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表现1自然地理环境是_、大气圈、_、土壤圈、_、_等自然地理圈层组成的有机整体。2每一地理要素都作为_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_、_。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岩石圈水圈生物圈人类圈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二、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1影响土壤发育的主要因素:气候、地表物质、地形、水文条件、生物和人类活动。2(1)成土母质与土壤:成土母质是土壤形成的_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氮除外)的最初来源。(2)气候与土壤的关系: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3)生物与土壤的关系:_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_的因素;土壤_的产
2、生与生物作用密切关联。物质生物活跃肥力(4)地形与土壤的关系:主要通过对物质、能量的再分配间接地作用于土壤。(5)人类活动与土壤:人类活动主要通过改变_因素作用与土壤的形成与演化过程。成土三、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资源的综合利用人类利用_,其实就是利用自然地理系统中的某些要素,从而对自然地理环境产生影响。各地区之间的自然资源是_的。在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地理环境的_,因地制宜、合理开发、综合利用,尽量减小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自然资源相互影响整体性1教材第70页“图33大尺度范围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示意”和“图34小尺度范围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示意”提示:此两图分别从大尺度和
3、小尺度两个角度来展示地理环境的要素,比如气候、河流、土壤、地貌和植被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作用。图33展示大尺度范围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如海洋与陆地之间的关系。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土壤圈等通过水循环、大气循环和生物循环联系在一起。图34小尺度范围而言,某一要素的变更容易对其他要素产生连锁反应,导致整个环境的变化。2教材第72页“图36土壤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提示:该图中左上方的圆形图示表示的是土壤的构成,土壤由固体部分(矿物质、有机质)和孔隙部分(空气、水)组成;该图中向下的蓝色箭头代表的是土壤中化学元素的淋溶作用和有机质的积累作用;该图中向上的蓝色箭头代表的是土壤中
4、的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3教材第74页“图37乔木发达的根系”提示:乔木的根系发达,分布较深,那么乔木直接提供给土壤表层的有机质不多,所以一般来说森林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还不如草原土。读漫画把云留住。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把云留住根据以上材料,分析探究:1此图体现了区域地理环境的什么特性?2漫画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例证1】刘易斯斯科特的雨林一书列出的数字表明,雨林以每分钟27万平方米(相当于40多个足球场)的速度遭到彻底毁灭。每年有一个纽约州大小的雨林永远消失。斯科特警告说:“如果雨林按照这种速度减少,到本世纪末,大部分雨林都将消失。”结合材料中的漫画,完成(1)(2)题。(1)与该漫画主题最贴切
5、的环境问题是()A土地盐碱化B大气污染C森林破坏D温室效应(2)此图体现了区域地理环境的()A整体性B差异性C开放性D同一性答案:(1)C(2)A【练习1】读“某地城市化前后水循环示意图”,有关图示现象及其对人类产生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A绿化面积增大,地表径流量减少B地面建筑物和不透水的道路增多使地表径流量增多C蒸发增多,总降水量会增加,人感到更舒适D冬季气温降低,落叶树种落叶期提早【答案】B如何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含义: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2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具体表现为:(1)每一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2)
