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上海市吴淞中学2013-201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纯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45025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1.0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市吴淞中学2013-201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纯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上海市吴淞中学2013-201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纯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上海市吴淞中学2013-201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纯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上海市吴淞中学2013-201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纯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上海市吴淞中学2013-201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纯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上海市吴淞中学2013-201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纯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上海市吴淞中学2013-201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纯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上海市吴淞中学2013-201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纯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上海市吴淞中学2013-201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纯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上海市吴淞中学2013-201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纯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上海市吴淞中学2013-201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纯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上海市吴淞中学2013-201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纯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上海市吴淞中学2013-201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纯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上海市吴淞中学2013-201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纯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上海市吴淞中学2013-201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纯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上海市吴淞中学2013-201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纯WORD版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上海市吴淞中学2013-201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纯WORD版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上海市吴淞中学2013-201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纯WORD版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上海市吴淞中学2013-201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纯WORD版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上海市吴淞中学2013-201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纯WORD版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上海市吴淞中学2013-201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纯WORD版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2页
上海市吴淞中学2013-201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纯WORD版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I卷(选择题)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题型注释)1有关无机物在生物体中存在状况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细胞内绝大多数的水以结合态形式存在B人体肌肉抽搐可能与血液中Ca2+含量过高有关C人体缺锌易出现生长发育不良和认知障碍症状D钾是植物叶肉细胞中叶绿素分子的重要组成成分【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细胞内的水绝大多数是以游离态存在,故A错误;当血钙过低时,会引起肌肉抽搐,故B错误;Zn是人体的必需元素,缺乏会影响生长发育和认知障碍,故C正确;Mg是叶绿素分子的重要组成成分,钾不是,故D错误。考点:本题考查组成生物体的元素和化合物,意在考查考生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要

2、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2古诗云:“春蚕到死丝方尽”。下列有关“蚕丝”叙述中,正确的是( )A组成蚕丝的基本单位是核苷酸B.蚕丝形成过程中一定有水产生C蚕丝服装可以用加酶洗衣粉清洗D.蚕丝中一定含有的化学元素是C、H、O、N、P、Mg【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蚕丝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故基本单位是氨基酸,故A错误;蛋白质形成过程中发生的反应为脱水缩合,故一定有水产生,故B正确;加酶洗衣粉中有蛋白酶,会催化蚕丝的水解,故C错误;蚕丝中一定含有C、H、O、N等元素,不一定含有P、Mg等元素,故D错误。考点:本题考查组成细胞的元素和化合物,意在考查考生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

3、的内在联系的能力。3在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中,赫尔希和蔡斯分别用32P和35S标记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在下图中标记元素所在部位依次是( )A B C D【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左侧图中部位为磷酸基团,含有P元素,为脱氧核糖,为含氮碱基,不含P元素,为R基团,可能含有S元素,为肽键,含有C、O、N、H四种元素。综上可知,标记元素依次为,故A正确。考点:本题考查组成细胞的元素和化合物,意在考查考生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4赖氨酸的分子式为C6H14N2O2,谷氨酸的R基为C3H5O2,1分子赖氨酸和1分子谷氨酸形成的二肽化合物中C、H、O、N原子数依

4、次是( )A11、23、6、3 B9、19、4、3C11、21、5、3 D9、17、3、3【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由氨基酸的结构通式可以推知谷氨酸的分子式为C5H9O4N,则一分子赖氨酸和一分子谷氨酸生成二肽的同时失去一分子水(H2O),故C元素个数为5+6=11,H元素个数为14+92=21,O元素个数为4+21=5,N元素个数为1+2=3,故C正确。考点:本题考查氨基酸的结构通式,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5关于在下列四种化合物的化学组成的叙述,正确的是A. 是腺嘌呤;与相同B. 是腺苷;比多了脱氧核糖C. 是腺嘌呤核糖核苷酸;与相同D. 腺嘌呤;比多

5、了核糖【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中“A”代表腺苷,中“A”代表腺嘌呤脱氧核苷酸,中“A”代表腺嘌呤核糖核苷酸,中“A”代表腺嘌呤,故A、B、C错误;中腺苷由腺嘌呤和核糖组成,故D正确。考点:本题考查组成细胞的化合物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6下图是某生物模式图,关于该生物的描述正确的是( )组成结构a的物质最有可能是蛋白质该生物的遗传物质是RNA该生物可以感染人的T淋巴细胞该生物只有寄生在特定的活细胞内才会表现出生命活动来A B C D【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该图为噬菌体的结构模式图,由于组成噬菌体的物质有蛋白质和DNA,DNA位于头部的核心

