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岳麓版高中历史高三一轮必修三第一单元第3节汉代的思想大一统(测试) .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33966 上传时间:2024-05-26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岳麓版高中历史高三一轮必修三第一单元第3节汉代的思想大一统(测试) .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高三一轮必修三第一单元第3节汉代的思想大一统(测试) .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高三一轮必修三第一单元第3节汉代的思想大一统(测试) .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高三一轮必修三第一单元第3节汉代的思想大一统(测试) .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高三一轮必修三第一单元第3节汉代的思想大一统(测试) .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高三一轮必修三第一单元第3节汉代的思想大一统(测试) .doc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高三一轮必修三第一单元第3节汉代的思想大一统(测试) .doc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高三一轮必修三第一单元第3节汉代的思想大一统(测试) .doc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高三一轮必修三第一单元第3节汉代的思想大一统(测试) .doc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一、选择题(45分,每题3分)1东汉政论家崔寔,其父去世后,曾隐居墓侧,长期守孝。桓帝初,崔寔以孝廉举于乡,除为郎,这段材料中涉及的选官制度是A. 察举制 B. 公车制 C. 世袭制 D. 科举制2西汉中期,有一位书生前往长安投考太学,他不必准备的材料是A. 诗经B. 春秋C. 韩非子D. 礼记3唐初薛元超以门荫入仕,高宗时官至宰相。他曾说:“吾不才,富贵过人。平生有三恨:始不以进士擢第;不娶五姓女;不得修国史。”这一现象说明A. 进士入仕比门荫入仕地位更高B. 当时社会正处于变革之中C. 士族地位仍比较稳固D. 科举出身方有资格修国史4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现代英国的

2、官吏制度,是仿照帝制中国的官吏制度而建立的,且中国的这种制度取得了很大的成功鸦片战争时,在侵略中国的英国人心里,当时的制度是极为优越的,在经过各种议论后,通过考试选拔任用行政官员的制度在英国已经广泛普及了。下列对材料涉及的中国官吏制度解读正确的是A. 鸦片战争前随丝绸之路传入欧洲B. 鸦片战争时期仍“极为优越”C. 明清时期继续推动中国社会进步D. 有利于提高统治集团的效率5科举制是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下列各项中,确切反映唐朝科举制情况的是A. 其形式都是以官举士B. 采用八股考试C. 分进士科等科目考试D. 考试内容只有四书五经6东汉章帝初年,“有人侮辱人父者而子杀之,肃宗贳(赦免)其死”,

3、这种做法此后便作为司法断案可以比附的典型案例决事比,直到汉和帝时被整理成“轻侮法”,对类似复仇规定了从轻处罚的条款。在以后的复仇判决时,地方官吏往往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减免其死刑。汉代的做法从本质上反映出A. 儒家伦理已渗透到法律B. 中央集权在不断加强C. 君主专制影响政治生活D. 司法程序已日渐完备7秦始皇时,以功勋、能力为选拔官吏的主要依据;汉武帝以后,选拔官吏越来越注重官吏的个人品行;曹操强调“唯才是举”;西魏北周时强调德行优先,同时注重能力考查;唐代形成一套完善的德才兼顾,以德优先的考核制度。这种人才选拔标准变化的原因是A. 法家思想的兴衰B. 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C. 统治者个人喜好

4、D. 儒家核心价值观的形成8与李斯比较,董仲舒要高明得多,他以六经为指针,寻找到了与地主制经济、宗法专制君主政体比较相吻合的文化形态。”董仲舒“高明”在A. 鼓吹“以吏为师”B. 倡导“儒法结合”C. 高举“崇儒更化”D. 抨击“无为而治”9东汉时期,引经注律极为兴盛,如叔孙宣、郭令卿、马融等儒学大师通过释字求义把儒家思想灌输到法律之中,使汉律的概念更为准确。这反映了当时A. 法律走向儒家化B. 实行外儒内法的统治方式C. 儒法已合为一家D. 确立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10自汉武帝开始使用“建元”年号后,汉代年号大量出现了“元”“始”“初”等字,即所谓“与民更始”就是说从头重来一次。然而一次一次的

5、“更始”,使上帝的意志也慌忙得不亦乐乎。此年号现象说明汉代A. 确立了“民本”治国原则B. 新儒学影响了政治理念C. 武帝后政治局势长期动荡D. 崇尚重农抑商经济政策11据李约瑟中华科学文明史记载:“(中国古代)统治者残暴,记载的日食现象就多;统治者开明,日食便很少发生”。导致中国古代天文记载呈现这一特点的思想是A. 人定胜天B. 天人感应C. 道法自然D. 相生相克12汉代司法中有“亲亲得相首匿”原则,指在一定范围内的亲属之间可以首谋藏匿犯罪而不负刑事责任,或减轻刑事责任,曾有父亲藏匿了犯了杀人罪的义子也不治罪的判例。对此问题的正确理解是A. 普遍存在司法权力滥用现象B. 儒家伦理在司法实践

