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唐诗宋词)课件-第二专题 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 .ppt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40901 上传时间:2024-05-26 格式:PPT 页数:85 大小:4.5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唐诗宋词)课件-第二专题 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 .ppt_第1页
第1页 / 共85页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唐诗宋词)课件-第二专题 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 .ppt_第2页
第2页 / 共85页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唐诗宋词)课件-第二专题 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 .ppt_第3页
第3页 / 共85页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唐诗宋词)课件-第二专题 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 .ppt_第4页
第4页 / 共85页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唐诗宋词)课件-第二专题 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 .ppt_第5页
第5页 / 共85页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唐诗宋词)课件-第二专题 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 .ppt_第6页
第6页 / 共85页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唐诗宋词)课件-第二专题 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 .ppt_第7页
第7页 / 共85页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唐诗宋词)课件-第二专题 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 .ppt_第8页
第8页 / 共85页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唐诗宋词)课件-第二专题 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 .ppt_第9页
第9页 / 共85页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唐诗宋词)课件-第二专题 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 .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85页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唐诗宋词)课件-第二专题 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 .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85页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唐诗宋词)课件-第二专题 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 .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85页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唐诗宋词)课件-第二专题 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 .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85页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唐诗宋词)课件-第二专题 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 .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85页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唐诗宋词)课件-第二专题 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 .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85页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唐诗宋词)课件-第二专题 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 .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85页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唐诗宋词)课件-第二专题 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 .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85页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唐诗宋词)课件-第二专题 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 .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85页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唐诗宋词)课件-第二专题 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 .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85页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唐诗宋词)课件-第二专题 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 .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85页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唐诗宋词)课件-第二专题 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 .ppt_第21页
第21页 / 共85页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唐诗宋词)课件-第二专题 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 .ppt_第22页
第22页 / 共85页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唐诗宋词)课件-第二专题 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 .ppt_第23页
第23页 / 共85页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唐诗宋词)课件-第二专题 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 .ppt_第24页
第24页 / 共85页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唐诗宋词)课件-第二专题 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 .ppt_第25页
第25页 / 共85页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唐诗宋词)课件-第二专题 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 .ppt_第26页
第26页 / 共85页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唐诗宋词)课件-第二专题 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 .ppt_第27页
第27页 / 共85页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唐诗宋词)课件-第二专题 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 .ppt_第28页
第28页 / 共85页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唐诗宋词)课件-第二专题 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 .ppt_第29页
第29页 / 共85页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唐诗宋词)课件-第二专题 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 .ppt_第30页
第30页 / 共85页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唐诗宋词)课件-第二专题 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 .ppt_第31页
第31页 / 共85页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唐诗宋词)课件-第二专题 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 .ppt_第32页
第32页 / 共85页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唐诗宋词)课件-第二专题 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 .ppt_第33页
第33页 / 共85页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唐诗宋词)课件-第二专题 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 .ppt_第34页
第34页 / 共85页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唐诗宋词)课件-第二专题 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 .ppt_第35页
第35页 / 共85页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唐诗宋词)课件-第二专题 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 .ppt_第36页
第36页 / 共85页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唐诗宋词)课件-第二专题 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 .ppt_第37页
第37页 / 共85页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唐诗宋词)课件-第二专题 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 .ppt_第38页
第38页 / 共85页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唐诗宋词)课件-第二专题 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 .ppt_第39页
第39页 / 共85页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唐诗宋词)课件-第二专题 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 .ppt_第40页
第40页 / 共85页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唐诗宋词)课件-第二专题 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 .ppt_第41页
第41页 / 共85页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唐诗宋词)课件-第二专题 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 .ppt_第42页
