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山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34632 上传时间:2024-05-26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山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山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山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山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山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山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山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山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山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山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山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山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山东师大附中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本试卷分第一卷(选择题)和第二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全卷满分30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试卷类型A后的方框涂黑。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4选考题的作答:先把所选题目的题号在答题卡上指定的位置用2B铅笔涂黑答案写在答

2、题纸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第卷本卷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先秦时期,一些思想家认为善恶同智慧、美丑一样,决定于地和水。晋国韩献子说:“国饶,则民骄佚”(左传成公六年),申叔时认为“民生厚而德正”。这表明当时A. 认为道德起源于天命B. 人们已经区分了天道与人道C. 重义轻利是主流思想D. 社会经济对道德有制约作用【答案】D【解析】“国饶,则民骄佚”大意是说国家富饶了,则百姓容易骄纵放肆,“民生厚而德正”大意是说民生富庶则会品德端正,再加上“善恶同智慧、美丑一样,决定于地和水”,可见

3、都看到了经济发展与道德的作用,故选D;AB不符合题干意思,故排除;C与题意不一致,故排除。点睛:这一题属于新情境式材料选择题,这类题在教材中一般没有知识依托,所以认真研读材料,尊重材料原意是做好这类题目的主要诀窍。考生需要将材料阅读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再结合所学知识中有关内容和技巧来对所有选项进行推理和分析,才能够准确作答,所以这类题对考生的能力要求较高,而这又是高考特别注重考查的题型,所以建议考生多关注这类习题的训练和积累。2.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西汉海昏侯刘贺的历史评价和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历史叙述(评价)出处霍光联名上奏刘贺入朝后劣迹:“居丧时无悲哀之心,不素食,掠取女子,

4、废礼仪;”即皇帝位后,未祭祀宗庙就以最隆重祭礼祭祀其父要求废黜刘贺。皇太后准奏。前63年,刘贺受封为海昏侯。汉书自武帝崩后,霍光辅政,专权十余年。昌邑王刘贺入京继位后,急欲亲政,又亲信昌邑旧臣,计在位二十七日,遣使者“持节诏诸官署征发,凡千一百二十七事”,有收回权力之迹象。霍光为保持权势,遂废刘贺。廖伯源昌邑王废黜考刘贺墓出土了论语礼记等儒家简书,及绘有孔子图像、载其传记的矩形铜镜,这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孔子像。一些人据此轻易判断:刘贺绝非不学无术的纨绔子弟,而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素养的宗室贵胄,汉书中对刘贺的记载不足为信。辛德勇海昏侯刘贺A. 儒家经典已进入皇家子弟的教育内容B. 刘贺因“狂乱无

5、道”劣迹被废黜C. 刘贺成为霍光宫廷权力争斗的牺牲品D. 刘贺是一个循规蹈矩的正人君子【答案】A【解析】【详解】A符合第一个和第三个材料,由第二个材料的时间汉武帝驾崩后和第一个材料中的“前63年”可知这时已经“独尊儒术”了,所以A是符合史实的,故选A;B只符合第一个材料,而不符合另外两个材料,故排除B;C只符合第二个材料,但是没法从另外两个材料得出,故排除C;由汉书中的“居丧时无悲哀之心,不素食,掠取女子,废礼仪”可以得出D不能被认定,排除。3.唐律规定,校对商贾所使用的度量衡,按照关市令,每年8月到太府寺平校,不在京都长安的商贾,到所在州县官府平校,并打“印署”,然后“听用”。这反映当时唐朝

6、A. 严格抑制商业的发展B. 实现了市场经济法制化C. 强化了对市场的管理D. 并未实现度量衡的统一【答案】C【解析】根据“按照关市令”“印署”,可知唐朝对商业市场管理的加强,C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唐朝对商业的管理,并非严格抑制商业的发展,排除A;B夸大了唐朝市场管理的作用,排除;根据“校对商贾所使用的度量衡”,说明唐朝统一了度量衡,D错误。点睛:抓住关键信息“按照关市令”“印署”分析解答,本题容易错选A,原因在于把对市场的规范管理理解为限制商业发展。4.洪武元年,明太祖命儒臣修女诫,他对学士朱升说:“治天下者,正家为先正家之道,始于谨夫妇洪武三年,正式明确“皇后之尊,止得治宫中缤妇之事,即宫门

