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七单元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1了解俄国农奴制和沙皇专制制度的腐朽性,简述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历史背景。2概述“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3认识废除农奴制后俄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和政治上缓慢变革的原因,分析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1480年,莫斯科公国摆脱蒙古金帐汗国而独立。1547年,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自称沙皇,成为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1649年,沙皇颁布法律大全,确立农奴制。1698年,彼得大帝开始进行改革。1721年,俄国正式改称俄罗斯帝国。19世纪上半期,残酷的剥削和压迫激起了农奴的反抗,农民骚动不断。1825年,一些青年军官
2、试图推翻沙皇专制,发动“十二月党人起义”。18531856年,克里米亚战争,俄国战败。1861年3月3日,亚历山大二世签署“二一九法令”(俄历2月19日),开始农奴制改革。19世纪80年代初,俄国基本完成工业革命。1课程标准(1)了解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历史背景。(2)概述“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3)认识并分析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2高考考点 俄国农奴制改革。3高考真题【例1】(2011山东)下列是一组与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相关的文字和图片。阅读下列材料:上图描绘了被地主宣布“解放”的农民伏在地上亲吻主人脚面的情景。一个目击者回
3、忆农民听取“解放”法令的反应时说,“农民们愁容满面并且低下了头农民中怨声和叫喊越来越高”1876年,一位地主说:“解放法令颁布十五个月后,当我再看到农民时受奴役的所有迹象都已经消失的无影无踪。”请回答:(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俄国废除农奴制的必要性。(2)关于农民获得“解放”,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描述?你认为上述哪一描述较为客观并说明理由。选择,则从改革的积极作用作答,选择,则从农奴制的局限性角度论述。选择从改革的积极作用作答。总之,注意论点和论据前后一致,不可出现前后自我矛盾的现象,能自圆其说,言之有理即可。【解析】第(1)问回顾所学关于俄国废除农奴制的必要性的知识进行作答即可。第(2)问,第
4、一小问出现不同描述的原因应该从发表言论者的不同阶级立场去思考问题,就不难得出正确的结论。第二小问作答时应该先选定观点,再进行论述。选择不同的观点,则论述的角度不同。注意论述和自己所选观点一致。比如(2)描述者的立场不同。若认为较客观,应从农奴制改革由农奴主实施,农民只能被动接受等角度来回答(若回答农奴制改革“解放”了农民,使农民获得了“自由”,农民对此表示感激也可)若认为较客观,应从农奴制改革不彻底,农民依然受到奴役和剥削,农民对此表示不满等角度回答。若认为较客观,应从农奴制改革提高了农民的政治地位,改变了农民的精神面貌等角度回答。【参考答案】(1)农奴制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农奴制激化了俄
5、国社会矛盾;农奴制造成了俄国经济和军事的落后。【例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早在战争开始之前,朕难以忘怀的先皇便曾向我国所有忠实臣民以及世界各强国庄严地发表过声明,消除对我们东方教友的迫害和保卫他们的权利是他唯一的目的和愿望。俄罗斯人!你们的劳动及牺牲不是白费的。伟大的事业已经实现了,虽然这是通过另外一种不能预见的道路来实现的,现在朕可以问心无愧地结束流血牺牲,将宝贵的和平归还朕可爱的祖国。结束克里米亚战争的宣言(1856年3月19日)材料二:然而到了19世纪60年代,它的弱点暴露无遗,内部很不稳定,对外则比想象中虚弱许多。其关键弱点既是政治的,又是经济的。亚历山大二世所推行的改革与其说是振衰
6、起敝的灵丹妙药,不如说是暴露疾病的症状。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请回答:(1)就战争目的、结果和影响批驳材料一中亚历山大二世的观点。(2)为克服材料二中的“关键弱点”,俄国统治者采取了哪一重大举措?它产生了哪些积极作用?并指出这一举措的局限性。【解析】第(1)问考查的是对克里米亚战争的理解。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目的对外争霸,对内维护统治;结果:战败;影响:激化矛盾,导致国际地位下降。第(2)问考查的是对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评价。第一小问举措是推行农奴制改革;第二小问可以从经济、生产关系等方面考虑;第三小问可以从措施内容缺乏全面性,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回答。【参考答案】(1)目的:争夺地区
