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3年高考2年模拟》2016届人教版新课标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习题 专题十八 实用类文本阅读 二年模拟.docx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37166 上传时间:2024-05-26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93.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3年高考2年模拟》2016届人教版新课标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习题 专题十八 实用类文本阅读 二年模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3年高考2年模拟》2016届人教版新课标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习题 专题十八 实用类文本阅读 二年模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3年高考2年模拟》2016届人教版新课标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习题 专题十八 实用类文本阅读 二年模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3年高考2年模拟》2016届人教版新课标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习题 专题十八 实用类文本阅读 二年模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3年高考2年模拟》2016届人教版新课标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习题 专题十八 实用类文本阅读 二年模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3年高考2年模拟》2016届人教版新课标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习题 专题十八 实用类文本阅读 二年模拟.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4页
《3年高考2年模拟》2016届人教版新课标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习题 专题十八 实用类文本阅读 二年模拟.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4页
《3年高考2年模拟》2016届人教版新课标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习题 专题十八 实用类文本阅读 二年模拟.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4页
《3年高考2年模拟》2016届人教版新课标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习题 专题十八 实用类文本阅读 二年模拟.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4页
《3年高考2年模拟》2016届人教版新课标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习题 专题十八 实用类文本阅读 二年模拟.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4页
《3年高考2年模拟》2016届人教版新课标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习题 专题十八 实用类文本阅读 二年模拟.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4页
《3年高考2年模拟》2016届人教版新课标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习题 专题十八 实用类文本阅读 二年模拟.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4页
《3年高考2年模拟》2016届人教版新课标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习题 专题十八 实用类文本阅读 二年模拟.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4页
《3年高考2年模拟》2016届人教版新课标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习题 专题十八 实用类文本阅读 二年模拟.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4页
《3年高考2年模拟》2016届人教版新课标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习题 专题十八 实用类文本阅读 二年模拟.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4页
《3年高考2年模拟》2016届人教版新课标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习题 专题十八 实用类文本阅读 二年模拟.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4页
《3年高考2年模拟》2016届人教版新课标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习题 专题十八 实用类文本阅读 二年模拟.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4页
《3年高考2年模拟》2016届人教版新课标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习题 专题十八 实用类文本阅读 二年模拟.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4页
《3年高考2年模拟》2016届人教版新课标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习题 专题十八 实用类文本阅读 二年模拟.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4页
《3年高考2年模拟》2016届人教版新课标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习题 专题十八 实用类文本阅读 二年模拟.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4页
《3年高考2年模拟》2016届人教版新课标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习题 专题十八 实用类文本阅读 二年模拟.docx_第21页
第21页 / 共34页
《3年高考2年模拟》2016届人教版新课标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习题 专题十八 实用类文本阅读 二年模拟.docx_第22页
第22页 / 共34页
《3年高考2年模拟》2016届人教版新课标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习题 专题十八 实用类文本阅读 二年模拟.docx_第23页
第23页 / 共34页
《3年高考2年模拟》2016届人教版新课标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习题 专题十八 实用类文本阅读 二年模拟.docx_第24页
第24页 / 共34页
《3年高考2年模拟》2016届人教版新课标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习题 专题十八 实用类文本阅读 二年模拟.docx_第25页
第25页 / 共34页
《3年高考2年模拟》2016届人教版新课标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习题 专题十八 实用类文本阅读 二年模拟.docx_第26页
第26页 / 共34页
《3年高考2年模拟》2016届人教版新课标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习题 专题十八 实用类文本阅读 二年模拟.docx_第27页
第27页 / 共34页
《3年高考2年模拟》2016届人教版新课标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习题 专题十八 实用类文本阅读 二年模拟.docx_第28页
第28页 / 共34页
《3年高考2年模拟》2016届人教版新课标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习题 专题十八 实用类文本阅读 二年模拟.docx_第29页
第29页 / 共34页
《3年高考2年模拟》2016届人教版新课标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习题 专题十八 实用类文本阅读 二年模拟.docx_第30页
第30页 / 共34页
《3年高考2年模拟》2016届人教版新课标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习题 专题十八 实用类文本阅读 二年模拟.docx_第31页
第31页 / 共34页
《3年高考2年模拟》2016届人教版新课标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习题 专题十八 实用类文本阅读 二年模拟.docx_第32页
第32页 / 共34页
《3年高考2年模拟》2016届人教版新课标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习题 专题十八 实用类文本阅读 二年模拟.docx_第33页
第33页 / 共34页
《3年高考2年模拟》2016届人教版新课标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习题 专题十八 实用类文本阅读 二年模拟.docx_第34页
第34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专题十八实用类文本阅读A组20142015年模拟基础题组一、(2015河北名校联盟一检,12,2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从寒门子弟到行政长官20世纪30年代,梁振英的父亲梁忠恩只身离开家乡山东威海闯荡香港,在清水衙门当警察。梁振英于1954年8月出生,有一姐一妹,是家中独子。二十岁之前,梁振英与家人住在七号差馆宿舍及荷李活道警察宿舍。那里没有独立卫生间,一层楼十几户人家共用一个厕所。小时候,为省一毛钱的电车费,梁振英和姐姐、妹妹都是走路上学。上中学时,为节省每顿一块五毛钱的饭钱,梁振英总是步行半个小时回家,用十分钟时间狼吞虎咽地吃完饭,再匆匆忙忙赶回学校上课。从上幼儿园起,梁振英就已经

2、开始忍受贫困生活的煎熬。但懂事的小振英只是默默承受,从不抱怨。稍大一点儿时,他就开始分担家务活,帮助母亲买菜、择菜。为了贴补家用,帮附近的塑料玩具厂加工塑胶花。当时梁振英才十一岁,下午到学校上学,其他时间则要干活要么背着几十公斤重的材料往返家里与工厂,要么与家人一起做塑胶花。这段时光尽管清苦,却被梁振英视为第一堂人生课,不仅培养了他不畏艰辛、自食其力的能力,还让他认识到执着追求的可贵。梁振英从小成绩优异。他从荷李活道警察小学毕业后考入香港著名的中学英皇书院,后又进入当时的香港工业学院(现香港理工大学)修读建筑测量系。取得高级文凭后,梁振英于二十岁那年前往英国布里斯托理工学院(现为西英格兰大学)

3、攻读估价及地产管理学。在留学英国的三年多时间里,梁振英靠半工半读维持自己的学习及生活费用。他每周打工三个晚上,每次六个半小时,回到宿舍时往往是凌晨了。为了节省车费,他每天上学放学都要步行十多公里。即使这样,他仍然坚持参加社会活动。当时梁振英是当地香港留学生的学生会主席,经常举办中国文化宣传活动,每个星期天他还去教当地的华侨子弟学中文。1977年,梁振英以全班第一名的成绩从布里斯托理工学院毕业。学成回港的梁振英,开始了自己白手起家的创业历程。起初,他加入老牌测量师行“仲量行”,成为一名测量师。过了五年,梁振英被擢升为这家英资公司的合伙人及该企业第一位华人董事。当时年龄不足三十岁的梁振英年薪已高达

4、上千万港元。1988年,三十四岁的梁振英被评为“香港十大杰出青年”。1993年,梁振英创立了梁振英测量师行。2000年,通过互换股份与英国DTZ及新加坡的戴玉祥产业咨询公司合并,梁振英测量师行易名为戴德梁行。这家布点遍及四十三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房地产服务公司,迅速发展成为亚太区最具规模的物业顾问公司。2006年,梁振英成为该公司最大的个人股东,首度晋身集团董事局。一年后,梁振英又由戴德梁行北亚区主席升任为亚太区主席。此时,离他事业起步刚好三十年,梁振英已从一无所有的小青年变成了颇具经济实力的香港企业家。作为香港专业联盟主席,梁振英率先鼓动香港十个专业团体五万多专业人才加强与内地交流。早在20世

5、纪70年代末,内地的改革开放刚刚起步,身为香港“专业人士促进现代化协会”成员的梁振英,就开始与内地结缘,并频繁穿梭于深港沪之间。20世纪80年代初期,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谈判开始。1984年,中英谈判碰上新界的租约问题。当时,新界的全部土地楼房,不论地区、新旧、用途,地契年期全部在1997年6月27日届满后,由中、英两国共同解决。由于当时内地还没有房地产市场,缺乏经济和合约上的知识,中央想找个香港人咨询意见。有位官员记起一个经常到内地讲课的年轻人梁振英,就请他帮助写意见书。梁振英立即动笔撰写。几个月后,这份意见书中的建议成为中方意见,并成为中英联合声明附件三关于土地契约的主要内容。在帮助和支持内

6、地房地产事业发展的同时,梁振英亦开始在政治上崭露头角。1985年,梁振英出任香港基本法咨询委员会委员;1988年,三十四岁的梁振英出任基本法咨询委员会秘书长;1993年,出任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委会预委会政务小组港方组长;1996年,出任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委会副主任;1997年,出任香港特区第一届行政会议成员、召集人。此外,他还担任第十届和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委等职。梁振英不无自豪地回忆道:“参与回归的全过程,为香港回归效力,亲历国家和平统一的阶段性成果,这是我一生中最大的成就和最难忘的经历。”(选自2012年第6期名人传记,有改动)1.下列对传记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梁振英