6、,故a最可能为蛋白质,正确;该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错误;该生物感染细菌,不感染人的细胞,错误;噬菌体属于病毒,必须寄生在活细胞中才能生活,正确。考点:本题考查噬菌体的结构的生活习性,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7为研究甲地植物a能否移植到乙地培养,长宁区某中学生物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质壁分离法测定了植物a细胞液浓度,实验结果如下表:浓度(mol/L)0150202503质壁分离不分离刚分离显著显著为保证植物a移植后能正常生存,你认为乙地土壤溶液的浓度(mol/L)应为( )A02 B02 C02 D02【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分析表格中数据可以推知,当细胞

7、外液浓度为0.2mol/L时,植物细胞刚发生质壁分离,说明细胞液浓度小于0.2mol/L,故为了保证该植物移植到乙地后能正常生存,乙地的土壤浓度应小于0.2mol/L,D正确。考点:本题考查植物细胞的失水与吸水,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8作为系统的边界,细胞膜在细胞的生命活动中有多种功能。右图的模型主要表明了细胞膜的何种功能( )A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开B控制物质进出细胞C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D促进物质的运输【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激素分子属于信息分子,能与靶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反映了细胞膜的信息传递功能,故C正确。考点:本题考查细胞膜的功能,意在考查考生理

8、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9下图甲、乙、丙分别示意物质跨膜运输的三种方式。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氧及K+离子等以甲方式进入细胞B.甲和乙两种方式都属于被动运输C.物质以丙的方式进入细胞的过程可以释放能量D.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及颗粒性物质以丙的方式进行跨膜运输【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分析题图,甲图为自由扩散,乙图为协助扩散,丙图为主动运输。氧气以自由扩散方式进入细胞,钾离子以主动运输方式进入细胞,故A错误;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都属于被动扩散,故B正确;主动运输方式需要消耗能量,不能释放能量,故C错误;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及颗粒物质以胞吐和胞吞的方式出入细胞,故D错误。考

9、点:本题考查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10下列化合物中,在植物细胞的高尔基体内合成的是( )【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A图为DNA的双螺旋结构,B图为多糖分子,C图为甘油三脂,属于脂肪,D图为多肽链。植物细胞内的高尔基体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纤维素属于多糖,故B正确。考点:本题考查组成细胞的化合物,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11下图是生物体内一类生化反应示意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a具有专一性Ba成分主要是蛋白质或RNACa的性质在反应前后不发生改变D温度过高比温度过低

10、对a的影响小【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从题图中可以看出反应前后a结构不变,故a应为生物催化剂(酶),酶的特性具有专一性,故A正确;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或RNA,故B正确;反应前后酶的数量和性质不变,故C正确;温度过高会使酶失去活性,而温度过低会使酶的活性降低,故D错误。考点:本题考查酶的特性,意在考查考生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12人体内能源物质包括糖类和一些非糖物质。下列相关叙述不合理的是( )A甘油在肝脏中转变为丙酮酸后加入糖代谢途径B氨基酸转氨基作用后才能加入到三羧酸循环中C当体内糖类供应不足时氨基酸发生脱氨基作用D剧烈运动时脂肪供能需要以脂肪酶催化为

11、基础【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甘油在肝脏中可以转变成丙酮酸后才能加入糖代谢途径,转变成糖类或氧化分解,故A正确;氨基酸经过脱氨基作用后才能加入三羧酸循环中,故B错误;当体内糖类供应不足时,氨基酸才会经过脱氨基作用,氧化分解释放能量,故C正确;剧烈运动时脂肪需要脂肪酶的催化作用后才能转化成其他物质提供能量,故D正确。考点:本题考查人体的物质代谢,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13小明以水蕴草为材料进行了下图所示的实验,并定时记录试管顶端的气体量。该实验的主要目的是探究 ()A水量对呼吸作用速率的影响B光照对光合作用速率的影响C光照对呼吸作用速率的影响D水温对光合作

12、用速率的影响【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观察两个实验装置,可以发现不同之处在于温度的不同,故本实验是研究水温对光合速率的影响,D正确。考点:本题考查光合作用的影响因素,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14酵母菌有氧呼吸时产生CO2的场所与无氧呼吸时产生CO2的场所分别位于()A线粒体与叶绿体B叶绿体与细胞质基质C线粒体与细胞质基质D核糖体与线粒体【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的场所是线粒体和细胞质基质,有氧呼吸第二阶段产生CO2,场所是线粒体基质中,而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故C正确。考点:本题考查细胞呼吸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

13、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15为了研究运动员参加诸项田径运动时机体的供能方式,有人对400米跑和马拉松跑的机体总需氧量、实际摄氧量和血液中乳酸的增加量进行了测量,测得结果如下表:田径项目总需氧量(L)实际摄氧量(L)血液乳酸增加量400米跑163明显增加马拉松跑590570略有增加根据以上测得的数据,我们可以得出结论:400米跑和马拉松跑运动过程中机体的主要供能方式分别是()A有氧呼吸,无氧呼吸B均为有氧呼吸C无氧呼吸,有氧呼吸D均为无氧呼吸【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400米跑总需氧量为16L,而实际摄氧量只有3L,并且血液中乳酸明显增多,故主要供能方式为无氧呼吸;马拉松跑步

