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14.1促织 蒲松龄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蒲松龄与聊斋志异2、理解小说情节的特色:曲折离奇。3、学习小说细腻精彩的心理描写。4、理解小说刺贪刺虐的主题以及作者对人生的感悟。 【重点难点】重点:理清曲折离奇、跌宕起伏的情节线索,把握作品主题。难点:鉴赏细腻生动、真实感人的心理描写。【导学基础知识】1、写作背景:这篇小说的写作背景是在明朝宣德年间。“宣德治世,宣宗令主顾以草虫纤物殃民至此耶?惜哉!抑传闻异辞耶?”这是跟作者同时代的诗坛宗师王渔洋写在聊斋志异手稿本上的一条评语。王渔洋为什么要强调宣德年间是“治世”,宣宗是“令主”,即“明君”呢?显然他的用意是要提醒读者读促织时
2、要联系现实社会。康熙年间正是清朝的“盛世”,康熙被视为“英主”。可当时的统治集团和康熙本人同样追求“声色狗马”,酷爱“斗鸡戏虫”,至今传下来的斗蟋蟀盆,以康乾年间的制作最为精良。可见作者的创作意图,实际上是在借讲前朝“令主”当政的“治世”时代的事来揭露“当时”“英主”当政的“盛世”的黑暗现实。“每责头,辄倾数家之产”当是目有所睹;“天子偶用一物”更是特有所指,不是泛泛而论。这正反映了蒲松龄思想的深刻之处,“治世”“盛世”尚且如此,那“庸主”当政的“衰世”就不言自明了。2、作者简介:蒲松龄(1640年6月5日-1715年2月25日),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济南
3、府淄川(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清代杰出文学家,优秀短篇小说家。中国清初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的作者。除聊斋志异外,蒲松龄还有大量诗文、戏剧、俚曲以及有关农业、医药方面的著述存世,总近200万言。蒲松龄生前,聊斋志异刊行后,遂风行天下。在其后一个时期里,仿效之作丛出,造成了志怪传奇类小说的再度繁荣。许多篇章不断被改编为戏曲、电影、电视剧,影响是深远的。聊斋志异还很早便走向了世界,蒲松龄为中国、为世界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导读理解】1、小说始终围绕的一条主线是什么?围绕这条主线,小说主人公成名经历了怎样的感情变化?这样安排有何妙处?小说始终围绕着促织得失这一主线安排情节随着小说情节
4、的展开,成名感情经历了这样的变化:“忧闷欲死”“惟思自尽”(家产耗尽又抓不到蟋蟀无法交差时)“大喜”(抓到“巨身修尾,青项金翅”的蟋蟀时)“化怒为悲,抢呼欲绝”(儿子误毙蟋蟀投井自杀时)“心稍慰”(儿子“半夜复苏”时)“喜”(又捉到一只小蟋蟀时)“大喜”(小蟋蟀斗胜气焰嚣张的少年的“蟹壳青”)“惊喜”(小蟋蟀斗胜鸡时)皆大欢喜(交了差得了赏赐时)。成名的从悲到喜,喜极生悲,悲极复喜,几经周折,悲喜交替,祸福转化,构成了小说波澜起伏、跌宕生姿的谋篇布局。这样曲曲折折、跌宕起伏的描写,避免了情节的一览无余。它的跌宕起伏,丰满了故事性,深化了思想内容,赢得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的青睐。2、小说的情节发展
5、一步步走向高潮,其中是需要一定要素的,比如悬念等。本文推动情节发展的悬念有哪些?悬念1:老实忠厚的成名因交不出合乎规格的蟋蟀,不仅耗尽家产,而且遍体鳞伤,往后会如何?悬念2:成名的妻子问卜后得到一张画,它灵验吗?悬念3:蟋蟀死了,儿子痴呆,成名夫妇会走上绝路吗?悬念4:好不容易捉到的蟋蟀却又那么弱小,会有用吗?悬念5:成名的小虫斗得过“蟹壳青”吗?这一连串的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使读者充满阅读期待。3、本文在详略安排上有何艺术特色?请举例分析本文详写了成名一家觅求蟋蟀的忽得忽失、忽忧忽喜的过程,略写了皇上喜悦,抚臣、宰会尹“受促织恩荫”的结局,前者的“详”,反衬出后者的荒唐、腐朽。除此之外
6、,全文多处细节的描写也常用“详”来反衬“略”,如村中少年找成名斗蟋蟀,详写少年三次笑的情状,略写虫斗的过程,前面的“详”就有了充分的反衬作用。这种反衬作用还反映在对同类性质的细节描写的处理上。如成名三次捕捉蟋蟀,作者对第二、三两次都进行了详写,但第二次“详”在“执图冥搜”,第三次“详”在迷离恍惚,第二次突出视若珍宝,第三次突出“惴惴恐不当意而实际上第三次获得的蟋蜱更有异能。这就使得小说跌宕多姿。随着情节的发展和内容性质的不同,作者运笔也有变化。写故事的发展和高潮,用工笔描绘;写故事的开端和结局,用粗笔勾勒。同样是粗笔勾勒,文笔的感情色彩又有区别,如同样是粗笔勾勒,对成名一家是深切同情,对皇上、
