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8优化方案-新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专题四-地表形态的塑造 .ppt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39147 上传时间:2024-05-26 格式:PPT 页数:74 大小:9.0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优化方案-新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专题四-地表形态的塑造 .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4页
2018优化方案-新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专题四-地表形态的塑造 .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4页
2018优化方案-新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专题四-地表形态的塑造 .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4页
2018优化方案-新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专题四-地表形态的塑造 .ppt_第4页
第4页 / 共74页
2018优化方案-新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专题四-地表形态的塑造 .ppt_第5页
第5页 / 共74页
2018优化方案-新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专题四-地表形态的塑造 .ppt_第6页
第6页 / 共74页
2018优化方案-新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专题四-地表形态的塑造 .ppt_第7页
第7页 / 共74页
2018优化方案-新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专题四-地表形态的塑造 .ppt_第8页
第8页 / 共74页
2018优化方案-新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专题四-地表形态的塑造 .ppt_第9页
第9页 / 共74页
2018优化方案-新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专题四-地表形态的塑造 .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74页
2018优化方案-新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专题四-地表形态的塑造 .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74页
2018优化方案-新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专题四-地表形态的塑造 .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74页
2018优化方案-新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专题四-地表形态的塑造 .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74页
2018优化方案-新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专题四-地表形态的塑造 .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74页
2018优化方案-新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专题四-地表形态的塑造 .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74页
2018优化方案-新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专题四-地表形态的塑造 .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74页
2018优化方案-新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专题四-地表形态的塑造 .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74页
2018优化方案-新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专题四-地表形态的塑造 .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74页
2018优化方案-新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专题四-地表形态的塑造 .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74页
2018优化方案-新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专题四-地表形态的塑造 .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74页
2018优化方案-新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专题四-地表形态的塑造 .ppt_第21页
第21页 / 共74页
2018优化方案-新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专题四-地表形态的塑造 .ppt_第22页
第22页 / 共74页
2018优化方案-新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专题四-地表形态的塑造 .ppt_第23页
第23页 / 共74页
2018优化方案-新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专题四-地表形态的塑造 .ppt_第24页
第24页 / 共74页
2018优化方案-新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专题四-地表形态的塑造 .ppt_第25页
第25页 / 共74页
2018优化方案-新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专题四-地表形态的塑造 .ppt_第26页
第26页 / 共74页
2018优化方案-新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专题四-地表形态的塑造 .ppt_第27页
第27页 / 共74页
2018优化方案-新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专题四-地表形态的塑造 .ppt_第28页
第28页 / 共74页
2018优化方案-新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专题四-地表形态的塑造 .ppt_第29页
第29页 / 共74页
2018优化方案-新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专题四-地表形态的塑造 .ppt_第30页
第30页 / 共74页
2018优化方案-新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专题四-地表形态的塑造 .ppt_第31页
第31页 / 共74页
2018优化方案-新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专题四-地表形态的塑造 .ppt_第32页
第32页 / 共74页
2018优化方案-新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专题四-地表形态的塑造 .ppt_第33页
第33页 / 共74页
2018优化方案-新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专题四-地表形态的塑造 .ppt_第34页
第34页 / 共74页
2018优化方案-新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专题四-地表形态的塑造 .ppt_第35页
第35页 / 共74页