第42页 / 共85页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唐诗宋词)课件-第二专题 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 .ppt_第43页
第43页 / 共85页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唐诗宋词)课件-第二专题 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 .ppt_第44页
第44页 / 共85页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唐诗宋词)课件-第二专题 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 .ppt_第45页
第45页 / 共85页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唐诗宋词)课件-第二专题 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 .ppt_第46页
第46页 / 共85页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唐诗宋词)课件-第二专题 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 .ppt_第47页
第47页 / 共85页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唐诗宋词)课件-第二专题 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 .ppt_第48页
第48页 / 共85页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唐诗宋词)课件-第二专题 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 .ppt_第49页
第49页 / 共85页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唐诗宋词)课件-第二专题 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 .ppt_第50页
第50页 / 共85页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唐诗宋词)课件-第二专题 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 .ppt_第51页
第51页 / 共85页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唐诗宋词)课件-第二专题 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 .ppt_第52页
第52页 / 共85页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唐诗宋词)课件-第二专题 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 .ppt_第53页
第53页 / 共85页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唐诗宋词)课件-第二专题 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 .ppt_第54页
第54页 / 共85页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唐诗宋词)课件-第二专题 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 .ppt_第55页
第55页 / 共85页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唐诗宋词)课件-第二专题 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 .ppt_第56页
第56页 / 共85页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唐诗宋词)课件-第二专题 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 .ppt_第57页
第57页 / 共85页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唐诗宋词)课件-第二专题 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 .ppt_第58页
第58页 / 共85页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唐诗宋词)课件-第二专题 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 .ppt_第59页
第59页 / 共85页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唐诗宋词)课件-第二专题 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 .ppt_第60页
第60页 / 共85页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唐诗宋词)课件-第二专题 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 .ppt_第61页
第61页 / 共85页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唐诗宋词)课件-第二专题 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 .ppt_第62页
第62页 / 共85页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唐诗宋词)课件-第二专题 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 .ppt_第63页
第63页 / 共85页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唐诗宋词)课件-第二专题 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 .ppt_第64页
第64页 / 共85页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唐诗宋词)课件-第二专题 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 .ppt_第65页
第65页 / 共85页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唐诗宋词)课件-第二专题 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 .ppt_第66页
第66页 / 共85页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唐诗宋词)课件-第二专题 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 .ppt_第67页
第67页 / 共85页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唐诗宋词)课件-第二专题 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 .ppt_第68页
第68页 / 共85页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唐诗宋词)课件-第二专题 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 .ppt_第69页
第69页 / 共85页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唐诗宋词)课件-第二专题 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 .ppt_第70页
第70页 / 共85页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唐诗宋词)课件-第二专题 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 .ppt_第71页
第71页 / 共85页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唐诗宋词)课件-第二专题 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 .ppt_第72页
第72页 / 共85页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唐诗宋词)课件-第二专题 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 .ppt_第73页
第73页 / 共85页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唐诗宋词)课件-第二专题 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 .ppt_第74页
第74页 / 共85页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唐诗宋词)课件-第二专题 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 .ppt_第75页
第75页 / 共85页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唐诗宋词)课件-第二专题 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 .ppt_第76页
第76页 / 共85页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唐诗宋词)课件-第二专题 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 .ppt_第77页
第77页 / 共85页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唐诗宋词)课件-第二专题 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 .ppt_第78页
第78页 / 共85页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唐诗宋词)课件-第二专题 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 .ppt_第79页
第79页 / 共85页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唐诗宋词)课件-第二专题 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 .ppt_第80页
第80页 / 共85页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唐诗宋词)课件-第二专题 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 .ppt_第81页
第81页 / 共85页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唐诗宋词)课件-第二专题 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 .ppt_第82页
第82页 / 共85页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唐诗宋词)课件-第二专题 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 .ppt_第83页
第83页 / 共85页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唐诗宋词)课件-第二专题 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 .ppt_第84页
第84页 / 共85页
2016-2017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唐诗宋词)课件-第二专题 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 .ppt_第85页
第85页 / 共85页
亲,该文档总共8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阶段一阶段二阶段三阶段四晚泊浔阳望庐山孟浩然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炉峰。尝读远公传,永怀尘外踪。东林精舍近,日暮空闻钟。【内容赏析】这首诗写出了诗人“晚泊浔阳”时的所见、所闻、所思,流露出对隐逸生活的钦羡。上半首叙事,略微见景,稍带述情,落笔空灵。在那千里烟波江上,诗人扬帆而下,心境十分悠然。一路上也未始无山,但总不见名山,直到船泊浔阳城下,头一抬,那秀拔挺出的庐山就在他眼前突兀而起,舟中主人那欣然怡悦之情也就显示出来了。下半首以情带景,情是内在的。香炉峰烟云飘逸、清幽,使人绝弃尘俗,为那些山林隐逸之士所向往。东晋高僧慧远,很爱庐山,刺史桓伊为他在这里建造了一座禅舍名“东林