7、童年时代忍受了贫穷生活的煎熬,他从不抱怨,积极分担家庭生活的负担。艰苦的生活锻炼了他自食其力的能力和顽强的意志。B.梁振英从小学习成绩优异。在香港取得高级文凭后,前往英国留学,学费和生活费自己打工解决,还经常参加社会活动,以全班第一名成绩毕业。C.梁振英学成回港后,加入了老牌测量师行仲量行,很快就成了行业的领头人,工作了十年的时间就被评为“香港十大杰出青年”。D.梁振英四十岁时创立了自己的测量行,几年后与英国和新加坡的两家公司合并,他的戴德梁行成为亚太区同行中规模最大的公司。E.本文撷取梁振英人生的若干片段,描写他积极生活、刻苦学习、心系祖国的事迹,记叙梁振英从寒门弟子到成为香港行政长官的历程

8、。2.梁振英青少年时代是如何面对贫困生活的?(6分)答:3.最后一段画线句子在文中起何作用?请简要说明。(6分)答:4.梁振英从寒门学子成长为行政长官,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梁振英成功原因的理解。(8分)答:二、(2015吉林长春期中,12,25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中国职业教育的先驱黄炎培1903年春,川沙小学举行开学典礼,这是黄炎培教育生涯的发端。作为校长,黄炎培只尽义务,不领薪水。他还亲自上讲台,每天讲课3小时。在他的努力下,这所小学办得如火如荼,人们以自己的孩子能入川沙小学为荣。1906年,黄炎培创办了浦东中学。从设计蓝图到监督施工,黄炎培都冲在第一线。所有教师的遴选、聘用,都由他

9、把关、拍板。黄炎培在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提出了“勤、朴、诚”人生修养三要点。革命家张闻天、文学家叶君健、物理学家王淦昌、翻译家卞之琳、教育家夏坚白、会计专家潘序伦、历史学家范文澜、导演谢晋以及蒋介石的两个儿子蒋经国、蒋纬国,都曾就读于浦东中学。该校在当时享有“北南开,南浦东”的盛誉。辛亥革命后,黄炎培任江苏省教育司长,在充分的调查研究基础上,拟出了科学、严谨、可行的江苏今后五年间教育计划书,全力以赴进行落实,使得江苏省很快成为中国最有成就的省份,为教育界树立了楷模。黄炎培从中国的实际需要出发,在国内外进行多方考察。1914年2月,他以申报记者身份在安徽、江西、浙江考察教育,历时95天,写成黄炎培

10、考察教育日记第一集。同年9月,他又到山东、北京、天津考察教育,历时36天,写成黄炎培考察教育日记第二集。1915年,他又随中国实业考察团在美国考察了25个城市52所学校,历时三个月,广泛接触各界人士(包括总统威尔逊、大发明家爱迪生),尤其注重考察美国的职业教育。1917年,他还到日本、菲律宾考察,历时两个月。黄炎培由此获得了“中国教育界的徐霞客”的美誉。黄炎培考察的重大收获是更加肯定了职业教育的战略意义,他下定决心要在中国大力推行职业教育。1917年5月6日,中华职业教育社在上海正式成立,黄炎培担任办事部主任。职教社诞生以后,逐渐形成一个完整、宏大、有机的体系,它的触角伸展到许多领域,成果之丰

11、硕,实属罕见。光是一个中华职业学校,从1918年创立到1952年被轻工业部接管,培养毕业生多达7000人,其中不乏名人,包括数学家华罗庚、社会活动家徐伯昕、经济学家顾准、演员秦怡等等。在长期致力于职业教育实践的基础上,黄炎培不断地发展、深化着自己的职业教育思想。黄炎培于1913年发表学校教育采用实用主义之商榷,批判封建教育脱离生产的弊病,提倡教育与学生生活、学校与社会实际相联系,倡导重视实物教学、直观教学。这篇文章是黄炎培对于自己教育主张的第一次系统阐述,成为黄炎培职业教育的理论雏形。后来,在实用主义基础上,黄炎培进一步提出了“大职业教育主义”,即办职业教育必须联络和沟通教育界和职业界,参与全

12、社会的活动和发展,积极地寻求职业教肓对于外部环境的适应。至此,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基本成熟。黄炎培的教育思想散发着浓厚的平民气息。他认为,社会的组成,以人民为基本和主要的力量。要使社会健全,必先注意人民的教育。黄炎培崇尚简朴生活。他从不添置家产,卧室就是会客室。国难当头之时,黄炎培要求职教社同志勤俭节约,不浪费一滴水一度电,用过的信封还要使用背面。抗战胜利后,职教社总社迁回上海,由于国统区物价飞涨,民不聊生,黄炎培不得不卖藏书、字画以资生活。杜月笙听说了,送来两千大洋资助他,黄炎培却把这笔数目不小的钱全部捐给了职教社,自己依旧卖字。黄炎培的朋友江恒源,曾经用“侠骨慈肠、锦心绣口”一语评价他。对

13、此评价,黄炎培当之无愧。终其一生,他淡泊从容地面对人世沧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在他的心中居于重要地位的永远是国家、人民、职业教育。他用一生的执着追求和光辉事业,完美地诠释了“利居众后,责在人先”八个字。(摘编自从中小学讲坛成长起来的杰出人物)相关链接黄炎培始终如一地将爱国主义灌输于日常教导之中。中华职业教育社章程的第一条是:“同人认此为救国家救社会唯一方法,矢愿相与始终也。”黄炎培始终秉持一个坚定的志向:拒不做官。北洋政府两次任命他为教育总长,他坚辞不就,矢志不渝,埋首教育事业。黄炎培先生的爱国思想、民主思想和教育为国家建设服务的思想,贯串在他一生的业绩之中,是很值得传诸后人的。(孙起孟19

14、88年l1月6日题词)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黄炎培创办的浦东中学,由于有张闻天、叶君健、王淦昌、卞之琳、蒋经国、蒋纬国等名人在那里就读,使该校享有“北南开,南浦东”的盛誉。B.1914年以后,黄炎培历时多天,在国内外进行了多方考察,他的考察都是从中国的实际需要出发,了解各地职业教育发展状况。C.黄炎培获得“中国教育界的徐霞客”的美誉,是因为他不但经常深入各地考察,而且善于根据考察见闻写出自己的考察日记。D.学校教育采用实用主义之商榷批判封建教育不让人从事农业生产的弊病,是黄炎培对于自己教育主张的第一次系统阐述。E.黄炎培的一生对职业教育倾注了无数心血

15、,他认为兴办职业教育可以拯救国家和民族,他也因而成为中华民族职业教育的伟大先驱。2.黄炎培在教育实践中有哪些重大贡献?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答:3.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答:4.黄炎培的人格魅力在生活和工作中有许多体现,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8分)答:三、(2014山西太原一模,12,2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悼齐如山先生梁实秋抗战期间,国立编译馆有一组人员从事平剧修订工作,我那时适在北碚,遂兼主其事,在剧本里时遇到许多不易解决的问题,搔首踟蹰,不知如何落笔。同人都是爱好戏剧的朋友,其中有票友,也有戏剧学校毕业的,但是没有真正科班出身的,因此

16、对平剧的传统的规矩与艺术颇感认识不足,常常谈到齐如山先生,如果能有机会向他请益,该有多好。胜利后我到北平,因陈纪滢、王向辰两位先生之介得以拜识齐先生。齐先生精神矍铄,谈笑风生,除了演剧的事情之外,他的兴趣旁及于小说及一切民间艺术,民间生活习惯以及风俗沿革掌故均能谈来头头是道,如数家珍,以知齐先生是一个真知道生活艺术的人。齐先生收藏甚富,包括剧本、道具、乐器、图书、行头等等。抗日军兴,他为保护这一批文献颇费了一番苦心,装了几百只大木箱存在一个比较安全的地方,胜利之后才取出来。这时节“中国国剧学会”恢复,先生的收藏便得到了一个展览的地方。我记得是在东城皇城根一所宫殿式的房子,有三间大殿作为展览室。

17、院里有汉白玉的平台和台阶,平台有十来块圆形的大石头,中间有个窟窿,据说是插灯笼用的,我看有一块妨碍行路,便想把它搬开,岂知分量甚重,我摇撼一下便不再尝试。齐老先生走过来就给搬开了,脸不红气不喘,使我甚为惭愧。还有一次在齐先生书斋里,齐先生表演“打飞脚”,一个转身,一声拍脚声,干净利落,我们不由得喝彩,那时在座的有老伶工尚和玉先生,不觉技痒,起身打个飞脚,按说这是他的当行出色的拿手,不料拖泥带水倚里歪斜的几乎跌倒,有人上前把他扶住。那时候齐先生已有七十多岁,而尚健康如此。中国国剧学会以齐先生为理事长,陈纪滢、王向辰和我都是理事,此外还延请了若干老伶工参加。因为这个关系,我得有机会追随齐老先生之后

