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上海市十二校2013届高三下学期联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44770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4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市十二校2013届高三下学期联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上海市十二校2013届高三下学期联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上海市十二校2013届高三下学期联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上海市十二校2013届高三下学期联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上海市十二校2013届高三下学期联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上海市十二校2013届高三下学期联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上海市十二校2013届高三下学期联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上海市十二校2013届高三下学期联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上海市十二校2013届高三下学期联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上海市十二校2013届高三下学期联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上海市十二校2013届高三下学期联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答题时间:150分钟 试题满分:150分) 一、阅读 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16分)堂堂书阵百重关王充闾现代文学观念认为,文学的生命力在于能够使读者拉开心理距离,能够为读者提供一种契合其文化心态的情境或者思想。假如有一天,你拿起先前酷爱的一部作品重读,却发现它已经了无新意,也就是再也拉不开那段心理距离,这说明在你的心目中它的生命力已经开始枯萎,它已不能给出新的审美期待。其实,读书本身也是一种自我发现,是在唤醒自己本已存在但还处于沉睡状态的思想意识。一切能够使心灵发生震撼的、产生重大影响的,都应是一种心理的共鸣和内在的思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无论是写作还是阅读,善

2、于思索都是至关重要的。鲁迅说过,没有悲哀和思索的地方,就没有文学。有人提倡作家学者化,实际上,更应倡导作家成为思想者,因为学者未必就是思想者。思想的自觉,是学者最高的自觉。有些书的作者很聪明,有才气,文章也流光溢彩,可就是思想含量不足,精神内涵空虚,读过之后获益无多。同样,作为读者也应该善于思索。读书应该善于提问题,找话题,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处于一种鲜明的研究状态。我曾写过一首七绝,描绘读书犯险历难的情态:“缒幽探险苦般般,夜半劳思入睡艰。设问存疑挥战帜,堂堂书阵百重关。”长时期以来,人们将读书、学习的基点定在掌握知识上,“知识就是力量”成为公认的真理。知识当然重要,但更值得珍视的,是人

3、生智慧、哲学感悟。信息、知识与智慧,三者处于不同的层次。信息好比是矿砂,是所有容易获得或不易获得的事物、事实、认识的总和,可供人们据以分析与参考;知识是人们把大量的事实与认识的矿粉投入熔炉之后,提炼与组合而成的可供使用的材料。大部分知识都是专门知识,是关于某一领域、某一科目、某一程序、某种思想方法、价值准则等方面的认识;而智慧则是在生命体验、哲学感悟的基础上,经过升华了的知识,它是知识的灵魂,是统率知识的。知识关乎事物,充其量只是学问,而智慧关乎人生,它落脚于指引生活方向、人生道路,属于哲学层次。马克思曾经把哲学形象化,比喻为“迎接黎明的高卢雄鸡”,意思是哲学是武装头脑的,是精神武器,是在前面

4、指导人生的。黑格尔则说,哲学是反思的科学,是事后的思索,因此,他把哲学喻为“黄昏时起飞的猫头鹰”。两位大师讲的都是关乎智慧、关乎人生的。古希腊的哲人把哲学说成是爱智慧。智慧是哲学的生活化、实际化。在读书、思考中,悟性是至关重要的,但有了知识不一定就能具备悟性。知识只有化作对生命的一种观照能力时,它才能变成智慧。因此,智慧总是与内在生命感悟和创造性思维有关,知识则未必。智慧是指能够把知识、感受转化为创造性的特殊能力。我国记录哈雷彗星的出现,始于春秋时代的公元前613年,一直到清末1910年,两千余年从未间断过,总共出现过31次。这可以称作“世界的唯一”。但是,记是记了,却没有人对它进行思索、研究

