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8届《导与练》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配套资料课件:第一部分 古代篇 高考聚焦 专题贯通 专题1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设计的智慧与问题 .ppt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39995 上传时间:2024-05-26 格式:PPT 页数:25 大小:1.2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届《导与练》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配套资料课件:第一部分 古代篇 高考聚焦 专题贯通 专题1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设计的智慧与问题 .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2018届《导与练》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配套资料课件:第一部分 古代篇 高考聚焦 专题贯通 专题1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设计的智慧与问题 .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2018届《导与练》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配套资料课件:第一部分 古代篇 高考聚焦 专题贯通 专题1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设计的智慧与问题 .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2018届《导与练》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配套资料课件:第一部分 古代篇 高考聚焦 专题贯通 专题1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设计的智慧与问题 .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2018届《导与练》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配套资料课件:第一部分 古代篇 高考聚焦 专题贯通 专题1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设计的智慧与问题 .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2018届《导与练》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配套资料课件:第一部分 古代篇 高考聚焦 专题贯通 专题1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设计的智慧与问题 .ppt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2018届《导与练》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配套资料课件:第一部分 古代篇 高考聚焦 专题贯通 专题1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设计的智慧与问题 .ppt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2018届《导与练》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配套资料课件:第一部分 古代篇 高考聚焦 专题贯通 专题1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设计的智慧与问题 .ppt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2018届《导与练》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配套资料课件:第一部分 古代篇 高考聚焦 专题贯通 专题1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设计的智慧与问题 .ppt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2018届《导与练》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配套资料课件:第一部分 古代篇 高考聚焦 专题贯通 专题1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设计的智慧与问题 .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2018届《导与练》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配套资料课件:第一部分 古代篇 高考聚焦 专题贯通 专题1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设计的智慧与问题 .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2018届《导与练》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配套资料课件:第一部分 古代篇 高考聚焦 专题贯通 专题1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设计的智慧与问题 .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2018届《导与练》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配套资料课件:第一部分 古代篇 高考聚焦 专题贯通 专题1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设计的智慧与问题 .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2018届《导与练》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配套资料课件:第一部分 古代篇 高考聚焦 专题贯通 专题1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设计的智慧与问题 .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2018届《导与练》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配套资料课件:第一部分 古代篇 高考聚焦 专题贯通 专题1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设计的智慧与问题 .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2018届《导与练》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配套资料课件:第一部分 古代篇 高考聚焦 专题贯通 专题1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设计的智慧与问题 .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2018届《导与练》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配套资料课件:第一部分 古代篇 高考聚焦 专题贯通 专题1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设计的智慧与问题 .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2018届《导与练》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配套资料课件:第一部分 古代篇 高考聚焦 专题贯通 专题1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设计的智慧与问题 .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2018届《导与练》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配套资料课件:第一部分 古代篇 高考聚焦 专题贯通 专题1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设计的智慧与问题 .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2018届《导与练》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配套资料课件:第一部分 古代篇 高考聚焦 专题贯通 专题1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设计的智慧与问题 .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2018届《导与练》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配套资料课件:第一部分 古代篇 高考聚焦 专题贯通 专题1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设计的智慧与问题 .ppt_第21页
第21页 / 共25页
2018届《导与练》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配套资料课件:第一部分 古代篇 高考聚焦 专题贯通 专题1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设计的智慧与问题 .ppt_第22页
第22页 / 共25页
2018届《导与练》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配套资料课件:第一部分 古代篇 高考聚焦 专题贯通 专题1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设计的智慧与问题 .ppt_第23页
第23页 / 共25页
2018届《导与练》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配套资料课件:第一部分 古代篇 高考聚焦 专题贯通 专题1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设计的智慧与问题 .ppt_第24页
第24页 / 共25页
2018届《导与练》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配套资料课件:第一部分 古代篇 高考聚焦 专题贯通 专题1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设计的智慧与问题 .ppt_第25页
第25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高考聚焦 一 专题贯通 专题1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设计的智慧与问题 考情统计主干串讲史料分析高考链接考情统计 知识点考题角度皇权与相权2017海南卷,21 对宋“陈桥兵变”的史学研究 2016全国卷,26 史书对君主专制的制约 2016海南卷,3 宗法制“家天下”治国理念 2015全国卷,25 汉初外戚干政 2014全国卷,24 借助人伦秩序维护统治 2014全国卷,27 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2014全国卷,25 法律与儒家伦理 2012全国新课标卷,28 清代政治体制的僵化中央与地方2017全国卷,24 分封制影响 2017全国卷,25 汉代解决边患问题 2016全国卷,25 汉承秦制的影响

