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3届新课标高中总复习(第1轮)(历史)江苏专版必修3 第9讲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ppt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42744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PPT 页数:44 大小:4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届新课标高中总复习(第1轮)(历史)江苏专版必修3 第9讲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2013届新课标高中总复习(第1轮)(历史)江苏专版必修3 第9讲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2013届新课标高中总复习(第1轮)(历史)江苏专版必修3 第9讲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2013届新课标高中总复习(第1轮)(历史)江苏专版必修3 第9讲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2013届新课标高中总复习(第1轮)(历史)江苏专版必修3 第9讲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2013届新课标高中总复习(第1轮)(历史)江苏专版必修3 第9讲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ppt_第6页
第6页 / 共44页
2013届新课标高中总复习(第1轮)(历史)江苏专版必修3 第9讲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ppt_第7页
第7页 / 共44页
2013届新课标高中总复习(第1轮)(历史)江苏专版必修3 第9讲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ppt_第8页
第8页 / 共44页
2013届新课标高中总复习(第1轮)(历史)江苏专版必修3 第9讲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ppt_第9页
第9页 / 共44页
2013届新课标高中总复习(第1轮)(历史)江苏专版必修3 第9讲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44页
2013届新课标高中总复习(第1轮)(历史)江苏专版必修3 第9讲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44页
2013届新课标高中总复习(第1轮)(历史)江苏专版必修3 第9讲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44页
2013届新课标高中总复习(第1轮)(历史)江苏专版必修3 第9讲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44页
2013届新课标高中总复习(第1轮)(历史)江苏专版必修3 第9讲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44页
2013届新课标高中总复习(第1轮)(历史)江苏专版必修3 第9讲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44页
2013届新课标高中总复习(第1轮)(历史)江苏专版必修3 第9讲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44页
2013届新课标高中总复习(第1轮)(历史)江苏专版必修3 第9讲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44页
2013届新课标高中总复习(第1轮)(历史)江苏专版必修3 第9讲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44页
2013届新课标高中总复习(第1轮)(历史)江苏专版必修3 第9讲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44页
2013届新课标高中总复习(第1轮)(历史)江苏专版必修3 第9讲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44页
2013届新课标高中总复习(第1轮)(历史)江苏专版必修3 第9讲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ppt_第21页
第21页 / 共44页
2013届新课标高中总复习(第1轮)(历史)江苏专版必修3 第9讲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ppt_第22页
第22页 / 共44页
2013届新课标高中总复习(第1轮)(历史)江苏专版必修3 第9讲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ppt_第23页
第23页 / 共44页
2013届新课标高中总复习(第1轮)(历史)江苏专版必修3 第9讲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ppt_第24页
第24页 / 共44页
2013届新课标高中总复习(第1轮)(历史)江苏专版必修3 第9讲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ppt_第25页
第25页 / 共44页
2013届新课标高中总复习(第1轮)(历史)江苏专版必修3 第9讲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ppt_第26页
第26页 / 共44页
2013届新课标高中总复习(第1轮)(历史)江苏专版必修3 第9讲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ppt_第27页
第27页 / 共44页
2013届新课标高中总复习(第1轮)(历史)江苏专版必修3 第9讲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ppt_第28页
第28页 / 共44页
2013届新课标高中总复习(第1轮)(历史)江苏专版必修3 第9讲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ppt_第29页
第29页 / 共44页
2013届新课标高中总复习(第1轮)(历史)江苏专版必修3 第9讲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ppt_第30页
第30页 / 共44页
2013届新课标高中总复习(第1轮)(历史)江苏专版必修3 第9讲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ppt_第31页
第31页 / 共44页
2013届新课标高中总复习(第1轮)(历史)江苏专版必修3 第9讲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ppt_第32页
第32页 / 共44页
2013届新课标高中总复习(第1轮)(历史)江苏专版必修3 第9讲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ppt_第33页
第33页 / 共44页
2013届新课标高中总复习(第1轮)(历史)江苏专版必修3 第9讲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ppt_第34页
第34页 / 共44页
2013届新课标高中总复习(第1轮)(历史)江苏专版必修3 第9讲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ppt_第35页
第35页 / 共44页
2013届新课标高中总复习(第1轮)(历史)江苏专版必修3 第9讲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ppt_第36页
第36页 / 共44页
2013届新课标高中总复习(第1轮)(历史)江苏专版必修3 第9讲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ppt_第37页
第37页 / 共44页
2013届新课标高中总复习(第1轮)(历史)江苏专版必修3 第9讲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ppt_第38页
第38页 / 共44页
2013届新课标高中总复习(第1轮)(历史)江苏专版必修3 第9讲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ppt_第39页
第39页 / 共44页
2013届新课标高中总复习(第1轮)(历史)江苏专版必修3 第9讲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ppt_第40页
第40页 / 共44页
2013届新课标高中总复习(第1轮)(历史)江苏专版必修3 第9讲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ppt_第41页
第41页 / 共44页
2013届新课标高中总复习(第1轮)(历史)江苏专版必修3 第9讲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ppt_第42页
第42页 / 共44页
2013届新课标高中总复习(第1轮)(历史)江苏专版必修3 第9讲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ppt_第43页
第43页 / 共44页
2013届新课标高中总复习(第1轮)(历史)江苏专版必修3 第9讲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ppt_第44页
第44页 / 共44页
亲,该文档总共4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13届新课标高中总复习(第1轮)(历史)江苏专版必修3 第9讲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第六单元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第9讲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针对训练1:(2008年海南单科)列宁在辛亥革命后指出,孙中山的思想首先是同“防止资本主义的愿望结合在一起的”。列宁具体指的是孙中山的()A民族主义思想 B民权主义思想 C民生主义思想 D国民革命思想【解析】C。“防止资本主义的愿望”是指孙中山想在政权建立后,企图解决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建立制度后出现贫富分化的弊端。这就是他所设计的资本主义经济纲领,也就是民生主义。故选C。备选题孙中山在东京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上演讲道:“照现在这样的政治

