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上海市上海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9月考试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44720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市上海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9月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上海市上海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9月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上海市上海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9月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上海市上海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9月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上海市上海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9月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上海市上海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9月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上海市上海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9月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上海市上海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9月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上海市上海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9月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上海市上海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9月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上海市上海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9月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上海市上海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9月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上海市上海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9月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上海市上海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9月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上海市上海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9月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上海市上海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9月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上海市上海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9月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上海市上海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9月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上海市上海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9月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上海市上海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9月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上海市上海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9月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上海中学2019届高三年级月考试题语 文阅读下文,完成小题。科学史告诉我们科学以理性的力量扫除了前进道路上的迷信和愚昧的阻碍,建立了一个个向未知领域深处挺进的堡垒。科学的历史无疑就是人类智性进步的历史。那么科学普及的历史又呈现出什么样的景象呢?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历史学教授约翰伯纳姆在他的著作科学是怎样败给迷信的中向我们描绘了这样一幅出人意料的科学普及史图景:起先科学是一种积极、进步的文化力量,但在逐渐兴起的美国消费文化中,科学慢慢地为新伪装下的迷信和神秘主义的复活让出了一条通道,最终科学在大众层面上被迷信击败。伯纳姆并不是在故作危言。在书中他引述了详尽的史料和众多当代研究成果,展开了详尽的论证

2、。感兴趣的读者可以从书中对上述结论获得一个更全面深刻的印象。这样一部有点令人沮丧的美国科学普及史,对于中国现阶段的科学普及工作并不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当前中国的科学生长环境不容乐观。虽然“崇尚科学,破除迷信”这样的标语几乎张贴在了每一个居民小区的宣传栏里,但是由于中国公众受教育程度参差不齐,科学素养相对缺乏,所以迷信有额外的生存维度。在中国社会的各个阶层,迷信没有被真正破除干净过。至今走在居住区内和附近的马路上,还经常遇到泼洒在路面上的一团团药渣,这种乞求药“倒”病除的现象不能简单地被归类为一种无害的民俗至少在污染环境这个层面上是有害的,它反映了老式迷信在现代社会中的顽强生存力。有一些古代迷信则

3、以改头换面的方式继续留存着。譬如原本比较复杂的古代术数系统,现在退化为只通过某种方言对数字的发音来附会吉凶宜忌,如“4”谐音“死”是不吉利的,“8”谐音“发”是吉利的,等等。于是电话号码、车牌号码等数字就有了吉凶之分,人们选择号码时纷纷避凶趋吉。某省甚至把认为是不吉利的车牌号人为地删除,以便避免用得起小车的富人们花钱买不吉利。而把某些重要活动的举办时间定在“8月8日8时”之类,显然也是出于同样的心理。这些行为,无疑直接、有力地推动了迷信思想的流行,与科教兴国的国策和培养一种科学、理性的民族精神的努力目标是背道而驰的。伯纳姆在书中提到了导致在大众层面上“科学失败、迷信胜利”的两个重要因素:一是剥

4、离了具体知识背景,采用新闻、广告宣传模式支离破碎地介绍科学的产品或成果,往往同时还伴随着追求轰动效应的煽情主义和商业利益的追逐;二是科学家撤出了科普阵地,把科学普及的任务拱手让给了媒体从业人员和初等教育人员。这两个问题在当前中国也同样存在。 如果说是搭载植物种子,希望在高能环境中诱发基因突变,以改良品种,这还有一点点科学的味道实际上由于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所以搭载种子以改良物种的效率和科学性往往被夸大;而一些搭载的纪念品、会徽、会旗等被赋予的价值和神圣性,则纯粹是巫术色彩的,是毫无理性基础和科学意义的。在美国科学普及史上出现过一些既从事科学前沿领域研究、又热心科学普及的科学家,他们一般从文化和

5、社会的层面用较宽的视野看待科学,他们出版科普书籍,为杂志撰写科普文章,把理性带入到生活的各个方面。但是到了二十世纪这样的科学家从科普阵地上撤退了。反观中国的情形,似乎从来没有出现过这样一群有影响力的科学家。现在有人呼吁,前沿科学工作者应该参与科学的普及,但应者寥寥,学术界远离科普的现状没有改观。以上是从科学是怎样败给迷信的一书中获得一点启示,并对中国科学普及现状进行的一点反思。伯纳姆的著作犹如一剂清醒剂,帮助我们认识到了问题所在,也就为解决问题提供了一种可能。科学毕竟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和文化力量,科学活动也占据越来越多的自然和社会资源。现在有一种说法:“科学太重要了,不能只交给科学家们去做

6、。”通过科学普及让公众理解科学尽管有很多困难,但还是值得并且应该去做。毕竟,人们对他们要参与并要发表决策性意见无论是赞成还是反对的东西,应该先有一个正确的了解,是最起码的。1. 第段加点词“危言”在文中指的是_。2. 第、两段从和两方面阐释当前中国的科学生长环境不容乐观。3. 把下列句子组织起来填入第段的中,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媒体对飞船搭载物品的神秘性和尊贵性大肆渲染,似乎发射飞船的物质代价都被附加到了这些物品上媒体放弃了向公众普及有关飞船的飞行动力学和外太空高能物理环境的科学知识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对航天技术的报道在当今的报纸和电视节目中可以看到铺天盖地的这种对孤立科学事实的强调和对科学

7、产品的推销航天活动基本上被看作一种政治活动而不是一种科学探索活动A. B. C. D. 4. 联系全文,分析第段的作用。【答案】1. 最终科学在大众层面上被迷信击败。 2. 原因和表现(或“现象”) 3. C 4. 总结全文,指出科学对现代社会、文化的重要性,并由此进一步提出科学向大众普及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分析说理言辞恳切,感情真挚,极具说服力(号召力)。【解析】【1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问的是“第段加点词危言在文中指的是什么”,这就要求考生要到第一段找到“危言”这一词语,然后结合前后的语境分析其所指的内容。第一段

