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金版学案16-17学年语文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课件:第六课第2节 语言表达的十八般武艺——修辞手法 .ppt

上传人:a**** 文档编号:233495 上传时间:2025-11-19 格式:PPT 页数:24 大小: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金版学案16-17学年语文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课件:第六课第2节 语言表达的十八般武艺——修辞手法 .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金版学案16-17学年语文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课件:第六课第2节 语言表达的十八般武艺——修辞手法 .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金版学案16-17学年语文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课件:第六课第2节 语言表达的十八般武艺——修辞手法 .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金版学案16-17学年语文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课件:第六课第2节 语言表达的十八般武艺——修辞手法 .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金版学案16-17学年语文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课件:第六课第2节 语言表达的十八般武艺——修辞手法 .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金版学案16-17学年语文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课件:第六课第2节 语言表达的十八般武艺——修辞手法 .ppt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金版学案16-17学年语文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课件:第六课第2节 语言表达的十八般武艺——修辞手法 .ppt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金版学案16-17学年语文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课件:第六课第2节 语言表达的十八般武艺——修辞手法 .ppt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金版学案16-17学年语文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课件:第六课第2节 语言表达的十八般武艺——修辞手法 .ppt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金版学案16-17学年语文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课件:第六课第2节 语言表达的十八般武艺——修辞手法 .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金版学案16-17学年语文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课件:第六课第2节 语言表达的十八般武艺——修辞手法 .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金版学案16-17学年语文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课件:第六课第2节 语言表达的十八般武艺——修辞手法 .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金版学案16-17学年语文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课件:第六课第2节 语言表达的十八般武艺——修辞手法 .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金版学案16-17学年语文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课件:第六课第2节 语言表达的十八般武艺——修辞手法 .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金版学案16-17学年语文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课件:第六课第2节 语言表达的十八般武艺——修辞手法 .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金版学案16-17学年语文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课件:第六课第2节 语言表达的十八般武艺——修辞手法 .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金版学案16-17学年语文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课件:第六课第2节 语言表达的十八般武艺——修辞手法 .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金版学案16-17学年语文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课件:第六课第2节 语言表达的十八般武艺——修辞手法 .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金版学案16-17学年语文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课件:第六课第2节 语言表达的十八般武艺——修辞手法 .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金版学案16-17学年语文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课件:第六课第2节 语言表达的十八般武艺——修辞手法 .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金版学案16-17学年语文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课件:第六课第2节 语言表达的十八般武艺——修辞手法 .ppt_第21页
第21页 / 共24页
金版学案16-17学年语文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课件:第六课第2节 语言表达的十八般武艺——修辞手法 .ppt_第22页
第22页 / 共24页
金版学案16-17学年语文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课件:第六课第2节 语言表达的十八般武艺——修辞手法 .ppt_第23页
第23页 / 共24页
金版学案16-17学年语文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课件:第六课第2节 语言表达的十八般武艺——修辞手法 .ppt_第24页
第24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六课 语言的艺术第二节 语言表达的十八般武艺修辞手法一、常用的修辞手法1比喻。(1)概念:比喻就是“打比方”。即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格。(2)结构:比喻的结构,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组成。(3)构成比喻必须具备的条件: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不能构成比喻。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有没有喻词。本体和喻体之间必须有相似点。(4)比喻的种类。明喻。典型形式是:甲像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相联结。如:叶子出水限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暗

2、喻。典型形式是:甲是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没有比喻词,常用“是”“成了”“变成”等联结。如: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关系,就是箭和靶的关系。借喻。典型形式是:甲代乙。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但它不同于借代。借代取两事物相关点,借喻取两事物的相似点。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博喻。连用几个比喻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相似点对同一本体进行比喻。如:这种下笔以前的修改是最要紧不过的了,正如盖房子首先要打好图样,作战首先要订好计划一样。(5)比喻的作用。具体、形象、生动。如:柳妈的打皱的脸也笑了起来,使她蹙缩得像一个核桃。浅显易懂。如:小石头可以砸破大水缸比喻小的可以战胜大的。表达感情。如:

3、地下“乌龟”(坦克)乱爬,头上“乌鸦”(飞机)成阵。(6)运用原则。要贴切;注意创新;要通俗、形象;一般地说,总是用形象的事物来比喻生疏的事物,用具体的事物来比喻抽象的事物,用浅显的道理来比喻深奥的道理。2借代。(1)概念:借代是指借用与本事物有密切关系的其它事物来代替本事物。(2)种类:借特征来代替所要说的人和事物。如: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借事物的名称代替该事物。如:我买了一台“康佳”。借部分代替全体。如:樯橹灰飞烟灭。借专名代一般人或事物。如:新时代的雷锋不知千千万。借材料、工具代该事物。如:他走进柜台,从腰间伸出手来,满把是银的和铜的 借作者代著作。如:读点鲁迅。借结果代事物

4、本身。如:于是大家替他们兄弟捏把汗(代担心)。(3)借代的作用:形象生动、重点突出,如:那一对西装革履从前面慢悠悠地走过来。简洁、精炼,如:公园里的长凳上坐着两个人,一个“马褂”,一个“西装”。灵活,不死板,给人以幽默感,如:从他的祖父到他,三代不捏锄头柄了。(4)借代要得当。这特别要注意语言环境的交代,否则,可能产生歧义或让人摸不着头脑,如:张伯伯家里有两个五角星容易产生误解。3比拟。(1)概念:比拟是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来写的修辞方式。包括把物当作人来写(拟人);把人当作物来写(拟物)和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拟物)三种形式。事实上,前一种形式是把事物“人化”,后两种形式则是把人“物化”或“把

5、甲物乙物化”。(2)比拟的作用: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4夸张。(1)概念。夸张是有意强调事物的某种特征,并对其加以扩大或缩小来表达强烈思想感情的修辞方法。(2)种类:扩大的夸张。如: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缩小的夸张。如:这巴掌大的小山庄吸引着成千上万人的心。超前的夸张。如:农民们说,看见这样鲜绿的麦苗,就嗅出白面包的香味来了。(3)夸张的作用。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4)运用夸张要注意以下三点:夸张不是浮夸,而是故意的合理的夸大,所以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生活的根据。如:脚下地球当球玩,大洋海水能喝干。夸张不能和事实距离过近,否则会分不

6、清是在说事实还是在夸张。如:苦干一个月,胜过两个月。夸张要注意文体特征,如:科技说明文、说理文章就很少用甚至不用夸张以免歪曲事实。5对偶。(1)概念: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方式。(2)要求:字数相等、词性相同、结构相同、意义对称。(3)种类:正对、反对、串对。(4)作用:音乐美、节奏感、表意凝练。6排比。(1)概念:排比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的修辞方式。(2)种类:成分排比。即一个句子中的一些成分组成排比。如:延安的歌声,它是黑夜的火把,雪天的煤炭

7、,大旱的甘霖。分句排比。即一个复句的各个分句构成排比。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清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单句排比。如:八路军穿草鞋,把日本鬼子赶下海。解放军穿草鞋,把蒋家王朝踢下台。如今八连穿草鞋,把香风毒雾脚下踩。(4)复句排比。如:如果我们能够研制出一种类似鹰眼的搜索、观测技术系统,就能够扩大飞行员的视野,提高他们的视敏度。如果能研制出具有鹰眼视觉原理的“电子鹰眼”,就有可能用于控制远程激光制导武器的发射。如果能给导弹装上小巧的“鹰眼系统”,那么它就可以像雄鹰一样,自动寻找、识别、追踪目标,做到百发百中。(3)排比的

8、作用: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节奏鲜明,长于抒情。二、明确修辞的表达效果,培养运用修辞的能力明确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是判断其运用正误、优劣的前提。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繁为简洁。2拟人:化物为人,亲切自然;形象栩栩如生,语言生动形象。3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4夸张: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丰富联想,创造意境。5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用于诗词,有音乐美;表意凝练,抒情酣畅。6排比:叙事透辟,条分缕析;结构紧凑,文意贯通;语气强劲,抒情强烈。三、几种易混修辞格的区分1明喻、暗喻、借喻的区别。(1)明喻:

9、本体、喻体、喻词都出现的句子。如:叶子初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2)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喻词“是”“成了”“变成”等联接。如:更多的时候,乌云四合,层峦叠嶂都成了水墨山水。注意暗喻的变体,如:这里是花的海洋;我爱北京祖国的心脏。(3)借喻:本体不出现,直接把喻体说成本体,中间不用喻词。如:我们要把那些又长又臭的懒婆娘的裹脚布,赶快扔到垃圾桶里去。2比拟和比喻的区别。(1)比拟是仿照“拟体”(被模拟的事物)的特点写本体,重在拟;比喻是用喻体比方本体,重在“喻”。(2)比拟中,本体和“拟体”彼此交融,浑然一体,本体必须出现,“拟体”一般不出现;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一主一从,本体或现或不现,

10、而喻体必须出现。如:春风放胆来梳柳;夜雨瞒人去润花。(比拟)从喷泉里喷出来的都是水,从血管里流山米的都是血。(比喻)3借喻和借代的异同。相同点:它们都是用一事物代替另一事物,事物本体不出现。不同点:(1)借代的作用是“称代”即直接把借体称为本体,其只代不喻;借喻的作用是“比喻”,虽然也有替代作用,但总是代中有喻。(2)构成借代的基础是事物的相关性,即要求借体利本体有某种关系;构成借喻的基础是事物的相似性,即要求喻体和本体有某些方面的相似。(3)借喻可改为明喻或暗喻,而借代不能。如:鲁迅在文章里主张打落水狗。“落水狗”可变成“挨了打的敌人像落水狗”,故此句为借喻,“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11、。”“眉”借代“头”不能说:“眉像头”,故此句的辞格为借代。4对比与对偶的区别。(1)对比的基本特点是“对立”,对偶的基本特点是“对称”。(2)对偶主要是从结构形式上说的,它要求结构相称,字数相等;对比是从意义上说的,它要求意义相反或相近,而不管结构形式如何。(3)对偶里的“反对”(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意义说是对比,就形式说是对偶,这属于修辞手法的兼类现象。5.对偶与排比的区别:(1)对称性与平列式,对偶是两个语言单位,而排比是三个以上语言单位。对偶中必须对称。排比要求结构大体相似,字数要求不甚严格。(2)词语的重字与避重有别。排比经常以同一词语作为彼此的揭示语,使排比互相

12、衔接,给人们紧凑密集之感。而典型的对偶句上下两联不重字。(3)对偶以要求平仄对仗为佳,排比则无此要求。如: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对偶)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排比)四、提高思维能力,加强修辞运用培养运用修辞手法的能力,不仅包括审题能力,还应包括捕捉有效信息的能力,特别是语境分析能力。语境中往往隐含的信息较多,如果捕捉不住,拟写的语句是不会符合要求的,当然还有具体的操作能力,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等等。在运用常见修辞手法的时候,要理解修辞除修辞手法外,还存在着范围的广阔性、内容的全面性。我们还要注意修辞在语音、词语、句法、篇章等方面的运用。修辞的理解和运用还得注意和语法、逻辑结合。语法管话说得通不通,逻辑管话说得对不对,而修辞管话说得好不好。说话、写文章,先要通顺、正确,然后要求好,即形象生动。语言是表达思想的工具,而思想是思维的结果。因此,近年来高考对修辞运用能力的考查,与其说是考语言运用能力,不如说是考思维能力;要写得出,写得对,首先要想得出,想得对。有些考生写不出恰当的比喻句,不是因为不懂比喻手法,也不是语言表达能力差,而是思维能力不够,氩怀銮钡挠魈濉虼耍要提高修辞运用能力,关键是要提高思维能力,尤其是联想、想象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语文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