7、霸权;摆脱统治危机。结果:战败。影响:进一步激化了国内矛盾;导致俄国国际地位下降。(2)举措:推行农奴制改革。积极作用: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农奴获得了一定的自由,生活有所改善。局限性:改革措施缺乏全面性;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知识梳理】【重难突破】1农奴制经济的基本特点及其对俄国产生的影响特点:(1)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农奴制领地是一个自给自足和封闭的整体。地主为出卖而生产粮食(这种生产在农奴制后期特别发达),这是旧制度崩溃的先声。(2)农奴对地主的人身依附是这种经济制度的条件。(3)技术的极端低劣和停滞是这种经济制度的前提和后果。影响:积极方面:农奴制度为俄国集中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为
8、俄国国家的统一和对外扩张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在前工业化时期的俄国,如果没有农奴制这样的方式来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就没有彼得一世强力实行的西化改革,也不会有俄国长期的对外扩张,更不会在1812年的卫国战争中打败拿破仑帝国。农奴制对俄国社会的发展也有很大的负面影响:农奴生活困苦,购买力低下,因而国内市场狭小,商品经济发展缓慢。农奴被束缚在土地上,造成俄国工场手工业缺少自由劳动力。农奴制加强了贵族地主的势力,增大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政治障碍。2亚历山大二世农奴制改革之后俄国农村的变化农奴在法律上获得了人身自由,享有公民的权利;通过交纳赎金而得到了自己的土地,拥有土地的合法权利。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但
9、农奴制残余仍大量存在。改革后,俄国农业资本主义缓慢发展,农业生产具有资本主义特征,农业生产商品化、专业化,出现了谷物区、畜牧区、亚麻区、甜菜区、马铃薯区等,商品化农产品增加,机器使用越来越广泛。农村中资本主义经济成分形式增长,出现了一批使用雇佣劳动力的农业资产阶级,使用雇佣劳动成为日益普遍的现象,地主被迫按资本主义原则来改组经济。俄国农业资本主义存在有很大的畸形发展的现象。从经济结构来看,改革后,俄国基本上还是一个靠输出谷物换取外国工业品的农业国,80%左右的人口仍在村社的份地或地主的土地上从事传统的农业生产,2/3的国民经济产值来自农业。改革后农民很快出现分化,既出现了一大批失去土地的贫苦农
10、民的工农业雇佣领导者,也造就了一部分富农。3农奴制改革后,俄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俄国资本主义经济较西欧、美国仍然落后。俄国不具备建立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的条件,工业经济的资源配置处于人为的扭曲状态,经济效益的低下,工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没有占绝对优势。长期内部积累的缺乏,使俄国对外国资本,尤其是法国资本依赖严重。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非常不平衡:工业发展布局不平衡:工业生产主要集中在莫斯科等几个主要地区。工业部门发展的不平衡:工业总体发展处于相当落后的状态,但某些特定生产领域进入到世界先进水平。企业发展水平的不平衡:在政府主导型工业经济政策下,俄国工业的发展较早出现最新的垄断资本,到20
11、世纪初,5%的大企业仍然控制着俄国50%以上的工业经济生产,十几家大银行控制着全国约80%的资本。【他山之石】1克里木战争的结果:俄国接受苛刻的巴黎和约,和约禁止俄国在黑海拥有舰队和海军基地,俄国将比萨拉比亚南部和多瑙河口交给摩尔多瓦公国,将卡尔斯归还给土耳其。2俄国农奴制改革前,大量进步文学家和思想家用作品抨击沙皇和农奴制。如果戈里的死魂灵,赫尔岑的谁之罪,涅克拉索夫的在俄罗斯谁能快乐而自由,杜勃罗留波夫的黑暗王国中的一线光明,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怎么办,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被侮辱与被损害的。3日俄战争:19041905年,争夺朝鲜和中国东北的一场帝国主义战争。俄国战败,动摇沙皇根基,1905年出现
12、“流血星期日”事件,引发全国性的革命,许多城市出现工人自治政府“苏维埃”,军队骚动,“波将金”号战舰起义,最严重的是遍及全国的农民暴动。4斯托雷平土地改革:1905年革命使沙俄认为农村要扶持大批富农,保护贵族利益。1906年斯托雷平开始新的土地改革:农民带着份地退出村社;独立的农民可购买超过定额的份地。改革后出现经济大发展,俄国成为“欧洲谷仓”,和世界最大农业出口国,并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繁荣。但“扶强抑弱”不顾及贫农利益,社会矛盾激化,反而使农民失去对沙皇信任,沙俄处于革命的前夜。一、选择题 11861年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的主要作用是()造成资本的集中 扩大了国内市场 提供了自由劳动力 强化了中
