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读美文滋养心灵悦读主题 人生情怀 应用指数:报 秋 宗 璞 似乎刚过完了春节,什么都还来不及干呢,已是长夏天气,让人懒洋洋的像只猫。一家人夏衣尚未打点好,猛然却见玉簪花那雪白的圆鼓鼓的棒槌,从拥挤着的宽大的绿叶中探出头来。我先是一惊,随即怅然。这花一开,没几天便是立秋。以后便是处暑便是白露便是秋分便是寒露,过了霜降,便立冬了。真真的怎么得了!这花的生命力极强,随便种种,总会活的。不挑地方,不拣土壤,而且特别喜欢背阴处,把阳光让给别人,很是谦让。据说花瓣可以入药。还有人来讨那叶子,要捣烂了治脚气。我说它是生活上向下比,工作上向上比,算得一种玉簪花精神罢。我喜欢花,却没有侍弄花的闲情。因有自知之明
2、,不敢邀名花居留,只有时要点草花种种。有一种太阳花又名死不了。开时五色缤纷,杂在草间很好看。种了几次,都不成功。“连死不了都种死了。”我常这样自嘲。玉簪花却不同,从不要人照料,只管自己蓬勃生长。往后院月洞门小径的两旁,随便移栽了几个嫩芽,次年便有绿叶白花,点缀着夏末秋初的景致。我的房门外有一小块地,原有两行花,现已形成一片,绿油油的,完全遮住了地面。在晨光熹微或暮色朦胧中,一柄柄白花擎起,隐约如绿波上的白帆,不知驶向何方。有些植物的繁茂枝叶中,会藏着一些小活物,吓人一跳。玉簪花下却总是干净的。可能因气味的缘故,不容虫豸近身。花开有十几朵,满院便飘着芳香。不是丁香的幽香,不是桂花的甜香,也不是荷
3、花的那种清香。它的香比较强,似乎有点醒脑的作用。采几朵放在养石子的水盆中,房间里便也飘散着香气,让人减少几分懒洋洋,让人心里警惕着:秋来了。秋是收获的季节,我却是两手空空。一年、两年过去了,总是在不安和焦虑中。怪谁呢,很难回答。久居异乡的兄长,业余喜好诗词。前天寄来南宋词人朱敦儒的西江月:日日深杯酒满,朝朝小圃花开,自歌自舞自开怀,且喜无拘无碍。青史几番春梦,黄泉多少奇才,不须计较与安排,领取而今现在。我把“领取而今现在”一句反复吟哦,觉得这是一种悠然自得的境界。其实不必深杯酒满,不必小圃花开,只在心中领取,便得逍遥。领取自己那一份,也有品味把玩、获得的意思。那么,领取秋,领取冬,领取四季,领
4、取生活罢。读人物知人知情一、作者档案 简介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庐陵(今属江西)人。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进士,官馆阁校勘,因直言论事贬知夷陵。庆历中任谏官,支持范仲淹,要求在政治上有所改良,被诬贬知滁州。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谥文忠。作品 有欧阳文忠公集传世。与高司谏书朋党论醉翁亭记秋声赋等为其代表作。评价 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二、人物轶事 逸马杀犬于道 当年欧阳修在翰林院任职时,一次,与同院的三个下属出 游,见路旁有匹飞驰的马踩死了一只狗。欧阳修提议:“请你 们分别来记叙一下此事。”只见一人率先说道:“有黄犬卧于道,
5、马惊,奔逸而来,蹄而死之。”另一人接着说:“有黄犬卧于通衢,逸马蹄而杀 之。”最后第三人说:“有马逸于通衢,卧犬遭之而毙。”欧阳修听后笑道:“像你们这样修史,一万卷也写不完。”那三人于是连忙请教:“那你如何说呢?”欧阳修道:“逸马杀犬于道,六字足矣!”三人听后脸红地相互笑了起来,比照自己的冗赘,深为欧阳修为文的简洁所折服。背名句烂熟于胸1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_,_。2星月皎洁,_,_,声在树间。3盖夫秋之为状也:_,_;其容清明,天高日晶;_,_;其意萧条,山川 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4丰草绿缛而争茂,_。5商,伤也,_;夷,戮也,_。如波涛夜惊 风雨骤至 明河在天 四
