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新课标通用)考点训练18 古代中国的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34438 上传时间:2024-05-26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4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新课标通用)考点训练18 古代中国的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新课标通用)考点训练18 古代中国的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新课标通用)考点训练18 古代中国的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新课标通用)考点训练18 古代中国的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新课标通用)考点训练18 古代中国的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新课标通用)考点训练18 古代中国的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新课标通用)考点训练18 古代中国的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新课标通用)考点训练18 古代中国的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新课标通用)考点训练18 古代中国的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新课标通用)考点训练18 古代中国的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新课标通用)考点训练18 古代中国的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新课标通用)考点训练18 古代中国的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新课标通用)考点训练18 古代中国的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新课标通用)考点训练18 古代中国的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专题六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考点训练18古代中国的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 题组一基础小题1(2018山西柳林期末)国语鲁语上载:“昔烈山氏(烈山:其意为放火烧荒)之有天下也,其子曰柱(柱:意为尖头木棒),能殖百谷百蔬。”材料可以佐证()A神农氏创造耒耜 B轩辕氏对农业的贡献C铁器的冶炼情况 D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答案D解析题干中未提及神农氏及轩辕氏的贡献,故排除A、B两项;古代中国的冶铁技术始于春秋晚期,晚于题干中的时间,故排除C项;题干中“放火烧荒”“尖头木棒”“殖百谷百蔬”等信息体现了远古时期,刀耕火种的耕作方式,故选D项。2(2019浙江十校联盟月考)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东

2、周时期朝廷软弱无力,列国相互混战不休,表面上看来是个多事之秋。不过,这也是一个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从而永久地决定中国发展进程的时期。”其中“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指的是()A重农抑商的实施 B牛耕推广到全国C铁制农具的使用 D刀耕火种的消失答案C解析A项发生于战国时期,无法完整地体现题干中的时间“东周时期”,排除;B项发生于两汉时期,晚于题干中的时间“东周时期”,排除;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渐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同时,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即“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决定中国发展进程”,故C项正确;D项中“消失”的说法过于夸大,排除。3(2019山东青岛调研

3、)下图为明末江南农村家庭投资结构图。这反映出,此时江南的农业()A经营更趋市场化 B减少犁耕依赖C生产日趋专业化 D注重精耕细作答案D解析图表中未提及农耕经济与市场之间的关系及农业生产的专业化,故排除A、C两项;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故排除B项;图表中农户家庭投资集中在农具、播种和灌溉等领域的现象表明农户努力提高耕作技术,故D项正确。4(2018云南澄江一中质检)宋人诗云:“小麦青青大麦黄,原头日出天色凉。妇姑相呼有忙事,舍后煮茧门前香。缫车嘈嘈似风雨,茧厚丝长无断缕。今年那暇织绢着,明日西门卖丝去。”诗中反映了()A手工产品质量低下 B农业生产规模庞大C农户经营方

4、式多样 D农民家庭生活闲适答案C解析题干中未提及手工产品的质量,故排除A项;古代中国的小农经济以一家一户为单位,故排除B项;由题干中“煮茧”“织绢”等关键词语可知古代中国小农经济经营方式多样,故C项正确;D项中“生活闲适”的说法与题干中的信息“有忙事”不符,排除。5(2018浙江11月选考)文献史料述及西周的土地制度,有“溥天之下,莫非王土”,以及“有天子存,则诸侯不得专地也”的记载。这反映了()A土地名义上为国家公有B土地实际上为周王占有C诸侯贵族将公田据为己有D井田制下地权合一的现象答案A解析根据“溥天之下,莫非王土”“诸侯不得专地也”,结合所学可知,西周时期为奴隶制时代,其土地名义上为国