8、说“伯纳姆并不是在故作危言”,可见考生要到前面找到伯纳姆的话,“起先科学是一种积极、进步的文化力量,但在逐渐兴起的美国消费文化中,科学慢慢地为新伪装下的迷信和神秘主义的复活让出了一条通道,最终科学在大众层面上被迷信击败”,伯纳姆的话是一个转折复句,作为转折复句,其重点应在“但”后,由此可知,“危言”应是指“科学慢慢地为新伪装下的迷信和神秘主义的复活让出了一条通道,最终科学在大众层面上被迷信击败”这句话,考生根据这句话进行概括即可。【2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采用填空题的形式来考查学生对第、两段内容的理解,问的是“

9、第、两段从和两方面阐释当前中国的科学生长环境不容乐观”,考生应回到文中,浏览这两段文字,然后进行概括。第二段说“这样一部有点令人沮丧的美国科学普及史,对于中国现阶段的科学普及工作并不是没有意义的。因为”,由“因为”可知,这是从原因的角度阐释当前中国的科学生长环境不容乐观;第三段说“有一些古代迷信则以改头换面的方式继续留存着。譬如”,由“譬如”可知,这一段是从现象的角度阐释当前中国的科学生长环境不容乐观。【3题详解】试题分析:这是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性。本题是从第段中抽出几句话,然后打乱顺序让考生进行排序。从文中来看,第四段结尾说“这两个问题在当前中国也同样存在”,由此可知,第五段应是说明“一

10、是剥离了具体知识背景,采用新闻、广告宣传模式支离破碎地介绍科学的产品或成果,往往同时还伴随着追求轰动效应的煽情主义和商业利益的追逐”“科学家撤出了科普阵地,把科学普及的任务拱手让给了媒体从业人员和初等教育人员”这两者在中国的表现,第句,“在当今的报纸和电视节目中可以看到铺天盖地的这种对孤立科学事实的强调和对科学产品的推销”,句中“这种”指代的内容在第四段,故第句应放在开头,这就排除AD两项;“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对航天技术的报道”,这是针对第句举出例子,应紧跟其后;是说“媒体”报道的情况,放在后;“媒体对飞船搭载”与后面“如果说是搭载植物种子”这一句相连,排除B项,故选C项。【4题详解】试题分析

1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要求“联系全文,分析第段的作用”,这是考查段落的作用,一般要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分析作答。先看第七段在内容上写了哪些内容,这一段主要写了科学对现代社会以及文化的重要性,如“科学毕竟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和文化力量,科学活动也占据越来越多的自然和社会资源。现在有一种说法:科学太重要了,不能只交给科学家们去做”,并且进一步提出科学向大众普及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如“通过科学普及让公众理解科学尽管有很多困难,但还是值得并且应该去做。毕竟,人们对他们要参与并要发表决策性意见无论是赞成还是反对的东西,应该先有

12、一个正确的了解,是最起码的”。再看结构上的作用,第七段是文章的结尾段,且开头第一句话说“以上是从科学是怎样败给迷信的一书中获得一点启示”,由此可知,第七段是对上文的总结,故起到总结全文的作用,而且结尾的内容很具有号召力。考生围绕这些方面答题即可。【点睛】解答段落作用这类题目首先要位置定位,句段在文中、段中的位置不同,其作用也不同,这是首先要考虑的。然后把握句段的基本内容,这是答题的前提和基础,接着就要抓住句段与上下文的联系,这是答题的关键,最后还要把握常见的答题模式。内容上,写了什么(强调了什么),抒发了什么感情,进一步写出了什么(题旨或作者意图)。结构上,要根据位置思考,比如开头段的作用,一

13、般从下面几个角度思考,一是看与标题的关系,即点题,照应标题,二是看与下文的关系,引起下文,与下文形成对比(反衬),照应下文。结尾段一般是总结全文,卒章显志,照应标题,照应开头。阅读下文,完成小题。野生鱼我老家那地方河塘很多。河是长的,河水从远方流过来,又向远方流过去。塘的形态不规则,或圆或方。塘里的水像镜面一样,只反光,不流动。有水就有鱼,这话是确切的,或者说曾经是确切的。至少在我还是一个少年的时候,我们那里处处的水里都有鱼。那些鱼不是放养的,都是野生野长的野鱼。野生鱼也叫杂鱼,种类繁多,难以胜数。我记得有鲫鱼、鲇鱼、黑鱼、鳜鱼、嘎牙、窜条,还有泥鳅、蚂虾、螃蟹、黄鳝等等。既然是野生鱼,它们就

14、没有主家,谁都可以钓,可以捉。下过一两场春雨,地气上升,塘水泛白。我便找出钓竿,挖些红色的蚯蚓,到水边去钓鱼。我的钓竿是一根木棍,粗糙得很,说不上有什么弹性,但这丝毫不影响我对钓鱼的兴致,我在春水边一蹲就是半天。芦芽从水里钻出来了,刚钻出水面的芦芽是紫红色,倒影是黑灰色。岸边的杏花映进水里,水里一片白色的模糊。有鱼碰到芦芽了,或是在啄吃附着在芦芽上的小蛤蜊,使芦芽摇出一圈圈涟漪。涟漪在不断扩大,以致波击到了我的鱼漂。鱼漂是用蒜白做成的,灵敏度很高,稍有动静,鱼漂就颤动不已。这时我不会提竿;有前来捣乱的蜻蜓落在钓竿的竿头,我仍然不会提竿我要等鱼漂真正动起来。经验告诉我,钓鱼主要的诀窍就是一个“等

