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考点14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一、(2014新课标全国卷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悲剧产生于社会的矛盾、两种社会力量的冲突。冲突双方分别代表着真与假、善与恶、新与旧等对立的两极,却总是以代表真、善、新等美好的一方的失败、死亡、毁灭为结局,他们是悲剧的主人公。因为他们的力量还比较弱小,还无法与强大的旧势力或邪恶力量抗衡,正义的要求不能实现,于是形成了悲剧。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指出,悲剧描写了比现实中更美好同时又是“与我们相似的”人物,通过他们的毁灭“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感情得到陶冶”,即产生净化的作用。然而,悲剧不仅表现冲突与毁灭,而且表现抗争与拼搏,这是悲剧具有审美价值的最根本的原因。鲁迅说
2、过:“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这种毁灭是抗争、拼搏以后的毁灭,抗争与拼搏体现了人的一种精神。古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为了人类从天上盗取火种,触怒了主神宙斯,被锁在高加索山崖上,每日遭神鹰啄食肝脏,但普罗米修斯毫不屈服,最后坠入深渊。罗丹的大理石雕塑马身人首中,人臂绝望地扑向一个它所抓不到的目标,而马足则陷于尘土不能自拔,表现出人性与兽性的冲突,象征着灵与肉的斗争,具有强烈的悲剧性。可以说,没有抗争就没有悲剧,冲突、抗争与毁灭是构成悲剧的三个主要因素。悲剧的审美价值的载体只能是文学艺术。因为人生有价值的东西、美好事物的毁灭是令人伤悲的,因此现实中的悲剧不能作为直接的审美对象来欣赏,否
3、则人就是泯灭了人性的人了。现实中的悲剧只能激起人的同情、义愤,迫使人采取严肃的伦理态度和实践行动。民主革命时期,在演出歌剧白毛女的过程中,曾多次出现扮演地主黄世仁的演员被打甚至险遭枪击的事件,这是人们以实际的道德评价代替了审美活动。现实的悲剧只在客观上具有悲剧的审美性质,它们必须以文学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才能成为欣赏的对象,美学上所谓的“以悲为美”才能实现。悲剧成为审美对象只能以文学艺术的形式出现,原因在于它需要建立悲剧事件与人的心理距离。不仅遥远的时间会使过去的现实悲剧的悲惨因素淡化,就是很近的时间间隔也可以使人不陷入现实。这里还有一个空间的间隔,悲剧艺术展现的毕竟是一个人们不熟悉或有点陌生
4、的空间,这就使人们不容易介入其中,而能够客观、超然地看待。当然,在欣赏中审美主体可以“审美地”加入悲剧冲突,体验悲剧客体的巨大和狂暴、悲剧主体的抗争和悲痛,从而感受到强烈的震撼和刺激,获得悲剧感和审美愉悦。悲剧表现的不是人生的欢乐或全然的幸福,而是悲剧主体对待痛苦和死亡的方式,这是人类社会和人类活动中十分重要、严肃的一面。悲剧在表现对伟大和崇高的人的摧毁的同时,更表现出无法摧毁的人的伟大和崇高。(摘编自王晓旭美的奥秘)1.下列各项中,其性质不属于原文所论悲剧的一项是()A.在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中,祝英台女扮男装外出求学,为追求爱情自由,面对封建势力的巨大压力,拒绝委曲求全,最后触碑殉情,化成
5、蝴蝶。B.老舍笔下的祥子,纯朴善良,勤劳能干,有着骆驼般坚韧的精神,在饱受旧社会、旧制度的沉重打击之后,沦为自甘堕落的行尸走肉。C.在电影狼牙山五壮士中,五位八路军战士为了掩护大部队撤退及当地群众安全转移,阻击了3 000多名日寇的多次进攻,弹尽粮绝之后,跳下悬崖。D.在甲午海战中,清军致远舰在中弹累累、舰身倾斜、弹药耗尽的情况下,开足马力,冲向日本吉野舰,最后被鱼雷击中,沉入海中,200多名官兵壮烈殉国。【解析】选D。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的关键是审清题干、找准区位、对读原文、寻找细微的差别。文中论述的悲剧在第三段限定为“悲剧的审美价值的载体只能是文学艺术”,而D项为历史
6、事实,非文学艺术。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在悲剧冲突中,代表真、善、新等美好的一方总是以失败、死亡、毁灭为结局,他们是悲剧的主人公,即悲剧主体,而其对立面则是悲剧客体。B.在罗丹的马身人首雕塑中,人首和人臂是人、灵和人性的象征,马身和马足则是兽、肉和兽性的象征,兽性和人性的矛盾构成了人间的悲剧。C.当悲剧以文学艺术的形式出现,悲剧事件与观众或读者之间就会具有一定的心理距离,这样人们就不至于获得悲剧感,从而不至于介入悲剧冲突之中。D.悲剧主体的死亡意味着肉体力量的失败,却并不意味精神力量的失败,所以说悲剧在表现伟大和崇高的人被摧毁的同时,更表现出人的无法摧毁的伟大和崇高。【解
7、析】选C。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C项偷换概念,文章倒数第二段说,审美主体可以“审美地”加入悲剧冲突,获得悲剧感。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具有“净化”作用。他所说的“净化”,不是指受众在生理上的发泄,如呼喊、哭泣等,而是指他们道德、精神和情感的提升。B.人们之所以喜欢欣赏悲剧,是因为悲剧会引起人的悲伤、畏惧、怜悯,使人在强烈的痛苦中获得一种快感,所谓“以悲为美”的意思全在于此。C.在歌剧白毛女的演出过程中,扮演地主黄世仁的演员被激愤的观众殴打的事件,说明人们的实际道德评价是不可能把现实的悲剧作为审美对象的。D.悲剧在表现冲突与毁灭的同
8、时,也表现抗争与拼搏,因此双方力量越是悬殊,主体的抗争越是艰难,所体现的精神就越强大,悲剧的审美价值也越高。【解析】选B。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项,依据文章倒数第二段,悲剧作为艺术,它建立了悲剧事件与人的心理距离,展现的是一个人们不熟悉或有些陌生的空间,审美主体才可以“审美地”加入悲剧冲突,才能体会“以悲为美”的意思。二、(2014新课标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周代,尽管关于食品安全事件的记载不多,但我们还是看到,由于食品安全关系重大,统治者对此非常重视并作出了特别规定。周代的食品交易是以直接收获采摘的初级农产品为主,所以对农产品的成熟度十分关注。据礼记记载,周代
9、对食品交易的规定有:“五谷不时,果实未熟,不鬻于市。”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关于食品安全管理的记录。汉唐时期,食品交易活动非常频繁,交易品种十分丰富。为杜绝有毒有害食品流入市场,国家在法律上作出了相应的规定。汉朝二年律令规定:“诸食脯肉,脯肉毒杀、伤、病人者,亟尽孰燔其余。当燔弗燔,及吏主者,皆坐脯肉赃,与盗同法。”即肉类因腐坏等因素可能导致中毒者,应尽快焚毁,否则将处罚当事人及相关官员。唐朝唐律规定:“脯肉有毒,曾经病人,有余者速焚之,违者杖九十。若故与人食并出卖,令人病者,徒一年;以故致死者,绞。即人自食致死者,从过失杀人法。”从唐律中可以看到,在唐代,知脯肉有毒不速焚而构成的刑事犯罪分为两
10、种情况,处罚各不相同:一是得知脯肉有毒时,食品的所有者应当立刻焚毁所剩有毒食品,以绝后患,否则杖九十;二是明知脯肉有毒而不立刻焚毁,致人中毒,则视情节及后果加以科罚。宋代,饮食市场空前繁荣。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追述了北宋都城开封府的城市风貌,并且以大量笔墨写到饮食业的昌盛,书中共提到一百多家店铺以及相关行会。商品市场的繁荣,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问题,一些商贩“以物市于人,敝恶之物,饰为新奇;假伪之物,饰为真实。如绢帛之用胶糊,米麦之增温润,肉食之灌以水,药材之易以他物”(袁氏世范)。有的不法分子甚至采用鸡塞沙、鹅羊吹气,卖盐杂以灰之类伎俩牟取利润。为了加强对食品掺假,以次充好现象的监督和管理,
11、宋代规定从业者必须加入行会,而行会必须对商品质量负责。“市肆谓之行者,因官府科索而得此名,不以其物小大,但合充用者,皆置为行,虽医卜亦有职。”(都城纪胜),商人们依经营类型组成行会,商铺、手工业和其他服务性行业的相关人员必须加入行会组织,并按行业登记在籍,否则就不能从业经营。各个行会对生产经营的商品质量进行把关,行会的首领作为担保人,负责评定物价和监察不法行为。除了由行会把关外,宋代法律也继承了唐律的规定,对有毒有害食品的销售者予以严惩。上述朝代对食品流通的安全管理及有关法律举措,可以给我们很多启示,也可以为现今我国食品质量和安全监管模式的合理构建提供新的思路和路径选择。(摘编自张炜达古代食品
12、安全监管述略)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周代统治者严禁未成熟的果实和谷物进入流通市场,以防止此类初级农产品引起食品安全方面的问题。B.二年律令与唐律都规定,凡出现因脯肉有毒而致人生病的情况,食品所有者应当立刻焚毁剩余的肉食。C.二年律令中的规定注重对主使官员责任的追究,而唐律则更加强调对伤害生命的犯罪行为的追究。D.唐律规定,明知脯肉有毒而不立刻焚毁,并故意将脯肉给人吃或出售,而致人生病者,要判处徒刑一年。【解析】选C。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张冠李戴,C项说“二年律令中的规定注重对主使官员责任的追究”,而原文则说“处罚当事人及相关官员”,与原文不符。2
1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宋代政府注意到食品掺假、以次充好等各种质量问题,进一步加强了食品安全的监督和管理工作。B.随着城市民间工商业的繁荣发展,宋代统治者出于对从业者监管的需要,设立了行会这一政府机构。C.监督从业者的合法经营,同时方便官府向商户、手工业者等收取费用,这也是宋代行会的重要职责。D.与唐律一脉相承,宋代食品安全方面的相关法律也规定,凡故意出售有毒脯肉而致人死亡者,要予以严惩。【解析】选B。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B项说“宋代统治者出于对从业者监管的需要,设立了行会这一政府机构”,而原文意思是“为了加强对食品掺假,以次充好现象的监督和管理,宋代规定从业者