7、抚臣、宰会尹是辛辣嘲讽。4、小说在描写小虫斗胜强敌“蟹壳青”与鸡口脱险时,采用了哪些艺术手法?采用了对比、衬托和夸张等手法。“蟹壳青”的斗无不胜、庞然修伟”,与成名小虫的“伏不动,蠢若木鸡”形成对比,给人以小虫怯懦无能的印象,营造了紧张的气氛。然后情况陡变,小虫“暴怒,直奔”“腾击”“跃起,张尾伸须,直龀敌领”,这系列动作描写展示了小虫的勇敢善斗。村中少年从“笑”到“骇”的表现又从侧面作了渲染。然而在这时,波澜又起:鸡的出现和“径进以啄”,造成了极其危急的情势,而小虫以其机敏出人意料地将鸡制伏,以夸张的手法进一步显示了小虫的神奇本领。5、你是如何理解“求神问卜”与“魂化促织”这两个情节的现实性
8、与虚幻性的?这样写有何作用?求神问卜:这个情节来自当时的现实生活,在小说所发生的时代,人们陷入绝境时,常会寄希望于“求神问卜”。但神真的会那么灵验吗?从现在来看,这是不可能的,因此这个情节是虚幻的。作者虚构这个情节,含蓄地反映了成名夫妇当时已走投无路的境况,推动了小说情节的顺利发展。魂化促织:这个情节也有现实因素,成名之子因惹祸而自杀在现实中是存在的,但是“魂化促织”则不可能。然而,书中的这个虚幻情节却有着震撼人心的揭露、批判力量。小孩子本是天真无邪、无忧无虑的,但成名的孩子却因为一只蟋蟀而自杀,并且寻死也不能忘记家里父母的难处,自杀未遂还要化为蟋蟀来帮助父母,曲折地反映了在那个时代,连孩子也
9、没有生路。这里其实隐含着一组巨大的对比:儿子的生命与蟋蟀的生命,孰轻孰重?孟子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那么在儿子与蟋蟀的性命不可“得兼”的时候,成名竟然“舍儿而取蟋蟀”。可他即便舍弃了儿子,也没能摆脱悲惨的命运,最后还是儿子化成一只善斗的蟋蟀才挽救了一家人的性命。这突出了成名夫妇的悲惨处境,揭露了当时没有天理的社会现实。【巩固练习】1.下列各项中,句式特点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将献公堂,惴惴恐不当意B.喜置榻上,半夜复苏C.留待限期,以塞官责D.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2.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句是( )A.相对默然,不
10、复聊赖B.不如自行搜觅,冀有万一之得C.以金笼进上,细疏其能D.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3.对下列加粗词的活用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成以其小,劣之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细疏其能成然之益奇之试使斗而才昂其直,居为奇货A./B./C./D./4.下列加粗字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宰以卓异闻(上报) 抢呼欲绝(触、撞)俾入邑庠(使) 细疏其能(分条陈述)B.纳比笼中(比赛) 虫集冠上(聚集)业根(祸种,惹祸的东西) 又劣弱不中于款(规格)C.蹑迹披求(拨开) 掭以尖草(轻轻拨动)冥搜未已(尽力) 直龁敌领(咬)D.抚军亦厚赉成(赠送,赏赐) 无毫发爽(差失)掇置笼中(拾
11、取) 径造庐访成(建造)5.课文中有两个幻想的情节,即问卜得虫和成子魂化促织,这两个情节在文中有什么作用?6.作者在文中把“失虫”和“失子”安排在一起,这是一种什么手法?试分析作者采用这种手法的目的。7.下列句子中“以”字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令以责之里正留待限期,以塞官责各各竦立以听欲居之以为利思试之斗以觇之以金笼进上掭以尖草,不出一鸡瞥来,径进以啄覆之以掌,虚若无物A.B.C.D.8.请解释加粗词语。邑_有成名者,操_童子业,久不售_。为人迂_讷_,遂_为_猾胥_报_充_里正_役_,百计营谋不能脱_。不终岁,薄产_累尽_。会_征_促织,成不敢敛_户口_,而又无所赔偿_,忧闷欲死。妻曰:“
12、死何_裨益_?不如自行搜觅_,冀_有万一之得。”成然_之_。早出暮归,提竹筒铜丝笼,于_败堵_丛草处,探石_发穴_,靡_计不施,迄_无济_。即捕得三两头,又劣弱不中于款_。宰_严限_追比_,旬余,杖_至百,两股_间脓血流离_,并虫亦不能行_捉矣。转侧_床头,惟思自尽。9.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山东淄博人。创作出著名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促织是其中的文言短篇小说。B.聊斋志异是中国文学史上笔记小说的高峰,成名后出现了一系列仿作,其中尤以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和袁枚的子不语最出名。C.“童生试”也叫