18、遍访诸位伶工,听他们谈起内廷供奉,以及当年的三庆四喜,梨园往事,真不禁令人发思古之幽情。由于我们的建议,后来在青年会开了一次国剧晚会,请老伶工十余位分别登台随意讲说他们的演剧的艺术,在当时盛况空前。我们为国剧学会提出了许多工作计划,在齐先生领导下,我们不时地研讨如何整理、研究、保藏、传授国剧的艺术。一九四九年我到台湾,还经常看到他的写作,年事已高而笔墨不辍,真是惭愧后生,最近先生所著国剧艺术汇考出版,承赐一册,并在电话中嘱我批评,我不敢有负长辈厚意,写读后一文交中国一周,不数日而先生遽归道山!先生对于国剧之贡献已无须多赘。我觉得先生治学为人最足令人心折之处有二:一是专精的研究精神,一是悠闲的艺

19、术生活。我们无论研究哪一门学问,只要持之以恒,日积月累即有可观,这点道理虽是简单,实行却很困难。齐先生之于国剧是使用了他的毕生的精力,看他从年轻的时候热心戏剧起一直到倒在剧院里,真是始终如一地生死以之。他搜求的资料是第一手的,是从来没经人系统地整理过的,此中艰辛真是不足为外人道,而求学之乐亦正在于此。齐先生的这种专精的精神,是可以做我们的楷模的。齐先生心胸开朗,了无执着,所以他能享受生活,把生活当作艺术来享受,所以他风神潇洒,望之如闲云野鹤。他并不是穷奢极侈地去享受耳目声色之娱,他是随遇而安地欣赏社会人生之形形色色。他有闲情逸致去研讨“三百六十行”,他不吝与贩夫走卒为伍,他肯尝试各样各种的地方

20、的小吃。有一次他请我们几个人吃“豆腐脑”,在北平崇文门外有一家专卖豆腐脑的店铺,我这北平土著都不知道有这等的一个地方,果然吃得很满意。他的儿媳黄瑗珊女士精于烹调,有一部分可能是由于齐先生的指点。齐先生生活丰富,至老也不寂寞。看看他的家庭,看看他的生活方式,我们不能不钦佩他的风度。老成凋谢,哲人其萎,怀想风范,不禁唏嘘!(有删改)相关链接齐如山与梅兰芳谊兼师友,早在民国初年,他就为刚刚崭露头角的梅兰芳编写了大量新戏,并进行排演。在舞蹈动作、服饰化妆、剧本文学性各方面皆卓有创造,开一代新风,为梅兰芳创建独树一帜的梅派艺术打下了牢固的基础。(百度百科)1933年,因种种原因,梅兰芳举家南迁上海,齐如

21、山则留在了北平。齐如山对这次分手十分无奈和惋惜,此时写给在上海梅兰芳的信,让后人读出了凄楚伤感和他的骄傲倔强:“我从民国二年冬天给您写信,至今已20年了。我大部分的工夫,都用在您的身上。您自今以前,艺术日有进步;自今之后,算是停止住了。”(万伯翱我所知道的齐如山)齐如山在剧本创作中有着充分的观众意识,在编剧回忆中,他特别提出了“编剧需迎合观众”的看法。他认为剧作家应运用一切办法抓住观众考虑中国观众的审美习惯。(梁燕京剧巨擘齐如山)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作者与同人都不是真正科班出身,自感对平剧的传统的规矩与艺术认识不足,所以希望能有机会向齐如山先生请教

22、。B.文中写到作者摇撼不动妨碍行路的大石和伶工尚和玉“打飞脚”倚里歪斜几乎跌倒两件事,是为了衬托齐如山先生戏剧功底深厚。C.齐先生心胸开朗,了无执着,能够把生活当作艺术来享受,但他并不是去享受耳目声色的娱乐,而是去欣赏形形色色的社会人生。D.齐先生对民间生活习惯以及风俗沿革掌故有着浓厚的兴趣,常与贩夫走卒交往,喜欢各样各种的地方小吃,他的儿媳精于烹调可能就与齐先生的指点有关。E.本文从齐如山先生的兴趣爱好、治学、工作、生活等方面着笔,塑造了一个国剧界的老前辈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齐先生由衷的钦佩之情。2.齐如山先生对于国剧的发展有哪些贡献?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答:3.除热爱国剧外,齐如山

23、先生的形象还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答:4.齐如山先生悠闲的艺术生活对于研究国剧有哪些帮助?你从中受到怎样的启发?(8分)答:四、(2014广东深圳二模,1921,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回不去的故乡对话梁鸿:乡愁是一种隐约的恐惧感记者:近年来,一种被普遍接受的说法是“每一个人的故乡都在沦陷”,您怎么看?梁鸿:是的,乡愁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浓郁。每一个人的故乡都在沦陷,这种感觉更多的是出于对乡村现状的不满,看到的是一种文化上的凋落,没有秩序,而不单单是家里的老屋塌了,记忆中的河流再也没有鱼。现在的中国太快了,整个社会病态的发展,在乡村有一种显性的体现。这些一下子摆在你的

24、面前,你就会有强烈的感觉,自己的故乡沦陷了。记者:我们今天的“乡愁”,更多的是什么呢?梁鸿:乡愁已经不再是李白的乡愁,也不再是唐诗宋词的乡愁,不再是狭义的乡愁,现在的乡愁已经是一个现代性的问题,是中国现代文化中的乡愁,中国的乡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在都市里,以都市文明或者工业文明去看农业文明的乡愁,与农业文明时代是不一样的。在农业文明,从一个空间到另外一个空间,情感方式和生活方式是没有变的,而现在的乡愁,是在高速现代化发展下,人的本源被急剧地抛弃的,人与自然没有关系了,与四季没有关系了,被孤零零地悬在都市的钢筋水泥里,这时候的乡愁是怀念人的自然属性,想念的是与自然、与大江大河的一种相互偎依的

25、感觉。记者:乡愁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梁鸿:乡愁是有质的变化的。现代意义上的乡愁,更多的是寻找一种传统。过去,对于中国人来说,乡愁是对于农业文明的一种想念,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精神方式,农业文明下的状态与四时相合,春种秋收,晨起昏睡。现在,“乡愁”的背后,是隐蔽的多层制度与歧视:城市不能给他们很好的安定感、归属感,他们现在的状态是在一种常年被隔离的状态下,看起来很像融入了城市,实际上是被隔离,这不是自主选择的,而是被所谓时代的潮流裹挟。现在,到了我们该反思的时刻,因为我们这一代人如果再不思辨,恐怕以后就没有什么好思辨的了。乡愁,对于目前的中国人来说,是一个如何保持自性的问题。记者:如何保持自性?梁

26、鸿:现在我们的文明,与四时、季节、植物是没有关系的,它貌似是超越一切的。人无所不能啊,无所畏惧了。所以,康德说过,仰望星空,只有两种事物让我们敬畏,这就是浩瀚无际的星空与我们内心的道德,可是星空和道德似乎消失已久了。现在没有这种敬畏感了,人太狂妄了。在这一方面,我们每个人都是有乡愁的,它是一种隐隐约约的恐惧感,在每个人的心里蔓延。你回到家乡为什么会感到特别舒适,因为你觉得自然界还在,你突然找到一种生存感,一种活着的感觉。当代的乡愁,是有一种巨大的批评在里面,一种传统的回望,只是我们没有去清晰地梳理它。记者:现在,乡愁是一种隐约的恐惧感?梁鸿:是的,现在的乡愁,是一种隐约的恐惧感。当有一天,你回

27、望,突然发现你不属于任何一个地方,传统反映在生活的丝丝缕缕中,你的根没有了,人生活在时代的洪流之中,你连回头的地方都没有了。现在的我们,只朝着一个方向发展,物质、金钱与权力,这个社会怨气冲天,你去烦躁,去抱怨,去不择手段,觉得社会亏欠你太多。在滚滚洪流中,需要一点定力,稍微拉回一些自己,这需要很大的反省能力。记者:如何找回我们的故乡?梁鸿:找回故乡,广义上,实际上是找回曾经支撑维系我们这个民族发展的最朴素的道德方式。找回我们的故乡,需要我们重新思索自己与这个国家、与这个民族的关系。从自己的故乡出发,思索自己的家人、邻居,他们的生活方式与思想需求,然后再来思索这个时代的发展。人类社会肯定不止趋同

28、性的发展,在这样一个共性高速一体化的发展下,怎么样重新找到自我,就是怎么样重新找到自己的故乡,这既是自己的自我,也是民族的自我。现在,我们的国家需要找回它,否则有一天,如果我们没有一点点寻找的欲望和痕迹,我们的发展,很可能成为了别人的影子。(选自中国周刊2012年第1期,有删节)1.请概括这篇访谈中梁鸿的主要观点。(4分)答:2.这篇访谈在提问方面运用了哪些技巧?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5分)答:3.请具体说明这篇访谈中的“故乡”有几层含义,并谈谈你对“乡愁是一种隐约的恐惧感”这句话的理解。(6分)答:B组20142015年模拟提升题组一、(2015吉林一模,12,2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