2、精舍”。诗人深深怀念这位高僧的尘外幽踪,这时,夕阳斜照,忽然隐隐约约听到从远公安禅之地的东林寺里传来阵阵钟声,东林精舍近在眼前,而远公早已作古,高人不见,空闻钟声,心中不禁兴起一种无端的怅惘。望月怀远常识速览识作者为李、杜开先的诗人张九龄张九龄(678740),一名博物,字子寿,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世称“张曲江”。任职时直言敢谏,举贤任能,为一代名相。曾预言安禄山狼子野心,宜早诛灭,未被采纳。他刚正不阿,为奸相李林甫所陷害,被贬为荆州刺史。开元末年,告假南归,卒于曲江私第。谥号“文献”。张九龄的诗早年辞藻淡雅清丽,被贬后风格转趋朴素遒劲。他的五言古诗,以凝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慨望

3、,对初唐诗风的转变起了推动作用。有曲江集。探背景因李林甫进谗言,唐玄宗于开元二十四年迁张九龄为尚书右丞相,罢知政事。罢后不久又因他举荐的监察御史周子谅弹劾牛仙客,触怒玄宗,坐“举非其人”,贬为荆州刺史。此诗就是作者被贬期间所作。巧识文这是一首五言律诗,是望月怀思的名篇,写景抒情并举,情景交融。诗人望见明月,立刻想到远方的亲人,此时此刻正与“我”同望,表达了诗人对所怀之人的思念之情。诗人竟夕难眠,又觉得只有在睡梦中才能相见。整首诗情意缠绵,却不流于伤感。语淡情深,清丽婉转。知识梳理第 1 步诵读整体感知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诗,感知内容。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

4、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该诗。【提示】该诗为怀人诗。首联意境雄浑阔大,读时最好能读出这种意境。后面几联语浅而情深,宜用深情语调款款读出。第 2 步悟读诗情画境有怀远之情的人,难免终夜相思、彻夜不眠。身居室内,灭烛望月,清光满屋,更觉可爱;披衣出户,露水沾衣,月华如练,益加陶醉。如此境地,忽然想到月光虽美却不能采撷以寄远方的亲友,倒不如复回室内,寻个美梦,或可期得欢娱的约会。文本精析1“海上生明月”一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答案】此句以朴实而自然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明月与海潮共生的雄浑阔大的画面:一轮皓月从东

5、海边冉冉升起,展现出一派无限广阔壮丽的动人景象。自然景象中包含着诗人博大宽广的胸襟。2颈联中哪两个词用得好?好在哪里?【答案】颈联中的“怜”和“觉”两个动词用得好,使诗中人对远人思念之情得到充分表达。这是一种因望月而怀人,又因怀人而望月的情景相生的写法,它勾勒出一个烛暗月明、更深露重、人单思苦、望月怀远的幽清意境。3尾联写“还寝梦佳期”有什么作用?【答案】寻梦之想是一种无可奈何的痴念。但借此更衬托出诗人思念远人的深挚感情,使诗的“怀远”更为具体,更有含蕴。诗便在这失望和希望的交集中戛然收住,读之尤觉韵味深长。4有人认为此诗“明月”贯穿全诗,是这首诗的“诗眼”,试结合诗句分析。【答案】送魏万之京

