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3届语文二轮复习热点专题限时训练:论述类文本阅读2现代文阅读 “慢生活”流行近期以来,英年早逝者较多,哈尔滨市第一医院连续发现11名猝死者,都是患心脑血管病,年龄趋向低龄化,最年轻的仅37岁,甚为可惜。中年人是社会脊梁,肩挑事业、家庭两副重担,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促使他们废寝忘食、疲于奔命,日积月累,变成陈疴,加之忽略,极易突变。 上世纪80年代末期,意大利人首先提出“慢生活”方式,他们希望放慢生活节奏,“慢餐饮”“慢旅游”“慢运动”等等。这里的慢,并不是速度上的绝对慢,而是一种意境,一种回归自然、轻松和谐的意境。专家认为,“慢生活”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是一种健康的心理状态,是一种富
2、的充实、穷的快乐的生活状态,做到“工作再忙心不忙,生活再苦心不累”。 这种生活方式提出以后,立即风靡欧洲发达国家。 如今,法国人大多不知道什么是“过劳死”,即使知道了,也嗤之以鼻。对法国人来说,生活的目的并非为了囤积钱,而是工作和享受生活两不误。他们慢而有序,慢中有乐。他们可以很勤奋地工作,业余时间可以很消闲地去享乐。命挣钱,后40年花钱买命”。 严酷的现实,促使人们反省生命的价值。终日劳碌,却无时间去欣赏人生的美好,无法享受春阳暖洋洋的舒适,无法体会休闲优游的美好时光,不能不说是人生的一大缺憾。放弃忙忙碌碌的生活,转而过一种相对较慢的生活方式,对身心而言,生活质量而言,对生命而言,也许比事业
3、成功、加级晋爵更有意义。 “慢生活”是事业成功、身体健康的关键, “慢生活”有时是一种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是一种安排好生活和工作的能力,也是一种对有限生命资源的保护和储备。慢生活不是支持懒惰,放慢生活节奏也不是拖延时间,而是让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之间找到平衡。工作要做,但闲暇不能放弃。慢生活提醒人们不要透支健康去拼人生,强调节奏,有劳有逸,一张一弛,做事计划性强一些,清理不必要的应酬,提高生活效率。 放慢生活节奏,也许会损失金钱,却丰富了生命。太过实际、看重金钱的人,永远只会被生活所累,却看不到生活中精彩动人的细节。-(选自百科知识2009年第11期)1下列各项中,对“慢生活”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4、 )A“慢生活”,就是放慢生活节奏,保持生活速度上的绝对慢。B“慢生活”是一种意境,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一种健康的心理状态。C“慢生活”是让人们有时间享受生活,让人们从亚健康状态中彻底摆脱出来。 D“慢生活”就是要降低生活效率,强调生活节奏,做事有计划性,清理不必要的应酬。2下列各项中,对“慢生活”在国人中流行的原因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快生活”让不少本是社会脊梁、家庭支柱的中年人积劳成疾,甚至猝死。B法国人认为生活的目的并非为了囤积钱,他们在工作和生活中慢而有序、慢中有乐。C较慢的生活方式,能让人有时间去欣赏人生的美好,提高生活质量。D放慢生活节奏,会丰富生命的内容,不会被生活所累,
5、看到生活中精彩动人的细节。3下列各项中,对文章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慢生活”方式是意大利人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首先实践的。B调查证明,快节奏的生活,使我国有近半数的人口处于疾病的危险之中。C享受舒适的生活,欣赏人生的美好,本身也应该是人生价值的体现。D“慢生活”是一种能力,放慢生活节奏,就能够使身体健康,取得事业的成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用“疯长”来形容网络文学十年间的发展是毫不为过的。十年间,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网络文学以原生态的迅猛生长力突飞猛进,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今天这个网络无所不及的时代,网络的触角有多长,网络文学的枝蔓就能延伸多长。那么,疯长过后,