2018优化方案-新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专题四-地表形态的塑造 .ppt_第36页
第36页 / 共74页
2018优化方案-新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专题四-地表形态的塑造 .ppt_第37页
第37页 / 共74页
2018优化方案-新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专题四-地表形态的塑造 .ppt_第38页
第38页 / 共74页
2018优化方案-新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专题四-地表形态的塑造 .ppt_第39页
第39页 / 共74页
2018优化方案-新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专题四-地表形态的塑造 .ppt_第40页
第40页 / 共74页
2018优化方案-新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专题四-地表形态的塑造 .ppt_第41页
第41页 / 共74页
2018优化方案-新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专题四-地表形态的塑造 .ppt_第42页
第42页 / 共74页
2018优化方案-新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专题四-地表形态的塑造 .ppt_第43页
第43页 / 共74页
2018优化方案-新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专题四-地表形态的塑造 .ppt_第44页
第44页 / 共74页
2018优化方案-新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专题四-地表形态的塑造 .ppt_第45页
第45页 / 共74页
2018优化方案-新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专题四-地表形态的塑造 .ppt_第46页
第46页 / 共74页
2018优化方案-新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专题四-地表形态的塑造 .ppt_第47页
第47页 / 共74页
2018优化方案-新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专题四-地表形态的塑造 .ppt_第48页
第48页 / 共74页
2018优化方案-新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专题四-地表形态的塑造 .ppt_第49页
第49页 / 共74页
2018优化方案-新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专题四-地表形态的塑造 .ppt_第50页
第50页 / 共74页
2018优化方案-新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专题四-地表形态的塑造 .ppt_第51页
第51页 / 共74页
2018优化方案-新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专题四-地表形态的塑造 .ppt_第52页
第52页 / 共74页
2018优化方案-新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专题四-地表形态的塑造 .ppt_第53页
第53页 / 共74页
2018优化方案-新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专题四-地表形态的塑造 .ppt_第54页
第54页 / 共74页
2018优化方案-新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专题四-地表形态的塑造 .ppt_第55页
第55页 / 共74页
2018优化方案-新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专题四-地表形态的塑造 .ppt_第56页
第56页 / 共74页
2018优化方案-新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专题四-地表形态的塑造 .ppt_第57页
第57页 / 共74页
2018优化方案-新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专题四-地表形态的塑造 .ppt_第58页
第58页 / 共74页
2018优化方案-新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专题四-地表形态的塑造 .ppt_第59页
第59页 / 共74页
2018优化方案-新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专题四-地表形态的塑造 .ppt_第60页
第60页 / 共74页
2018优化方案-新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专题四-地表形态的塑造 .ppt_第61页
第61页 / 共74页
2018优化方案-新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专题四-地表形态的塑造 .ppt_第62页
第62页 / 共74页
2018优化方案-新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专题四-地表形态的塑造 .ppt_第63页
第63页 / 共74页
2018优化方案-新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专题四-地表形态的塑造 .ppt_第64页
第64页 / 共74页
2018优化方案-新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专题四-地表形态的塑造 .ppt_第65页
第65页 / 共74页
2018优化方案-新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专题四-地表形态的塑造 .ppt_第66页
第66页 / 共74页
2018优化方案-新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专题四-地表形态的塑造 .ppt_第67页
第67页 / 共74页
2018优化方案-新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专题四-地表形态的塑造 .ppt_第68页
第68页 / 共74页
2018优化方案-新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专题四-地表形态的塑造 .ppt_第69页
第69页 / 共74页
2018优化方案-新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专题四-地表形态的塑造 .ppt_第70页
第70页 / 共74页
2018优化方案-新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专题四-地表形态的塑造 .ppt_第71页
第71页 / 共74页
2018优化方案-新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专题四-地表形态的塑造 .ppt_第72页
第72页 / 共74页
2018优化方案-新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专题四-地表形态的塑造 .ppt_第73页
第73页 / 共74页
2018优化方案-新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专题四-地表形态的塑造 .ppt_第74页
第74页 / 共74页
亲,该文档总共7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专题四 地表形态的塑造 专题四 地表形态的塑造 岩石圈物质循环与内力作用角度 1 岩石圈物质循环(2016高考江苏卷)下图为地球系统物质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 12 题。(双选)1关于图中所示箭头代表的地质作用,正确的是()A指化学沉积作用B指搬运作用C指成岩作用D指火山喷发作用2地球内部圈层与大气圈的关系是()A生物圈是大气中的碳进入内部圈层的纽带B地球内部能量的释放导致全球气候变暖C火山活动使地球内部的碳释放到大气圈D大气圈吸收太阳能使地球内部不断增温解析:第 1 题,图中表示一些离子在水的作用下形成岩石,属于化学沉积作用;箭头由土壤/沉积物指向沉积岩,应为固结成岩作用;是由变质岩转化为土壤