29、题。敦煌守护人陈小扁从公元414世纪,古人花了1000多年才开凿出南北长1680米的石窟群;从19442014年,敦煌研究所花了70年才把中古时代的旺角再现于世人面前。王道士打开敦煌大门之后的40多年,敦煌就像一个巨大的旋涡,吸引着一批又一批人的到来。上虞人罗振玉,是中国最早从事敦煌学研究的学者;海宁人王国维,最早对敦煌俗文学作品进行研究;浙大教授姜亮夫,撰写了第一部系统介绍敦煌文献及艺术的著作;杭州人常书鸿放弃法国优越生活,回国担任敦煌文物研究所第一任所长。这批有识之士呼吁保护并致力于敦煌学的研究,形成了一门新兴学科敦煌学。常书鸿早年留学法国里昂与巴黎,出于法兰西学院美术院院士、巴黎美术学院

30、新古典主义画家保罗阿尔伯特劳朗斯门下。1935年,他在法国学习油画期间,无意在塞纳河畔的旧书摊上看到伯希和的“敦煌石窟图录”,为敦煌艺术的高度成就感到惊异。在常书鸿眼里,敦煌艺术,不仅反映了外来文化的影响和隋唐盛世的佛教美术以及当时的社会生活,还记录了中国历代的装饰图案、色彩运用和工艺技术。1936年,常书鸿从法国回到北平,在国立北平专科学校教书。“七七事变”发生后,他随学校一路南迁,辗转几个地方后,和妻子陈芝秀、女儿常沙娜安家在重庆。上世纪40年代,国民政府成立国立敦煌研究所,在好友梁思成的举荐下,常书鸿担任了筹委会副主任,在当年冬天先去兰州“招兵买马”,于次年2月奔赴敦煌,一行6人经历了1

31、个月零4天的行程。初到敦煌时,石窟的惨象令常书鸿感到辛酸:许多洞窟已被曾住在里面烧火做饭的白俄军队熏成漆黑一片,一些珍贵壁画被华尔纳用胶布粘走,个别彩塑也被偷去;大多数洞窟的侧壁被王道士随意打穿,以便在窟间穿行;许多洞窟的前室都已坍塌;几乎全部栈道都已毁损,大多数洞窟无法登临。常书鸿与第一批成员只有十来人,常书鸿任所长,下设考古、总务两个组。很快地,来了第二批成员,他们完成了清理洞窟积沙、修筑保护围墙、测绘记录石窟全景(内景)、编排区位号码等工作。敦煌研究所的工作陆续展开之后,常书鸿回到重庆,把妻女也接过来。常沙娜回忆道:“1943年的秋天,我们开着卡车离开重庆,向兰州前进。母亲抱着两岁的弟弟

32、嘉陵坐在副驾驶的位置,我就待在卡车后面,上方有个毡布的篷子。我没有觉得苦,只是好玩,沿途看到了以前从未见过的景色。母亲不习惯一路的颠簸和越走越寒凉的天气,父亲不断安抚着母亲的情绪。”常沙娜还提到,母亲笃信天主教,为了安抚她的情绪,常书鸿带她到教堂做祷告,又花心思让她改变之前在法国的生活方式,比如不再描眉化妆,把高跟鞋换成毡靴,原先款式时髦的旗袍也改换成朴素的棉袍。常沙娜还记得那时生活很艰苦,吃饭的筷子是河滩上折的红柳枝制成的,配一碗厚面片、一碗颗粒很大的盐,还有一碗醋,原因是“那里的水碱很大,倒在玻璃杯里都能留下一层白垢,每顿饭都要喝醋来中和”。1945年,常书鸿的妻子离开了他和两个孩子。所幸

33、的是,1931年出生的常沙娜乖巧听话,她中断学业照料年幼的弟弟常嘉陵,同时协助父亲临摹壁画。如今80多岁的常沙娜清楚记得她在敦煌临摹壁画的情形:“太阳每天挂在天空有17个小时。那时的石窟都没有安装铝合金的保护门,壁画前也没有玻璃屏障,借助烈日在石壁上的反光,不用电灯也能看清壁画和塑像。白天我们会在洞窟里,尽量多地用笔在开本上勾勒出图案的线条,旁边标注出颜色,晚上在屋子里上色,在大多数的图案旁都完整绘制了身着此图案衣着的人像或神像。”1948年,常沙娜离开敦煌去美国波士顿美术博物院美术学院留学。这一年,常书鸿筹备“敦煌艺术展览”,常书鸿的好朋友梁思成和林徽因夫妇也来了。常沙娜记得,林徽因当时已经

34、身患肺结核,但他们看了很久,“林徽因看到那些历代壁画的摹本很是兴奋”。1954年文化部专款为研究所购置了一台发电机,使得美术组在夜晚也可以工作。1959年,经过常书鸿带领工作人员的整理和保护,莫高窟呈现出新的面貌。1994年,常书鸿去世,他的骨灰就埋在黄土飞扬的莫高窟,他是敦煌的守护神。(选自2014年4月15日新周刊)相关链接1900年5月26日道士王圆箓在清理今编第16窟的积沙时,偶然发现一个尘封千年,有近5万件文物的藏经洞。但是,敦煌藏经洞重现于世的40余年间,由于地域偏远加之没有专人细心看护与整理,使得大量敦煌文书、彩色绢画、彩塑造像等稀世文物流失于英、法、德、俄、日、美等国。目前仅有

35、8697件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常沙娜:我国著名的艺术设计教育家和艺术设计家、教授、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1951年初回国,先后在清华大学营建系、中央美术学院实用美术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染织美术设计系任教,有敦煌历代服饰图案及合编的敦煌藻井图案、敦煌壁画集、主编常书鸿、吕斯白画集、中国现代美术全集织绣印染集及常沙娜花卉集、中国当代织染刺绣服饰全集等著作。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敦煌珍贵文物虽多,但破损、流失较多。如今历经敦煌“守护人”的抢救与保护,敦煌艺术之美终于展现在世人面前,并经有识之士创造了敦煌学。B.敦煌艺术吸引了国内大批的文学艺术家,他们从不同

36、领域对敦煌艺术品进行系统的研究,形成了敦煌学。C.常书鸿留学期间,在老师的书摊中看到了“敦煌石窟图录”,给他以强烈的震撼,回国后便经由他的好友推荐,直接招募成员奔赴敦煌进行研究。D.常书鸿的妻子最终离开了从事敦煌学研究的丈夫,也足以说明敦煌研究既面临着诸多的困难与挑战,又说明这里的研究更需要专业人士的加入。E.妻子离开常家后,常书鸿的女儿只能中断学业成为家中的支柱,这也说明常书鸿不仅要面对敦煌的困境,还要承受家庭的痛苦。2.为什么称常书鸿为“敦煌守护人”?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6分)答:3.敦煌的守护人都曾面临过哪些困难?请结合文本分析。(6分)答:4.常沙娜也曾辍学在家照顾弟弟,而后来她却成

37、为专家。请结合文本谈谈你是如何看待她的成长之路的。(8分)答:二、(2015河南安阳调研,12,2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黄庭坚:与苏东坡比肩的文化大家黄庭坚幼时聪颖早慧,属于神童。他5岁就能背诵五经,“坚幼警悟,读书五行俱下,数过辄忆”。他的父亲黄庶追慕古代大哲,用上古时帝颛顼高阳氏的后裔“八恺”之一的“庭坚”为其命名。良好的家庭环境,让黄庭坚从小就深受文化的浸染,他的出类拔萃也就不令人感到意外了。父亲的去世使得15岁的黄庭坚不得不跟着舅舅到淮南游学。在扬州,他认识了诗人孙觉。孙觉是著名经学家胡瑗的高足,对黄庭坚极为赞赏,后来干脆把自己的女儿兰溪许配给了他。两位长辈的悉心教育,让黄庭

38、坚受益匪浅,他们清廉的官风,也给了他很大的影响。嘉祐十一年乡试时考官李询击节称绝,谓“此人不惟文理冠扬,异日当以诗名擅四海”。第二年终登进士榜。对黄庭坚一生影响最大的,当然是苏东坡。他以一块洮河石砚作为见面礼,登门以弟子的身份拜见了老师,正式成为苏东坡的学生。随着师徒二人聚会京城,黄庭坚也迎来了他一生最快乐的时光。在汴京三年的时间里,黄庭坚与苏东坡朝夕相伴,得以亲耳聆听老师的教诲,受益良多。他对苏东坡极为仰慕,痛惜跟老师学得太晚。苏东坡也为这样的奇才弟子而十分高兴,说“又得天下才,相从百忧散”。俩人一起讲道论艺,酬唱赠答,切磋诗文,鉴书赏画,诗词唱和达百篇之多。此时黄的诗歌创作达到一个高峰,他