6、网络文学接下来的目标是否还仅仅满足于攻城略地、占领地盘呢?在具备了与传统纸质文学平分天下、分庭抗礼的资格后,网络文学是否已经到了捡省自己的时候?首先,“我是谁”:身份的迷失。什么是网络文学?网络文学是什么?在我们当初很随意地冠之以“网络文学”之名后,网络文学在发展的过程中已经胀破了这一命名本身的内涵所指,导致今天网络文学身份的迷失。无疑,网络文学最初是为了与传统的纸质文学相区分而提出来的,所以,这一命名标示的是这一文学的传播载体,而非其属性与特质。但是,发展到今天,网络文学与纸质文学的界限已经越来越模糊,呈现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纠结状态。不仅网络文学创作主体已经渐次地融入传统的作家队伍和作家
7、组织当中,更为复杂的还在于,网络文学已经不仅仅栖居于网络,很多网络文学作家在名声鹊起后也向纸质媒介进发,在文学刊物上发表作品,在出版社出书;同时,随着网络的普及,许多传统作家也喜欢把作品粘贴到网上,在网上首发。在这种情况下,网络文学如果还仅仅泛指一切“网络上的文学”,显然已经毫无意义。摆在网络文学面前的选择有两个。其一,继续我行我素,继续狂欢;其二,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由“粗放型”的规模扩张转向“集约型”的品质提升。继续我行我素的狂欢当然可以,也来得自由省力,但是,如果没有品质作为保障,当网络文学带给人们的新鲜刺激渐渐退却之后,这场狂欢还能持续下去吗?高歌猛进的态势还能得以维持吗?由此可见,占
8、得“市场份额”后的品质提升,已经成为当前网络文学必须作出的决断。没有一个健全、平衡的文学生态系统,任何文学都难以获得持久而健康的生长。这正是目前的网络文学在发展过程中缺失的。有论者曾指出,网络文学目前是处在“无监管、无批评、无引导”的“三无”状态,其实,如果从整个文学生产的全过程来考察,网络文学缺失的岂止是这“三无”。首先,就创作主体而言,与传统纸质文学作家相比,网络文学作者大多没有经过专业训练,文化水平千差万异,更遑论文学修养,这就使得网络文学的质量难以得到保证。其次,作品创作中,没有一种有效的价值观念的引导,有作者为了赚取点击率,不惜“爆猛料”、“造噱头”,导致一些作品格调低下。再次,作品
9、产生后,无论质量优劣,趣味高低,人人可以凭借网络瞬间将其传播出去,既无审查,也无监管。最后,在作品传播的过程中,没有文学批评的参与和优胜劣汰的淘选机制。如众所知,创作与批评是文学的两翼,失去文学批评的网络文学注定难以完成漂亮的飞翔。同时,优胜劣汰的淘选机制也是任何文学健康发展所不可或缺的。(选自人民日报2010年7月14日,有删改)4下列对“网络文学”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A网络文学的命名最初是为了与传统的纸质文学相区分而提出来的。B网络文学目前缺失的是“无监管”“无批评”“无引导”的“三无”。C网络文学在带给人们的新鲜刺激渐渐退却之后必须提升作品品质。D网络文学要健康生
10、长,必须有优胜劣汰的机制和文学批评的参与。5下列关于网络文学和纸质文学的说法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A网络文学突破人们传统的思维的限制,每个人都可以编织自己的文学梦想。B网络文学攻城略地后,和纸质文学几乎呈现出平分天下、分庭抗礼的局面。C网络文学和纸质文学在本质上都属于文学,都要有监管、有批评、有引导。D网络文学虽发展迅猛,但短时间内难以拥有像纸质文学那样的生态系统。6根据原文信息,以下选项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网络文学品质提升后,还继续保持高歌猛进的态势。B网络文学作者没有经过专业训练,文化水平差异大。C将来网络文学作家向纸质媒介进发,出版自己的书籍。D网络文学通过
