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0人教版高考语文总复习课件:专题九古代诗歌阅读 9-2-4 .ppt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39057 上传时间:2024-05-26 格式:PPT 页数:99 大小:4.9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人教版高考语文总复习课件:专题九古代诗歌阅读 9-2-4 .ppt_第1页
第1页 / 共99页
2020人教版高考语文总复习课件:专题九古代诗歌阅读 9-2-4 .ppt_第2页
第2页 / 共99页
2020人教版高考语文总复习课件:专题九古代诗歌阅读 9-2-4 .ppt_第3页
第3页 / 共99页
2020人教版高考语文总复习课件:专题九古代诗歌阅读 9-2-4 .ppt_第4页
第4页 / 共99页
2020人教版高考语文总复习课件:专题九古代诗歌阅读 9-2-4 .ppt_第5页
第5页 / 共99页
2020人教版高考语文总复习课件:专题九古代诗歌阅读 9-2-4 .ppt_第6页
第6页 / 共99页
2020人教版高考语文总复习课件:专题九古代诗歌阅读 9-2-4 .ppt_第7页
第7页 / 共99页
2020人教版高考语文总复习课件:专题九古代诗歌阅读 9-2-4 .ppt_第8页
第8页 / 共99页
2020人教版高考语文总复习课件:专题九古代诗歌阅读 9-2-4 .ppt_第9页
第9页 / 共99页
2020人教版高考语文总复习课件:专题九古代诗歌阅读 9-2-4 .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99页
2020人教版高考语文总复习课件:专题九古代诗歌阅读 9-2-4 .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99页
2020人教版高考语文总复习课件:专题九古代诗歌阅读 9-2-4 .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99页
2020人教版高考语文总复习课件:专题九古代诗歌阅读 9-2-4 .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99页
2020人教版高考语文总复习课件:专题九古代诗歌阅读 9-2-4 .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99页
2020人教版高考语文总复习课件:专题九古代诗歌阅读 9-2-4 .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99页
2020人教版高考语文总复习课件:专题九古代诗歌阅读 9-2-4 .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99页
2020人教版高考语文总复习课件:专题九古代诗歌阅读 9-2-4 .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99页
2020人教版高考语文总复习课件:专题九古代诗歌阅读 9-2-4 .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99页
2020人教版高考语文总复习课件:专题九古代诗歌阅读 9-2-4 .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99页
2020人教版高考语文总复习课件:专题九古代诗歌阅读 9-2-4 .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99页
2020人教版高考语文总复习课件:专题九古代诗歌阅读 9-2-4 .ppt_第21页
第21页 / 共99页
2020人教版高考语文总复习课件:专题九古代诗歌阅读 9-2-4 .ppt_第22页
第22页 / 共99页
2020人教版高考语文总复习课件:专题九古代诗歌阅读 9-2-4 .ppt_第23页
第23页 / 共99页
2020人教版高考语文总复习课件:专题九古代诗歌阅读 9-2-4 .ppt_第24页
第24页 / 共99页
2020人教版高考语文总复习课件:专题九古代诗歌阅读 9-2-4 .ppt_第25页
第25页 / 共99页
2020人教版高考语文总复习课件:专题九古代诗歌阅读 9-2-4 .ppt_第26页
第26页 / 共99页
2020人教版高考语文总复习课件:专题九古代诗歌阅读 9-2-4 .ppt_第27页
第27页 / 共99页
2020人教版高考语文总复习课件:专题九古代诗歌阅读 9-2-4 .ppt_第28页
第28页 / 共99页
2020人教版高考语文总复习课件:专题九古代诗歌阅读 9-2-4 .ppt_第29页
第29页 / 共99页
2020人教版高考语文总复习课件:专题九古代诗歌阅读 9-2-4 .ppt_第30页
第30页 / 共99页
2020人教版高考语文总复习课件:专题九古代诗歌阅读 9-2-4 .ppt_第31页
第31页 / 共99页
2020人教版高考语文总复习课件:专题九古代诗歌阅读 9-2-4 .ppt_第32页
第32页 / 共99页
2020人教版高考语文总复习课件:专题九古代诗歌阅读 9-2-4 .ppt_第33页
第33页 / 共99页
2020人教版高考语文总复习课件:专题九古代诗歌阅读 9-2-4 .ppt_第34页
第34页 / 共99页
2020人教版高考语文总复习课件:专题九古代诗歌阅读 9-2-4 .ppt_第35页
第35页 / 共99页
2020人教版高考语文总复习课件:专题九古代诗歌阅读 9-2-4 .ppt_第36页
第36页 / 共99页
2020人教版高考语文总复习课件:专题九古代诗歌阅读 9-2-4 .ppt_第37页
第37页 / 共99页
2020人教版高考语文总复习课件:专题九古代诗歌阅读 9-2-4 .ppt_第38页
第38页 / 共99页
2020人教版高考语文总复习课件:专题九古代诗歌阅读 9-2-4 .ppt_第39页
第39页 / 共99页
2020人教版高考语文总复习课件:专题九古代诗歌阅读 9-2-4 .ppt_第40页
第40页 / 共99页
2020人教版高考语文总复习课件:专题九古代诗歌阅读 9-2-4 .ppt_第41页
第41页 / 共99页
2020人教版高考语文总复习课件:专题九古代诗歌阅读 9-2-4 .ppt_第42页
第42页 / 共99页
2020人教版高考语文总复习课件:专题九古代诗歌阅读 9-2-4 .ppt_第43页
第43页 / 共99页
2020人教版高考语文总复习课件:专题九古代诗歌阅读 9-2-4 .ppt_第44页
第44页 / 共99页
2020人教版高考语文总复习课件:专题九古代诗歌阅读 9-2-4 .ppt_第45页
第45页 / 共99页
2020人教版高考语文总复习课件:专题九古代诗歌阅读 9-2-4 .ppt_第46页
第46页 / 共99页
2020人教版高考语文总复习课件:专题九古代诗歌阅读 9-2-4 .ppt_第47页
第47页 / 共99页
2020人教版高考语文总复习课件:专题九古代诗歌阅读 9-2-4 .ppt_第48页