5、,不知道这出现了31次的彗星竟然是同一个。到了公元1875年,英国天文学家哈雷在没有掌握这份天文记录的情况下,只是依照牛顿的引力定律,计算出了彗星的轨道,预言了它出现的周期每隔76年回归到太阳身边一次。可见,信息、知识重要,而运用知识、从知识出发使之成为智慧,比知识本身更为重要。古希腊哲人赫拉克利特说:“博学不能使人智慧。”关键在于能否使知识、学问由死变活。思考重在找到一个准确的、独特的视角。其实,哲学研索本身就是一种视角的选择,视角不同,阐释出来的道理就完全不同。这是著名学者李泽厚说的。视角和眼光是联系着的。爱因斯坦看人看世界,用的是宇宙的眼光,因而能够跳出“人为中心”这个成见,得出人不过是

6、宇宙中的一粒埃尘没有骄傲的理由的结论。从前的史学只注重史实与过程的记述,着眼于历史的客体;而自从分析的历史哲学提出以来,就逐步转到历史思维上来,即转到主体如何认识历史的客体上来。我国古代史学,以叙述为主,阐释为辅。所谓“叙述”,主要是指翔实地记述史实、事件;而“阐释”则着眼于史论,重视历史研究。左传中的“君子曰”,史记篇末的“太史公曰”,都属于史论性质。它们往往并不独立成章,只是附于书后,或者夹叙在行文中间。史论的大量出现和独立成篇,大体上肇始于宋代,到了清代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从前,有些饱学之士炫富矜博,腹笥不可谓不丰厚,占据史料也十分充足,但由于缺乏浓烈的研索意识,不善于发现问题,穷追苦诘,

7、结果终其一生缺乏理论建树。这个教训我们应该认真地记取。1(2分)第段中画横线的“审美期待”在文中是指 。2(2分)第段作者阐述的观点是 。3.(3分)第段中,黑格尔把哲学喻为“黄昏时起飞的猫头鹰”。 请说明这句话的表达效果: 。4.(2分)第段中“腹笥”一词,其中的“笥”字,“从竹,从司,司亦声。司意为专职、专事”。据此,可推断出“笥”的字义是 ;“腹笥”一词在文中的意思是 。5.(3分)下列各项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知识只有上升到智慧的高度才有价值和意义。B.哲学是关乎智慧、人生的,智慧是哲学的生活化、实际化,二者相互映衬。C.第段中列举我国记录哈雷彗星的事例,从正面说明智慧比知识本身更

8、为重要。D.思考就是视角的选择。视角不同,就会有新的发现和创造。6.(4分)请你举一实例,简要说明智慧比知识更为重要的道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7-12题。(21分)鼻子底下就是路张晓风走下地下铁,只见中环车站人潮汹涌,是名副其实的“潮”,一波复一波,一涛叠一涛。在世界各大城市的地铁里香港因为开始得晚,反而后来居上,做得非常壮观利落。但车站也的确大,搞不好明明要走出去的却偏偏会走回来。我站住,盘算一番,要去找个人来问话。虽然满车站都是人,但我问路自有精挑细选的原则:第一、此人必须慈眉善目,犯不上问路问上凶煞恶神。第二、此人走路速度必须不徐不急,走得太快的人你一句话没说完,他已窜到十公尺外

9、去了,问了等于白问。第三、如果能碰到一对夫妇或情侣最好,一方面“一箭双雕”,两个人里面至少总有一个会知道你要问的路,另方面大城市里的孤身女子甚至孤身男子都相当自危,陌生人上来搭话,难免让人害怕,一对人就自然而然地胆子大多了。第四、偶然能向慧黠自信的女孩问上话也不错,他们偶或一时兴起,也会陪我走上一段路的。第五、站在路边作等人状的年轻人千万别去问,他们的一颗心早因为对方的迟到急得沸腾起来,哪里有情绪理你,他和你说话之际,一分神说不定就和对方错过了,那怎么可以!今天运气不错,那两个边说边笑的、衣着清爽的年轻女孩看起来就很理想,我于是赶上前去,问:“母该垒,(不该你,即对不起之意)德铺道中顶航(顶是