5、家所有,故A项正确;材料并没有体现周王对土地实际占有的情况,故B项排除;“有天子存,则诸侯不得专地也”表明诸侯不能将公田据为己有,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应该是井田制下地权分离的现象,故D项错误。6(2018江苏宝应中学月考)以下为商代出土的青铜器。对此判断正确的是()A应出自官营手工业B青铜器具在社会上普遍使用C人类进入铁器时代D这一时期青铜农具广泛应用答案A解析夏、商、西周时期以青铜铸造为代表的手工业,由官府垄断,故A项正确;该时期,青铜器大多作为礼制的象征,代表着权力和秩序,故排除B、D两项;现在已知中国最早的人工冶炼铁器,是春秋晚期的遗物,晚于题干中的时间“商代”,故排除C项。7(201

6、9山西太原五中月考)铸铁柔化处理技术和炼钢技术在汉初并未普及,但汉武帝执政后却得到迅速推广,工艺也更为成熟。这是因为()A盐铁官营政策的推行B民营手工业的发展推动C水力鼓风冶铁工具的发明D小农经济的高度繁荣答案A解析汉武帝时期推行盐铁官营政策,官营手工业的发展推动铸铁柔化处理技术和炼钢技术的推广,故答案为A项;汉代手工业占主导地位的还是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是在明清时期发展超过官营手工业,故排除B项;水力鼓风冶铁工具的发明即水排,是在东汉时由杜诗发明,故排除C项;铁农具得到广泛应用,推动小农经济的发展,D项是结果不是原因,排除。8(2019海南儋州统测)国语齐语载:工之子恒为工;荀子儒效载:工

7、匠之子,莫不继事;唐六典载:工商皆为家传其业以求利。上述记载()A阐释了手工业技术的传承特点B表明手工业的发展为官府垄断C说明手工商业在家族之间传承D反映了家庭手工业居从属地位答案A解析根据题意可知,手工业、商业等职业在父子、家族内部传承,所以A项正确;B项错误,材料中并未体现手工业发展被官府垄断;C项错误,根据题意可知手工商业在家族内部传承,并非在家族之间传承;D项错误,并未体现家庭手工业的地位。9(2018甘肃庆阳六中期末)景德镇原名昌南镇,宋真宗因喜爱昌南瓷器,将年号“景德”赐于昌南镇,自此天下知景德镇。在景德镇烧制的影青瓷清雅之极,可与汝窑天青瓷媲美。由此可知,宋代景德镇()A生产青瓷

8、和白瓷 B瓷业由官府控制C制瓷工艺较发达 D瓷器生产量较大答案C解析题干中未提及景德镇是否能够生产白瓷、是否由官府控制及生产量的大小,排除A、B、D三项;由题干中“天下知”“清雅之极”“媲美”等信息可知景德镇瓷器天下闻名,工艺高超,故C项正确。10(2019河北邯郸摸底)据有关资料统计,唐代前期长江下游18州进贡的丝织品有19种,唐代后期则达38种之多,其中以越州、扬州等地区的发展变化最为突出。据此可得出的历史结论是,当时()A南方社会比北方更稳定B中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C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D南方纺织业发展较迅速答案D解析题干中未提及南、北方政局的比较及中原地区经济发展概况,排除A、C两项;B

9、项发生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早于题干中的时间“唐朝”,排除;由题干中相较于唐代前期,唐代后期长江下游进贡的丝织品品种激增的现象可知南方纺织业得到进一步发展,故D项正确。11(2019甘肃民乐一中月考)清代王应奎在柳南续笔说:“今棉之为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盖老少贵贱无不赖之。其衣被天下后世,为功殆过于蚕桑也。”产生此种现象的重要原因是()A棉纺织技术的革新 B农业商品化的发展C棉花种植面积扩大 D政府在政策上重视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今棉之为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盖老少贵贱无不赖之”,可以看到棉布的普及程度是相当高的,这主要是由于棉纺织技术的革新,从而促进了棉纺织品的普及和流行,故A项正确;B、