第48页 / 共99页
2020人教版高考语文总复习课件:专题九古代诗歌阅读 9-2-4 .ppt_第49页
第49页 / 共99页
2020人教版高考语文总复习课件:专题九古代诗歌阅读 9-2-4 .ppt_第50页
第50页 / 共99页
2020人教版高考语文总复习课件:专题九古代诗歌阅读 9-2-4 .ppt_第51页
第51页 / 共99页
2020人教版高考语文总复习课件:专题九古代诗歌阅读 9-2-4 .ppt_第52页
第52页 / 共99页
2020人教版高考语文总复习课件:专题九古代诗歌阅读 9-2-4 .ppt_第53页
第53页 / 共99页
2020人教版高考语文总复习课件:专题九古代诗歌阅读 9-2-4 .ppt_第54页
第54页 / 共99页
2020人教版高考语文总复习课件:专题九古代诗歌阅读 9-2-4 .ppt_第55页
第55页 / 共99页
2020人教版高考语文总复习课件:专题九古代诗歌阅读 9-2-4 .ppt_第56页
第56页 / 共99页
2020人教版高考语文总复习课件:专题九古代诗歌阅读 9-2-4 .ppt_第57页
第57页 / 共99页
2020人教版高考语文总复习课件:专题九古代诗歌阅读 9-2-4 .ppt_第58页
第58页 / 共99页
2020人教版高考语文总复习课件:专题九古代诗歌阅读 9-2-4 .ppt_第59页
第59页 / 共99页
2020人教版高考语文总复习课件:专题九古代诗歌阅读 9-2-4 .ppt_第60页
第60页 / 共99页
2020人教版高考语文总复习课件:专题九古代诗歌阅读 9-2-4 .ppt_第61页
第61页 / 共99页
2020人教版高考语文总复习课件:专题九古代诗歌阅读 9-2-4 .ppt_第62页
第62页 / 共99页
2020人教版高考语文总复习课件:专题九古代诗歌阅读 9-2-4 .ppt_第63页
第63页 / 共99页
2020人教版高考语文总复习课件:专题九古代诗歌阅读 9-2-4 .ppt_第64页
第64页 / 共99页
2020人教版高考语文总复习课件:专题九古代诗歌阅读 9-2-4 .ppt_第65页
第65页 / 共99页
2020人教版高考语文总复习课件:专题九古代诗歌阅读 9-2-4 .ppt_第66页
第66页 / 共99页
2020人教版高考语文总复习课件:专题九古代诗歌阅读 9-2-4 .ppt_第67页
第67页 / 共99页
2020人教版高考语文总复习课件:专题九古代诗歌阅读 9-2-4 .ppt_第68页
第68页 / 共99页
2020人教版高考语文总复习课件:专题九古代诗歌阅读 9-2-4 .ppt_第69页
第69页 / 共99页
2020人教版高考语文总复习课件:专题九古代诗歌阅读 9-2-4 .ppt_第70页
第70页 / 共99页
2020人教版高考语文总复习课件:专题九古代诗歌阅读 9-2-4 .ppt_第71页
第71页 / 共99页
2020人教版高考语文总复习课件:专题九古代诗歌阅读 9-2-4 .ppt_第72页
第72页 / 共99页
2020人教版高考语文总复习课件:专题九古代诗歌阅读 9-2-4 .ppt_第73页
第73页 / 共99页
2020人教版高考语文总复习课件:专题九古代诗歌阅读 9-2-4 .ppt_第74页
第74页 / 共99页
2020人教版高考语文总复习课件:专题九古代诗歌阅读 9-2-4 .ppt_第75页
第75页 / 共99页
2020人教版高考语文总复习课件:专题九古代诗歌阅读 9-2-4 .ppt_第76页
第76页 / 共99页
2020人教版高考语文总复习课件:专题九古代诗歌阅读 9-2-4 .ppt_第77页
第77页 / 共99页
2020人教版高考语文总复习课件:专题九古代诗歌阅读 9-2-4 .ppt_第78页
第78页 / 共99页
2020人教版高考语文总复习课件:专题九古代诗歌阅读 9-2-4 .ppt_第79页
第79页 / 共99页
2020人教版高考语文总复习课件:专题九古代诗歌阅读 9-2-4 .ppt_第80页
第80页 / 共99页
2020人教版高考语文总复习课件:专题九古代诗歌阅读 9-2-4 .ppt_第81页
第81页 / 共99页
2020人教版高考语文总复习课件:专题九古代诗歌阅读 9-2-4 .ppt_第82页
第82页 / 共99页
2020人教版高考语文总复习课件:专题九古代诗歌阅读 9-2-4 .ppt_第83页
第83页 / 共99页
2020人教版高考语文总复习课件:专题九古代诗歌阅读 9-2-4 .ppt_第84页
第84页 / 共99页
2020人教版高考语文总复习课件:专题九古代诗歌阅读 9-2-4 .ppt_第85页
第85页 / 共99页
2020人教版高考语文总复习课件:专题九古代诗歌阅读 9-2-4 .ppt_第86页
第86页 / 共99页
2020人教版高考语文总复习课件:专题九古代诗歌阅读 9-2-4 .ppt_第87页
第87页 / 共99页
2020人教版高考语文总复习课件:专题九古代诗歌阅读 9-2-4 .ppt_第88页
第88页 / 共99页
2020人教版高考语文总复习课件:专题九古代诗歌阅读 9-2-4 .ppt_第89页
第89页 / 共99页
2020人教版高考语文总复习课件:专题九古代诗歌阅读 9-2-4 .ppt_第90页
第90页 / 共99页
2020人教版高考语文总复习课件:专题九古代诗歌阅读 9-2-4 .ppt_第91页
第91页 / 共99页
2020人教版高考语文总复习课件:专题九古代诗歌阅读 9-2-4 .ppt_第92页
第92页 / 共99页
2020人教版高考语文总复习课件:专题九古代诗歌阅读 9-2-4 .ppt_第93页
第93页 / 共99页
2020人教版高考语文总复习课件:专题九古代诗歌阅读 9-2-4 .ppt_第94页
第94页 / 共99页
2020人教版高考语文总复习课件:专题九古代诗歌阅读 9-2-4 .ppt_第95页
第95页 / 共99页
2020人教版高考语文总复习课件:专题九古代诗歌阅读 9-2-4 .ppt_第96页
第96页 / 共99页
2020人教版高考语文总复习课件:专题九古代诗歌阅读 9-2-4 .ppt_第97页
第97页 / 共99页
2020人教版高考语文总复习课件:专题九古代诗歌阅读 9-2-4 .ppt_第98页
第98页 / 共99页
2020人教版高考语文总复习课件:专题九古代诗歌阅读 9-2-4 .ppt_第99页
第99页 / 共99页
亲,该文档总共9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九 古代诗歌阅读第二节 古代诗歌考查方向四、鉴赏诗歌表达技巧微镜头大讲堂微技巧大能量微镜头大讲堂探微知著,“着力点”与“考查点”结合微点 1 鉴赏修辞手法专题微评1.比喻(1 题)把一种事物或情景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小题微练辨别下面诗句的手法,并加以分析。1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答:_答案 比喻。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专题微评2借代(2 题)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全体,用具体代替抽象,用特