11、优胜劣汰的机制,剔除糟粕、留住精品。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蓬勃发展的互联网不仅为我们现有社会的转型提供了基础的物质架构, 而且事实上建构了一个“超真实”的“虚拟社会”。人们通过延伸的感官以真实的情感投入积极参与到这个新社会场景的建构之中,演绎出各种新兴的网络现象,而网络围观即是其中最常见、最有影响力的一种。从本质上讲,网络围观是一种自发的网络群聚,是一种心灵参与的视觉围观,有时围观者的行为会延伸至现实世界。网络围观并不是现实围观在互联网上的简单重现,它具有如下特点:一、虚拟性和自发性。首先,网络围观具有虚拟性。围观者没有切身的直接参与,而是以延伸的视觉和情感参与围观。然而,这种参与通常会表
12、现出更强烈的心灵互动,因为在网络中,围观者的内心是敞开的,想法是有形可见的(通常表现为跟帖)。这种内心想法的可见性能够促成相同意见者的呼应和聚集, 进而产生内心的认同与集体感, 形成声势和舆论压力。其次,网络围观具有自发性。这种自发性首先源于有着围观基因的中国传统文化,正是这种文化基因为网络围观提供了心理营养和惯性, 使得围观 “看热闹” 成了中国的一种社会常态。此外,网络相对安全的话语表达环境也为人们自发参与围观注入了无限的热情。二、无组织性。网络围观是以网络为平台的无组织群体聚合,通常一个事件就是吸引那些分散于各个节点的网民聚拢在一起的磁石,而这些围观者则如吸附在磁石上的铁屑,彼此孤立,互
13、不相关。这种非组织的群聚有时也会彰显出强大的力量,其原因是这种群聚中存在的多个“心理群体”面对同一事件时,常常会表现出心理和行动的高度一致性。三、情绪性。网络实际上为围观者提供了一个类群体场,位于这个场中的个体在心理上得到了群体的庇护,于是在网络围观中,作为个人真实情绪表现形式的肆意谩骂和苛刻嘲讽常常成为围观话语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网络围观个体的情绪性不仅会引发虚拟空间的语言暴力,有时甚至直接导致网络暴力的发生。四、短暂性和复发性。网络围观的生命周期是由围观者决定的。一旦失去了围观者,网络围观即告终结。短暂性是流动网络与浮躁心态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必然产物。有时,被冷落的围观事件会引发大规模的
14、后续围观。网络围观的复发性显现出网络的张力和弹性逻辑,重新排列组合的信息有时会激起网民新的兴趣,时空得以延伸,网络事件的影响深度和广度得以拓展。综观网络围观现象, 我们可以看出, 一方面, 网络围观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不容忽视。在中国法制尚不健全的当下,网络围观起到了道德维护和推进制度完善的积极作用。不仅如此, 围观中许多民间精英的评论充满智慧和才气, 既为阅读者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和理性养分,也会更大范围、 更深层面地震撼许多浅薄无知的内心。 另一方面, 网络围观也有其消极作用。围观中被围观者不仅面临隐私可能遭到暴露的危险, 而且还必须承受激烈话语带来的精神重荷。同时网络围观有时会对社会产生消极
15、影响,大规模的围观如果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必然引起民怨的积聚而为社会的稳定埋下隐患。网络围观是一种发生于虚拟世界,并有可能延伸到现实生活中的特殊现象,我们要辩证对待,加大监管力度,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使之有益于社会和人民。7关于“网络围观”,下列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 分)( )A网络围观发生于虚拟社会场景之中,并可能延伸到现实生活,从而对被围观者产生直接影响。B网络围观与现实围观相比,具有安全的话语表达环境,使围观者更容易敞开内心,畅所欲言。C网络围观具有虚拟性、情绪性、短暂性等特征,这些特征并非彼此独立,而是既相互联系又相互作用。D网络围观也会显示积极的作用,仅从“暴力”的维度来概括是片