2、2016全国卷,27 明朝地方行政制度 2015全国卷,25 地方吏治与国家安定 2013全国大纲卷,12 地方监察区转为行政区选官制度2017海南卷,3 东汉察举制 2016全国卷,25 科举制影响 2014海南卷,5 科举制影响主干串讲 一、中国古代政治设计面临的问题 1.如何防止地方势力对中央集权的挑战。2.如何防止军事集团对中央集权的挑战。3.如何防止底层民众对中央集权的挑战。4.如何防止周边政权对中原政权的挑战。5.如何防止官僚集团对专制皇权的挑战。6.如何防止皇亲国戚对专制皇权的挑战。二、中国古代政治设计的智慧(一)中央与地方 封建国家通过调整地方管理体制、加强思想控制、注重官吏的

3、选拔和任免、监察地方官吏、运用地方权力制约分化等手段,使中央垂直管理地方,逐渐加强了中央集权。特别是在宋元时期,基本上解决了汉唐以来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但地方政治主动性和能动性日趋受抑,这些经验教训值得后世吸取。1.地方管理体制的创新(1)西周:实行分封诸侯的制度,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但尚未形成中央集权。(2)春秋战国:分封制逐步崩溃,被郡县制取代。(3)秦朝:在全国推行郡县制,从而在全国范围内取代了分封制,大大削弱了地方政权的独立性,加强了中央集权,这是我国地方行政制度上一个划时代的改革。(4)西汉:实行郡国并行制。郡国并行不利于国家的统一管理,酿成“七国之乱”,直到汉武帝实行“推恩令”,才解

4、决了王国问题。(5)东汉:出现新的一级地方行政机构州。起源于西汉监察地方的十三州部刺史。(6)隋:废除郡,实行州县两级制。(7)唐朝:依山河形势,分全国为十道作为监察区。唐中后期大量设置节度使,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8)宋朝:撤除节度使,实行路州县制。由文官任地方长官,设通判监督;将地方上的权、钱、兵收归中央。这些措施改变了藩镇割据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从宋代开始,中央确立了对地方的绝对优势。(9)元朝:为了对各地实行有效的管辖和统治,元政府建立了行省制度。其确立巩固了国家统一,使中央集权在体制上得以保障,是继秦郡县制后政治制度史上的一项重大变革。(10)明朝:废行省,

5、设三司。明代在地方设三司,分别主管民政、司法和军事,互不隶属,听命于朝廷。为进一步提高地方行政效率,明朝中期开始设立巡抚和总督,巡抚与总督均属于中央系统。(11)清代:地方省级设置封疆大吏总督、巡抚,巡抚偏重文职、民政,军权轻;总督偏重军事而文职财权轻。两者都有职权上的缺陷。2.规律总结(1)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变革与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这一对矛盾紧密相连。地方行政制度变革体现了地方势力不断衰落,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趋势。(2)地方官吏必须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君主,难以发挥地方的自主性。(3)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管理,地方基层行政组织长期稳定。(4)一般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

6、行政区越划越小,越划越多。(5)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从分封制、郡县制到行省制,经历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的过程。郡县制在否定分封制的基础上得以确立和发展,主要反映了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变化;由郡县制到行省制的变化,主要反映了行政区划的变化,反映了地方管理方式由中央垂直管理向中央派驻管理的转变,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6)运用分化地方权力来加强中央集权,导致多机构重叠与办事效率之间的矛盾产生。(二)皇权与相权 君主专制制度的形成是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在发展的过程中,封建君主通过加强君主权威、加强思想控制、变革中央和地方政府机构、注重官吏的选拔、考核和监察等措施,使专制皇权不断加强。同时

7、多种因素也会对君主专制形成制约和影响,包括官僚集团、重史传统和君主个人的品质等等。1.中枢权力机构的改革(1)秦朝始创皇帝制度,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创立,皇位世袭,皇帝独尊、皇权至上是突出特点;建立三公九卿及朝议制度: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分掌政事、监察、军务,彼此相互配合又相互牵制,既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又便于皇帝专制集权。(2)汉汉武帝创立内外朝制度,改变了丞相位高权重的局面。(3)唐实行三省六部及政事堂制度,三省长官皆是宰相,分工明确,相互制约,既分散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又提高了行政效率。(4)宋“二府三司”:中书门下、枢密院分掌行政和军事,三司分管财政,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使相权进一步被削