13、央集权 A B C D【解析】废除农奴制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资本,但“资本的集中”是垄断形成中出现的。农奴制是专制的,改革前的新思潮即反专制,要求扩大民主,故不符合史实,答案是C。C2“(废除农奴制)农业就不会有什么问题了吗?一些田地难道不会休耕?一些谷仓难道不会空吗?毕竟,我们市面上的面包大部分不是由自由农民生产出来的而是出自贵族离开了主人的管束,农民只会贪杯、干坏事。”十九世纪俄国出现的这种说法,代表了哪一部分人的意见()A沙皇B资产阶级C封建贵族D农奴【解析】材料中的言论主张不要废除农奴制。应当从废除农奴制将损害哪些人的利益的角度去思考,答案为C。C3下列改革方案中,最符合俄国历史
14、发展需要的是()A增加对农奴和土地的控制B解放农奴得到赎金投资工业C分给农民土地,但农民需要服役D把土地分给农奴,不需要农民服役【解析】注意题目中的“最”,要求选出最佳选项。从俄国的时代背景看,俄国最需要的和最先进的发展方向是工业化道路,因此答案为B。B4“臭名昭著的解放实际上是对农民进行残酷的掠夺,是对农民施行一系列的暴行和一连串的侮辱。”列宁认为“解放”是“对农民进行残酷的掠夺”,主要是因为()A改革允许农民获得人身自由B农民付出的赎金高于当时地价二三倍C解放后的农民还要受到村社的管理D农民只获得了贫瘠和耕作不便的土地【解析】列宁所说的“残酷的掠夺”“侮辱”“暴行”,是从农民受到损害的角度
15、阐述的,农奴制对农民的损害中,最基本的是经济损害,选择B选项最合适。B5下列推论属于哪种情况()大前提:农奴制改革是在封建地主的主持下进行的。小前提:农奴制改革是对农民的一次大规模掠夺。结论:农奴制改革是封建性质的改革。A大前提正确,小前提错误,结论错误B大前提错误,小前提错误,结论正确C大前提正确,小前提正确,结论错误D大前提正确,小前提正确,结论正确【解析】农奴制改革虽然是在封建地主的主持下进行的,但它的内容从根本上来讲却是资产阶级性质的,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成为俄国历史上一个重要转折点。C二、非选择题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农民革命的威胁迫使政府开始准备农村改革。甚至沙皇及其赖以存在的
16、支柱农奴地主也意识到必须破除农奴制。中等地产的贵族希望农业沿着资本主义方向发展,这些地主占全部地主半数,占有大部分农奴。农奴主也好,自由派也好,他们所关心的都是防止农民革命,想用和平的方法,以让步和妥协为代价使俄国的农村转入资产阶级的逐渐改革,从而把权利和土地留在地主手中。苏联通史材料二:1861年“解放”法令载:“农民这样获得一定数量的土地为私产后,因为赎买了土地,他们就摆脱对地主的义务,而成为拥有私产的完全自由的农民”材料三:1863年沙皇政府的一份文件中称:“农民抱怨负担的义务过重,特别是在原来利用的附属地面积超过了现有份地的那些地方;他们不肯缴代役金;他们拒绝服役或希望保留原来三天劳役
17、的办法。”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俄国社会各阶层(或阶级)对农奴制的基本态度如何?他们持这种态度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材料二表明农奴解放后获得了哪些权益?(3)材料三中“农民抱怨负担的义务过重”的原因是什么?(4)综合上述材料,概要指出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影响。【解析】第(1)(2)两问的答案从材料原文中提取。第(3)问注意1863年这个时间,此时农奴已经得到自由,但依然反抗。第(4)问利用所学历史知识回答,组织答案的时候注意一分为二的观点。【参考答案】(1)主张废除农奴制。原因:农民起义威胁沙皇的统治;农奴主和资产阶级自由派想通过改革巩固和扩大自己的既得利益。(3)农民所付的赎金比当时的地价
18、还高;农民并没有完全摆脱封建义务获得完全自由。(4)是继彼得一世改革之后俄国向现代化迈出的重要步骤,推动了俄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但改革很不彻底,保留大量封建残余,同时对农民大肆掠夺,使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农民纷纷举行暴动。(2)农民成为拥有私产和拥有一定身份自由的人;农民还可以赎买一份土地。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906年,斯托雷平开始推行新的土地改革:农民可以带着份地退出村社,独立的农民可以购买超过定额的份地。土地改革促成了被称为“斯托雷平奇迹”的经济大发展,俄国粮食产量一举超过西方三大粮食出口国的总和,俄国成为“欧洲粮仓”和世界最大的农业出口国,改革期间,国民总收入增长78.8%。摘编自岳