14、必须加入行会”,和原文不符。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唐律将“故与人食并出卖”有毒脯肉造成的后果分为两类,并给予不同的处罚,可见唐代的法律条文已经较为详尽周密。B.宋代政府引入行会管理方法,既规定从业者必须加入行会,并按行业对经营者进行登记,又对生产经营的商品进行质量把关。C.有关食品安全的规定始于周代,经过汉、唐的发展,到宋代形成了法制相对健全、政府与行会共同监管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D.对危害食品安全的违法者施以重罚,有助于保障广大民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这是唐宋法律对今人的启示。【解析】选B。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B项,范围扩大,选项说“既规定从业者必
15、须加入行会”,而原文则是“商铺、手工业和其他服务性行业的相关人员必须加入行会组织”,而非所有从业者。三、(2014辽宁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有人会说,幸福这个东西很难说,好像是很主观的感觉,很难有统一的标准。确实是这样,每个人对幸福的理解是不一样的。但是,你若深入地问为什么会不一样,其实还是有标准的。一个人对幸福的理解,从大的方面来说,其实是体现了价值观的,就是你究竟看重什么。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幸福是我们一切行为的终极目标,我们做所有的事情其实都是手段。一个人想要赚钱赚得多一点,这本身并不是目的,他是为了因此可以过上幸福的生活。有人可能就要反驳了:我不要那么多钱,也可以
16、幸福。比如说我读几本好书,就会感到很幸福。其实对后一种人来说,读书就是他获得幸福的手段。对于什么是幸福,西方哲学史上主要有两种看法、两个派别。一派叫做“快乐主义”,其创始人是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近代以来,英国的一些哲学家,如亚当斯密、约翰穆勒、休谟对此也有所阐发。这一派认为,幸福就是快乐。但什么是快乐?快乐就是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烦恼。身体健康、灵魂安宁就是快乐,就是幸福。他们还特别强调一点,人要从长远来看快乐,要理智地去寻求快乐。你不能为了追求一时的、眼前的快乐,而给自己埋下一个痛苦的祸根,结果得到的可能是更大的痛苦。另一派叫做“完善主义”。完善主义认为,幸福就是精神上的完善,或者说道德
17、上的完善。他们认为人身上最高贵的部分,是人的灵魂,是人的精神。你要把这部分满足了,那才是真正的幸福。这一派的代表人物是苏格拉底、康德、黑格尔等,包括马克思,他们强调的是人的精神满足。这两派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都十分强调精神上的满足。如伊壁鸠鲁强调,物质欲望的满足本身不是快乐,物质欲望和生命本身的需要是两码事。生命需要得到满足那是一种快乐,但是超出生命需要的那些欲望反而是造成痛苦的根源。约翰穆勒则强调,幸福就是快乐,但是快乐是有质量和层次的区别的。一个人只有各种快乐都品尝过了,他才知道哪一种快乐更深刻、更持久、更强烈、更美好。在中国哲学里,我感觉,道家比较接近“快乐主义”,尤其是庄子强调生命
18、本身的快乐,还强调精神自由的快乐,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快乐。儒家比较接近“完善主义”,儒家认为人生的理想境界、最高的享受就是道德上的完善。也有哲学家认为,幸福是根本不可能的。最典型的就是德国哲学家叔本华。他说人是受欲望支配的,欲望就意味着匮乏,你缺什么往往就对什么有欲望,而匮乏意味着痛苦。所以,欲望没有满足的时候你是痛苦的,但是欲望满足以后,人是不是就快乐了呢?非也。欲望满足以后是无聊。叔本华说,人生就像钟摆一样,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幸福是不可能的。如果我们仅仅从满足身体的、物质的欲望层面来理解的话,幸福确实是不可能的。但是如果我们超越欲望层面来看幸福,这个观点就不成立了。比如你非常爱读书,你
19、渴望去读那些好书,你知道一些好书在等着你读,那个时候你会痛苦吗?你不会。读完了以后你会无聊吗?不会。你感到丰富了自己的精神,你会因此快乐。这就进一步说明,我们谈幸福问题,一定要超越纯粹欲望的层面,要从价值观角度去谈。(摘编自周国平幸福的哲学)1.下列有关“幸福”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有人说,幸福好像是很主观的个人感觉。每个人对幸福的理解不尽相同,对幸福的认识也就很难有统一的标准。B.按照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幸福是一切行为的终极目标,我们做各种事情其实都是获得幸福的手段。C.亚当斯密、约翰穆勒一派认为幸福是身体无痛苦和灵魂无烦恼,而黑格尔等人乃至马克思的主张则与之相反。
20、D.西方“完善主义”认为,幸福就是精神上的完善,人们在满足自身灵魂、精神的需求后才能感受到真正的幸福。【解析】选C。本题考查筛选信息、归纳要点、概括中心的能力。“而黑格尔等人乃至马克思的主张则与之相反”说法与原文不符。第四段开头有:“这两派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都十分强调精神上的满足。”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近代以来,英国哲学家休谟等人认为,幸福就是快乐,但你若只追求一时的、眼前的快乐,最终你得到的也许是更大的痛苦。B.伊壁鸠鲁认为,物质欲望的满足不能使人快乐,只有满足了生命本身需要的那种快乐才会更深刻、更持久、更强烈、更美好。C.叔本华认为人生充满着痛苦和无聊,人受欲
21、望支配,欲望没满足的时候你是痛苦的,而满足以后则无聊,幸福是根本不可能的。D.在幸福这个问题上之所以众说纷纭,是因为每个人看重的不同。我们若仅从满足身体和物质欲望的层面理解,就不会有幸福感。【解析】选B。本题考查筛选信息、归纳要点、概括中心的能力。第四段中有“伊壁鸠鲁强调,物质欲望的满足本身不是快乐,物质欲望和生命本身的需要是两码事。生命需要得到满足那是一种快乐”,“约翰穆勒则强调,幸福就是快乐,但是快乐是有质量和层次的区别的。一个人只有各种快乐都品尝过了,他才知道哪一种快乐更深刻、更持久、更强烈、更美好”。B项将两人的说法混为一谈了。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西
22、方“快乐主义”认为,身体健康、灵魂安宁让人们感到很快乐很幸福,人们应该从长远的角度看待快乐,并理智地去寻求快乐和幸福。B.中国哲学强调生命本身的快乐,也强调精神自由的快乐,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属于“快乐主义”,庄子认为与天地精神往来快乐无限。C.中国的儒家思想认为人生的理想境界、最高享受就是道德上的完善,这种思想和西方哲学家苏格拉底、康德等人强调的精神满足比较接近。D.人们渴望得到幸福,但是想获得真正的幸福,一定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摆脱纯粹物质欲望的支配,丰富精神的世界,寻求心灵的满足。【解析】选B。本题考查筛选信息、归纳要点、概括中心的能力。依据文中第五段“道家比较接近快乐主义”,B项中“
23、道家思想属于快乐主义”的表述欠妥。 四、(2014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大家来到此地,都抱有求学研究之志,但我要告诉大家说:单是求知识,没有用处,除非赶紧注意自己的缺欠,调理自己的心理才行。要回头看自己,从自己的心思心情上求其健全,这才算是真学问;若能如此,才算是真进步。人类之所以超过其他生物,皆因人类有一种优越的力量,能改变外界,创造东西。要有此改变外界的能力,必须本身不是机械的。人类优长之处,即在其生命比其他物类少机械性。这从何处见出呢?就是在于他能自觉;而更进步的,是在回头看自己时,能调理自己。我们对外面的东西,都知道调理他,譬如我们种植花草,或养一个小猫小狗,更如教养小孩
24、,如果我们爱惜他,就必须调理他。又如自己的寝室,须使其清洁整齐,这也是一种调理。对外界我们尚需调理,对自己则忘记调理,是不应该的。不过调理自己与调理东西不甚一样,调理自己要注意心思与心情两方面。心思方面最要紧的是要条理清楚。凡说一句话,或作一篇文章,总要使其清楚明白。如缺乏条理,徒增多知识是无用的,因为知识是要用条理来驾驭的。而心思之清楚有条理,是与心情有关系的。在心情不平时,心思不会清楚,所以调理心情是最根本的。对心情应注意的有两点:一是懈,一是乱。懈是一种顶不好的毛病,偶然懈一下,这事便做不好;常常散懈,则这人一毫用处也没有。在写文章时的苟且潦草敷衍对付,都是从懈而来。文章写得短不要紧,最
25、不好是存苟且心理。一有这心理,便字不成字,话不成话,文不成文。苟且随便从散懈心理来,干什么事都不会成样儿。乱是心情不平,常是像有点激动,内部失掉均衡和平,容易自己与自己冲突,容易与旁人冲突,使自己与环境总得不到一个合适的关系。乱或暴乱,与散懈相反;散懈无力,暴乱初看似乎有力,其实一样的不行。因其都是一种机械性,都无能力对付外面的变化,改造环境。然则如何可不陷于机械而变成一个有能力的人?这就要能自觉,不散懈,亦不暴乱,要调理自己,使心情平和有力,这是改变气质的根本功夫。调理自己需要精神,如果精力不够时,可以休息。在我们寻常言动时,绝不可有苟且随便的心情;而在做事的时候,尤须集中精力。除非不说不做
26、,一说一做,就必须集中精力,心平气稳地去说去做。譬如写一篇文章,初上来心很乱,或初上来心气尚好,这时最好平心静气去想,不要苟且从事,如果一随便,就很难有成就。所以我们的东西不拿出则已,拿出来就要使他有力量。诸同学中有的却肯用心思,但在写文章时,条理上还是不够,有随便苟且之意,字句让人不易看清楚。有的同学还更差些。这不是小事体,这是一个很紧要的根本所在。(选自梁漱溟朝话,有删改)1.下列对本文主旨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A.学会心理的调整,这才是真正的学问,才是真正的进步。B.人类之所以超过其他生物,是因为比其他物类少机械性。C.说话和写文章时,要想表达清楚明白,心思必须先有条理。D.调理自己的