6、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3)某一要素的变化,还会对其他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3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形成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复杂关系,共同构成一个整体系统。系统内任何一个要素的变化,都可能会对整个系统产生深远的影响。如:决定我国西北地区自然地理特征的主导因素是水,西北地区的植被、地貌、土壤以及河流特征都与干旱的气候相一致。4对实践的指导意义在各地区内环境要素之间有一种协调或平衡关系。如果某个要素的变化超过了其限度,就会导致彼此间的不协调或不平衡,有时甚至带来环境灾害
7、,因此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环境过程中应充分重视这一问题。国土资源部网站2012年8月20日报道:黑龙江省黑土地在经过50多年的耕作后,如今面临着水土流失严重、有机质减少、黑土层变薄的现状,亟须通过相应措施进行改良。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据介绍,黑龙江省黑土地开垦初期,自然黑土腐殖质层的厚度一般在3070厘米,深的可达100厘米以上,但由于多年的耕翻和土壤侵蚀,加之毁林开荒、毁草开荒等不合理开发利用,使黑土层每年减少0.40.5厘米,一些地方的黑土层已由开垦初期的6070厘米减少到目前的2030厘米,有的已不足“一犁土”。土壤侵蚀的结果使黑土逐渐向黄土、沙化的方向演化,或不能耕种。根据以上材料,
8、分析探究:1土壤的成土因素有哪些?2如何理解土壤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例证2】读图,代表的土壤类型依次是()某地区三种土壤有机质含量垂直分布示意图A荒漠土壤、森林土壤、草原土壤B草原土壤、荒漠土壤、森林土壤C森林土壤、草原土壤、荒漠土壤D草原土壤、森林土壤、荒漠土壤答案:D【练习2】读“下面两则材料”,回答(1)(2)题。材料一 诗经里收集了一首春秋时期魏国的民歌伐檀,诗中这样唱道: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漪这首民歌,为我们唱出了历史上当时黄河流域的景象。材料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是一首1 500年前从北朝时就传唱的游牧民族之
9、歌。(1)“坎坎伐檀”之“檀”主要对土壤的作用正确的两项是()加速径流导致土壤侵蚀 流入土壤的水分减少 “檀”覆盖使土壤免受暴雨冲刷“檀”覆盖使土壤免受烈日曝晒ABCD(2)“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种景象已成为历史,现在的草原并不如想象的绿,许多地方露着黄土,其成因正确的是()过度放牧 乱砍滥伐 盲目开垦 水资源利用不合理ABCD【答案】(1)D(2)D1影响土壤发育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影响土壤发育的主要因素有:成土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和人类活动,其中成土母质和地形是比较稳定的影响因素,气候和生物则是比较活跃的影响因素。2如何理解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土壤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一个要
10、素,也是反映自然地理环境的一面“镜子”,其形成与诸多因素有关,土壤与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1)成土母质与土壤。土壤:具有肥力,能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成土母质:是土壤的初始状态,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氮除外)的最初来源。(2)气候与土壤。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间接影响:气候还通过影响岩石风化过程,外力地貌形态以及动植物和微生物的活动等,间接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特别提醒】不同气候条件下的土壤发育在常年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微生物活动旺盛,全年都能分解有机质,使有机质含量趋于减少。而寒冷的气候条件下,土壤冻结时间长,微生物分解作用
11、非常缓慢,使有机质积累起来。从干燥的荒漠地带或寒冷的苔原地带,到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地带,随着温度、降水、蒸发以及不同植被生产力的变化,化学和生物风化逐渐增强,有机质残体归还逐渐增多,风化壳逐渐增厚。(3)生物与土壤。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土壤肥力的产生与生物作用密切关联。【特别提醒】草原土壤的有机质含量约为森林土壤的两倍。森林土壤的有机质集中于地表,并且随深度锐减;而草原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则随深度增加而逐渐减少。(4)地形与土壤。主要通过对物质、能量的再分配间接地作用于土壤。地势:在山区,由于温度、降水和湿度随地势升高的垂直变化,导致土壤发生显著的垂直分化。坡