14、总需氧量为590L,而实际摄氧量只有570L,因此主要供能方式为有氧呼吸,故C正确。考点:本题考查细胞呼吸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16过量摄入糖类会导致体内脂肪的积累,其部分原理如下图所示。其中过程X、物质Y 和物质Z分别是()A糖酵解、丙酮酸、脂肪酸B有氧呼吸、乳酸、脂肪酸C糖酵解、乳酸、胆固醇D有氧呼吸、丙酮酸、胆固醇【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葡萄糖要想转变成脂肪,首先要经过糖酵解过程,生成丙酮酸,故X是糖酵解,Y是丙酮酸,又因为

15、脂肪都是甘油三酯,由甘油和脂肪酸发生酯化反应而形成,故Z应该是脂肪酸,故A正确。考点:本题考查三大营养物质代谢,意在考查考生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17如图表示植物细胞内的代谢过程,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X、Y物质分别代表三碳化合物和丙酮酸B、过程可以产生H,过程需要消耗HC过程发生在线粒体基质,过程发生在叶绿体基质D四个过程中既没有消耗氧气,也没有产生氧【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从题图中可以看出,和过程为细胞呼吸,则Y物质只能是第一阶段产物:丙酮酸,、过程为光合作用,由于二氧化碳首先与五碳化合物反应,生成两个三碳化合物,故A正确;在有氧呼吸过程中可以产生

16、H,图中为二氧化碳的固定,是三碳化合物的还原,需要消耗H和ATP,故B正确;过程为细胞呼吸第一阶段,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过程为暗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基质中,故C错误;、是有氧呼吸第一和第二阶段,、都是光合作用暗反应阶段,这四个过程都没有消耗氧气,故D正确。考点:本题考查植物细胞的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18人的声波感受器是下图中的( )A1 B2 C3 D4【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图中1表示鼓膜,2表示听小骨,3表示耳蜗,4为半规管,其中耳蜗是传导并感受声波的结构,属于感受器,故C正确。考点:本题考查耳的结构,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

17、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19将等量且足量的苹果果肉分别放在O2浓度不同的密闭容器中,1小时后测定O2的吸收量和CO2的释放量,如下表:O2浓度01%2%3%5%7%10%15%20%25%O2吸收量/mol00.10.20.30.40.50.60.70.80.8CO2释放量/mol10.80.60.50.40.50.60.70.80.8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苹果果肉细胞在O2浓度为0%3%和5%25%时,分别进行无氧呼吸和有氧呼吸B贮藏苹果时,应选择O2浓度为5%的适宜环境条件CO2浓度越高,苹果果肉细胞有氧呼吸越旺盛,产生ATP越多D苹果果肉细胞进行无氧呼吸时,产生乳酸

18、和二氧化碳【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从表格中可以看出当O2浓度为2%时,氧气吸收量为0.1,故开始进行有氧呼吸,故A错误;当O2浓度为5%时,总的CO2释放量最小,适合储藏水果,故B正确;当O2浓度低于20%时,随着O2浓度的增加,有氧呼吸速率逐渐加快,当O2浓度超过20%时,有氧呼吸速率不变,故C错误;苹果进行无氧呼吸时,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故D错误。考点:本题考查细胞呼吸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20人体受到病原微生物侵染时,体内的

19、巨噬细胞将其吞噬、消化并清除。这种免疫是( )A先天具有的B后天获得的C针对某种抗原的D通过抗体起作用的【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吞噬细胞吞噬病原微生物的过程属于非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是先天就有的,不针对特定的抗原,故A正确。考点:本题考查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21感冒病毒感染人体后会引起人体发烧、打喷嚏等。人体内对付被病毒感染细胞并导致其裂解死亡的免疫细胞是( )A浆细胞B记忆T淋巴细胞C记忆B淋巴细胞D致敏T细胞【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当感冒病毒感染人体后,对付被病毒感染的细胞需要靠细胞免疫,其中攻击靶细胞的免疫细胞是致敏

20、T细胞,故D正确。考点:本题考查细胞免疫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22荷兰学者Went于1928年把燕麦胚芽鞘尖端切下,放在琼脂薄片上,约1h2h后移去胚芽鞘尖端,将琼脂小块放在去顶的胚芽鞘一侧,然后置于黑暗条件下培养,胚芽鞘逐渐向放置琼脂小块的对侧弯曲生长。该实验结果不能直接证明的问题是( )A胚芽鞘顶端能产生影响生长的物质B影响生长的物质自顶端向下运输C该物质能促进胚芽鞘的生长D单向光使该物质在胚芽鞘内呈不均匀分布【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温特实验能证明胚芽鞘顶端能产生影响生长的物质,该物质能从顶端向下运输,运输到下部并能促进下面部分的生长,