19、麓版俄国农奴制改革材料二:斯托雷平改革,解放的对象,是最广大的反对力量,这是所有体制性改革倡导者面临的悖论性历史命运和现实窘境。斯托雷平改革头4年,农民反抗活动比18901909年的平均每年80次,陡增至平均每年3000次,增加38倍。个体农民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由于规模小,成本高,难以为继,因而村社组织生产,具有生产规模和基本生活保障,绝大多数农民,富农除外,都依赖于村社。斯托雷平打碎村社的改革,等于打碎贫下中农栖身的最后一块舢板,把他们完全抛向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汪洋大海。摘自王云龙土地:农民的失乐园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俄国进行新的土地改革的原因。(2)根据材料一、
20、二,评价斯托雷平土地改革,并谈谈从中得到的启示。(2)评价:这是一场农民土地私有化的资本主义改革。它推动了俄国的经济尤其是农业的发展,是对1861年改革的发展。但是它不顾贫农利益,加剧了农村的贫富分化,社会矛盾激化。启示:改革应该兼顾各方利益,保障弱势群体,实现和谐发展。【参考答案】(1)原因: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中,农民获得的份地有限,农民被村社组织束缚,不利于俄国进一步发展。8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曾说过:“我不愿农民过得优厚,但我要防止俄国暴动。我认为,我们把农民同土地割裂就会点燃俄国。”“假使要我签字连同土地一起解放农奴,我宁肯把手指砍掉。”苏俄史材料二:对自己全部
21、土地仍保持所有权的地主,在农民向他履行规定的义务的条件下,让农民长期使用他们所居住的房屋、法令中所规定的义务,在这种过渡下的农民称为暂时义务农。俄国1861年改革法令材料三:农民这样获得一定数量的私产后,因为赎买了土地,他们就摆脱了对地主的义务,而成为拥有完全自由的农民。俄国1861年改革法令材料四:农民未能正确理解陛下所赋予他们的权利,他们还有希望获得绝对的自由,并完全占有贵族的土地。只有采取强制及严厉手段,才能使农民相信地主的要求是合法的。1862年沙皇政府第三厅报告请回答:(1)材料一中,亚历山大二世心理上有何矛盾之处?他为什么会有这种矛盾心理?(2)依据材料二、三分析“暂时义务农”与“
22、完全自由的农民”权利有何区别?(3)材料三中对农奴法律地位变化的结论是否符合实际?为什么?(4)依据材料四推断农奴与地主之间矛盾产生的原因是什么?(5)材料四反映出1861年改革的目的是什么?【解析】充分利用四则材料的信息,结合俄国农奴制改革的知识来作答。【参考答案】(1)给农民土地,但不能彻底解放农民,既要防止农民暴动,又要维护农奴主的统治。(2)暂时义务农只有使用房屋和一定数量土地的权利。完全自由的农民可以通过赎买拥有私产。(3)不符合实际。改革后取得“自由”的农民还要受控制在地主贵族手中的村社管理,农民对地主的经济依附关系依然存在。(4)农民“希望获得绝对自由,并完全占有贵族的土地”。(
23、5)改革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地主贵族的利益。9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随着克里米亚的灾难,农奴的不断上升的压力变得不可抗拒起来,尼古拉的继任者亚历山大二世把解放农奴当作代替革命的唯一办法。贵族赞成解放农奴是为了利用日益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欧洲对谷物的不断增长的需求。较有远见的贵族都赞同把农奴从以往一向将他们束缚在小块土地上的契约中解放出来。这样,贵族打算将小块土地联成一片,采用有效的、大规模的农业技术,并仅仅雇佣从前的农奴做散工而无须供养整个迅速增长的农奴人口。解放农奴的影响是如此深远,以致其他一系列改革证明是不可避免的,其中包括法院系统和地方政府的改革。工厂工人的数目从1865年的381000人上升到
24、1890年的162000人,进而上升到1898年的3000000人。在以后数十年中,随着农民人数迅速增加,他们对土地的渴望也相应增长,变得愈来愈不满足于现状。农民不满的另一根源是难以忍受的沉重的税收负担。他们不仅要为他们在1861年时得到的土地交纳赎地费,而且还要交纳各种地方税。此外,他们还要负担俄国工业化的大部分费用,因为很高的保护关税使他们所购买的制成品的费用上升。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以两国的幅员、实力来看,当时公认俄国远在日本之上。所以当日胜俄败的结果一出,立宪派就借此大做文章,宣传说这场战争“非军队之竞争,乃政治之竞争。卒之日胜而俄败,专制立宪,得失皎然”。“此非日俄之战,而立宪、专制二政体之战也”。“以小克大,以亚挫欧,赫然违历史之公例,非以立宪不立宪之义解释之,殆为无因之果。”摘自雷颐日俄战争与立宪风潮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背景及作用。(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日俄战争俄国战败的原因。【参考答案】(1)背景:克里米亚战争失败,社会矛盾尖锐,沙皇担心革命,贵族希望农业实行资本主义化生产。作用:推动政治司法改革;工业化发展;人均土地的不足与赋税的沉重加剧了农民的不满。(2)俄国改革局限多,仍然实行沙皇专制;日本明治维新全面深入,实行君主立宪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