2、/沉积物的过程,应为外力对岩石的破坏作用;所示箭头岩浆的一些物质进入大气,是火山喷发作用形成的。第 2 题,生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进入生物体内,再通过地壳物质循环进入内部圈层,所以说生物圈是大气中的碳进入内部圈层的纽带;火山活动使地球内部的物质进入大气中,岩浆中的碳释放到大气圈。全球气候变暖是近现代事件,而地球内部能量的释放从地球诞生后一直存在。大气圈属于地球的外部圈层,其吸收太阳能不会到达地球内部。答案:1.AD 2.AC角度 2 内力作用与地貌(2016高考浙江卷)下图为某河谷地质、地貌剖面图,图中地层年代由到变老。图中阶地(用 T 表示,数字下标表示阶地的级数)指由河流作用形成的高出洪

3、水位的阶梯状地貌。此河段阶地主要由于地壳抬升形成。完成 34 题。3对河谷处的地质构造类型和两侧地壳抬升幅度的判断,正确的是()A向斜 东侧大 B背斜 东侧小C向斜 西侧大D背斜 西侧小4矿产调查发现,在此河段的河床沙中有某种贵重金属矿产,但由于河水深不易开采。图中所示地点可能找到这种贵重金属矿物的是()A甲B乙C丙D丁解析:第 3 题,从题干中看,地层年代由到变老,仔细读图,图中河谷处的岩层呈现中间新、两翼老的特点,说明该河谷的地质构造为向斜。图中河谷西侧的阶地较东侧陡,说明西侧地壳抬升幅度大。第 4 题,从题干信息看,该种贵重金属矿产在河床沙中,要在较为好的沉积环境中才能发现。图中甲乙丙丁

4、四地中,乙地所在阶地面积较大,沙、卵石的沉积厚度较大,沉积环境最好,甲地沉积物为黏土,丙地和丁地位置高。答案:3.C 4.B(2017高考江苏卷)下图为某地区的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 56 题。5地质构造和岩层形成的先后顺序是()A甲乙丙B乙丙甲C丙乙甲D丙甲乙6在地质演化过程中,形成褶皱的次数是()A1B2C3D4解析:第 5 题,据图可知,甲为砂岩层,乙为断层,丙为岩浆岩。图中甲岩层未被岩浆岩冲断,故甲的形成晚于丙;丙处岩浆岩形成晚于乙断层上覆侵蚀面,故三者形成的先后顺序为乙丙甲。第 6 题,图示地质剖面图上没有一个完整的褶皱构造,但褶皱构造留下的痕迹岩层倾斜比较明显。图中甲处岩层和被乙

5、断层错断的岩层明显倾斜,且倾角不同,表明这是两次褶皱造成的。答案:5.B 6.B1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图中分别表示冷却凝固作用、外力作用、变质作用、重熔再生作用。2地质剖面图的判读技巧(1)建立正常地层的特点模型岩层平行分布,老岩层在下、新岩层在上,说明地壳下沉,没有受到挤压力或拉张力作用。岩层弯曲,说明岩层受挤压力作用。岩层平直但有断层出现,说明受强大张力作用。(2)判断地质剖面图中的特点是否弯曲背斜或向斜的地质构造。是否有断层线断层地质构造。是否有岩层上下错位地垒或地堑的地质构造。(3)判断岩层新老关系正常状态的岩层下老上新。背斜两翼新、中间老;向斜两翼老、中间新。侵入岩层的岩体侵入的岩体要比

6、被侵入的岩层新,形成时间晚。(4)分析岩层缺失原因若某岩层缺失,一种情况是形成该岩层时,地壳上升,没有形成该岩层;另一种情况是该岩层形成后,由于地壳上升,将该岩层全部侵蚀掉。(5)判断构造地貌构造地貌是由于内力作用形成的地貌类型,如背斜山(谷)、向斜谷(山)、断层谷、断层崖、断块山等。(2017嘉兴测试)沘江是澜沧江上游的一条主要支流,流域内分布着全国最大的铅锌矿区,是重要的有色金属生产基地。读沘江及周边地区地质剖面图,完成 12 题。1在沘江流域实施了梯级开发,其主要目的是()A增加发电量 B增强通航能力C防洪与抗旱D促进旅游业2沘江谷地的地质构造是()向斜 背斜 地垒 地堑ABCD解析:第

7、 1 题,沘江位于横断山区,地势崎岖,但流域内是重要的有色金属生产基地,它属于动力导向型工业,故梯级开发的目的是发展水电。第 2 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沘江位于地堑构造中的向斜槽部。答案:1.A 2.D(2017温州模拟)考古界人士常说:“汉墓十室九空”。“沉海昏,立吴城”在鄱阳湖边流传了 1 600 多年。近年来,鄱阳湖出现了史上少有的低水位,让海昏侯墓呈现在人们面前。下图为鄱阳湖周边地区地质剖面图。据此完成 34 题。3关于图示区域的地质活动描述正确的是()A图示范围内的岩石均是沉积岩B庐山的隆起主要是断裂抬升C图示地质过程中,鄱阳湖湖心西移DP 地的地质地貌是背斜谷4结合材料判断,海昏侯墓保