7、之外,毫发事不得预焉”材料主要反映出明太祖A. 力图阻止相权的扩大B. 注意吸取前朝政权覆亡的教训C. 欲限制女性人身自由D. 欲抑制外戚,严防恃宠干政【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中“皇后之尊,止得治宫中缤妇之事,即宫门之外,毫发事不得预焉”可以看出明太祖在抑制外戚干政,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不是阻止相权而是阻止外戚的权力,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未涉及到前朝政权覆亡的教训方面的信息,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中主要是防止后宫干政,而不是体现限制女性人身自由,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点睛:此题难度一般,需要学生有较强的分析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正确理解题干主旨含义,要求学生在理

8、解的基础上对各个选项进行判断。5.有学者通过检索专业资料数据库发现,从1898年开始,“革命”一词的频度不断上升,但自1908年后“革命”一词的使用却日趋减少,1911年其频度更是降到100次以下。导致该词频度下降的主要原因是A. 民族资本主义基础薄弱B. 政府加大报刊审查C. 预备立宪取得一定成效D. 革命缺乏政党领导【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预备立宪。义和团运动后,各地群众的反抗斗争此伏彼起,民主革命思潮在全国广泛传播,反清武装起义接连不断;资产阶级改良派为抵制革命,展开了要求实行君主立宪的立宪运动,并取得了清廷中央和地方一些汉族官僚的支持。这些情况,使清政府不得不采取一些姿态,应付立宪运

9、动,并乘此加强皇权,以便镇压正在兴起的民主革命,挽救清朝统治的灭亡。预备立宪主观上是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客观上则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推动了中国政治上的近代化。故选C。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一开始就受到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双重压迫,其基础薄弱是一贯特征,与“革命”一词在1908年使用日趋减少关系不大,故排除A。B项与题干材料中的“检索专业资料数据库”不符,故排除B。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成为近代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故排除D。点睛:预备立宪指的是清政府迫于压力,在辛亥革命前夕宣布为预备实行君主立宪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亦称“筹备立宪”。晚清政府之所以实行

10、预备立宪,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行政改革,包括司法改革、教育改革,其核心是官制改革;二是设立议会;三是实行地方自治。6.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某次重要会议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该会议召开地点位于下列哪一区域A. B.C. D. 【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是遵义会议,发生在贵州省的遵义;从图中可以分析出,A项是东北,排除;B项是贵州省,符合题意;C项是陕北,排除;D项是福建等地,排除。点睛:首先根据所学知识判断出这次会议是遵义会议;然后分析四幅地图

11、就可以得出答案。7.1941年以后,国统区的经济、国民党政府的财政开始陷入困境,1943年以后达到非常严峻的地步,而官僚资本对国民经济的垄断却大大加强,这就使人民对国民党统治更加不满。抗战时期国统区的这一状况A. 反映了共产党政治影响力提升B. 导致国民党的统治迅速崩溃C. 反映了国民党政治地位的下降D. 促进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发展【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中“人民对国民党统治更加不满”表明国民党的威信下降,政治地位在下降,故C正确;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共产党政治影响力”问题,排除A;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的统治迅速崩溃,B错误;人民对国民党统治更加不满,不利于抗日战争的胜利发展,排除D。8.难民

12、垦殖是抗战时期救济难民最主要的救济方式,即“寓救济于生产”的举措之一,1942年部分垦荒区域如下表:星区名称垦民人数已垦地亩面积陕西黄龙山垦区35860176959江西安康垦区215139959四川东山垦区6602035国民政府的这一举措A. 将难民看成了国家的重累 B. 充实了粮食和增强了凝聚力C. 开展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D. 受到了国人安土重迁的影响【答案】B【解析】1942年是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华给中国造成深重灾难。国民政府实行难民垦殖的救济难民方式,一方面获得更多的粮食,另一方面难民得到安置,增强了中华民族团结抗日的凝聚力。故答案为B项。A、D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开展国民经济建设