27、心情,使之平和有力,是改变气质的根本功夫。【解析】选A。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题干是要求“对本文主旨的概括”,因此,这就要求选项的表述角度必须得是站在全文的角度,否则就是“答非所问”。A项对应原文第一段,为“引论”部分,提出全文的中心观点,是从全文的角度来谈的,正确;而其他三项只是针对某一段,是“分论”,不是站在全文的角度,犯了以偏概全的毛病,因而错误。2.根据文意,下列做法不属于“调理心情”的一项是()A.备考要拟订周密的学习计划,拟订计划前要保持内心的平和安定。B.教室黑板上方的墙壁上,张贴着“净”“静”“敬”“竞”四个大字。C.写文章不急于下笔,先上网专心浏览,摘取相
28、关精彩段落再加以组合。D.学习遇到困难时,冷静思考,多方请教,寻找解决问题的新思路。【解析】选C。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C项张冠李戴,根据文章第四段,“调理心情”是指做事要避免“懈”和“乱”,其中“懈”是指“苟且心理”,“乱”则是指“心情不平”;而根据文章第三段,“调理心思”则是指“说一句话,或作一篇文章,总要使其清楚明白”达到“条理清楚”。据此可知,C项属于“调理心思”的做法。【知识拓展】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筛选信息题常见的十类设题误区:(1)夸大其词。即命题者随意夸大某一事物的功能、发展趋势等。(2)以偏概全。即命题者故意把一方面或一部分所具有的某些特点说成所有同类事物所具有的特点。
29、(3)曲解原意。即对词句的理解与原文意思发生了偏离,曲解了作者所要阐述的观点或所要表达的意思。(4)混淆范围。即故意夸大或缩小事物的范围、作用、程度,或者任意扩大或缩小概念的外延等。(5)弄错条件。主要表现为:一是条件不充分,二是将必要条件当成充分且必要条件,三是条件与结果颠倒。(6)张冠李戴。即把与甲有关的说成与乙有关,或者把甲的特点说成乙的特点。(7)因果不明。一种情况是强加因果,就是把没有因果关系的说成有因果关系;另一种情况是因果颠倒,就是把原因说成结果,把结果说成原因。(8)无中生有。即选项中的信息,在原文中找不到,也不能由原文推断出来。(9)偷换概念。即表述概念时,故意用一些相关或相
30、近的概念加以置换。(10)弄错时态。即故意将已经发生的(或还未发生的)说成还未发生的(或已经发生的)。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A.学会回头看自己,健全自己的心思心情,是求学的一个重要目的,这比学习知识更重要。B.心思与心情是密切相关的,但两者有主次之分,要想调理心思,就得先调理自己的心情。C.心情的暴乱与散懈,两者看似不同,但都能使我们陷于一种机械性,从而导致行事不顺。D.调整心理,集中精力,心平气和,努力写出有力量的文章,这是一个很紧要的根本所在。【解析】选D。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D项无中生有,因为原文最后一段“这是一个很紧要的根本所在”中的“这”和“
31、这不是小事体”中的“这”的指代是一样的,指的都是倒数第二段结尾“但在写文章时,条理上还是不够,还更差些”等内容,强调的是写文章不能“随便苟且”之意,而没有强调“努力写出有力量的文章”,显然该项属无中生有。A项符合原文内容,根据是第一段中的“单是求知识,没有用处”“要回头看自己,从自己的心思心情上求其健全,这才算是真学问”等内容;B项符合原文内容,根据是第三段中的“而心思之清楚有条理,是与心情有关系的调理心情是最根本的”等内容;C项符合原文内容,根据是第四段中的“乱或暴乱,与散懈相反其实一样的不行。因其都是一种机械性,都无能力对付外面的变化,改造环境”等内容。五、(2014广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
32、,完成14小题。从形而上的层面上讲,审美也是一种终极关怀。我们知道,人的独立意识,产生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历史性分裂。这种分裂是文明的结果,同时也带来了文明的问题。于是,生的孤独、爱的寂寞、死的烦恼,便成为一切文明社会中所不可避免的精神疾患。为了解除这些疾患,人们不仅追求物质的满足,而且需要精神的慰藉,这也便是“终极关怀”的动因所在。大致说来,人类的终极关怀主要有三种方式:一种是给多样的现实世界以统一之本体存在的哲学承诺,一种是给有限的个体生命以无限之价值意义的宗教承诺,一种是给异化的现实人生以多样之审美观照的艺术承诺。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哲学之本体论和宗教之形而上学纷纷面临着学理上的危机,
33、在这种情况下,艺术便需要自觉地承担起为人类提供终极关怀的历史使命。一般认为,艺术的价值是多重的,这其中既有认识论的内容,也有伦理学的成分。而在我们看来,认识内容的多少并不是艺术价值的关键所在,否则,徐悲鸿笔下那幅不太合乎解剖学原理的奔马便不会价值连城了;伦理成分的强弱也不是艺术价值的关键所在,否则,贝多芬谱写的那首不太具有道德色彩的月光便不会被千古称颂了。说到底,艺术之所以为艺术,不在于认识,不在于教化,而在于给人想象的空间和情感的慰藉,是对遭受异化痛苦的人们所进行的精神关怀。相对而言,我们可以将这种精神关怀分为初级和终极两种类型。所谓“初级关怀”,是对人们生活情绪的放松、抚慰、宣泄,并通过这
34、种形式使其恢复到健康状态。比如我们在一天的辛苦劳作之后,到影院中去观赏一部惊心动魄的美国大片,到歌厅里去唱几首脍炙人口的流行歌曲,虽然没有什么强烈的精神波澜、深刻的灵魂触动,但总归是一种精神享受。所谓“终极关怀”,则是对人们生存意义的感悟、理解、追问,并通过这种形式使其获得一种精神的升华。比如我们在孤独、寂寞或遇到情感危机的时候去音乐厅欣赏一部交响乐,去歌剧院观看一部悲剧,虽然不见得开心、解闷儿,但常常会有一种心灵的触动、情感的慰藉。对于不同层次、不同状态、不同境遇中的欣赏者来说,这两种艺术各有其存在的理由。但是,就艺术自身的价值而言,后者显然要比前者更有意义。一部优秀的艺术品,哪怕是写平平常
35、常的事物,也总能上升到“终极关怀”的高度加以理解。譬如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年轻时写的那首五言律诗赋得古原草送别,从字面上看,通俗易懂,仿佛没有什么深奥的道理,但它之所以被人们千古传颂,自有其“终极关怀”的重要意义。那“一岁一枯荣”的生命历程,就像代代不息的人生一样,在宿命的轮回中不断燃起新的希望。一首40个汉字的短诗如此,一场戏剧、一部电影、一篇小说更是如此。古今中外凡是超越民族和地域从而具有永恒价值的艺术品,无不具有形而上的“终极关怀”。与西方社会相比,中国古代的哲学本体论并不发达,宗教也并不占据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因而古人的“终极关怀”往往是通过审美活动加以实现的,这种“代偿功能”也正是中国古
36、典艺术特别发达的原因所在。我们知道,文明的人类之所以陷入异化的痛苦,乃是因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利刃斩断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原始纽带。因此,作为治疗异化痛苦的古典艺术,最常用的方式是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断裂重新弥合起来,从而将短暂的现实人生与永恒的自然存在联系起来,将有限的个体生命与无限的族类生活联系起来。(选自中国审美文化简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有删改)12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12题选对一项给2分,选对两项给5分,多选不给分)1.下列关于“终极关怀”的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A.具有终极关怀的艺术作品,能使欣赏者得到精神升华。B.艺术品总能上升
37、到“终极关怀”的高度来加以理解。C.欣赏一部歌剧比看一部美国大片更具价值,因此更能得到终极关怀。D.只有超越民族和地域限制而承担起终极关怀的艺术才具有永恒的价值。E.文明社会需要的终极关怀包含对生存意义的感悟、理解与追问。【解析】选AE。本题考查筛选并辨别信息的能力。B项以偏概全,犯了绝对化错误,原文为“一部优秀的艺术品,哪怕是写平平常常的事物,也总能上升到终极关怀的高度加以理解”,此艺术品的前提是“优秀的”。C项因果混乱,犯了强加因果的错误,原文认为“对于不同层次、不同状态、不同境遇中的欣赏者来说,这两种艺术各有其存在的理由”,只是“就艺术自身的价值而言”,歌剧比美国大片更有意义,并不是指受
38、众“欣赏”的价值。D项偷换概念,相关表述在原文是“古今中外凡是超越民族和地域从而具有永恒价值的艺术品,无不具有形而上的终极关怀”,即已经具备了“永恒价值”的艺术品都具有“终极关怀”,而并非说有终极关怀的艺术品就具有永恒的价值。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艺术价值表现在情感慰藉方面,并不表现在伦理教化方面。B.遭受异化痛苦的人更需要具有初极关怀的艺术作品。C.赋得古草原送别语言通俗易懂,所以被人们传颂至今。D.中国古典艺术能给异化的现实人生以审美观照,给人以情感的慰藉。【解析】选D。本题考查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分析判断的能力。A项的观点与原文“一般认为,艺术的价值是多重的,这其中既有
39、认识论的内容,也有伦理学的成分”不符合;B项,原文认为“治疗异化痛苦的古典艺术”,而“古典艺术”是中国古人的“终极关怀”,因此遭受异化痛苦的人更需要的是具有终极关怀的艺术作品。C项与原文“从字面上看,通俗易懂,仿佛没有什么深奥的道理,但它之所以被人们千古传颂,自有其终极关怀的重要意义”不相符,原文认为本诗被人传颂是有其终极关怀的重要意义,而不仅在于它通俗易懂。3.如果一个时代的艺术与哲学不发达,那么人类的终极关怀主要会以什么形式实现?为什么?(4分)答: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在文章的第二段提到“人类的终极关怀主要有三种方式:一种是给多样的现实世界以统一之本体存在的哲
40、学承诺,一种是给有限的个体生命以无限之价值意义的宗教承诺,一种是给异化的现实人生以多样之审美观照的艺术承诺。”可以先圈定“三种方式”,再从最后一段议论中国古典艺术发达的原因是“宗教”与“哲学”不发达,可以推知如果一个时代的艺术与哲学不发达,那么人类的终极关怀主要会以宗教形式实现。答案:宗教原因有:人类的终极关怀主要有三种方式:哲学承诺、宗教承诺和艺术承诺;在一个艺术与哲学都不发达的时代,“代偿功能”会促使终极关怀主要以宗教形式实现。【评分标准】共三个要点,答出“宗教”得1分,其他答案不得分。要答出三种终极关怀方式。重点答出“代偿功能”。4.结合文中的观点,谈谈你对下面这段话的理解。(4分)荷兰