8、存完好主要得益于()A地壳运动,沉入湖底久B地质稳定,环境变迁小C加强保护,人为破坏少D岩性坚硬,外力侵蚀弱解析:第 3 题,从图中可知花岗岩为岩浆岩,石英砂岩和片麻岩属于变质岩,A 错;庐山是断层抬升而成,B 对;从图中可知鄱阳湖向东南移动,C 错;P 为断层抬升侵蚀而成,D 错。第 4题,从材料中可知由于鄱阳湖水位降低,海昏侯墓才出露;结合地质剖面图,可推测该墓保存完好得益于地壳断裂下陷,使墓地沉入湖底。答案:3.B 4.A(2017天一大联考)图 1 为某区域等高线示意图,图 2 示意图 1 中两点之间的地形变化过程(阶段一阶段三为由早到晚)。据此完成 56 题。5下列地形区的形成原因与

9、图中之间地形变化原因相似的是()A富士山区B落基山脉C东非大裂谷D墨累达令盆地6与图中处地势高低变化呈正相关的地理要素是()A动物复杂程度B植被产草量C流水侵蚀力度D岩石风化程度解析:第 5 题,根据图文材料可知,西部地形隆起地区是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形成的安第斯山。富士山是由火山喷发形成的;落基山是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相互碰撞,地壳隆起形成的;东非大裂谷位于非洲板块内部;墨累达令盆地位于印度洋板块内部。第 6 题,根据图示可知,处地势在逐渐增高,之间的山地增高更显著。随着处地势的逐渐增高,来自太平洋的西风气流逐渐被阻挡,处位于山地背风坡,降水量减少,动物复杂程度、植被产草量、流水侵蚀力度

10、均在下降,而随着降水量减少,干旱加剧,岩石风化程度增加。答案:5.B 6.D(2017苏锡常镇四市调研)“玉中之王”和田玉是中元古代晚期古海洋中的白云岩(镁含量较高的碳酸岩)在高温高压特殊环境下重结晶形成的。如图是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甲戊”表示岩浆和三大类岩石。据此回答 78 题。7和田玉属于()A甲B乙C丙D丁8和田玉形成过程可以简单概括为()A(b1b2)aB(e1e2)dCe1De2解析:第 7 题,从题干中可知和田玉基岩是白云岩,属于沉积岩,然后经变质作用而形成和田玉,从图中“风化物”指向可知戊为沉积岩,丁为变质岩。第 8 题,根据材料可知,和田玉的形成过程可以简单地概括为沉积岩转变

11、为变质岩的过程,与图中 e1 相吻合。答案:7.D 8.C 外力作用及对地貌的影响角度 1 流水作用及对地貌的影响(2017高考全国卷)洪积扇是河流、沟谷的洪水流出山口进入平坦地区后,因坡度骤减,水流搬运能力降低,碎屑物质堆积而形成的扇形堆积体。如图示意贺兰山东麓洪积扇的分布,除甲地洪积扇外,其余洪积扇堆积物均以砾石为主。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且耕地主要分布在洪积扇边缘。据此完成 13 题。1贺兰山东麓洪积扇集中连片分布的主要原因是贺兰山东坡()A坡度和缓 B岩石裸露C河流、沟谷众多D降水集中2与其他洪积扇相比,甲地洪积扇堆积物中砾石较少的原因主要是()降水较少山地相对高度较小河

12、流较长风化物粒径较小ABCD3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的主要原因是()A海拔较高B土层浅薄C光照不足D水源缺乏解析:第 1 题,据材料可知,洪积扇是河流、沟谷的洪水流出山口进入平坦地区后形成的,山地中河流多、沟谷多、降水丰富是其形成的必备条件。洪积扇集中连片分布与山体的坡度和植被覆盖率关系不大;降水集中并不能代表降水多。第 2 题,砾石颗粒较大,甲地洪积扇堆积物中砾石较少,说明流水搬运能力较弱,沉积能力较强。山地相对高度小会导致水流速度较慢,流水搬运能力较弱;河流流程较长,大颗粒的砾石在河流的中上游沉积。第 3 题,据图可知,贺兰山东麓南部山地高差大,坡度陡,河流搬运能力强,沉积物颗

13、粒大,土壤较少,土层浅薄。贺兰山东麓南部洪积扇众多,河流较多,水源丰富;据图可看出,贺兰山东麓洪积扇所在地区海拔接近;贺兰山东麓为迎风坡,其南部和北部降水、光照条件相近。答案:1.C 2.B 3.B(2016高考全国卷)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在沿海地区经常分布着多条贝壳堤,标志着海岸线位置的变化。下图示意渤海湾沿岸某地区贝壳堤的分布。据此完成 46 题。4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A向陆地方向推进 B向海洋方向推进C位置稳定D反复进退5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并在贝壳堤外堆积。由此()A形成新的贝壳堤B加大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C形成河口三角洲D迫使河