2、征代替人。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小题微练2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答:_答案 借代。词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专题微评3夸张(3 题)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缩小或超前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小题微练3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答:_答案 夸张。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专题微评4对偶(4 题)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小题微练4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

3、江滚滚来。(杜甫登高)答:_答案 对偶。“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专题微评5比拟(5 题)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把人当作物或把甲物当作乙物来描写叫拟物。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更形象、生动的作用。小题微练5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答:_答案 比拟。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销魂,把粉蝶对梅的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专题微评6排比

4、(6 题)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用来加强语气,强化感情。小题微练6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答:_答案 排比。纯用名词组合,构成典型环境,渲染孤寂、凄清的气氛,烘托游子的哀愁。专题微评7设问(7 题)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小题微练7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蟾宫曲)答:_答案 设问。以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面分层次地叙述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专题微评8反问(8 题)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5、。小题微练8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王安石乌江亭)答:_答案 反问。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专题微评9.用典(9 题)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属于借古抒怀。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的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小题微练9.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答:_答案 用典。写的是刘裕当年北伐抗敌的英雄气概。作者借赞扬刘裕,讽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专题微评10双关(10 题

6、)某一字、词,凭借其本身具有的语音或语意的条件,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获得双重意义就是双关。这种修辞手法可以使语言含蓄、风趣。小题微练10昔年曾向五陵游,子夜歌清月满楼。银烛树前长似昼,露桃花里不知秋。西园公子名无忌,南国佳人号莫愁。今日乱离俱是梦,夕阳唯见水东流!(韦庄忆昔)答:_答案 双关。诗人不把“无忌”作专名看,取其“无所顾忌”“肆无忌惮”之意,这是双关;诗人言愁却借善歌少女之名“莫愁”,意在反讽,这也是双关。专题微评11互文(11 题)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古语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含而见文。”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一件

7、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小题微练11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木兰辞)答:_答案 互文。“东市”“西市”“南市”“北市”对举互文,可理解为“(到)东西南北的集市上购买骏马、鞍鞯、嚼子、缰绳和长鞭”,表现出木兰征战前的紧张忙碌。1(2019山西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踏莎行欧阳修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青山,行人更在青山外。“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6 分)答:_解析 此题考查的是修辞手法,学生