41、画家凡高的名画星夜所描绘的景象与现实世界的星夜不同,画面上11颗星星聚集在月亮周围翻滚着,像炽热燃烧的火球。评论家说,这幅画象征着人类的挣扎与奋斗精神。答: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材料有两个部分,一个是对凡高作品星夜的直观描述:“与现实世界的星夜不同”;一个是评论家对作品的评论:“象征着人类的挣扎与奋斗精神”,那么我们需要在原文中找到相应的理论支撑点,才能找到解决此题的关键,即找到这两句话成立的理论依据在文中的对应位置。答案:艺术之所以为艺术,不在于认识,不在于教化,星夜里的景象无须复制现实,它可以自由表现冰冷的星光亦会有燃烧成火球的可能;同时,艺术给人想象的空间和情
42、感的慰藉,是对遭受异化痛苦的人们所进行的精神关怀。星夜里绚丽的色彩与扭曲的星光是对月华的超越与侵袭,对遭受异化痛苦的人们来说,它即如人生对现实的倔强与挣扎。【评分标准】共两个要点,每个要点2分。要答出“与现实世界的星夜不同”的原因,要答出其象征意义。言之成理即可。六、(2014江苏卷)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3题。乾坤草亭朱良志明代王世贞家有弇山园,园中有一小亭,小亭坐落在丛树之中,四面花草扑地,绿荫参差,匾额上书“乾坤一草亭”。八大山人也曾画有乾坤一草亭图。一个小草亭,为何扯上广袤无垠、神秘无比的乾坤?又如元代画家吴镇,喜欢独泛小舟于湖中,自称是“浩荡乾坤一浮鸥”。一只小鸟,为什么说是浩荡乾坤
43、中的一只小鸟?而唐代船子和尚诗云:“世知我懒一何嗔,宇宙船中不管身。”小舟居然也成了宇宙中的一只船。宇宙、乾坤,说其大;小亭、小舟,言其小。在小亭中有囊括乾坤的期望,在小舟中有包裹江海的运思。小,是外在的物;大,是内在的心。从物上言之,何人不小!但从心上言之,心可超越,可飞腾,可在小亭而妙观天下,可泛小舟而浮沉乾坤。王维不是有“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诗句吗?水虽穷,路虽尽,但云起了,风来了,我是一片云,我是一缕风,在这样的心灵中,哪里还会有穷尽时!乾坤中的一草亭,江海中的一浮鸥,宇宙中的一只船,反映出人的生命困境以及从此困境中突围的可能路径。这是一种深层的生命自信。我们每个人都是渺渺宇宙的
44、一个点,八大山人也有此认知,他早年号雪个、个山,自称“个山人”,这个“个”就是乾坤中之一“个”,一点。个,也可解释为竹,雪个,即皑皑白雪中的一枝竹,白色天地中的一点青绿。在个山小像中,八大山人录其友人赞语:“个,个,无多,独大,美事抛,名理唾大莫载兮小莫破。”八大山人想要告诉人们的是:我山人是天地之中的一个点,虽然只是一点,当我抛弃欲望的追求,唾弃名理的缠绕,获得自身的独立的时候,我就可以齐同世界,拥有世界,我就是大全。八大山人笔下的一朵小花,一枝菡萏,一羽孤鸟,都是一“个”,一点,一个充满圆足的生命。八大的自尊缘此而出。清初诗人张潮将人的境界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牖中窥月,这是一般的境界
45、,没有改变山里人只知道山里事的看世界的方式;第二个层次是庭中望月,看到的世界不再是洞中之天,而是较为广阔的天地;第三个层次是台上玩月,则有“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的悠然,有包裹八极、囊括乾坤的境界,它站在世界的高台之上。这不是自高自大,而是心灵的悠游回环。中国画中通透的小亭,八面无一物的小亭,就是这样的心灵高台,无边的世界就在高台玩月的灵境中荡漾。那小舟也是如此,它在小河中荡漾,在开阔的湖面荡漾,在茫茫的大海中荡漾,在无形的宇宙中荡漾,说它是“宇宙船”又有何不可?中国画家不是看一只鸟就画这只鸟、有一朵花就画这朵花的人,中国画的主流不是将画作为写实的工具,而是当作表达内在生命体验的工具。画的是
46、这个亭子,但所要表达的生命体验却不在这亭子中,所谓不离亭子,不在亭子。高明的画家其实都想到那高台上去玩月。(有删改)1.请简要说明第三段中“个”的含义。(6分)答: 【解析】本题考查对具体语境中词义的准确理解。按照第三段论述脉络,先从对“个”的解释起,“个,也可解释为竹”先释为“竹”;再到“我山人是天地之中的一个点”,释为“点”;最后到“充满圆足的生命”,释为“圆足的生命”,是为从具体到抽象。其实从该段的最后两句话“八大山人笔下的一朵小花,一枝菡萏,一羽孤鸟,都是一个,一点,一个充满圆足的生命。八大的自尊缘此而出”亦可得到答案。答案:“个”从具体物象到抽象观念,形成了三个层面:竹,点,圆满具足
47、的生命。【评分标准】答出从具体物象到抽象观念得2分,答出形成三个层面得1分,三个具体的“个”的含义各1分。2.请简要分析文章第四段的论述层次。(6分)答: 【解析】本题考查对论述层次的把握。本段的思路很清晰,先通过清人张潮提出人的三个层次的境界,引出最高境界“台上玩月”,而后再从“画小亭和小舟”来论述这个“台上玩月”的最高境界,最后得出高明的画家都想达到“高台玩月”的境界。答案:首先,提出人的境界分三个层次;其次,阐述了中国画中的小亭或小舟所体现的“台上玩月”这一境界的心灵特点;最后,指出中国画家都想达到“高台玩月”的境界。【评分标准】三个论述层次,一点2分,如答案层次不清楚酌情扣分。3.请结
48、合对文末“不离亭子,不在亭子”的理解,阐释“乾坤草亭”的内涵。(6分)答: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中句子的理解,句子的内涵,文中定有其踪影。“不离亭子”的踪影在第二段中是“外在的物”,在第三段中是“个”是“点”;“不在亭子”的踪影在第二段中是“内在的心”,在第三段中是“圆足的生命”,是“反映出人的生命困境以及从此困境中突围的可能路径”。答案:“不离亭子”,表达了一个小“点”的生命自信;“不在亭子”,表现了生命在无限宇宙中的悠游。草亭与乾坤的关系,写出了“小”的个体面对无限“大”的宇宙可采取的态度,反映了生命困境以及从此困境突围的可能路径。【评分标准】本题答案有两个要点,每点3分。首先对“不离亭子
49、”和“不在亭子”分别理解其含义,其次要结合这两句话阐释“乾坤草亭”的内涵。七、(2014安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当今的艺术仿佛在兴致勃勃地享受一场技术的盛宴。戏曲舞台上眼花缭乱的灯光照射,3D电影院里上下左右晃动的座椅,魔术师利用各种光学仪器制造观众的视觉误差,摄影师借助计算机将一张平庸的面容修饰得貌若天仙总之,从声光电的全面介入到各种闻所未闻的机械设备,技术的发展速度令人吃惊。然而,有多少人思考过这个问题:技术到底赋予了艺术什么?关于世界,关于历史,关于神秘莫测的人心技术增添了哪些发现?在许多贪大求奢的文化工程、文艺演出中,我们不难看到技术崇拜正在形成。技术是艺术生产的组成部分,
50、艺术的创作与传播从来没有离开技术的支持。但即便如此,技术也从未扮演过艺术的主人。史记窦娥冤红楼梦这些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它们的思想光芒与艺术魅力,而不是因为书写于竹简,上演于舞台,或者印刷在书本里。然而,在现代社会,技术的日新月异造就了人们对技术的盲目崇拜,以至于许多人没有察觉艺术生产正在出现一个颠倒:许多时候,技术植入艺术的真正原因其实是工业社会的技术消费,而不是艺术演变的内在冲动。换言之,这时的技术无形中晋升为领跑者,艺术更像是技术发明力图开拓的市场。中国艺术的“简约”传统隐含了对于“炫技”的不屑。古代思想家认为,繁杂的技术具有炫目的迷惑性,目迷五色可能干扰人们对于“道”的持续注视。他们
51、众口一词地告诫“文胜质”可能导致的危险,这是古代思想家的人文情怀。当然,这并非号召艺术拒绝技术,而是敦促文化生产审慎地考虑技术的意义:如果不存在震撼人心的主题,繁杂的技术只能沦为虚有其表的形式。这种虚有其表的形式在当下并不少见,光怪陆离的外观往往掩盖了内容的苍白。譬如众多文艺晚会和其他娱乐节目。大额资金慷慨赞助,大牌演员频频现身,大众传媒提供各种空间形形色色的文艺晚会如此密集,以至于人们不得不怀疑:这个社会真的需要那么多奢华呈现吗?除了晚会还是晚会,如此贫乏的文化想象通常预示了主题的贫乏这种贫乏多半与技术制造的华丽风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此时的技术业已游离了艺术的初衷,众多的娱乐节目而不是艺术充
52、当了技术的受惠者。技术是一个中性的东西,是一种工具,关键在于怎么使用。对于技术的盲目崇拜无异于对于工具的盲目崇拜,这种崇拜的实质,是重技而轻道,重物而轻人。如果任由其泛滥,容易遮蔽掉技术背后真正关键的东西使用技术的人的作用与良知。前一段诸多社会事件引起舆论大哗的时候,并没有多少人将这些社会事件与技术联系起来。从瘦肉精饲料、三聚氰胺奶粉、毒胶囊的制作到利用电话、互联网精心设计的钱财欺诈,舆论同声谴责的是无良企业、利欲熏心的商家、心狠手辣的骗子以及失职的监管机构,而技术研发者的责任似乎被轻轻放过,人们没有看到参与这些社会事件的技术人员出面道歉,这个环节成为盲点因而遭到遗忘文化领域的事情也似乎常常如
53、此。社会的进步、文化的繁荣,需要让技术与道德的关系重回人们的视野之中,如此我们方可避免陷入技术盲目崇拜的陷阱与误区。(选自新华文摘2013年第23期,有删改)1.下列关于“技术崇拜”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从现象看,技术崇拜就是大型文艺晚会中声光电的全面介入和各种闻所未闻的机械设备等诸多技术手段的过度应用。B.从原因看,技术崇拜过分强调日新月异的现代技术对艺术创作和传播的作用,许多时候源于艺术生产中的技术消费。C.从结果看,技术崇拜所形成的华丽风格,弥补了娱乐节目艺术主题的不足,从而让娱乐节目成为技术使用的受惠者。D.从实质看,技术崇拜无异于工具崇拜,重技而轻道,重物而轻人
54、,忽视了艺术演变的内在冲动在艺术生产中的作用。【解析】选D。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A.错误原因是:对象理解错误,文章以“大型文艺晚会”作为例子来解说“技术崇拜”,但并不能说文章介绍的对象就限定于“大型文艺晚会”;B.原因归类错误,“艺术生产中的技术消费”并不一定产生“技术崇拜”;C.结果归类错误,从文章内容看,“技术崇拜所形成的华丽风格”不仅“让娱乐节目成为技术使用的受惠者”,也产生另一个结果“如此贫乏的文化想象通常预示了主题的贫乏这种贫乏多半与技术制造的华丽风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段针对当前许多文化工程、文艺演出中技术应