15、”。除了等,还是等。你只要有耐心,善于等,水底的鱼总会游过来,总会经不住诱饵的诱惑,尝试着吃钩。不是吹牛,每次去钓鱼,没多有少,我从没有空过手。把一个银块子一样的鱼儿提出水面的一刹那,鱼儿摆着尾巴,弯着身子使劲挣扎。鱼儿挣扎的力道通过鱼线传到钓竿上,通过钓竿传到我手上,再传到我心里,仿佛一头是鱼儿,一头是心脏,鱼儿在跳,心比鱼儿跳得还快,那种激动的心情实在难以言表。钓鱼上了瘾,夏天我也钓鱼。一个炎热的午后,知了在叫,村里的大人们在午睡,我独自一人,悄悄去村东的一个水塘钓鱼。水塘周围长满了很高很茂密的芦苇,把整个水塘都遮住了,从外面看,只见苇林,不见水塘。我分开芦苇,走到塘边,往水里一看,简直高

16、兴坏了。一群鲫鱼,大约有几十条,集体浮在水面,几乎露出了青色的脊背,正旁若无人地游来游去。这种情况,被大人说成是鱼晒鳞。对不起了,可爱的鲫鱼们,趁你们出来晒鳞,我要钓你们。我把鱼漂摘下来,把包有鱼饵的鱼钩直接放到了鱼面前。鲫鱼倒是不客气,我清楚地看见,一条鲫鱼一张嘴就把鱼钩吃进嘴里。我眼疾手快,手腕一抖,往上一提,就把一条大鲫鱼钓了上来。当我把一条鲫鱼从鱼的队伍里钓出来时,别的鱼都有些出乎意料似的,一哄而散,很快潜入水底。但鲫鱼的智力还是有问题,我刚把鱼钩从鲫鱼嘴上取下来,那些鲫鱼复又聚拢在一起,浮上来,继续款款游动。我如法炮制,很快又钓了一条上来。那天中午,我钓到了十几条又白又肥的鲫鱼。除了

17、钓鱼,我还会摸鱼。摸鱼是盲目的,等于瞎摸。我把身子缩在水里,水淹到嘴巴下面,留着嘴巴换气,水里什么东西都看不见,全凭两只手在水里瞎摸。再说,水是鱼的自由世界,鱼在水里蹿来蹿去,非常敏捷。而人的手指头远远赶不上鱼游的速度,要摸到鱼谈何容易!哎,您别说,只要我下水摸鱼,总会有倒霉的鱼栽到我手里。我在村里小学上二年级的时候,一天下午,老师带我们到河堤上去摘蓖麻。蓖麻是我们春天种的,到了夏末和秋天,一串串蓖麻成熟了就可以采摘。那天天气比较热,摘了一阵蓖麻后,老师允许我们男生下到河里洗个澡。男孩子洗澡从来不好好洗,一下水就乱扑腾一气。正扑腾着,一个男生一弯腰就抓到了一条鲫鱼。那条鲫鱼是金黄色的,肚子一侧

18、走着一条像是带荧光的银线,煞是漂亮。男生一甩手,把鲫鱼抛到了岸边。鲫鱼跳了几个高,就不跳了,躺在那里喘气。见这个男生抓到了鱼,我们都开始摸起鱼来。河里的野生鱼太多了,不是我们要摸鱼,像是鱼主动地在摸我们。有的调皮的小鱼甚至连连啄我们的腿,仿佛一边啄一边说:来吧,抓我吧,看你能不能抓到我!有的男生不大会摸鱼,他们的办法是扑在水浅的岸边,用肚皮一下一下往岸上激水。水被激到岸上,水草里藏着的鱼也被激到了岸上。水像退潮一样退了下来,光着身子的鱼却留在了岸上,他们上去就把鱼摁住了。那次我们在水里扑腾了不到半小时,每人都摸到了好几条鱼。我摸到了鲫鱼、鳜鱼,还摸到了一条比较棘手的嘎牙。嘎牙背上和身体两侧生有

19、利刺,在水中,它的利刺是抿着的。一旦捉到它,把它拿出水面,它的利刺会迅速打开,露出锋芒。稍有不慎,手就会被利刺扎伤。有人摸到嘎牙,为避免被利刺扎伤,就把嘎牙放掉了,我摸到嘎牙就不撒手,连同裹在嘎牙身上的水草一块儿拿出水面,抛在岸上。嘎牙张开利刺,嘴也一张一翕很不情愿的样子,但已经晚了。现在我们那里没有野生鱼了,河里塘里都没有了。有一段时间,小造纸厂排出的污水把河水塘水都染成了酱黑色,野生鱼像受到化学武器袭击一样,统统被毒死了,连子子孙孙都毒死了。我回老家看过,我小时候钓过鱼的水塘,黑乎乎的水里扔着垃圾,沤得冒着气泡。气泡炸开,散发的都是难闻的毒气。这样的水别说野生鱼无法生存,连水草和生命力极强

20、的芦苇都不长了,岸边变得光秃秃的。不光是野生鱼,连一些野鸟和昆虫,都变得难以寻觅。以前,我们那里的黄鹂子和赤眉鸟是很多的,如今再也见不到它们的踪影,再也听不到它们的歌声。蚂蚱也是,过去野地里的各色蚂蚱有几十种,构成了庞大的蚂蚱家族。农药的普遍使用,使蚂蚱遭到了灭顶之灾。我想,也许有一天,连被我们称为害虫的老鼠、蚊子、蟑螂等也没有了,地球上只剩下我们人类。到那时候,恐怕离人类的灭亡就不远了。5. 第段画线句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形象生动,请对此加以分析。6. 赏析第段加点词“钻”的精妙之处。7. 分析第段在文中的作用。8. 本文的标题是“野生鱼”,但最后却写到了“人类”的命运,请从谋篇构思角度进行赏