21、故A、B、C正确;不能证明单向光使该物质在胚芽鞘内呈不均匀分布,故D错误。考点:本题考查生长素的发现实验,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23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技术,进行了“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用32P和35S分别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B用35S标记噬菌体,侵染、离心后35S主要存在于沉淀物中C合成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所需原料和能量均由细菌提供D该实验证明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蛋白质和DNA相比,蛋白质中特有的元素为S,DNA中特有的元素是P,故A错误;用35S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

22、外壳,由于侵染细菌时蛋白质外壳不进入细菌,故离心后留在上层,B错误;合成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所需原料为细菌内部的氨基酸,能量直接来源是ATP,是在细菌体内合成的,故C正确;该实验证明了DNA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不能证明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故D错误。考点:本题考查遗传物质的探究实验,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24经检测某病毒的核酸,得知其碱基的含量分别为:A23%,T36%,G21%,C20%,试问其核酸应为( )A双链DNA B单链DNA C双链RNA D单链RNA【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由于该病毒的核酸中的碱基有四种:A、T、G、C,则含有的核酸一定是DNA

23、,又因为碱基A的含量不等于T,故应为单链DNA,故B正确。考点:本题考查DNA的结构,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2520世纪50年代初,查哥夫对多种生物DNA做了碱基定量分析,发现(A+T)/(C+G)的比值如下表。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能得出的结论是( )DNA来源大肠杆菌小麦鼠猪肝猪胸腺猪脾(A+T)/(C+G)1.011.211.211.431.431.43A猪的DNA结构比大肠杆菌DNA结构更稳定一些B小麦和鼠的DNA所携带的遗传信息相同C小麦DNA中A+T的数量是鼠DNA中C+G数量的1.21倍D同一生物不同组织的DNA碱基比例相同【答案】D【解析】试

24、题分析:由于碱基A与T之间有两个氢键,而G与C之间有三个氢键,故DNA分子中G+C之和所占比例越大(即(A+T)/(C+G)比值越小),分子结构越稳定,故大肠杆菌的DNA分子结构最稳定,故A错误;小麦和小鼠的DNA所携带的遗传信息不同,故B错误;小麦中(A+T)/(C+G)的比值为1.21,说明小麦中A+T的数量是小麦G+C数量的1.21倍,但不一定是小鼠中G+C数量的1.21倍,故C错误;同一生物的不同组织的核DNA相同,故碱基比例相同,故D正确。考点:本题考查DNA的结构,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26下列有关神经兴奋的叙述,正确的是( )A静息状态时神经

25、元的细胞膜内外没有离子进出B神经元的静息电位就是膜电位为零C突触间隙中的神经递质经主动运输穿过突触后膜而传递兴奋D神经纤维接受刺激产生的兴奋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静息状态时,神经元的静息电位并不是零电位,神经元细胞膜内外的电位特点是外正内负,与钾离子外流有关,故A、B错误;突触间隙中的神经递质并不进入突触后膜,而是与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从而使后膜的电位发生变化,使后膜产生兴奋,故C错误;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是以局部电流的形式传导的,故D正确。考点:本题考查兴奋传导,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27为了探究生长素和乙烯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及

26、这两种激素的相互作用,科学家用某种植物进行了一系列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浓度高于molL的生长素会抑制该植物茎段的生长B该植物茎中乙烯含量的增加会促进生长素的合成C该植物茎中生长素含量达到M值时,植物开始合成乙烯D“离体植物茎段的生长量”是本实验的自变量【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从题图中可以看出,当浓度为molL时,促进茎段的生长作用最强,超过该浓度后促进作用减弱,故A错误;从右图中可以看出生长素的含量增加能造成乙烯含量的增加,故B错误;当植物茎段中生长素含量达到M值时,乙烯开始合成,故C正确;从坐标图中可以看出,植物茎段的生长量为因变量,故D错误。考点:本题考查生长素

27、的生理作用探究实验,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具有对一些生物学问题进行初步探究的能力,包括运用观察、实验与调查、假说演绎、建立模型与系统分析等科学研究方法。28对燕麦胚芽鞘尖端进行如下图所示的处理:将尖端套上不透光的锡箔小帽;将尖端下部用锡箔遮住;在尖端纵向插入锡箔;在尖端横向插入琼脂片;切去胚芽鞘尖端。下列选项中错误的是( )A给予左侧光照时,仍直立向上生长的是B给予右侧光照时,向右侧光源生长的是C给予单侧光照时,不生长也不弯曲的是D置匀速转盘上并单侧光照,将向光生长【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由于感光部位为胚芽鞘尖端,装置尖端套上不透光的锡箔小帽,故胚芽鞘