10、“怎”的意思,航是“行走”的意思)?”我用的是新学的广东话。“啊,果边航(这边行)就得了(就可以了)!两人还把我送到正确的出口处,指了方向,甚至还问我是不是台湾来的,才道了再见。其实,我皮包里是有一份地图的,但我喜欢问路,地图太现代感了我不习惯,我仍然喜欢旧小说里的行路人,跨马走到三岔路口,跳下马唱声喏,对路边下棋的老者问道:“老伯,此去柳家庄悦来客栈打哪里走?约莫还有多远脚程?”老者抬头,骑者一脸英气逼人,老者为他指了路,无限可能的情节在读者面前展开我爱的是这种问路,问路几乎是我的碰到机会就要发作的怪癖,原因很简单,我喜欢问路。至于我为什么喜欢问路,则和外婆有很大的关系。外婆不识字,且又早逝

11、,我对她的记忆多半是片段的,例如她喜欢自己捻棉成线,工具是一只筷子和一枚制钱,但她令我最心折的一点却是从母亲听来的:“小时候,你外婆常支使我们去跑腿,叫我们到XX路去办事,我从小胆小,就说:妈妈,那条路在哪里?我不会走啊!你外婆脾气坏,立刻骂起来,不认路,不认路,你真没用,路鼻子底下就是路。我听不懂,说:“妈妈,鼻子底下哪有路呀?”后来才明白,原来你外婆是说鼻子底下就是嘴,有嘴就能问路!”我从那一刹立刻迷上我的外婆,包括她的漂亮,她的不识字的智慧,她把长工短工田产地产管得井井有条的精力以及她蛮横的坏脾气。由于外婆的一句话,我总是告诉自己,何必去走冤枉路呢?宁可一路走一路问,宁可在别人的恩惠和善

12、意中立身,宁可像赖皮的小幺儿去仰仗哥哥姐姐的威风。渐渐的才发现能去问路也是一状权利,是立志不做圣贤不做先知的人的最幸福的权利。每次,我所问到的,岂只是一条路的方向,难道不也是冷漠的都市人的一颗犹温的心吗?而另一方面,我不自量力,叩前贤以求大音,所要问的,不也是可渡的津口可行的阡陌吗?每一次,我在陌生的城里问路,每一次我接受陌生人的指点和微笑,我都会想起外婆,谁也不是一出世就藏有一张地图的人,天涯的道路也无非边走边问,一路问出来的啊!7.(2分)文章开头描写了车站人群汹涌的情形,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8.(2分)请说明第段在文章中的作用? 9.(4分)请赏析第段中的划线句。 10.(3分)作者为

13、什么喜欢问路?文中交代了三条理由,请逐条概述。 11.(6分)选出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两项:( )( )A.本文开头中“一波”、“一涛”的复沓描写,具有潮水迭起的音效,形象地写出了人潮如海潮;也是铺垫这么多的人作者会找谁问路呢?B.在作者的叙述中,她是向两个边说边笑、衣着清爽的年轻女孩子问路的,她们不仅告诉了作者该怎么走,还将作者送到了正确的出口,指明了前行的方向。 C.段划线句中“怪癖”一词, 本来带有一定的贬义色彩,但在文中作者借用这个词,突出了她对“问路”这种做法与众不同的态度和极度地喜欢。D.学会“问路”,其实是“圣贤”、“先知”在人群中以谦卑的姿态学会求助他人,摆脱自恃甚高的盲目,认识

14、到得到善意的帮助也是幸福。E.“每一次,我在陌生的城里问路,每一次我接受陌生人的指点和微笑,我都会想起外婆”, 因为问路是直接从外婆那学来。F.最后一段中作者所说的“一出世就藏有一张地图的人”,指的是无所不知的人。12.(4分)“问路”的过程其实也是个体触碰陌生人心灵的过程,请依据文本,分条探究出作者对这一点的体会和思考。 (三)默写。(6分)(任选6空,超过6空,按前6空评分)13.(1) ,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2)分野中峰变, 。(终南山) (3)念去去,千里烟波, 。(雨霖铃) (4)可堪孤馆闭春寒, 。(踏莎行郴州旅社)(5)吾视其辙乱, ,故逐之。(曹刿论战) (6)北极

