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知识突破 第 二 篇 模块四 选修地理专题十四 选修6 环境保护体系构建高频考点命题方向1.生态环境问题。2.环境污染与防治。3.生物多样性保护。1.结合重大环境问题,结合图文材料考查区域环境问题的形成、危害及治理等。2.结合国际、国内重大时事,考查主要生态危机的成因、生态系统的作用和保护等。3.结合区域资源开发,考查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短缺原因及应对措施等。栏目导航高频考点一 环境污染及防治 高频考点二 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防治 高频考点三 资源问题与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1(2016全国甲卷)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我国快递业保持高速发展的态势。2015年我国快递业务量完成206亿件,同比增长
2、48%,快递业务收入完成2760亿元。与此同时,由快递业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突出。说明废弃的快递外包装可能带来的主要环境污染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高频考点一 环境污染及防治解析:快递外包装容易产生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问题。可从推广快递外包装材料的环保化、减量化及实行废弃外包装的分类回收等角度提出解决措施。答案:环境污染问题:快递外包装会产生大量的包装盒(袋)、胶带等固体废弃物;不可降解的包装塑料袋和胶带等会对环境造成污染。解决措施:推广使用环保的外包装材料,实行绿色包装;在确保货物不受损坏的情况下,实行适度包装;对外包装中的纸张(纸盒)等可利用废品,实行分类回收。2(2015全国卷)近年来
3、,我国道路施工愈加注重保护环境,喀斯特地区土层薄,保护土壤尤为重要。在南方喀斯特地区修建公路,开挖石料和堆放弃料前后需采取必要的措施,以在工程结束后,仍在原地维持土壤的生产功能。指出为达到保护土壤的目的,在南方喀斯特地区开挖石料和堆放弃料前后应采取的措施,并简述理由。解析:措施应从开挖石料和堆放弃料之前和之后两方面分析。原因是该地区土层薄,且多雨水,工程建设中的不当行为易造成水土流失。答案:措施:之前,将土壤移走,集中堆放并作保护措施(四周围挡,表面覆盖)。之后,将土壤再覆盖在石料开挖场或弃料堆放场的表面,并采取防止土壤流失的措施。理由:喀斯特地区土层薄,易被移走;南方地区雨水多,土壤易流失,
4、需保护。环境污染问题的形成原因、危害与防治措施环境污染问题形成原因造成的危害防治措施水污染大量的工业、农业和生活废弃物排入水中影响工业生产、人民生活,危害人体健康,破坏生态,影响动植物繁殖保护水源、限制污水排放、建污水处理厂、合理布局工业生产、提高环保意识大气污染人为原因:化石燃料的燃烧排放出的大量粉尘和酸性气体;自然原因:特定的气象和地形条件会加重大气污染危害人畜健康,污染土壤、水体、生物,腐蚀建筑物节约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开发新能源,发展洁净煤技术,控制机动车污染,植树造林加强绿化等环境污染问题形成原因造成的危害防治措施固体废弃物污染人类在日常生活中排放的生活垃圾和工业等生产活动排出的生产
5、垃圾污染大气、水体、土壤,占用耕地,影响环境卫生,危害人类健康填埋、焚烧、堆肥、分类处理并回收利用噪声污染交通运输、工业生产、建筑施工等干扰人们的正常生活和工作,损伤听力,诱发各种疾病声源控制,传播途径控制,接受者的防护环境污染的原因及治理措施的分析方法(1)不同环境污染问题的形成原因各不相同,要结合其特点进行具体分析。例如,赤潮产生的原因:沿海地区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大量排放,过度海水养殖,造成海水富营养化,促使赤潮生物的大量繁殖;适宜的水温、盐度等环境有利于赤潮生物的繁殖;水体交换不良的港湾和沿岸海域容易发生赤潮。(2)针对造成污染问题的成因采取相应措施:不同的污染问题成因不同,采取的防治
6、措施也应不同,只有针对造成污染问题的具体原因,才能找到解决这一问题的措施。1煤炭是古代植物埋藏在地下经历了复杂的生物化学和物理化学变化逐渐形成的固体可燃性矿物。煤炭被誉为“黑色的金子”“工业的食粮”,它是十八世纪以来人类世界使用的主要能源之一。指出煤炭开采和使用过程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和使用中减少大气污染的措施。解析:煤炭开采和使用中产生的环境问题主要有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使用中减少大气污染的措施:一是加强利用技术的研究,如清洁煤技术;二是综合利用,提高利用率。答案:不利影响:煤炭开采造成生态破坏、对土地和水资源的污染,还可能导致地面坍塌;煤炭使用会造成大气污染,加剧全球变暖,产生固体废弃物污染。