6、中强化C. 司法过程中法律与道德兼顾D. 儒家经典成为法律基本原则13董仲舒声称,他的学说完全由他在春秋中所发现的原理推导出来。他说的许多道理是因袭传统的:道之具是仁、义、礼和乐。这反映出董仲舒的学说A. 将春秋之说发展至完善B. 是专业性和杂糅性的结合体C. 迎合儒学传统和新时代需要D. 对传统经典的基础性较凸显14西汉初统治者认为“刑法不能治人心,法度过密,君主用刑虽重,而民亦无畏刑之心”,汉武帝以儒家经典著作春秋义理解释法律,东汉光武帝刘秀以行德政作为治平天下的主要政策而曾先后七次颁布轻刑和赦罪诏令。这反映出A. 儒家思想成为正统B. 礼法并举的治国模式形成C. 儒道思想逐渐融合D. 一

7、直奉行刑法的慎刑主义15汉武帝以前的丞相,多为功臣或功臣子弟;汉武帝之后,丞相中出身于齐鲁地区的人开始增多,昭帝朝四位丞相中的两位、宣帝朝五位丞相中的三位就来自上述地区。这反映出汉代A. 君主专制的加强B. 儒学地位的提高C. 中央集权的强化D. 政治中心的转移二、非选择题16儒学是不断吸收融合、与时俱进的思想体系,不同时代赋予其不同内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臣谨案春秋之中,视前世已行之事,以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董仲舒天人三策材料二 从北宋的周、张、二程

8、,到南宋的朱子,再到明代的王阳明,理学的领军人物,其学问的成就确实多与佛、老脱不了干系。虽然用心性修养的方式来证成圣人之道,在先秦儒学中就已存在,理学家也每每援引古籍旧说以为据,但如此集中、突出地用心性之学来体证、描述儒学义理,无疑是宋以后在佛、老刺激下的结果。理学在工夫论及心性本体论上,均与佛、老颇多相似之处,以至于自始便蒙受“阳儒阴佛”、“阳挤之而阴助之”之类的讥刺,甚至理学内部各派之间也互相以佛、老相诋。陈多旭宋明理学与佛教、道教的关系材料三 儒家思想影响下的社会,一般都具有一些显见的道德教条及行为教条(尤其在公共场合);但是在私人场合,儒家对其治下的个体只要求自我反省,与其他很多宗教相

9、比,这种自我反省并不具有排他性。儒家的这种开放导致了儒家具有一些宗教所不具有的的包容性,这是儒家与一般宗教的一个重要区别。维基百科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董仲舒儒学的内涵(1分),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这一做法的政治目的?(2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理学家对佛教和道教的态度(2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一态度的思想原因(2分)(3)根据材料三概括儒家思想相比其他宗教相比突出特征。(1分)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不同时代论证这一特征及其影响。(7分)(要求:史论结合,观点明确,条理清晰,表述成文,200字以内。)参考答案1A【解析】材料“东汉”“崔寔以孝廉举于乡”中可知,材料中的选官制度是察举

10、制,故A项正确,B项不符合;C项与血缘有关,但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是从隋唐时期。点睛:材料“东汉”“崔寔以孝廉举于乡”是解题的关键。2C【解析】据材料“西汉中期投考太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太学不可能有法家韩非子,故C项符合题意;诗经、春秋、礼记都属于儒家经典,属于太学的教授内容,故ABD项都不符合题意。故选C。3B【解析】根据题干“不以进士擢第,不得娶五姓女,不得修国文”可知科举制反映了士族地主的衰落和庶族地主地位的上升;不娶五姓女反映的传统的世族还有很多的影响力;科举出身的人才可能修国史;故体现社会阶层在流动,反映了社会正处于变革之中,故B项正确。A项是对题干

11、的片面解读,排除。士族地位仍比较稳固,但受到科举取士冲击,排除C。D项也是对题干的片面解读,排除。点睛:材料“不以进士擢第,不得娶五姓女,不得修国文”是解题的关键。4D【解析】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B项错误,当时中国是腐朽的封建统治;材料“当时的制度是极为优越的,在经过各种议论后,通过考试选拔任用行政官员的制度在英国已经广泛普及了”说明,中国的科举制有利于提高官员的素质,扩大统治基础后社会的流动,有利于提高统治集团的效率,故D项正确;科举制在明清时期表现为八股取士,选拔的不是人才而是奴才,故C项错误。点睛:材料“当时的制度是极为优越的,在经过各种议论后,通过考试选拔任用行政官员的制度在英国已经广