13、“童试”,明、清两代以取得生员的入学考试,简称童试。应考者称童生。未被录取者虽至白首,不改童生之称,童生试包括县试、府试与院试三个阶段。促织“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中的“操童子业”是说已经通过了童生试。D.“假此科敛丁口”中,“丁”指能担任赋役的成年男子,女子及未满十六岁男子称“口”。10.本文神态描写细致入微,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文中虽然对成名的妻子和儿子着墨不多,但精炼的数笔也很生动形象。如第五段:“儿惧,啼告母。母闻之,面色灰死,大惊曰:业根,死期至矣!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儿涕而去。”把成子的“恐惧”和成妻的“惊”“怒”渲染得很成功。请你写一段话描写自己熟悉的人的神态,不超过200字。参
14、考答案1.答案:D解析:A、B、C三项均为省略句,D项为被动句。2.答案:B解析:A项,(古义)面对面,(今义)与绝对相反。B项,表示侥幸;C项,(古义)陈述,(今义)纤细而少。D项,(古义)青年男子,(今义)人十岁左右到十五六的阶段。3.答案:A解析:名词作状语,意动用法,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名词作动词。4.答案:C解析:A项,疏,臣子向君主陈述事情的一种公文,在这句中作动词用,释为“分条陈述”。B项,比笼,用以盛放准备打斗的蟋蟀容器;集,止,D项,造,到。5.答案:从情节发展角度看,这两个幻想的情节打破了现实生活的限制,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从主题表现方面看,成名走投无路,只得将解脱苦难的希望寄
15、托在神明身上,由此可见社会的黑暗;而成子自尽后还要魂化促织以供玩赏,才能使一家人从苦难中解脱出来,这就更加表现出平民百姓所受迫害之深。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艺术手法及作用的能力。文中有两个幻想的情节。作用上,学生可以从情节发展和人物、主题表现的角度思考。成名失掉蟋蟀后无计可施,只好寄希望于幻想,故情节上扩展了文章内容,增加了可读性;而人物、主题上,则可见当时封建官僚制度下横征暴敛的残酷,表现了受尽欺凌和迫害的下层群众的无奈和痛苦。6.答案:对照手法。通过儿子的生命竟然比不上蟋蟀的生命这一鲜明的对照来反映劳动人民在封建制度统治下所遭受的压迫,以及由此形成的反常的心理状态。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内
16、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把失虫和失子对照起来写,是对照手法。手法的目的要联系人物、主题等来分析,在当时百姓心中,失虫比失子更严重,这就反映出劳动人民在当时的封建制度统治下的反常心理,讽刺了当时封建官僚制度的腐朽、横征暴敛的罪恶,表现了老百姓为生计奔波的劳苦,寄托了作者对受尽欺凌和迫害的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7.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的能力。介词,把;介词,用;连词,表修饰,相当于“而”;介词,把;连词,表目的,来;介词,用;介词,用;连词,表修饰,相当于“而”;介词,用。8.答案:县;从事;这里指考取秀才;迂拙;说话迟钝;于是;被;狡诈的小吏;上报;担当;里长。里,古代基层行政组织;
17、职位;摆脱;微薄的家产;逐渐耗尽;恰逢,碰巧;征收;摊派、征收;百姓;没有抵偿的钱;什么;益处;寻找;希望;动词,认为对;代词,指代成名妻子的话;介词,在;残破的墙垣;在石头(缝)中探寻;在洞穴中找寻;无;最终;成功;规格;县令;严定期限;旧时地方官限期交税、交差等,过期以杖责、监禁等方式继续追逼;用杖打;大腿;形容液体湿淋淋地往下滴的样子;做,从事;翻来覆去解析:一要结合具体语境把握文言实词的语境义,如等。二要注意文言实词以单音节词为主的特点,如等。三要注意特殊句式,如被动句、“所”字结构。9.答案:C解析:“操童子业”是说正在读书,准备考秀才。10.答案:【写作示例】一个娇小的女孩从远处慢慢走近,一头黑发被扎成了两根粗辫子,还带着婴儿肥的脸颊红扑扑的,似乎是因为看到了什么很兴奋,如同黑钻石般的双眸忽闪忽闪的,嘴角带着一丝甜甜的笑容,她突然张开双臂小跑过来,扑到我的身上,脆生生地唤了一声“姐姐”,然后又一脸期待地看着我,心中似乎正在猜测我给她带了什么礼物。解析:【写作指导】神态描写专指对脸部表情的描写。描写时要用表示表情、神态的词语,例如哭丧着脸,专注的神情,等等。要写好人物的神态,应注意如下几点:(1)要注意人物神态的细微变化;(2)要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3)要同行动和语言描写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