13、运动是在抗战全面爆发前,排除C项。9.在雅典城邦中涌现出了一大批职业教师,他们向人们传授有关辩论、诉讼、演说、修辞的技巧及相应的参政知识,并收取学费。由此可以推知A. 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B. 人文主义思想的体现C. 思想文化繁荣的反映D. 公民民主政治的需要【答案】D【解析】“一大批职业教师,他们向人们传授有关辩论、诉讼、演说、修辞的技巧及相应的参政知识,并收取学费”说明雅典民主政治培养公民的素质,D正确;A属于经济表现;B属于思想表现;C属于文化表现。10.英国工业家弗莱尔说:“五十年前我们不需要议会代表,现在我们需要了。因为那时我们几乎完全为国内消费而生产现在却大不相同了我们现在为整个世界

14、生产,假如我们没有自己的议员来促进和扩大我们的贸易,我国商业的伟大纪元就要结束了。”材料说明A. 工业资产阶级需要表达自身的利益和要求B. 英国的工业无产阶级已经登上了历史舞台C. 议会中的议员已代表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D. 工业革命的进行使无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新兴的工业资产阶级的力量不断壮大,在工业资产阶级的要求下,英国议会进行了改革,让工业资产阶级能获得更多的席位,确保资产阶级民主政体的稳定的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故选A;材料中没有涉及到无产阶级的问题,排除BD;在英国的议会改革之前,议会可能会有议员代表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

15、但其数量是非常少的,不足以通过议会来保障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C项不符题意,排除。11.1949年7月,苏共中央表示,支持将伟大卫国战争期间的国际关系一书从苏联各图书馆中清除的提案。此提案认为该书“千方百计地粉饰英美在二战期间的政策,夸大英美在战胜德国法西斯中的作用,贬低苏联的贡献和作用”这一做法A. 与冷战宣传的政治需要直接相关B. 是苏联内部阶级斗争加剧的典型体现C. 使史学研究背离了真实性的原则D. 说明冷战源于二战时期各国政策分歧【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提案认为该书千方百计地粉饰英美在二战期间的政策,夸大英美在战胜德国法西斯中的作用,贬低苏联的贡献和作用”并结合当时的国际形势

16、可知,材料这一做法与当时美苏冷战宣传的政治需要直接相关,故A正确;材料中苏共中央的做法是针对欧美的资本主义国家,所以它并不是是苏联内部阶级斗争加剧的典型体现,故B错误;材料中苏共中央的做法并不是为了史学研究,而是与当时冷战宣传的政治需要直接相关,故C错误;由材料的时间并结合当时的国际形势可以看出,材料这一做法并不是表达了苏联对二战时美国援助的不满,而是和冷战有关,故D错误。【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1949年7月”“提案认为该书千方百计地粉饰英美在二战期间的政策,夸大英美在战胜德国法西斯中的作用,贬低苏联的贡献和作用”,联系所学美苏冷战的知识分析解答。12.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更多的国

17、家愈加重视本国自然资源的使用和维护。为此,很多国家实行了国有化,力求把某些重要原料掌握在本国政府手中。这说明A. 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力度加大B. 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必要性C. 维护国家根本利益反对合作D. 抢夺资源成为各国的首要任务【答案】B【解析】材料“更多的国家愈加重视本国自然资源的使用和维护”“力求把某些重要原料掌握在本国政府手中”,可见,,以前由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资源和能源优势开始逐渐丧失,发展中国家开始掌握本国的经济命脉,需要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故选B;材料没有干预经济力度的对比,排除A;材料没有反对合作的信息,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各国把抢夺资源成为各国的首要任务,排除D。第II卷

18、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共160分。第36题第4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做答。第43题第45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做答。(一)必考题:共135分。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宋代手工业发达,特别是煤炭的大量使用,导致空气污染。宋代生齿日繁,对土地、林木资源难免出现过度开发之趋势,这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水土流失与生态破坏。宋代设有专门的环境保护部门虞部,聘请通晓农林知识者担任“农师”,为民众种植作物、林木提供技术指导。朝廷还制订一系列涉及生态保护的法令,如宋太祖曾下诏,“令民二月至九月无得采捕虫鱼,弹射飞鸟,有司岁申明之”。宋政府对绿化尤其重视,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朝廷任命谢