12、度:陡峭的山坡,地表疏松物质迁移速度快,难发育深厚的土壤;平坦的地方:地表疏松物质的侵蚀速度慢,稳定的气候生物条件发育深厚的土壤。坡向:阳坡温度条件好,但蒸发旺盛,水分较差,阴坡反之。(5)人类活动和土壤。主要通过改变成土因素作用于土壤的形成与演化,其中以改变地表生物状况的影响最为突出,如农业生产活动。积极影响:培育出肥沃、高产的耕作土壤,如水稻土。消极影响:过度利用,导致土壤退化,如肥力下降、盐碱化、荒漠化、水土流失、土壤污染等。鄂尔多斯的毛乌素沙地,原是一块殷实的草原。在清光绪末年,大片草原被开垦,而且对土地只用不养。最初产量尚高,随后就急剧下降,几年后即行撂荒,再开新荒地,致使原来的生荒
13、地变成熟荒地,熟荒地又变成轮荒地,最后成为流沙地。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资源综合利用根据以上材料,分析探究:1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形成有什么影响?2请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角度探究我们人类应该如何合理地利用资源?【例证3】(2014年冀州期末)人类活动会导致某些自然要素的变化,进而带动其他要素的变化,其中水是比较容易受人类干扰的自然要素。结合右图回答(1)(2)题。(1)关于方框、相应内容的排序,正确的是()土壤水增多 库区蒸发量增大 蒸腾加强 植被覆盖率增大A B C D(2)图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体现了地理环境的()A整体性特征B区域性特征C差异性特征D不稳定性特征答案:(1)B(2)A【练习3】右
14、图是“二氧化碳在自然界中的主要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1)(3)题。(1)空气中CO2含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A植物的光合作用B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C动植物遗体分解D生物的呼吸作用(2)毁林,尤其是热带雨林的大面积破坏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有()空气中CO2的浓度增加 造成南极臭氧空洞扩大 水土流失严重,环境恶化 物种数量锐减,甚至灭绝A B C D(3)澳大利亚东侧分布着的大片的生物礁,近年,这些生物礁的缔造者珊瑚在大量死亡。据研究,与大气中CO2浓度及全球气温升高有密切关系,这说明地理环境具有()A整体性B差异性C独特性D复杂性【答案】(1)B(2)A(3)A1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形成有什么影响?土
15、壤这种地理要素,与气候、水文以及人类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土壤生产能力,主要取决于土壤中水、肥、气、热的组合和搭配。合理地利用土壤,可以使土壤保持肥力;不合理地利用土壤,会破坏肥力,甚至引起土壤退化。2从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出发,人类应该如何合理地利用资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理论认为,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必然对自然地理环境产生影响,所以要有综合的考虑和对策。这是因为:(1)人类利用自然资源,其实就是利用自然地理系统中的某些要素,从而对地理环境产生影响。(2)某种单项资源,甚至单项资源的某一部分,都与其他自然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整体系统。(3)各地区之间的自然资源是相互影响的。(4)不可更新
16、资源的利用,需要其他资源的配合,也影响其他环境要素。教材第71页活动提示:1.覆盖草皮的土堆沉积在土堆边沿的泥土较少。2可以就地取材,比如用稻秆来覆盖进行实验,可证实的原理是植被对于土壤的保护作用。3斜坡上的土壤如有覆盖物,则土壤保护较好。4.教材第73页活动提示:1.成土母质指风化物,不具备肥力,不能生长植物,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的最初来源。成土母质在气候和生物的长期作用下,可转化为土壤。2说法正确。因为气温高,湿度较大的热带地区,化学分解作用和生物分解活动比较频繁,因而土层较厚。教材第75页活动(上)提示:1.水稻土有机质含量丰富,较肥沃。2在生产力水平不高的情况下,对土
17、地实行掠夺性开垦,片面强调粮食产量,忽视因地制宜的农林牧综合发展,把只适合林、牧业利用的土地也辟为农田。大量开垦陡坡,以至陡坡越开越贫,越贫越垦,生态系统恶性循环;滥砍滥伐森林,甚至乱挖树根、草坪,树木锐减,使地表裸露,这些都加重了水土流失。教材第75页活动(下)提示:1.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中最活跃的因素,土壤肥力的产生与生物作用密切相关。生物在土壤形成中的主导因素如下图:2黄河三角洲的冲积土是由黄河带来的大量泥沙在入海口处堆积发育而成,发育程度较好;青藏高原地势高、气温低,因而这里的寒漠土发育程度较差;江南丘陵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化学与生物风化作用较强,因而红壤发育程度较好。3黄土性状:土层深厚,有直立性,富含矿物养分,但有机质含量不高,缺磷少氮。成因:它是第四纪历史时期长期的堆积物。黄土的堆积是经过风的吹扬、搬运、堆积而成。黄土堆积之后,又受流水等影响,发生再搬运,形成黄土状堆积物。教材第77页活动提示:南方丘陵地区因地形崎岖,降水丰富,流水侵蚀作用强,水土流失严重。但人多地少,人地矛盾突出。因此南方丘陵地区适合发展立体农业,因地制宜发展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