8、要注意结合对“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的理解,准确判定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内心的愁苦比作不断的春水。然后学生要注意结合对手法的效果的分析,进而把握诗歌的情感主旨。答案 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把抽象的无穷的愁比作具体的迢迢不断的春水,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离愁无穷无尽、绵延不断的特点,让人更容易感受抒情主人公的愁情。【译文】客舍前的梅花已经凋残,溪桥旁新生的细柳轻垂,春风踏芳草远行人跃马扬鞭。走得越远离愁越没有穷尽,像那迢迢不断的春江之水。寸寸柔肠痛断,行行盈淌粉泪,不要登高楼望远把栏杆凭倚。平坦的草地尽头就是重重春山,行人还在那重重春山之外。【赏析】这首词是欧阳修词的代表作之一。在婉约

9、派词人抒写离情的小令中,这是一首情深意远、柔婉优美的代表性作品。上阕写离家远行的人在旅途中的所见所感。开头三句是一幅洋溢着春天气息的溪山行旅图:旅舍旁的梅花已经开过了,只剩下几朵残英,溪桥边的柳树刚抽出细嫩的枝叶。暖风吹送着春草的芳香,远行的人就在这美好的环境中摇动马缰,赶马行路。梅残、柳细、草薰、风暖,暗示时令正当仲春。这正是最易使人动情的季节。从“摇征辔”的“摇”字中可以想象行人骑着马儿顾盼徐行的情景。融怡明媚的春光,既让人流连欣赏,却又容易触动离愁。开头三句以实景暗示、烘托离别,而三、四两句则由丽景转入对离情的描写:“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因为所别者是自己深爱的人,所以这离愁

10、便随着分别时间之久、相隔路程之长越积越多,就像眼前这伴着自己的一溪春水一样,来路无穷,去程不尽。此二句即景设喻,即物生情,以水喻愁,写得自然贴切而又柔美含蓄。下阕写闺中少妇对陌上游子的深切思念。“寸寸柔肠,盈盈粉泪。”这阕两对句,由陌上行人转笔写楼头思妇。“柔肠”而说“寸寸”,“粉泪”而说“盈盈”,显示出女子思绪的缠绵深切。从“迢迢春水”到“寸寸肠”“盈盈泪”,其间又有一种自然的联系。接下来一句“楼高莫近危阑倚”,是行人心里对泪眼盈盈的闺中人深情的体贴和嘱咐,也是思妇既希望登高眺望游子踪影又明知徒然的内心挣扎。最后两句写少妇的凝望和想象,是游子想象闺中人凭高望远而不见所思之人的情景:展现楼前的

11、,是一片杂草繁茂的原野,原野的尽头是隐隐春山,所思念的行人,在更远的春山之外,渺不可寻。这两句不但写出了楼头思妇凝目远望、神驰天外的情景,而且透出了她的一往情深,正越过春山的阻隔,一直伴随着渐行渐远的征人飞向天涯。行者不仅想象到居者登高怀远,而且深入到对方的心灵对自己的追踪。如此写来,情意深长而又哀婉欲绝。微点 2 鉴赏表达方式专题微评古诗词中主要的表达方式有四种: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设题较多的是其中的抒情和描写。1抒情手法:这是古诗中最常见的表达方式之一,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1 题)(1)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是一种不要任何“附着物”,而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

12、的一种抒情方式。(2)间接抒情诗人们往往借助多种修辞艺术,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分为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借景抒情。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抒情或借物抒情。借古讽今或借古抒怀。这是咏史诗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借历史上的事件来讽谕当朝。托物言志。诗人通过描写的物来表明心迹,以及人生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感悟。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注意乐景与哀景的关系:诗歌中只要有景语,就一定与作者的情感有关,即所谓“一切景语皆

13、情语”。以乐景写哀情或以哀景写乐情,可以起到倍增其哀乐的效果。)小题微练辨别下面诗句的手法,并加以分析。1(1)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分析:_(2)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杜甫绝句)分析:_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刘禹锡台城)分析:_垂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蝉)分析:_答案(1)直抒胸臆。直接抒发在这样的环境里产生的情怀,天然的形势、阔大的气象与诗人在这景象面前产生的富有哲理的思想融合在一起。(2)借景抒情,以乐景写哀情。全诗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诗人借对清新美好的春天景色的描

14、写,透露出了思归的感伤,以乐景写哀情,别具韵致。借古讽今。全诗以台城这一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为题,描写了六朝纵情作乐的荒淫生活,和野草丛生的凄凉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把严肃的历史教训化作触目惊心的具体形象,寄托了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慨。托物言志。诗中三、四句借蝉声远传的独特感受,道出了蕴含的真理,也就是立身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从而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颂和高度自信。专题微评2描写方式(2 题)(1)虚实结合:在诗歌欣赏中,虚与实是相对的,如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为虚;已

15、知为实,未知为虚等。“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的意象,开拓诗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2)动与静动静结合。就是同时描写静态的事物和动态的事物,让静景动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相映成趣。化动为静。化动为静就是把运动的事物当作静止的事物来写,想象并描写出动态事物在静止时的形态和神态。化静为动。化静为动就是把静止的事物当作运动的事物来写,想象并描写出静态事物在运动时的形态和神态。以动衬静。即通过描写、渲染动态,反衬静态,突出静态,是反衬手法的一种。(3)正侧结合: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