14、流改道6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多条贝壳堤的形成说明河流入海口()A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小B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大C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小D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大解析:第 4 题,读图可知,距今时间越长的贝壳堤距现今的海岸线越远,距今时间越短的贝壳堤距现今的海岸线越近,说明海岸线是处于变动中的。但由于贝壳堤是由海浪将贝类生物搬运至海岸带堆积而形成的,在任一条贝壳堤形成过程中,要使贝类生物稳定堆积,海岸线的位置就要保持稳定。第 5 题,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因此泥沙堆积不会形成新的贝壳堤,A 选项错误;泥沙在贝壳堤外堆积,将使海岸线向海洋方向推进,从而加大

15、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B 选项正确;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不利于泥沙在河口地区堆积,从而不利于河口三角洲的形成,C 选项错误;泥沙在河口地区的堆积作用减弱,有利于河水排泄入海,不会迫使河流改道,D 选项错误。第 6 题,贝壳堤是由海水将死亡的贝类生物搬运至海岸带堆积而形成的;随着河流入海口的泥沙被搬运至贝壳堤外堆积,海岸线将向海洋方向推进,从而加大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旧的贝壳堤失去贝壳源补充而停止生长,新的贝壳堤在河流入海口附近的海岸带发育;由此可知,多条贝壳堤的形成与河流入海口位置多次变动有关。图示地区形成了多条贝壳堤,而且每两条贝壳堤之间相距较远,说明海岸线向海洋推进的速

16、度较快,贝壳堤外泥沙堆积的速度较快,堆积量较大;贝壳堤外堆积的泥沙主要来自河流入海口地区,因此可推测河流入海口地区沉积的泥沙较多。答案:4.C 5.B 6.D(2015高考全国卷)下图示意在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域的某监测剖面上,不同年份水深 2 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起始点是位于海岸一侧的固定点。读图,完成 78 题。719752004 年,该剖面近岸海域海底侵蚀、淤积的变化趋势是()A持续淤积B先侵蚀、后淤积C持续侵蚀D先淤积、后侵蚀8 推测 19921997 年期间()A黄河流域年均降水量增加B黄河入海年径流量减少C黄河流域植被覆盖率降低D黄河沿岸农业灌溉面积减少解析:第 7 题,根据题

17、意,要明确以下关系:该海域海底若以淤积为主,则近海地区海水变浅,那么水深 2 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就变大,反之,该海域海底若以侵蚀为主,则近海地区海水变深,那么水深 2 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就缩小。从图中不难发现,此距离在 1979 年之前不断扩大,说明该时间段海底以淤积为主;1979 年至 2004 年两者距离总体趋势逐渐缩小,说明海底以侵蚀为主,因而该剖面近岸海域海底侵蚀、淤积的变化趋势为先淤积、后侵蚀。故选 D。第 8 题,读图可知,1992 年至 1997 年间,水深 2 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在总体上趋于缩小,说明该海域海底的淤积在持续减弱。由于该海域位于黄河三角洲近

18、岸,所以首先要考虑这是黄河输沙量变小所致。而黄河输沙量变小存在两种可能:一是黄河水量变小导致其搬运能力降低;二是黄河流域的植被覆盖率提高导致入河泥沙量减少。若该时间段黄河流域年平均降水量增加,那么黄河的水量会增大,河流输沙能力会提高,故 A 错;此时段黄河入海年径流量减小,会导致入海泥沙量减少,故 B 正确;黄河流域植被覆盖率降低,进入黄河的泥沙量会增多,故 C 错;黄河沿岸农业灌溉面积减少,也会使黄河水量增加,故 D 错。答案:7.D 8.B角度 2 风力作用及对地貌的影响9(高考全国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在湿润和半湿润地区的湖畔、河边和海滨,偶见规模较小的沙丘群。其形成的主要条件

19、为所在地区沙源丰富、多风、植被稀疏。下图所示区域中,M 处发育了规模较小的沙丘群;H县城附近是著名的风口,冬春季节风力尤为强劲;河流发源于黄土高原地区。(1)分析 M 处附近沙源较丰富的原因。(2)分析 H 县城附近冬春季节风力强劲的原因。(3)某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对 M 处的沙丘群规模是否会扩大产生了争论,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观点。选择你支持的一种观点,为其提供论据。观点 A:M 处沙丘群规模会扩大。观点 B:M 处沙丘群规模不会扩大。解析:首先根据经纬度判断,该地区为河北北部及其附近地区。(1)从图中看出,M 地位于河流下游,河流沉积作用明显,沉积物提供了沙源。半干旱、半湿润地区的河流水量不稳

