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16-2《六国论》同步练习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WORD版含解析.docx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42312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6-2《六国论》同步练习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16-2《六国论》同步练习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16-2《六国论》同步练习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16-2《六国论》同步练习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16-2《六国论》同步练习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16-2《六国论》同步练习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16-2《六国论》同步练习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16-2《六国论》同步练习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16-2《六国论》同步练习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16-2《六国论》同步练习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16-2《六国论》同步练习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16-2《六国论》同步练习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16-2《六国论》同步练习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六国论同步练习一、基础练习1下列各组词语和句子中,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A草芥(ji) 抱薪救火(xn) 思厥先祖父(ju)B燕赵(yn) 暴霜露(bo) 洎牧以谗诛(j)C弥(m)繁 为国者(wi) 弊在赂秦(l)D殆尽(di) 日削月割(xu) 当与秦相较(tn)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始有远略(起初) 不能独完(保全) B盖失强援(因为) 洎牧以谗诛(因为) C非兵不利(兵器) 为积威之所劫(胁迫,挟持)D率赂秦耶(率先) 六国互丧(相继)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始速祸焉 速:招致B洎牧以谗诛 洎:等到C李牧连却之 却:退却D率

2、赂秦耶 赂:赠送财物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非兵不利 利:锋利B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为:作为C六国互丧 互:相继D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礼:以礼相待,礼遇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诚:实在B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义:道义C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判:决定,确定D当与秦相较 当:同“倘”,如果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固不在战矣 固:本来B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与:参与C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故:所以D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从:跟随7.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思厥先祖父 厥:其,他们的

3、 B思厥先祖父 先:对已去世尊长的敬称C与战败而亡者 亡:失去D存亡之理 理:道理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暴秦之欲无厌 厌:满足 B.始速祸焉 始:才C.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下:下面D.苟以天下之大 苟:如果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举以予人 举:拿B.斯用兵之效也 斯:这C.胜负之数 数:次数D.终继五国迁灭 迁灭:灭亡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与秦相较 较:较量B.举以予人 予:给C.后秦击赵者再 再:再次D.是又在六国下矣 是11下列句子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暴霜露,斩荆棘 B洎牧以谗诛 C子孙视之

4、不甚惜 D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1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不是古今异义的一项是()A思厥先祖父 B刺客不行,良将犹在 C存亡之理 D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1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句是()A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B可谓智力孤危 C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D惜其用武而不终也1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为”的用法和其他几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A至丹以荆卿为计 B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C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D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诸侯之所亡,与战败所亡者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B非兵不利,战不善 而秦兵又至矣C诸侯之所大患,固

5、不在战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D燕赵之君,始有远略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1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良将犹在B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与秦相较,或未易量C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D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1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而”的用法和其他几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B.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C.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D.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1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的用法和其他几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子孙视之不甚惜 B.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6、C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D.苟以天下之大19对下列句子中“以”字的用法和意义,归类正确的一项是()不赂者以赂者丧 秦以攻取之外 以有尺寸之地举以予人 以地事秦 洎牧以谗诛 以趋于亡A/ B/C/ D/20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活用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A.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B小则获邑,大则得城C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D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21下列句子不是被动句的一项是() A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B洎牧以谗诛C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D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22下列各句的句式不同于其它三句的是()A赵尝五战于秦 B斯用兵之效也 C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

7、也D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23.下列对课文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论”是散文的一种,它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长于析理,表达的是个人对人、事、文章等的看法。“论”可以分为政论和史论。B.文章开宗明义,使读者一眼就抓住了论者的中心。然后,作者解释论点,指出了贿赂的危害,言简意赅。再后,作者用设问使得文章逻辑严密,无懈可击。C.苏洵总结六国灭亡的教训,是为了警告南宋朝统治者勿蹈六国灭亡的覆辙。借古喻今,以谈论历史供当今统治者借鉴。D.本文行文纵横恣肆,善用对比,如“赂者”与“不赂者”对比,秦与诸侯双方土地得失对比等等,气势逼人,富有表现力。2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