15、朝廷终不改, 。(登楼) (7) ,秋水共长天一色。(滕王阁序)(8) ,衣食足则知荣辱。(管子)(四)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第14-16题。(8分)赠花卿杜甫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注:花卿指成都尹崔光远的部将花敬定,此诗大约是在花敬定的饮宴席上闻乐有感而作。花敬定因平定叛乱有功,居功自傲,经常大宴宾客,寻欢作乐,肆无忌惮,用天子音乐。14.(2分)首句“丝管”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请写出琵琶行里用类似手法描写音乐的句子。 15.(2分)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中,“纷纷”本指事物多而乱的样子,这里用通感手法描摹音乐,形象描绘出弦管杂错而和谐的

16、效果。B.颔联中,“半入”写出音乐悠扬动听而空灵活脱的感觉。C.该诗的弦外之音意味深长,既然“此曲只应天上有”,何故“锦城丝管日纷纷”呢?含蓄的讽刺尽在其中。D.从体裁上看,本首诗是近体诗;从题材上看,本首诗是咏怀诗。16.(4分)结合全诗,说说作者在构思方面是如何做到虚实结合的。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7-23题。(19分)辛公义,陇西狄道人也。公义早孤,为母氏所养,亲授书传。周天和中,选良家子任太学生,以勤苦著称。武帝时,召入露门学,令受道义。每月集御前令与大儒讲论,数被嗟异,时辈慕之。从军平陈,以功除岷州刺史。土俗畏病,若一人有疾,即合家避之,父子夫妻不相看养,孝义道绝,由是病者多死。

17、公义患之,欲变其俗。因分遣官人巡检部内,凡有疾病,皆以床舆来,安置厅事。暑月疫时,病人或至数百,厅廊悉满。公义亲设一榻,独坐其间,终日连夕,对之理事。所得秩俸,尽用市药,为迎医疗之,躬劝其饮食,于是悉差,方召其亲戚而谕之曰:“死生由命,不关相着。前汝弃之,所以死耳。今我聚病者,坐卧其间,若言相染,那得不死,病儿复差!汝等勿复信之。”诸病家子孙惭谢而去。后人有遇病者,争就使君,其家无亲属,因留养之。始相慈爱,此风遂革,合境之内呼为慈母。后迁牟州刺史,下车,先至狱中,因露坐牢侧,亲自验问。十余日间,决断咸尽,方还大厅。受领新讼,皆不立文案,遣当直佐僚一人,侧坐讯问。事若不尽,应须禁者,公义即宿厅事

18、,终不还閤。人或谏之曰:“此事有程,使君何自苦也!”答曰:“刺史无德可以导人,尚令百姓系于囹圄,岂有禁人在狱而心自安乎?”罪人闻之,咸自款服。后有欲诤讼者,其乡闾父老遽相晓曰:“此盖小事,何忍勤劳使君。”讼者多两让而止。仁寿元年,追充扬州道黜陟大使。豫章王暕恐其部内官僚犯法,未入州境,预令属公义。公义答曰:“奉诏不敢有私。”及至扬州,皆无所纵舍,暕衔之。及炀帝即位,扬州长史王弘入为黄门侍郎,因言公之短,竟去官。(隋书循吏传)注:露门学:古代学校的名称。厅事:官府办公的地方。17.(4分)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A. 以功除岷州刺史( ) B. 皆以床舆来 ( ) C. 躬劝其饮食,于是