39、的声名也越来越高,并大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势,以至有了双星闪烁、“苏黄”并称的说法。可以说,得遇恩师苏东坡,是黄庭坚人生的重要转折点。与黄庭坚过人的才华相比,他一生的仕途极为黯淡。当官不得领导喜欢,关键在于他总是坚持以民为本,“民为贵,君为轻”,把百姓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施仁政,抚黎民,建功业”。例如他在虎号南山中,对虐民的苛政就进行了猛烈的抨击。流民叹则描述了震后大涝,数万灾民流离失所的悲惨图景。这些作品渗透出强烈的关心国运民生的使命感和责任心,仁政爱民也成为他从政的核心理念,他曾摘“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来勒石自警,展现了感人的人道主义精神。随之,他终因朋党之争和文字狱

40、而遭贬。贬谪诏书下达时,左右的人皆因蛮荒之地,少有人烟而替他哭泣,黄庭坚却说:“四海之内,皆为兄弟,浮生若梦,来去无迹,凡有日月星辰明耀之地,无处不可寄此一生,又有何忧?”或许正是在政治上屡受打击、生活上经历了太多的不如意,让黄庭坚有了更多对于人生命运的思考,反而成就了他文学艺术上的辉煌。黄庭坚“擅文章、诗词,尤工书法”,他首先为人所推崇的就是诗词。“风前横笛斜吹雨,醉里簪花倒著冠”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曼妙诗句,皆出自他的手笔。他的诗风奇崛瘦硬,力摈轻俗之习,对宋代诗歌发展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他认为“诗,乃至一切艺事,不能落于俗格”。那何为“不俗”呢?“不俗”有两种:“语言高妙,似非吃烟火食”“

41、笔下无一点尘俗气”,是为诗品不俗;“临大节不可夺”“与天地相终始”,则为人品不俗。在二者的关系上,他提出“文章者,道之器也;言者,行之枝叶也”。说到底在他眼中,没有人品的高洁,诗品必然俗不可耐。黄庭坚说得好,做得更好。他的一生,屡受恩师苏东坡的牵连,但他从未为避免贬谪而与老师划清界限,更不会暗施冷箭。这种人生境界,保证了他诗歌的骨力,读来不仅意境悠远,而且荡气回肠。与诗歌相比,黄庭坚的书法更为有名。黄庭坚书法师从周越,一学就是二十年,他行笔中一波三折之势即受益于此。尽管黄庭坚练字刻苦,但作品却难入高手法眼。一次应宝梵寺住持之请作草书数纸,苏东坡甚是赞赏,但钱勰认为太俗。钱勰说:“你如果见过怀素

42、自叙帖,就明白其中的原因了。”黄自此不肯为人作草书。不过黄庭坚并没有就此止步,他一边从王羲之等大家的书法中汲取营养,一边师法自然,苦思突破的路径。船工划桨的整齐动作激发了他的灵感,得以初悟草书真谛。被贬为涪州别驾时,意外地见到了怀素自叙帖真迹,将自叙帖借回家,废寝忘食地临摹和研究,草书技法由此突飞猛进。通过兼收并蓄,大胆创新,黄庭坚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书法风格,终得自立门户,与苏东坡、米芾、蔡襄被时人并称“宋四家”。“诗品、书品、人品”,黄庭坚的艺术品格,是留给我们最宝贵的文化遗产。他“世道极颓,吾心如砥柱”的风骨,更是值得我们永远追求的精神境界。(选自2014年第3期文史天地,有删改)1.下列对

43、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黄庭坚的父亲用高阳氏后裔“八恺”之一的“庭坚”为黄庭坚命名,不单反映出父亲对他个人的期待,也直接反映出这个黄氏家族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B.成为苏轼的学生后,黄庭坚有相见恨晚之感,而苏东坡对黄庭坚亦是十分满意,认为是得天下英才而教之,百忧可散,欣喜有加。C.黄庭坚的虎号南山流民叹等众多作品中流露出的是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这种强烈的国运民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成为他仕途发展的助推剂。D.黄庭坚对于他人生仕途的遭遇比较淡然,这种淡然是他屡受打击、饱经坎坷的结果,也是他对人生和社会思考的结果。E.黄庭坚师从周越二十年的书法成就,苏轼比较认可,但钱勰却

44、认为黄庭坚只有见到并临摹了怀素的自叙帖,他才能够成为书法上的名家。2.作者在文章题目中为什么称黄庭坚为“文化大家”?试结合传记的全文加以分析。(6分)答:3.请结合全文分析黄庭坚的形象特征。(6分)答:4.作者在结尾说黄庭坚“世道极颓,吾心如砥柱”的风骨,是值得我们永远追求的精神境界,你同意作者的看法吗?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8分)答:三、(2014河南郑州二模,12,2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飞机的“中国心”吴大观的“中国情”1937年七七事变,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给中国带来空前的灾难。中学时代就对“航空”有着极大兴趣的吴大观在目睹了日本飞机狂轰滥炸的侵略行径后,下定决心走孙中山先

45、生提出的“航空救国”之路,毅然从西南联大机械系转学航空系。毕业后不久因业绩突出,被选赴美国航空发动机厂学习、深造。在美期间亲身感受到的种族歧视,深深地刺痛了他的民族自尊心,激发了他发愤图强的志气和爱国、救国的热情。1947年,他婉言谢绝了友人请他留美继续学习、就业的好意,毅然回到祖国,报效国家和人民。从美国回来,国民党的腐败无能,让吴大观满腔的报国热情得不到施展。1948年冬,在地下党的帮助下,他带着家人毅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成立后,吴大观更是全身心地投入到航空发动机事业中。1956年11月,他在沈阳建立了第一个喷气发动机设计室,并亲自领导设计了我国第一台喷气教练机的喷发1A发动机。19

46、59年9月,他负责设计、试制的红旗2号发动机上台试车,向国庆10周年献了一份厚礼。航空发动机是航空工业的核心技术,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军事装备水平、科技工业实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据日本业界的一项分析,在单位重量创造的价值比这一数值上,船舶为1,轿车为9,计算机为300,支线飞机是800,而航空发动机则高达1400,因而它被称为世界工业产品中的皇冠。文革结束后,新中国建设的各项事业百废待兴,航空工业更是如此。1977年底,吴大观被调到西安发动机制造厂,全面负责英国罗罗公司斯贝发动机专利技术的引进和试制。1980年5月,引进的第一台斯贝发动机制造成功,这次技术引进对加速我国航空发动机的研制具有战略

47、意义。对此,罗罗公司的一位技术董事胡克先生说:“你们中国人真厉害啊!买我们的苹果,还想要连苹果树都买走。苹果树嘛,那是另一回事儿。”言外之意是核心技术他们是不会卖给我们的。这也让吴大观清醒地认识到,航空工业的发展应该走独立自主的研发道路。1983年,国家在论证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三代作战飞机时,不少人极力主张引进国外成熟的发动机,只有少数人坚持自行研制。在决定“太行”发动机前途命运的关键时刻,吴大观大声疾呼:“我们一定要走出一条中国自主研制航空发动机的道路。否则,我们在这方面就会永远受制于人,战机就会永远没有中国心!”于是他和我国九位专家联名上书邓小平同志,引起了党中央的高度重视,最后经邓小平批示

48、,“太行”发动机项目才得以立项。十八年后,“太行”终于研制成功,实现了我国从第二代发动机到第三代发动机的跨越。而当年下马的“斯贝”发动机也“变身”为“秦岭”,为我国自主研制的“飞豹”歼击轰炸机装上了一颗“中国心”。吴大观把自己的一切都毫无保留地献给了发动机,献给了他深爱的航空事业,献给了他深爱的祖国和人民。从1963年起,吴大观每月多交100元党费,同事们都不理解,可是他总说:“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省吃俭用,我们国家现在还不富裕,需要用钱的地方很多,我作为共产党员,把钱节省下来缴党费,心里踏实,党给我的太多,我为党做的太少。”早在沈阳工作的时候,吴大观已是国家二级工程师,每月273元,在当时普遍

49、实行低工资的年代里,单位数他的工资最高,为此,他总感觉到不安,后来曾经两次打报告要求给自己减工资,都遭到拒绝。1963年吴大观向组织多缴了第一笔党费,把1200元寄到越南驻中国大使馆,支持抗美援越,此后就开始每月多缴100元党费。1982年,吴大观从西安调到北京,仍然过着简朴的生活,并从1996年起每月多缴200元党费。近些年,他的工资增加了,为了救济农村贫困的失学儿童,他向希望工程捐款6000多元,向西南联大教育基金捐款2万元,临终前又拿出10万积蓄缴纳最后一次党费。走进吴大观的家,我们看到的是80年代的旧家具,斑驳破旧的皮沙发,与时代接不上轨的洋瓷碗,袖口磨起白边的中山装,开口的旧皮鞋就是

50、这样一位省吃俭用的老人,几十年如一日地捐献巨额党费,一点都没有犹豫。吴大观的外孙女梁焱在接受采访时,有记者问道:“在你眼里,你的外公是个怎样的人?”她不假思索地回答:“我的外公是一个中国人。”2009年3月18日,九十三岁的吴大观那颗为中国航空事业热烈跳动的心,停止了跳动。而此时,装着“中国心”的我国第三代战机正翱翔在祖国的蓝天上。(摘自李倩飞机的“中国心”吴大观的“中国情”和徐秉君中国航空发动机之父吴大观)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爆发后,目睹日本飞机狂轰滥炸的侵略行径的吴大观在孙中山先生“航空救国”口号的影响下,毅然决定从西南联大机械