7、措施:提高煤炭资源的利用率,加强硫氧化合物的综合利用;使用清洁煤技术或脱硫技术。2下图为“我国洞庭湖沿岸某城市1950年和2010年土地利用类型示意图”。说出2010年以来洞庭湖污染的主要来源,简述图中绿地面积的变化对该城市地理环境的影响。解析:读图可知,从1950到2010年,明显的变化是聚落增加,出现了一个造纸厂,还有在泥滩上的杨树。因此可以判断其污染来源应是工业污水、生活污水。绿地面积减小、围湖造田,使城市湿度下降、加重热岛效应、城市内涝严重,人口增加、工业发展导致环境污染加剧。答案:来源:造纸厂的污水排放;生活污水的排放。影响:绿地面积减小,对气候的调节能力下降,使城市空气湿度降低、温
8、差变大;加重城市的热岛效应;城市易发生内涝;环境污染加剧。(任答其中3个要点即可)高频考点二 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防治1(2017全国卷)干旱区的柽柳为耐旱灌木,侧向枝条多,种子多,不易发生病虫害,移栽易成活。近年来,某东北林区的公路绿化中引种了柽柳,生长良好。然而不久,在公路两侧的天然林中,发现了柽柳幼苗。分析该林区潜在的柽柳入侵天然林的危害。解析:据材料可知,柽柳种子多,移栽易成活,繁殖快;东北引种的柽柳,生长良好,柽柳容易侵占当地植物的生存空间;柽柳侧向枝条多,会妨碍乔木幼苗生长,致使乔木向灌木演化,使森林结构发生变化;一些植食动物因食物链遭到破坏而数量减少。答案:柽柳种子多,繁殖快(易扩
9、散),侵占其他植物的生存空间;侧向枝条多,妨碍其他乔木幼苗的生长,导致森林结构变化(乔木林向灌木林演化)。破坏食物链,减少植食动物数量。2(2017全国卷)我国南方红壤丘陵地区因受人为干扰,地表植被遭到破坏,土壤侵蚀严重,出现“红色荒漠”(如下图)。为治理这一环境问题,20世纪80年代,当地采用人工种植松树和自然恢复等方式造林育林,形成了不同的植被景观。分析自然恢复的次生林比人工松林防止水土流失效果更好的原因。解析:自然恢复的次生林比人工松林防止水土流失效果好的原因可从植被的结构、植被类型、根系作用等角度分析。答案:植被结构更复杂,截留降水效果更好;地表植被更丰富,延缓地表径流汇流速度,地表水
10、下渗作用更强,涵养水源效果更好;地下根系更发达,固土能力更强;植被多样性更好,水土保持更稳定。3(2017全国卷)人们受经济利益驱动,砍伐热带雨林,种植橡胶、油棕等热带经济作物。观测发现,在一些地区,人工种植的橡胶林内湿度明显低于雨林。分析这些地区人工种植的橡胶林比雨林湿度低的原因。解析:人为砍伐雨林,种植橡胶、油棕等经济作物之后,植被种群密度下降,树种单一,涵养水源功能和蒸腾作用减弱,所以湿度下降。答案:(天然林层次丰富,林冠密度高,)人工种植的橡胶林层次单一,林冠密度较低,截留的降水量较少。地表(缺乏草本、灌木等的保护,)水分易散失,土壤裸露,土壤蓄水能力较低。4(2016全国乙卷)我国部
11、分沿海地区人们为了追求更大的经济效益,在陆上修建高位养虾池(如下图)。高位虾池底部铺设隔水层,引海水养虾。养虾过程中要投饵料、换海水,废水多经地表流入海洋。引水、蓄水、排水过程都有渗漏。分析高位虾池对当地环境的不利影响。解析:影响应包括对自然环境(包括气候、地形、地质、地貌、土壤、水文和生物等方面)的影响和对生产生活的影响两大方面。在本题中,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水文(比如养殖过程中渗漏,导致地下淡水所含的盐分增多)、土壤(地下淡水所含的盐分增多及高盐度废水在地表的排放,均导致相关区域土壤盐碱化)和生物(水质和土壤的变化将影响农作物和地表植物的生长)的影响;对生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农业领
12、域,包括种植业和渔业;对生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水质的变化和生活环境的变化。答案:养殖过程海水渗漏,导致地下淡水咸化、附近表土盐碱化,影响农作物和地表植物的生长,影响当地居民的生活。废水造成附近海域污染、海水富营养化。5(2015全国卷)贵州省某喀斯特山区石漠化严重。农民在山上放牧、砍柴、找土种玉米。当地农民反映,山上的土一年比一年薄,一发大水,土全被冲走了,玉米也被冲走了。石头越来越多,最后连玉米也无法种了,生活越来越困难。简述为改善环境并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当地政府应采取的具体措施。解析:由材料可知,该地存在的问题是水土流失造成的石漠化问题。为改善当地环境并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第一,必须合理
