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6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 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期探索 必备知识自主排查关键能力素养提升命题溯源聚焦高考必备知识自主排查 课程标准 1.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概述新中国巩固人民政权的主要举措。2.认识新中国为民主政治建设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所作出的努力。3.了解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贡献,认识毛泽东思想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4.了解20世纪50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发展和伟大成就,认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及教训。5.理解政治、经济、外交、国防等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在新中国历史上所具有的开创性、奠基性意义。6.了解和感悟这一时期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精神风貌
2、。7.了解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贡献,认识毛泽东思想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知识点一 过渡时期的成就(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准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召开: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开幕。(2)内容:决定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名。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等重要文件。大会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2成立:1949年1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举行第一次会议。下午三时,盛大的开国大典在天安门广场举行。3意义: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二)人民政权的巩固 1背景(1)军事:人民解放军仍在进行人民
3、解放战争的后期作战,肃清土匪和一切反革命武装。(2)经济:必须完成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克服财政经济上的巨大困难。(3)国际:应对美国发动的侵朝战争给国家带来的安全危害。2措施:土地改革、“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和抗美援朝战争。(三)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1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方针:“一边倒”“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2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成就(1)建交热潮:与苏联等十个人民民主国家建交。同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国建交。(2)参加日内瓦会议: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参加这次讨论国际问题的重要会议。(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3年提出,1954年,中印、中缅联合声明正式倡议将
4、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国际关系的准则。(4)参加亚非会议:(1955年)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为中国进一步开展同亚非各国间的友好合作关系创造了条件;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取得了新进展。(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1经济上(1)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实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2)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标志着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起来。(3)经过有计划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2政治上(1)颁布了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性质:是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特点
5、: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2)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体系的构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3思想上:毛泽东思想不仅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也是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知识点二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1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探索(1)中共八大:根据主要矛盾变化,制定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2)毛泽东提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思想,为认识中国基本国情奠定了理论基础。2探索中的初步失误与调整(1)失误建设时期总路线 提出:1958年,中共中央提出
6、“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在全国掀起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评价:总路线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由于片面追求经济建设高速度,忽视了客观的经济发展规律。(2)调整方针和策略 中共中央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对政治、文化、教育、科研、民族、知识分子等方面的政策进行重要调整。1962年初召开的七千人大会比较深入地总结了经验。(二)“文化大革命”1原因(1)20世纪60年代中期,毛泽东认为党和国家面临着资本主义复辟的现实危险。(2)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想通过发动“文化大革命”来防止资本主义复辟。2.经过:
7、1966年“文化大革命”全面发动;1976年结束。3性质:“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三)伟大的建设成就 1阶段特点: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的这段历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艰辛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时期。2认识: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从总体上看取得了重要成果。3主要成就(1)工业:我国逐步建成了一批门类比较齐全的基础工业项目,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大规模的三线建设不仅增强了国防力量,而且改善了工业布局。(2)国防科技:中国成功地爆炸了原子弹、氢弹,
