姻仪式简约文明解析:题目提供的材料记述了晚清婚约缔结的程序,“男子陈志愿于父母”表明婚姻的当事人可以提出自己的意愿,说明当时婚姻已有一定的自主性。答案:B6在某年的上海,舞厅中流行的“交际舞”遭到禁止;一些中学里,师生们都收起了五花八门的服装,列宁装在女生中十分流行。这一年可能是()A.1912年B.1945年C.1950年D.1979年解析:注意题干关键信息“列宁装流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实行“一边倒”的政策,这一时期中苏友好,列宁装流行,故选C项。答案:C7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农民分得土地,城市解决劳
4、动就业问题,人民生活水平逐步地得到改善。20世纪5070年代,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是()A.耕读传家,光宗耀祖B.穿西服,吃西餐C.勤俭节约、无私奉献D.休闲娱乐,追求时尚解析:注意题干的时间“20世纪5070年代”,20世纪5070年代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和社会主义全面建设时期,这一时期中国致力于社会主义建设,社会风尚的主流是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故选C项。答案:C8上海市档案馆收藏了一套上海普通市民的家庭账本。据记载,1980年夫妇俩全年的总收入是2 685.04元,而到了2002年,虽然两人都已退休,全年总收入仍然达到47 658.3元,比22年前提高了17.75倍。这一账本是上海()A
5、.社会生活变迁的见证B.政治巨变的见证C.率先跨入小康生活的见证D.逐步走向市场经济的见证解析:材料时间以及收入的变化体现了上海社会生活的变迁,B、C、D三项材料无从体现。答案:A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20世纪50年代中国女性最时尚的着装列宁装列宁装在中国的流行反映了哪些时代信息?参考答案:穿列宁装成为一种时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国经济十分落后,人民生活水平不高,服饰比较单调;由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与苏联亲密的政治经济文化关系深刻影响着中国人民的日常生活,包括服饰打扮、礼仪习惯等都深受苏联影响。能力提升11892年,维新思想家宋恕提出“欲更官制、设议
6、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康有为在奏议中也不止一次提及“易服”。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是()A.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B.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C.中国需改变对外形象D.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解析:本题考查维新派重视易服的原因。改制往往会涉及方方面面,但很难说易服更易推行,故A项错误。题干并没有提及易服是为了外交的需要,或改变中国人的对外形象,因此C项错误。身着长袍马褂的人不一定就是守旧势力,故D项表述错误。从材料可以看出,维新派主张“易服”是为了“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的需要,因此是为了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故B项为正确答案。答案:B2“文明婚姻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取得男女之同意,以
7、监督自由。”这里的“文明婚姻”()A.彻底冲破了传统婚姻的束缚B.表现出新旧杂陈的某些特征C.体现出契约性的原则D.采用了简单化的形式解析:根据题干信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属于中国传统婚姻特征;“取得男女之同意”说明尊重男女双方的意愿,是新式婚姻的体现。B项符合题意。答案:B3下图是晚清点石斋画报描绘的美国妇女驾驶轮船的情景。图中文云:“男女之别,中国为重,而其等级之所判,直将霄壤泰西各国不然,自幼入塾,男女一体,故西女通书算者为多美妇有名马利现赴某轮船经理一切,而其夫亦在该船为大管。夫妇共事一船,而又女先乎男,易系辞上传曰:一阴一阳之谓道。于此事可谓铁板注解。”从图文可以得出的信息是()
8、A.该画报是中国近代第一份中文报刊B.国人消除了男尊女卑的旧观念C.女性优于男子符合中国传统的阴阳之道D.西方文明冲击了国人的传统观念解析:题干材料中用男女平等的现象作为论据,证明易系辞上中阴阳结合的观点,说明中国人重男轻女的观点受到冲击。A项不符合史实,点石斋画报为中国最早的旬刊画报,而不是中国第一份中文报刊;B项说法太绝对;C项在材料中不能体现。答案:D4下面漫画发辫之将来从本质上表明,当时社会上一部分人()A.盲目崇尚西洋风尚B.刻意保存传统精华C.旧有观念根深蒂固D.主动破除国人陋俗解析:漫画中的人物把辫子剪掉一部分为的是崇尚西法,把一部分留下为的是保存国粹,可以看出该人物矛盾的心理,
9、故可排除A、D两项;留发辫是陋习,不是传统精华,B项错误;从本质上看,该人物还是表现出与近代社会风俗相悖的一面,故C项正确。答案:C5从鸦片战争后被迫打开国门,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中国的现代化经历了漫长而艰辛的历程,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893年有人写信给张之洞说)方今机器之利,粤人知其益者,十之八九;两江闽浙,十之二三;河洛之北,百不得一。名卿巨公,以为是者半,以为非者亦半。周景勋上张之洞论铁政书材料二在通商以后的上海,随着大量新事物的涌入,出现了一些新词语,如洋行、洋布、洋油、洋铁、洋火、洋车等。它们日益流行,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常用语。李长莉晚清上海的新知识空间(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近代工业发展中的哪些现象?“机器之利”显而易见,为什么“名卿巨公”还“以为非者亦半”?(2)材料二中大量带“洋”字的词语,后来在百姓日常用语中逐渐消失,其原因是什么?参考答案:(1)现象:近代工业地区间发展不平衡(或南北发展不平衡;或南方先进于北方);人们对近代工业的认识不一。原因:他们思想守旧,对西方近代文明存在抵触情绪;担心近代工业发展会威胁自己的利益。(2)政治上: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中国取得了民族独立,摆脱了帝国主义的奴役;经济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迅速发展。- 5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