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高三一轮总复习课时限时训练高考能力培养学科素养培优第 13 讲 古代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 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高三一轮总复习考纲要求(1)商业:春秋战国以来的古代商业;“市”的变迁与城市的发展;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2)主要经济政策:土地制度的演变;重农抑商;“海禁”与“闭关锁国”。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高三一轮总复习考点 1|古代商业的发展NO.1 识记主干梳理知识自查1古代商业时期概况 商朝以善于经商著称,后世将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称为“_”春秋战国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各地出现许多商品市场和大商人 商人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高三一轮总复习秦汉至隋唐 商人经商受到时间、
2、地点的限制,商业总体水平不高 隋唐都市商业和农村集市贸易发展,为商业服务的_和飞钱相继问世 宋朝商业环境相对宽松,商品种类增多,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_”元朝交通发达、商业繁荣,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 明清棉花、茶叶、甘蔗、染料等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出现“商帮”,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_柜坊交子晋商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高三一轮总复习2.市的变迁(1)宋朝以前市与_严格分开。官府设市令或市长,对市场交易进行严格管理。按时开市、闭市,闭市后不许交易。市的设置有严格的规定。居民区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高三一轮总复习(2)宋朝时期_的界限被打破。“草市”更加
3、普遍。出现汉口镇、佛山镇、_、朱仙镇四大商业名镇。经营时间不再受限制。交易活动也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市、坊景德镇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高三一轮总复习易错警示 区分“市”“草市”“夜市”“早市”(1)“市”:城市中集中贸易的地点或场所,有时间和场所的限制,政府直接监管,宋代以后有所改变。(2)“草市”:指在农村交通便利的地点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打破了地域限制。(3)“夜市”:指城市中的“市”在时间上继续延长到夜间贸易,打破了时间的限制。(4)“早市”:也称晓市,是拂晓前进行交易的市场,也打破了时间的限制。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高三一轮总复习3城市的发展(1)原因:丝绸之路的开通、_的开凿、经济重心
4、的逐渐南移等。(2)表现北方:长安、洛阳、开封、临安、大都等既是不同时期的政治中心、军事重镇,也是著名的商业中心。南方:扬州、成都等南方城市逐渐繁荣,以致出现“扬一益二”的说法。大运河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高三一轮总复习精巧点拨 古代城市的发展演变 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高三一轮总复习4对外贸易(1)西汉:陆上、海上丝绸之路开通,中外贸易逐渐发展起来。(2)唐朝: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在这里设有_。(3)两宋:中国同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半岛以及非洲的几十个国家进行贸易。(4)元朝:_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5)明清:统治者推行海禁和“_”政策,中外贸易逐渐萎缩,仅留广
5、州一处对外通商。市舶使泉州闭关锁国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高三一轮总复习NO.2 理解学会读史学会用史核心问题 1 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变化史料探究中国古代商业发展变化的表现及特点史料一 皇城之南,东西十坊,南北九坊;皇城之东、西各十二坊,两市居四坊之地;凡一百一十坊。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唐六典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高三一轮总复习史料二 潘楼东去十字街,谓之土市子,又谓之竹竿市。又东十字大街,曰从行裹角,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服、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高三一轮总复习(1)史料一反映了唐政府
6、对商业管理的什么态度和特点?史料二反映的宋代商业发展与唐代相比有何重大变化?提示:态度和特点:说明唐代重视对商业的管理,但也体现出唐代市坊分开,对商业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说明依然采取“抑商”政策。重大变化:说明北宋开封的城市商品经济繁荣,商业活动极为繁盛,且商业交易也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高三一轮总复习史料三 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江北则推山右。新安大贾,鱼盐为业,藏镪有至百万者,其他二三十万,则中贾耳。山右或盐,或丝,或转贩,或窖粟,其富甚于新安。新安奢而山右俭也。明谢肇淛五杂俎卷四地部二史料四 明中后期,“奴富至数百万,初缙绅皆丑之,而今则乐与为朋矣”;“缙绅给