8、试制并成功发射了中远程弹道导弹和人造卫星。(3)农业:我国较大幅度地提高了粮食生产水平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4)教育医疗卫生事业:教育事业和医疗卫生事业也得到蓬勃发展;劳动者的整体素质有了很大提高。(5)外交 主要成就:与中国建交国家的数量增加;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1972年,中美两国开始走向关系正常化,中日正式建交。影响: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打开新局面,迎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与世界各国建交的又一次高潮;极大地改善了中国的安全环境,拓展了外交活动的舞台。1.构图解史“过渡时期”一般来说过渡时期是指从1949年10月新中国的成立到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基本
9、完成这一时间段。2学术情境“米棉之战”“米棉之战”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打击国内米棉投机活动的一场斗争。在“银元之战”中受到打击的上海投机资本家不甘心失败,很快转向粮食、棉纱和煤炭市场,利用物资极其匮乏的情况,大做投机生意,引发又一次全国性涨价风潮。人民政府采取措施,这次物价风潮仅10天左右就被平息,经过这次斗争,人民政府完全掌握了市场主动权。思考:新中国初期,党坚决采取稳定物价和统一财经的措施,采取这些措施的实质是什么?提示:实质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争夺市场领导权的斗争。3学术情境求同存异 周恩来在亚非会议上说:“中国代表团参加会议的目的,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思考:“同”和“异”的含义是什么
10、?这一方针的提出有何意义?提示:含义:“求同存异”方针中的“同”是指亚非国家团结一致共同反对殖民主义,谋求发展;“异”是指亚非国家的社会制度和建设道路不同。意义:“求同存异”方针,推动亚非会议朝着达成协议的方向前进,避免了可能走上歧途的危险。亚非会议后,中国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4史学新论社会主义改造的群众基础广泛 建国后,企业工人盼望改造。民族资本家在建国后进行反限制斗争,客观上将私人资本主义提前推上了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舞台,推动了改造。同时,农民、小资产阶级总体上愿意接受改造,加之知识分子在思想改造后拥护改造。最终在干部阶层的决策下,推动了社会主义改造的形成与发展。张家芳社会主义
11、改造决策形成的阶级阶层因素初探 5学术情境“三面红旗”“三面红旗”是中国共产党于1958年提出的一个施政口号,指的是1958年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它是时代的产物。“三面红旗”的出现,是党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的一次严重失误。思考:出现“三面红旗”严重失误的主观因素是什么?提示:中国共产党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急于求成,片面追求建设的高速度。6易错提醒文革与文革时期“文化大革命”是一场内乱,应该从根本上否定;而“文化大革命”时期我国仍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主要有两大领域的成就:一是外交领域,二是科技领域),这些成就是党和人民对错误进行抵制的结果,而不是“文化大革命”的成
12、就。7.学术情境三线建设 指自1964年起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在中国中西部地区的13个省、自治区进行的一场以备战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三线建设是中国经济史上一次大规模的工业迁移过程,三线建设为中国中西部地区工业化作出了极大贡献。思考:我国坚持实施“三线建设”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提示:国际局势严峻,我国的工业、国防工业等绝大部分都分布在东北、华北一带。8易错提醒重返联合国 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而不是加入联合国。这是因为中国是联合国的创始会员国之一和安全理事会的常任理事国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由于美国实行扶蒋反共政策,在联合国的合法席
13、位长期得不到恢复。关键能力素养提升探究点一 当家作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学术前沿“一届政协”的历史方位 在“一届政协”的政治架构下在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实现了大国秩序的重构,推进了国家一体化的进程,促进了政治体系的良性运转究其原委,“一届政协”是发端于西方的共和政体在中国的实现形式,它根植于中国的历史、社会和文化的土壤之中,在现代国家政治建设中凸显中国气派、民族神韵,具有极强的容纳性与适应力。覃敏健试论“一届政协”的历史方位 思维激活 作者认为“一届政协”受到西方共和政体和中国历史文化的共同影响。史料实证 我国的民主法治建设 史料 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
14、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第二十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第二十二条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行使国家立法权的唯一机关。第二十三条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军队和华侨选出的代表组成。节选自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解读 1954年宪法规定了国家性质、人民的权利和义务及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等。探究 结合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条文,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提示:理解:宪法规定了我国的国家性质是人民民主国家。权力来源: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15、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大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也是行使国家立法权的唯一机关。历史解释 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的特点(1)革命性 其主要原则是在中国革命运动的理论思想指导下产生的,同革命运动后期的实践及解决的问题有密切联系。新中国成立后,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等方针,从产生的指导思想和解决的主要问题看,这几项原则都表现出一种强烈的革命性。(2)结盟性:“一边倒”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与苏联等国结盟,是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一大特点。(3)平等性:在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基础上,提出了外交三大政策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同时
16、也在日内瓦会议、亚非会议等外交实践活动中得以体现。唯物史观 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的关系(1)工业化建设是发展生产力,三大改造是变革生产关系,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关系。(2)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即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并举。(3)从根本上说,生产关系的变革是为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因此社会主义改造是服从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需要,而社会主义工业化又保证了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完成。探究点二 峥嵘岁月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学术前沿“大跃进”运动的产生受国际背景影响“大跃进”运动的产生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国际背景。第一,刚刚获得民族独
