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 堂 学 案一、文本探究(一)整体感知1. 灶头的构造分别是由哪几节来介绍的,据此你可以给文章划分层次吗?【提示】第一部分(1)对灶头作总体介绍第二部分(27)灶台第三部分(811)灶壁第四部分(1218)灶塘第五部分(1921)总结全文,点出了灶头的逝去,灶头的精神内涵。 2. 状物不仅要绘形,而且要传神,更要揭示出物在生活中的意义。家里的灶头中作者这样写道:“灶头是个金木水火土五行俱全的特别物事,能使最荒凉的地方充满人间烟火味,能使最简陋的房子弥漫温馨的家的气氛。”作者是如何通过对灶头的描写传达“人间烟火味”和“温馨的家的气氛”的?【提示】家里的灶头有烟火气,人情味,情趣盎然。这既表现在
2、对灶头、灶具与人物的描写中,也体现在字里行间的记叙、抒情与议论里,如写灶塘时引用了更夫口里的歌谣后说道:“听着这浪声漫调的提醒,人就感受到了人世间的秩序和生活的安宁。”接着就出现了几组忙碌而又趣味盎然的“镜头”,充满了生活的诗意与亲情。吃是人生活中的大事,在以前,由于物质的匮乏,在“吃”上就有许多讲究、禁忌、规矩与人对幸福、温饱的渴望,人们在吃上也集中了大量的智慧与劳作,特别是在平民之家,母亲们为一家人的温饱要付出更多的辛劳,而灶头也就具有了举足轻重的位置。在现代生活越来越丰足,厨房也越来越现代化的今天,吃的意义已发生了许多的变化,往日的场景已渐渐远去,并且变得陌生,不是亲历者已难以理解了,所
3、以,作者特地把这一切记载下来,不便为了留住记忆,更是缅怀那份诗意与生活的温情。(二)细节探究1. 围绕灶头作者续写了哪些童年往事?【提示】逼饭粢 蒸糕蒸菜(红烧肉、拼盘、“一品锅”) 妈妈做的家常菜(黄豆芽炒咸菜螃蜞豆腐) 送灶母亲在灶间的教育 发生在灶壁边的故事(母亲在灶上忙碌姐妹烧火姐姐的模仿煨山芋“填脚炉”爆黄豆)2. 这些往事的描写中有很多细节描写,你能指出来并说说它的表达效果吗?【提示】逼饭粢“饭后大张旗鼓开心死人!”蒸菜“一品锅是蒸菜中的一只鲜得人掉眉毛。”螃蜞豆腐“哎呀,那个鲜啊!就滑到肚子里去了。”送灶“这州官把老百姓烧好东西吃。”“吃过晚饭,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太平。”母亲在灶
4、间的教育“我们小孩子在外头惹厌多半就只好实话实说了。”发生在灶壁边的故事(母亲在灶上忙碌姐妹烧火姐姐的模仿煨山芋“填脚炉”爆黄豆)效果:这些细节的描写将物与人有机的联系了起来,同时构成了一种家常的、世俗的、温馨的、亲情的、诗意的氛围,表现了人间烟火味和温馨的家庭气氛。3. 文章最后三节有何作用?【提示】作用一是对全文内容的概括与提升,点出了灶头的逝去,点出了灶头的作用,它贫穷与荒凉也充盈了温暖。二是全文线索的总结,那就是母亲,灶头与母亲分不开,是母亲使家庭充满了温馨,也是母亲教会了孩子如何明白事理,学会做人,哪怕是灶头,也是孩子成长的地方。4. 你能体会作者对灶头和母亲的情感吗?【提示】对灶头
5、:眷念感激。对母亲:眷念感激。(三)思维碰撞1.本文语言朴素自然,请举例加以体会。【提示】大部分用白描的手法,语言朴素,很少用华丽的词藻。 “灶台的横截面大致上是个腰子形,而纵截面则无法名状。“整个灶头几乎没有直线,那么多即兴式的弧线使灶头既端庄又秀气,像一位穿着蓝印花布的农家少妇”比喻亲切朴素。方言的运用,增添了地方色彩和文化韵味“不作兴”“某汤罐”“灶界老爷”“孵灶塘”等等谚语、俗语、歌谣、童谣,也使文章清新自然2. 如何理解本文中物(灶头)与人(母亲)的关系?【提示】本文十一篇典型的状物散文,它写的是一个地方,又是一类事物。作者抓住江南农村具有特征性的事物灶头,通过对炊具的一一描写,把江
6、南农村家庭生活的一个侧面展现在我们面前。在描写灶头的过程中,穿插了对母亲的描写,有形象,有语言、有行动,这一切都是由物而起,物与人密不可分。由于人的介入,对生活场景的描绘,构成了一种家常的、世俗的、温馨的氛围。(四)文本脉络 家里的灶头金曾豪逼饭粢 大锅 蒸糕灶台 蒸菜 自豪、骄傲 小锅 家常菜 绝活灶头 汤罐 “不作兴” 母亲灶壁 灶山 民俗民愿 道德监督员 更夫敲更 安宁祥和 敬重、感激 灶塘 围灶而忙 生活的情趣、滋味 孵灶塘、老古话 待人接物平台(物) 灵魂 (人)形散,通俗明白 (伤痛、难舍) 神聚,含蓄蕴藉二、文本亮点家里的灶头是一篇典型的状物散文,它写的是一个地方,又是一类事物,
7、作者抓住江南农村具有特征性的事物灶头,通过对炊具的描写,把江南农村家庭生活的一个侧面展现在我们面前。在描写中,作者穿插进行人物行动的描写与民俗民风的介绍,写得有声有色,充满了人间的温暖与诗情画意,由于灶头已难生存于现代社会,所以本文也具有一种往日不再重现的遗憾与怀旧的情调,感人至深。本文在写作上的特点相当显著:一是一是状物的线索非常清楚,基本上是按空间布局来描写的,所以家里的灶头虽然有灶台、灶壁、灶塘,每个部分又有许多的工具和什物,但作者依次写去毫不凌乱,移步换形,给人以非常完整的印象,仿佛置身其中。二是将物与人联系起来写,有形象,有语言,有行动,而这一切又都是由物而起,在物所构造的特殊场景里,物与人密不可分,丝毫不给人生拉硬扯的感觉。由于人的介入,由于生活场景的描绘,构成了一种家常的、世俗的、温馨的、亲情的、诗意的氛围,这种氛围反过来影响了读者对物的感觉,使其变得更加美好起来。三是注重提升,赋予物以文化的韵味,作者在状物是总是穿插对地域特征、物产、民风民俗以及传统文化的介绍,这就使灶头具有了文化的含义,使它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与作用得到了揭示。四是语言朴素、自然,大部分用的是白描的方法,特别是运用了不少方言,使得作品更增添了地方色彩与文化意味。另外,文章引用的谚语、俗语、歌谣、童瑶,也给作品增色不少,显得更加清新、趣味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