16、写是正面描写;描写对象是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是侧面描写。侧面描写的方式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想象余地。(4)点面结合:我们在写景状物时,不能孤立地静止地写主体物,还必须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5)细节描写:文学作品中真实生动的细节描写,也能获得“见微而知著”的效果。(6)白描:白描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其特点是用简练的墨色线条来勾勒画面,赋形写意,不事烘托,不施色彩。小题微练2.(1)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王昌龄送魏二)分析:_(2)沙明拳宿鹭,天阔退飞鸿。(潘大临江间作四首(其三)分析:_

17、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李白望庐山瀑布)分析:_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分析:_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贾岛题李凝幽居)分析:_(3)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王昌龄从军行)分析:_(4)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分析:_(5)鸣铮金粟柱,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李端听筝)分析:_(6)父耕原上田,子斫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聂夷中田家)分析:_答案(1)虚实结合。前两句实写江楼醉别,橘柚飘香,江风骤雨。后两句虚写,设想对方抵达遥远的潇湘,愁听猿啼。虚实

18、相生,烘托出与友人分别时悲凉的氛围,表达了对友人的不舍和牵挂之情。(2)动静结合。用“拳”字形象地表现出鹭鸟在沙滩上栖息的神态。用“退”字别致、生动地表现出鸿鸟在天空飞行的状态。这样写构成了作者江边所见的一幅动静结合的画面。化动为静。写出了遥看瀑布的第一眼形象,将流动的水当作静止的布,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链挂在山间,一个“挂”字化动为静,生动形象,活灵活现。化静为动。一个“送”字,把静止的山给写活了。至于“送青”之前冠以“排闼”二字,更是神来之笔。它既写出了山色不只是深翠欲滴,也不只是可掬,而竟似扑向庭院而来!这种描写给予读者的美感极为新鲜、生动。以动衬静。全诗所绘景致十分幽静,其中的名句“僧敲

19、月下门”,一个“敲”字动感十足,有动作有声音,以动衬静,以响衬静,在月夜寂静之境中,一阵“敲”来,反而更显得环境寂静,更精确地描绘出了诗意。(3)侧面描写。王诗第二句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是写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写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4)点面结合。千山、万径是“面”,孤舟、蓑笠翁是“点”。点面结合是为了使描写立体化。(5)细节描写。诗人抓取“时时误拂弦”的典型生活细节,将一位弹筝女子为博取青睐而故意弹筝出错的形象,写得细腻,富有情趣。(6)白描。全诗以小见大,寥寥数语就勾勒出了父子辛勤劳作、官家修筑粮仓的画面,表现了封建统治者残酷剥削、压榨农民的深

20、刻主题。1.(2019四川阆中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柳宗元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伏波故道风烟在,翁仲遗墟草树平。直以慵疏招物议,休将文字占时名。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注】柳宗元、刘禹锡因参与“永贞革新”而久遭贬谪,奉旨返京后,再度被远谪。此诗便作于两人在衡阳分手、各赴谪地之时。伏波:这里指东汉伏波将军马援,其在抵御外侮、平定叛乱上功勋卓著。翁仲:后世称石像或墓道石为翁仲,此指伏波将军庙前的石像。濯缨:洗濯冠缨。楚辞渔父中有“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句。后以“濯缨”比喻超脱世俗,操守高洁。尾联“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是怎样抒发感情的

21、?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 分)答:_解析 答题时要结合诗歌做具体的解释。“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主要是“夸张”“用典”,答题时要结合诗歌做具体的解释。我们分路,“怅悠悠”则同,但用不着“临河”取水,这流不尽的泪水便足以濯缨洗冠了“垂泪千行”,这艺术上的夸张同样给读者以丰富的想象和深沉的思考。“濯缨”用楚辞之典。答案 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不必临河取水,离别时的眼泪就可以洗濯冠缨,表现诗人珍重惜别的感伤,以及历尽艰辛的悲怆。用典(或对典结情)。“濯缨”用楚辞之典,有与友人共勉之意,希望彼此无畏打击,保持志行之高洁。【译文】永州十年艰辛,憔悴枯槁进京;长安三旬未尽,奉旨谪守边庭。踏上

22、汉时故道,追思马援将军;昔日石人何在,空余荒草野径。你我无心攀附,奸佞诽谤忠臣;诗文竟致横祸,劝君封笔隐名。今日生离死别,对泣默然无声;何须临河取水,泪洒便可濯缨。【赏析】此诗首联两句,有回顾,有直面,起伏跌宕,贮泪其中。始“伏”而“起”,旋“起”而又“伏”,短短十四个字,把两位诗人十几年来的坎坷命运集中凝练地表现了出来,引发读者无穷的联想和遐思:“永贞革新”失败后,“二王八司马”们死的死,病的病。两位诗人总算万幸,只是外放而已。但十年时间过得是囚徒般的生活,身心均受伤害。为官乃徒有虚名,治民又力不从心,持家实艰难异常。作者到永州后,老母、爱女相继弃世,自己因水土不服而染病在身,所居处所凡四遭