28、一定直立生长,将尖端下部用锡箔遮住,向光弯曲生长,在尖端纵向插入锡箔阻断了生长素的横向运输,故直立生长,在尖端横向插入琼脂片,不影响生长素的运输,切去胚芽鞘尖端后,胚芽鞘不生长,不弯曲。给予左侧光照,仍直立生长的是,故A正确;给予右侧光照时,向光弯曲生长的是,故B正确;给予单侧光,不生长,不弯曲,故C正确;置于匀速转盘上并单侧光照,装置相当于均匀光照,故应直立生长,故D错误。考点:本题考查生长素的发现有关实验,意在考查考生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29下面是4位同学拼制的DNA分子中一条多核苷酸链局部平面结构模型,正确的是( )【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圆圈表

29、示磷酸基团,五边形表示五碳糖,长方形表示碱基,由于磷酸与脱氧核糖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碱基排列在内侧,故A、B错误;两个磷酸连接五碳糖的部位不同,故D错误,C正确。考点:本题考查DNA的结构,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30下图表示某植物的非绿色器官在氧浓度为a、b、c、d时,CO2释放量和O2吸收量的变化。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氧浓度为a时,最适于贮藏该植物器官B氧浓度为b时,无氧呼吸消耗葡萄糖的量是有氧呼吸的5倍C氧浓度为c时,无氧呼吸最弱D氧浓度为d时,有氧呼吸强度与无氧呼吸强度相等【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由于植物的非绿色器官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30、只能进行呼吸作用。当氧浓度为a时,吸收氧气量为0,无氧呼吸较强,放出的二氧化碳较多,不适于贮藏该植物器官,应该氧气浓度约为c是适于贮藏,故A错误;氧气浓度为b时,吸收的氧气量与放出二氧化碳量之比为3:8,由于有氧呼吸吸收的氧气量与放出的二氧化碳量相等,故无氧呼吸放出的二氧化碳量为5,消耗的葡萄糖量为2.5,而有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为0.5,故B正确;当氧气浓度为c时,进行无氧呼吸,当氧气浓度为d时,只进行有氧呼吸,故C、d错误。考点:本题考查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综合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一

31、些生物学问题。评卷人得分二、双选题(题型注释)第II卷(非选择题)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评卷人得分三、综合题(题型注释)31下列为生命体基本结构与相应功能关系的问题,请据图回答(在括号中填编号,横线上填文字):1上图为动物细胞而非高等植物细胞,其判断的主要依据是具有 ,而没有 2结构10是细胞膜的褶皱,它的形成说明细胞膜具有 特性;合成胰岛素的场所是 ;能合成ATP的场所是 ; 与细胞分裂有关的结构是 。几乎贯穿整个细胞的结构是 将小鼠肝细胞在体外培养一段时间后,检测培养液中的氨基酸、葡萄糖和尿素含量,发现它们的含量在实验前后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如下图)。请回答问题。3能证明肝细胞能产生尿

32、素的依据是 4培养液中加入葡萄糖的主要作用是 。5培养液中的物质成分及质量的变化,说明细胞膜对物质的转运具有 的特性。【答案】1.2 具有中心体 细胞壁、叶绿体、大型液泡等2.一定的流动性 2 中心体 3 11、8 2 63.实验前没有放入尿素,后来培养液中出现尿素并随时间增加4.提供细胞生活的能源5.选择透过(选择通透)【解析】试题分析:1图像为动物细胞的原因是具有中心体,而没有细胞壁、叶绿体、液泡等,图中的2为中心体。2细胞膜的形状能发生变化,说明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胰岛素是分泌蛋白,而合成分泌蛋白的场所是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即图中的3;动物细胞中能合成ATP的场所有细胞质基质和线

33、粒体,为图中的11和8;与细胞分裂有关的结构为中心体,为图中的2;贯穿整个细胞的结构是内质网,为图中的6。3培养之前培养液中没有尿素,当24小时后出现尿素,并且含量逐渐增多,说明肝细胞能够产生尿素。4培养液中加入葡萄糖,供细胞进行呼吸作用释放能量。5培养液中各种物质的变化不同步,说明细胞膜对物质的进出具有选择透过性。考点:本题考查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意在考查考生识别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32下列为人体几种免疫细胞参与机体免疫的两种机制的图解,其中的字母编号表示细胞类型或由它们产生的某些物质,数字表示作用过程。请据图及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过程 表示由_淋巴细胞发挥的

34、免疫作用,称为_免疫;过程至则表示由_淋巴细胞发挥的免疫作用,称为_免疫,两种免疫方式往往是综合存在的。2图中编号A是 细胞,编号D是_细胞;E是 。编号B细胞的作用是 。3非特异性免疫主要通过胞吞形成吞噬泡,细胞内的某一结构随即会与吞噬泡融合,则该结构名称是 , 其内部杀灭病原体的物质是 。4据下图分析,在第1年内,造成HIV的浓度明显下降的原因是 T细胞对HIV抵抗作用的机理是 。第1年到第9年内,HIV的浓度变化是_,原因是_。若不及时治疗,艾滋病患者不能长时间生存,因为其_基本丧失。T淋巴细胞的多少和HIV浓度之间呈_关系。【答案】1B 体液 T 细胞 2.浆 致敏T 淋巴因子(细胞毒