16、面的,其对社会的影响是一把双刃剑。8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虽然网络围观者不是切身的直接参与,而是以延伸的视觉和情感参与围观,但是这种参与一般会表现出更强烈的心灵互动。B跟帖这种让围观者内心想法具有有形可见性的方式,能够促成不同意见者的呼应和聚集,进而产生内心的认同与集体感,形成声势和舆论压力。C由于处于类群体场中的围观个体在心理上得到了群体的庇护,所以肆意谩骂和苛刻嘲讽成为个人真实情绪的表现形式。D只要辩证对待网络围观,加大监管力度,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就可以发挥它在道德维护和制度完善方面的积极作用。9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自发性成为网络
17、围观的特征之一,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围观基因,这种文化基因为网络围观提供了心理营养和惯性。B网络围观个体的情绪性不仅会引发虚拟空间的语言暴力,有时甚至直接导致网络暴力的发生,从而显现网络围观具有一定的消极作用。C网络围观中的 “心理群体”面对同一事件时,常常会表现出心理和行动的高度一致性,这是网络围观有时会显示出强大力量的重要原因。D网络围观的短暂性不同于现实围观的“一哄而散” ,有时,被冷落的围观事件会引发大规模的后续围观。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中国应向世界贡献思想中国如何在世界范围发挥自己的文化影响力?我们的文化历来提倡“和实生物,同则不继”,意思是指不同因素和谐、融合才能产生、发
18、展万物,如“和六律”才有悦耳动听的音乐,“和五味”才有香甜可口的佳肴,如果都是同一个音符,便不成曲调。我们发展文化影响力,寻求的并非中国文化的单边统治,而是世界文化的多元共生。在一个多元的交响乐里,中国文化作为世界文化很重要的一个声部,参与其中,共同解决世界难题,开创一种新的精神世界。那么,中国要发展文化影响力,应该用什么来面对世界?如何面对世界?我们可以在纽约时代广场放一部广告,也可以在海外搞一场很精彩的演出或展览,但这些是否是中国向世界贡献的最核心东西?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曾断言中国不会成为世界大国,因为中国没有独立的、足以影响世界的思想;西方对于中国,也往往赞扬中国的古代文化,甚少尊重当
19、代文化。到了21世纪,情况已有所改变,中国正在产生一些新的“中国思想”,引起了世界性的震动,得到了世界性的认同。比如,一些中国的青年学者,提出“冲突最小化是利益最大化的必要条件”,多次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引发热烈讨论。这些“中国思想”并不是凭空诞生,它们从中国文化的根底发芽,由中国和西方学者共同研究、共同提倡,继而让全世界受益。可见,中国文化要产生影响力,就要向世界贡献新的思想,能够同他人一起解决人类共同的难题。林语堂在上世纪30年代时,用英文写就吾国与吾民和生活的艺术,在国外非常畅销,直到今天仍有很多人在阅读。为什么林语堂这么受欢迎?在我看来,这主要基于他对中国文化有相当深刻的了解,把外国读者当
20、朋友看待,以和平的心态、自由的精神和杰出的文字从容自若地娓娓道来。但直到今天,为何还没出现一本能与以上两本书的影响力媲美的作品?我想主要还是态度不对:要么逢迎西方思想和外国读者,要么就是大国主义、与之“不来往”。不同文化的交流,本质上是一种对话关系。这种对话并非以思想统一为目的、以覆盖或同化对方思想为手段。多种文化的共处,更要强调不同、差异、尊重别人的意见,因为“不同”更易摩擦出新火花。中国文化面对世界的根本态度,应是对自己的文化自觉而且热爱,对他人的文化同情而且了解,唯此,大家才能产生互动和共鸣。(作者:乐黛云。选自2012年6月26日人民日报)10下列关于“中国如何在世界范围发挥自己的文化