23、火,差点被烧死。好不容易等到皇恩浩荡,大赦天下,终于得以与友人在长安相见。“到秦京”为一“起”,心境也稍微好一点。谁知好景不长,到长安不到一个月,圣旨下,又把他们明升暗降地外放至更为荒僻的州郡做刺史,“谁料翻为岭外行”乃再一“伏”。此刻,一切希望都化为泡影。颔联以伏波将军马援的故事暗点“古道西风瘦马”之意,令人瞻望前途,不寒而栗。作者说:想当年,伏波将军马援率领大军南征到此,叱咤风云,威风八面,战旗猎猎,金鼓声声,似在目入耳,可睹可闻;后人将其铸成石像,立于湘水西岸将军庙前,如巨人翁仲铜像立于咸阳宫门外一般,供人瞻仰,何其光灿。而今他等踏上这条古道,只见将军庙前荒草遍地,断壁残垣,不觉怆然泪下

24、,虽是季春,却有黍离之悲。物已如此,人何以堪。想想自己的境遇,看看唐王朝的倾颓,则又平添了几分愁思,多加了一层愤懑。颈联“直以慵疏招物议,休将文字占时名”,妙在正话反说,寓庄于谐,似调侃,类解嘲。言下之意是:倘若我们能违心地歌功颂德,趋炎附势,少写几句讥讽的诗文,也不至于再度遭贬南荒吧。尾联两句,表友情之深厚,叹身世之悲凄,将全诗的感情推向高潮。诗人以汉代苏武去国离乡,李陵赠别苏武的诗句来比他与刘禹锡的分路,与苏李相比,“怅悠悠”则同,但他们用不着“临河”取水,这流不尽的泪水便足以濯缨洗冠了“垂泪千行”。尾联乃表两个断肠人相别,将国事家事融为一体,可忧可叹,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真情实感,同样脍炙

25、人口,且有令人潸然泪下的艺术效果。微点3 鉴赏表现手法专题微评1.渲染与烘托(1题)诗歌中的渲染是指对环境、景物等做多方面的正面描写,以突出形象。诗歌中的烘托是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也就是不说本意,只说与此有关的其他事物,达到突出本意的目的。对同一事物,可以从正面渲染,也可以从侧面烘托。小题微练辨别下面诗句的手法,并加以分析。1(1)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分析:_(2)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分析:_答案(1)渲染。

26、作者突出了刚抽新芽的柳枝、成双成对的黄鹂、自由自在的白鹭和一碧如洗的青天,四种鲜明的颜色新鲜而且明丽,构成了绚丽的图景。色彩的渲染可以传达出愉快的情感。(2)烘托。此诗除了首句提到“微雨”以外,下面都没有直接写雨,而是通过别的事物把雨写出来:船上的布帆变得重了,鸟儿飞得不那么轻巧了,天灰蒙蒙的一片,远处都看不真切,而江边的树却显得十分滋润。虽未直接写雨,但烘托手法的运用使我们感到,在船帆上,在鸟羽上,在天际,在大树上,全都是蒙蒙的细雨。专题微评2衬托与对比(2题)衬托就是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或对立的条件,用一些事物作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表现手法。它可以使被陪衬的事物显得更加突出、形象。分正

27、衬和反衬。正衬就是利用事物的相似条件来突出主体。反衬就是主体与衬体相反,衬体从反面作背景,衬托主体。对比就是把不同的两个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进行对照,使其特性更加鲜明。用对比的方法,揭示矛盾,对比鲜明,反差强烈,具有震撼人的力量。小题微练2(1)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白居易长恨歌)分析:_(2)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李煜望江南)分析:_(3)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梅尧臣陶者)分析:_答案(1)正面衬托。写杨贵妃以美衬美。(2)反衬。以昔日游上苑时“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的繁华美丽景象反衬出羁留汴梁

28、的亡国之君内心的无限悲怆,乐只在梦中。(3)对比。全诗通过陶者和富家的强烈鲜明的对比,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制度的极不合理,表达了诗人对劳苦人民的深切同情。专题微评3比兴(3题)比喻本是一种把一事物比成另一本质不同的事物的修辞手法,运用在诗歌当中,也称比兴。诗词当中经常运用这一手法以达到形象生动和化实为虚的艺术效果。比喻使描写化实为虚,形象更生动情感更浓郁。如果通篇贯穿着这种比兴的意象,则是象征。小题微练3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孔雀东南飞 并序)分析:_答案 比兴。开头起兴,用具体的形象来激发读者想象,不由得让人从美禽恋偶联想到夫妻分离,这样就给全诗笼罩上一种悲剧气氛,起了统摄全诗、引起下面

29、故事的作用。专题微评4.象征(4题)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象征手法的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小题微练4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分析:_答案 象征。冰心:高洁的心性,古人用“清如玉壶冰”象征一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专题微评5想象(5题)多为浪漫主义诗人所采用。如李白把现实与梦境、仙境,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打成一片,他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以飞越的神思结构全诗,诗人的想

30、象犹如天马行空,所描绘的梦境、仙境,正是他所向往追求的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小题微练5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分析:_答案 想象。作者想象深夜的时候,家人大约同样还没有睡,坐在灯前,在谈论着我这个“远行人”,用虚写想象的手法表达对亲人和故乡的无尽思念之情。1(四川重点中学考试)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其一)杜 甫满目飞明镜,归心折大刀。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注】这首诗是诗人避乱蜀中之作。请结合全诗,简析“林栖见羽毛”和“直欲数秋毫”两句的妙处。(6分)答:_解析

