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理解古代汉语常用句式和用法 第三编 文言文阅读(2008年广东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文后问题。周访字士达,本汝南安城人也。汉末避地江南,至访四世。吴平,因家庐江寻阳焉。访少沉毅,谦而能让,果于断割,周穷振乏,家无余财。为县功曹,时陶侃为散吏,访荐为主簿,相与结友,以女妻侃子瞻。访察孝廉,除郎中、上甲令,皆不之官。及元帝渡江,命参镇东军事。时有与访同姓名者,罪当死,吏误收访,访奋击收者,数十人皆散走,而自归于帝,帝不之罪。寻以为扬烈将军,讨华轶。所统厉武将军丁乾与轶所统武昌太守冯逸交通,访收斩之。逸来攻访,访率众击破之。轶将周广烧城以应访,轶众溃,遂平江州。帝以访为振武将军,命访与诸军共征杜
2、弢。弢作桔槔打官军船舰,访作长岐枨以距之,桔槔不得为害。访复以舟师造湘城,军达富口,而弢遣杜弘出海昏。访步上柴桑,偷渡,与贼战,斩首数百。贼退保庐陵,复围弘于庐陵。弘大掷宝物于城外,军人竞拾之,弘因阵乱突围而出。访率军追之,获鞍马铠杖不可胜数。弘入南康,太守率兵逆击,又破之,奔于临贺。帝又进访龙骧将军。访既在襄阳,务农训卒,勤于采纳。王敦患之,而惮其强,不敢有异。访威风既著,远近悦服,智勇过人,为中兴名将。性谦虚,未尝论功伐。或问访曰:“人有小善,鲜不自称。卿功勋如此,而无一言,何也?”访曰:“将士用命,访何功之有!”士以此重之。访练兵简卒,欲宣力中原,慨然有平河洛之志,善于抚纳士众,皆为致死
3、。闻敦有不臣之心,访恒切齿,敦虽怀逆谋,故终访之世未敢为非。(选自晋书周访传,有删改)【注】散吏:闲散的官员。海昏:地名。周访,字士达,祖先原来是汝南安城人。他的祖先在东汉末年的时候,为了躲避战乱迁徙到江南居住,到周访的时候已经是第四代了。到吴国(西晋)被平定后,他就把家安在了庐江寻阳。周访年少的时候就沉着坚毅,谦虚并且能够礼让他人,拿得起放得下(能够果断地割舍),经常救助和接济有困难的人,因此家里没有多余的财物。周访担任县里的功曹,当时陶侃担任闲散的官员,周访举荐他做主簿,与他结为好友,并把女儿嫁给陶侃的儿子陶瞻。周访被考察和推举为孝廉,被任命为郎中、上甲令,都没有去上任。等到元帝(东晋)渡
4、江后,命周访参与镇东军务。当时有一个和周访同名同姓的人,犯了死罪,官吏错误地去抓捕周访,周访奋力击打来抓他的人,几十个人都被他打跑。而周访就到元帝那里投案自首,元帝没有惩罚他。不久元帝把周访任命为扬烈将军,派他去讨伐华轶。周访麾下的统武将军丁乾和华轶麾下的武昌太守冯逸互相勾结,周访就把丁乾抓起来并且杀了他。冯逸带领部队来攻打周访,周访带领部队打败冯逸的部队。华轶的将领周广烧掉城池来对付周访,华轶的军队溃败,于是周访平定了江州。元帝把周访任命为振武将军,命令周访和其他的部队一起讨伐杜弢。杜弢做桔槔来攻打官军的船只,周访做了长岐枨来抵御杜弢的攻击,桔槔就不能伤害到官军的船只。周访又用船运送军队前往
5、湘城,军队到达富口,而杜弢就派杜弘领兵到海昏。周访带领部队步行去柴桑,偷渡过江,和叛军交战,杀了几百个敌军。叛军退守庐陵,周访又在庐陵围困杜弘。杜弘把大量宝物抛到城外,周访的士兵争抢着来捡这些宝物,杜弘就趁着周访阵地骚乱就突围出去。周访带领部队追击敌军,缴获了难以计算的鞍马铠杖(缴获了数不清的敌军物资)。杜弘跑到南康,南康太守带领军队迎头痛击,又打败杜弘,杜弘逃到临贺。元帝又晋升周访为龙骧将军。周访已经在襄阳,督促农耕训练士卒,勤于采用别人的意见。王敦很担忧周访,但是害怕他的强大,不敢发动叛乱。周访的威名已经显著(远播),远近的人都高兴地降服。周访智勇过人,是东晋的中兴名将。周访性情谦虚,从来
6、没有谈论自己的功劳。有人问周访说:“别人有了一些优点,很少不称赞自己的。你有像这样大的功劳,却没有说一句(称赞自己的)话,这是为什么呢?”周访说:“这是将士们努力拼命的结果,我周访又有什么功劳呢?”士人们因为这样(更加)看重他。周访操练士兵挑选精兵,打算尽力收复中原,慷慨激昂有平定河洛的志向。(周访)擅长安抚招纳士民百姓,人们都愿意为他而死。周访听说王敦有叛乱的心思,(周访)常常谈起这件事就咬牙切齿。王敦虽然有心里谋反的打算,所以(因此)在周访在世的时候都不敢为非作歹。下列各句中的“之”,属于代词作前置宾语的一项是()A除郎中、上甲令,皆不之官 B而自归于帝,帝不之罪 C访率军追之,获鞍马铠杖