13、规划,控制人口数量;第二,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避免农业活动过多扰动山地较薄的土壤层;第三,必须要严格管理,恢复其自然植被;第四,要对农民适当经济补贴;第五,要加大环境保护宣传力度,提高人民的环保意识;第六,可以吸引社会力量参与保护和治理环境;第七,将土壤资源丰富地区的土壤转移至该地区,尽可能恢复土壤。答案:严格管理,恢复自然植被:将农业生产活动限制在适宜的地方;不适宜的地方实行严格保护措施,避免人类活动扰动土层,以逐步恢复自然植被。产业结构调整:引导农民调整产业结构,如选择免耕的农作物,改牲畜放养为圈养等,以避免农业活动过多扰动山地很薄的土壤层。合理规划,控制人口数量:按环境承载能力规划人口,
14、将超过环境承载能力的人口转移到较适宜的地区。经济补贴措施:给农民适当经济补贴(包括粮食、商品能源等),解决农民的生活用粮、用柴等问题,帮助农民开辟新的生计(如手工业、第三产业等),或以经济手段鼓励农民主动保护和恢复植被。加大环境保护宣传力度:通过实际情况的对比,使农民认识保护山坡、石间土层的重要性,提高农民保护环境的自觉性。吸引社会力量:以优惠政策鼓励个人和企业参与保护和治理环境。客土移植:将土壤资源丰富地区的土壤转移至该地区。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危害与防治产生的原因造成的危害防治措施森林破坏自然原因:森林火灾、病虫害;人为原因:毁林开荒、砍伐薪柴、商业采伐等洪水频发、水土流失加剧、土
15、地沙化、河道淤塞、温室效应增强、物种灭绝等封山育林、采育结合、退耕还林,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草地退化自然原因:气候异常、降水减少;人为原因:过度放牧、过度农垦载畜量下降,草地生态环境恶化,还会使整个自然环境发生变化控制人口数量、改善经济结构、退耕还草、牲畜舍饲等产生的原因造成的危害防治措施湿地干涸自然原因:沉积物自然充满湖泊和沼泽人为原因:土壤侵蚀、环境污染、围湖造田等气候恶化、水旱灾害加剧、水污染加重、生物多样性减少等加大对湿地保护的宣传,加强湿地保护立法和执法,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退耕还湿地生物多样性减少自然原因:自然灭亡人为原因:狩猎、污染,森林、草地、湿地等生态系统的破坏将恶化人类生
16、存环境,限制人类生存发展机会的选择,甚至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扩大自然保护区,建立生态走廊、采育结合、合理放牧、实行禁渔期制度分析某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步骤分析区域地理环境特征剖析区域生态环境问题构建生态环境变迁的因果链总结与之相关的其他生态环境问题。其中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分析具体可从以下思路展开:(1)自然原因分析地形原因(海拔、地势起伏状况、地形封闭状况等)。气候原因(热量条件、降水条件、风力、风向等)。土壤原因(土壤组成、肥力、质地等)。植被原因(疏密状况、季节变化等)。河流原因(流量大小、侵蚀强度或沉积强度等)。(2)人为原因分析人口增长。农业结构与生产方式。能源消费结构与工业生产方式
17、。生产技术与政策导向。阅读材料,完成下题。辽河三角洲双台河口(即辽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全国最大的湿地自然保护区,连成片的芦苇荡形成达120万亩的苇田,是东北亚内陆和环西太平洋鸟类迁徙的重要“中转站”、越冬地和繁殖地;苇田东面是大面积的生态稻田;在苇田里面,还错落分布着一些油田。下图为辽河三角洲景观类型及面积变化图。分析19861994年间辽河三角洲芦苇田面积变化的主要原因及产生的影响。解析:从图中景观类型及面积变化分析原因。芦苇田面积减少会对生物、水文、气候等生态环境产生影响,同时也会导致经济效益下降。答案:面积减小的原因:人类种植水稻、养殖虾蟹等占用苇田;人类开发油气资源摧毁苇田;泥沙淤
18、积导致部分芦苇沼泽地地势增高,苇田逐步退化。影响:候鸟栖息地缩小,生物多样性减少;净化水质功能下降;抵御海浪侵蚀功能下降,海岸线后退;蓄水调洪功能下降;调节气候的功能下降;为造纸提供原料减少,经济效益下降。高频考点三 资源问题与资源的利用与保护1(2016全国丙卷)长江刀鱼是洄游性鱼类,每年春天从长江口进入长江干流、支流以及通江湖泊湿地产卵、孵化。长江刀鱼曾经是寻常百姓家餐桌上的美味佳肴。近年来长江刀鱼资源严重衰竭。分析导致长江刀鱼资源衰竭的原因并提出保护措施。解析:刀鱼资源衰竭的原因,应从人工捕捞数量的增多、湿地减少以及环境污染等角度分析。保护措施应针对衰竭的原因进行分析,如合理规划捕捞量、