7、之女(婚嫁)惟财是计,不问非类”。林居漫录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高三一轮总复习(2)史料三、四反映出明朝以后商业发展、商业观念有何重要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提示:主要变化:明代中后期,在全国出现了许多地域性商人群体;经营多样,财力雄厚的大商人出现,社会上歧视商人的观念有所改变。说明的问题:明代社会改变了歧视商人的做法。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高三一轮总复习史论拓展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变化及特点(1)变化商业活动场所的变化:前期主要在城市,后期向农村集市贸易发展,至明清出现专业性的市集、市镇;开始是固定时间、场所,到后来界限被打破。交易内容的变化:先以贩运、交流地区间的土特产品、经营统治者所需要的奢侈品
8、为主,到后来以一般人民所需的农副产品、手工业产品为主。交易媒介的变化:从最初物物交换到以贝壳等为代表的一般等价物,再后来以固定统一货币为媒介。北宋时期,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高三一轮总复习商人组织的变化:由最初的亲缘关系发展为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的组织,如明清时期的晋商和徽商。商人地位的变化:商人社会地位低下,到宋元明清时期社会地位有所提高,但是古代士农工商等级观念始终没有改变。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高三一轮总复习(2)特点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和不平衡性。抑商政策,商人社会地位低下,商业发展历程艰难曲折。受制于农业的发展。政府对商业的控制逐渐减弱。城市的经济职能逐步增强,
9、对外贸易在明清时期由盛转衰。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高三一轮总复习核心问题 2 中国古代城市沿革及商品经济的繁荣要点归纳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规律(1)从城市功能看,唐以前的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其后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超过政治功能。(2)从商业活动看,政府对城市商业活动的限制逐步放宽,如宋代打破坊市界限,且早市、夜市出现。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高三一轮总复习(3)从数量和规模看,明清时期不仅规模巨大的商贸城市增多,而且还兴起了一大批中小工商业市镇,这些市镇商业繁荣,人口密集。(4)从地区分布看,城市的地区分布与经济重心南移成相应变化;明清时,新兴工商业市镇大多分布在江南地区。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
10、高三一轮总复习史料印证城市发展的阶段特征史料一 古代的“城”是统治者居住的地方,是政治中心,“市”是商品交换的场所,最初只是城内很小一部分。一个城市的重要性取决于它在政治体系中的地位。史料二 北宋都城汴京:至州桥投西大街,乃果子行。街北珠子铺过州桥,两边皆居民,街东张家酒店,次则王楼山东梅花包子夜市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耍闹去处,通晓不绝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高三一轮总复习史料三 明清时期,出现了不少著名的产棉区,如山东东昌府所产棉花,“商人贸于四方”;江苏松江府一些地区种棉花的占百分之七八十。福建漳州府和汀州府是烟草专业户集中的地区。北京丰台草桥一带各村庄都种花卉,被誉为
11、“花乡”。明清商业继续繁荣,国内市场扩大,农工产品种类多达两百余种。商品经济向农村延伸,江浙地区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蓬勃兴起。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高三一轮总复习解读 三则史料主要描述了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变化的阶段特征,具体解读如下:(1)史料信息说明当时“城”和“市”是分开的,“市”只是商品交换的场所。(2)史料信息说明了周至唐代城市主要以政治职能为主,处于严格限制阶段。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高三一轮总复习(3)史料信息反映了北宋的开封店铺林立,城市商品经济繁荣,商业活动极为繁盛,商业交易也不再受时空限制。(4)史料信息表明,明清时期,生产性、专业性、商业性城市出现。(5)史料信息表明,明清时期小
12、农经济与市场的联系日益密切,城镇经济空前繁荣,对政治中心的依赖性逐渐减弱。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高三一轮总复习NO.3 探究感悟真题捕捉动向命题视角(1)主干知识:古代商业、市、城市商品经济、对外贸易、交通等发展演变的史实。(2)史观角度:从社会史观角度认识商业的发展对文学艺术、社会风气、城市格局变化的影响。(3)社会热点:我国素有“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的说法,古代商业的发展一直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应特别关注对古代商业发展的借鉴:既要繁荣市场经济,又要规范市场秩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高三一轮总复习典型例解(2014江苏高考)唐前期规定“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
13、后期则规定:“中县户满三千以上,置市令一人、史二人,其不满三千户以上者,并不得置市官。若要路须置,旧来交易繁者,听依三千户法置”。由此可见唐后期()A市的建置制度已有所调整B县不满三千户绝不许设市C市的交易不再受官府监管D只有州县所在地才许设市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高三一轮总复习命题立意 本题以唐政府对城市的管理为切入点考查唐代“市”的变迁与城市的发展。解题流程一定时空唐朝前期与后期 二抓关键唐前期规定“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中县户满三千以上,置市令一人、史二人”三析选项 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高三一轮总复习选项理由结论 A对于市的建置制度,唐朝前期不准设市,后期必须要满足一定的条件(中县户满