8、弱。(5)元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分别为最高行政、最高军事、最高监察机构。(6)明明太祖废丞相制度、权分六部;明成祖设立内阁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皇权专制加强。(7)清雍正年间设立军机处,军机大臣秉承皇帝旨意办事,君主专制达到顶峰。2.规律总结:在中国古代皇权与相权的斗争中,总的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主要方式有以下两种:(1)分割相权。把相权一分为二(一分为三或更多),使之相互牵制,从而保证皇权的 独尊。(2)转移相权及其机构。权力转移的总趋势:在决策过程中,相权由离皇帝身边远的人(外朝或外廷的大臣)向皇帝身边的人(内朝或宫内的侍臣、宦官)转移,即由远及近(或由外到内);在执行过程中,

9、相权由内朝(宫内)向外朝(外廷)转移,即由内向外。(三)选官制度 1.发展演变 2.总结:官僚的选拔权、考查任免权由地方收归中央,选拔的标准、方式越来越科学规范,有力地加强了中央集权和专制皇权。(四)监察制度 1.概况(1)秦朝:御史大夫监理国家监察事务。(2)两汉:汉武帝设刺史监察诸侯和地方高官,东汉时刺史增加了地方行政权和军权,东汉末年刺史成为州的最高长官。(3)北宋:各州设通判,监督知州,各州的公文必须由知州和通判联合署名才能生效,使知州和通判互相牵制。(4)明清:明朝设厂卫特务机构,并在地方设提刑按察使司,管地方监察、司法;清代设有监察机构都察院。2.特点:中央对地方的监察有专职监察如

10、刺史、通判等;临时监察如皇帝、御史出巡等;特务监察如明代的东厂等。3.总结:中国封建社会的监察制度,对加强政府对官吏的监督、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它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成为强化皇权、巩固封建统治的重要手段。基于专制制度的制约,其作用也是非常有限的。(五)思想大一统为政治大一统服务 1.利用宗法制度构筑“家国一体”的爱国意识:中国传统社会的实质是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社会。从奴隶时代到封建时代,由于社会组织没有根本变化,原来适应奴隶制的宗法制,又发展演变为封建宗法制度,对国家统一、民族凝聚力的深刻影响,成为封建王朝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手段。2.利用儒家思想维护专制统

11、治:自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成为维护专制统治的工具。历代封建统治者也采取了重儒、尊儒措施,使儒学忠君爱国、维护统一等思想深入人心。(六)特殊政策 为防止宦官、外戚专权,封建统治者有时会制定严厉的政策禁止外官与京官、官僚与宦官、官僚与外戚、要害部门官员之间的交往;严厉禁止宦官、后宫干政等。如刘邦建汉后,为巩固皇权,曾约定“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明太祖朱元璋有鉴于汉唐宦官专权之祸,在皇宫门口树立了一块三尺高的铁牌,“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犯者斩”,用这条铁打的规矩来警戒后世。史料分析 一、中央与地方的斗争 材料 两汉时期北方有一种“强宗大族”“豪族

12、”,世代聚族而居,称雄一方。从东汉初年开始,朝廷对豪族的态度转为纵容庇护。汉魏之际豪族的势力迅速膨胀,每个地方都有雄踞州县若干代的大姓,形成了世家大族。在连续不断的战乱中小农家庭破产很多,为了生存,他们被迫依附于本家族的富豪;族中有势力的大户也趁机占隐人口,兼并土地,建成了很多庄园。庄园中心地带建有住宅,周围是农田。庄园四周有堡垒,史书上称这种庄园为“坞堡壁垒”。北朝时期北方各政权存在的时间都很短,在乡村基层社会中唯一起组织管理作用的是家族组织,即各地的世家大族。【问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世家大族形成的原因及其主要职能。【解读】“世家大族形成的原因”从政治(政府扶持、国家动荡)、经济

13、(土地兼并、自然经济)回答即可。“职能”可以转化成“庄园”的职能,主要包含社会生产、军事防御、行政管理等。答案:原因:政府扶持;国家分裂动荡,小农经济部分破产;豪族大户兼并土地;自然经济的自给性。职能:生产、军事、行政管理。二、皇权与相权之争 材料 垂拱三年,或诬告(宰相)祎之(武)则天特令肃州刺史王本立推鞫(审问)其事。本立宣敕示祎之,祎之曰:“不经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何名为敕?”则天大怒,以为拒捍制使,乃赐死于家。旧唐书刘祎之传【问题】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刘祎之为何不认可王本立宣读的“敕书”?【解读】依据材料中“不经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何名为敕?”并结合唐朝三省六

