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3届新课标高中总复习(第1轮)(历史)江苏专版必修2 第13讲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13讲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针对训练1:(2011年全国文综大纲卷)1964年到1982年期间,苏联“完善社会主义”的提法逐渐取代了“改革”的提法,随之出现的是()A社会经济发展丧失活力 B破坏法制现象得到纠正 C社会主义自治制度确立 D放松对东欧国家的控制【解析】A。根据所学知识,1964年到1982年正是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勃列日涅夫上台后着手进行改革,但改革只对原有经济体制的某种修补,没有实质性的突破。他把经济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执政期间,苏联的
2、军备力量大为增长,一跃而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人民生活也有所改善。但也出现政治生活僵化,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活力衰退,社会矛盾丛生等情况,使国家陷入困境。联系本题,符合题意的应是A项,使“社会经济发展丧失活力”,其他各项与所学不符。备选题下表是苏联国民收入、工业总产值增长率简表(百分比)。从表格变化中,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A苏联的经济体制活力严重衰退 B苏联的经济改革毫无实际效果 C计划不能作为调节经济的手段 D发展经济必须借助于外国援助【解析】A。苏联的经济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未从根本上冲破斯大林模式,B项错误;C、D两项表达错误。针对训练2: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在上台后都实施
3、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从下图看这些改革对苏联的影响是()在一段时间内收到了一定成效 从长期而言,都以失败而告终 都没有解决苏联经济发展的根本问题 两者的改革导致苏联解体 A B C D【解析】D。从时间上说,苏联解体发生在戈尔巴乔夫执政期间;从原因来说,根源是斯大林模式,两次改革并不是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因此错。备选题戈尔巴乔夫上台后用“斯大林模式”这个词来概括整个苏联70年的历史,并且说道:“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正在为自由的人民的公民社会所取代。”戈尔巴乔夫的上述言行()A消除了与西方国家的矛盾 B否定了苏联社会主义制度 C缓和了苏联国内社会矛盾 D促进了苏联经济体制改革【解析】斯大林模式的特
4、点是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而戈尔巴乔夫提出“自由的人民的公民社会”实质上是以私有制代替公有制、资本主义社会取代社会主义社会,改变了苏联的社会性质。答案选B。针对训练3:在中国历史上,曾推动秦国走向强盛的重农抑商政策,到了清末却成了社会经济发展的绊脚石。中外历史上与此类似的经济政策还包括()美国实行的自由放任政策 列宁提出并实施的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的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中国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A B C D【解析】A。准确理解题干例子的意思:重农抑商政策实施初期积极作用为主,随着历史发展,消极性和弊端越来越明显,成为历史发展的障碍。列宁实施的新经济政策是被取消的,中国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5、至今没有显现出明显的弊端。备选题 20世纪50年代中期起,苏联领导人进行不断改革的根本原因在于()A斯大林模式束缚生产力发展 B美苏争霸的形势 C苏联不断面临新的社会问题 D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的经济封锁【解析】A。B、D项都是外因,排除;C是A的产物,因此A项是根本原因。针对训练4: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在经历了80年代初以农村改革为重点的第一阶段,和80年代中后期以城市为重点、城乡联动和全面改革以来,以中国共产党十四大为标志,改革进入了新阶段。新阶段是改革的攻坚阶段,是以建立新体制为主要使命的阶段。宁可主编中国经济发展史 材料二 由于长期政局不稳、社会
6、动荡,以及在经济改革和发展的决策方面屡有失误,1988年起苏联的经济每况愈下,陷入了深刻的危机之中据苏联国家统计局发表的数字,与1989年相比,1990年苏联国民收入下降4%,国民生产总值下降2%,劳动生产率下降3%,对外贸易下降6.9%周尚文等苏联兴亡史 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时期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的主要特点。(2)材料二所述时期的苏联是哪位领导人执政?根据材料二,归纳当时该国的经济状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联发生剧变和最终解体的内外原因。(3)中苏改革出现不同结果,对你有何启示?参考答案:(1)主要特点: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进行,之后在城市全面展开;先试点,