14、三千以上),可见随着经济的发展,该制度做了相应的调整正确 B从题中“其不满三千户以上者,并不得置市官”,可知县不满三千户不许设市官,而不是不许设市错误 C官府对于市的监督相对宽松要到宋朝以后错误 D由“若要路须置,旧来交易繁者,听依三千户法置”可知除了州县外,路也可以设市错误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高三一轮总复习NO.4 应用对点训练落实强化1(2017如东、丰县联考)明朝,徽州人多地少,且自然条件恶劣,土地贫瘠,故几乎家家经商,但徽州贫瘠的土地价格上涨幅度却居全国之首,形成“田少而值昂”的情形。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徽州农产品商品化程度超过其他地区B徽州地区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C北方
15、农民因战乱大量南迁推高了地价D徽商“以末致富,以本守之”的理念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高三一轮总复习D 徽州土壤贫瘠,自然条件恶劣,故 A 项错误;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是在鸦片战争之后,与题目中的时间不符,故 B 项错误;题目中并未提到北方农民南迁,故 C 项错误;古代中国的基本经济政策是重农抑商政策,因自然条件的限制,出现了徽州“家家从商”和“田少而值昂”的现象,故 D 项正确。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高三一轮总复习2(2016无锡一模)北宋时期,四川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南宋、元朝、明朝政府都曾大力推行纸币,可是,纸币都迅速贬值,明朝中期基本放弃纸币。最终,从民间贸易发展起来的、最终获得
16、政府认可的白银作为主要支付手段。这一时期纸币的兴衰表明()A政府对市场的控制遇挫B明朝中期商品经济停滞C已经出现资本主义萌芽D“重农抑商”政策遭到削弱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高三一轮总复习A 分析题干可得出中国古代纸币的发行规律,由宋、元、明政府的大力推行到明朝中期基本放弃,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政府对市场的控制遇挫,故 A项正确;由材料“从民间贸易发展起来的白银作为主要支付手段”可以看出,明朝中期商品经济没有停滞,故 B 项错误;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不是在流通领域,而是在手工业领域出现资本主义的手工工场,故 C 项错误;题干提供的信息既不能体现“重农”,也不能反映出“抑商”,故 D 项错误。上一页返
17、回首页下一页高三一轮总复习3(2015江苏高考)乾隆吴江县志载明末周灿诗:“水乡成一市,罗绮走中原。尚利民风薄,多金商贾尊。人家勤织作,机杼彻黄昏。”诗中“人家”“机杼彻黄昏”是因为()A水上集市不受时空限制B家庭纺织工勤奋“走中原”C“重农抑商”政策发生变化D尊富崇利意识蔚然成风尚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高三一轮总复习D“水乡成一市,罗绮走中原”反映的是吴江一带商品经济的发展,未体现水上集市不受时空限制,故 A 项错误。“人家勤织作,机杼彻黄昏”反映了当时农村人们忙于纺织,故 B 项错误。明清政府依然固守“重农抑商”政策,故排除 C 项。根据材料“尚利民风薄,多金商贾尊”可判断 D 项是正确答案
18、。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高三一轮总复习4(2013江苏高考)清前期望江南百调唱道:“扬州好,侨寓半官场,购买园亭宾亦主,经营盐、典仕而商,富贵不归乡。”材料反映了()A仕商身份界限完全打破B商业发展改变社会风气C地方商业均由官员经营D政府摒弃传统抑商政策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高三一轮总复习B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材料的意思:侨寓扬州的大商人,在经营盐业和典当业获得巨额财富后,他们不仅购买豪华的园林,还捐钱买官,成为“仕而商”的官商,说明商业发展改变了社会风气。由题干材料不能断定仕商身份界限完全打破,也不能说明当时地方商业均由官员经营,故排除 A、C 两项。清朝仍然推行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排除
19、D 项。答案为 B 项。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高三一轮总复习5(2012江苏高考)以下关于“市”的材料中,最符合右图场景的是()清明上河图(局部)A“立九市,其六市在道西,三市在道东。”B“凡江淮草市,尽近水际。”C“千竹夜市喧”“蛮声喧夜市”D“大街两边民户铺席约十余里。”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高三一轮总复习D 本题从画面提供的场景入手,解题关键是熟知宋代城市商业的特点。A项在规定区域设置市,市和坊分开,与图片中打破市坊的界限不符,故排除。B项草市和 C 项夜市都与图片中白天城市商业的繁荣没有关联,故排除。“大街两边民户铺席”说明了宋代商业的特点市、坊混在一起,与图片场景相吻合,故选 D 项。上
20、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高三一轮总复习考点 2|古代的经济政策NO.1 识记主干梳理知识自查1土地制度的演变(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2)夏、商、周时期:土地国有的井田制。一切土地属于国家,是奴隶社会的土地_制度,国王层层分封土地。受封者世代享用,但不得转让与买卖,并向国王交纳贡赋。庶民和奴隶在土地上集体耕种,遭受残酷剥削与奴役。国有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高三一轮总复习(3)封建社会: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原因: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遭到破坏。方式a税制改革:公元前 594 年,鲁国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要按亩收税,实际上承认了_的合法性。b法律确认:秦国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以_形式确立