20、定,枯水季节沉积物露出水面变成干燥的沙源。(2)该地区冬季盛行偏北风,位于河谷交汇地区,河谷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基本一致。(3)选择一种观点,关键是论据能够支持自己的观点。答案:(1)(M 处附近的)河流从黄土高原携带大量泥沙,在河边、河床沉积;(河水水位季节变化大,)枯水季节河床裸露;风沙在此沉积。(2)冬春季节盛行西北季风(偏北风);河谷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基本一致;H 县城附近为河谷交汇之地,(形成风口,导致狭管效应)。(3)观点 A:(M 处沙丘群规模会扩大)论据:该区域西临黄土高原,北临内蒙古高原,大风可将沙尘吹到此处;河流持续搬运泥沙;人类活动用水量增加,导致河床裸露期增长;风出风口后

21、,在 M 地速度降低,风沙在此沉积。或观点 B:(M 处沙丘群规模不会扩大)论据:位于半湿润区,降水较丰富,风沙发生季节短(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节);河流源地及流经地区植树造林保持水土(使河流搬运的泥沙量减少);沙源集中分布在河床与河边,面积较小,不足以形成面积较大的沙丘群;位于山区,附近有水库,沙丘群难以向周围扩展。(选其中一种观点,并提供论据即可)1外力作用形成地貌的形成因素分析分析某一地域的主要外力作用类型,往往可以综合许多因素。(1)气候因素:主要从气温与降水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干旱、半干旱地区:昼夜温差大,降水少,外力作用主要表现为风化作用和风力侵蚀、搬运、堆积作用。湿润地区:降水丰富、地

22、表径流量大,外力作用主要表现为流水的侵蚀、搬运、堆积作用。(2)地质地貌因素:主要分析基岩和地形地势两个方面的影响。石灰岩地区:由于岩石微溶于水,故外力作用往往表现为流水侵蚀、溶蚀作用。地势较高的地区:往往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作用。地势较低的地区:往往表现为堆积作用。地势差异较大的地区:往往表现为流水的侵蚀作用。(3)生物因素:主要分析植被覆盖率高低的影响。植被覆盖率低的地区,往往以侵蚀、搬运作用为主;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生物风化作用显著。2外力作用的空间分布及相应的地貌表现(1)不同区域的主导外力作用不同:干旱、半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多风力侵蚀地貌和风力沉积地貌;湿润、半湿润地区流水作

23、用显著,多流水侵蚀地貌和流水沉积地貌;高山地区多冰川作用,形成角峰、冰斗、“U”型谷、冰碛丘陵等地貌;沿海地区多海浪作用,常见海蚀柱、海蚀崖和沙滩等地貌。(2)同一种外力作用在不同区域形成不同的地貌流水作用:上游侵蚀,中游搬运,下游沉积。因此,上游为高山峡谷,中游河道变宽,下游为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冲积岛等。冰川作用:高山上部侵蚀冰斗、角峰等;山下堆积冰碛丘陵、冰碛湖等。风力作用:在风的源地附近,以侵蚀作用为主,形成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在风力搬运途中,风力减弱会形成沙丘、黄土堆积地貌等。(2017南昌模拟)福建平潭岛东北部的沙地底村北部分布着一座巨大沙丘,沙丘虽与村庄近在咫尺,但沙丘却从不

24、移动,形成“沙不袭村,村不毁沙,人沙和平共处”的地理奇观。沙丘上长有稀疏的植被,覆盖一些黑色碎石。岛上常年盛行东北风,风力达六、七级。据此完成 12 题。1该沙丘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A风力侵蚀作用B风力堆积作用C流水堆积作用D流水侵蚀作用2“沙不袭村”的主要原因是()A地形和河流改变沙粒运动方向B沙丘位于当地山地的背风地带C根系发达的植被固沙作用明显D沙丘上碎石固沙作用明显解析:第 1 题,从题干可知,该岛常年盛行东北风,风力达六、七级,故沙丘为风力堆积作用而形成的。第 2 题,从图中可知沙丘位于两河之间,且沙丘与村庄之间有河流阻隔,且河流与风向一致,故地形和河流改变了沙粒的运动方向,故形