2、论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这体现了他主张()A民族主义 B民权主义 C民生主义 D共和主义【解析】B。从材料可以反映出孙中山主张通过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体现了民权主义思想。三民主义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愿望,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理论指导。本题选B项。针对训练2:1918年,孙中山致电新建立的俄国苏维埃政府,“希望中俄两国革命党团结一致,共同奋斗”。这表明孙中山()A已经接受了列宁主义 B.重视十月革命的国际意义 C希望在中国建立苏维埃政府 D确立了“联俄”政策【解析】B。本题考查孙中山思想。注意题干

3、时间“1918年”这是在十月革命之后,体现了世界的影响作用,材料中并没有体现他接受列宁主义的内容和建立苏维埃政府的思想,这两项都不符合孙中山的主要思想。1923年1月孙文越飞联合宣言的发表,是孙中山选择联俄政策的标志。备选题 1924年,孙中山说:“从前奋斗不充分的原因,是由于没有办法,从此以后有了办法,就要诸君担负责任,拿这个办法,去替国人发生一个新希望。”“这个办法”是()A武装夺取政权 B走十月革命道路 C建立责任内阁 D实行新三民主义【解析】D。本题考查新三民主义。孙中山是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人,一贯采用革命方式武装夺权,领导的革命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十月革命性质不同,故排除A、B

4、两项;责任内阁1912年建立,与题干不符;1924年,孙中山在吸取旧三民主义缺陷基础上,提出“新三民主义”,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故“找个办法”,指新三民主义,答案选D。针对训练3:中国共产党继承了孙中山的未竟事业,这主要表现在 ()A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任务 B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 C实现了平均地权,把土地分给了广大农民 D没收了官僚资本,建立了公有制【解析】C。题眼是“继承”,经分析可知,A、B、D都超出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范畴,C项符合题干表述的“继承”之意,是正确答案。备选题(2011年天津二模)孙中山在遗嘱中说:“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

5、到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这段话的核心主张是 ()A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 B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C“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 D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解析】B。考查学生阅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从材料内容“遗嘱”、“积四十年之经验”、“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平等待我之民族”,可知此时孙中山已认识到联合中共及发动民众的重要性。因此其核心主张应是B项。针对训练4:(2011年全国文综)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在早期儒家经典中,民本思想有较多的体现。尚书中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孔子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孟子认为民贵君轻,又称:“左右皆曰