17、立的社会主义国家存在着急于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的快速发展心理;第二,苏联领导人的“赶超”思想对社会主义各国所起的引导效应;第三,社会主义各国完成“一五”计划的良好效果,助长了人们的盲目乐观情绪。武国友社会主义阵营的和平竞赛大潮与中国的“大跃进”运动 思维激活 作者从国际共运大环境的视角探究中国“大跃进”发生的原因。史料实证 探索中的纠偏调整 史料 过去我们经常把缺点、错误和成绩,比之于一个指头和九个指头的关系,现在恐怕不能到处这样套。有些地区,缺点和错误不止是三个指头。如果说这些地方的缺点和错误只是三个指头,成绩还有七个指头,这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是不能说服人的。全国有一部分地区可以说缺点和错误是
18、主要的,成绩不是主要的。1962年初刘少奇在七千人大会上的讲话 解读 刘少奇在七千人大会上的讲话,实际是指党在工作中犯过严重错误,即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共中央在经济、政治各个方面采取措施纠正错误。探究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中共中央为克服经济上的严重困难采取了哪些措施?提示:措施:从1960年冬开始,中共中央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同时对政治、文化、教育、科研、民族、知识分子等方面的政策进行重要调整;1962年召开七千人大会,总结和纠正“大跃进”错误。历史解释 中美关系改善的原因及影响(1)原因 从美国一方讲:已认识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作用,
19、承认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美国在与苏联争霸中处于守势地位。想通过改善中美关系,增加美国对付苏联的资本;美国经济发展缓慢,西欧、日本崛起;陷入越南战争的泥潭。从中国一方讲:改善中美关系,保持一种新的均衡关系,有三种考虑:一是进一步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的需要;二是牵制和对付苏联威胁的需要;三是为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的需要。因此中美关系的缓和是中美两国共同的要求。(2)影响 对中国而言,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打破了外交的僵局,再次出现了同中国建交的热潮,对社会的安定和经济的发展有重大意义;对美国而言,对苏联起了战略威慑作用,促进了美国的战略调整和收缩;对世界而言,有利于世界局势的缓和及世界的和平、
20、发展;对中日关系而言,直接推动了中日的正式建交。家国情怀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经验教训(1)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2)必须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3)国民经济建设必须有计划、按比例协调发展,搞好综合平衡,留有一定后备力量,并兼顾重点与一般的关系。(4)必须保持政治的稳定,为经济发展创造有利的环境。(5)注意从国情、国力出发,在发展速度上,把需要与可能结合起来。命题溯源聚焦高考真题引领在体验中品悟真谛示例 2021新高考湖南卷,11下表所列活动()A.凸显新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B推动了“双百”方针的提出 C表明文艺领域
21、出现“左”的倾向D反映我国传统文化仍占主流 时间 活动名 主要获奖或展演(展出)作品 1956年8月 第一届全国音乐周 广陵散阳关三叠嘉陵江号子祖国颂长征大合唱等 1957年1月 第一次群众性电影评奖 董存瑞家为了和平平原游击队祝福 1957年12月 第一届全国摄影艺术展 292位作者的321幅作品,有的反映人民群众现实生活,有的反映祖国江山秀丽、欣欣向荣,还有的以人像、静物、花卉及鸟、兽、鱼、虫等为题材 答案:A 剖析领悟 演练1 2021新高考辽宁卷,91954年4月15日,由中华全国总工会主办,历时三个月的鞍钢技术革新展览会在北京举行。展览会展示了鞍钢技术革新和基本建设的成就,会上劳模张
22、明山、王崇伦等7人还建议在全国开展技术革新运动,各地纷纷赴京参观学习,由此推动了全国性生产热潮。这表明当时我国()A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B学习苏联经验开展技术革新运动 C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 D工业化建设激发劳动者生产热情 答案:D 演练2 2021新高考湖北卷,91957年,外国专家沙博理参观西安时,获悉城市人口从解放初不足50万增加到150万。在访问已建成的六家国营纺织厂中的一家时,他得知“该厂使用的每一件机器都是中国自造的”。他由此感到这座古城“重新兴盛起来了”。这说明()A“一五”计划初步改变社会面貌 B西安成为内地省会开放城市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全建立 D城市经济体制
23、改革全面展开 答案:A 创新应用在训练中提升能力12022山东滨州期末金冲及认为:“到1952年,无论在工业和商业中,社会主义成分不仅早已控制着国民经济的命脉,而且在数量上也已取得优势,这种优势地位还在不停地大幅度加强。”其意在强调当时中国()A正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 B社会主义制度已确立 C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D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答案:A 22022山东滨州期末下图是20世纪50年代我国国民经济成分比重变化示意图。这一变化表明()A国民经济调整初见成效 B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基本确立 C国家工作中心实现转移 D我国已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 答案:B 32022山东烟台二中开学考试1956年上半年,人
24、民日报接连发表不要轻易改变原有的生产和经营制度慎重地改造城市小商店慎重地从经济上逐步改组公私合营企业等社论。这些社论旨在()A肯定社会主义改造的成果 B强调平稳推进工商业改造 C重申“一五”计划的意义 D宣传国民经济恢复的成就 答案:B 42021八省联考广东卷1956年4月,中央召开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大会,表彰了4 700余名“提前完成并达到优等质量五年计划指标”和在“学习与推广先进经验或在掌握先进技术试制新产品方面有成就”的全国先进生产者。这反映了当时()A“一五”计划提前完成 B人民群众建设热情高涨 C三大改造胜利结束 D科学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答案:B 52022山东临沂蒙阴实验中学期末
25、1962年1月,中共中央通过了“三自一包”的经济建设方针。“三自”即允许农民耕种自留地,自办私人小作坊,在自由市场上出售产品;“一包”即农民承包政府规定的农业生产指标,要求保证完成。中央通过这一经济建设方针,旨在()A改变人民公社体制 B促成经济体制改革 C全面纠正右倾错误 D调整国民经济结构 答案:D 62022山东济南期末三线建设是20世纪60年代新中国处在各种强大外来势力包围下,举全国之力所进行的一场盛大的自强运动。这体现了三线建设()A为了应对美苏严峻的战争威胁 B建立了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C推进了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D改善了社会主义的工业布局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所涉及的时间可知,当时正处于美苏冷战对抗时期,同时中苏交恶,中国为了自身的国防安全考虑,积极开展三线建设,故A项正确;三线建设并不能反映完整工业体系的建成,排除B项;C、D材料未体现,排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