55、用贪大求奢的现象,对技术的作用进行了反思和追问,明确指出艺术领域中技术崇拜正在形成,自然引出本文话题。B.段先明确艺术和技术的关系,接着分析文学作品成为经典的原因,指出在现代社会艺术和技术本末倒置;段联系中国艺术传统,进一步阐述艺术和技术的关系。C.段与两段形成递进关系,先指出光怪陆离的外观往往掩盖了内容的苍白,接着通过一些娱乐现象表明由技术主打的娱乐节目主题贫乏,技术游离了艺术的初衷。D.段首先指出技术的工具性,然后联系社会现象,揭示技术使用人员的作用和良知才是真正的关键所在,从而得出重新审视技术和道德关系的结论,与段相照应。【解析】选C。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C.错误原
56、因是:段与段形成并列关系,段举例介绍段的内容,不是递进关系。3.下列对原文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A.艺术生产从来离不开技术的支持,如果艺术作品不存在震撼人心的主题,那么炫目的技术就只能是虚有其表的形式。B.古代思想家反对“文胜质”的倾向,认为繁杂的技术具有炫目的迷惑性,“炫技”势必干扰人们对于“道”的持续关注。C.技术是艺术生产的组成部分,艺术是技术发明力图开拓的市场,因而从事文化生产应该审慎地考虑技术使用的意义。D.如果让技术和道德的关系重回人们的视野,就能避免陷入技术盲目崇拜的误区,就能实现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繁荣。【解析】选A。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B.错误原因
57、:选项中“炫技”势必干扰人们对于“道”的持续关注,原文不是“势必”而是“可能”。C.错误原因:选项中前后句之间不构成必然的因果关系。D.原文中没有“就能实现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繁荣”,属于无中生有。八、(2014福建卷)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阅历与读书赵迎辉读书的过程中,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同一本书,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阅读,往往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之所以如此,是因为阅历的缘故。有无阅历、阅历多少不仅影响着读书的倾向,某些时候甚至关系到读书的效果。阅历之所以会对读书产生深浅有别的影响,原因在于阅读并非是对作品的简单再现,而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再创造过程,人生的经历与生活的经
58、验都会参与进来。正如歌德所说的:“阅历丰富的人读书时,常常是一只眼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只眼则留心看纸的背面。”生活阅历越丰富,越有助于人们对作品的全面理解和深刻把握。一般来说,一个人的生活阅历是不是丰富,往往与其年龄密切相关。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经历的人和事越来越多,获得的经验和教训也越来越多,对一些事物的看法逐渐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这时我们的阅历就会日趋丰富。不过这并不是绝对的。有的人年龄虽然不大,但却走过许多地方,经过诸多历练,体验过各种身份和角色,经历过复杂岗位的锻炼和艰苦生活的磨砺,这种经历同样可以让他拥有丰富的阅历。人既然不能任意拉长生命的长度,那么要想增加自己的阅历,就要努力拓宽生
59、命的宽度。培根认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只有亲身体验,躬行践履,才能准确把握社会现实,不断提高理解能力,做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从而更加深入地领悟书中蕴含的寓意和韵味。然而阅历不等于经历。并不是说只要经历过的,就会自然而然地成为人们的阅历。经历只是一种经过,或走过,或听过,或看过,形成的是事物的表象,是感性的。而阅历则是一个人对社会、对事件的经历及理解程度,是在表象的基础上对经历进行思考、领悟、概括、提炼,是感性与理性的有机统一。读书增长阅历,阅历助益读书,但这并不意味着读书和阅历可以互相代替。人类发展的历史反复证明,读书和阅历都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源泉,也是提高能力的必经
60、之路,二者不可偏废。只有将读书和阅历紧密结合,既博览群书,又勇于实践,既潜心书本,又深入生活,并用阅读拓展阅历,以阅历深化阅读,才能做到读书和阅历相长、理论与实践结合,并在二者的相辅相成中更好地学习和工作。(摘编自学习时报2013年10月28日)1.下列对文章中“阅历”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它与年龄相关,随着年龄的增长,经历的人和事增多,阅历自然而然地就会丰富。B.随着经历增多,经验和教训也增多,对事物的见解逐渐深入,阅历就会越来越丰富。C.阅历不等于经历,经历是一种经过,所形成的是事物的表象,它只是阅历的基础。D.在感性表象的基础上,对经历进行理性思考,这才形成感性与
61、理性相统一的阅历。【解析】选A。本题考查理解文章重要概念含义的能力。A项,说法绝对化了,原文中是用“一般来说”“不过这并不是绝对的”表述的。2.请根据文章内容,简述阅历与读书的关系。(3分)答: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从题干中“阅历与读书的关系”确定答题区间应该是第段。由此概括第段的分论点即可。“读书增长阅历,阅历助益读书”“在二者的相辅相成中更好地学习和工作”。题目要求简述,不能照抄原文,还要进行概括。首先是二者相辅相成,其次是阅历对读书的作用,最后是读书对阅历的作用。答案:阅历和读书相辅相成。阅历可以丰富知识,提高读书能力;读书可以获取新知识,拓展阅历,提高能力。(意思
62、对即可。)【评分标准】每个要点1分:扣“相辅相成”1分,扣“阅历提高读书能力”1分,扣“读书拓展阅历”1分。3.请简述文章段的论述思路。(3分)答: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段逐段细读,寻找关键词语和中心句,然后概括出来。段首先阐述了阅历对读书的作用,段阐述了阅历不单与年龄有关,还需要我们身体力行,段阐明阅历与经历不同。答案:先分析阅历影响读书的原因,继而论述丰富阅历的途径及意义,然后阐明阅历与经历的区别。(意思对即可)【评分标准】每个要点1分。九、(2014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视觉文化在现代引起了很多学科领域的学者的重视,艺术家、社会学家、美
63、学家、哲学家都从不同的角度尝试理解这一文化现象。从事某一艺术领域创作与研究的艺术家和学者,较早地关注视觉文化。虽然他们从事艺术创作与研究的领域不一,但是他们都认为视觉观看不是一个被动的过程,而是主动发现的过程。英国著名的美术理论家、艺术家贡布里希认为,看就是图式的透射,一个艺术家决不会用“纯真之眼”去观察世界,否则他的眼睛不是被物象所刺伤,就是无法理解世界。美国“911”事件发生后,上海同济大学从事艺术设计的一位教授,看到世贸大楼被袭击而倒下的画面,他感觉:“双子大楼象征着男人,它的倒塌就像一个男人被摧毁了,这将是美国永远的痛。”这是多么独特敏锐的视觉感受!关于视觉文化,对世界产生相当影响的美
64、国学者阿尔温托夫勒在他的成名作第三次浪潮中,用“三种文盲”的概念给予了最好的解释。他说,随着社会的演进和科技的发展,人类将产生“文字文化文盲、计算机文化文盲和影像文化文盲”。文字文化文盲是农业社会的产物,而计算机文化文盲、影像文化文盲则是工业社会,特别是后工业社会的产物。文艺美学家对视觉文化的论述更为系统。在这方面,英国的文艺美学家伊格尔顿大声疾呼,我们正面临着一个视觉文化时代,文化符号趋于图像霸权已是不争的事实。图像的生产深刻地涉及现代社会的政治、科技、商业、美学四大主题。中央电视台某年度全年的广告收入近90亿元,而世界著名的传媒集团维亚康姆的MTV一个频道当年的广告收入就接近这个数字,这让
65、许多人不解:为什么一个仅是播放MTV的频道会受到这么多人的关注?这就是视觉文化社会带来的必然结果。它所反映的深层问题是,在视觉文化时代,人们需要一种视觉快感。MTV从时间转向空间,从深度转向平面,从整体转向碎片,这一切正好契合了视觉快感的要求。哲学家们在这方面的论述就可以称得上有些振聋发聩了。当然,这种振聋发聩效应的获得绝非是学术“呐喊”所致,而是学术“深刻”所在。海德格尔在上世纪30年代就曾说过:我们正在进入一个“世界图像时代世界图像并非意指一幅关于世界的图像,而是指世界被把握为图像了”。法国哲学家居伊德波在景象社会一文中,大胆宣布了“景象社会”的到来。尔后,他在这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奠定了
66、他在这一研究领域的地位。他认为世界转化为形象,就是把人的主动的创造性的活动转化为被动的行为;在景象社会中,视觉具有优先性和至上性,它压倒了其他感觉,现代人完全成了观者。(选自孟建让眼睛学会思考,有删改)1.下列对同济大学这位教授的视觉感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种视觉感受是观看者以专业的敏锐视觉来感受世界的结果。B.双子大楼被袭击而倒下的画面深深地刺伤了这位教授的双眼。C.世贸大楼的标志意义是这位艺术设计教授理解美国疼痛的关键。D.这种视觉感受现象可以看作是贡布里希所指的“图式的透射”。【解析】选B。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能力。B项属于无中生有,同济大学这位教授的视觉感受出现在第
67、三段文字中,他的这句话只是说双子大楼的倒塌会刺伤美国,并没有直接显示刺伤了这位教授的双眼,而且作者举出这个例子是拿来做例证证明贡布里希的观点。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本文认为视觉文化时代的视觉观看,是一个需要系统研究、深刻反思的复杂文化现象。B.本文引入多个学科的知识,从多维视角来考察视觉文化与现代社会各方面的广泛联系。C.随着社会的演进和科技的发展,后工业社会必然产生只有“纯真之眼”的影像文化文盲。D.为了商业利益,视觉文化时代的图像生产必须平面化、碎片化,才能契合视觉快感要求。【解析】选D。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D项类似的表述出现在文章
