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三 中国古代的重大改革与变法(考点3)备考导航古代历史上无数次革新与变法实践表明,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因此,也可以说人类的文明史也是一部改革史。今天改革开放是时代的主旋律,学习古代改革史认真总结历次改革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对于我们具有积极的资政、借鉴意义。今后命题可能会围绕一些社会热点问题设置新的题型,复习时应注意。复习目标知识目标重大改革及其历史影响 著名君主的政绩能力目标1、重大改革运动的背景、内容、成败原因、历史经验。2、理解我国古代的改革与现今的改革的不同。3、重要历史人物评价重点、难点、对重大历史改革和变法的正确认识、对重要历史人物正确评价计划课时:一课时复习过程:专题
2、知识归纳1、概念:中国古代历史上的社会改革,从狭义上讲,主要有管仲改革、战国时期变法运动(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等;从广义上讲,凡是统治阶级对政治、经济、文化等政策的调整,都称得上改革。2、改革类型春秋时富国强兵的改革管仲改革。地主阶级封建化的改革商鞅变法。封建统治者为挽救统治危机而调整统治政策的改革有王莽改制、周世宗改革、王安石变法、张居正改革。从整体上看,多数改革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暂时挽救了统治危机,是值得肯定的。但这些改革不是从根本上触动生产关系,又多招致大地主的反对,多是以失败而终。少数民族为汉化而进行的改革如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促
3、进了民族融合。开国的相对贤明君主对统治政策的调整和厘正:汉高祖、光武帝、隋文帝、唐太宗、宋太祖、元世祖、明太祖、康熙帝(清入关后的第三代皇帝,实则起了开国作用)等对统治政策的调整。3、中国古代重要的改革春秋时期齐国管仲改革: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改革军制,使齐国强盛,齐桓公确立霸业。公元前356年,秦国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废除特权,奖励耕战,建立县制。秦国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国家实力增强,为秦统一全国创造了条件。加强军事力量就成为改革的显著特点。王莽改制:公元8年改制,王田私属,不许买卖;多次改变币制。改制失败,激化了社会矛盾。北魏孝文帝改革:公元485年颁布均田令,实行汉化政策。改革促进了
4、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融合。后周周世宗改革:采取措施开垦荒田,取消苛捐杂税,重视兴修水利,整顿军队,严格纪律。后周力量增强,为后来结束分裂割据局面奠定了基础。庆历新政:1043年宋仁宗任用范仲淹改革时弊:严格官吏升迁考核制度;限制官僚子弟亲友通过恩荫做官;加强各级长官的保举和选派;裁并州县,减轻徭役;严肃中央政令,取信于民。新政触犯了保守派官僚的利益,遭到他们的阻挠,改革措施仅一年左右即被废止。王安石变法: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保甲法。兴修水利,发展了农业,政府的牧人也增加了一些,军事力量也有所增强。但是新法越犯了大地主的利益,遭到
5、他们的反对而失败。金世宗改革:提倡开荒,利用黄河故道实行屯田,招募农民垦种,遇到荒歉年,减免租税,改革使北方经济得到发展。4、著名君主的政绩汉高祖刘邦: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发展经济。和亲匈奴,改善民族关系。汉武帝:加强皇权,解决王国问题,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派张骞出使西域,发展同西域少数民族的关系。光武帝刘秀:提倡节俭,减轻赋税,释放奴婢,整顿吏治。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调整统治政策,善于纳谏,知人善任,加强同少数民族的关系,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武则天:重视农业生产,重用人才,促进唐朝经济继续发展,设北庭都护府,巩固西北边疆。元世祖:实现统一,调整统治政策,重视农业发展,实行行省制度,使统一的
6、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明太祖:重视农业生产,注意减轻农民负担。康熙帝:奖励垦荒,宣布原明藩王的土地归现耕种人所有,维护国家统一,平定叛乱,维护国家利益,抵御外族侵略。重点问题精讲1正确认识古代中国的重要改革和变法的本质和规律 (1)改革的原因: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了达到某一政治目的,实现富国强兵。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地区后,为吸收汉族的先进制度和文化,加速本民族的封建化进程。统治阶级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为抑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增加财政收入。 (2)改革的主要内容:调整生产关系,改革土地制度和赋役制度。采取措施(如屯田、减免租
7、税、兴修水利等)恢复、发展经济。整顿政治,惩处贪官污吏(如后周世宗改革)。改革军制,严肃军纪。开源节流,增加财政收入。吸收先进民族的政治制度和文化等。 (3)改革的根本目的:根本目的是巩固封建王朝的统治;建立封建的统治基础;克服封建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 (4)结果和作用有的改革成功了,如管仲改革、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后周世宗改革等,这些改革增强了本国的经济、军事力量,加速了少数民族的发展进程,为实现其政治目的奠定了基础。但试图挽救封建统治危机的改革尽管一度取得成效,但最终结果还是失败了,如王莽改制、王安石变法等。 (5)决定改革成败的因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和遵循社会发展规律。是
8、否采取了符合当时客观实际的措施。是否有强大的政治力量作后盾,得到统治者或民众的支持。是否有支持改革的阶级基础和经济基础。改革者的政治素质和意志是否坚强。 (6)对改革的认识:改革是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产物。改革社会弊政是促进国家强盛的手段。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顺应人民愿望的进步改革,推动着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改革必然涉及某些人的特权和私利,因此改革是会有阻力的,但通过改革能革除弊端,促使社会的不断进步。封建统治者实行的改革,可能会使百姓得到一些实惠。但其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在认识改革时一定要注意其主观目的和客观效果的不同。2、对重大改革的综合评价改革是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产
9、物。改革的目的在于富国强兵、扩大势力、消除危机、巩固统治、适应形势等;改革的内容涉及政治制度、土地分配、赋税征收、荒地开垦、水利兴修、发展军力和废除旧俗等方面;改革的结局是或取得完全成功,或彻底失败,或取得一些成效但最终失败。革除社会弊政是促进国家强盛的重要手段。革弊标新要有远见卓识,要坚决彻底;措施必须行之有效;改革中还需要注意用人。改革是革除弊政,促进国家富强的重要手段,改革必然会触及某些人或集团的利益而遭其反对,因而具有艰巨性、复杂性,不可能一帆风顺。3、正确评价历史人物要想对历史人物做出合情合理的评价,必须在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下,具体注意下列几点: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思想,坚持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观点;放入具体历史环境之中,坚持历史的观点;看其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坚持社会发展的标准;注意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之间的关系;既要充分肯定杰出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又要克服英雄史观;对历史人物的功过要具体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