7、不可胜数 D将士用命,访何功之有 B【解析】本题考查对与现代汉语不同句式的理解,能力层级B。文言文中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等。本题要求选出“之”属代词作前置宾语的一项。“之”在文言文中是一个使用频率非常高的词,既可作代词、助词用,还可作动词用。B项的“之”属代词,放在否定句中,用作“罪”的前置宾语,意思是“自己便到皇帝处投案自首,皇帝没有加罪他”。故正确选项为B。该用法曾在粤教版必修4寡人之于国也中的“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中出现。A项的“之”为动词,解作“到”,该义项曾在粤教版必修5鸿门宴中的“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中出现。本句的意思是“(周访)被任命为郎中
8、、上甲令,都不去就职”。C项的“之”为代词,解作“他”,代指“杜弘”。本句的意思是“周访率军追赶他,缴获的战马铠甲兵器数不清”。D项的“之”为助词,是宾语前置的标志,这种用法在中学教材中较常见,如陋室铭中的“何陋之有?”本句的意思是“我的将士尽死效力,我周访有何功劳!”句式是常见的考点。在文言文里,宾语前置大致有三种情况:(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置于谓语前;(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谓语之前;(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谓语前,以加重语气。在2008年的考试说明中并没有要求对这三种情况作术语上的区分,这与近10年来淡化语法,增强对语言的运用考查的命题特点相符。2006年广东高
9、考就考查过宾语前置句式,但是当年只要求“选出与何为而至于此句式完全一致的一项”,题干中没有出现语法术语,关注的重点显然是落在对语言运用习惯的判别上的。(2011年广州市调研考卷)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陆游字务观,名游,山阴人。盖母氏梦秦少游而生公,故以秦名为字而字其名。或曰公慕少游者也。绍兴末始赐第。学诗于茶山曾文清公。尝从紫岩张公游,具知西北事。天资慷慨,喜任侠,常以踞鞍草檄自任,且好结中原豪杰以灭敌。自商贾、仙释、诗人、剑客,无不徧交游。宦剑南,作为歌诗,皆寄意恢复。书肆流传,或得之以御孝宗。上乙其处而韪之,旋除删定官。或疑其交游非类,为论者所斥。上怜其才,旋即复用。上手批以出,陆游除
10、礼部郎。上之除目,自公而止,其得上眷如此。公早求退,往来若耶、云 门,留宾款洽,以觞咏自娱。官已阶中大夫,遂致其仕,誓不复出。韩侂胄固欲其出,公勉为之出。韩喜陆附己,至出所爱四夫人擘阮琴起舞,索公为词,有“飞上锦裀红绉”之语。又命公勺青衣泉,旁有唐开成道士题名,韩求陆记,记极精古,且以坐客皆不能尽一瓢,惟游尽勺,且谓挂冠复出,不惟有愧于斯泉,且有愧于开成道士云。先是,慈福赐韩以南园,韩求记于公。公记云:“天下知公之功而不知公之志,知上之倚公而不知公之自处。公之自处与上之倚公,本自不侔。”盖寓微词也。又云:“游老,谢事山阴泽中。公以手书来,曰:子为我作南园记。岂取其无谀言,无侈辞,足以导公之志欤
11、!”公已赐丙第,人谓公探孝宗恢复之志,故作为歌诗,以恢复自期。至公之终,犹留诗以示其家云:“王师克复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则公之心,方暴白于易箦之时矣。(选自叶绍翁四朝闻见录陆放翁,有删节)【注】秦少游:宋代词人,名观,字少游。乙:画“乙”字形状的记号,从前读书时常用到,主要用来表示停顿或修改。易箦:指弥留之际。陆游,字务观,名游,是山阴人。大概是因为他母亲梦见秦少游后生了他,所以用秦少游的名作为陆游的字,而把秦少游的字作为陆游的名。也有人说(这)是因为陆游仰慕秦少游的缘故。绍兴末年,(陆游)才被赐及第。他向茶山曾文清学习诗歌。曾经跟从紫岩张公四处游历,详细地了解了西北边境的战事。陆游天性