8、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段先否定后肯定,从正反两面作判断,直截了当提出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B.第二段运用对比,指出秦受赂所得的疆土比战胜所得的要高百倍,诸侯赂秦失去的土地也比战败失去的多百倍。C.第三段指出如果三国爱惜自己的土地,齐人不依附于秦国,燕国不派刺客,赵国不杀李牧,团结一致与秦抗衡,一定能够取得胜利。D.文章中,作者除了运用事实论证和道理论证外,还运用了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富有表现力。25下面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史实论据典型、充分,分析、对比、比喻等论证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说服力,作者见识深远,眼光犀利,议论精辟透

9、彻,足警世人。B本文的语言生动有力,议论性的句子简捷有力,叙述性的句子生动感人。比如:“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这些叙述语言本身带有主观感情,还有描述的特点。C作者运用引用、对比、拟人、比喻等多种修辞手法手法,使语言灵活多样,增强了表达效果。D本文句式多变,感情激切,富有感染力。特别是四字句占了一定比例,读起来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富有节奏感。26.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二段以史实为据,论述“赂秦”的国家灭亡的原因。最后引用了古人的一个譬喻:“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准确、形象地表明了赂秦的严重危害

10、和根本的错误。B.“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今日”“明日”夸张地说明三国贿赂秦国的频繁,“五城”“十城”是虚指,说明贿赂秦国的土地越来越多。C第一段的“赂秦而力亏”一句,具体指的是晋国、魏国和楚国。第三段作者用齐、燕、赵国的做法,证明了分论点二“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D作者认为齐国的失败是因为“与嬴而不助五国也”,肯定了燕“用兵之效”,也点出了赵“用武而不终”的后果。二、情景式默写1.六国论的中心论点是 , , , 。2.六国论的中心论点又分成两个分论点,这两个分论点分别是 , ; 。3.六国论首段,对第二个分论点做解释的两句话是 , 。4.六国论中,苏洵指出秦国最想要的,

11、与六国诸侯最担心的,本来就不在于战争的句子是 , , 。5.六国论中,描写祖辈父辈创业艰难的句子是 , , , 。6.六国论中,指出六国的后代对祖辈父辈的土地不珍惜,如丢弃草芥一样拿去贿赂秦国的句子是 , , 。7.苏洵在六国论中引用古人的话“ , , , ”来说明赂秦的严重危害。8.六国论中,说明齐国灭亡原因的句子是 。9.六国论中,说明燕国灭亡原因的句子是 , 。10.六国论中批评赵国杀害良将,不能武力抗秦到底的句子是 , , 。11.六国论中苏洵用一句 总结燕国虽小却最后灭亡的原因。12.六国论中,说明燕赵的国君坚守道义,不贿赂秦国的句子是 , , , 。13.六国论中指出要好好对待谋臣

12、和贤才的句子是 , 。 14.六国论中苏洵认为,六国合力对付秦国,秦国会忧虑难食的句子是 , 。15.六国论中苏洵写“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以趋于亡。 ”,用六国破灭的教训讽刺北宋贿赂契丹、西夏。16.六国论结尾指出“ , , ”,体现了文章借古讽今,告诫北宋统治者要汲取历史教训的主旨。17.六国论中用形象的比喻表现六国子孙割地之轻率的句子是 , 。18.关于荆轲刺秦王,历来颇多赞语,古人也有对此非议的。苏洵在六国论中就这样评论刺秦事件: , 。19.苏洵在六国论中,表明诸侯割地越多,秦国侵略越急的句子是 , 。20.苏洵在六国论中,表现六国国君靠频繁割地求得一个晚上安寝的

13、句子是 , , 。三、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面的问题。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向西,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