19、悉差( ) D. 讼者多两让而止( )18.(2分)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暑月疫时,病人或至数百 左右或欲引相如去B 若一人有疾,即合家避之 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C 因分遣官人巡检部内 因宾客至相如门谢罪D 前汝弃之,所以死耳 所以不报谢者,以为小礼无所用19. (2分)下列四句,与其中三句句式不相同的一句是( )A后人有遇病者 B宋人有得玉者C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D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20.(6分)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每月集御前令与大儒讲论,数被嗟异,时辈慕之。 (2)后迁牟州刺史,下车,先至狱中,因露坐牢侧,亲自验问。 21.(2分)

20、本文表现辛公义的什么样的品格 22.(3分)依据文本,请概述出辛公义在岷州、牟州、扬州做官时的事迹:A在岷州刺史任上: B在牟州刺史任上: C在扬州道黜陟大使任上: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4-27题。(10分)六国论(节选)苏辙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诸候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向西,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则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候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取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

21、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杀。秦兵未出,而天下诸候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六国论(节选)李桢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心罪秦也。当是时,东诸侯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国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也,视秦也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据有)形便(地理形势有利)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23.(2分)苏辙以为“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天下出身以当秦兵”的条件是 。

22、(用课文原句回答) 24.(2分)李桢认为六国与秦国相同处在于 。不同之处在于 。 25.(3分)下列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是( ) A.苏辙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韩、魏亲魏以摈奉”。 B.李桢“未必不复增一秦也”的意思是:六国也可以像秦国一样统一中国。 C.苏辙认为六国的“自安之计”是“厚韩亲魏以摈秦”。 D.李桢认为“视秦无异也”,是因为六国“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26.(3分)李桢文中的观点有其显著的局限性,请指出并简要地分析这种思想的危害性。 二、写作70分27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我们这个时代的许多人,将思考交给了电脑,把沟通交给了手机,将行走交给了汽车,把健康交给了

23、保健品,把美貌交给了整容院诚然,现代生活在给人们带来追求便捷、享受便利的同时,无形中也让人们遗失了原本应该拥有、不可或缺的、甚至必须坚守的东西。上述现象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反思生活,反省自我,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角度自选,题目自拟,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自选;不少于800字,不得透露个人信息。 12.(4分)本题考察对文本思想意蕴的探究,依据文本作出合情合理的推断、阐述即可。以下几个方面,均为得分点:形形色色的陌生人,都是可能问询的对象,但要问得真切,必当有所选择;每一次问询都意味着与一颗心灵接近,陌生人给予的温暖常常感动我们的内心;(或:在问路的过程中,感受那种人与

24、人之间互相关爱,互相帮助的善良和温情。)幼时外婆的教诲,其实是让我学会与他人沟通,获取可得的帮助;在漫长人生中的每一次跨越和发现,都需要以谦卑的姿态获取;“问路”的过程也是检验自我和体察他人的过程,“问”本身也是真诚的试金石。当我们在繁华世界,为光影迷惑而感到精神孤立与无助的时候,千万不要忘记对津口的问询与寻找。人如果具有一种不耻下问的精神是十分珍贵的,人不是一出生就是万能的,干任何事无非是有“问”才干成功的。(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4-27题。(10分)23.(2分) 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24.(2分) 六国皆欲为秦所为 秦得天助而六国未得天助25(3分)A(其原因是不知“厚韩亲魏以摈秦”,而“贫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贩约,以自相屠灭”。26.(3分)李桢观点中显著的局限性是认为“秦统一六国得天助”,这是一种天命论思想。这种思想宣扬一切都是天生注定的,是不能靠自己来改变的。其危害性在于愚弄、奴役老百姓。二、写作(70分)审题提示:这是一道关注生活、关注学生成长、关注人文的开放性试题。依据“现代生活在给人们带来追求便捷、享受便利的同时,无形中也让人们遗失了原本应该拥有、不可或缺的、甚至必须坚守的东西。”这一提示语,可关照自我,自足生活,从爱心、孝心、亲情、友情、同情心等着眼;反思生命,则可以从成长过程中必须具备的自尊、自信、自立、创新、健康等入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