10、C、D三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12(2018安徽舒城中学质检)西方人眼中的中国文明“象征”,两千年前是丝绸,一千年前是瓷器,五百年前是茶叶。这反映了古代中国()A小农经济结构不断变化 B手工业水平领先世界C“丝绸之路”始终畅通 D海外贸易的丰厚利润答案B解析题干中的“丝绸”“瓷器”“茶叶”等均属于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主要成就,故排除A项;这些成就长期领先世界,所以,成为“西方人眼中的中国文明象征”,故B项正确;C项中“始终畅通”的说法过于夸大化,排除;题干中未提及古代中国对外贸易是否创收,故排除D项。题组二模拟小题13(2019河南洛阳期末)“种麦得时,无不善”;“早种则虫而有节,晚种则穗小而

11、少实”,“桑椹赤,可种大豆”;“凡种大、小麦,得白露节,可种薄田,秋分种中田,后十日种美田”。这表明中国古代()A区域农业比较发达B传统农业的生产经验丰富C政府提倡精耕细作D农作物种类有了明显增多答案B解析材料信息是古代种麦、豆等农作物的时节,这是精耕细作的表现,说明传统农业的生产经验丰富,故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出区域农业,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政府的行为,故C项错误;材料只涉及两种农作物,故D项不符合材料信息。14(2019云南昆明一中摸底)与前朝相比,魏晋南北朝时期,历代政府均强化了对民间手工业者的控制:另立户籍,不许改业,另外还制定了子孙世袭相承等专门制度。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12、A恢复和发展经济的需要B官营手工业的畸形发展C手工业品社会需求扩大D封建人身依附关系强化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繁,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历代政府加强对民间经济的管理,主要是为了恢复与发展经济,故A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民间手工业,故B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手工业品的社会需求,故C项错误;封建人身依附关系强化是材料的影响,而不是原因,故D项错误。题组三高考小题15(2018全国卷)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以“佣身赁力”为生,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这反映出当时()A民营手工业

13、得到发展 B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C雇佣劳动已经普及 D盐业专卖制度解体答案A解析材料信息是北宋中期,四川井研县密布着大量采用新技术的私营盐井,井主雇佣大量的工匠,这说明四川地区的民营制盐业技术先进、生产关系进步,即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故A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手工业者的社会地位高低,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的私营盐井,是个别地区、个别行业的现象,不能证明“雇佣劳动已经普及”,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盐业的开采,没有涉及买卖,故D项错误。16(2018全国卷)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见下图。据此可知,战国以

14、前()A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B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C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D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答案D解析由图片信息可知,铁器实物的分布主要是在经济较为发达的黄河和长江中下游地区,说明铁器分布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程度密切相关,故D项正确。材料中提到发现了铁器实物,并未说明是铁制农具,故排除A项;新疆发现地与中原发现地并未连接成为整体,无法体现联系紧密,故排除B项;材料中提到发现的铁器实物中有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因此不能得出冶铁技术普及的结论,故排除C项。17(2017全国卷)下表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该地()土地规模(亩)户数户数比例20以下24173

15、%20130103741%1313001072%300以上214%小计139100%A自耕农经济盛行 B土地集中现象突出C均田制破坏严重 D农业生产效率提高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农业。据表格信息可知,该地占有130亩以下土地的户数占总数的90%以上,反映了当地自耕农占主体,盛行自耕农经济,故A项正确。从表格数据可知,占有较多土地的户数所占比例不大,不能反映土地集中现象突出,故B项错误;均田制是政府将掌握的无主土地进行分配,表格数据反映不出其是否遭到破坏,故C项错误;表格数据没有体现农业生产效率的情况,故D项错误。18(2016全国卷)下图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

16、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古代土地制度田庄经济。在封建土地私有制下土地兼并现象日益严重,汉代出现了新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田庄,农事图体现的正是汉代大地主的田庄上多人共同劳作的情景,故D项符合题意。个体农户劳动力有限,不会出现农事图中多人共同劳作的情景,故A项错误;农事图体现的是多人共同劳作,无法说明农业生产的精耕细作,故B项错误;汉代不存在土地公有制,故C项错误。19(2015全国卷)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

17、增加()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战国时期的小农经济。由材料可知,一个农夫可以养活好几口人,这说明农业收益的增加能较好地促进小农经济的形成,故A项正确。农业的发展有利于促进手工业与商业的发展,故排除B项;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是促进农业收益增加的原因,并非结果,故排除C项;材料并未涉及大土地所有制的问题,故排除D项。20(2015全国卷)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动力之一是()A坊市制度瓦解 B土地集中加剧C农业技术进步 D海外贸易拓展答案C解析本题考

