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贵州省贵阳市第十五中学人教版高中语文 课件: 复习 文言虚词专项复习.ppt

上传人:a**** 文档编号:232647 上传时间:2025-11-19 格式:PPT 页数:27 大小:38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贵州省贵阳市第十五中学人教版高中语文 课件: 复习 文言虚词专项复习.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贵州省贵阳市第十五中学人教版高中语文 课件: 复习 文言虚词专项复习.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贵州省贵阳市第十五中学人教版高中语文 课件: 复习 文言虚词专项复习.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贵州省贵阳市第十五中学人教版高中语文 课件: 复习 文言虚词专项复习.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贵州省贵阳市第十五中学人教版高中语文 课件: 复习 文言虚词专项复习.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贵州省贵阳市第十五中学人教版高中语文 课件: 复习 文言虚词专项复习.ppt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贵州省贵阳市第十五中学人教版高中语文 课件: 复习 文言虚词专项复习.ppt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贵州省贵阳市第十五中学人教版高中语文 课件: 复习 文言虚词专项复习.ppt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贵州省贵阳市第十五中学人教版高中语文 课件: 复习 文言虚词专项复习.ppt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贵州省贵阳市第十五中学人教版高中语文 课件: 复习 文言虚词专项复习.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贵州省贵阳市第十五中学人教版高中语文 课件: 复习 文言虚词专项复习.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贵州省贵阳市第十五中学人教版高中语文 课件: 复习 文言虚词专项复习.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贵州省贵阳市第十五中学人教版高中语文 课件: 复习 文言虚词专项复习.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贵州省贵阳市第十五中学人教版高中语文 课件: 复习 文言虚词专项复习.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贵州省贵阳市第十五中学人教版高中语文 课件: 复习 文言虚词专项复习.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贵州省贵阳市第十五中学人教版高中语文 课件: 复习 文言虚词专项复习.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贵州省贵阳市第十五中学人教版高中语文 课件: 复习 文言虚词专项复习.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贵州省贵阳市第十五中学人教版高中语文 课件: 复习 文言虚词专项复习.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贵州省贵阳市第十五中学人教版高中语文 课件: 复习 文言虚词专项复习.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贵州省贵阳市第十五中学人教版高中语文 课件: 复习 文言虚词专项复习.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贵州省贵阳市第十五中学人教版高中语文 课件: 复习 文言虚词专项复习.ppt_第21页
第21页 / 共27页
贵州省贵阳市第十五中学人教版高中语文 课件: 复习 文言虚词专项复习.ppt_第22页
第22页 / 共27页
贵州省贵阳市第十五中学人教版高中语文 课件: 复习 文言虚词专项复习.ppt_第23页
第23页 / 共27页
贵州省贵阳市第十五中学人教版高中语文 课件: 复习 文言虚词专项复习.ppt_第24页
第24页 / 共27页
贵州省贵阳市第十五中学人教版高中语文 课件: 复习 文言虚词专项复习.ppt_第25页
第25页 / 共27页
贵州省贵阳市第十五中学人教版高中语文 课件: 复习 文言虚词专项复习.ppt_第26页
第26页 / 共27页
贵州省贵阳市第十五中学人教版高中语文 课件: 复习 文言虚词专项复习.ppt_第27页
第27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文言虚词专项复习文言虚词的特点:1、用法灵活;2、使用频率高;3、语法功能强;4、古今变化大。学习文言虚词的方法:1、分清虚实: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和代词;2、辨别用法:必须放在具体语句中;3、通晓古今意义变化;4、注意特殊:兼词现象,虚词连用,复音虚词。5、积累常见的文言虚词。考试说明要求: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附常见文言虚词:计18个之 其 而 则 乃 与以 于 然 若 为 因所 者 何 且也焉讲解:之 其 而 则 乃之:是一个多类词,主要有三种用法。1、作代词,在动词或介词后,相当于“他(们)”、“她(们)”、“它(们)”。2、作动词,相当于“去、往、到 去”等如:人非生而知之者

2、-代词,知识均之二策-指示代词,这如: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3、作助词,如作结构助词,或补充音节。之:定语的标志:格式为定语+之+中心词,相当于“的”字。如:永之人争奔走焉。今日之事如何?取消句子独立性:格式主语+之+谓语,不译。如: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主语)(谓语)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主语 谓语宾语前置的标志:何罪之有?语气助词:怅恨久之顷之其:1、可作代词,代人、事、物等。如:其将归见其亲也。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3、作连词,表假设或选择:相当于“如果、假使”、“还是”。如: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故哉?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2

3、、又代“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如: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4、句中语气副词:表猜测、反问、期望或命令等。如:欲加之罪,其患无辞乎?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而:作第二人称代词,你、你的;也可作连词,表并列,递进,转折,相承,假设等。如:余知而无罪也。故其国富而兵强。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知文而不知武,知一而不知二。林木茂而斧斤至矣。诸君而有意,瞻余马首可也。(你)(并列、不译)(而且)(却)(于是)(如果)连词:格式为“修饰语+而+中心词”如:提刀而立。吾恂恂而起。则:可作名词,“准则”,如“以身作则”;作动词,“效法”,如“则古公之法”。以作虚词为主,有下列用法:乃、是、就是,可表判断。

4、连词,表承接,相当于“就、便、那么”。连词,表转折。连词,表假设。表并列。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故木受绳则直。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于其身也,则耻师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乃:作副词,于是,才:断其喉,尽其肉,乃去。却,竟然: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第二人称代词: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表判断: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是乃仁术也。与先看例句:A、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B、与嬴而不助五国也。C、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不受。D、玉斗一双,欲与亚父。(给)(结交)(给)(赠送)总结:此处的“与”均为动词,但应记住还有:参加,读y:蹇叔之子与师。