14、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节选自苏辙六国论宋二苏氏论六国徒事割地赂秦,自弱、取夷灭,不知坚守纵约;齐、楚、燕、赵不知佐韩、魏以摈秦:以为必如是,而后秦患可纾。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邪?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东诸侯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彼六国相图以攻取相尚以诈力非有昆弟骨肉之亲其事又非特财用之细也。而衡人方日挟强秦之威柄,张喙而恐喝之,即贤智如燕昭者

15、,犹且俯首听命,谢过不遑,乃欲责以长保纵亲,以相佐助,岂可得哉! 节选自李桢六国论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窃怪天下之储侯窃:私下B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 咎:过失C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 摈:排斥,抵御D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 完:保全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二苏氏论六国徒事割地赂秦 徒:子孙B以为必如是,而后秦患可纾 纾:解除C岂非以其暴邪 暴:残暴D张喙而恐喝之 喙:嘴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岂非以其暴邪 不赂者以赂者丧B.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C.彼秦者将何为哉? 洎牧以谗诛,邯郸

16、为郡D.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 子孙视之不甚惜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彼六国相图/以攻取相尚/以诈力非有昆弟骨肉之亲/其事又非特财用之细也。B彼六国相图/以攻取相尚以诈力/非有昆弟骨肉之亲其事/又非特财用之细也C彼六国相图以攻取/相尚以诈力/非有昆弟骨肉之亲/其事又非特财用之细也D彼六国相图以攻/取相尚以诈力/非有昆弟骨肉之亲其事/又非特财用之细也5.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苏辙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在于“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在于不知佐韩、魏以摈秦,“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B苏辙认为“使韩、魏无东顾之忧

17、,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的条件是“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C李桢认为六国在“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等方面与秦国是没有什么区别的,六国之亡,就亡在他们力量弱小而又欲为秦所为。D李桢认为假使六国拥有了像秦国那样有利的地理形势,并且得到上天的帮助,那么六国当中的一国也可以像秦国一样统一中国。6请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1)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_(2) 惟其终不克为秦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_ 六国论同步练习答案一、1.B “暴”应读p 。2.D 率:全都,一概。3.C 却:使动用法,使退却。4.B 为:治理。5B 义:坚守道义。6B 与:亲附,亲近。

18、7.D 理:天数,命运。8.C 下:降低身份。9.C 数:天数,命运。10.C 再:两次。11A “暴”同“曝”12C A项,祖父:祖辈父辈。B项,不行:不去(行刺)。D项,故事:旧事。13.D A项,其实:它实际上。B项,智力:智谋和力量。C项,至于:以至于,引出下文的结果。14.D D介词,被。其他三项都是动词(A项,作为;B项,成为;C项,治理)。15.C C两个“固”的意思都是“本来”。A失去,丧失/灭亡;B兵器、武器/军队;D起初,开始/才。16.C C两个“之”都是结构助词“的”。A动词,好像/副词,还。B代词,有的人/副词,或许。D表转折/表并列。17C C表顺承或因果,其他三项

19、都表转折。18.D 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其他三项都是代词。 19A 介词,因为。介词,用。副词,才(或:连词,而)。连词,表目的,来。连词,表结果,以致,以至于。20D 例句:名词作动词,坚守正义;D项,礼,名词作动词,以礼相待,礼遇。A项,形容词用作动词,保全。B项,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的方面。C项,名词用作状语,一天天地。21.C 一般陈述句22.A 状语后置句,其他三项都是判断句。23.C 是为了警告北宋朝统治者24.C “一定能够取得胜利”不准确。根据原文,应是“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25C 文章中没有运用“拟人”修辞手法。26.C 第一段的“赂秦而力亏”一句,

20、具体指的是韩国、魏国和楚国。二、1.六国破灭 非兵不利 战不善 弊在赂秦 2.赂秦而力亏 破灭之道也 不赂者以赂者丧 3.盖失强援 不能独完4.则秦之所大欲 诸侯之所大患 固不在战矣5.思厥先祖父 暴霜露 斩荆棘 以有尺寸之地6.子孙视之不甚惜 举以予人 如弃草芥7.以地事秦 犹抱薪救火 薪不尽 火不灭8.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9.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10.洎牧以谗诛 邯郸为郡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11.斯用兵之效也12.燕赵之君 始有远略 能守其土 义不赂秦13.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14.并力西向 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15.日削月割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16.苟