6、常识速览识作者唐代边塞诗人李颀李颀(?约 753),居河南颍阳(今河南登封西)。偶尔出游东西两京,结交当代文士。开元二十三年及进士第,不久任新乡尉。经五次考绩,未得迁调,因而辞官归东川。李颀在唐代诗坛地位颇高,写有一些给他带来声誉的边塞诗,其中较著名的是古从军行。代表李颀诗歌创作成熟风格的是七言歌行听董大弹胡笳兼寄语弄房给事。在唐代诗人中,李颀是第一位以诗成功地刻画了人物性格的人。其诗所写人物的狂傲精神,正是诗人自身心态的反映,与诗风的豪爽俊丽、雄健磊落高度吻合。探背景魏万,号王屋山人。后改名魏颢,是李颀的晚辈朋友。他不但与李颀情意深厚,与李白等诗人也有交往。李白诗集中也有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

7、的长诗。李颀的这首诗,是为送魏万西赴长安而作。巧识文这是一首送别诗,通过送别写出作者和魏万的深厚情谊。首先说魏万的走,随后点出前一夜的景象,然后想象魏万到京城沿途所能见到的极易引起羁旅乡愁的景物,最后勉励友人到长安后要有所作为,不要沉湎于欢娱之中。语重心长,情深义重,催人向上。知识梳理第 1 步诵读整体感知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诗,感知诗的内容。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该诗。【提示】这首送别诗,首联以“微霜”

8、意象透露离别的伤感,后两联推想别后情景,“愁”字及寒天萧瑟之景,很伤感。尾联以长者口吻谆谆告诫,语重心长。第 2 步悟读诗情画境秋夜微霜,挚友别离。面对云山之景,也只有惆怅,前路茫茫,黯然神伤。凉秋的九月,草木摇落,一片萧瑟。人生也是这样啊!何不把握这宝贵的时光,成就一番事业?毕竟年华易老,时不我待。文本精析1首联、颔联哪几个词表现了怎样的季节特征(离别的环境)?从中又表达出诗人送别的什么情绪?【答案】“微霜”“鸿雁”点出了送别时深秋时节萧瑟的特征,从中表达出诗人送别时的悲秋难抑、黯然神伤的情绪。2从表现手法和表情达意两方面赏析“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两句诗。【答案】这两句诗运用了拟

9、人和化用的表现手法。“树色催寒近”把树人格化了。不是寒气使树变色、叶飘零,而是树色把寒气催赶来了。“砧声向晚多”化用“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的诗意,想象魏万寄居长安夜不能寐,岁暮的一片砧声,搅起纷乱的乡愁。“树色催寒近”和“砧声向晚多”相呼应,构成秋末到岁暮流动的时间意象,暗示出时光流逝、年华易老的深层意蕴。3尾联用什么艺术手法表达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尾联直抒胸臆,以长者的口吻表达了对魏万的劝勉:莫把长安当作行乐之地而虚度大好时光。与诸子登岘山常识速览识作者盛唐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孟浩然(689740),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市)人,世称孟襄阳。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与王维齐名,并称“王

10、孟”。曾隐居鹿门山,四十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不第。以隐士终身。他是个洁身自好的人,不乐于趋承逢迎,耿介不随的性格和清白高尚的情操,为当时和后世之人所倾慕。孟诗不事雕琢,多写山水田园的幽清境界,却不时流露出一种失意情绪,所以诗虽冲淡却有壮逸之气,为当世诗坛所推崇。他善于发掘自然和生活之美,即景会心,写出一时真切的感受。探背景据晋书羊祜传,羊祜镇守襄阳时,常在此山与友人置酒吟诗。羊祜生前有政绩,死后,襄阳百姓于岘山建碑立庙,“望其碑者莫不流泪”,诗人登上岘山,见到羊公碑,自然想到了羊祜。由吊古而伤今,不由感叹起自己的身世,再度抒写了感时伤怀的主题。巧识文这是一首吊古伤今、触景伤情的诗。孟浩然在这首诗