5、赞许,朝过夕改,君子与之。句末语气词,读y,表疑问或感叹,常通“欤”。如:可得闻与?复音虚词:孰与、与孰,如:我与城北徐公孰美?吾孰与徐公美?介词:跟、和、同,如:,与曹操共争天下。此外讲解:以 于 然 若 为 因以:1、作动词,认为、以为,如:不以为然。用: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2、作介词:(1)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例如: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察今)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2)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

6、因,可译为“因”、“由于”。例如: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廉颇蔺相如列传)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大半。(赤壁之战)(3)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例如: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汉书西南夷传)3.用作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例如: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2)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

7、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3)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如:作师说以贻之。(师说)敛赀财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记)(四)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例如: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4、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例如: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庖丁

8、解牛)于:1、介词,译为:在、从、到、向、对于。如:达于汉阴;不求闻达于诸侯。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于其身也,则耻师焉。3、复音虚词“于是”:(1)在这时、在这件事上:吾父死于是。(2)同现代汉语的“于是”:于是舍人相与谏曰2、介词:表比较,解作“胜过、比”。如: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4、表被动,引出动作的施动者。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然1.作动词:燃烧,即后来之“燃”。2.是的、对的;认为对的:成然之。3.指示代词,这样、那样。如: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4.复音虚词“然则”:这样;那么如:然则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礼者未必多(赞赏)也。然则何时而乐也?5.形容词词尾,表示“的样子”

9、,如:杂然相许。烨然若神人若 11、像、好象、像、好象,如:,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2、比得上,如:“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3、第二人称代词,你、你的:更若役,复若赋,则若何?4、表假设,如果,如:天若有情天亦老;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5、复音虚词“若夫、至若”,为句首语气词。用于引起下文,意思为“至于说到”。如:若夫淫雨霏霏;至若春和景明为为国者无使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哉”(治理、统治)又表被动,上例中的“为所”即是。动词,这较为常见,如:作介词,介引对象、原因、目的等:给、向、对、替。今为君计,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为击破沛公军。不足为他人道也。

10、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4)句末语气词,表疑问或反诘: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因介词,表凭借,依靠。如:因人之力而敝(破坏)之。介词,依照、根据,如: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介词,趁着,如:因其无备,卒然击之。因击沛公于坐。介词,表原因,“由于、因此”,如: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全书。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2、作副词:于是、就。1.相如因持璧却立。2.秦军解(松懈),因大破之。1.用作介词。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依据、方式、时机、原因等,如:所+动词“所以”连用为+所所:“所”字的用法基本就这三种。例:1.所+动词表的人(

11、事、物、地方)如: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2.所以表原因: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表凭借:夫仁义辩智,非所以持国也。3.为+所行将为人所并。为天下(所)笑。另:作名词,表处所:得无教我猎虫所耶?表约数,如:父去里所,复还。讲解:所、者、何、且者:常见的是:1、与“也”配合表判断。2、助词,主要有两种用法。一种是附在别的词或短语之后,组成名词性短语。如: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指南录后序)用叶者取叶初长足时,用芽者自从本说,用花者取花初敷时,用实者成实时采。(采草药)另一种用法是放在一个词或一组词后边,起提顿作用:先用者 提出要说明的事物,稍微停顿一下,然后说明或论断。如:臣所以去亲戚而事

12、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古之让天之者,是去监门之养而离臣虏之劳也。(五蠹)3、者有时放在时间词之后,起语助作用,可不译。如: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4、者有时放在数词后边,可译为个样之类。如: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赤壁之战)且作连词,表递进: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况且)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尚且)作连词,表并列:上且怒且喜。(一边一边)作副词,表暂且、姑且:且暂还家去。副词,将要、快要:不出,火且尽。年且九十。何:作疑问代词:何者?豫州今若何至?何异、何异于何异以孤羊投狼群?何其+形容词:何其衰也?(怎么、多么)复音虚词:何如今日之事何如?何以足下何以待之?何

13、+动词:何招而不至?(谁)讲解:也焉乎也:表示判断或肯定;表示疑问或反诘,相当于“呢”,单独使用或与“何”连用;表示感叹的语气,相当于“啊”或“呀”;表“已然”,相当于“了”;句中语气词,表示语气停顿,以引起下文。(1)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2)如此,则民顺而国安也()(3)身死人首,为天下笑者,何也?()(4)斯诚后死者之羞也()(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表判断表已然,了表疑问表感叹表停顿焉:表示疑问,可译为“哪里”“什么”“怎么”;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是”;助词,用于句中表示停顿,用于句末表示肯定或陈述;助词,用做形容词或副词词尾,的样子;助词,句末表疑问,相

14、当于“乎”1、若不阙(ju)秦,将焉取之?2、焉用亡郑以陪邻?3、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4、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5、或师焉,或不(否)焉。6、积土成山,风雨兴焉。7、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8、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疑问代词,哪里怎么,表反问语气为何的样子语气词,表陈述兼词,“于是”,在那里表疑问,“乎”语气词,表停顿乎:1.用作语气助词。(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岂有相公此时出见客乎?(报刘一丈书)欲安所归乎?(赤壁之战)(2)表揣度语气,可译为吧。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3)用于感叹句,可译为啊呀等。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4)用在句中表语气停顿。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辞)2、用作介词,相当于于。生乎吾前(师说)3、此外,可作形容词词尾。恢恢乎其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语文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