31、“林栖见羽毛”,这句诗的意思是,走在林间路上能看清栖息的鸟儿的羽毛;“直欲数秋毫”,结合前句理解意思是,简直想要数清兔子身上的细毛。这两句以“见羽毛”“数秋毫”来衬托月光之皎洁,月光越明,愁情越重,极言流离之苦和归心之重。答案“林栖见羽毛”,走在林间路上能看清栖息的鸟儿的羽毛;“直欲数秋毫”,简直想要数清兔子身上的细毛。烘托出了月光的皎洁,反衬自己内心的愁情,月光越明,愁情越重,极言流离之苦和归心之重。【译文】窗外是满月,明镜里也是满月,思乡的情绪如同刀在心头乱割!辗转流离,家乡越来越远;桂花攀折,天空如此远阔!归去吧!路上的霜露像雪一样洁白,林中栖息的小鸟正梳理着羽毛。看着那月宫中的兔儿,正

32、在明亮的月光下,悠闲地数着新生白毛。【赏析】这是诗人避乱蜀中之作。此组诗主调应该是悲伤苍凉的。这首诗前两联睹月兴感,用象征团圆的八月十五的月亮反衬自己飘泊异乡的羁旅愁思。“归心折大刀”说的是吴刚在月宫被罚砍桂花树,杜甫猜想,吴刚也不是情愿砍树,一心想回到人间来。归去之心,竟然折断了砍树的大刀。“蓬”,蓬草,遇风飞转,故叫“飞蓬”。这里诗人用“转蓬”遇风飞转的形象,比喻自己漂泊不定的生活,隐示自己羁旅漂泊的苦味。由景入情,转篷象征漂泊无依的情感,杜甫空有归心只可惜无处还乡倍感凄凉。“行地远”指诗人自己当时处在偏远的夔州。诗人借此表达了反对战乱的思想。后两联描述中秋夜色,“见羽毛”“数秋毫”极力写

33、月亮之亮,进一步反衬自己思念远征的亲人,祈愿平息战争,国泰民安。末两句,“直”通“特”,“简直”的意思。“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意为,这个时候仰望玉兔(指月亮),简直会数得清它的毫毛,形容月亮的明亮。这首诗采用了反衬手法,在鲜明的比照中,表露了避乱生涯中的愁闷。微点4 鉴赏结构技巧专题微评1.开宗明义,直接点题(1题)诗歌开头就进入正题,不拐弯抹角,直接点明题旨或表达情感。小题微练辨别下面诗句的手法,并分析其妙处。1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杜甫春日忆李白)分析:_答案 开宗明义,直接点题。立足于诗,怀念李白:从赞扬李白

34、的诗歌开始,转为对李白的思念,最后以渴望相见、切磋诗艺作结。专题微评2曲笔入题,造成悬念(2题)诗歌开头先来一个开端,不直接触到本题,这样使作品有跌宕起伏之感,吸引读者。小题微练2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分析:_答案 曲笔入题,造成悬念。因为商女是侍候他人的歌女,她们唱什么是由听者的趣味而定的,可见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那座中的欣赏者封建贵族、官僚、豪绅。专题微评3照应(3题)这是篇章前后某点内容的衔接,又叫呼应。前面交代过的话,后面得有照应;后面要照应的话,前边得先有个交代。照应能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小题微练3楚江微雨里,建业

35、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分析:_答案 照应。首联两句写黄昏时分诗人伫立在细雨蒙蒙的江边,这里点明了诗题中的“暮雨”,又照应了诗题中的“送”字。专题微评4抑扬关系(4题)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小题微练4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分析:_答案 这首诗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先写少妇“不知愁”,后面才说她“悔”,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专题微评5卒

36、章显志(5题)诗人往往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点明主旨。小题微练5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分析:_答案 卒章显志。表达诗人要自由自在、驰骋奔放、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心志。专题微评6以景结情(6题)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小题微练6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王勃山中)分析:_答案 以景结情。最后两句写山上望见实景,映衬一、二句之情,以景寓情,用秋风萧瑟、黄叶飘飞来衬托自己的悲苦。1(2019甘肃省武威市考试)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闻乐天授江州司马元 稹

37、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注】授:授职,任命。江州:即九江郡,治所在今江西省九江市。司马:官名。唐代以司马为州刺史的辅佐之官,协助处理州务。残灯:快要熄灭的灯。焰:火苗。幢幢(chung):灯影昏暗摇曳之状。夕:夜。谪:古代官吏因罪被降职或流放。垂死:病危。全诗以景结语,请结合全诗内容,赏析最后一句诗的妙处。(6分)答:_解析“暗风吹雨入寒窗”,“风”,本来是无所谓明暗的,而今却成了“暗风”;“窗”,本来无所谓寒热的,而今也成了“寒窗”。只因有了情的移入、情的照射、情的渗透,连风、雨、灯、窗都变得又“残”又“暗”又“寒”了。作者对白氏被贬一事究竟是惋惜,

38、是愤懑,还是悲痛,全都没有说破,全都留给读者去领悟、想象和玩味了,给读者留下无尽的想象空间。答案 诗人借暗风寒雨渲染悲凉气氛,将自己的惋惜、愤懑、痛心等诸多情感融于景语之中,给读者留下无尽的想象空间,起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译文】灯火将熄一片昏暗物影在摇漾,今晚忽然听说你被贬谪到九江。大病中我惊得蓦然从床上坐起,阴沉的风雨吹入了寒冷的门窗。【赏析】此诗的中间两句是叙事言情,表现了作者在乍一听到这个不幸消息时的陡然一惊,语言朴实而感情强烈。诗的首尾两句是写景,形象地描绘了周围景物的暗淡凄凉,感情浓郁而深厚。元稹贬谪他乡,又身患重病,心境本来就不佳。此时忽然听到挚友也蒙冤被贬,内心更是极度