68、的第六段中:“在视觉文化时代,人们需要一种视觉快感。MTV从时间转向空间,从深度转向平面,从整体转向碎片,这一切正好契合了视觉快感的要求。”作者的意思是“MTV的三个转向契合人们视觉快感的要求,所以获得了成功”,而并不是说“视觉文化时代的图像生产必须平面化、碎片化是契合视觉快感要求的唯一条件”,故而不符合原意。3.文中既说视觉文化中的观看是“主动发现的过程”,又说“景象社会”把“人的主动的创造性的活动转化为被动的行为”,看似矛盾,其实并不矛盾,为什么?(3分)答: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重要概念的理解能力和对文中观点态度的分析概括能力。首先应该找到这两个表述所在的语段,“视觉文化中的观看是主动
69、发现的过程”在第二段,“景象社会把人的主动的创造性的活动转化为被动的行为”在第九段,其次结合语境进行分析其各自表述的着眼点是什么,分析其不矛盾的原因。答案:两种说法是从个体和社会两个不同的角度来说的,所以不矛盾。“主动发现”是指个人可以通过学习,主动以图式透射来观察、理解世界。“被动的行为”是指在现代社会中,由于画面平面的、碎片化的特点,加上视觉的优先性和至上性,现代人完全成了观者。【评分标准】每个要点各1分。要点总括表述其不矛盾的原因,必须答出“个体”(或“个人”)“社会”(或“世界”)等类似的说法;要点要答出个体(或个人)“主动发现的过程”具体指什么;要点要答出现代社会(或当今世界)“被动
70、的行为”具体指什么。如果只说“不矛盾”,而没有分析原因不给分。十、(2014湖南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常识教育牵涉以下重大命题:培养健全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传承人类社会的基本核心价值观,塑造基本社会共识;传承人类优秀思想文化学术;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文化创新和促进社会进步。换言之,常识教育的命意和专业化教育不一样,后者主要措意于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和职业个体,乃至于螺丝钉式的现代“部件人”(工具主义个体),或为学术而学术,为科技而科技,专意在促进专业学术发展和科技进步(有时甚至可能忽略对科学技术的价值判断和伦理反思)。常识教育则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培育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道德判断的自由个
71、体,以及随之而来的普遍的人文精神氛围和社会公共生活,抵御知识的异化、人的异化、制度的异化与社会的异化,促进社会的共同福祉。另外,专业化教育往往着眼于知识的精深,常识教育则着眼于知识的基本、根本与全面,一为专家之学,一为通人之学。但这里的通人之学又不同于中国古代所谓的“通书千篇以上、万卷以下,通人也”的通儒硕学,或所谓的“大通人”(仍是相对而言),这显然只能要求极少一部分人。此处所谓的通人并非意味着博闻广识,无所不通,事实上以人类有限的时间精力和智力水平而言,不可能做到“天上地下,无所不知”的地步,而在于对涉及人与自己、与他人、与社会、与世界之间关系的基本常识的了解,尤其是涉及个体心灵生活和现代
72、公共生活的最基本相关知识的掌握。换言之,常识教育或通识教育永远是与人类知识水平和智力水平相对而言的,是对最核心、最重要的基本常识的教育与掌握。就此而言,常识教育或通人教育就是人的教育,旨在立人,培养基本的人,或所谓的“小通人”。专家亦必须具备“小通人”的相关常识,即先成为基本自由个体,然后才是专家和成就专家之学。“大通人”则不敢苛求所有个体,而且“大通人”亦可或亦须有一二专家之学,而有专家之成就业绩。专家之学不必苛求所有个体,“小通人”之学却须人人具备,这便只能通过教育,亦即普及的常识教育来实现。一个国家和社会的教育素质和水平,便决定了一个国家和社会的人及其生活的整体品质和水平。常识教育水平高
73、,则人民安居乐业,自由幸福指数高,社会稳定,国家繁荣昌盛。1.本文以为比照,主要从和知识两个方面对常识教育加以辨析阐释。(4分)【解析】本题考查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要求理解段意并进行概括,答题时应注意段首段尾的句子的提示作用。此题的主要信息在第二段首句“换言之,常识教育的命意和专业化教育不一样”。答案:专业化教育命意【评分标准】写出“专业化教育”得2分,写出“命意”得2分。2.下列关于“常识教育”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常识教育是培养自由个体、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共同进步的通人教育。B.常识教育关涉到文化传承创新、个体心灵生活和现代社会公共生活等问题。C.常识教育
74、要求掌握人类最核心和最重要的知识,是抵御知识的异化的教育。D.常识教育是伴随人类知识水平和智力水平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普及性教育。【解析】选C。本题考查的是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原文是“常识教育或通识教育永远是与人类知识水平和智力水平相对而言的,是对最核心、最重要的基本常识的教育与掌握”。选项为“常识教育要求掌握人类最核心和最重要的知识”,将“基本常识”偷换成“知识”,“常识”与“知识”一字之差,意义有别。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专业教育虽注重知识精深、学术发展和科技进步,但有忽略对科技的价值判断和伦理反思的可能性。B.通识教育把“小通人”作为培养目标,其水平与人的素质
75、、自由幸福指数和社会文明程度息息相关。C.专家之学以通人之学为基础,是成为大通人的重要途径,不过只适合特定的人群,不具备普遍意义。D.通人之学既不同于“大通人”之学,又不同于“小通人”之学,也不同于中国古代所谓的通儒硕学。【解析】选D。本题考查的是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原文中“常识教育或通人教育就是人的教育,旨在立人,培养基本的人,或所谓的小通人”。通人教育就是培养所谓的“小通人”,选项是说“通人之学不同于小通人之学”,原文肯定,D项否定,意思弄反了。十一、(2014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波兰尼认为人类的知识有两种:通常被描述为知识的,即以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学公式加以表述的,只是
76、一种类型的知识;而未被表述的知识,像我们在做某事的行动中所拥有的知识,是另一种知识。他把前者称为显性知识,而将后者称为隐性知识,也称为未明言知识。所谓显性知识,即能够用各种明言符号加以表述的知识。隐性知识是指那种我们知道但难以言传的知识。波兰尼认为,我们知道的要比我们所能言传的多,表明了隐性知识的存在。波兰尼提醒我们不要把隐性知识理解为神秘经验,隐性知识只是难以用语言来充分地表述,而不是说对这类知识绝对地不能言说。波兰尼绝不只限于承认隐性知识的存在,他更主张隐性知识相对于显性知识具有理论上的优先性。在波兰尼看来,隐性知识本质上是一种理解力,即领会经验、重组经验的能力。波兰尼的隐性知识是存在于个
77、体中的、私人的、有特殊背景的知识,隐性知识以个体内在携带的“意会模型”为中心,这些意会模型是概念、形象、信仰、观点、价值体系以及帮助人们定义自己的世界的指导原则。隐性知识也包含一些技术因素,包括具体的技能和专门技术以及来源于实践的经验。野中郁次郎也认为有两种不同的知识,即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隐性知识是高度个人化的知识,有其自身的特殊含义,因此很难规范化,也不易传递给他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只能意会不可言传”。隐性知识是一种主观的、基于长期经验积累的知识,不能用几个词、几句话、几组数据或公式来表达,内容有十分特殊的含义。隐性知识包括信仰、隐喻、直觉、思维模式和所谓的“诀窍”(如手工匠掌握的特殊技
78、艺)。隐性知识的概念最早是由波兰尼提出的,野中郁次郎借用了这一概念,但与波兰尼有所不同。野中郁次郎使用隐性知识一词代表的是难于表达的特殊知识,而波兰尼所指的隐性知识是指以理解一切行动为背景的知识,也即一切知识根植于隐性知识。关于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关系,野中郁次郎与波兰尼的观点也有差异。有学者说,在野中郁次郎看来,二者的关系是“一个连续体的两端”,而在波兰尼看来,则是“同一硬币的两面”。1.下列对波兰尼关于隐性知识的表述,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隐性知识是指那些难以用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学公式表述的知识,例如我们在做某事的行动中所拥有的知识。B.隐性知识并不是什么神秘经验,但要想充分地言说它,
79、也是很不容易的。C.隐性知识本质上是一种理解力,掌握它的目的在于领会与重组经验。D.隐性知识包含个体内在携带的概念、形象、价值体系等,以及帮助个体定义自己的世界的指导原则。【解析】选C。本题考查理解文章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C项,“掌握它的目的在于领会与重组经验”不正确,从文本第二段来看,隐性知识难以用语言表述出来,它是领会经验、重组经验的能力,而不是掌握隐性知识的目的。2.下列对野中郁次郎关于隐性知识的表述,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野中郁次郎借用了波兰尼的隐性知识概念,但没有形成他自己独立的学说。B.隐性知识的内容具有十分特殊的含义,在极少数情况下可以用几个词、几句话、几组数据或公式来表达。