7、后推广(由点到面);突破旧体制,探索并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2)戈尔巴乔夫。经济衰退。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和政策错误长期得不到纠正,戈尔巴乔夫的政治体制改革背离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方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实施“和平演变”战略。(3)改革要结合本国的国情,改革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备选题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虽然国际因素和总的意识形态倾向无疑地使中共领导人接受苏联模式,但是最重要的因素却是他们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深切的使命感以及苏联是在落后的经济基础上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现有的唯一榜样,决定走苏联的道路几乎是势在必行的。美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二 提出这十个问题,都是围绕着一
8、个基本方针,就是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过去为了结束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为了人民民主革命的胜利,我们就实行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方针。现在为了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同样也实行这个方针。但是,我们工作中间还有些问题需要谈一谈,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材料三 当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49年10月1日正式建立时,国家的新领导面临一些棘手的问题。可是到1957年,中共的领导人可以
9、以相当满意的心情回顾1949年以来的一段时期。这个国家在工业化的道路上已经走了几大步并且取得了引人注目的经济增长速度;人民的生活水平已经有了即使是适度的、但也是显著的提高;国家的社会制度已经比较顺利地按照马克思主义的教导得到改造。美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请回答:(1)分析材料一中决定中国走苏联模式的“国际因素”是什么?概要回答斯大林模式在经济方面的主要特征。(2)据材料二,指出毛泽东思想有何新的发展?(3)据材料三,说明我国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方面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这一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给我们的重要启示。参考答案:(1)国际因素:二战后形成以美苏为首的资本主义和
10、社会主义两大阵营,美国对新中国实行封锁和遏制政策。斯大林模式的经济特征主要是否定市场和价值规律,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2)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如回答“调动一切因素建设社会主义、吸取苏联教训”也可)(3)成就:工业化建设取得重大突破;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社会主义制度初步建立。(4)要善于借鉴外国经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1.(2010年福建文综)华盛顿邮报在某一时期陆续报道了几篇新闻评论,其标题分别是:“莫斯科:是巨大的机会吗?”、“西方的援助应当使苏联实行改造而非改革”、“大学对俄国如何走向资本主义观点不一”。由此判断,该时期是()A赫鲁晓夫执政时期 B勃列
11、日涅夫执政时期 C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 D普京执政时期【解析】C。此题是情景再现题,干扰项主要在于D,根据评论可知该时期苏联与西方关系改善,思想活跃,反映了戈尔巴乔夫新思维外交和民主社会主义代替科学社会主义的执政理念和影响。根据使苏联实行改造和俄国如何走向资本主义等信息说明是发生在剧变前。2.(2010年北京文综)1971年,苏联政府在关于五年计划的报告中说:“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当然,我们要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这表明苏联政府试图()A废除对企业的指令性计划 B由市场决定产品价格 C鼓励私营企业发展 D减少对企业的行政干预【解
12、析】D。此题考查的是对苏联经济政策的理解。根据材料和所学史实,20世纪70年代苏联在勃列日涅夫领导下进行经济改革,在工业上推行以扩大企业自主权为核心的新经济体制,但并没有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所以此题应该选择D项。3.(2009年广东文基)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写道:“勃列日涅夫政府基本上只是试图作表面的改革,而不考虑从根本上进行改革。”对这句话正确理解是()A勃列日涅夫开创了改革的先河 B勃列日涅夫把改革限制在政治方面 C勃列日涅夫不打算触动斯大林模式 D勃列日涅夫首次建立市场经济体制【解析】C。开创了改革的先河之前是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把改革限制在经济方面,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突破原有体
13、制的束缚,改革没有成效,因而说他基本上只是试图作表面的改革。答案选C。4.(2011年广东高考仿真)每一时期的流行语反映了特定时期的历史特征。下列语句与时代搭配错误的是()A“依靠信仰才能得救”宗教改革 B“人非工具”启蒙运动 C“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工业革命 D“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勃列日涅夫【解析】D。D项对应的为戈尔巴乔夫,故语句与时代搭配错误的为D。5.(2011年广东六校联考)“20世纪70、80年代的苏联青年人都是出生于卫国战争之后,他们被告知自幼生活在无比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之下,当长为青年人之后又被告知生活在最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中。但最发达的社会制度却无法提供足够的生活用品;