21、影响力”的说法,最恰当的一项是()A我们发展文化影响力,寻求的并非中国文化的单边统治,而是世界文化的多元共生。B在纽约时代广场放一部广告。C在海外搞一场很精彩的演出或展览。D向世界贡献新的思想,能够同他人一起解决人类共同的难题。11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我们的文化历来提倡“和实生物,同则不继”,意思是:在一个多元的交响乐里,中国文化作为世界文化很重要的一个声部,参与其中,共同解决世界难题,开创一种新的精神世界。B因为中国没有独立的、足以影响世界的思想,所以中国不会成为世界大国。C林语堂基于他对中国文化有相当深刻的了解,把外国读者当朋友看待,以和平的心态、自由的精神和杰出的文
22、字从容自若地娓娓道来,所写的吾国与吾民和生活的艺术深受国外读者欢迎。D一些中国的青年学者提出“冲突最小化是利益最大化的必要条件”等“中国思想”,从中国文化的根底发芽,保有中华民族特色,因而能让全世界受益。1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逢迎外国读者,接受西方思想,毕竟外国文化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B以思想统一为目的、以覆盖或同化对方思想为手段,广建孔子学院,弘扬中华文化。C强调不同与差异,尊重别人的意见,与多种文化和谐共处,对自己的文化自觉而且热爱,对他人的文化同情而且了解。D各国文化都有自己的国情特色,很多是无法学习与沟通的,况且我泱泱中华,文明之邦,有着悠久的文
23、化历史和深厚的国学传统,大可不必学习他国文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中国的桃花文化桃花,作为一种自然物,本来不具有“文化”的涵义。但是,桃花以它俏丽的色彩、缤纷的落英触动了中国人的某种情绪和情感,被渗透、融汇了审美主体的心理因素,并且作为人们共同认可的一种信息载体,世世代代承袭相传,于是,如同中国的“梅文化”、“菊文化”一样,“桃花”也成为我们民族集体记忆和心理深层的积淀物,形成了中国的“桃花文化”。 中国的“桃花文化”和女性有不解之缘。早在先秦的诗经周南中,就有一首关于桃花的诗。“桃之夭夭”,描写茂盛、火红的桃花,并用桃花来比喻年轻美貌的女子。春秋时代,息国的国君夫人息妫容貌美丽,被人称
24、作“桃花夫人”。唐代的崔护在京都郊游,邂逅一少女,次年再访,人去桃花在,崔护感伤不已,题诗慨叹,“人面桃花相映红”一句就成了千古名诗。还有清初孔尚任的著名悲剧桃花扇,曹雪芹在红楼梦里为黛玉葬花写的葬花辞和桃花行。源远流长的桃花文化,从古代诗经一直唱到今天那桃花盛开的大江南北。 在中国,“桃花文化”是非常普遍的一种文化现象,在民间吉祥喜庆活动特别是恋爱、婚姻这类人生喜庆之事里,桃花是“尚红”礼俗的主要角色。桃花坞、桃花酒、桃花运,包含“桃花”一词的人名地名更是不胜枚举。我国由历史沿袭形成众多的桃花观赏景点,早春二月,人们踏青采撷归来,多是几枝早开的桃花。至于与桃树桃花桃实相关的文化现象,几乎无处
25、不在:传说桃都山有一巨大的桃树叫“桃都”,上有天鸡,天鸡一叫,天下的雄鸡也跟着叫。在中国神话中,仙桃又是长寿的象征,神话中的王母娘娘有“蟠桃宴”。桃树可家植于屋前舍后,更多的是漫山野生,人们又用“桃李满天下”比喻老师的学生之多 那么,中国桃花文化为何如此独特呢? 桃花文化,反映了中国文人的自然观。大自然最美的季节是万物复生、欣欣向荣的春天,中国文人对春天倾注了十分炽热的情感,“咏春”的诗文特别发达,而春天又美在桃花盛开的时节,于是,自我们所能见到的诗经始,铺陈春景,不能不写桃花。永恒的自然界,极富生命力的桃花,激发了中国文人的艺术想象力和热爱生活的心愿。中国文人把自然界的桃花作为自己的生命、自
