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0-2021学年历史岳麓版必修二同步作业:1-1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33582 上传时间:2024-05-26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2021学年历史岳麓版必修二同步作业:1-1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20-2021学年历史岳麓版必修二同步作业:1-1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20-2021学年历史岳麓版必修二同步作业:1-1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2020-2021学年历史岳麓版必修二同步作业:1-1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2020-2021学年历史岳麓版必修二同步作业:1-1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2020-2021学年历史岳麓版必修二同步作业:1-1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2020-2021学年历史岳麓版必修二同步作业:1-1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2020-2021学年历史岳麓版必修二同步作业:1-1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2020-2021学年历史岳麓版必修二同步作业:1-1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2020-2021学年历史岳麓版必修二同步作业:1-1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2020-2021学年历史岳麓版必修二同步作业:1-1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2020-2021学年历史岳麓版必修二同步作业:1-1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课时分层作业 一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4分)1.中国古代农业发展迅速,在古代世界居于领先地位。下列属于中国最早培植的农作物品种有 ()A.水稻、玉米B.水稻、粟C.小麦、葡萄D.玉米、粟【解析】选B。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粟和水稻的国家之一,故选B;玉米的故乡在美洲,葡萄和小麦主要来源于西亚地区。2.史料记载:“所种之地,惟以伐木,纵火焚烧,用竹锥地成眼,点种苞谷。”这反映了原始农业的耕作方式是()A.刀耕火种B.石器锄耕C.个体农耕D.铁犁

2、牛耕【解析】选A。由材料“纵火焚烧,用竹锥地成眼,点种苞谷”可知为刀耕火种。3.商周时期,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主要工具是 ()A.青铜农具B.耒、耜C.铁农具D.铁犁牛耕【解析】选B。根据所学,商周时期虽然出现青铜器,但极少用于农业生产,主要的生产工具仍然是耒、耜。4.秦汉时期“二十四节气”正式确立,成为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元代王祯在农书中强调农事应包括垦耕、耙劳、播种、锄治、粪壤、灌溉、收获等活动。这反映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是()注重农时精耕细作自给自足男耕女织A.B.C.D.【解析】选A。从材料信息“二十四节气”、农书指导人们的耕作,可知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是注重农时和精耕细作,正确;在

3、题干中无法体现,故选A。5.下列谚语能够反映我国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特点的是()A.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B.黄牛过河各顾各C.苗儿出得齐,丰收不用提D.小满芝麻芒种谷【解析】选B。“黄牛过河各顾各”,体现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特点。6.墨子中记载农夫早出暮归,耕稼树艺,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织纴。该材料反映的是()A.计划经济B.市场经济C.商品经济D.小农经济【解析】选D。农夫耕地,妇人织布,男耕女织,这是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故选D。二、非选择题(16分)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今使乌获、藉蕃(大力士)从后牵牛尾,尾绝而不从者,逆也;若指之桑条以贯其鼻,则五尺童子,牵而周四海者,顺也。

4、”材料二“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生产技术?(4分)(2)材料二反映的是怎样的生产方式?它有什么特点?(12分)【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相关内容。第(1)题,从材料中“牛”等信息可判断为牛耕技术。第(2)题,从材料信息看,村里的人们过着男耕女织的生活,属于典型的小农经济,其特点可依据课本知识回答。答案:(1)生产技术:牛耕技术。(2)生产方式:“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或自耕农经济)。特点: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

5、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在我国用过的各种历法中,以创制于夏代的夏历即农历影响最大。主要是因为它有利于()A.服务农业B.进行祭祀C.巩固政权D.控制思想【解析】选A。我国的农历由来已久,其渊源可溯于夏朝,故又有“夏历”之称。而这一历法又与农业密切相关,因为它服务于农业。故答案为A。2.1976年甘肃玉门火烧沟遗址出土了大量铜锄、铜刀、铜斧、铜镰、铜锤等工具,其年代鉴定为公元前16世纪前后,这一考古发现表明()A.夏朝对甘肃地区的有效统治B.商朝农业生产普遍使用铜器C.西周手工业生产已分工细密D.先秦时期已经使用铜制农具【解析】选D。据材料“

6、出土了大量铜锄、铜刀、铜斧、铜镰、铜锤等工具”“年代鉴定为公元前16世纪前后”可知先秦时期已经使用铜制农具,故D正确。3.“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一个特点是()A.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有家畜养殖的传统B.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C.用牛力耕田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D.采用“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解析】选B。“五谷丰登”说明古代中国劳动人民以种植农作物为主,“六畜兴旺”说明古代中国劳动人民以家畜饲养业为辅,所以本题选B。A对材料概括不全面,C、D在材料中无法体现。4.(2018嘉兴高一检测)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对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影