35、素) 记忆入侵的抗原,当再次接受同一抗原刺激时,快速增殖分化,产生更多新的记忆B细胞与浆细胞3.溶酶体 溶菌酶和各种水解酶4.免疫系统可以消灭大多数病毒 细胞免疫(未感染HIV病毒的T淋巴细胞分化成致敏T细胞,一方面与被HIV侵入的T淋巴细胞接触,使后者裂解死亡;另一方面促进免疫活性物质淋巴因子产生,发挥有关细胞的免疫效应) 增加 T细胞减少和免疫系统被破坏 免疫能力 反比【解析】试题分析:1分析题图可知,过程表示体液免疫,起作用的细胞主要是B细胞;过程至则表示细胞免疫,起作用的细胞主要是T细胞。2细胞A由于能产生抗体,故A为浆细胞;D能分泌淋巴因子作用于靶细胞,故D为致敏T细胞,E为淋巴因子

36、;图中的B细胞是由B增殖分化成的记忆细胞,能记住抗原的特点,当抗原再次侵入机体时,迅速增殖分化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3吞噬细胞吞噬病毒后,细胞内的溶酶体会与吞噬泡融合,释放溶菌酶和许多水解酶,从而把病原体清除。4从曲线图上可以看出,HIV侵入人体后的第一年,人体的免疫系统可以杀死大多数HIV;T细胞通过细胞免疫能够作用于靶细胞,使靶细胞裂解死亡,另一方面可以分泌淋巴因子,发挥免疫效应;从图中可以看出第1到9年,HIV浓度逐渐增加,原因是T细胞减少,免疫系统被破坏,造成HIV增殖;若不及时治疗,艾滋病患者10年左右会死亡,因为T细胞越来越少,免疫能力丧失;图中的T细胞浓度和HIV浓度成反比。考点:

37、本题考查特异性免疫和艾滋病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33关于人体内三大营养物质代谢。图中AD表示物质,表示生理过程,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在 中填图中编号或字母,横线上填文字)1物质A、B、C分别是_、_、_。2表示人体葡萄糖彻底氧化分解过程的编号依次为 ,其中三羧酸循环发生在 (场所)。3葡萄糖、蛋白质、脂肪彻底氧化分解时,除释放能量外,还形成相同的代谢终产物 _。4发生脱氨基作用的过程有 ;过程通过_作用转化成其他氨基酸。5人体一般在_情况下进行过程,获得能量;机体供氧不足时,物质A能氧化分解产生 。【答案】1.丙酮酸 尿素 脂肪酸2. 线粒体

38、基质3.D CO2和H2O4. 转氨基5.体内糖类供能不足时 乳酸【解析】试题分析:1由图可知,A为有氧呼吸的一种中间产物(丙酮酸);氨基酸通过脱氨基作用形成两部分,含氮部分可以转变成尿素,不含氮部分可以氧化分解或转变成其他物质;脂肪可以水解为甘油和脂肪酸两部分。2葡萄糖在有氧条件下彻底氧化分解的过程有,其中三羧酸循环发生在线粒体基质中。3葡萄糖、蛋白质和脂肪的共同元素是C、H、O,故共同的代谢产物有CO2和水,为图中的D。4图中属于脱氨基作用的有,丙氨酸是非必需氨基酸,在生物体内是通过转氨基作用形成的。5图中表示氨基酸脱氨基之后,氧化分解提供能量,人体只有体内能量供应严重不足时才能由氨基酸分

39、解供能;供氧不足时,细胞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考点:本题考查三大营养物质代谢,意在考查考生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34下图图1为反射弧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的A结构放大后的示意图,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中填字母标号, 上填写文字)。1图1中表示效应器的结构是 。排尿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图1中的 _。2如果手指不小心碰到针尖,会立即缩回,但是当医生用针刺手指皮肤取血化验时,手指可以不缩回。此现象说明:_ 。针刺手指皮肤时,人会感到疼痛,写出人体接受针刺产生痛觉的程 3当神经冲动传导到A结构时,图2中结构1以_方式将 3 _释放到突触间隙里,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

40、的受体,使突触后膜的膜电位转变为_与受体结合的物质3正常情况下被酶催化分解而失去活性,如果用某种药物破坏该酶的活性,则突触后神经元将_。4一般情况下,小狗看到灯光不会分泌唾液,但是经过一定的训练,小狗看到灯光也会分泌唾液,即形成了条件反射。训练过程即为强化,强化是指_5如果用同种电流计测神经细胞膜上不同部位的电位情况,当刺激图3的a点时,指针瞬间偏转方向如下图所示;如果刺激图4的c点时,其指针的瞬间偏转方向是_【答案】1.C E灰质2.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的高级中枢的控制 感受器(手)传入神经大脑皮层3.胞吐 神经递质 动作电位 持续兴奋4.使无条件刺激与条件刺激相结合,用前者强化后者(驱使力对

