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春望 目 录 3 古诗词曲鉴赏a2 文学介绍a1 原文呈现a4 译文a5 主旨a6 对点训练a原文呈现 1家信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长安被攻占。国,国都。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这里借指战事。时局,时事 指长安城,当时被叛军占领。一种别住发髻的长条状首饰。文学介绍 2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该诗为杜甫安史之乱时期在长安所作。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年)八月,杜甫将家小安置在鄜州(今陕西富县),只身前往灵武(今属宁夏)投奔肃宗,途中为叛军所俘,遂困居长安。该诗作于次年三月。古诗词曲鉴赏 3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赏析
2、】炼字:“破”字写出了国破城荒的悲凉景象,“深”字写出了杂草丛生,因战乱而荒芜的满目凄凉之景。诗人写望中所见,寓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营造了一种荒凉凄惨的气氛。修辞: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对仗工整,“国破”和“城春”两个截然相反的意象形成强烈的反差,写出了沦陷了的长安的悲惨景象,从而揭露安史叛军的罪行,表达了对祖国国都的哀悼,痛切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赏析】炼字、修辞:“溅”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诗人面对国家衰亡的无奈与愁绪借花表现出来。“感时”“恨别”都凝聚着因时伤怀,苦闷沉痛的忧愁。情感:移情于物,抒发了诗人感时伤世的情感。结构:承上启下。以“感时”一语承上,以“恨别”一语启下,
3、章法分明。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赏析】修辞:运用对偶、夸张的修辞手法写战事不断、音信不至。“抵万金”形容家书的珍贵。内容:这两句正写恨别。写出了战事使消息隔断,久盼而音信不至的焦急心情,表达了诗人对亲人强烈的思念之情。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赏析】炼字:“白头”为愁所致,“搔”字是对诗人想要排解忧愁而不得的细节描写,“白头”而又稀疏到“不胜簪”的地步,其苍老之态可以想见,生动传神地表达了诗人内心难以排遣的忧国、伤时、思家之情。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译文 4 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长安这座古城,到了春天却草木茂盛,一片凄凉。感伤国事,就连花也不禁涕泪四溅,鸟也因遗憾人世间的离别而心惊。
4、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几个月,(与家中的亲人音信阻隔,)一封家信万金也难得到。愁绪缠绕,搔头思索,白发越搔越短,稀疏得就要连簪子都插不上了 主旨 5 这首诗通过写诗人困居长安时的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情感。对点训练 6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感时花溅泪 感:(2)浑欲不胜簪 浑:胜:2.请简要说说作者通过写怎样的景表达了怎样的内心世界。3.首联中“破”“深”两个字用得极好,试分析其表达作用。感伤,感叹 能够承受、禁得起 简直 作者通过写长安城内的破败之景来表达自己忧国思家的心境,抒发了对山河依旧,世事全非的感慨。“破”字写尽国破城荒的悲凉景象,“深”字再现荒无人迹的凄凉之景。.4.“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请你从形式和内容上对这两句诗作简要评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安史之乱的战火连绵不断,诗人与家人难通音信,此时的一封家信显得极其珍贵,可以胜过万金,表达了诗人思念家人的深切感情。尤其是“家书抵万金”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消息隔绝,作者久盼音讯不至的焦急心情。5.请展开想象,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