6、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荀子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据孟子等 材料二 泰西之立国有三:一曰君主之国,一曰民主之国,一曰君民共主之国惟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亦得以下逮犹有中国三代以上之遗意焉苟得君主于上,而民主于下,则上下之交固,君民之分亲矣,内可以无乱,外可以无侮由此而扩充之,富强之效亦无不基于此矣。泰西诸国,以英为巨擘,而英国政治之美,实为泰西诸国所闻风向慕,则以君民上下互相联络之效也。摘编自王韬弢园文录外编 材料三 孙中山认为,“中国古昔有所谓民为贵,君为轻,此不可谓无民权思想矣。然有其思想

7、而无其制度,故以民立国之制,不可不取资于欧美”。他强调“民国之国家,为全国国民所公有;民国之政治,为国民所共理;民国之权利,为国民所共享”。摘编自孙中山全集 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及其理想的政治。(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指出王韬与孙中山思想的异同。(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民本思想与近代中国民主思想的关系,并简析近代中国民主思想兴起的历史必然性。参考答案:(1)主要内涵:强调君民相互依存;君主应重视民意,顺应民心。理想的政治:君主用贤人,行仁政。(2)异:王韬主张君民共治,效仿英国实行君主立宪。孙中山主张国家权力属于全体国民;效

8、仿美国实行共和制。同:吸取传统民本思想;接受西方民主思想;重视民权。(3)有一定联系,民本思想是近代思想家认识和形成民主思想的基础和媒介。有本质差异:民本思想是在君主政治下对君民关系的认识;民主思想否定封建君主制,最终形成“主权在民”的认识。历史必然性:封建制度面临资本主义的挑战;受到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民族危机日趋严重;知识分子的反思和探索。备选题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汝之民为饿也,何不白于君,发仓廪以赈之?而私以尔食馈之,是汝明(显示)君之无惠,而见己之德美矣。”孔子家语观思 材料二 康有为认为,要达到幸福快乐的大同之世,必须推行“公养”、“公教”、“公恤”的社会福利制度。妇女怀孕后入公立

9、政府组建的“人本院”赡养,实施胎教,婴儿出世后一律由公立的“育婴院”、“慈幼院”抚养;儿童6岁入“小学院”,11岁入“中学院”,16岁入“大学院”,20岁毕业,经过长达14年的义务教育培养,使每一个年轻人都受到良好的教育和专门的技术训练;人如果患病或因工作受伤致残,可以进入社会举办的“医疾院”,得到精心高超的治疗;人到了晚年,则可进入社会举办的“养老院”、“恤贫院”,受到“公恤”。据康有为大同书整理 材料三“建设之首要在民生。故对于全国人民之食、衣、住、行四大需要,政府当与人民协力;共谋农业之发展,以足民食;共谋织造之发展,以裕民衣;建筑大计划之各式屋舍,以乐民居;修治道路、运河,以利民行土地

10、之岁收,地价之增益,公地之生产,山林川泽之息,矿产水力之利,皆为地方政府之所有,而用以经营地方人民之事业,及育幼、养老、济贫、救灾、医病与夫种种公共之需。”摘自1924年孙中山的建国纲领 请回答:(1)实施救济是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举措。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并分析评价孔子在救济问题上的主要观点。(2)根据材料二,与孔子相比,康有为的社会福利主张有何特点?并指出其思想来源。(3)根据材料三,指出孙中山的民生主张又有何发展?参考答案:(1)主要观点:主张国君(或政府)组织救济,不主张个人实施救助。评价:孔子的主张一方面体现了“仁”的思想。另一方面孔子将民生问题政治化,担忧个人实施救济会损害到国君的权

11、威,体现了孔子的等级观念。(2)特点:社会福利制度化,强调政府救济与社会救济相结合,救济与教育有机结合。思想来源:继承了儒家的“仁”的思想(大同思想),同时又吸收了西方的民主思想。(3)发展:将民生问题摆在国家建设的首位(高度关注民生问题的解决);明确提出了以发展经济来解决民生问题的途径;明确提出了通过政府调节来解决社会福利问题。(解决以土地为核心的财富分配问题)1.(2011年重庆文综)一百年前,孙中山提出的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成为革命党人奋斗的纲领。以下论述能够体现民权主义思想的是()A“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B“驱除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的国家”C“改良社会经济组织,核定天下地