21、了封建土地私有制。土地私有法律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高三一轮总复习问题:土地兼并。a出现原因:在封建土地私有制下,地主大量兼并农民土地,造成社会两极分化。b抑制兼并:北魏到唐前期,政府实行均田制。明朝按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收取赋税。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高三一轮总复习易错警示 封建土地所有制与地主土地所有制封建土地所有制分为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封建土地国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三种所有制形式。其中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封建土地国有制的具体形式包括屯田制和均田制等。农民土地所有制虽不占支配地位,但却很规范而分散,由于农民经济力量薄弱,土地往往被兼并。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高三一轮
22、总复习2“重农抑商”(1)原因:商周社会上出现了商业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危及_的问题。(2)目的: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巩固_。政权统治封建统治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高三一轮总复习(3)表现战国时期:_时首倡“重农抑商”,限制工商业发展。西汉时期:汉武帝实行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以及向工商业加重征税等。明清时期:明太祖强调“厚本抑末”;清雍正帝强调“农为天下本务”;继续实行_制度。商鞅变法专卖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高三一轮总复习(4)影响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封建社会初期巩固了新兴地主阶级政权。封建社会后期阻碍工商业、_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上一页返回
23、首页下一页高三一轮总复习3“海禁”与“闭关锁国”(1)明朝的“海禁”原因:明太祖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_,危及统治。表现: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_,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倭寇互市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高三一轮总复习(2)清朝“闭关锁国”政策原因:由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决定的;为对付东南沿海的_斗争。表现:厉行“海禁”迁界;开广州一处通商;由_管理海外贸易。危害:它妨碍_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使中国与世界隔绝,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十三行海外市场抗清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高三一轮总复习NO.2 理解学会读史学会用史核心问题 1“重农抑商”与“闭关锁
24、国”政策史料探究“重农抑商”与“闭关锁国”政策的目的、影响史料一 商君说:秦孝公以变法易俗而明公道,赏告奸,困末作而利本事。韩非子韩非子奸劫弑臣史料二 夷货非衣食所需,可谓中国不缺耶。绝之则内外隔而构之衅无由生矣,夷虽欲窥伺我也,何可得哉!海防纂要卷七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高三一轮总复习根据史料一,指出商鞅首倡“重农抑商”政策的目的和影响。与史料二中“闭关锁国”政策实施的根源与本质目的是否一样?提示:目的:商鞅变法为保障农业生产劳动力,禁止农民弃农经商,商鞅首倡“重农抑商”,保障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影响:有利于巩固封建土地所有制,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巩固国家统一。“闭关锁国”政策实施的根源与本质
25、目的与“重农抑商”政策一样,都是保护小农经济,巩固封建统治,维护国家统一。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高三一轮总复习史论拓展明清统治者实施“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1)经济原因:是自给自足、落后闭塞的封建自然经济的产物。(2)政治原因: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割断沿海人民同台湾郑氏政权的联系,维护其统治。(3)客观原因:新航路开辟后,西方殖民者向东方扩张,侵扰我国东南沿海。(4)主观原因:与统治者盲目自大的观念有一定关系。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高三一轮总复习核心问题 2 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要点归纳认识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四性”(1)进步性: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说明在中国封建社会内部产