12、泛普及了”是解题的关键。5C【解析】本题考查唐朝科举制相关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科举制分为进士、明经科等科目考试,故C项正确;以官举士属于察举制的选官方式,故A项错误;明清时期采用八股考试,本身唐朝,故B项错误;唐朝科举考试还考诗赋,不是只有四书五经,故D项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科举制的发展历程,对于各个朝代的科举制的内容和特点应该正确再现,据此即可正确判断。6A【解析】根据题干可知,杀死侮辱父亲的人可以从轻处理,这表明法律中带有一定的伦理道德的意味,这是受儒家思想影响的结果,A项正确。题干强调儒家伦理已渗透到法律,与中央集权不断加强无关,排除B。题干强调儒家伦理已

13、渗透到法律,与君主专制影响政治生活无关,排除C。题干强调审理案件受儒家伦理影响,与司法程序无关,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A。7B【解析】根据题干可知,从秦至隋唐对官吏的选拔越来注重“德才兼顾,以德优先”,体现选官标准的变化是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B项正确。题干强调选官标准的变化,与法家思想的兴衰无关,排除A。题干强调选官标准的变化主要是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与统治者个人喜好无直接关系,排除C。题干没有强调儒家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强调的是官标准的变化主要是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B。8C【解析】董仲舒“高明”在用新儒学神化封建君主政体,即高举“崇儒

14、更化”的旗帜,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以吏为师”是李斯的,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董仲舒并未倡导过“儒法结合”,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董仲舒并未抨击过“无为而治”,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9A【解析】“把儒家思想灌输到法律之中”体现的是法律的儒家化,即材料反映了当时法律走向儒家化,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儒家化而非外儒内法,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儒家是儒家法家是法家,儒法不会合为一家,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确立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是在西汉而材料是东汉,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10B【解析】“从头重来一次”等字眼体现了汉武帝要用新的儒学治理国家,即新儒学

15、影响了政治理念,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未涉及“民本”方面的思想,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政治局势动荡方面的信息,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反映的是政治政策而不涉及经济政策,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11B【解析】统治者是否开明和日食多少的关系是典型的天人感应思想在作怪,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天人感应思想而非人定胜天、道法自然、相生相克,选项A、C、D均不符合题意。12B【解析】“亲亲得相首匿”体现的是儒家伦理在司法实践中的实际应用,即儒家伦理在司法实践中是得到强化的,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权力滥用现象,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是法律与儒家伦

16、理的兼顾而非法律与道德兼顾,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未体现儒家经典成为法律基本原则,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亲亲得相首匿”原则体现的是儒家的伦理观念。13D【解析】“因袭传统”等字眼意在强调董仲舒的学说对传统经典的继承,即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董仲舒的学说是在春秋中所发现的原理推导出来而不是春秋之说发展的完善,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杂糅性,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强调了迎合儒学传统而非新时代需要,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春秋、仁、义、礼和乐均属于传统经典。14B【解析】材

17、料强调了既要刑法又要礼,即材料强调了礼法并举的治国模式才能治理好国家,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礼法要并举而非儒家思想成为正统,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涉及礼法思想而非儒道思想,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强调的是礼法要并举而非慎刑主义,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材料既强调了礼又强调了法。15B【解析】齐鲁地区是儒学之乡,儒学之乡的人受重用也反映了儒学地位的提高,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君主专制加强的问题,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中央集权的问题,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政治中心转移问题,选项D不符合题意

18、,排除;故本题选B。16(1)天人感应 天人合一(1分) 神化君权、限制君权(2分)(2)吸收融合和批判驳斥(2分) 丰富儒学内容、维护儒学正统地位(2分)(3)儒家思想具有开放性、包容性(1分)汉代董仲舒的儒学吸收阴阳五行学家、道家和法家思想,从而被统治者采纳成为正统思想。(2分)宋明理学吸收道教和佛教,成为官方哲学(2分)清末维新派,把儒家思想和西方民主思想现结合,推动维新变法运动,解放人们思想(2分)表述成文(1分)【解析】试题分析:(1)问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以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

19、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可概括出董仲舒儒学的内涵是天人感应、天人合一;根据所学知识,董仲舒这一做法是为了神化君权、限制君权。(2)问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朱子,王阳明,理学的领军人物,其学问的成就确实多与佛、老脱不了干系。”“甚至理学内部各派之间也互相以佛、老相诋。”可体炼出理学家对佛教和道教的态度既吸收融合又批判驳斥;形成这一态度的思想是由于丰富儒学内容和维护儒学正统地位的需要。(3)问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对历史问题进行评述论证的能力,根据材料“儒家的这种开放导致了儒家具有一些宗教所不具有的的包容性,这是儒家与一般宗教的一个重要区别。”反映出儒家思想具有开放性、包容性的特征;用所学知识从不同时代论证这一特征及其影响,主要抓住三个重要的阶段:汉代董仲舒的儒学吸收阴阳五行学家、道家和法家思想,从而被统治者采纳成为正统思想;宋明理学吸收道教和佛教,成为官方哲学;清末维新派,把儒家思想和西方民主思想现结合,推动维新变法运动,解放人们思想。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董仲舒改造儒学;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儒学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学的发展历程儒学与佛教、道教的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