19、德权领护汴河,在京师河段“植树数千万(株),以固堤岸”,促进了汴京沿河商业环境的改善。摘编自吴钩宋:现代的拂晓时辰材料二英国是典型的“先污染,后治理”的国家企业生产和利润的最大化成为支配企业的法则。如何解决生产越多环境污染越严重的难题,英国人在立法上对企业的社会责任进行规定,使企业成为环境保护的主体。议会的立法行动也促使了政府从指导思想上由原来被动的自由放任转变为在法律的前提下积极主动地干预。1848年英国颁布了公共卫生法,1878年通过了公共卫生条例,至此英国基本上建立起了完整的水资源污染防治的法律体系。在英国环境治理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的还有包括工人阶级在内的社会各个群体的不懈努力,最终所

20、有的努力使人们重新获得享有良好环境的权利。摘编自李宏图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环境污染和治理(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时代背景,分别概括古代中国宋朝和近代英国出现环境问题的原因。(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中国宋朝与近代英国在环境保护措施方面的相同之处,并分析环保措施对各自经济发展的影响。【答案】(1)原因:中国:宋朝商品经济发展,城市繁荣,人口集中;手工业发达,大量使用煤炭作为燃料;人口增长;对土地、森林的过度垦殖等。英国:工业革命;企业盲目追求利润;政府自由放任政策;民众的环保意识薄弱等。(2)相同:都注重环保立法;强调政府干预;发挥民众的积极作用;兼顾自然资源保护和城市环境治理

21、;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结合。影响:宋朝:自然环境的治理,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城市环境治理,推动城市繁荣,商品经济发展。英国:环境治理,推动城市化进程,促进了国家的工业化,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解析】(1)原因:中国:根据“宋代手工业发达,特别是煤炭的大量使用,导致空气污染”“宋代生齿日繁,对土地、林木资源难免出现过度开发之趋势,这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水土流失与生态破坏”概括归纳。英国:根据“企业生产和利润的最大化成为支配企业的法则” “原来被动的自由放任”并联系工业革命的影响以及民众的环保意识薄弱等分析总结。(2)相同:根据“朝廷还制订一系列涉及生态保护的法令”“公共卫生法”得出都注重

22、环保立法;根据“宋代设有专门的环境保护部门”“在法律的前提下积极主动地干预”得出强调政府干预;根据“起着重要作用的还有包括工人阶级在内的社会各个群体的不懈努力”得出发挥民众的积极作用;根据“令民二月至九月无得采捕虫鱼,弹射飞鸟”“宋政府对绿化尤其重视”“使企业成为环境保护的主体”得出兼顾自然资源保护和城市环境治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结合。影响:宋朝:根据“为民众种植作物、林木提供技术指导”“促进了汴京沿河商业环境的改善”分别从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和推动城市繁荣、商品经济发展角度分析回答。英国:根据“最终所有的努力使人们重新获得享有良好环境的权利”,可从推动城市化进程、促进了国家的工业化和社会经

23、济的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分析总结。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7631914年的一个半世纪,欧洲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革,如图:运用世界近代史的史实,对图进行探讨。(说明:对图中几个要素间形成的关系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答案】1.观点:三个层次 (1)写出“欧洲三大革命相互影响,共同推动了欧洲确立对世界的霸权”。(2)写出“欧洲三大革命推动了欧洲确立对世界的霸权”或写出“欧洲对外扩张确立了对世界的霸权”。(3)没有以上观点词语。【解析】本题是一道开放性问题,在回答时关键是要做到分层次解答。1.观点:三个层次(1)写出“欧洲三大革命相互影响,共同推动了欧洲确立对世界的霸