26、生了新的生产关系,反映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总趋势。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高三一轮总复习(2)革命性:资本主义萌芽冲击并侵蚀着传统的自然经济形态,是中国封建社会衰落的重要表现,对反封建民主思想的产生具有重要意义。(3)弱小性:资本主义萌芽只在部分地区的少数行业中出现,稀疏而微弱。(4)缓慢性:发展非常缓慢,始终在萌芽状态中徘徊,直到鸦片战争前夕,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高三一轮总复习史料印证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及阻碍因素史料一 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职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清初在苏州复置官局,设机 800 张,织工 2 330
27、 名。至康熙六年(1667 年)缺机 170 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 3 400张。“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已。”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高三一轮总复习史料二 清代沿袭明制设置的钞关,大有增加,计设户关 26 个,工关 5个清代税关对商船户缴税亦极为苛重,全国又缺乏统一税率,以至各关税吏敢于巧立名目,动辄以商人违反规定为由,没收财货在这样的苛税下“商贾望见关津,如赴汤蹈火之苦”。彭雨新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高三一轮总复习解读 两则史料主要描述了明代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缓慢发展,具体解读如下:(1)史料信息表明,明代中期以后,民营手工业发展
28、迅速,规模巨大,甚至超过官营手工业。(2)史料信息表明,在民营手工业中资本主义性质雇佣关系已经出现,说明经济领域中出现了新的经济现象。(3)由史料信息可以看出,清代设置关卡,征收商业重税,巧立名目,压制商业发展,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高三一轮总复习NO.3 探究感悟真题捕捉动向命题视角(1)主干知识:土地制度的演变;“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的含义、实施过程、影响;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及发展缓慢的原因。(2)史观角度:从文明演进的角度分析明清经济政策对社会进步发展的影响;从全球史观角度理解明清东西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差异。(3)综合角度:从经济与政治、科技思想文化的关系的
29、角度认识经济政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高三一轮总复习典型例解(2014江苏高考)明隆庆初年,“抚臣涂泽民用鉴前辙,为因势利导之举,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易只通东西二洋,不得往日本倭国,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奉旨允行,凡三十载,幸大盗不作,而海宇晏如。”这说明当时()A官府废止明初以来“海禁”B官府有条件地开放“海禁”C巡抚掌握对外贸易决策权D官方朝贡贸易体系已瓦解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高三一轮总复习命题立意 本题考查明朝的“海禁”政策,考查理解、辨析问题的能力。解题流程一定时空明隆庆初年 二抓关键“不得往日本倭国,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
30、三析选项 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高三一轮总复习选项理由结论 A题干材料没有反映官府废止明初以来“海禁”的信息错误 B“请开市舶易只通东西二洋,不得往日本倭国,亦禁不得以”表明官府有条件开放了“海禁”正确 C“奉旨允行”表明皇帝掌握对外贸易决策权错误 D“易只通东西二洋,不得往日本倭国”并不能表明传统的朝贡贸易体系已经瓦解错误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高三一轮总复习NO.4 应用对点训练落实强化1(2017如东、丰县联考)右图为乾隆六十年(1795 年)浙江地方政府颁发的执照,用来管理对日本贸易的中国船。上书:“如敢私行顶替,及夹带违禁将该船户舵水一并拏送,以凭严究,解宪治罪,毋违。”材料可以佐证当时(
31、)A政府严格管理海外贸易B仅留广州一处对外通商C限制外国商人来华贸易D倭寇勾结沿海居民为患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高三一轮总复习A 政府颁发的对日本贸易的执照,可以看出其严格管理,故 A 项正确;题目中并未提到仅限广州,故 B 项错误;题目中并未提到外商来华贸易的问题,故 C 项错误;题目中并未提到倭寇,故 D 项错误。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高三一轮总复习2(2016苏北四市期中)下图是汉代土地变更的部分统计。据图可知汉代()法制相当健全 重视土地私有土地兼并严重 买卖土地自由ABCD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高三一轮总复习3(2016扬州一模)班固在汉书食货志中写道:“食谓农殖嘉谷可食之物,货谓布帛可衣
32、,及金刀龟贝,所以分财布利通有无者也,二者,生民之本食足货通,然后国实民富,而教化成。”以下对班固经济思想的理解准确且全面的是()A重视农业生产B承认商业的重要性C继承重农抑商思想D提出农商并重思想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高三一轮总复习D 题干反映了重视农业生产,但是不够全面,故 A 项错误;材料反映了对商业的认可,但是还有对农业的重视,故 B 项错误;材料把农业和商业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故 C 项错误;题干中认为农业和商业对百姓生活和国家发展都很关键,故 D 项正确。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高三一轮总复习4(2016常州一模)商鞅说:“农、商、官三者,国之常官也。农辟地,商致物,官治民。”“三官贫,