12、激昂慷慨,喜欢行侠仗义,常常把策马草拟檄文作为自己的使命,而且喜好结交中原的英雄豪杰,以求消灭敌人。从商人、道士、和尚到诗人、剑客,没有不广泛结交的。在剑南做官的时候,写作诗词,都寄托着恢复中原的志向。(他的诗词)在书肆广为流传,有人得到了这些诗词并把它们呈送到孝宗皇帝那里。皇上勾画圈点他的诗作并且赞赏他的诗,立即决定授予他删定官的官职。有人疑虑陆游交往过杂,由此他被品评的官员排斥。皇上爱惜他的才华,马上重新任用他。皇帝亲自批准陆游官职,授予陆游礼部郎的职位。孝宗皇帝亲自任命官员,到陆游为止再也没有其他人,陆游得到孝宗皇帝的关爱到了这样的程度。陆游请求提前退隐,在若耶、云门之间往来,接纳宾客亲
13、切融洽,用饮酒做诗来自娱自乐。他的官位已经升到了中大夫,就辞官退休了,发誓不再出来做官。韩侂胄坚持想让他出山,陆游因为他而勉强再次做官。韩侂胄很高兴陆游能归附自己,以至请出他最宠爱的四夫人弹奏着阮琴翩翩起舞,求取陆游的词章,故陆游写下了“飞上锦裀红绉”的诗句。又让陆游舀取青衣泉的泉水,青衣泉旁边有唐代开成道士的题跋。韩侂胄请求陆游写一篇记,陆游所写的记极尽精美古雅,而且因为满座的宾客都不能尽一瓢,只有陆游尽了一勺,而且他还说自己辞了官又再出来做官,这不但是愧对青衣泉,而且愧对开成道士。此前,慈福皇后把南园赏赐给韩侂胄,韩侂胄向陆游索求一篇记。陆游在记中写道:“天下的人知道您的功劳却不了解您的志
14、向,知道圣上倚重您却不了解您的自我安排。您自己的安排和与圣上对您的倚重,原本不相等。”这是暗含了隐晦的批评。他又说:“我老了,谢绝事务隐居在山阴的湖中。您亲自写信来,说:请你替我写南园记。难道是索要那些没有谄媚的语言,没有过分赞美的文章,足够用来启发您的志向吗!”陆游已经获赐丙第,有人说下列句中补出的省略内容,有误的一项是()A(游)天资慷慨,喜任侠 B(韩侂胄)又命公勺青衣泉 C谢事(于)山阴泽中 D人谓公探孝宗恢复之志,(人)故作为歌诗 D 陆游探求孝宗皇帝恢复中原的大志,所以写下诗歌,把恢复中原作为自己的期盼。到陆游临终时,还留下了诗来给他的家人看,诗中说:“王师克复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
15、翁。”那么陆游的理想,在他临死的时候还有显露和表白。【解析】本处省略的内容应为“公”或“游”。要善于根据上下文的意思进行准确判断。整句话的意思是“有人说陆游探求孝宗皇帝恢复中原的大志,所以写下诗歌,把恢复中原作为自己的期盼”,可见,写诗歌的是陆游,整句话是人们对陆游的推测。A项、B项都是省略主语,C是省略介词,都补充正确。“句式”指的是句子的结构方式。句子中包含的词语顺序及相互配置关系不同,便构成了各种不同的句式。古今汉语的继承性,决定了绝大部分的文言句式与现代汉语基本一致,即“主前宾后谓居中,定状补语辅其间”。但是,语言的发展使古代汉语中的一些句式与现代汉语有整体不同或局部差异,即主谓宾定状
16、补语的位置与现代汉语不尽相同,这类句式称为文言特殊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省略句等。“用法”主要指实词的活用,即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一个词临时改变了它的语法功能,具备了另一类词的语法特点。具体包括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形容词用作动词,名词用作状语等。考试大纲的要求是:“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对句式的考查有三种形式,一是作为选择题,从四项中选择一项与例句相同的一项;二是在断句中考查,很多断句都涉及特殊句式;三是在翻译中考查,将句式的翻译作为得分点。对活用的考查也有两种形式,一是作为选择题,在理解实词的意义中进行考查;二是在翻译中将活
17、用的词语作为得分点。考试大纲的要求是:“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2011年高考在句式上考查了省略句(匿上流水中),判断句(洵奇男子也),在用法上考查了意动用法(苦),名词作动词(官)。2013年对于这个考点要给予高度的重视,尤其是注意被动句、倒装句、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一、复习策略1借助典范例句,分类辨识 结合课文中的典范例句,比较其基本格式及标志词,找出其共同特点,从而分类辨识各类文言特殊句式。在阅读训练或考试时,将试题选句与例句进行比较判断,从而做到举一反三,提高效率。如:掌握宾语前置句,在弄清楚古代汉语宾语前置的定义特点及其规律后,记住下列句子:“彼且奚适”“古之人不余欺也”