11、中,因有感于自己的沉沦不遇,所以通过对前贤的缅怀,发出了深沉的历史叹息,令人感慨不已。知识梳理第 1 步诵读整体感知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重音、韵脚字诵读该诗,感知诗的内容。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表停顿时间更长些,“”表重音)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该诗。【提示】这是一首吊古伤今之作。“伤”,奠定了该诗的情调。虽说孟诗“语淡”,但“味终不薄”。尤其读尾联,通过重读“尚”“泪”字及拖长音节来读出浓浓的感伤自己无法建功立业之情。第 2 步悟读诗情画境人类社会总是在发展变化着,长江后浪

12、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这是不可逆转的自然法则。过去的一切都已不复存在,今天的一切很快又会成为过去。古往今来,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时光永远在无情地流逝。诗一落笔,就流露出诗人的心事茫茫、无限惆怅。文本精析1这首诗是怎样将怀古伤今之情寓于说理和叙事写景之中的?结合全诗加以说明。【答案】寓怀古伤今之情于说理和叙事写景之中。诗歌的前两联具有一定的哲理性。首联凭空落笔,似不入题,但却引出了诗人的无限感慨;第二联紧扣上联的“古”“今”,道出自己的怀古伤今来自于这次的登临;第三联写登临所见,严冬天寒,更衬托出登临者的伤感;第四联既是写景,也是吊古伤今。“读罢泪沾襟”,是诗人的自我感伤,也暗用了“堕泪碑”的

13、典故。2与诸子登岘山中诗人为什么读罢羊公碑会泪沾襟?这表达了诗人怎样的理想追求?【答案】羊公在任时多有惠政,因而受到后人尊敬,而自己身为布衣,死后一定会湮没无闻,故而泪下沾襟。这表达了诗人希望能像羊公那样,进入仕途,为国爱民,以便名留青史的理想追求。山居秋暝常识速览识作者“诗佛”王维王维(701?761),字摩诘,太原祁州(今山西祁县)人,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被称为“诗佛”。开元九年(721),王维进士及第,官太乐丞,后犯禁,受牵连而贬谪为济州司仓参军。开元十四年(726),辞去官职。后又任右拾遗,为监察御史,40 岁时,迁殿中传御史,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后任太子中允,又转为尚书右丞,故世

14、称“王右丞”。王维多才多艺,诗、书、画都很有名,对音乐也很精通。他前期的诗大都反映现实,后期则多描绘田园山水,最擅长的也是田园诗。著有王右丞集。他又是杰出的画家,被苏轼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探背景王维年轻时期,由于当时政治比较清明,曾创作过一些豪迈俊爽的诗篇。后来奸相李林甫当权,排斥异己,诗人几经贬谪,越发理佛参禅,产生了对仕途的厌倦情绪,于是退居山林,亦官亦隐,“弹琴赋诗,啸咏终日”。这首山居秋暝就是表现他山居的隐逸乐趣的。巧识文这是一首山水名诗,于诗情画意之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反映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之情。知识梳理第 1 步诵读整体感知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

15、字诵读该诗,感知诗的内容。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该诗。【提示】王维的田园诗是属于“静”“净”的,这首诗就有静谧、明净的诗境,诗人沉浸于这美好的诗境中。读时,可用轻快的语调,读出诗人喜爱、陶醉的感情。第 2 步悟读诗情画境山居秋日的薄暮里,山雨初霁。一轮皓月当空,青松静影斑驳,清泉流于石上,叮咚作响。竹林喧笑,渔舟唱晚。如此优美的景致,如此淳朴的民风,正是诗人理想的生活环境,又怎愿离去,忍受那官场的纷纷扰扰?文本精析1“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

16、面?营造了怎样的意境?【答案】此联描绘了一幅雨后初晴图:初秋的傍晚,山雨初霁,万物一新,树木繁茂,空气清新,高山寂静,宛若世外桃源。营造了寂静、清新、幽雅的意境。2“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中“空”字在表达上有何好处?【答案】“空”字,不是指空寂荒凉,而是表现雨后山野的静谧,也用以抒发诗人对大自然幽静宁谧的喜爱。3“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运用了哪些手法?起到了什么作用?【答案】以静衬动。“明月照”“清泉流”,一静一动,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以静衬动,衬托出了山野的清逸和幽深。对比。诗句中蕴含了动静、声音、上下、远近、色彩、刚柔等多组对比,景物在对比中达到了和谐,传达出无限的美感。4为什么先写“

