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 峨日朵雪峰之侧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上册课前导学重难点:一、文体知识朦胧诗兴起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是伴随着文学全面复苏而出现的一个新的诗歌艺术潮流,以诗人舒婷、北岛、顾城、寒露、梁小斌、食指、江河、芒克等先驱者为代表。以内在精神世界为主要表现对象,采用整体形象象征、逐步意向感发的艺术策略和方式来掩饰情思,从而使诗歌文本处在表现自己和隐藏自己之间,呈现为诗境模糊朦胧、诗意隐约含蓄、富含寓意,主题多解多义等一些特征。朦胧诗的代表作品有回答、致橡树、一切等。它以“叛逆”的精神,打破了当时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一统诗坛的局面,为诗歌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同时也给新时期文学带来了
2、一次意义深远的变革。他们在诗作中以现实意识思考人的本质,肯定人的自我价值和尊严,注重创作主体内心情感的抒发,在艺术上大量运用隐喻、暗示、通感等手法,丰富了诗的内涵,增强了诗歌的想象空间。就其发展过程而言,最早可溯源到“文革”时期60年代末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当时许多知识青年普遍怀有一种模糊而又强烈的情绪:不解、怀疑、愤怒、无奈、对抗等交织在一起,一种被抛弃的失落感以及对幻灭了的理想的沮丧和坚执,对失去家园的牵系等,成了这一代人的主导情绪和情感基调。二、写作背景1957年,昌耀因诗作林中试笛被打成右派,此后仅得以“赎罪者”身份辗转于青海西部荒原从事农垦,1962年昌耀已陷入冷寂和沉闷了,由
3、此,他得以用理智和清醒,观照和揣度个体生命及周围的世界:这便是他的短诗峨日朵雪峰之侧产生的外在机缘和直接意图。三、作者介绍昌耀,原名王昌耀,湖南省桃源县人,诗人。1950年4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任宣传队员。同年,响应祖国号召,赴朝鲜参加抗美援朝。期间,推出处女作人桥,从此与诗歌艺术结下不解之缘。1953年,在朝鲜战场上负伤后转入河北省荣军学校读书。1954年开始发表诗作。他的诗以张扬生命在深重困境中的亢奋见长,感悟和激情融于凝重、壮美的意象之中,将饱经沧桑的情怀、古老开阔的西部人文背景、博大的生命意识,构成协调的整体。诗人后期的诗作趋向反思静悟,语言略趋平和,有很强的知性张力,形成宏大的诗歌
4、个性。代表作划呀,划呀,父亲们!、慈航、意绪、哈拉库图等,绝笔作一十一枝红玫瑰。昌耀在中国新诗史上是一座高峰,其历史地位已为人共识。练习题:1.下列加粗字的注音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A.深渊(yun)石砾(shu)锈蚀(xish)B.嚣鸣(xun)薄壁(bo)滑坡(hu)C.棕色(zng)铆钉(mo)揳入(xi)D.罅隙(jux)赐予(y)渗出(shn)2.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些诗歌都以连绵不断的新颖意象表达蕴藉含蓄的意念,通过气氛的渲染,构成一幅想象的图景。B.昌耀的诗以张扬生命在深重困境中的亢奋见长,感悟和激情融于凝重、壮美的意象之中。C.除了表现主题的独特外
5、,诗人的抒情手段也是其诗歌独树一帜的原因所在。D.历史如同一条长河,从源头连绵不断地流去,每一个阶段都具有特立独行的标志。3.近义词辨析1.彷徨徘徊同:都表示犹豫不决。异:“徘徊”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比喻犹豫不决;比喻事物在某个范围内来回浮动、起伏。“彷徨”指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该往哪个方向去。例句:她在岸边_了整整一夜。这种_不安的心理好像把周围人都传染上了。2.征服克服同:两者都含有“战胜”的意思。异:“征服”指用强力制服,它运用范围较广,多指具体事物,如征服敌人,征服宇宙,征服海洋;也可指抽象事物。“克服”指用意志或力量战胜恶劣环境、错误思想、缺点等;“征服”多用于较重大的场合。例句
6、:我们要以愚公移山的精神_沙漠,让它变成绿洲。凭着崇高的理想、豪迈的气概、乐观的志趣,_困难不也是一种享受吗?3.惊异惊讶同:两者都有“吃惊”的意思。异:“惊异”着重于感觉惊奇诧异,“惊讶”着重于感到很奇怪。例句:我们用显微镜观察,会_地看到,蜻蜓的一只大眼睛竟是由两万多只表面呈六角形的“小眼”紧密排列组合而成的。我_地直盯着她的脸。4.词语注释彷徨:_石砾:_揳:_罅隙:_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C解析:A项“砾”应读“l”。B项,“嚣”应读“xio”。D项,“罅”应读“xi”。2.答案:D解析:特立独行:形容人的志行高洁,不同流俗,也泛指特殊的,与众不同的。这里用来指历史,对象错误。3.答案:1.徘徊;彷徨2.征服;克服3.惊异;惊讶4.答案:彷徨:徘徊;犹豫不决;没有方向。石砾:石块和沙砾。揳:把揳子、钉子等捶打到物体里面。课文中指用力插入。罅隙:缝隙。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