18、“惟兄嫂是依”“何厌之有”,就可以去套类似的句子而作出判断,实现知识的迁移。2对照现代汉语,比较辨别 有些特殊句式或用法与现代汉语无太大差别,如主语 省 略 与 今 天 基 本 相 同,再 如“为 所”“于”表被动,某些词类活用在今天仍在使用,那么我们可以采用类比的方法,寻找相同点,轻松确定其句式或用法。也有一些特殊句式和用法今天已经不再使用,但保留在今天经常运用的熟语里,如“唯利是图”的宾语前置,“弱肉强食”的被动句式,我们完全可以利用起来,加以类比,找出相同点,从而确定其句式或用法。而大多特殊句式和用法与现代汉语有着很大的差别,今天已经不再使用,那么,我们应着眼于二者之间的不同点,看文言文
19、的这一语句在现代汉语中怎么说,从而确定它属于哪一种句式或用法。3立足语境语感,揣摩把握 着眼于对文意的理解,培养语感,在整体语境中揣摩和把握文言文特殊句式和用法的特点,有助于防止错误解读,这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好办法。尤其是确定省略的成分或理解词类活用,更要依赖具体的语境来有效的把握。如理解季氏将伐颛臾中的“既来之,则安之”一句,若是孤立地看,可能是会受现代汉语的影响而误解为“既然来了,就安下心来”,但放到具体的语境中来看,结合上文“远人不服,修文德以来之”进行揣摩,则可推断“来”和“安”是使动用法,分别相当于“使前来归顺”和“使安定生活”的意思。在阅读训练中,我们一定要将有关选句放到具体的语境中
20、,联系上下文乃至全篇,仔细体会语感,确定语意,并进行比较辨别,从而准确判断其句式特点或活用现象。从2005年考试大纲取消对文言特殊句式和词类活用考查的限制以来,各地高考对这一考点不仅以隐性的方式在翻译这一题型上得到有效的落实,而且还以显性的方式即单独设题来考查,如词类活用以及句式辨析等。4重视教材,养成圈点习惯 辨析时的选项大都出自课本。句式和词类活用的辨析均如此。广东高考对这一考点的考查更注重能力的迁移、突出运用的特点。本考点重在动态运用,考生若想在文言文翻译主观题上得高分,在平时的演练中做到:(1)圈。圈出含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词语或句子,引起注意。(2)注。注出这些词语或句
21、子的翻译。(3)对。完成全句的翻译后,核对注出的翻译是否切合语境。二、应考策略 1快速选点 就是要找出需辨析或翻译的句子在原文的何处,弄清其与上下文之间的关系,有几个关键词,该怎样理解。2把握句子的语法特点 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忌不自信”一句,从句子的语法成分分析入手,就可以清晰判断它是宾语前置句:主语是“(邹)忌”,谓语是“信”,“信”的对象是“自”,与现代汉语句式作比较,很快看出宾语“自”前置于谓语“信”之前了。可见,对句子成分的界定有助于准确把握句式,理解词义,也会使文言翻译规范而不随意。如促织中“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一句,若译为“村中有个少年,喜欢多事,驯养了一只蟋蟀”,从句意上
22、看也还可以,但严格地说,这样翻译不准确,“好事”是“少年”的定语,这是一个定语后置句,“好事”应该移到前面去翻译,为“村中有个喜欢多事的少年”。3根据语境推断 准确辨析。应从句式、词类活用和词的义项上去思考,以题解文,以文解文,以注解文,以理解文,弄懂句意。根据具体的语境需要,翻译某一句子时必须加上判断词“是”才通顺的话,就意味着它是判断句;必须加上介词“被”才通顺的话,就意味着它是被动句;直译时语序不合理的话,就意味着它是倒装句;直译时有指代不明现象或语意脱节现象的话,就意味着它是省略句。4寻找特殊标志 特殊句式大都有一些较为固定的标志,那是我们确定句式的重要参考,如2005年重庆卷要求辨析与“唯巫言是用”句式相同的一项,首先应明确例句中“唯是”是宾语前置的典型标志之一,由此判断此题考查宾语前置句,再根据宾语前置的其他标志选出正确选项。当然,这些标志也有不可靠的时候,仍应结合语境推断才是最佳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