18、查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古代中国是农业国家,农业的发展关系着地域经济和国家经济的发展。坊市是城市经济发展的表现,不能说明经济重心的转移情况,故A项错误;土地集中不等于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全国经济重心的转移,故B项错误;农业技术的进步反映了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由于曲辕犁的使用和推广,江南地区经济得到迅速发展,逐渐赶上并超过北方,从而促进了全国经济重心的转移,故C项正确;海外贸易只是商业经济发展的一个表现,与经济重心南移关系不大,故D项错误。题组一基础大题21(2018湖北部分高中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小农的经济行为,绝非西方社会一般人心目中那样懒惰、愚昧或没有理性。事实上,他是一个在

19、“传统农业”(在投入现代的机械动力和化肥以前)的范畴内,有进取精神对资源能作最适度运用的人。传统农业可能是贫乏的,但效率很高小农作为“经济人”,毫不逊色于任何资本主义企业家。西奥多W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材料二方今齐三服官作工各数千人,一岁费数钜万。三工官官费五千万,东西织室亦然。汉书贡禹传材料三明朝末期,苏州“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出现“大户张机为生”,以增殖财富,而工匠“趁织为活”,“得业则生,失业则死”的现象。摘编自陈振江新编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古代的经济形态,并概括这一经济形态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服官”“东西织室”的性

20、质,并分析其生产经营的特点。(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朝末期出现的新的生产方式,并概括这种生产方式的特征。答案(1)经济形态:小农经济。特点:精耕细作;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很少进行交易。(2)性质:官营手工业。特点:做工人数多(或答“规模大”);耗费大;产品主要服务于皇室和官府;政府设工官管理。(任答两点即可)(3)生产方式: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特征:机户出资组织生产以获取利润,机工出卖劳动为生。(或答“雇佣关系”)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可结合材料一中“小农的经济”等关键信息归纳作答;第二小问可结合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等知识点思考作答。第(2)问,第一

21、小问结合所学回答即可;第二小问可结合材料二中“作工各数千人”“一岁费数钜万”等关键信息并结合官营手工业的特点思考作答。第(3)问,第一小问可结合材料三中“机户”“工匠”等关键词语归纳作答;第二小问可结合材料三中“大户张机为生”“工匠趁织为活”等关键信息归纳作答。题组二模拟大题22(2019河北正定中学月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隋代和唐初中唐及晚唐北方水利水利建设遍及黄河流域及西北各地,西汉时期的水利工程几乎全部恢复,并修建了一些新的灌区。最突出的是引黄灌溉的成功和关中水利的恢复。关中的农田水利,虽然都是在前代基础上进行的恢复和改建,但渠系较前更密,这些工程大大提高了原有水利工程的灌溉能

22、力北方战乱,水利建设停滞,进而衰退。从天宝十四年(755年)以后的二十多年中,黄河流域几乎没有兴修新的水利工程,大量的水利工程失修或废弃,与此同时,很多地方人口急剧减少,幸存的一些水利工程灌溉能力也在下降南方水利太湖地区大规模修筑湖堤和海塘,用以抵挡海潮和湖水的泛滥和侵袭,以土塘为主的南北海塘系统已初步形成,南方的灌溉工具除戽斗、桔槔、辘轳等继续使用外,还比较广泛地使用了水车太湖流域、洞庭湖流域和鄱阳湖流域基本上达到了水旱无忧、旱涝有收的目的。其中太湖地区在全国的粮食供应中都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南方稻区,水库已得到了比较普遍的使用隋唐五代时期的农业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