17、竹喧”再写“归浣女”,先写“莲动”再写“下渔舟”?【答案】上句写女子,先声夺人,先闻其声,后见其人。诗人先写“竹喧”“莲动”,是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到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莲舟。这样写更富有真情实感,更富有诗情画意。5你认为本诗的诗眼是哪一句?请简析。【答案】王孙自可留。诗歌前半部分写空山等景物,描摹了一幅宁静淳美而又清新活泼的画面,表现了诗人的高洁情趣。最后作者通过化用典故把流连忘返的情绪和意愿和盘托出,深化主题。燕歌行常识速览识作者唐代边塞诗派代表高適高適(约 700765),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蓨县(今河北景县)人。世称高常侍。唐代边塞诗

18、派的代表作家,与岑参并称“高岑”。高適是一位有政治才能的诗人,以七言古诗见长。早期的诗歌大多感慨怀才不遇,仕途失意,一部分反映民生疾苦。但其诗歌的主要成就是边塞诗,诗风粗犷豪放,遒劲有力,语言洗练苍劲,情感深沉雄厚。著作有高常侍集。探背景开元十五年(727),高適曾北上蓟门。二十年,信安王李祎征讨奚、契丹,高適又北去幽燕,希望到信安王幕府效力,未能如愿,但在这段时期内,他熟悉了边塞生活,并且对东北边塞军事,下过一番工夫研究。开元二十一年后,幽州节度使张守珪经略边事,初有战功。但二十四年,张让平卢讨击使安禄山征讨奚、契丹,“禄山恃勇轻进,为虏所败”(资治通鉴)。二十六年,张守珪逼迫平卢军使乌知义

19、出兵攻奚、契丹,先胜后败。“守珪隐其败状,而妄奏克获之功”(旧唐书张守珪传)。高適对开元二十四年以后的两次战败,感慨很深,故写下了此篇。巧识文这首诗通过记叙一场战役的全过程,描写士兵们复杂变化的内心活动,从而热情地颂扬了士兵们的英勇爱国精神,同时严厉地抨击了将领们享乐腐败和视士兵生命为儿戏的轻敌冒进的现实。知识梳理第 1 步诵读整体感知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诗,感知诗的内容。该诗共 28 句,描述了一个战役的全过程。每四句一韵,共换七韵,且用韵平仄相间,抑扬有节,具有音调之美。共分四层,各层的节奏、押韵情况如下:第一层:出师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

20、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扌从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第二层:战败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第三层:被围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边庭/飘摇/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第四层:死斗的结局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21、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该诗。【提示】清人宋宗元说高適燕歌行中的“沉痛语不堪多读”。除第一层宜读得雄壮有力外,以下各层均有“沉痛”语,如“战士犹歌舞”“铁衣少妇空回首”等诗句,表现了边塞兵士的凄情惨状。读来,语调宜格外沉痛。第 2 步悟读诗情画境是什么地方,歌舞升平,一派祥和欢乐的景象?是什么地方,有无数将士浴血奋战,出生入死?一边是歌舞场,一边是生死地。谁该谴责,谁该叹息?死生只一瞬间,生命之宝贵,究竟是追求欢乐,还是拼死卫国?是与非,对与错,历史自有评判,公道自在人心!文本精析1读诗歌前八句,思考诗人描写了一个怎样的场面。结合全诗,谈谈你是如何理解这种场面描写的。(结合“扌从金伐鼓”和