6、无人声 其色惨淡 烟霏云敛 其气栗冽 砭人肌骨 佳木葱茏而可悦 物既老而悲伤 物过盛而当杀 6草木无情,有时飘零。_,_,百忧 感其心,_,_,必摇其精。7_,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_!人为动物 惟物之灵 万事劳其形 有动于中 奈何以非金石之质 亦何恨乎秋声 一、相关知识 赋 赋,是在汉代涌现出的一种有韵的散文,它的特点是散韵结合,专事铺叙。从赋的形式上看,在于“铺采摛文”;从赋的内容上说,侧重“托物写志”。文赋,是赋体的一类,作为赋的一类变体,文赋是唐宋古文运动的产物。宋代文赋的实质是用古文语言写作的具有赋的结构的韵文,欧阳修秋声赋和苏轼前、后赤壁赋是代表作,以这三篇为代表的宋代文赋
7、的共同特点是:融写景、抒情、叙事、议论于一体,用相当整饬的古文语言写作铿锵和谐的韵文。二、背景链接 欧阳修为人刚正,敢于直言,但他的一生历尽艰辛,宦海升沉20多年,29岁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被贬夷陵;39岁再度因参与“庆历新政”被贬滁州;48岁那年,又被宦官诬陷。他本来体弱多病,40岁就白发萧疏了,长年的政治斗争使他感到心力交瘁。本文写于作者53岁时。作者晚年虽身居高位,但回首往事,屡次遭贬,内心隐痛难消。面对朝廷内外的污浊、黑暗,眼见国家日益衰弱,改革又无望,不免产生郁闷心情。作者就是在这种情绪驱动下,写出了这篇以“悲秋”为主题的赋体散文。三、主旨领悟 此文通过秋声摹写自然界的秋天,用来烘
8、托作者心理上、人生旅途上的秋天。并且联系人生,发出了世事艰难,人生易老的沉重感慨。四、行文脉络 一、诵读第1段,完成以下各题。环节一 突破词句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1)欧阳子方夜读书 方:_夜:_(2)悚然而听之悚然:_(3)初淅沥以萧飒以:_(4)忽奔腾而砰湃砰湃:_正在 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惊惧的样子 相当于“而”,表并列关系 同“澎湃”,波涛汹涌的声音(5)其触于物也触:_(6)金铁皆鸣金铁:_(7)衔枚疾走走:_(8)但闻人马之行声但:_(9)四无人声四:_碰撞 古今异义词,这里指兵器,今义指 金属名 跑 只 数词作名词,四处 2翻译下面的句子。(1)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
9、之。译文:_(2)其触于物也,铮铮,金铁皆鸣。译文:_ 听到有从西南方向传来的声音,惊恐地站起来倾听。它碰撞在物件上,就叮叮咚咚,声音像兵器磕碰。定语后置句 在古汉语里,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定语,把它放到中心词的后面,这种语法现象就称为定语后置。定语后置一般有标志性的词语。所以,我们可以根据这些特点把它归结为四种常见的形式:1中心词之后置定语。例如:(古)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今)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2中心词之(而)后置定语者。例如:(古)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今)能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要吃一石粮食。3中心词后置定语者。例如:(古)闻有声自西南来者。(
10、秋声赋)(今)听到有从西南方向传来的声音。4中心词数量词。例如:(古)尝贻余核舟一。(核舟记)(今)(他)曾经送给我一只用桃核雕刻的小船。环节二 分析文理3下列对第1段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段描写“秋声”运用比喻手法,声色渲染,为我们营造了一幅令人“悚然”,令人感到“异哉”的动人心魄的秋声图。B本段直接描写了秋声,突出了秋声的苍凉、悲伤,为下文作了铺垫。C作者巧妙地利用“听”的过程写秋声,由“初”到“忽”,再到“触于物”,写出了由近而远、由大到小、凭虚而来 的撞击物体的动态过程,突出了秋声变化的急剧和来势的 猛烈。D本段结尾处通过童子之口点题,“明河”使人联想到七夕,暗