51、系转学航空系。B.航空发动机是衡量一个国家军事装备水平、科技工业实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综合国力较弱,我国尚没能掌握这项核心技术。C.我国引进的第一台斯贝发动机制造成功意义重大,但罗罗公司技术董事的一番话也让吴大观认识到航空工业的发展要想不受制于人,就要走自主研发的道路。D.国家在论证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三代作战飞机时,大多数人极力主张引进国外成熟的发动机,只有包括吴大观在内的十名专家坚持自行研制。E.这篇传记述评结合,在记叙吴大观感人事迹的同时,以饱含深情的笔触评价他对中国航空事业的卓越贡献,赞美他克己为国的高尚品格,富有感染力。2.吴大观最终能为中国战机装上“中国心”的原因

52、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答:3.文章最后写到吴大观的外孙女粱焱回答记者的话,在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答:4.吴大观一生是怎样诠释他的“中国情”的?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观点。(8分)答:四、(2014河北石家庄一模,12,2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黄裳:沉默的斗士9月7日,93岁的黄裳老人在上海瑞金医院安详地去世。深受周氏兄弟影响的一代散文大家、藏书家黄裳,可谓集名士风流和斗士精神于一身。他生于“五四”运动爆发三个月后,成长于中国现代文学最为繁荣的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上世纪四十年代登上文坛,在“反右”和“文革”中遭受迫害,晚年如老树绚烂开花。黄裳登上文坛与两位作家有关,一

53、是柯灵,二是巴金。上世纪三十年代末,还是一个中学生的时候,熟读新文学的黄裳就开始试着投稿,最初的习作就发表在文汇报副刊“世纪风”上,而“世纪风”的编者就是柯灵。1942年,又应柯灵的约稿,写了几篇江上杂记。尤其是柯灵和唐弢创办的周报,发表了黄裳的一组有影响力的通讯报道,就是后来集成册子的关于美国兵,更成为他进入新闻业的“投名状”。1945年下半年,也是在柯灵的介绍下,黄裳进入文汇报报社工作。柯灵激发了黄裳最初的写作热情,而真正将黄裳推上文坛的,还是巴金。没有巴金的提携,黄裳不会走上文学道路。黄裳说,“他将我所写的旅行记事散文介绍到旅行杂志,得到了重庆的第一笔稿费”,“他商量着把我发表过的散文收

54、集起来,出版了我人生第一本书”。这本书就是锦帆集。从这时起,年长黄裳15岁的巴金成为影响黄裳最深的朋友,他们的友谊持续了半个多世纪。在黄裳的女儿容洁眼里,父亲很有理想,也很执着,这辈子一直很辛勤地工作,“他对我说,写作是一件良心事,一个作家,最重要的是把自己的心挖出来。一解放,他就写了一篇报道让很多人不高兴,但他从不改,他就是这样的人”。在1957年的“反右斗争”中,黄裳因为一篇题为解冻的报道受到毛泽东的亲自批判,并被打成了“右派”。“文革”时被下放到印刷厂当搬运工,那时他的朋友郑重经常见到他:“我看到黄裳穿着工人服,数百公斤重的卷筒纸,在他手下反转调向滚动,操作自如。他身体敦壮厚实,有时双手

55、叉腰立在那里,就像一座钟,毫无猥琐卑屈的样子,每当看到他这个样子,心中也感叹着:真是一个人物!”黄裳把这段时间称为“好日子”,因为不久他就被下放到了干校。在干校一年左右的时间里,黄裳感到实实在在地上了认真的一课,他在那里不断被批斗,饱受凌辱,这让他看透了那形形色色人物的心。但他也对自己在“文革”中的行为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我觉得痛苦的是在一段时期里没有能严肃认真地面对生活,失去了做一个正直公民的勇气十年动乱,也应该有我一份责任。如果没有大量的精神境界像我一样的群众,那场大动乱是不会顺顺当当地发展到那样规模的。”“说话少,读书多”,在一些人眼中,这是黄裳的最大特点。但在熟悉黄裳的李辉看来,黄裳不

56、善言谈是一种假象:“他不是那种只知道枯坐故纸堆的书呆子,相反,其性情则颇像一个浪漫才子,精神里充溢着人们在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中可以领略到的那一种文人风流。他爱文物字画营造的意境,爱游山玩水,爱美丽女性,爱名优们的优美吟唱和婀娜多姿,爱开怀畅饮”黄裳的风流,兼具了传统文人和民国知识分子的风流。李辉认为,黄裳是一位既有学识又有情趣的人,寡言成就了他的文字。黄裳晚年的创作非常丰富,是“活到老写到老”的典型。在他的几十种著作中,绝大部分都是“文革”后三十多年创作的。而他越战越勇的斗士形象,与他的沉默寡言形成鲜明对比,更是引人瞩目。打笔仗成为他晚年的一大“壮举”,如2011年12月初版的来燕榭文存二编

57、就“以打架文章为多”,火力十足。今年,黄裳仍不断有新作发表。“像这样有生命力、战斗力的文化老人,国内无第二人。”董宁文说。黄裳是一位沉默的斗士,却又隐藏着深情:1997年,妻子重病,嗜书如命的他毅然卖掉收集了半辈子的古书和名人字画,以支付巨额医疗费,徒劳地希望能换回妻子的生命。(根据南都周刊2012年第36期唐不遇的同名文章改编)相关链接风流:杰出不凡;风雅潇洒,洒脱放逸。(百度百科)黄裳继承了古典文学的传统,继承了鲁迅的传统和巴金讲真话的传统,黄裳写的那些散文,呈现了金刚怒目的一面。(陈子善)民国那些大师们虽然都已经离我们远去,但是他们独立思考的高贵品性,在治学中的求真精神,在权势面前无所畏

58、惧的勇气,为今天中国的知识分子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遗产。(陈华文民国大师们的精神遗产)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柯灵激发了黄裳最初的写作热情。在发表了自己的处女作之后,黄裳又在文汇报副刊“世纪风”上,先后发表了江上杂记关于美国兵等作品。B.巴金先生是影响黄裳最深的朋友。在巴金先生的提携和帮助下,黄裳得到了自己的第一笔稿费,出版了人生的第一本书,并最终走上了文学道路。C.黄裳先生饱受磨难。在反右斗争中,他遭到批判,并被打成右派;在“文革”中,他先被下放到工厂劳动,后又被下放到干校,不断受到批斗,饱受凌辱。D.黄裳先生勇于反省自己。他因为自己“文革”时,“

59、失去了做一个正直公民的勇气”而感到痛苦并深深自责,认为十年动乱,自己也应该承担一份责任。E.黄裳是一个充满深情的人。妻子重病时,他毅然决定将自己收集的古籍和名人字画全部卖掉,以支付巨额医疗费用,这对于嗜书如命的他实属不易。2.作者将黄裳先生称为“沉默的斗士”,其“斗士”品格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分析。(6分)答:3.黄裳说:“一个作家最重要的是把自己的心挖出来。”他是怎样做到的?请结合文章具体分析。(6分)答:4.文中说“黄裳的风流,兼具了传统文人和民国知识分子的风流”,作者为什么这么说?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由。(8分)答:专题十八实用类文本阅读A组20142015年模拟基础题组一、1.A

60、B答B给3分,答A给2分,答E给1分;答C、D不给分。C.梁振英“很快就成了行业的领头人”不恰当,原文是说“梁振英被擢升为这家英资公司的合伙人及该企业第一位华人董事”。D.“他的戴德梁行成为亚太区同行中规模最大的公司”不恰当,原文是说戴德梁行“迅速发展成为亚太区最具规模的物业顾问公司”。E.梁振英“刻苦学习”于文无据。2.答案默默承受,从不抱怨。他认为清苦的生活是第一堂人生课,认识到执着追求的可贵。积极面对贫穷的生活:节约花费,走路上学,上学时间回家吃饭;年龄不大就分担家务,帮工厂做活赚钱补贴家用。解析答题区间为第一段。作答时应分点概括,简要说明。文中“默默承受”“从不抱怨”“执着追求”等词语

61、可直接使用。3.答案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帮助和支持内地房地产事业发展”是对上文的总结,“在政治上崭露头角”引起下文。解析作为原文中间的语句,其作用最主要的就是承上启下。分析时既要有“承上启下”这个术语,又要对“承上”的“上”和“启下”的“下”的具体内容加以阐述。4.答案小时候的贫困锻炼了梁振英吃苦耐劳、执着追求的品质,为他的成长及整个人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优秀的学业为后来成为颇具实力的企业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攻读估价及地产管理学以全班第一名的成绩毕业后,成为测量师。具有管理才能,工作不久就被擢升为公司的合伙人及该企业的董事。自己创立公司后,公司很快就成了亚太国际公司,他升任为亚太区主席。爱