33、必削。”这表明商鞅认为()A秦国的经济政治贫弱,必须实行变法B商业在国家经济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C只有实行“重农抑商”,国家才能富强D社会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官吏的管理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高三一轮总复习B 材料没有提到秦国的经济政治情况,故 A 项错误;材料中“三官贫,必削”反映出商业在国家经济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故 B 项正确;材料只是提出商业的重要地位,并没有指出“重农抑商”,故 C 项错误;材料指出官吏有重要地位,但没有指出社会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官吏的管理,故 D 项错误。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高三一轮总复习5(2016淮安、宿迁、连云港、徐州一模)乾隆九年制定的管理澳夷章程规定:洋船出入,严行盘
34、验;夷人有事不能面见督抚等大员,也不准由“熟识商人”代为传达,必须由澳门县丞申报海防衙门。清政府制定这一章程的主要目的是()A加强澳门管理B取消外交活动C严控中外接触D禁止海外贸易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高三一轮总复习C 题干中提到的是对夷事务,并未提到对澳门的管理,故 A 项错误;题干中“夷人有事必须由澳门县丞申报海防衙门”说明存在外交事务,故 B项错误;题干中“夷人有事不能面见督抚等大员,也不准由熟识商人代为传达”说明清政府严格控制与外国的交往,故 C 项正确;题干中并未提到禁止海外贸易,故 D 项错误。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高三一轮总复习6(2011江苏高考)明朝张瀚称:“善为国者,令有无相济
35、,农末适均,则百工之事,皆足为农资,而不为农病。顾低昂轻重之权,在人主操之尔。”这段话反映的经济主张是()A农业仅赖百工B百工亦为本业C农工比重适当D农工任其消长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高三一轮总复习C 解答时首先要明确在古代中国“末业”为工商业。材料“农末适均,则百工之事,皆足为农资,而不为农病”说明张瀚认为农业和工商业比例适当有利于农业的发展。因此本题答案为 C 项。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高三一轮总复习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唯物史观1内涵阐释唯物史观,亦称历史唯物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
36、的历史观。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具有辩证的观点,也是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高三一轮总复习2主要理论(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推动一切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3)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基本矛盾表现为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进行社会革命,夺取国家政权。(4)社会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实践活动的历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高三一轮总复习运用演练抗日战争期间,湖北省政府曾发布湖北省减租实施
37、办法,在农村推行以“减租”为内容的土地改革并取得一定成效,但未得到国民党中央的肯定。这表明当时国民党中央()A放弃了对农村原有土地制度的保护B阻止地方政府进行土地政策的调整C无力控制地方政府的行为D无意改变农村的生产关系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高三一轮总复习D 抗日战争期间,国民党中央未对湖北省以“减租”为内容的土地改革运动所取得的成效予以肯定,这表明国民党中央不想改变当时农村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和产品分配方式,即不想改变当时农村的生产关系,D 项符合题意。A、B、C 三项都不能准确地反映材料的主旨,故排除。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高三一轮总复习备考技法(1)利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梳理中外历史上重大
38、历史现象或历史发展进程。如利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来理解两次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和创新:第一次工业革命自由竞争、第二次工业革命垄断组织垄断组织间的自由竞争加剧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罗斯福新政;利用阶级斗争理论分析理解战国百家争鸣中的不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高三一轮总复习同思想流派代表不同的阶级利益:法家新兴地主阶级;孔子、道家没落的奴隶主阶级;墨家小生产者、社会下层;孟子、荀子地主阶级。利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理解宋元明清时期经济对思想文化的影响:商品经济发展城市发展、市民阶层出现壮大市民文学、工商皆本、经世致用思想的出现等。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高三一轮总复习(2)熟悉并掌握重要的唯物史观的基本理论观点,同时还要注意分析评价历史现象的方法,如主客观两方面、一分为二的辩证观点、全面与片面的观点等。(3)注意防止看待历史问题的偏差:否认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创造作用把个别杰出人物夸大为主宰历史的唯心主义历史观英雄史观。任意夸大阶级斗争的作用,没有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待社会发展的进程。完全肯定或者否定某一历史人物或历史现象,犯了全面论或以偏概全的错误等。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高三一轮总复习课时限时训练(十三)点击图标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