21、析。【答案】5. 把塘里的水比作镜面,突出塘水的平静、清澈,说明塘水没有受到污染,为野生鱼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环境,把作者微妙的主观感受用常见物品传递给读者,形象而生动。 6. “钻”富有力度,并且具有动感,形象而传神地表现出芦芽旺盛的生命力。 7. 由点(因小纸厂排污导致野生鱼的绝迹)及面(因农药的普遍使用,导致所有野生物的绝迹);强调自然环境遭受人为破坏的严重后果;为文末推断“人类的灭亡”的依据张本。 8. “以小见大”显现主题:文章写的是家乡野生鱼由品种繁多到最后绝迹,凸显了人类如果不注意保护生态环境,将自取灭亡的重大主题;“欲抑先扬”(“先扬后抑”):详写少年时期在家乡捕捉野生鱼的快乐经历

22、,描画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图景,与后文自然环境遭受人为的严重破坏而导致野生物的绝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反差”;引发读者的深刻反思和深重忧虑,从而突出了人类要重视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主题。【解析】【5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第段画线句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形象生动,请对此加以分析”,题干已经指出手法,即“比喻”,要求考生对该句所用“比喻”手法进行分析。一般从本体、喻体以及表达效果等方面分析。“塘里的水像镜面一样,只反光,不流动”,由比喻词“像”可知,这是一个明喻,本体是“塘里

23、的水”,喻体是“镜面”,“镜面”的特点是光滑透明或明亮,而此处把塘里的水比作镜面,就突出塘中水的清澈干净,说明这里的水没有被污染,给野生鱼提供了好的生活环境,句中流露出作者对此处环境的情感。考生从这些角度分析作答即可。【6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要求“赏析第段加点词钻的精妙之处”,这与诗歌炼字题的解题思路一致,可以先把握词语的意思,然后把该意思代入句中,分析其写景效果和表情效果。“芦芽从水里钻出来了,刚钻出水面的芦芽是紫红色,倒影是黑灰色”,句中“钻”来形容芦芽的生长,“钻”意思是“穿过,进入

24、”,“芦芽”的生长本是无声无息的,看不见的,而作者以一“钻”字让芦芽的生长呈现出动态感,且很有力度,这就表现出芦芽生命力之旺盛蓬勃。【7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段落的作用。解答此类题目,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要求“分析第段在文中的作用”,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分析作答。内容上,写了什么,表现了什么;结构上,与上下文的关联。从文中来看,第七段是写因环境污染导致野生鱼没了踪影,第八段说“不光是野生鱼,连一些野鸟和昆虫,都变得难以寻觅”,如果说前面的“野生鱼”是点的话,那么第八段所说的景象就是“面”,由小纸厂排污导致野生鱼的绝迹到农药的普遍使用,导致所有野生物的绝迹,作者采用由点到面的方式凸

25、显自然环境被破坏的严重后果,这也就自然推断出最后“也许有一天,连被我们称为害虫的老鼠、蚊子、蟑螂等也没有了,地球上只剩下我们人类。到那时候,恐怕离人类的灭亡就不远了”这一可怕后果。【8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本文的标题是野生鱼,但最后却写到了人类的命运,请从谋篇构思角度进行赏析”,题干明确要求从“谋篇布局”的角度分析,这就要求考生要先明确文中写了野生鱼的什么情况,这一情况是如何造成的,文中写到的“人类的最终命运”会如何,这与“野生鱼”的消亡有什么关系,“人类的最终命运”和“野生鱼的命运”之间有何关联。明

26、确了这些内容,再来分析作者谋篇布局方面的匠心就容易多了。【点睛】鉴赏表达特色题,须从三方面建立起模式:构建起关于表达特色(表达技巧、艺术表现)的知识网络系统模式。如常见的描写技巧、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每一方向下的任何一种手法技巧的辨认及表达效果,都应在头脑中建立并储存起来。把握思维模式,从五个角度切入思考。修辞手法(优先);表现手法(次之);表达方式(其次) ; 文章章法;语言表达(两个角度考查时,一般有明确的提示) 。思考分析时的两个结合。 解答任何表达特色题必须与文章的中心相结合。没有纯客观的艺术技巧,任何艺术技巧都是为文章中心服务的。解答表达特色题应该和语言相结合。9.(1)_,白露未晞

27、。(诗经)(2)熊咆龙吟殷岩泉,_。(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3)_,尽西风,季鹰归未?(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4)鸟雀呼晴,_。(周邦彦苏幕遮)(5)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_。(荀子劝学)(6)望西都, _ ,伤心秦汉经行处。(张养浩中吕山坡羊(潼关怀古)(7)_,王孙自可留。(王维山居秋暝)(8) 朝闻道,_ 。(论语里仁)【答案】 (1). (1)蒹葭萋萋 (2). (2)栗深林兮惊层巅 (3). (3)休说鲈鱼堪脍 (4). (4)侵晓窥檐语 (5). (5)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6). (6)意踟躇 (7). (7)随意春芳歇 (8). (8)夕死可矣【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

28、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后者。对于语境型默写,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蒹葭”“萋萋”“栗”“巅”“鲈”“脍”“窥”“知”“踟躇”“歇”“夕”。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甲】春行即兴李华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注】宜阳:唐代最大行宫之一的连昌宫就坐落在这里,安史之乱中遭到严重破坏。【乙】诉衷情 送春万俟咏一鞭清晓喜还家,宿醉困流霞。夜来小雨新霁,双燕舞风斜。山不尽,水无涯,望中赊。送春滋味,念远情怀,分付杨花。【注】流

29、霞:美酒的泛称。赊:远,长10. 甲诗中押韵的字共有几个?(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11. 对作品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甲诗写景,运用了动静结合、以声衬静的手法。B. 甲诗句句写景,却能让人对历史人事浮想联翩。C. 乙词上阕首句点明题旨,“喜”字统领了全篇。D. 乙词下阕直抒胸臆,表达作者对春的无限留恋。12. 甲乙两首作品都写到了春景,但用意却不同,请简要分析。【答案】10. C 11. D 12. 甲诗中虽然写的是绿草、芳树、山泉、鸟语等宜人之景,却用“无人”、“自落”“空啼”抒发了作者对史之乱后国破山河在的愁绪。乙诗写一场小小的夜雨刚刚停住,阵阵凉风中