25、成“沙不袭村”的现象。答案:1.B 2.A(2017天津联考)海岸是海陆相互作用地带,贝壳堤是由海洋里大量甲壳生物的遗骸,经过海潮和海浪长期冲刷及搬运,逐渐堆积而形成的,它是古海岸的遗骸。读图回答 35 题。3距今 6000 年以来,渤海湾海岸线的变迁特点及主要原因是()A陆进海退 河流泥沙沉积B陆进海退 海潮、海浪沉积C陆退海进 河流冲刷D陆退海进 海潮、海浪冲刷4距今 2500 年以来形成的两条贝壳堤在图幅南部地区合二为一,是因为()A贝壳堤必须与海岸线平行B南部海平面比北部海平面高C南部河流入海泥沙比北部少D南部地壳下沉与外力堆积速度相当5贝壳堤形成的地质作用是()A流水侵蚀B海浪侵蚀C

26、海浪堆积D流水堆积解析:第 3 题,从图中海岸线的变迁可知距今 6 000 年以来,是陆进海退。渤海湾地区地势低平,落差小,河流侵蚀作用不大;其河流流经黄土高原地区,携带大量泥沙,而该地区地形平坦,泥沙易沉积。第 4 题,由图可知,距今 2 500 年以来形成的两条贝壳堤在图幅南部地区合二为一,是因为南部地壳下沉与外力堆积速度相当。其贝壳堤并不必与海岸线平行,南北部海平面 是一样高的,贝壳堤的形成与海浪堆积有关,与河流入海泥沙关系不大。第 5 题,贝壳堤是由海洋中大量甲壳生物的遗骸,经过海潮和海浪长期冲刷及搬运,逐渐堆积而成,它是古海岸的遗迹,说明贝壳堤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是海浪堆积。答案:3.

27、A 4.D 5.C下图是我国某地沙山的分布及沙山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67 题。6该地的主导风向为()A西南风B东北风C西北风D东南风7沙山迎风坡和背风坡从坡底到坡顶表层沙粒粒径的变化为()A迎风坡由大到小 背风坡由小到大B迎风坡由大到小 背风坡由大到小C迎风坡由小到大 背风坡由小到大D迎风坡由小到大 背风坡由大到小解析:第 6 题,沙山(链)呈东北西南方向延伸,沙山西北坡的坡度较缓且水源丰富,应为迎风坡,故该地主导风向为西北风。第 7 题,迎风坡随着海拔的升高,风力搬运能力减弱,颗粒大的沙子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背风坡一侧,颗粒大的沙子由于重力作用更容易向坡底滑落。答案:6.C 7.B(20

28、17温州模拟)读世界某区域图,完成 89 题。8下列月份中,R 河干流流量最小的是()A2 月B4 月C7 月D12 月9R 河未能塑造出宽阔的河口三角洲。其原因最可能是()海潮顶托作用强上中游地区森林水土保持作用强河口地壳的上升河口泥沙被沿岸洋流向西北搬运ABCD解析:第 8 题,从图中可知 R 河位于赤道附近,且南侧支流较多,北侧支流较少;7 月赤道低气压带移动到赤道以北,南侧支流分布区降水较少,故 R 河干流流量最小。第 9 题,R 河未能塑造出宽阔的河口三角洲,其原因最可能是上中游地区水土保持作用强,对;海潮顶托作用强,泥沙沉积,利于形成三角洲,错;水往低处流,不能表示河口地壳抬升,错

29、;河口泥沙被沿岸洋流向西北搬运,导致河口三角洲不明显,对,故选 D。答案:8.C 9.D热点交汇 地形对其他地理要素的影响角度 地形对其他地理要素的影响(2016高考全国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某科考队于 8 月考察堪察加半岛。考察中发现,堪察加半岛北部发育苔原,南部生长森林;东西向气候区域差异显著;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但冬眠、杂食性且善捕鱼的熊的数量较多;大量来自海洋的鲑鱼溯河流而上,成为熊的重要食物。下图示意堪察加半岛的地形。(1)说明堪察加半岛地形对气候区域差异的影响。(2)某科考队员欲近距离拍摄熊,推测他在甲地选择拍摄点的理由。解析:(1)读图可知,堪察加半岛地

30、形以山地丘陵为主,且山脉大致呈东北西南走向(或南北走向);堪察加半岛属于季风气候区,受地形影响,山脉东西部的降水量存在明显差异;在山区,由于地形高差大,气候的垂直分异较为明显。(2)甲地靠近河流,河流中有熊的重要食物鲑鱼,熊出没的概率大;甲地位于该半岛南部,且海拔较高,森林广布,易于拍摄者隐蔽;甲地位于山脉西侧,地处夏季风的背风一侧,降水较少,晴天较多,便于拍摄。答案:(1)山脉大致呈南北走向,阻挡季风,形成多雨区和雨影区;地形高差大,形成气候垂直差异。(2)河流附近,熊出没的概率大;山地地形,且有森林,便于隐蔽;降水较少,晴天较多,利于拍摄。地形对主要地理环境的影响因素分析环境因素主要影响气