7、响深远。这一耕作方式形成于()A.西周时期B.春秋战国时期C.秦汉时期D.隋唐时期【解析】选B。在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发达地区已经采用了牛耕技术和铁制工具,铁犁牛耕耕作方式开始形成,故B正确。5.当代著名的人类学家安德森在他的名著中国食物里谈到,中国乃至整个东亚很少吃牛肉,而牛肉却是西方饮食文化中必不可少的食物原料。造成这种饮食习惯差异的根本原因是()A.历史传统的不同B.生产方式的不同C.生活习俗的不同D.宗教信仰的不同【解析】选B。在东方农耕文明中,牛是最重要的农用畜力,所以不可能出现多吃牛肉的现象;西方农业不发达,畜牧业较为发达,牛不是用于农耕而是用于饮食。不同的生产方式造就了不同的饮食习

8、惯,故选B。6.(2018江苏学业水平测试)它在唐朝已经使用,“是古代中国耕作农具成熟的标志,其优点是深浅自如、轻便省力”。该“耕作农具”是()【解析】选D。符合材料信息的农业耕作工具是曲辕犁,D为曲辕犁。【深化点拨】曲辕犁直到明清时期仍在使用,反映出我国古代农具革新异常缓慢。农具革新缓慢的根源在于小农经济的长期延续,无法对生产技术提出更高要求。7.司马迁在史记河渠书记载:“蜀守冰凿离碓,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百姓飨其利。”上述材料描述的水利工程是()A.郑国渠B.都江堰C.漕渠D.白渠【解析】选B。材料中的“蜀守冰”指的是秦国的蜀守李冰,该水利工程“穿二江成

9、都之中”可知位于四川成都附近,据此可以判断是都江堰,因此选B。8.观察下图,它反映了()A.我国古代小农经济十分发达B.我国古代手工业十分发达C.我国古代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D.我国古代男女的社会地位【解析】选C。从图中可知反映的是男耕女织,这是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之一,故C正确。9.(2018临沂高一检测)汉代法律中写道:“王法禁杀牛,犯禁杀之者诛。”该规定反映了()A.封建王朝法律的系统性B.奖励耕战政策的必要性C.自给自足经济的脆弱性D.小农经济地位的重要性【解析】选D。材料中规定保护耕牛,体现了保护农业生产,反映了小农经济的地位具有重要性,故D正确。10.在我国传统的诞生礼仪式中存在着生男

10、仪式繁、生女仪式简的现象,其根本原因是()A.儒家思想的影响B.专制制度的存在C.小农经济的制约D.手工业生产的需要【解析】选C。我国古代经济以小农经济为主,农民种田需要男劳动力,因此出现了重男轻女的现象,故选C。11.宋初,民户需轮流充当州县差役。后改由州县官府自行出钱雇人应役,由民户按户等高低分摊相应的雇人费用。这一政策的调整()A.改变了服役主体资格B.催生了新型生产关系C.改善了国富民穷状况D.保证了小农生产稳定【解析】选D。材料信息未体现服役主体资格的改变,也未涉及催生了新型生产关系和改善了国富民穷状况,故A、B、C错误;据材料“民户需轮流充当州县差役”和“后改由州县官府自行出钱雇人

11、应役”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保证了小农生产稳定,故D正确。12.据古代文献记载:秦汉时期铁犁牛耕技术虽有进步,但尚未普及,占主导地位的起土、翻土农具仍以锸、锄为主。导致此现象的主要原因可能是()A.冶铁技术的落后B.精耕细作的需要C.小农经济的阻碍D.耕牛的极度缺少【解析】选C。小农经济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分散生产,由于财力所限,使占用一定财力和人力的铁犁牛耕的推广受到了阻碍,而锸、锄则适应了小农生产的需要,因此以此为主导,C正确;冶铁技术落后与否与铁犁牛耕的推广无必然的联系,A错误;铁犁牛耕的推广有利于精耕细作,B错误;耕牛的缺少虽影响了牛耕的推广,但这并非是主要原因,D错误。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2、)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从汉至明清甚至近代,中国传统的农业耕作虽处在进步中,但一直变化幅度不大。具体而言,犁和铧无论在形制、种类还是质地上改进都比较大,但就主要耕作形式而论,自汉到近代没有什么根本不同。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材料二万历前后,潞王在湖广有田四万顷,福王在河南、山东、湖广等地有田二万顷,其他藩王都占有大量土地。官僚、地主占有土地也十分惊人。江南有的“豪家田至七万顷,粮至二万”。大官僚严嵩、徐阶各有田二十多万亩。其他万亩、千亩的地主,数不胜举。傅衣凌明清社会经济史论文集(1)指出材料一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形式”及其在汉代发展的表现,并概述这一耕作形式“自汉到近代没有什么根本

