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单元 割据分立与民族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考纲要求:(1)三国鼎立:三国鼎立格局的形成(2)区域经济的发展:北方人口的南移;诸葛亮促进西南地区经济发展与民族融合的举措;孙吴政权开发江南的举措(3)南朝与北朝:“五胡”;南方经济的发展情况(4)民族融合: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学习过程:一、三国鼎立到南北对峙三国鼎立的形成: 208年,孙刘联军在赤壁以少胜多大败曹军。随后曹操北还,刘备进占四川,孙权扩展到东南辖区。220年,曹丕废汉献帝建魏,定都洛阳;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建立蜀汉;229年,孙权爱建业称帝,建立孙吴。三国鼎立割据最终形成。区域经济的发展:东汉末年的中原战乱使北方人口被迫南迁
2、长江流域。人口流动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也使北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验传播到南方,提高了当地的生产力和冰促进了南方经济发展,三国为了增强实力大力发展经济,促使了区域经济的新发展。北方曹操招募流民屯田并命令军队军屯,促进了生产的恢复和经济的发展。蜀汉诸葛亮兴修水利、开展屯田、发展农业;推动煮盐、织锦;开发西南边疆经济。孙吴发展水稻、丝织、冶炼、制瓷;促进造船技术;促进东南山越与汉族同居共耕。二、南北对峙1、两晋与南北朝局面:三国之后,西晋曾短暂统一。由于匈奴、鲜卑、氐、羯、羌等北方少数民族内迁中原,纷纷建立政权,出现五胡十六国局面。东晋建立后与北方民族政权对峙。随后,历史进入南北朝时期(北魏、东魏、
3、西魏、北齐、北周;宋、齐、梁、陈)。2、经济中心开始南移:人口迁移的继续使南方经济进一步发展(第一次经济中心南移)形成了江浙、湘赣、巴蜀等重要农业经济区;兴修水利、推广犁耕、引进新作物;丝织、冶铸、造船、漆器、制瓷、制盐发达;城市商业繁荣,海外贸易有所发展;南方山区的少数民族陆续出具平原与汉族交往接触,相互融合,共同开发江南经济。3、南北朝的民族融和:十六国时期由于少数民族内迁与汉族共处中原,加速了民族融和的步伐,北魏孝文帝时期,北方民族融和进入高潮。2、孝文帝改革自幼受到出身汉族的祖母冯太后的影响。他在亲政后决心彻底革除旧俗,全面推行汉化。为了摆脱守旧势力的影响,它依然迁都洛阳,禁止在朝廷上
4、说鲜卑语和穿胡服,通用汉语、汉服;采用汉族单音姓氏;仿效汉族体制改定和法律;促进胡汉通婚;尊崇孔子实行礼制,提倡以孝治国。意义:改革对加快民族融和,推动北方少数民族的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巩固练习:一、选择题1形成三国时期分裂局面的历史根源是 ( C )A黄巾起义的影响 B东汉后期政局的混乱C东汉以来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 D西汉王国问题的余患2曹操针对汉末“民人相食,州里萧条”的状况,总结汉朝西域屯田的经验,“募民屯田许下,得谷数百万”。曹操实施屯田的主要目的在于 ( B ) A继续开垦边疆地区,保证戍边军粮 B招募流民复耕荒地,充足实力 C鼓励农民扩大生产,增加国家税收 D给无地农民以土地,安定
5、民生3官渡之战后,曹操为彻底铲除袁绍的势力,北击乌桓。回师途经渤海时赋诗明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的雄心壮志是 (C ) A匡扶汉室 B统一北方黄河流域 C南下统一全国 D废汉献帝4“今民困国虚,决战之资,唯仰锦耳”,反映了三国时期哪国的历史情况? ( A ) A蜀国 B魏国 C吴国 D西晋5三国时期,造成鼎立局面持续的决定性因素是 ( C ) A吴蜀建立了巩固的攻守联盟 B自然条件利于三国割据C三国经济同步发展,形成势力均衡 D司马氏夺权,影响魏国统一进程6一位生长在北方的鲜卑族青年,响应政府汉化政策迁居洛阳,此后他的人生可能会有怎样的变化? ( B ) A不得说
6、汉语穿汉服 B开始潜心钻研儒家经典 C不得娶汉族女子 D必须维持祖先的姓氏7北魏时期的画像砖“汉人胡食图”反映出 ( C ) A北魏统治者采取强硬措施推动汉族胡化 B汉族被内迁少数民族同化了 C各民族生活方式相互交融 D少数民族也有先进的生产力和文化8魏书食货志载:“初,百姓咸以为不若循常,豪富并兼者尤弗愿也。事施行后,计省昔十有余倍。于是海内安之。”材料涉及了孝文帝改革中的哪项内容? (A ) A均田制 B整顿吏治 C迁都洛阳 D革除旧俗 9欣赏右面两幅图,左图为北魏文官俑,右图为敦煌壁画中的北魏掌衡武士。对这两幅图判断不正确的是 ( D ) A掌衡武士的创作时间早于文官俑 B掌衡武士的服饰
7、适合马上活动 C文官俑融合了鲜卑与汉族服饰的特点D无法判断两幅作品时间的早晚二、拓展练习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东汉末年政治社会混乱的时代中,一位隐居南阳隆中的人士分析天下大势说:自董卓造逆以来,天下豪杰并起。曹操势不及袁绍,而竞能克绍者,非唯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有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此可用为援,而不可图之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地,非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可弃乎此口所以为将军谋者也,唯将军图之。 罗贯中三国演义(1)简述与“曹操克绍亦人谋也”观点相符的历史史实。196年,
8、曹操将汉献帝迎至许县,“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政治优势;同时,努力发展辖区经济,招天下有真才实学之士,实力迅速增强(2)文中“口”指谁?他为将军谋划的斗争策略是什么?。(2)诸葛亮。谋取荆州,孙刘联合抗曹。 (4) (3)文中的“口”有一篇策论,这篇策论对于后来的政治格局有何影响?(3)预判了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可能,为刘备图谋霸业奠定了战略基础。(4)与此相关的历史典故是 三顾茅庐(或隆中对) 。材料二“三国形势图”。(5)写出地图上A、B、C三个政权及重要战场、的名称。 (5)A蜀;B魏;C吴;官渡;赤壁。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上日:“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今勤身从事而有租税之赋
9、,是为本末者毋以异,其于劝农之道未备,其除田之租税。” 司马迁史记孝文本纪 材料二公日:“夫定国之术在于强兵足食。秦人以急农兼天下,孝武以屯田定西域。此先代之良式也。”是岁乃募民屯田许下,得谷百万斛。于是州郡例置田官,所在积谷。征伐四方,无运粮之劳,遂兼灭群雄,克平天下。 陈寿三国志 材料三 (太和九年)今遣使者,循行州郡,与牧守均给天下之田,劝课农桑,兴富民之本。 魏收魏书孝文纪(1)概括三则材料中统治者在认识上的共同点。(1)农业是天下的根本,治国应把农业发展放在首位。(2)列举材料中涉及的政策措施并做评价。 (2)政策措施:汉文帝多次下诏减轻百姓的田租;曹操招抚流民,实行屯田制;孝文帝推行均田制,将政府控制的荒地分给农民耕种。评价: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促进了经济繁荣和社会秩序的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