21、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17.举以予人 如弃草芥18.至丹以荆卿为计 始速祸焉19.奉之弥繁 侵之愈急20.今日割五城 明日割十城 然后得一夕安寝三、1.B 咎:责怪。2.A 徒:只,只是3.A A项,均为介词,因为。B项,连词,表转折/连词,表并列。C项,动词,做/动词,成为。D项,结构助词,的/代词,它。4.C5.B 条件应为“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6.(1)用韩、魏两国对付秦国,而齐、楚、燕、赵四国在自己境内休养生息,来暗中援助他们的急难。 (2) 只是他们最终没有能够做秦国所做的事,因此终于自己的力量逐步削弱,而走向灭亡。 参考译文:我读过史记中六国

22、世家的故事,内心感到奇怪:全天下的诸侯,凭着比秦国大五倍的土地,多十倍的军队,全心全力向西攻打崤山西边面积千里的秦国,却免不了灭亡。我常为这件事作深远的思考,认为一定有能够用来自求安定的计策;我总是怪罪那时候的一些谋臣,在考虑忧患时是这般的粗略,图谋利益时又是那么的肤浅,而且不了解天下的情势啊!韩、魏是不能单独抵挡秦国的,可是全天下的诸侯,却必须靠着他们去隔开西边的秦国,所以不如亲近韩、魏来抵御秦国。秦国人就不敢跨越韩、魏,来图谋齐、楚、燕、赵四国,然后齐、楚、燕、赵四国,也就因此可以在他们的领域内安定自己的国家了。凭着四个没有战事的国家,协助面临敌寇威胁的韩、魏两国,让韩、魏没有防备东边各国

23、的忧虑,替全天下挺身而出来抵挡秦国军队;用韩、魏两国对付秦国,其余四国在后方休生养息,来暗中援助他们的急难,像这样就可以源源不绝地应付了,那秦国还能做什么呢?诸侯们不知道要采行这种策略,却只贪图边境上些微土地的利益,违背盟誓、毁弃约定,来互相残杀同阵营的人,秦国的军队还没出动,天下的诸侯各国就已经困住自己了。直到让秦国人能够趁虚而入来并吞了他们的国家,怎不令人悲哀啊!节选自苏辙六国论宋朝苏洵和苏辙认为六国只会割地贿赂秦国,(六国的割地)是自己削弱自己而导致灭亡的。(他们)不知道坚守合纵盟约的重要;齐国、楚国、燕国、赵国不知道帮助韩国、魏国来(一起)抵抗秦国(的重要):认为必须像这样(割地贿赂秦

24、国)之后,秦国的威胁(就)可以消除。后人痛恨秦国的原因,难道不是因为秦国统治者的残暴吗?据我看来,那六国都想做秦国所做的事,未必只是因为秦国有罪。在这个时候,山东诸侯六国中,没有一个(诸侯国的实力)能超过秦国的啊,他们沉溺于武力攻打,习惯于尔虞我诈,弱肉强食,(这)与秦国相比没有什么不同。战争连续不断,战祸连年不绝。假使以前拥有的地理形势有利如秦国(那样有利),并且得到上天的帮助,那么六国当中的一国也可以像秦国一样统一中国。只是他们最终没有能够做秦国所做的事,因此(六国)是自己削弱(自己),而导致灭亡的。那六国相互图谋相互攻取,相互欺诈相互威胁,(他们)没有兄弟骨肉之亲,他们的事又不只是财物用度的小事,而(主张)连衡的人正在一天天地用强秦的威势,张嘴威胁六国,即使贤明(而有)智慧如燕昭王那样的,还只得俯首听命(于秦),不停地道歉谢罪。你想要求长保合纵如亲,相互辅助,怎么可能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