31、候迎风坡降水多,多地形雨,背风坡降水少;随着海拔升高,气温降低,降水也发生变化,形成高山、高原气候;对冬季风的阻挡,使部分区域比同纬度气温高,如四川盆地、云贵高原;对热力环流的影响,如山谷风的形成;影响气候类型的分布及走向河流河流流向,从高处流向低处;河流的落差及流速;河网密度及河流长度,一般平坦地形河网密度大,山地地区河流短小环境因素主要影响土壤一般冲积平原、冲积扇、河口三角洲、部分冲积盆地、山间谷地等地区土壤肥沃、水分条件好农业平原、盆地及山间谷地等平坦地形区,适宜发展种植业,便于机械化操作,而山区适宜发展牧业或林业,便于保持水土,涵蓄水源工业大气污染严重的工业布局在开阔的地形中,封闭的地

32、形污染物不易扩散,加重污染环境因素主要影响交通海港的建设,一定程度上受海岸线形态、沿岸水深等条件的影响;影响交通运输线的方向,对铁路影响最为明显;影响线网密度和分布格局,平坦地形一般交通网密度大城市地形平坦、地势稍高、面积大的区域是建城的理想地形,有利于建筑物、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可减少投资(2017山东师大附中模拟)聚落是一种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包含民居及其周边地理环境。中国传统聚落受“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塑造了一种背山临水,阳光充足,交通方便,兼顾供水和排水的理想聚落模式,四川盆地东部宝胜村就是该模式的典型代表。下图示意宝胜村聚落。据此完成 12 题。1传统聚落发展过程中,优化聚落空间布局

33、的基本出发点是()A增加耕地面积B控制人口增长C提高生活品质D改善交通条件2从合理利用资源的角度考虑,宝胜村的布局有利于()A收集生活污水B汇聚坡面径流C增加大气降水D预防洪涝灾害解析:第 1 题,从图中可知聚落分布在河谷地带,其空间布局是根据人类的需要不断进行优化,不论是增加耕地面积,控制人口增长,还是改善交通条件都是为了满足人口需求,提高生活品质。第 2 题,由材料可知宝胜村背靠山地、丘陵,此地理条件有利于坡面径流在此地汇集,人类生活用水方便。答案:1.C 2.B3(2017开封一模)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马达加斯加 1991 年开设免税工业区,吸引国际投资,产业以纺织、普通服装制造为

34、主。欧美对进口我国的羊绒衫等纺织产品设置配额,而对产自非洲的同类产品没有此限制。我国某羊绒企业在该免税工业区投资办厂,生产羊绒衫等纺织品,产品直接面向欧美市场。马达加斯加经济以农业为主,是世界上最不发达国家之一,目前该国人口超过 2 000 万,年增长率为 3%。马达加斯加岛是世界第四大岛,岛上动植物资源丰富,其中 80%为特有物种,近年来这个世外桃源般的国家的动植物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下图为马达加斯加岛地形示意图。(1)说明马达加斯加岛地形对气候区域差异的影响。(2)分析该岛动植物资源面临灭绝威胁的原因。(3)分析免税工业区吸引我国某羊绒企业投资建厂的区位优势。解析:(1)该岛的地形对气

35、候区域差异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东西两侧气候类型的差异和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上。(2)应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个方面,结合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物种入侵、栖息地遭破坏等分析。(3)应主要从劳动力、内部交易成本、国家政策等方面分析。答案:(1)马达加斯加岛地形以山地为主,山脉大致呈南北走向,阻挡来自海洋的东南信风,东岸迎风坡多雨,西部背风坡少雨(或形成多雨区和雨影区),形成气候东西差异;地势高差大(或山地相对高度大),形成气候垂直差异(或随着海拔升高,气温递减,降水量发生变化)。(2)人类活动使森林、草原面积减少,动植物生存空间减小;掠夺式猎杀、采伐,致使动植物的数量下降;人类生产活动带来环境污染;全球气候变化,动植物生存环境改变;动植物多为特有物种,生存进化能力弱。(3)免税工业区有国家政策支持;马达加斯加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在非洲建厂可以避开贸易壁垒;土地价格低,投资成本低等。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