19、改善刀鱼的生存环境、人工养殖等。答案:原因:过度捕捞;河湖湿地减少;水体污染。(其他合理答案均可)措施:禁止过度捕捞,规定休渔期;保护湿地;治理河流污染;人工孵化、放养鱼苗等。(其他合理答案均可)2(2014全国卷)坡耕地上的切沟由流水侵蚀而成。下图为切沟景观。指出切沟对坡耕地的危害,并提出防治措施。解析:切沟主要由流水侵蚀而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流水侵蚀作用的特点,根据流水侵蚀作用的特点提出防治措施。答案:危害:切沟分割土地,损坏耕地,妨碍耕作,(严重时可阻断交通);加大土壤侵蚀量(切沟形成后,水流集中,冲刷能力增强,水土流失加剧)。防治措施:调整耕作方式,防止水流集中(如等高耕作、间作、
20、修地埂等);修建引水排水设施(如修建排水沟等);(在水流集中区域)设置障碍(如草地、灌丛等);在切沟中修建拦水坝(谷坊);切沟填埋。资源问题产生原因与应对措施的分析思路(1)资源问题主要表现为资源短缺问题根本原因是人类不合理活动与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消耗激增。(2)应对资源短缺问题的措施“开源”和“节流”“开源”的具体举措:不断增加资源的探明储量;扩展开发的范围和渠道;开发新的资源和能源。“节流”的具体举措:加强节约,利用科技,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资源的浪费。环境问题类题目的答题技巧(1)理清环境问题的类型、表现与分布首先从题目所给图、表、文字等资料中判断出环境问题是什么,属哪种类型,其表现特征
21、和分布如何等。每类环境问题都有不同的表现、分布等特征。弄清类型,使容易与自己已有的有关环境问题的知识结构进行联系。(2)分析环境问题的成因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一般来讲着重分析人为原因,多数是因为不合理利用资源和能源,但不要忽略自然原因。明确成因,有助于环境问题的解决。(3)总结环境问题的后果与危害环境问题带来的后果是什么,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带来哪些影响,要能准确全面地进行分析。例如,温室效应的加剧对地理环境和人类的生产与生活产生的重大影响等。(4)归纳解决的措施和建议针对环境问题的成因、危害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这是对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与训练。1下图为我国
22、一次能源消费量及消费结构示意图。分析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的特点并从能源消费的角度提出我国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措施。解析:根据柱状图提供的信息从能源消费总量、煤炭和石油消费比重、其他能源消费比重进行分析。全球气候变暖主要是因为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过大,故应对措施应从提高资源利用率、开发新能源等角度进行分析。答案: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呈上升趋势;煤炭、石油的消费比重呈下降趋势,但仍然是我国主要消费能源;天然气、水电、核电、风电的消费比重呈上升趋势。措施: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资源的利用率,走集约化经营之路;减少煤炭、石油的消费,推广使用清洁能源;加快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等。(两点即
23、可)2根据材料,回答问题。下表是19842009年新疆某县人口、牲畜增长及草场退化情况。牧民人口(万人)牲畜存栏量(万头)可利用草场面积(万亩)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亩产草量下降率(%)草地退化面积(万亩)草地退化率(%)1984年2009年1984年2009年1.43.119.4651800254777443简述该县草场退化的原因并说明可能带来的问题。解析:草场退化的原因可以从自然和人为两方面考虑,自然原因主要是全球变暖导致该地更加干旱,人为原因主要是过度放牧;草场退化带来的问题主要从牧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两方面作答,干旱地区尤其要注意作答时不能遗漏土地沙化问题。答案:原因:全球气候变暖,蒸发旺盛;人口激增,引起过度放牧,导致草场退化。问题:土地沙化;生态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减少;草场载畜量下降。(答出3点即可)专题强化训练(十四)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