41、具有一定的发生反应后的效果)5.左【解析】试题分析:1.由于神经节位于传入神经上,故B是感受器,C是效应器;排尿反射的中枢是脊髓(灰质部分),为图中的E。2.当医生用针刺手指皮肤取血化验时,手指可以不缩回,因为缩手反射的中枢在脊髓,说明了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的高级中枢的控制;因为痛觉中枢在大脑皮层,故针刺后产生痛觉的过程为感受器(手)传入神经大脑皮层。3.神经冲动传到突触部位时,突触前膜会释放神经递质到突触间隙中,释放的方式是胞吐;当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会使突触后膜的静息电位变为动作电位;但催化递质分解的酶活性被破坏后,递质不能被分解,一直与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使后膜持续兴奋。4.强

42、化的概念是:使无条件刺激与条件刺激相结合,用前者强化后者。5.由于图3中电流计的两个电极放置在膜外,当刺激a点时,a处膜外变为负电位,指针向左偏转,说明指针偏转方向与电流方向相同。图4中电流计的两个电极一个放置在膜外,一个放置在膜内,当刺激c点时,电位变为动作电位:外负内正,故指针应向左偏转。考点:本题考查反射弧、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和兴奋的传导过程,意在考查考生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35下图是植物代谢过程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所表示的物质中,表示 表示 表示 。在叶绿体中,ADP的转移途径是_。2.若植物体在含C18O2的环境中生长,一段时间

43、后植物体周围空气中有没有可能出现18O2.? 。理由: 。3.与乳酸菌的发酵相比,图中植物呼吸过程中特有的步骤是_(填数字),这些过程发生的部位_(细胞器)。4.实验室探究光照强度对菊花生理代谢的影响时,实验测得相关生理代谢数据如下:a)黑暗条件下,CO2释放量为0.4 mol/cm2叶小时;b)光饱和时的光照强度为2.5千勒克司;c)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相等时的光照强度为1.0千勒克司;d)光照强度为3.0千勒克司时光合作用释放O2量是1.0 mol/cm2叶小时.如果菊花发生图示的生理过程,当“II”和“VI”的量相等时,所需要的光照条件条件是( )(其他条件适宜)A.小于1.0千勒克司 B

44、.1.0千勒克司 C. 2.5千勒克司 D. 3.0千勒克司 E.大于1.0千勒克司,但小于2.5千勒克司当光照强度为2.5千勒克司时,菊花光合作用固定的CO2量是 (mol/cm2叶小时);如果光照强度不变,需要进一步提高光合速率,可采取的措施是 。【答案】1.NADPH 氧气 【H】 ;从叶绿体基质中转移到类囊体膜上 ;2.有可能 该C18O2 参与光合作用生成了H218O,H218O再参与光合作用就可生成18O2;3. 线粒体(内膜和基质)4.B 1.0 增加二氧化碳浓度和适当提高温度【解析】试题分析:1.观察题图可知:I为NADPH,II为氧气,为二氧化碳,为葡萄糖,为H,为氧气,为二

45、氧化碳;在叶绿体中光反应阶段产生ATP,场所是类囊体的薄膜上,暗反应阶段消耗ATP,场所是叶绿体基质中,故ADP的转移途径是从叶绿体基质到类囊体薄膜上。2.若植物体在含C18O2的环境中生长,一段时间后植物体周围空气中可能出现18O2,当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C18O2中的18O可用来生成H218O,而H218O再参与光合作用就生成了18O2。3.乳酸菌的发酵第一阶段与有氧呼吸第一阶段相同,故特有的步骤是图中的,场所为线粒体。4.“II”为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VI”为呼吸作用消耗的氧气,由于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相等时的光照强度为1.0千勒克司,故和相等需要的光照为1.0千勒克司,B正确。光饱和时

46、的光照强度为2.5千勒克司,固定的CO2量与光照强度为3.0千勒克司时固定的CO2量相等,由于光合作用释放氧气的量与固定二氧化碳的量相等,都为1.0 mol/cm2叶小时;当达到光饱和时,要进一步提高光合速率,可以增加二氧化碳浓度或适当提高温度。考点:本题考查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综合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36DNA片段的结构图,请据图回答:1.图乙是DNA片段的_结构。2.填出图中各部分的名称1_、2_、3_、5_3.从图中可以看出DNA分子中的两条长链是由_和_交替连接的。碱基对中的化学键是_4.从图甲可以看出组成DNA分子的两条链的方向是_的,从