26、己的本质力量和自己情感意识的对应物加以抒写。他们借桃花歌颂自然美、劳动美、创造美,表达对永恒自然和永恒生命的向往。桃花文化还渗透着“儒与庄禅互补”的文化精神。“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中国文人两种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文化心理。一方面,他们要身体力行,去实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经世致用”的人生理想;另一方面,由于现实不断击碎他们的理想之梦,于是造成了他们的失落心理,他们只好“穷则独善其身”,寄情山水,回归田园,在庄禅的境界中求得精神上的休憩和解脱。于是,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为他自己,也为与他一样的失意文人创造了一个虚幻的理想世界。桃花源作为中国文人的精神栖息之所,世世代代吸引着文人
27、学士,形成了他们的“桃花源情结”。他们并不是不知道桃花源之不可寻,他们寻找桃花源,几乎与屈原的天问一样,上升为一种探索宇宙、社会和人生哲学的思维模式。13根据文意,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中国的“桃花文化”和女性有不解之缘,因此源远流长的桃花文化,从古代诗经一直唱到今天那桃花盛开的大江南北。B“桃都”、“蟠桃宴”、“桃李满天下”等美好传说都与民间“尚红”的礼俗有关。C中国文人虽有“经世治国”的人生理想,但是现实往往击碎他们的理想之梦,所以他们对桃花就有了一种特殊的情结。D独特的中国“桃花文化”反映了中国文人对自然和社会的一种思考和认识。14根据文意,不符合中国“桃花文化”形成条件的
28、一项是( )(3分)A.桃花俏丽的色彩和缤纷的落英会使人触景生情,产生丰富的联想。B.人们用比喻、象征手法,把审美情感寄托于桃花,使其成为一种共同认可的移情物。C.桃树可家植于屋前舍后,更多的是漫山野生,而与桃树桃花桃实相关的文化现象,更是几乎无处不在。D.中国的“桃花文化”的形成要有世代沿袭相传的民族积淀。15对作者把文人学士寻找桃花源上升为“一种探索宇宙、社会和人生哲学的思维模式。”的原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分)A.在中国,“桃花文化”是非常普遍的一种文化现象,融汇了审美主体的心理因素。B.“桃花源”是一种理想社会的象征,探寻桃花源就是对理想社会的探寻和追求。C.探寻桃花源,是中国文
29、人的自然观的反映,他们寻找桃花源,歌颂桃花,表达对永恒自然和永恒生命的向往。D.探寻桃花源,体现了儒家与庄禅思想互补的人生哲学。“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参考答案1B 2B【小题1】C【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对于概念的理解,要注意联系原文相关内容,将选项与原文进行认真对照,A项“慢生活”并不是生活速度的绝对慢;C亚健康并不全是由“快生活”导致的,所以“慢生活”也难以让人们彻底摆脱亚健康状态;D项“慢生活”是要提高生活效率2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解这道题的关键是对题干所在段落进行重点阅读,依据文中句子进行分析,与原文不
30、符的排除。B项文不对题,这是“慢生活”在法国的流行情况,并非“慢生活”在国人中流行的原因【小题1】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解这道题的关键是对题干所在段落进行重点阅读,依据文中句子进行分析,与原文不符的排除。A项“慢生活”方式是意大利人首先提出的,并不一定是首先实践的;B近半数的人口处于疾病的危险之中”,并不是全由快节奏的生活造成的;D放慢生活节奏只是身体健康、事业成功的关键因素,前者并不是后者的充分条件4B5B【小题1】D【解析】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对于概念的理解,要注意联系原文相关内容,将选项与原文进行认真对照,与原文“网络文学