11、点秋夜。解析:C项,写出了由远而近、由小到大、凭虚而来的撞击物体的动态过程。答案:C 二、诵读第 2 段,完成以下各题。环节一 突破词句4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1)胡为而来哉胡为:_(2)烟霏云敛敛:_(3)其色惨淡惨淡:_即“为胡”,为什么 收,聚 古今异义词,这里指黯然无色,今义多形容“萧 _ 条”和“苦费心力”(4)其容清明清明:_(5)丰草绿缛而争茂绿缛:_(6)是谓天地之义气义气:_古今异义词,这里指清朗明秀,今义指二十四节气之 一,或指(政治)有法度,有条理 碧绿繁茂 古今异义词,这里指正义之气,今义指由于私人关系而 甘于承担风险或牺牲自己利益的气概,也指有这种气概 或感情(
12、7)天之于物,春生秋实之:_实:_(8)商声主西方之音主:_(9)物过盛而当杀杀:_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名词作动词,结果实 以为主 收敛,收煞 5翻译下面的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1)此秋声也。译文:_ 句式特点:_(2)胡为而来哉?译文:_ 句式特点:_ 这就是秋声呀。判断句。它为什么而来呢?宾语前置句。(3)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译文:_ _ 句式特点:_(4)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译文:_ 句式特点:_ 它使花草树木摧败零落的本领,不过是秋气所具有的 一点余威罢了。固定句式,判断句。草被秋风拂过便凋零变色,树木遇上它叶子就掉下来。被动句。环节二 文
13、理分析6下列对第2段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段前半部分是在写秋之状,后半部分在议秋之心,突出秋心的肃杀。B“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前两句写出了草木在夏季繁茂、生机勃勃的景象;后两句写草木因秋而凋谢枯败。前后对比,突出了秋的肃杀。C本段分别就秋的色、容、气、意,描绘出了秋状的四幅具 有不同特征的鲜明图画,其中色、容为实,气、意为虚,手法是由实入虚,虚实结合。D本段作者没有直接写秋之声,而运用这么多的笔墨来写秋 之状,属于离题。解析:D项,不是离题。理由如下:第一,为写秋声作铺垫,使写秋声的笔触不至于太突兀;第二,烘托手法,使“秋之声”更
14、为形象而有声势。答案:D 7对文段内容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作者概括了平日观察所得,运用骈偶句式和铺张渲染的 赋的传统手法,抓住烟云、天日、寒气、山川等景物,分别就秋的色、容、气、意,描绘出了秋状的四幅具有 不同特征的鲜明图画。B文段中对秋状的描绘,正是为了烘托秋声的“凄凄切切,呼号愤发”。C作者把草木在夏天和秋季作对比,通过对比,目的是指 出草木在不同季节的不同情状。D作者吸收前人的种种说法,又运用骈偶句把秋与官制、阴 阳、五行、音律等配属起来,甚至用“伤”解释“商”,用“戮”解释“夷”,极力铺张,突出秋对万物的强大摧 残力量,说明万物盛衰的自然之理。解析:C项,通过草木在夏天和秋季的对
15、比,目的是指出草木之所以摧败零落,是秋气施加强大威力的结果。答案:C 三、诵读第3、4段,完成以下各题。环节一 突破词句8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1)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感:_劳:_(2)有动于中中:_(3)必摇其精摇:_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感动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 内心 摇落,损耗(4)黟然黑者为星星星星:_(5)奈何以非金石之质以:_(6)童子莫对对:_古今异义词,这里指点点白发,今义指夜晚天空中闪 烁发光的天体或细小的点儿 介词,用 回答 9翻译下面的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1)有动于中,心摇其精。译文:_ 句式特点:_(2)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译文:_ _ 句式特