30、,一双燕子上下飞舞,清新而生机盎然的春景意在表现作者还家途中的喜悦之情。【解析】【10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文化常识的理解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问的是“甲诗中押韵的字共有几个”,所谓“押韵”,又作压韵,是指在韵文的创作中,在某些句子的最后一个字,都使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或者平仄统一。春行即兴是一首七言绝句,作为绝句,一般是一、二、四句的尾字押韵,如本“萋”“西”“啼”,都押i韵,故一共有三个字押韵。故选C项。【11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

31、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对作品赏析不恰当的一项”,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中,D项,“乙词下阕直抒胸臆,表达作者对春的无限留恋”错误,“山不尽,水无涯,望中赊。送春滋味,念远情怀,分付杨花”既不是“直抒胸臆”,也不是“对春的无限留恋”。所谓“直抒胸臆”是指直率地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而下阕中没有直接抒发情感,且这首词在上阕第一句就已经点明“一鞭清晓喜还

32、家”,“喜还家”奠定了全词的情感基调,那清脆的一声鞭响,打破了拂晓时的沉寂,启奏了一支轻快的还乡曲,主要抒发了客子即将到家时的喜悦心情。故选D项。【12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甲乙两首作品都写到了春景,但用意却不同,请简要分析”,这就要求考生找出两篇中写春景的内容,明确春景的特点和人物在作品中要表达的情感,最后分析不同的用意。春行即兴中,“芳树无人花自落”,这里强调“无人”二字,便道出了诗人对时代的感慨,说明经过安史之乱,再也无人来此观赏,只能任其自开自落了。“春山一路鸟空啼”,

33、春山一路,不仅使人想象到山花烂漫,鸟语宛转的佳境,但著以“空啼”二字,却成了以乐写哀,以闹衬寂,充分显示了山路的荒寞;这里不仅再也见不到那么多的游人墨客,而且连耕农、樵夫、村姑都不见了。“自落”和“空啼”相照应,写出了诗人面对大好山河的无限寂寞之感。是写作者春天经由宜阳时,因对眼前景物有所感触,即兴抒发了国破山河在、花落鸟空啼的愁绪。诗中虽然写的是绿草、芳树、山泉、鸟语,都是一些宜人之景,却构成一幅暮春景象,渲染一种孤寂、凄凉、愁苦、叹惋的感情,这些景色都是为衬托诗人凄凉的心境服务的,它充分显示了诗人对时代的深沉叹惋。再结合注释可知,应是抒发了作者对史之乱后国破山河在的愁绪。诉衷情送春中,开头

34、一句就点出“喜还家”这一全篇主旨,奠定了全词的情感基调。那清脆的一声鞭响,打破了拂晓时的沉寂,启奏了一支轻快的还乡曲。接着描述客子归程上的情态和周围的景致,烘托欢乐的气氛。“夜来小雨新霁,双燕舞风斜”,醉眠不知窗外事,一夜小雨,清晓方停,策马而行,天朗气清,更有那一双春燕,晨风中上下翻飞,似乎也为他起舞助兴。“双燕”,亦暗示昔日别妻出游,如同劳燕分飞,而今重新比翼之期已不远。过片“山不尽,水无涯,望中赊,”写客子快要到家了,不禁回望归程。此处,词中欢快的旋律略作顿宕,稍超深沉。游子回一望一路艰难跋涉的迢迢归程和浩阔风尘,心中充满了历尽沧桑的复杂意绪。客子感慨之余,但见漫天杨花,扑面而来,便信手

35、拈来一句妙语:“送春滋味,念远情怀,分付杨花。”蒙蒙杨花,总是报告暮春的消息,撩起人们伤春的意绪,而今却成为这位客子往昔愁苦的负载物。他将迈着松快的脚步,去和家人团聚。词最后以幽默、俏皮将欢情再度扬起,结束了全篇。全词围绕着“喜”字落笔,表现作者还家途中的喜悦之情。【点睛】诗歌中的形象,我们又称之为“意象”。是指诗人根据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加以艺术概括所形成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具体生动的人、物和自然景象。意象是诗歌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客观的自然景物即“物象”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带上了诗人的情感色彩,赋予它灵性,便成了浸透着主观意愿的“意

36、象”。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多采用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刚托物言志,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的“情”,咏物所言的“志”,即为主观的“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即作者的主观之意和客观之象融为一体的艺术形象。鉴赏具体作品的时候,只有抓住作品的意象,以及意象所包含的旨趣,意象所体现的情调,意象的社会意义和感染作用,才能真正地鉴赏古代的诗词作品。意象色彩的冷暖传递着诗人不同的情感体验。一般暖色预示着热烈活泼,积极向上,意气奋发;冷色代表着冷漠低沉,消极颓唐,孤寂凄凉。准确理解修饰词。客观物象是没有

37、情感倾向的,诗人让客观事物“皆着我之色”后便蕴涵了丰富情感。诗人着我之色往往更鲜明体现在某些描写景物的修饰语上,使景物带有倾向色彩。阅读下文,完成小题。师说韩愈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

38、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

39、,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13. 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1)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2)君子不齿(3)圣人无常师 (4)术业有专攻14. 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 惑而不从师 / 而耻学于师B.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 句读之不知C. 而耻学于师 / 不拘于时D. 其皆出于此乎 / 其可怪也欤15. 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2)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16. 本文论证方法多样,请结合文章简析。【答案】13. (1)本来 (2)并列(3)固定的 (4)研究 14. A 15. (1)我(向他