31、缺失的岂止是三无不符”。5本题考查筛选重要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解这道题的关键是对题干所在段落进行重点阅读,依据文中句子进行分析,与原文不符的排除。与原文”在具备了与传统纸质文学平分天下、分庭抗礼的资格后”,相对照,可以看出两者已经是平分天下、分庭抗礼了。【小题1】本题考查对原文进行合理推断与想象的能力。答题时可通过分析标题、分析提示语、结论句等进行合理的想象与推断,准确把握文本的中心。A项超前肯定,这是未来不确定的事情。B项的原文是“大多没有”,C项网络文学作家向纸质媒体进发时既定事实。7B8A【小题1】A【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对于概念
32、的理解,要注意联系原文相关内容,将选项与原文进行认真对照,特别注意其中是否混淆范围,将相对表达成绝对。B项表述错误,错在“安全”。原文为网络相对安全的话语表达环境也为人们自发参与围观注入了无限的热情。8本题考查筛选重要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解这道题的关键是对题干所在段落进行重点阅读,依据文中句子进行分析,与原文不符的排除。B 窜改文意,错在“不同意见者” 原文为:这种内心想法的可见性能够促成相同意见者的呼应和聚集。C强加因果。原文为位于这个场中的个体在心理上得到了群体的庇护,于是在网络围观中,作为个人真实情绪表现形式的肆意谩骂和苛刻嘲讽常常成为围观话语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D表述绝对。原文
33、为:我们要辩证对待,加大监管力度,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使之有益于社会和人民。【小题1】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做这种题学生必须养成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迅速搜寻到每个选项所涉及的段落,然后仔细比较选项的说法是否与原文一致。一般命题人或综合几段的信息,或作点小小的变形处理,所以要注意语境并瞻前顾后。A错在原因唯一化。原文是首先源于有着围观基因的中国传统文化。原文还提到了另一个条件:网络相对安全的话语表达环境也为人们自发参与围观注入了无限的热情。10D11C【小题1】C【解析】10A答非所问,说的是“我们发展文化影响力”的目的,并非具体做法。B、C不是作者提倡的最佳做法,原文说:
34、我们可以在纽约时代广场放一部广告,也可以在海外搞一场很精彩的演出或展览,但这些是否是中国向世界贡献的最核心东西?11A牵强附会,解释与引文不对应;B这是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的断言,并非作者的观点;D添油加醋,原文说的是:这些“中国思想”并不是凭空诞生,它们从中国文化的根底发芽,由中国和西方学者共同研究、共同提倡,继而让全世界受益【小题1】此题考查对材的理解整合能力,A崇洋媚外,B夜郎自大,D孤芳自赏。只有C项是中国文化面对世界的根本态度,不卑不亢,尊重他国文化与坚守本国文化并重,实现世界文化的多元共生。13D 14C 【小题1】A 【解析】13此题考查对材的理解整合能力,要结合对桃花的以及“桃
35、花文化”的分析推断, A.无必然的因果关系B. 三个不都是传说,且不与“尚红”有关C.特殊情结是指“桃花源”情结14此题问的是“不符合中国桃花文化形成条件的一项”,关键在“形成条件”,C是列举桃树的成长状况,而非“桃花文化形成的条件”,属于答非所问。【小题1】C.探寻桃花源,还是人的自然观的反映。寻找桃花,把桃花作为自己的生命、自己的本质力量和自己情感意识的对应物,尊重自然,崇尚自然,体现了探寻人与自然天人合一的哲思。D.探寻桃花源,体现了儒家与庄禅思想互补的人生哲学。“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现实得意,就身体力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探寻桃花源就体现了对人生积极入世的追求;现实失意,寄情山水,“桃花源”又是精神栖息之所,探寻人生精神上的休憩和解脱,成为人生的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