16、点:_ 内心有所触动,一定会消耗人的精气。状语后置句。为什么却要以并非金石的肌肤,去像草木那样争一 时的荣盛呢?固定句式。环节二 分析文理10下列对第3段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三段是全文的题旨所在。作者由感慨自然转而叹人生,百感交集,黯然神伤。B文章的主旨句是“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C戛然而止的结尾,给文章增添了不少的感染力,在秋虫唧 唧中,读者似乎也要同声一叹。D因为是主客问答,所以结尾又提到童子,前后照应。解析:B项,文章的主旨句是“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答案:B 11下面对课文内容
17、的解读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在文体上属文赋,既有骈赋、律赋的铺陈排比、骈词俪句,又呈现出活泼流动的散体倾向。B文章既承袭了写秋天肃杀萧条的传统,又烘托出人事忧劳更甚于秋的肃杀这一主题,使文章在立意上有所创新。C文章对秋状的描绘,是为了烘托秋声“凄凄切切,呼号愤发”。D作者采用了排比、对偶、对比、双关等多种修辞手法,极力渲染秋气对自然界万物的摧残。解析:D项,文中没有使用双关的修辞手法。“商,伤也”不属于双关,这里是由字的声音来进行引申解释。答案:D 1对比映衬手法的运用 本文在对比映衬的运用上,独具匠心。写秋声,有远近、强弱、缓急的对比;写草木,用了荣枯消长的对比;特别是童子与作者形成的
18、对比映衬,更增添了文章的情趣,突出了作者寂寞的秋心,大大增强了文字的表现力。深夜,作者正陷入思考人生、无眠叹息之中时,童子却“垂头而睡”,漠然无应。通过对比,以童子的单纯无忧衬托出主人秋怀的纷繁复杂,不仅相映成趣而且相得益彰。2情、景、理三者水乳交融,秋思遥深 秋声赋景中含情,情中有理。景物语言,无不浸透着作者的一颗愁心,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而议论部分全由景物部分生发出来,并为下文的抒情内容蓄势,真正达到了情、景、理的有机结合,可谓满纸秋思,秋意无限。文中描写秋声、秋状之景,融“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之情,悟“天之于物,春生秋实”“物过盛而当杀”之理,形成了水乳交融的艺术境界。课内素
19、材 欧阳修在宋仁宗嘉祐四年(1059)春天辞去开封府尹的职务,专心著述。这时的欧阳修,在政治上早已经历了多次贬官,对政治和社会时局心情郁结,对人生短暂、大化无限感伤于怀,正处于不知如何作为的苦闷时期。在秋声赋中,融入了作者对宦海沉浮、人生苦短深沉的感慨。欧阳修一生历经真宗、仁宗、英宗、神宗四朝,政治风雨、宦海沉浮,未改他做人的节操;庙堂高处,四海之远,他始终坚定着文人的气节。相关素材 钱伟长的两次“NO”1940年1月考取公费留学的钱伟长办齐手续后登上英轮,发现护照上竟有日本领事馆的签字,因当时日本正发动侵华战争,“NO,我们不去了!”钱伟长等留学生一起将20几本护照扔给了英国人。半年后,他们重办护照再登程。1943年钱伟长去美国加州理工大学喷气推进研究所任工程师,又当上了领导600多人的“洋官”。抗战胜利后,他甘愿放弃优厚的待遇回国,他拖家带口在北平的几所大学兼课勉强糊口。1947年美国的那个研究所又邀请他去,表格上有一句话:“一旦美中宣战,本人绝对效忠美国。”他当即写下了大大的“NO”。共性发掘 气节是人的一种可贵的精神力量,个人气节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民族气节是一个民族傲立于世的精神支柱。欧阳修表现出来的是可贵的个人气节,钱伟长表现出来的是可贵的民族气节,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上述素材可以应用到“磨难”“节操”“气节”“旷达”等话题的作文中。点击下列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