12、价”D“涤二百六十年之腥膻,复四千年之祖国”【解析】A。此题考查的是对孙中山民主革命纲领三民主义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民权主义指的是:创立民国,即为政体问题。B项和D项是民族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C项说的是民生主义:平均地权。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A。2.(2011年安徽文综)李大钊说:“历史的真实,有二意义:一是说曾经遭遇过的事情的记录是正确的,一是说关于曾经遭遇过的事的解喻是正确的。前者比较的变动少,后者则时时变动。”这是因为 ()A历史学是人文学科,具有不确定性 B历史学家阐述历史,难免主观因素 C人类知识不断增长与历史观的变化 D历史认识总是越来越接近历史真实【解析

13、】C。关键要理解题干中心意思:历史的真实,一是事情的记录,二是对事情记录的解喻。A项表述含糊,比如关于“曾经遭遇过的事情的记录是正确”就体现了确定性;B项中阐述历史如“遭遇过的事情的记录”就不可能带有主观因素;D项历史真实只有一个,不会因为时间的接近而更加真实;所以伴随人类知识不断增长和历史观的变化,对“曾经遭遇过的事的解喻”必然也会产生变动。故选C项。3.(2009年上海单科)当历史学家谈起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反法西斯主义、黑人民权运动等史实时,人们会不由自主地想到下列哪一概念()A共和 B社会保障 C人权 D君主立宪【解析】C。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了人民的基本权利,法西斯主义就是独裁和专制,

14、反法西斯主义就是维护世界民主政治,因此临时约法、反法西斯主义、黑人民权运动都体现了对民主的追求。4.(2011年中山二模)“平均地权”、“耕者有其田”的主张由孙中山最先提出,但在民主革命时期卓有成效付诸实施的是中国共产党。这主要取决于后者()A同情农民疾苦 B否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C抑制贫富不均 D制定了可行的土地纲领【解析】D。孙中山的旧三民主义中的“民生主义”即是“平均地权”,在后来发展的新三民主义的“民生主义”中,又进一步提出“耕者有其田”,但由于他不敢发动贫苦农民,通过自下而上的斗争来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因而最终没有真正得以实施。而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都制

15、定了切实可行的土地政策,从而使“平均地权”、“耕者有其田”真正得以实行,且卓有成效。5.(2011年佛山质检)孙中山说:“在国内,君主可以不要,忠字是不能不要的。为四万万人效忠,比较为一人效忠,自然是高尚得多,故忠字的道德还要保存。”孙中山对“忠”的理解是()A弘扬传统的忠孝思想 B保持忠君爱国思想 C要有牺牲和奉献精神 D强调国家民族意识【解析】D。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孙中山主张推翻君主专制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国,倡导民族独立。所以此题应选择D。6.“始知徒致国家富强、民权发达如欧洲列强者,犹未能登斯民于极乐之乡也。是以欧洲志士,犹有社会革命之运动也。余欲为一劳永逸之计”材料中“一劳永

16、逸之计”应该是 ()A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B创立民国 C平均地权 D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解析】C。考查三民主义。从题干中的“社会革命”、“一劳永逸”,结合所学知识,这应为民生主义。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力,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者,富强之大径,治国之大本试观日本其维新之政为日几何,而今成效已大有可观 孙中山上李鸿章书1894年6月 材料二“革命为唯一法门。”“我们必须倾覆满清政府,建设民国废除专制,实行共和。”孙中山1903年在檀香山的一次演讲 材料三“这十年来,政治上,社会上种种黑暗腐败比前清更甚,人们贫苦,日甚一日俄国虽迟我六年革命,而已成功,我虽早六年革命

17、,而仍然失败。”孙中山中国之现状及国民党的改组1924年1月 材料四“我已嘱咐国民党进行民族革命运动工作,俾中国可免帝国主义加诸中国之半殖民地状况之羁缚。为达到此目的起见,我已命国民党长此继续与你们提携。”孙中山致苏联遗书1925年3月 请回答:(1)从材料一到材料二,孙中山经历了怎样的思想转变?(2)结合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说明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为实现民主共和,从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做了哪些努力?(3)依据材料三和材料四,说明孙中山一生中最伟大的转变是什么?对中国近代历史产生的重大影响是什么?【参考答案】(1)从改良维新转向暴力革命。(2)理论上,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作为革命的指导思想;实践上,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推动了三民主义的进一步传播;1911年10月,武昌起义胜利;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后,孙中山领导革命党人进行了一系列斗争。(3)最伟大的转变是接受了中共反帝反封建的主张,把旧三民主义重新阐发为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重大影响:促成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推动了第一次大革命高潮的到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