13、不同”的主要原因。(12分)(2)针对材料二反映的现象,指出中国古代主要阶级力量所采取的措施及其结果。综合以上材料所提供的信息,概括影响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14分)【解析】第(1)题第一问形式,根据古代中国自战国时期以来的农业主要耕作方式作答即可;第二问表现,结合汉代铁犁牛耕技术发展的相关内容作答;第三问原因,结合古代中国农业的特点分析。第(2)题第一问措施与结果,从统治阶级角度分析,结合古代中国进行改革的相关史实作答即可;从被统治阶级角度分析,结合古代中国农民起义的相关史实作答;第二问因素,从耕作技术、土地制度、政府政策、经营方式等角度分析作答。答案:(1)形式:铁犁牛耕。表现:牛耕逐

14、渐普及全国;铁制农具的数量大大超过前代;出现了曲柄锄、大镰、耧车;东汉出现一牛挽犁。原因:中国传统农业长期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农业耕作技术难以实现革命性发展。(2)措施及其结果:开明政治家(或地主阶级)力图改革田制,缓和土地兼并造成的社会矛盾,但是通过改革来解决土地问题的方案最终没有成功。历朝的民众(或农民阶级)暴动提出“平均”口号,要求平均地权,但是最终以失败告终。因素:耕作技术、经营方式、经济政策(或统治者政策)、土地制度等。14.中国古代是一个以农立国,以农为本的国家。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武帝末年,悔征伐之事,乃封丞相为富民侯,下诏曰:“方今之务,在于力农。”以赵过为搜粟都尉

15、。过能为代田,一亩三畎。岁代处,故曰代田。用耦犁,二牛三人。一岁之收常过缦田亩一斛以上,善者倍之。过试以离宫卒田其宫壖地,课得谷皆多旁田,亩一斛以上。至昭帝时,流民稍还,田野益辟,颇有蓄积。汉书食货志上材料二窃为四民之中,惟农最苦。农夫寒耕热耘,沾体涂足,戴星而作,戴星而息。蚕妇育蚕治茧,绩麻纺纬,缕缕而积之,寸寸而成之。其勤极矣。又水旱霜雹蝗蜮间为之灾。幸而收成谷未离场,帛未下机,已非己有矣。农夫蚕妇所食者糠籺而不足,所衣者绨褐而不完。直以世服田亩,不知舍此之外有何可生之路耳。司马光温国文正公文集卷48材料三在传统时代,所谓农业生产结构,其主要生产要素可归纳为四项:(1)耕地,(2)作物,(

16、3)农具,(4)劳力。农业负担过重,这是一个比起小农经济的生产结构不符合现代要求更为严重、更为致命的病症。中国的传统农业,无论从其现实的经济效益,还是潜在的发展可能,它自身不是不能转变,而是使其“自转变”的通道,受到来自帝国政治、经济体制的阻扼,被堵塞以致堵死。农业经济效果、历史效应,不只取决于它生产的内环境,还要受制于它的外部环境的有利与否。对传统中国而言,后者更是致命性的障碍。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1)材料一反映了哪些进步的农业生产技术?农业技术的进步对农业产生怎样的作用?体现了怎样的特点?(10分)(2)据材料二,归纳司马光认为“惟农最苦”的原因。导致农民“不知舍此之外有何可生之路”的政策

17、性因素是什么?(6分)(3)材料三中的“内环境”与“外部环境”分别指什么?结合材料一、二,你如何认识材料三的观点?(10分)【解析】第(1)题,第一、二问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三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精耕细作的特点。第(2)题据材料二进行概括即可。第(3)题,第一问材料三中的“内环境”与“外部环境”在材料中直接概括即可,第二问言之有理即可。答案:(1)技术:代田法;耦犁(二牛三人耕作法)。作用:产量增加;耕地面积扩大。特点:精耕细作。(2)原因:生产(生活)艰辛;自然灾害破坏;赋税沉重。因素:重农抑商政策。(3)内环境:自然环境(耕地),技术和农具,农作物,劳动力。外部环境:国家政策(体制)。认识:小农经济在封建社会的早期已经得到较快发展;但受到封建体制(社会环境)的阻碍,无法获得突破性发展。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