24、权”。(2)写出“欧洲三大革命推动了欧洲确立对世界的霸权”或写出“欧洲对外扩张确立了对世界的霸权”。 2.论证:三个层次(史实、逻辑表述)(1)准确、充分运用世界近代史史实;对图中几个要素间形成的关系阐述明确,逻辑严密。(2)能够运用世界近代史史实;对图中几个要素间的关系有一定认识,逻辑关系较清楚。(3)运用世界近代史史实不够准确或不能够运用史实;对图中几个要素间形成的关系认识不清或没有认识,逻辑关系不清。(二)选考题:共25分。请考生从2道地理选考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每科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历史45题【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为必答题。1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25、】材料明朝对漕政管理极为重视,建立了从朝廷到州县的管理机构,“行漕法规得到健全和完善,产生了支运、兑运和直达制度。明永乐十三年(1416年)以前,漕运由粮长和里长等民役完成。会通河重修之后,漕粮远距离运抵北京,“民解”难以完成,于是明朝采用了支运法,由民户和军队相结合运粮,规定各地农户将税粮就近运到运河沿岸的淮安、徐州、临清、德州等粮仓,再由编定的官军分段沿河接运到通州。明宣德年间,因民役运粮耽误农时,同时军队运粮又多空舟往返,宣德五年(1431年),又推行了兑运法。即规定各地农户将税粮各自运到所在的州县府,兑交给那里驻守卫所军队,由军队再沿运河直运到通州。兑运法的实施,使官运的路程南移,民运

26、的路程相应缩短。明成化七年(1472年),又进一步推行直达法,规定由负责漕运的官军直到河南漕粮府州县码头领兑,直接运到通州,即由运军赴江南、南京附近的水次交兑,农民不必亲自赴淮、徐等仓交纳。但军运路程延长,农民需要付给运军的加耗运费亦有相应增加。从此漕运由民运转变为军运,官军运粮则成了南粮北运的主力。纵观明代漕运制度的演变,民运部分日益减少,而军运漕粮占主导地位,并最终取代了民运。整编自百度试述明代漕运制度的变革(1)概括指出明代漕运改革的特点。(2)概括明代漕运改革的历史作用。【答案】(1)特点:政府重视,“行漕法规”也得到健全和完善;漕运专业化,由熟悉水情的漕军就近兑运;产生了支运、兑运和

27、直达制度,制度渐趋完备;与理财安民紧密联系的;多次改革,组织管理逐渐完善;民运减少,军运占主导地位并最终取代了民运。(2)作用:南粮北运保障了京师和北方军民的粮食供应,有利于国家稳定;封建国家人身依附关系逐渐松驰;漕运的畅通,促进商品经济发展,促进经济文化交流;兑运法的实施保证了农时,促进经济发展但增加了人民负担。【解析】(1)根据材料“明朝对漕政管理极为重视,建立了从朝廷到州县的管理机构”得出政府重视,“行漕法规”也得到健全和完善;根据材料“会通河重修之后,漕粮远距离运抵北京,农民不必亲自赴淮、徐等仓交纳但军运路程延长农民需要付给运军的加耗运费亦有相应增加。”得出漕运专业化,由熟悉水情的漕军

28、就近兑运;产生了支运、兑运和直达制度,制度渐趋完备;与理财安民紧密联系的;多次改革,组织管理逐渐完善;根据材料“从此漕运由民运转变为军运,而军运漕粮占主导地位,并最终取代了民运。”得出根据材料“”得出民运减少,军运占主导地位并最终取代了民运。(2)根据材料“由民户和军队相结合运粮再南编定的官军分段沿河接运到通州。”“即规定各地农户将税粮各自运到所在的州县府,农民不必亲自赴淮、徐等仓交纳但军运路程延长农民需要付给运军的加耗运费亦有相应增加。”“从此漕运由民运转变为军运并最终取代了民运。”可以从对京师和北方军民的粮食供应、农民封建国家人身依附关系、对商品经济和经济文化的交流、农时等方面进行分析归纳

29、。点睛:材料解析题答题技巧:按照略读材料分析题干细读材料、提取信息组织答案的过程解题。高考大纲与去年相比考试范围并没有做调整,只是在考试说明中替换了几道例题。从更换的例题来看,2016年高考将继续加强对考生整理材料,完整、准确、合理解读材料信息并结合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略读材料主要是粗略地阅读材料,了解材料的大致内容,特别是试题如有导语应给予关注。分析题干主要是对问题进行分析,分析时应注意题干中的提问项、限制项等要求。细读材料就是带着问题在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在细读材料过程中还应注意材料与教科书所学知识的联系(既可以是时代背景,也可以是相似事件的联系),这样我们可以利用教科书所学的知识结构和分析角度分析材料、组织答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