40、)学习的是道,哪里(难道)需要去了解(考虑)他的出生之年在我之前还是之后呢(吗)?(我学习的是道,哪里(难道)去考虑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 (2)(如果)拜地位(比自己)低的人为师,就足以让人感到羞耻;(如果)拜官位(比自己)高的人为师,就会让人感到近乎谄媚。 16. 对比论证(古之圣人“从师而问”和今之众人“耻学于师”对比、士大夫“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和“于其身则耻师焉”对比、巫医乐师百工“不耻相师”和士大夫耻于相师对比【任选一例】),讽喻时弊,来阐述从师的重要;例证,以当时备受人们崇敬的孔子“无常师”为例;引证,引“三人行,则必有我师”一句,来阐述从师学习的必要性。【解析】【13题详解】

4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这是以主观题的形式来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和用法,考生要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理解。本题中,“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中,从“固”的位置来看,处于主谓之间,应是副词,而“固”作为副词,一般解释为“本来”,再结合语境来看,前面说“生乎吾前”,生在自己前面的人,他懂得道理自然应该比自己早,这是理所应该的事情,故“固”应解释为“本来”。“君子不齿”中的“齿”本来是名词,此处前面有否定词,否定词后跟名词,名词一般要活用为动词,从文中的语境来看,君子是看不起巫医、

42、乐师、百工这些人的,不愿意与他们同列,“齿”应解释为“同列”。“圣人无常师”,从后面“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这一情况来看,“常师”应是指固定的老师,“常”是指“固定”。“术业有专攻”,前面说老师不一定要比弟子贤能,弟子也不一定就比比不上老师,因为每个人技能学术各有研究方向,“攻”应解释为“研究”。【14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应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这是要求选出“相同的一项”,考生要根据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虚词前后词语的词性来分析用法。本题中,A项,两个“而”都是表转折的连词,却。B项,“

4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中“之”是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句读之不知”中“之”是结构助词,是宾语前置标志。C项,“而耻学于师”中“于”是介词,向;“不拘于时”中“于”是介词,表被动,被。D项,“其皆出于此乎”中“其”是副词,表揣测,大概,恐怕;“其可怪也欤”中“其”是副词,表反问,难道。故选A项。【15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本题中,第一句中,“师”,名词活用为动词,学习;“庸”,哪里,难道;

44、“知”,了解、知道;“其年之先后生于吾”状语后置句,“于”是标志。第二句中,“卑”,地位低;“足”,可,够得上;“羞”,形容词意动用法,感到羞耻;“盛”,高大;“谀”,阿谀、谄媚;“则”,如果就。【16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论证方法的把握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本文论证方法多样,请结合文章简析”,这要求考生先明确本文所使用的论证方法,然后要结合文本内容进行分析。如文章第二段主要是使用正反对比论证,先以“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作对比,指出圣与愚的分界就在于是否从师而学;再以士大夫对待自己的孩子跟对待自己在从师而学问题上的相反态度作对比,指出这是“小学而大遗”

45、的糊涂作法;最后以巫医、乐师、百工不耻相师与士大夫耻于相师作对比,指出士大夫之智不及他们所不齿的巫医、乐师、百工。作者分别用“愚”、“惑”、“可怪”来揭示士大夫耻于从师的风气的不正常。由于对比的鲜明突出,作者的这种贬抑之辞便显得恰如其分,具有说服力。第三段又从正面论述“圣人无常师”,以孔子的言论和实践,说明师弟关系是相对的,凡是在道与业方面胜过自己或有一技之长的人都可以为师。这是对“道之所存,师之所存”这一观点的进一步论证,也是对士大夫之族耻于师事“位卑”者、“年近”者的现象进一步批判。【点睛】虚词的辨析方法如下:一、关注词性差异。二、把握位置不同。很多虚词的用法和意义都会随其在句中位置的改变

46、而改变,明确这一点,不仅能在学习的时候做到纲举目张,事半功倍,答题时也能给我们提供一个更为清晰而高效的思路。三、理解用法本质。应该说大多数虚词的用法都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只要多积累,多总结,熟练掌握并不难,但对其中一些虚词的重要用法,如果没有准确、深刻的认识,只看表象而抓不住其本质特征,便很容易在做题时丢分。四、结合具体语境。考试答题时,面对试卷中陌生的语段,我们一定要根据“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原则,结合具体语境,在准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判断相应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切不可机械、盲目。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

47、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参考译文: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可以依靠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从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最终不能理解了。生在我前面,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

48、老师;生在我后面,如果他懂得的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难啊!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师而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能成为愚人,大概都出于这吧?人们爱他们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他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断

49、句的,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道理,解答那些疑难问题的。一方面不通晓句读,另一方面不能解决疑惑,有的句读向老师学习,有的疑惑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就成群聚在一起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讥笑,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唉!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圣人没

50、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李家的孩子蟠,年龄十七,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不受时俗的拘束,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途径,写这篇师说来赠送他。阅读下文,完成小题。复庵记顾炎武旧中涓范君养民,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数年,始克结庐于西峰之左,名曰复庵。华下之贤士大夫多与之游,环山之人皆信而礼之,而范君固非方士者流也。幼而读书,好楚辞诸子及经史,多

51、所涉猎,为东宫伴读。方李自成之挟东宫、二王以出也,范君知其必且西奔,于是弃其家走入关中,将尽厥职焉。乃东宫不知所之,而范君为黄冠矣。太华之山,悬崖之巅,有松可荫,有地可蔬,有泉可汲,不税于官,不隶于宫观之籍。华下之人或助之材,以创是庵而居之。有屋三楹,东向以迎日出。余尝一宿其庵,开户而望,大河之东,雷首之山,苍然突兀,伯夷、叔齐之所采薇而饿者,若揖让乎其间,固范君之所慕而为之者也;自是而东,则汾之一曲,绵上之山,出没于云烟之表,如将见之,介子推之从晋公子,既反国而隐,又范君之所有志而不遂者也;又自是而东,太行、碣石之间,宫阙山陵之所在,去之茫茫,而极望之不可见矣!相与泫然。作此记,留之山中。后