22、“旌旆逶迤”来分析)【答案】(1)作者描写了金鼓震天、大摇大摆前进的“出师”的场面。(2)通过这一场面可以揣知将军临战前不可一世的骄态,也为下文写战事大败作铺垫。2“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中“本自”和“非常”这两个虚词有何作用?【答案】“本自”和“非常”从汉将和天子两方面表现汉将去国时的威武荣耀,实则已隐含讥讽,为下文张守珪的轻敌埋下了伏笔,传达出作者复杂的感情,既对将军们旗开得胜寄予厚望,又为他们恃勇轻敌、邀功求赏而忧虑。3“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一联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何用意?【答案】运用鲜明的对比,将战士的为国死战和将领的寻欢作乐对照来写,虽无任何议论,但情感和观点却得

23、以显露,充满了愤怒和讽刺。4“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中“大漠穷秋”“孤城落日”的描写有何作用?【答案】诗中对“大漠穷秋”“孤城落日”等萧条、荒凉环境的渲染,有力地烘托了战场上战士“力尽”势孤“斗兵稀”的悲壮气氛,加强了对“身当恩遇常轻敌”的边将的控诉。5试分析“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中“久”字的深意。【答案】“久”是“长久”的意思。战士们身穿铁甲辛苦地久戍边疆,家中妻子一定泪如玉箸时时感伤。作者并不是否定出征,而是对造成久戍不归的无能边将进行了强烈的抨击和批判,深化了主题。6诗歌最后用“至今犹忆李将军”作结,有何用意?【答案】以“至今犹忆李将军”作结,既是诗人代戍卒发出的呼

24、唤,对士卒悲惨命运深表同情,也是诗人借赞叹汉名将李广的爱惜士卒以对比讽刺将帅的不恤士卒。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常识速览识作者岑参(约 715770),江陵(今属湖北)人。他二十岁后有十年时间,出入京洛求仕,三十岁应举及第,授右内率府兵曹参军,后官至嘉州刺史,秩满罢官后卒于蜀中。自天宝八年始,岑参两度出塞,经历了长达 6 年的边塞生活,历练成一个边塞诗人。岑参边塞诗的特色及价值在于充满了山川奇气和爱国壮志。在艺术上,善于观察、精于描绘是他的特长。岑参诗常用的表现手法是:丰富的想象、新奇的比喻和合理的夸张。诗体形式上,岑参长于七言古诗,容量大,内容丰富,气势充沛。探背景这首诗是岑参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

25、时写的。这期间,封常清曾几次出兵作战。岑参对当时征战的艰苦、胜利的欢乐,都有比较深的体会,曾经写了不少诗歌来反映。有一次,封常清出兵去征播仙,岑参写了这首诗为他送行。巧识文这首诗通过描写将士出征时的险恶环境,热情赞颂了出征将士为了维护国家统一,不惧艰苦、勇于征战的豪迈精神。知识梳理第 1 步诵读整体感知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诗,感知内容。该诗句句用韵,三句一转,韵位密集,换韵频繁,节奏急促有力,声调激越豪壮,诵读时注意体会这一特点。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茫茫/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

26、/飞,汉家/大将/西出/师。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该诗。【提示】该诗热情地歌颂了戍边将士勇敢、坚毅的精神,也表达了诗人必胜的信念和乐观奔放的感情。所以,朗读时应激情澎湃,豪迈有力,犹如一支战斗进行曲。第 2 步悟读诗情画境走马川、雪海边,向前眺望是一望无际的大沙漠。塞外的雪夜里,狂风怒吼,飞沙走石。气候环境之恶劣令人望而生畏,但在诗人眼中却成了衬托英雄气概的壮观景色,是一种值得欣赏的奇伟美景。

27、文本精析1“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茫茫黄入天”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答案】描绘了一幅大漠黄沙、风急沙腾的景象。写边塞的环境,突出戍边将士生存条件的艰苦。写“雪海”“黄沙”,在颜色上形成映衬,意境苍凉开阔。2“随风满地石乱走”中“乱”在表达上有何特色?【答案】“乱”字,生动形象地表现出风的狂暴。斗大的石头,居然被风吹得满地滚动,这就把环境的险恶渲染得生动可感、淋漓尽致,凸显了行军的艰苦。3“金山西见烟尘飞”中“烟尘飞”三字,有何表现力?【答案】形容报警的烽烟同匈奴铁骑卷起的尘土一起飞扬,既表现了匈奴军的气势,也说明了唐军早有戒备。4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一诗中有许多典型的细节描写,试举三例