80、C.隐性知识主要是长期积累的主观知识,因而“只能意会不可言传”。D.个人的信仰、特殊的技艺和隐喻、直觉及思维模式,都属于隐性知识的范畴。【解析】选D。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A项,野中郁次郎“没有形成他自己独立的学说”错,因为文本最后一段说“野中郁次郎借用了这一概念,但与波兰尼有所不同”,说明形成了独立的学说;B项,隐性知识“可以用几个词、几句话、几组数据或公式来表达”错误,与第四段中“隐性知识是一种主观的、基于长期经验积累的知识,不能用几个词、几句话、几组数据或公式来表达,内容有十分特殊的含义”相矛盾;C项,强加因果,由第四段说“因此很难规范化,也不易传递给他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
81、只能意会不可言传。隐性知识是一种主观的、基于长期经验积累的知识”可知,选项属于不相关联的内容。3.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波兰尼认为隐性知识相对于显性知识具有理论上的优先性,显性知识根植于隐性知识。B.波兰尼强调隐性知识是以理解一切行动为背景的知识,而野中郁次郎则强调隐性知识高度个人化和难于表达的一面。C.波兰尼和野中郁次郎都认为,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是可以相互转化的。D.依据本文内容提取三个关键词,应为“波兰尼”“野中郁次郎”“隐性知识”。【解析】选C。本题重点考查推断文本的知识信息的能力。C项,于文无据。“在野中郁次郎看来,二者的关系是一个连续体的两端”即一个事物的
82、两头;“而在波兰尼看来,则是同一硬币的两面”即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没有截然的不同,不能作为两个事物相互转化。十二、(2014北京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说到光伏发电,人们往往会想到那些巨大的太阳能电池阵列,年轻的朋友们也许会联想到美国电影变形金刚中那些具有“超能力”的“汽车人”所配备的能量块。其实,。光伏效应就是太阳光射在硅材料上产生电流直接发电,使其能量达到最佳转换的效果。以硅材料的应用开发形成的产业链条,业内称之为光伏产业。光伏效应的重要条件就是离不开太阳能资源,而太阳能资源则具有永不枯竭的优势。光伏发电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的70年代,由于两次石油危机的影响,光伏发
83、电在发达国家受到高度重视,发展较快。自1969年法国建成世界上第一座太阳能发电站以来,太阳能发电的比例在欧美国家逐渐提高,太阳能光伏技术也得到了不断发展。在太阳能发电系统中,并网发电和独立式发电应用系统已经实实在在地出现于我们的生活之中。在很多大中型城市、甚至一些偏远地区,太阳能路灯的使用已经很普及;还有住宅区的照明、机场照明、医院照明、公交站牌指示灯等,都可以不依赖城市电网供电,只用太阳能电池组件将光能直接转换成了电能,多余的电量被储存在蓄电池里,待需要时再释放出来。在特殊天气和自然灾害来临时,光伏发电的独特优势更是显现无遗。由于各个组成部分相对密闭,且在生产时大都进行了抗强风、暴雨、地震、
84、雪压等极端恶劣自然条件的试验,在面对灾害时,光伏独立发电产品往往能够平安度过。当传统电力系统无法供电时,这些太阳能发电设备却可以迅速恢复供电,成为救命的能源。实践证明,太阳能光伏发电有适宜分散供电的优势,非常适合在偏远山区或牧区应用。它既可以为农牧民提供家庭用电,又可以驱动水泵灌溉农田。这些地方光照强、遮挡少、太阳能资源丰富,独立式光伏发电系统的优势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中国可谓是名副其实的太阳能资源大国,具备了广泛应用光伏发电技术的地理条件。我国的光照资源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1平方公里可安装100兆瓦光伏阵列,每年可发电1.5亿度。我国有荒漠面积108万平方公里,如果开发利用1%的荒漠,就可以发
85、出相当于2003年全国一年的用电量。丰富的太阳能资源,为光伏发电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基础能源。值得欣慰的是,为鼓励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国家近年出台了一些关于发展新能源的政策,其中关于实施金太阳示范工程的通知已公布实施,2013年更是加快了光伏发电示范项目和相关基础能力建设的步伐,体现了国家政策对正在起步阶段的光伏发电技术研发的扶持和鼓励。(取材于2013年科技生活陈雷博的文章)链接材料:光伏发电系统的主要部件是太阳能电池、蓄电池、控制器和逆变器。其特点是可靠性高、使用寿命长、不污染环境、能独立发电又能并网运行,受到各国企业的青睐,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1.下列是为第一段横线处补写的句子,其中最
86、能够使文意完整、贯通的一项是(3分)()A.光伏发电是能形成产业规模的B.光伏发电是光伏效应的另一说法C.光伏发电的原理是很容易理解的D.光伏发电是光伏效应的一种应用【解析】选D。前文说的是光伏发电以及一些联想,后文是光伏效应的定义,横线处必然从光伏发电过渡到光伏效应,故A、C选项错误,由后文可知,光伏效应是光伏发电的原理,所以B选项错误。2.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含链接材料)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A.光伏发电系统属于新兴的能源产业,有传统的煤电水电系统无法比拟的优势,受到很多国家高度重视。B.光伏发电系统中并网发电应用广泛,所以城市住宅区、机场、医院的照明都可以不依赖城市电网供
87、电。C.光伏发电系统由太阳能电池、蓄电池、控制器和逆变器构成,因而有抵御灾害的能力,被称为救命能源。D.我国荒漠面积非常广阔、太阳能资源丰富,这为光伏发电技术的广泛应用提供了地理条件和基础能源。E.我国的光伏发电技术十分成熟、可靠性高,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因而得到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解析】选AD。A项在原文第二段,“光伏发电在发达国家受到高度重视,发展较快”,以及链接材料“受到各国企业的青睐,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D项在原文倒数第二段,“中国可谓是名副其实的太阳能资源大国丰富的太阳能资源,为光伏发电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基础资源”。B项曲解文意,“可以不依赖城市电网供电”是因为独立发电而
88、不是并网发电。C项说法绝对,据链接材料“光伏发电系统的主要部件是太阳能电池、蓄电池、控制器和逆变器”可知,光伏发电系统并非只由四部分构成。E项混淆了时间,由原文最后一段“国家政策对正在起步阶段的光伏发电技术”的研发进行扶持和鼓励,可知“我国的光伏发电技术”不可能“十分成熟”。3.下列为本文所拟的标题,恰当的一项是(3分)()A.后来居上的光伏发电B.光伏发电纵横谈C.光伏发电与太阳能D.光伏发电在中国【解析】选B。本文并未涉及光伏发电对其他的能源或者发电系统的超越,故A项错误。太阳能只是光伏发电系统过程中一个重要的条件,并未对其进行细致说明,本文介绍的是光伏发电,故C项错误。本文不只介绍光伏发
89、电在中国的优势,还介绍了光伏发电的原理和应用,故D项错误。十三、(2014江西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新石器时代前期的母系氏族社会大概相对说来比较和平安定,其巫术礼仪、原始图腾及其图象化的符号形象也如此。仰韶型和马家窑型的彩陶纹样,其特征恰好是这相对和平安定的社会氛围的反照。那各种形态的鱼,那奔驰的狗,那爬行的蜥蜴,那拙钝的鸟和蛙,特别是那陶盆里的人面含鱼的形象,它们虽明显具有巫术礼仪的图腾性质,具体含义已不可知,但从这些形象本身所直接传达出来的艺术风貌和审美意识,却可以清晰地使人感到:这里还没有沉重、恐怖、神秘和紧张,而是生动、活泼、纯朴和天真,是一派生气勃勃、健康成长的童年气派。仰
90、韶彩陶的特点,是动物形象和动物纹样多,其中尤以鱼纹最普遍,有十余种。据闻一多说鱼,鱼在中国语言中具有生殖繁盛的祝福含义,但闻一多最早也只说到诗经周易。那么,我们是否可以把它进一步追溯到这些仰韶彩陶呢?像仰韶期彩陶屡见的多种鱼纹和含鱼人面,它们的巫术礼仪含义是否就在对氏族子孙“瓜瓞绵绵”长久不绝的祝福?社会在发展,陶器造型和纹样也在继续变化。和全世界各民族完全一致,占居新时器时代陶器纹饰走廊的,并非动物纹样,而是抽象的几何纹,即各式各样的曲线、直线、水纹、漩涡纹、三角形、锯齿纹种种。其实,仰韶、马家窑的某些几何纹样已比较清晰地表明,它们是由动物形象的写实而逐渐变为抽象化、符号化的。由再现(模拟)
91、到表现(抽象化),由写实到符号化,这正是一个由内容到形式的积淀过程,也正是美作为“有意味的形式”的原始形成过程。即是说,在后世看来似乎只是“美观”“装饰”而并无具体含义和内容的抽象几何纹样,其实在当年却是具有非常重要的内容和含义,即具有非常重要的原始巫术礼仪的图腾含义的。似乎是“纯”形式的几何纹样,在原始人们的感受却远不只是均衡对称的形式快感,而具有复杂的观念、想象的意义在内。巫术礼仪的图腾形象逐渐简化和抽象化成为纯形式的几何图案(符号),它的原始图腾含义不但没有消失,并且由于几何纹饰经常比动物形象更多地布满器身,这种含义反而更加强了。可见,抽象几何纹饰并非某种形式美,而是抽象形式中有内容,感
92、官感受中有观念,这正是美和审美在对象和主体两方面的共同特点。这个共同特点便是积淀:内容积淀为形式,想象、观念积淀为感受。(节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改)1.下列关于“有意味的形式”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有意味的形式”是一个经由再现到表现,再到写实,最后到符号化的积淀过程。B.“有意味的形式”在母系氏族社会时期以动物形象和动物纹样居多,尤以鱼纹最为普遍。C.“有意味的形式”并非某种形式美,而是抽象形式中有内容,感官感受中有观念。D.在“有意味的形式”中,原始的图腾含义逐渐消失,抽象的几何纹饰则逐渐增多。【知识拓展】所谓“重要概念”,就是指含义丰富深刻,能够蕴含文章主题思想,能够体