52、之君子登斯山者,无忘范君之志也。【注释】 顾炎武:明末清初著名的爱国思想家、文学家。初名绛,明亡后改名炎武,江苏昆山亭林镇人,称亭林先生。少年时参加“复社”反宦官权贵的斗争。清兵南下,又参加昆山、嘉定一带的人民抗清起义。中涓:太监。黄冠:道士。17. 可填入第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A. 矣 B. 焉 C. 也 D. 乎18. 第段中作者说“范君固非方士者流”,主要原因是( )A. 范君本就不愿与方士同流合污。B. 范君本就与李自成合谋挟东宫。C. 范君幼而读书,本为东宫伴读。D. 范君本一儒生,对明永远忠诚。19. 第段画线句整散结合,请赏析其表达效果。20. 概括本文的写作意图。【答案】17

53、. B 18. D 19. 先运用四字整句,句式整齐和谐,节奏感强,富有气势,渲染了复庵所望之壮阔气象,借以凸现伯夷、叔齐的高尚品节;后以散句进一步强调了范君对其仰慕之情,充分表现出范君对明朝忠贞不渝的志节。 20. 作者叙述范君建“复庵”的经过,赞颂范君忠诚明朝的志向,激励后人不忘范君复明之志。【解析】【17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应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可填入第段方框处的虚词”,这就要求考生先要分析具体的语境,从该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所起的作用来明确使用哪个虚词。本题中,从第三段的语境来看,“如将见之,介子推之从晋公子,既反国而

54、隐”,这里是说“好像看见当年介子推追随晋公子出逃,公子归国之后,介子推却隐居在这里”,“隐”意思是“隐居”,后面应是隐居的地方,而作为地方,前面一般需要介词“于”,故此处需要一个兼词,即包含“于此”“于之”的意思,四个选项中,只有“焉”有此意思,如劝学中“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故选B项。【18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第段中作者说范君固非方士者流,主要原因”,然后依据题干的要求和选项中有关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本题中,“范君固非方士者流”意思是

55、“范先生本来并非道士之流的人”,从后面“方李自成之挟东宫、二王以出也,范君知其必且西奔,于是弃其家走入关中,将尽厥职焉。乃东宫不知所之,而范君为黄冠矣”来看,“范君固非方士者流”的主要原因应是“范君本一儒生,对明永远忠诚”,这段话是说“当李自成挟持太子和另外两个王子离开北京,范先生料到他一定要向西逃,于是抛弃自己的家跑到关中,打算尽自己的职责。但是太子下落不明,范先生就当了道士”。故选D项。【19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品味文章语言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第段画线句整散结合,请赏析其表达效果”,题干已经给出了鉴赏的方向,“整散结合”是句式方面的特点,故考生

56、可以从句式方面鉴赏第段画线句。“开户而望,大河之东,雷首之山,苍然突兀,伯夷、叔齐之所采薇而饿者,若揖让乎其间,固范君之所慕而为之者也”,“开户而望,大河之东,雷首之山,苍然突兀”这几句运用四字整句,句式整齐和谐,节奏感很强,这几句是说“开门远望,(只见)黄河的东边,苍青的雷首山拔地而起”,这渲染了复庵所望之壮阔气象,而写景的目的是来凸现伯夷、叔齐的高尚品节;“伯夷、叔齐之所采薇而饿者,若揖让乎其间,固范君之所慕而为之者也”,这几句是散句,意思是“(那就是)伯夷、叔齐采薇充饥而饿死的地方,(那些山峦)好像拱手站在那儿,(伯夷、叔齐的事)本来就是范先生所仰慕并仿效的行为”,强调了范君对其仰慕之情

57、,充分表现出范君对明朝忠贞不渝的志节。鉴赏的时候要把句式特点与内容情感表达结合起来。【20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要求“概括本文的写作意图”,这就要求考生理解这篇文章,把握文章的内容,然后再概括写作的意图。文章第一段写范君建“复庵”的经过,第二段写此处的环境,第三段写此处的相关事例,并在文章最后说“后之君子登斯山者,无忘范君之志也”,表明自己写作此文的目的。从文中来看,文中的一景一事,无不意蕴丰富。如复庵暗寓复明之志,庵主的人品操守、复庵的规模环境,都表现出一种独立不移,威武不屈的高

58、风亮节。其次,文中典故颇多,无论是耻食周粟、采薇守节的伯夷、叔齐,还是归隐不仕的介子推,都象征着在国家危亡关头决不低头的民族精神。其三,文章语言短促响亮,景中有情。如“太行、碣石之间,宫阙山陵之所在,去之茫茫,而极望之不可见矣。相与泫然。”深沉热烈的故国之思与爱国之情溢于言表。由此可知,作者写作本文,赞颂了范君忠诚明朝的志向,并激励后人不忘范君复明之志。考生可以按照这种方式进行概括。【点睛】虚词的辨析方法如下:一、关注词性差异。二、把握位置不同。很多虚词的用法和意义都会随其在句中位置的改变而改变,明确这一点,不仅能在学习的时候做到纲举目张,事半功倍,答题时也能给我们提供一个更为清晰而高效的思路

59、。三、理解用法本质。应该说大多数虚词的用法都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只要多积累,多总结,熟练掌握并不难,但对其中一些虚词的重要用法,如果没有准确、深刻的认识,只看表象而抓不住其本质特征,便很容易在做题时丢分。四、结合具体语境。考试答题时,面对试卷中陌生的语段,我们一定要根据“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原则,结合具体语境,在准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判断相应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切不可机械、盲目。参考译文:前朝太监范养民,在崇祯十七年夏天,从京都徒步到华山当道士。几年之后,才得以在西峰的左边盖了一所房子,取名叫“复庵”。华山下面的社会贤士大夫,大多和他有交往;华山周围的人都信任他,尊敬他。可是范先生本来并非道士之流