14、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里,从来没有机会真正表达自己的意愿;官僚的子女拥有无可比拟的机会,而普通人家的子女在社会的下层挣扎,连改善命运的机会也极其渺茫。”上述材料表明()军备竞赛加剧了苏联的经济负担 当时的苏联政治经济危机严重 信仰丧失是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腐败”问题困扰着苏联社会 A B C D【解析】B。由材料可知,20世纪70、80年代的苏联,尽管社会主义制度被宣传的无比优越,但普通人家的子女在社会中没有政治经济地位,生活困苦,没有机会改变命运。故符合题意。尽管与当时苏联的社会现实符合,但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因此选B。6.下表为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经济增长速度情况一览表。从表格数据中得出的正
15、确信息有()时间 国民收入 平均年增长率 工业总产值 平均年增长率 19661970 7.8%8.5%19711975 5.7%7.4%19761980 4.3%4.4%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国民经济逐年下降 勃列日涅夫把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方面,因而取得了巨大成就 农业和轻工业发展缓慢,最终制约了工业的发展 与美国军备竞赛,成为经济发展的沉重包袱 A B C D【解析】C。虽然勃列日涅夫改革的重点在以军事工业为主的重工业上,但农业和轻工业发展缓慢,最终制约了工业的发展,与美国军备竞赛,成为经济发展的沉重包袱,致使工业总产值不断下降,排除。7.(2011年广州调研)苏联解体十余年来,在俄罗斯社会和广
16、大历史学家的意识中发生了许多重大变化,出现了一些对苏联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重新评价的新观点。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 2003年3月4日,亚历山大季诺维耶夫(俄罗斯哲学家、社会学家和作家)在苏维埃俄罗斯报发文说:“考虑到具体历史条件,考虑到人员等情况,斯大林为首的领导是按最佳方案行动的。环境本身迫使他们采取那样的行动。”他称斯大林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人物之。材料二 俄国在2007年重新修订的一本教科书中,将斯大林明确定位为“一个确保国家迈入工业社会的体系的开拓者和维护者,一个濒临战争的国家的领袖”。吴恩远在俄罗斯最新历史教科书关于苏联历史评价的一些新观点中指出:斯大林确实放
17、弃了新经济政策,但判断这个“放弃”正确与否,不能仅仅看他是否符合列宁的教导,而要看它是否合乎当时的实践。(注:上述材料根据中国文明网资料整理)请回答:(1)材料一、二的主张应是从哪些角度评价斯大林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2)结合所学知识,从上述角度分析斯大林“放弃”新经济政策的合理性。(3)谈谈你对俄罗斯重新评价苏联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这一现象的认识。【参考答案】(1)时代背景(环境、国情)、实践效果。(2)时代背景:从国内看,苏联重工业落后;国防力量薄弱;粮食供应困难。从国际看,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处于帝国主义的敌视和包围之中;20世纪20年代美国及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快速恢复和发展;1929年
18、经济危机爆发;德、意、日法西斯势力日益猖獗。实践效果:迅速实现了工业化;经济实力大增,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促进了科技文化教育的发展,提高了国民素质;苏联成为世界强国。(3)认识:认识论角度:人们对任何事物的认识,都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阶段,都要经过“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否定之否定”的过程,这就是不断对事物的重新认识和评价,以期逐渐接近真理。所以对历史研究中一些所谓的“定论”,随着新材料的披露、研究方法的改进,会产生新的认识和新的评价,正如对斯大林的评价,否则科学就没有发展和创新。现实角度:俄罗斯重新评价斯大林和苏联历史思潮的出现绝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而是苏联解体的悲剧性后果
19、引发全民族对国家沦丧的悔恨,对戈尔巴乔夫、叶利钦所谓“改革”的鞭挞和对苏联时期较为稳定生活的怀念等一系列思潮逻辑发展的现象。【解题方法指导】本题主要是一道考查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评价问题,这种类型的题目也是先抓材料,找准材料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评价角度,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评价,一般来讲要史论结合。此类问题可以参考下列公式:历史评价(积极因素消极因素)史实结论。(1)人物评价属性事迹影响(进步局限)结论 如评价李鸿章:首先是其身份属性即地主阶级洋务派代表人物;接着按方面和时间顺序阐述其在洋务运动、镇压太平天国、中法、中日战争的具体事迹;对其积 极和消极影响进行一分为二的分析,最后得出全面的结论。(2)事件、事态评价概况性质特点影响(进步/反动正义/非义)结论 如对辛亥革命的评价:先概述辛亥革命发生的概况;再分析其性质和特点,对其历史客观进步因素及局限性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评判,最后得出全面的结论。以上各项原理和公式,只是反映历史学科的一般规律。在实际运用中,需要结合具体历史问题,灵活调整。当然,这只是一个初步的概括,还有很多地方可以进一步调整和充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