62、国热情促使他早在内地改革开放刚刚起步时就利用自己在香港的影响力鼓励专业人士加强与内地交流,他也频繁穿梭于深港沪之间。特别是他在涉及香港回归的一系列问题上成为中国政府的得力智囊,从而使他成为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解析首先把原文分层,第一层为第1段,第二层为第2段,第三层为34段,第四层为57段;然后概括各层的主要内容,分点作答。二、1.CE答C给3分,答E给2分,答D给1分;答A、B不给分。A.强加因果。B.到各地是了解教育情况,到美国是注重考察职业教育。D.“封建教育不让人从事农业生产”不恰当,原文第7段是说“封建教育脱离生产”。2.答案创办了川沙小学、浦东中学;拟出江苏今后五年间教育计划书

63、使得江苏省成为当时中国最有成就的省份;成立了中华职业教育社;培养了大批人才。(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解析审题时要注意“在教育实践中”这个修饰语。此题的答题区间为前5段,应分点概括出黄炎培做过的有重大意义的事件。3.答案实用主义。提倡教育与学生生活、学校与社会实际相联系,倡导重视实物教学、直观教学。大职业教育主义。办职业教育必须联络和沟通教育界和职业界,参与全社会的活动和发展,积极地寻求职业教育对于外部环境的适应。平民化。黄炎培认为,社会的组成,以人民为基本和主要的力量。要使社会健全,必先注意人民的教育。(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解析答题区间为68段,分点概括,结合段意分析。4.答案爱国主义。办

64、职业教育的出发点就是拯救国家。生活简朴。从不添置家产,不浪费一滴水一度电,用过的信封还要使用背面。淡泊名利。北洋政府两次任命他为教育总长,坚辞不就。利居众后,责在人先。在川沙小学时,只尽义务,不领薪水,亲自上讲台讲课;创办浦东中学时,从设计蓝图到监督施工,都冲在第一线,所有教师的遴选、聘用,都要亲自把关、拍板;抗战后,把杜月笙资助自己的两千大洋,全部捐给了职教社,自己依旧卖字生活。(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解析本题主要要求概括黄炎培的性格特点。在整体把握文本的基础之上作答,注意结合文本中黄炎培的言行分析并分点列举。三、1.AE答E给3分,答A给2分,答B给1分。B.据第三段相关内容可知,两件事主

65、要是为了衬托齐如山先生精神矍铄,身体健康。C.据第七段“他并不是穷奢极侈地去享受耳目声色之娱,他是随遇而安地欣赏社会人生之形形色色”可知,原文并未否定享受耳目声色之娱,而是否定“穷奢极侈地去享受”,并且是“随遇而安地欣赏”形形色色的社会人生。D.据第七段“他不吝与贩夫走卒为伍,他肯尝试各样各种的地方的小吃”可知,选项中的“常”“喜欢”与原文不符。2.答案收藏并保护包括剧本、道具、乐器、图书、行头等一批文献,通过展览,宣传国剧;(2分)领导国剧学会组织多种活动,研讨如何整理、研究、保藏、传授国剧艺术;(2分)写出国剧方面的著作;(2分)为梅兰芳创建独树一帜的梅派艺术打下了基础。(答出三点即可)解

66、析可筛选出第三段“齐先生收藏甚富,包括剧本、道具、乐器、图书、行头等等。抗日军兴,他为保护这一批文献颇费了一番苦心胜利之后才取出来先生的收藏便得到了一个展览的地方”,第四段“我得有机会追随齐老先生之后遍访诸位伶工”“在齐先生领导下,我们不时地研讨如何整理、研究、保藏、传授国剧的艺术”,第五段“经常看到他的写作”及“相关链接”的相关语句,结合题意分条概述。3.答案兴趣广博:兴趣旁及于小说及一切民间艺术。有生活情趣:不吝与贩夫走卒为伍。有一定的组织能力:在他的领导下,中国国剧学会为弘扬国剧艺术做了许多工作。骄傲倔强:认为梅兰芳离开自己后艺术没有进步。身体健康:年纪七十多仍搬石、“打飞脚”。(答出三

67、点即可)解析根据题意,可结合第二段“他的兴趣旁及于小说及一切民间艺术,民间生活习惯以及风俗沿革掌故均能谈来头头是道,如数家珍”,第三段“齐老先生走过来就给搬开了,脸不红气不喘”“齐先生表演打飞脚干净利落齐先生已有七十多岁,而尚健康如此”,第四段“中国国剧学会以齐先生为理事长我们为国剧学会提出了许多工作计划,在齐先生领导下,我们不时地研讨如何整理、研究、保藏、传授国剧的艺术”,第七段“齐先生心胸开朗,了无执着,所以他能享受生活他不吝与贩夫走卒为伍”及“相关链接”的相关语句,分条概括并简要分析。4.答案帮助:有助于他从实践中总结出理论认识,写出大量的研究著作;有助于丰富和创新表演艺术,为梅兰芳创建

68、独树一帜的梅派艺术打下了基础;有助于了解观众心理,使国剧艺术能抓住观众。(每点2分)启发:广博的见识有助于专业的学习,各方面的知识都应有所涉猎。(2分)解析第一问可结合第五段及“相关链接”的相关语句,筛选出有效信息加以概括;第二问可从广博的见识和专业学习之间的关系的角度谈启发。四、1.答案每一个人的故乡都在沦陷。今天的“乡愁”,更多的是寻找一种传统。保持自性要有敬畏感和隐约的恐惧感。消除乡愁的恐惧感需要定力和反省能力。找回我们的故乡就是找回自己的自我、民族的自我。(答对一点得1分,答对四点得满分,大意对即可)解析可筛选第一、二段“每一个人的故乡都在沦陷”,第七段“现代意义上的乡愁,更多的是寻找

69、一种传统”,第十段“乡愁是一个如何保持自性的问题”,第十一段“如何保持自性”,第十二段“现在没有这种敬畏感了,人太狂妄了”,第十三段“在这一方面,我们每个人都是有乡愁的,它是一种隐隐约约的恐惧感”,第十七段“需要一点定力”“需要很大的反省能力”,第二十段“怎么样重新找到自我,就是怎么样重新找到自己的故乡,这既是自己的自我,也是民族的自我”等语句加以整合,分条概括。2.答案直切主题,直接发问。(直问)紧接上文,用提示性的话语引导采访对象将谈话内容深入一层。(追问)适时地应和、总结,自然延续话题。及时调节控制话题,引导访谈过程,使访谈顺着自己的思路继续进行下去。(答出一点得2分,答出两点得4分,答

70、出三点得满分)解析文本中记者的话共六处:第一段“近年来,一种被普遍接受的说法是每一个人的故乡都在沦陷,您怎么看”直接发问;第三段“我们今天的乡愁,更多的是什么呢”、第十一段“如何保持自性”引导谈话内容深入一层;第六段“乡愁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自然延续话题;第十五段“现在,乡愁是一种隐约的恐惧感”、第十八段“如何找回我们的故乡”及时调节控制话题,引导访谈过程。3.答案含义:现实中的故乡(或地理意义上的故乡);(1分)一种虚拟的故乡(文化、精神或心理上的故乡)。(2分)理解:生活中,我们常常发现传统的根基没有了,你不属于任何一个地方(无论是地理意义上的故乡还是心理意义上的故乡都失去了)。(3分)解

71、析“故乡”的含义可结合第四段“乡愁已经不再是狭义的乡愁,现在的乡愁已经是一个现代性的问题,是中国现代文化中的乡愁”、第五段“现在的乡愁是怀念人的自然属性,想念的是与自然、与大江大河的一种相互偎依的感觉”等内容准确理解;对“乡愁是一种隐约的恐惧感”这句话的理解,要结合第十六段“当有一天,你回望,突然发现你不属于任何一个地方,传统反映在生活的丝丝缕缕中,你的根没有了,人生活在时代的洪流之中,你连回头的地方都没有了”来解读。B组20142015年模拟提升题组一、1.AB答A给3分,答B给2分,答E给1分;答C、D不给分。C.“在老师的书摊中”“直接”不恰当。D.“又说明这里的研究更需要专业人士的加入

72、”不恰当,妻子的离开没有这一层面的原因。E.女儿中断学业,不单照顾家庭,还能协助父亲临摹壁画。2.答案常书鸿在留学期间的意外发现,使得他对敦煌石窟艺术有了关注;被推荐为国立敦煌研究所筹委会副主任后,带领成员不辞辛苦开展研究工作,又携带家人到敦煌开展研究,经过常书鸿与研究所成员不懈的整理、保护,使得敦煌石窟呈现出新的面貌;他去世后,他的骨灰埋在黄土飞扬的敦煌,所以称他为“敦煌守护人”。解析“称常书鸿为敦煌守护人”的原因就是常书鸿为守护敦煌所做的贡献。答题区间在第3段至文章结束。筛选信息加以概括时,不要忽略文章最后,他的骨灰埋在敦煌这一事件。3.答案敦煌洞窟破损严重,难以开展工作;研究人员较少,工