47、图乙可以看出组成DNA分子的两条链相互缠绕成向_(左或右)螺旋的空间结构。【答案】1.空间2.碱基对 多核苷酸链 脱氧核糖 腺嘌呤脱氧核苷酸3.磷酸 脱氧核糖 氢键4.相反 右【解析】试题分析:1.图甲是DNA的平面结构,图乙是DNA的空间结构(双螺旋结构)。2.根据所学知识可以看出,图中1为碱基对,2为一条脱氧核苷酸链,3为脱氧核糖,5为腺嘌呤脱氧核苷酸。3.由DNA的结构特点可知:两条长链是由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碱基对排列在内侧,之间的化学键为氢键。4.DNA的两条链方向是反向的,图乙中DNA分子的双螺旋为右螺旋。考点:本题考查DNA分子的结构,意在考查考生识图能力和理解所

48、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37下图表示下丘脑神经细胞、垂体细胞、甲状腺细胞及它们分泌的激素之间的关系。请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的下丘脑神经细胞除具有神经细胞的功能外,还具有 功能。2.人在寒冷的环境中,物质甲即 的含量会增加,影响它所作用的靶细胞的活动,最终造成物质丙的含量 ,继而又引起甲和乙的分泌量 ,这种调节方式称为 调节。【答案】1.内分泌细胞2.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增加 减少 负反馈【解析】试题分析:1.下丘脑神经细胞除了能感受刺激,产生兴奋,还能分泌激素。2.人在寒冷的环境中,在神经系统的影响下,下丘脑会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

49、,促甲状腺激素能作用于甲状腺,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故甲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乙为促甲状腺激素,丙为甲状腺激素,当丙含量过多时,又会抑制甲和乙的分泌,这种调节称为负反馈调节。考点:本题考查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意在考查考生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38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基本方式是激素调节,请回答有关植物激素的问题。1.下面是研究生长素的三组实验设计示意图。(1)根据实验一的结果可知,切除胚芽鞘尖端的胚芽鞘向左弯曲生长,其生长素最终来自_。(2)如果实验一是为了研究胚芽鞘尖端能产生生长素,且能促进胚芽鞘下端生长,应补充的对照实验是_(3)实验二中的明显错误是

50、_(4)如果利用实验三研究单侧光引起胚芽鞘尖端生长素分布不均匀,请补充完善实验三中的甲、乙两图。2.(1)据图丙(丙图中e、g、f、i代表生长素浓度),若某植物幼苗已表现出向光性,且测得其向光侧的生长素浓度为e,则其背光侧生长素浓度X的范围是 。除草剂除草的原理是使杂草的生长素浓度处于 范围。(2将生长状况相似的同种植物分为三组,分别进行不同的处理,实验结果如图丁所示。“根据组结果,可得出的结论是 。将组结果与进行比较;可得出的结论是 。【答案】1.(1)胚芽鞘尖端(2)将未接触过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放在切除胚芽鞘尖端的胚芽鞘的右侧(3)实验结果应该是胚芽鞘向左弯曲生长(4)如下图2.(1)e

51、f 大于i浓度(2)顶芽的存在会抑制侧芽的生长细胞分裂素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顶芽对侧芽的抑制【解析】试题分析:1.(1)根据实验一,琼脂块中的生长素来自胚芽鞘尖端。(2)实验一应补充对照实验,排除琼脂块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做法是:将未接触过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放在切除尖端的胚芽鞘的右侧。(3)实验二中实验结果错误,由于琼脂块不能感受光的刺激,故胚芽鞘仍然向左弯曲生长。(4)根据实验目的为:研究单侧光引起胚芽鞘尖端生长素分布不均匀,又因为经过甲处理后,把A、B两个琼脂块分别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的一侧,因此甲装置中应该提供单侧光,把A、B琼脂块放在尖端下面收集生长素,如图所示:。乙装置为实验结果,由于

52、A中生长素多,故A胚芽鞘向左弯曲程度大,如图所示:。2.(1)由于向光侧的生长素浓度为e,背光侧的生长素浓度大于向光侧,又因为背光侧生长速度快,促进作用应该大于n,分析图像可知,背光侧浓度范围应为ef;除草剂除草的原理是利用高浓度生长素抑制生长甚至杀死植物的原理,故浓度范围应该是大于i。(2)比较组,自变量是是否去顶芽,组摘除顶芽,侧芽生长,组保留顶芽,侧芽不生长,说明了顶芽的存在会抑制侧芽的生长。组虽然没有摘除顶芽,但是涂抹细胞分裂素,结果侧芽也能生长,从而说明了细胞分裂素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顶芽对侧芽的抑制。考点:本题考查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和探究实验,意在考查考生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具有对一些生物学问题进行初步探究的能力,包括运用观察、实验与调查、假说演绎、建立模型与系统分析等科学研究方法;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生物学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