14、部制运行的程序来概括答案,唐朝中央机构运作程序是中书省起草,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从而得出问题的答案。答案:诏敕须由中书省起草,门下省审议,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诏令被认为是违制的。三、选官制度 材料 武则天参与朝政和当上皇帝之后,对科举制度进行了多次重大改革。首先,扩大制举。缩短制举间隔,使“常举”制度化,变数年一次开科取士为每年一次。并扩大录取人数,增加制举科目,把以前每次12科,增加到78科。其次,创立殿试。据史书记载,殿试是于载初元年(公元690年)二月十四日,武则天亲自于洛城殿对贡士进行面试开始的。这次考试进行了数日,仕子云集,达上万人。第三,设武举科。女皇晚年,于文科殿试之外,又创办

15、了武举,以选拔武艺精通、具有将帅才能的人。从此以后,宋、元、明、清四朝都开武科。第四,开创“南选”。唐初,边远的五岭及贵州一带,文化比较落后,武则天有意加以开发,对这些地区在人才的选拔上特别给予照顾。第五,创“密封卷”。即此后开科,必须糊上考生的姓名,监考官按答卷优劣定格录取,这就是最早的密封卷。武则天在科举制度上有哪些改革【问题】根据材料,概述武则天科举改革各项措施的积极作用。【解读】结合材料中对武则天科举改革的各项措施的描述具体分析。答案:积极作用:拓展了入仕做官的途径;殿试增强了考试的严格性,提高了考生对皇帝的忠诚度;设武举科有利于增强军队战斗力,保证国家安全;为开发和镇守边疆,开创“南

16、选”,发现和培养了一批当地有识之士促进了当地的开发;密封卷增强了考试的公正公平性。高考链接 角度一 西汉解决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 1.(2017全国卷,25)下表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皇帝纪年公元纪年郡级政区汉高帝十二年前195年15郡汉文帝十六年前164年24郡汉景帝中六年前144年68郡、国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108郡、国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 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 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 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 解析:C 从表中可以看出,汉代朝廷直接控制的郡在逐渐增加,相对应地,王国控制的范围在逐渐地缩减,汉景帝以后,王国也直接归

17、中央政府管辖,诸侯王享国而不治国,可以看出,西汉政权到汉武帝时期,基本解决了王国问题,A、D两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与中央行政体制无关,B项错误。王国问题的解决加强了中央集权,为汉武帝解决匈奴问题创造了条件,C项正确。角度二 明代皇权的加强 2.(2017全国卷,27)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 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 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 解析:A 明朝初年,为加强皇权,废丞相、设内阁,皇帝直管六部。到中后期,内阁权力上升,

18、文官集团制约了皇权。为加强皇权,皇帝开始用宦官集团来制约文官集团。材料中由严禁宦官读书识字到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正是这种斗争的表现,故A项正确;宦官的权力全都来自于皇帝,他们只不过是皇帝跟大臣争权的工具而已,故B、D两项错误;到明朝中后期,内阁权力上升,议政功能并未丧失,故C项错误。角度三 明代的地方行政体制的变革 3.(2016全国卷,27)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于()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C.削弱六部的权限 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解析

19、:B 明初废行省、设三司的目的是改变元朝行省制下地方权力过大的局面。三司的实行分割了地方的权力,但其机构过多,互不统属、运转不灵,导致了行政效率低下。明中叶以后,巡抚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权力相对集中,这有利于提高地方行政效率,B项正确。巡抚行使权力时会受到中央节制,A项错误。C项材料体现不出。明朝地方三司并立,权力分散,与中央政府难以形成对立,D项错误。角度四 选官制度的演变 4.(2016全国卷,25)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解 析:D 科举考试的科目及内容,大都不出儒学经义的范围,儒生在地位得以提升 的同时,也成了专制政治的仆从,特别是明清八股取士,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选拔的并不都是最优秀的人才,故A项错误;科举制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定官员的标准,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并不能真正鉴别官员的道德水平,故B项错误;科举考试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定官员的标准,虽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但并不排除世家子弟入仕,世家子弟也可以通过科举入仕,故C项错误;科举制把读书、考试、做官结合起来,促成了比较广泛、持久的读书风尚,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提升社会文化水平,故D项正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