73、作任务繁重;环境极差,黄土飞扬,路途遥远;生活条件极差。(环境包含在生活条件中也可以,单独强调也可以,答出三个即可)解析答题区间集中在48段,作答时依据文本内容概括分析并分点列举。4.答案一是受到环境的熏陶;二是长期从事临摹绘画的实践;三是要在适当的时候进行专业的学习研究;四是要有理论与实践的综合,从事绘画设计的教学与研究。解析谈如何看待常沙娜的成长之路,离不开文本中所体现出来的有关她的成长过程。她从小在父亲的熏陶、环境的感染中成长,帮助父亲临摹壁画,去美国波士顿美术博物院美术学院留学,回国后从事绘画设计的教学与研究,这些都是她成长路上的宝贵财富,作答时可紧密结合这些内容。二、1.BD答D给3

74、分,答B给2分,答E给1分;答A、C不给分。A.无中生有,黄庭坚的父亲用高阳氏后裔“八恺”之一的“庭坚”为黄庭坚命名,只是因为黄父追慕古代大哲。C.混淆是非,“这种强烈的国运民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应是黄庭坚当官不得领导喜欢的关键原因,是他仕途黯淡的原因之一。E.“钱勰却认为黄庭坚只有见到并临摹了怀素的自叙帖,他才能够成为书法上的名家”不恰当,原文钱勰是说黄庭坚如果见过怀素自叙帖,就明白他说黄庭坚的草书俗的原因了。2.答案他师从苏轼,诗歌成就高,双星闪烁,有“苏黄”之称。诗风奇崛,不落俗,对宋代诗歌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人品高洁。他的作品渗透出强烈的关心国运民生的使命感和责任心,展现了感人的人道主

75、义精神。书法上刻苦练字,师法自然,汲取名家,大胆创新,终成一家。(每点2分)解析文章从第3段开始,主要介绍了黄庭坚的诗歌成就、人品、书法成就,解答本题时,可以从这三方面分点组织答案。3.答案聪颖早慧,少年得志。5岁时就能背诵五经,过目不忘。早年便投师问学,科举得意。尊师感恩,一身正气。仰慕苏轼,以砚为礼,老师贬谪时不怕牵连,是非分明。爱民如子,执政为民。做官时和作品中一直贯穿着强烈的国运民生精神。勤奋好学,成就卓越。与苏轼不断讲道论艺,切磋诗歌技艺。书法师从周越,一练就是二十年,不断汲取名家营养。文学与书法均为宋代名家。(任选三点作答,每点2分)解析结合文本中有关黄庭坚言行的语段,逐段筛选信息

76、加以概括。答案可先概括,后分析,注意分点作答。4.答案(示例)同意。他的为官之道值得我们学习。官风日下,他不会去出卖自己的良知。当别人都忙于官场周旋,忙于迎合领导时,黄庭坚却仁政爱民,坚持着以民为本,执政为民的人道主义精神。为了百姓可以得罪自己的上司,不怕领导不高兴。他的为人之道值得我们学习。世风日下,他不会去出卖自己的老师。当自己的老师苏轼进入人生的低谷被贬时,黄庭坚不会为了自己和老师划清界限,更不会为了自己就对老师暗放冷箭,对老师的感恩和支持是值得我们永远学习的地方。他的为文之道值得我们学习。文风日下,他不会去出卖自己的人品。人要诗品不俗,首先得人品不俗,黄庭坚认为,文章者,道之器也,只有

77、人品高洁,文品才能好。黄庭坚这几方面的精神境界对于今天在官场、文坛以及现实中生活的人们无疑是宝贵的人生财富。(观点2分,分析每点2分,言之有理即可)解析首先明确观点;其次结合文本分析,侧重于分析黄庭坚的“为官之道”“为人之道”和“为文之道”。三、1.CE答E给3分,答C给2分,答B给1分。A.据第一段第二句可知,促使吴大观转系的原因主要是“中学时代就对航空有着极大兴趣”,加之“目睹了日本飞机狂轰滥炸的侵略行径”而受到刺激,孙中山先生“航空救国”口号的影响只是一个方面。B.“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综合国力较弱,我国尚没能掌握这项核心技术”表述不够准确,第二段“1956年11月,他(吴大观)亲自领导设

78、计了我国第一台喷气教练机的喷发1A发动机。1959年9月,他负责设计、试制的红旗2号发动机上台试车”,说明我国已部分掌握了发动机的核心技术。D.据第五段“只有少数人坚持自行研制”和“他和我国九位专家联名上书邓小平同志”可知,“只有包括吴大观在内的十名专家坚持自行研制”不正确。2.答案客观原因:国家建设和航空工业发展的需要。航空发动机是航空工业的核心技术,掌握不了这一核心技术,就容易受制于人,阻碍航空工业发展。因此,自主研发“中国心”是我国航空工业发展的迫切需要。国家支持,党中央高度重视,使“太行”发动机项目得以立项。技术引进为自主创新提供了基础。主观原因:以吴大观为代表的一批专家坚持走自主研发

79、的道路。吴大观等专家历时十八年的奋斗和无私奉献。(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任意三点、意思对即可)解析应从客观原因(外在原因)和主观原因(内在原因)两大方面,准确筛选有效信息加以整合,分条概括并简要分析。3.答案照应标题中的“中国心”和“中国情”。以梁焱“我的外公是一个中国人”这样朴素而含意深刻的话高度概括吴大观的一生:他的一生把一切都奉献给了中国,他研发的是“中国心”,他满怀的是“中国情”。从一个晚辈亲人的角度评价吴大观的一生,朴实、真实、亲切,表现了后人对他无私奉献的一生的理解和崇敬。用别人的评价侧面描写吴大观的形象,丰富了传记的内容和写作角度。(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对即可)解析可结合文章标题和

80、文中相关内容,从点题、表现主旨、描写人物的角度(写作方法)等方面分析其作用。注意分条概括。4.答案观点:吴大观用一生的执着追求和无私奉献完美地诠释了他的“中国情”。理由:求学时期,为了“航空救国”,毅然从西南联大机械系转学航空系。婉拒留美邀请,学成归国,加入中国共产党,投入新中国航空发动机事业中,屡创佳绩。在引进和仿制航空发动机的过程中,摸索出中国航空发动机自主研发之路,为中国第三代战机装上了“中国心”。时刻忧心祖国的发展,以国家建设发展为己任,几十年如一日捐献巨额党费。(“观点”明确2分;“理由”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任意三点、意思对即可)解析根据题意,应首先明确表达观点,然后结合文本相关内容

81、,以时间为序分条概述理由。四、1.CD答D给3分,答C给2分,答E给1分。A.据第四段“尤其是柯灵和唐弢创办的周报,发表了黄裳的一组有影响力的通讯报道,就是后来集成册子的关于美国兵”可知,关于美国兵是先在柯灵和唐弢创办的周报上发表而后来集成册子的。B.据第五段“他将我所写的旅行记事散文介绍到旅行杂志,得到了重庆的第一笔稿费”可知,黄裳在巴金先生的帮助下,得到了在重庆的第一笔稿费。E.据末段“毅然卖掉收集了半辈子的古书和名人字画”可知,是“卖掉”了,而不是“决定全部卖掉”。2.答案坚持理想,执着。作品即使得罪人,他也不改。不向苦难屈服。文革中被下放到工厂劳动,却毫无猥琐卑屈的样子。有生命力和战斗

82、力。晚年爱打“笔仗”,并且火力十足,直到去世那年仍不断有新作发表。(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解析根据题意,可结合第六段“很有理想,也很执着”“写了一篇报道让很多人不高兴,但他从不改”,第七段“被下放到印刷厂当搬运工毫无猥琐卑屈的样子”,第十段“黄裳晚年的创作非常丰富”“打笔仗成为他晚年的一大壮举火力十足。今年,黄裳仍不断有新作发表”等语句,分条概括并简要分析。3.答案说真话。在作品中坚持自己的看法。深刻反思自己。他对自己在文革时的行为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坦露真性情。晚年爱打“笔仗”,火力十足。(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解析可结合第六段“写作是一件良心事”,第八段“他也对自己在文革中的行为进行了深刻的

83、反思十年动乱,也应该有我一份责任”,第十段“打笔仗成为他晚年的一大壮举”等语句,根据题意分条概括并简要分析。4.答案他有传统知识分子的风流:他才华出众。中学生时期便发表了习作,一生著述颇丰。他风雅潇洒。爱好广泛,涉猎广博,富有生活情趣。他多情重义。爱美丽女性,对妻子充满深情。(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得4分,意思对即可)他还有民国知识分子的风流:他坚持独立思考。写作坚持自己的观点,勇于自我解剖。他有求真精神。继承了巴金讲真话的传统。他有无所畏惧的勇气。从容洒脱地面对苦难。(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得4分,意思对即可)解析首先应结合第九段和“相关链接”准确解读“风流”的含义,然后从“传统文人”和“民国知识分子”两方面分别筛选相关信息加以整合,最后分条概括并简要分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