39、震惊,万般怨苦,满腹愁思一齐涌上心头。以这种悲凉的心境观景,一切景物也都变得阴沉昏暗了。于是,看到“灯”,觉得是失去光焰的“残灯”;连灯的阴影,也变成了“幢幢”昏暗摇曳不定的样子。“风”,本来是无所谓明暗的,而今却成了“暗风”。“窗”,本来无所谓寒热的,而今也成了“寒窗”。只因有了情的移入、情的照射、情的渗透,连风、雨、灯、窗都变得又“残”又“暗”又“寒”了。“残灯无焰影幢幢”“暗风吹雨入寒窗”两句,既是景语,又是情语,是以哀景抒哀情,情与景融会一体、“妙合无垠”。诗中“垂死病中惊坐起”一语,是传神之笔。其中的“惊”,写出了“情”当时震惊的感情;其中的“坐起”,则写出了“状”当时震惊的模样。如

40、果只写“情”不写“状”,不是“惊坐起”而是“吃一惊”,那恐怕就神气索然了。而“惊坐起”三字,正是惟妙惟肖地摹写出作者当时陡然一惊的神态。再加上“垂死病中”,进一步加强了感情的深度,使诗句也更加传神。既曰“垂死病中”,那么,“坐起”自然是很困难的。然而,作者却惊得“坐起”了,这样表明:震惊之巨,无异针刺;休戚相关,感同身受。元、白二人友谊之深,于此清晰可见。按照常规,在“垂死病中惊坐起”这句诗后,大概要来一句实写,表现“惊”的具体内涵。然而作者却偏偏来了个写景的诗句:“暗风吹雨入寒窗”。这样,“惊”的具体内涵就蕴含于景语之中,成为深藏不露、含蓄不尽的了。作者对白氏被贬一事究竟是惋惜,是愤懑,还是

41、悲痛,全都没有说破,全都留给读者去领悟、想象和玩味了。微技巧大能量防微虑远,“得分点”与“失分点”对应四步审读法,解表达技巧题【例】(2019四川省成都市第一次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诉衷情晏 殊芙蓉金菊斗馨香,天气欲重阳。远村秋色如画,红树间疏黄。流水淡,碧天长,路茫茫。凭高目断,鸿雁来时,无限思量。【注】这首词写于宋仁宗宝元元年作者四十八岁时,当时他从参知政事贬为外官已有六年。本词在写景方面很有特点,结合全词从两个角度进行赏析。【正确答案】景物色彩浓淡相宜。上阕选取木芙蓉、黄菊、红树等景物,色彩鲜明,体现了盎然游兴;下阕的“流水淡,碧天长,路茫茫”写出水天澄碧的淡雅,相映成趣,写

42、出了诗人隐约的伤感。观察角度富于变化。上阕先写近景,再写远景,由近及远;下阕从陆上写到水上,从地面写到天上。近观、远视、仰望相结合。(也可以从“视觉嗅觉相结合”角度答题)巧妙运用修辞手法。“芙蓉金菊斗馨香”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远村秋色如画”是比喻,景物描写生动形象。(答出两点即可,其他答案合理可以酌情赋分)(2019湖南省醴陵市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译文:扛着松树到市场上只是为了售卖,我怜惜你心里的真情实意。你想把这寒冷流水边生长的青松,卖给居住在青楼之上的富贵人。松叶细嫩,想必早已历经几度风霜,松花清淡,却携带不了几丝春意。世俗长安,注重鲜艳桃李,水边松树,可怜沾染六街灰尘。

43、【注】据唐才子传称,于武陵在唐宣宗大中年间尝举进士,不称意,携书与琴,往来商洛、巴蜀间,或隐于卜中,存独醒之意。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主要运用了 什么手法 来寄托了诗人 怎样的情感?答案:主要运用比喻(象征、托物言志)手法,以寒涧树比喻(象征)贫寒之士,以“翠楼人”代权贵之人;把贫寒之士比喻为“寒涧树”,形象地表现了其地位的卑微、境遇的凄凉;而想把“寒涧树”卖给“翠楼人”,委婉地表达了贫寒之士希望得到权贵赏识重用之意。(或:对比,“寒涧”与“翠楼”,一个荒寒一个繁华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松树生长环境的恶劣,以及“松”与“翠楼人”之间地位、境遇的巨大差别,暗示卖松人向翠楼人卖松求利不合时宜,为规劝卖松人做铺垫。)这首诗寄托了诗人对不识人才、只喜欢趋时媚俗的权贵的讽刺;对像松树那样正直高雅却沦落下层、不被重视的贫寒之士的怜惜;对争荣小人春风得意,正直人士却不得重用这一不公平社会现象的愤懑;以及因对现实有了清醒认识而不求荣利、洁身自好的高洁情怀。反思总结:要认真研读诗句,然后将选项内容与诗句进行比对分析,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