28、分析其作用。【答案】细节描写作用半夜军行戈相拨写半夜行军,从“戈相拨”的细节可以想见夜晚一片漆黑和大军衔枚疾走、军容整肃严明的情景风头如刀面如割写边地的严寒,既呼应了前面风的描写,同时也是大漠行军最真切的感受幕中草檄砚水凝表现出将士们斗风傲雪的战斗豪情素材一 本单元中可以作为写作素材、特别有引用价值的诗句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等。【应用角度】“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可以引用到与“思念”“思乡”“两岸同祖同根”等相关的作文写作中,以丰富内容增加文采。“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可以在写“自然美”“自然与心灵”“精神归宿”“人

29、类与环境”“心灵的宁静”等相关作文的时候加以引用,增强文章的表现力。“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诗句以及其他边塞诗所体现出的凛然风骨和慷慨激昂的精神可以用到与“爱国”“建功立业”“气概”等相关的作文写作中,既能丰富内容,又能深化主题。素材二 岭南地区由于五岭的阻隔,交通不便,经济、文化远远落后于中原,被很多北人鄙称为“蛮夷之地”。开元四年(716),暂时辞官返乡供养母亲的张九龄,看到家乡百姓翻越南岭的艰难,决心开凿大庾岭,加强岭南岭北的贸易往来,改善百姓的生活。于是不顾已离开官场的地位,上奏唐玄宗,提出凿山修路的建议,得到允许。开凿工程十分艰巨,荆棘丛生,山石嶙峋,留下了很多传说。据说在

30、打通最后关口时,有一巨石当道,白天凿夜里合,久久难成。当时张九龄夫人身怀六甲,夜里便以身躯阻挡巨石合拢,终于凿通。迄今当地仍有张夫人庙,纪念这位贤相夫人。凿通之道便是至今还坐落在南雄市区约 30 公里的梅岭顶部的梅关驿道。1 000 多年来,梅关驿道成为岭南通往中原最便捷的驿道。长 8 000 米的梅关古道是目前全国保存最完好的古驿道,高高矗立的关口,默默地诉说着张九龄这位盛世名相对岭南家乡的殷殷情怀。【应用角度】本材料可以应用到与“忧国忧民”“责任”“坚强”“爱国”“正确选择人生位置”等相关的作文写作中。素材三 王维,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具有多方面的文学、艺术才能,精通绘画、书法、音

31、乐。他的人格精神、生存智慧和风度涵养也非常耐人寻味。王维的一生经历了得意者的“得意”,官至右丞,是中国文人中少有的“高官”,但他能从官位上走下来,丝毫没有位高权重的骄奢淫逸。王维也有隐逸者的“逸志”,但他却没有丝毫的逃避和厌世。在他的诗歌里,展示的是纯洁美好的生活图景,反映了诗人对安静纯朴生活的执着向往。隐逸文化在他身上有着精粹的体现,他追求一种精神自由,重视生命意义,甘于孤独沉寂的人格精神。“王维实在是唐朝的爱因斯坦,他把山水景物参悟得那么透彻,所谓穷极物理,形而上学于他实在是储之心灵,口吐莲花!坦诚、执着、自识,使王维远离了贪婪、附庸、嫉妒的装饰,从而永葆了自身人品、诗品顽强的生命力。”【应用角度】(1)王维具有多方面的文学、艺术才能,精通绘画、书法、音乐。他的诗,“诗中有画”;他的画,“画中有诗”。这可用到与“博与专”“全面发展”“才华素养与艺术渗透”等相关的作文写作中。(2)王维的人格精神,他对纯洁美好的生活图景的描摹,对安静纯朴生活的执着向往,对自由淡泊的精神世界的不懈追求,在某种意义上,已经成为一座高峰,一位代言人。这可以用于与“物质欲望与精神追求”“坚守”“高洁”“超脱”“达观”“平淡”等相关的作文写作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