60、的人。(他)自幼读书,爱好楚辞;诸子百家的学说以及经书史书涉猎得也很多。在宫中担任太子的伴读。当李自成挟持太子和另外两个王子离开北京,范先生料到他一定要向西逃,于是抛弃自己的家跑到关中,打算尽自己的职责。但是太子下落不明,范先生就当了道士。华山悬崖顶上,有松树可以遮荫,有田地可以种菜,有山泉可以取水,不向官府纳税,不列入寺庙的财产登记簿上。华山下面的居民有人资助他材料,因此建造了这个住所来居住。(这所住宅)有房三间,面朝东,可以看见太阳升起。我曾在复庵住过一夜。开门远望,(只见)黄河的东边,苍青的雷首山拔地而起,(那就是)伯夷、叔齐采薇充饥而饿死的地方,(那些山峦)好像拱手站在那儿,(伯夷、叔

61、齐的事)本来就是范先生所仰慕并仿效的行为。从这儿向东,是汾河的一个曲折处,绵山在云烟中若隐若现,好像看见当年介子推追随晋公子出逃,公子归国之后,介子推却隐居在这里。这又是范先生有此心而不得实现的。从这儿再向东,太行山和碣石山之间,是明故都北京和明皇陵所在的地方,离那儿非常遥远,尽力远望也望不见了,(只有)彼此垂泪!我写了这篇记,留在山中。以后登此山的先生们,不要忘记范先生的志向啊!21.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谈谈你的看法。(不要写成诗歌)。有人说,世界是不会等待你的;也有人说,饭未煮熟,不能妄自一开,蛋未孵成,不能妄自一啄。【答案】放慢生活的节奏随着中国经

62、济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的生活节奏也随之逐步提高,快餐、快阅读、快班车等新名词的出现正说明了这一点,可纵观四周,人们在这快节奏的生活中却变得日益浮躁,马路上喇叭声震天,超市里不时有人插队,公交车里拥挤的水泄不通越来越多的人不堪日益加快的生活节奏,大声呼喊:“放慢生活的节奏吧!”放慢生活的节奏,我们要学会宠辱不惊,坦然面对大起大落。现在某人要是升迁了,必会请上朋友同事们,在餐馆里订上一桌好好庆祝一番,或是定个包厢玩一个通宵,表面上热闹喧嚣,内心却疲惫无比,何必呢?数百年前,范仲淹在岳阳楼记里便写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以警示后人。大文学家苏轼一生几起几落,却始终淡然如一,“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

63、雨也无晴”正是他内心的写照。刘禹锡进入官场23年仍被同僚排挤,便写下“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以此慰藉自己。面对人生起伏,仍能以一颗平常心来对待,我们的生活便不会被打扰,生活节奏也会舒缓下来。放慢生活的节奏,我们要学会踏实沉潜,而不是一味追求速度与速成。现在找工作。人们更注重走捷径,而不是注重如何提升自我,送礼、走后门、拉关系者比比皆是。就连开发商盖房子也更注重完工速度与经济效益,而不是质量与保障。长沙6天建好15层宾馆的视频,不仅红极网络,更是促使人们开始反思:快速度有必要吗?速成品就是混在珍珠中的泡沫,首先会消失。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是放慢生活节奏所必须的。放慢生活的节奏,

64、我们要学会热爱生活,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陶渊明隐居田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辛弃疾散步乡间,“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杜牧历游山间“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诗人们在亲近自然的同时,充分展示了其对生活的热爱,留下脍炙人口的诗篇。回看现在,新兴旅行方式微旅行成为白领新宠。无需准备什么,背上背包,或自驾,或骑上自行车,或搭乘长途汽车,来到陌生乡间,野炊、钓虾子、摘水果、晒太阳等。这些虽都是些易事,却让生活加法变减法,让人们充分享受放慢生活节奏所带来的轻松愉悦。放慢生活的节奏,我们可以坐在树荫下喝茶品茗,可以站在阳台上眺望璀璨迷离的夜景,可以和朋友们坐在咖啡厅里谈天扯地可以在温

65、暖的空气中感受时光从指间流走,让自己的心灵回归单纯和美好。放慢生活的节奏吧,你将收获一份意想不到的惊喜!【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则材料作文,材料主要由两句对立的话组成,分析所给材料可以发现,前一句说“世界是不会等待你的”,这就要求每个人要加快自己的脚步,要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要抓住自己的命运,要活在当下,俗话说兵贵神速,打仗是要讲究速度的,速度要快,否则就会贻误战机;后一句说“饭未煮熟,不能妄自一开,蛋未孵成,不能妄自一啄”,这就要求做事不能操之过急,要遵循事情发展的规律,要能够静下心来等待,要能放慢自己的脚步。这是一个关系型的材料,前者体现的是“活在当下”“抓住

66、时机”“跟上时代”的生活态度,也可以是说“快”的生活态度,后者体现的是“耐心等待”“放慢脚步”“从容沉稳”的生活态度,也可以说是“慢”的生活态度。考生写作的时候可以围绕其中一面进行立意,也可以围绕其关系展开,全面分析,为何要跟上时代的脚步,快的好处,为何要静下心来等候,慢的优点,以及何时应该快,何时应该慢。材料在文体上没有固定的限制,但考生在作文时,一定要文体清晰,如写议论文,一定要观点明确,论据充足,论证思路要清晰;如写记叙文,要注意所叙之事必须真实感人,把握好感情基调,主题要积极向上,注意在行文中将一些真实细腻的情感生动细腻地描写出来;要叙议结合,在叙事中恰当地穿插抒情议论,深化主题。参考

67、如下:活在当下抓住时机,跟上时代脚步静候花开放慢脚步停一停,等待灵魂的脚步把握生活的节奏【点睛】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