23、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前后关联,史论结合)答案(示例)论题:隋唐时期农业经济重心逐渐南移。阐述:隋代和唐代前期,北方的黄河流域和西北地区恢复了前代的水利工程,并且加以改进,有利于增加农业产量,更多地提高北方农业生产力,这一时期,南方的水利工程则处于逐渐发展时期,农业工具的推广使用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了创新。中唐及晚唐时期,北方社会动荡造成水利工程受到严重的破坏,农业生产能力下降,而南方先进的水利工具被进一步推广,较多的水利工程确保了很多地区的农业生产,这使南方的农业生产在全国举足轻重。由此可见,隋唐时期中国农业经济的重心逐渐南移。解析根据表格内容可以看出,在隋代和唐初,北方的水利发

24、展较为迅速,提高了水利工程的灌溉能力;到中唐及晚唐时期,北方水利由于战乱被破坏,残存的水利工程灌溉能力也大大下降。隋代和唐初,南方的水利虽然没有大规模的灌溉水利工程,但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到中唐和晚唐时期,南方水利更是得到了迅速发展。水利灌溉与农业发展息息相关,由南北方水利事业的发展可以看出当时南北方农业的发展概况,由此可知隋唐时期的农业经济中心逐渐南移。题组三高考大题23(2018天津高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从下图可以看出,汉代粮食亩产已达到一定水平。明和清前期,随着稻田复种指数增加,玉米、甘薯种植推广,亩产又有一定的提高。但从汉代到清中叶的两千年中,粮食亩产只增长了39%。摘编自吴慧

25、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材料二在中国,小农经济一锄一镰,一个主要劳动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虽然脆弱,但被破坏后极易复活和再生,又非常顽强。小农经济这种顽强的再生机制所造成的结果便是中国传统农业经济的水平位移横向发展。摘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材料三中国传统农业是在国家全力倡导、监督下得以发展成为一种进步的形态。但是,“农为国本”,这话的反面,农业受到特别“照顾”的同时,也意味着国家的一切都得靠它滋养支撑。正是高度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国家对农业的强控制,使农业本身受到重压,更使农业发展的成果无法扩散、转化、辐射到其他的经济领域,整个经济结构缺乏自身运行的独立机制,

26、变得非常僵硬,难以变革。摘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怎样的发展概况?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和清前期粮食亩产提高的外来因素。(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小农经济既脆弱又顽强的原因。举例说明“中国传统农业经济的水平位移”的具体表现。(3)概括材料三中“农为国本”的两面性。从经济角度分析农业发展的成果“无法扩散、转化、辐射到其他的经济领域”的原因。答案(1)发展概况:粮食亩产总体呈增长趋势,但增速较缓。外来因素:新航路开辟后,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的传入。(2)原因:生产规模小,封建剥削沉重,自然灾害等,都使小农经济易于破产;而小农经济下的农民具有生产积极性,当简单生产

27、工具、个体劳动力和土地结合,就能使其再生。表现:宋朝以后,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江浙地区。(3)两面性:一方面重视农业,促其发展;另一方面过度依赖,严控重压,使其难以变革。原因: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对农业的重压,使农民缺乏剩余和积累;对工商业的抑制,使农业资源难以进入工商领域。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需要紧扣材料一中的“中国历代粮食平均亩产量示意图”“粮食亩产只增长了39%”等信息归纳;第二小问,可以结合材料一“明和清前期,随着稻田复种指数增加,玉米、甘薯种植推广,亩产又有一定的提高”的信息,联系时代背景,从高产农作物的引进角度分析归纳即可。第(2)问,第一小问,紧扣“既脆弱又顽强”,分别从脆弱与顽强两个方面分析,“脆弱”可以从小农经济下生产规模小、封建剥削沉重以及自然灾害等角度分析,“顽强”可以从小农经济下农民生产的积极性等角度分析。第二小问,解答时需要理解“中国传统农业经济的水平位移”的意思,即经济重心的转移,据此举例即可。第(3)问,第一小问,紧扣材料三中“国家全力倡导、监督”“农为国本”信息可知国家的重视,“意味着国家的一切都得靠它滋养支撑”“变得非常僵硬,难以变革”反映了过度的依赖而难以改革;第二小问,可以结合自然经济的特点、“农业本身受到重压”、抑商政策等方面分析归纳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