93、现作者观点态度的概念,一般涉及以下几点:根据上下文推断含义深刻的概念;根据上下文把握重要概念的语境义;根据作者的观点理解重要概念的隐含义。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既要对文章全局“整体把握”,又要根据词语的具体语境来体会。【解析】选C。本题考查对论述类文本中重要概念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注意与原文比对,找出与原文的异同即可。A项,“由再现到表现,再到写实,最后到符号化”错误,歪曲了原文。原文是“由再现(模拟)到表现(抽象化),由写实到符号化”。“写实”对应的是“再现”,而非“表现”后的一个阶段。B项,原文是“占居新时器时代陶器纹饰走廊的,并非动物纹样,而是抽象的几何纹”,“有意味的形式”就是指这种“
94、抽象的几何纹”,“以动物形象和动物纹样居多,尤以鱼纹最为普遍”张冠李戴,显然错误。C项,是对原文“抽象几何纹饰并非某种形式美,而是抽象形式中有内容,感官感受中有观念,这正是美和审美在对象和主体两方面的共同特点。这个共同特点便是积淀:内容积淀为形式,想象、观念积淀为感受”的概括。D项,歪曲原文,原文“巫术礼仪的图腾形象的原始图腾含义不但没有消失,并且由于几何纹饰经常比动物形象更多地布满器身,这种含义反而更加强了”明确说原始图腾含义“没有消失”。2.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母系氏族社会氛围反照了仰韶彩陶纹样的艺术风貌和审美意识。B.仰韶彩陶中的鱼纹明显包含了原始巫术礼仪的图腾含
95、义。C.闻一多先生把鱼的生殖繁盛的祝福含义追溯到了诗经周易。D.仰韶陶器器身上的某些几何纹饰比动物形象更多,其原始图腾含义得到加强。【解析】选A。本题考查对论述类文本内容的理解。A项,主客颠倒,原文是“仰韶型和马家窑型的彩陶纹样,其特征恰好是这相对和平安定的社会氛围的反照”。B项、C项,分别出自原文第二、三段。D项,对应的是末段“巫术礼仪的图腾形象逐渐简化和抽象化成为纯形式的几何图案(符号),它的原始图腾含义不但没有消失,并且由于几何纹饰经常比动物形象更多地布满器身,这种含义反而更加强了”。3.从全文来看,下列表述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A.母系氏族社会的巫术礼仪、原始图腾及其图象化符号形象是
96、相对和平安定的。B.仰韶彩陶中的鱼纹多达十余种,鱼纹意味着先民对氏族子孙“瓜瓞绵绵”的祝福。C.由图腾形象抽象化而来的几何纹饰,一般包含着形式、想象等观念内容。D.新石器时期的仰韶彩陶上的动物形象呈现出生气勃勃、健康成长的童年气派。【解析】选D。本题考查对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分析概括能力。A项,有关信息出自第一段。选项中去掉了“比较”,绝对化了。B项,原文说“像仰韶期彩陶屡见的多种鱼纹和含鱼人面”。说明“仰韶彩陶中”并非只有“鱼纹”。C项,形式是外在的,“包含着”的应为内在的东西,即内容和观念,原文明确了“抽象形式中有内容”。十四、(2014湖北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艺术与中国社会
97、宗白华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三句话挺简括地说出孔子的文化理想、社会政策和教育程序。中国古代的社会文化与教育是拿诗书礼乐做根基。教育的主要工具、门径和方法是艺术文学。艺术的作用是能以感情动人,潜移默化培养社会民众的性格品德于不知不觉之中,深刻而普遍。尤以诗和乐能直接打动人心,陶冶人的性灵人格。而“礼”却在群体生活的和谐与节律中,养成文质彬彬的动作、步调的整齐、意志的集中。中国人由天地的动静、四时的节律、昼夜的来复、生长老死的绵延,感到宇宙是生生而具条理的。这“生生而条理”就是天地运行的大道。这种最高度的把握生命和最深度的体验生命的精神境界,具体地贯注到社会实际生活里,使生活端庄流
98、丽,成就了诗书礼乐的文化。礼和乐是中国社会的两大柱石。“礼”构成社会生活里的秩序条理。“乐”涵润着群体内心的和谐与团结力。然而礼乐的最后根据,在于形而上的天地境界。礼记上说:“礼者,天地之序也;乐者,天地之和也。”人生里面的礼乐负荷着形而上的光辉,使现实的人生启示着深一层的意义和美。礼乐使生活上最实用的、最物质的衣食住行及日用品,升华进端庄流丽的艺术领域。三代【注】的各种玉器,是从石器时代的石斧石磬等,升华到圭璧等等的礼器乐器。三代的铜器,也是从铜器时代的烹调器及饮器等,升华到国家的至宝。而它们艺术上的形体之美、式样之美、花纹之美、色泽之美、铭文之美,集合了画家书家雕塑家的设计与模型,由冶铸家
99、的技巧,而终于在圆满的器形上,表出民族的宇宙意识(天地境界)、生命情调,以至政治的权威、社会的亲和力。在中国文化里,从最低层的物质器皿,穿过礼乐生活,直达天地境界,是一片混然无间、灵肉不二的大和谐、大节奏。因为中国人由农业进于文化,对于大自然是“不隔”的,是父子亲和的关系,没有奴役自然的态度。中国人对他的用具(石器铜器),不只是用来控制自然,以图生存,他更希望能在每件用品里面,表出对自然的敬爱,把大自然里启示着的和谐、秩序,它内部的音乐、诗,表显在具体而微的器皿中。一个鼎要能表象天地人。中国人的个人人格、社会组织以及日用器皿,都希望能在美的形式中,作为形而上的宇宙秩序与宇宙生命的表征。这是中国
100、人的文化意识,也是中国艺术境界的最后根据。孔子是替中国社会奠定了“礼”的生活的。然而,孔子更进一步求“礼之本”。礼之本在仁,在于音乐的精神。理想的人格,应该是一个“音乐的灵魂”。社会生活的真精神在于亲爱精诚的团结,最能发扬和激励团结精神的是音乐!音乐使我们步调整齐,意志集中,团结的行动有力而美。中国人感到宇宙全体是大生命的流行,其本就是节奏与和谐。人类社会生活里的礼和乐,是反射着天地的节奏与和谐。但西洋文艺自希腊以来所富有的“悲剧精神”,在中国艺术里,却得不到充分的发挥,且往往被拒绝和闪躲。人性由剧烈的内心矛盾才能掘发出的深度,往往被浓挚的和谐愿望所淹没。固然,中国人心灵里并不缺乏雍穆和平的大
101、海似的幽深,然而,由心灵的冒险,不怕悲剧,以窥探宇宙人生的危岩雪岭,发而为莎士比亚的悲剧、贝多芬的乐曲,这却是西洋人生波澜壮阔的造诣!(本文有删改)【注】三代: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合称。1.关于诗书礼乐与中国社会的关系,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诗书礼乐是中国古代社会文化与教育的根基,因此,从根本上讲,中国古代社会的教育内容就是艺术文学,教育的目的是以情动人。B.诗书礼乐涵盖了中国古代社会文化的全部内容。“礼”作用于群体,造就群体生活的和谐;诗与乐则作用于个体,陶冶个体的性灵。C.诗书礼乐的文化能够培养社会民众的性格品德,对中国社会生活具有重要意义。礼乐可以在群体生活中养成步调的整齐
102、、意志的集中。D.正是由于礼乐的最后根据在于形而上的天地境界,所以二者成为中国社会的两大柱石,成为“兴于诗”得以实现的基础。【解析】选C。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A项,“中国古代社会的教育内容就是艺术文学”不当,原文是“教育的主要工具、门径和方法是艺术文学”。B项,“诗书礼乐涵盖了中国古代社会文化的全部内容”错,原文是“中国古代的社会文化与教育是拿诗书礼乐做根基”,但不一定涵盖了中国古代社会文化的全部内容。D项,强加因果。“礼乐的最后根据在于形而上的天地境界”与“二者成为中国社会的两大柱石”之间并无因果关系,也未表明礼乐是“成为兴于诗得以实现的基础”。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
103、文意思的一项是()A.石斧石磬升华到圭璧等礼器乐器,烹调器及饮器升华为国家至宝,礼乐使生活中的日用器具超越了实用层面,进入艺术领域。B.中国人对自然的态度是亲和、“不隔”的,对用具器皿的制作不单是为了控制自然,满足生存所需,还希望以此表现对自然的敬爱,反映自然所给予的启示。C.一个鼎要能表象天地人,这反映了中国人的一种文化意识:在制作具体器皿时希望以富有美感的形式表现宇宙秩序与宇宙生命。D.礼乐在社会生活中担负具体功能,调节社会关系,只有在个人的生活中才展现形而上的启示意义,使个体人生具有更深的意义和美。【解析】选D。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D项,“只有在个人的生活中才展现形而上的
104、启示意义”于原文无据。A项,信息在第三段,B项,信息在第四段,C项,信息在第四、五段。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天地的节奏与和谐在中国社会的礼乐中得到反映与体现,物质器皿、礼乐生活与天地境界并非彼此孤立,而是三者融通和谐。B.人类社会里的礼和乐体现着天地运行的大道,而礼之本在仁,在于音乐的精神,所以乐是一切人类艺术的最高境界和最终追求。C.中国的礼乐文化讲求个人人格、社会组织与天地大道、宇宙秩序、自然节律的交融,由此导致中国文化精神中没有“悲剧精神”。D.西洋艺术直面人生中的冲突与悲剧,展现波澜壮阔的人生气象,与表现和平静穆的中国艺术相比更能打动人,具有更高的艺术价值
105、。【解析】选A。B项,推论“乐是一切人类艺术的最高境界和最终追求”于原文无据。C项,“中国文化精神中没有悲剧精神”表述不对,原文是“在中国艺术里,却得不到充分的发挥,且往往被拒绝和闪躲”,说明中国艺术里并非没有悲剧精神,只是得不到充分的发挥而已。D项,无中生有。作者的观点中并没有提到西洋艺术与中国艺术谁优谁劣的问题。十五、(2014大纲版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法国作家雨果曾说:“建筑是石头的史书。”然而此话只适用于欧洲,对于中国并不贴切。中国传统建筑以土、木为主要材料,很少使用石材,由于木材在耐久性方面远逊于石材,以至于中西两大文明的建筑给后人留下了全然不同的印象。19世纪以来,
106、不少西方学者认为中国古代建筑只不过存在于书面文献上,甚至干脆说中国古建筑的实物等于零。这种片面的看法曾得到很多本土学者的呼应,并汇成一股妄自菲薄的浊流。时至今日,中国石结构建筑的低调表现,仍令很多学者感到困惑:为什么直到明清,在技术条件完备,同时也不无需求的情况下,石材在中国始终未能登堂入室?古建筑专家梁思成曾经给出一个推论:“中国结构既以木材为主,宫室之寿命固乃限于木质结构之未能耐久,但更深究其故,实缘于不着意于原物长存之观念。”然而为什么中国人“不着意于原物长存”,依然是个问题。我们首先要注意的是,中国古代并不缺乏石材,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到处都蕴藏着适合建筑的优良石材。其次,古人的石材加
107、工技术并不落后,先进的玉石文化,以及秦始皇陵西北大规模的石材加工场遗址就是明证。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在中国古代,适用的木材并非随处都容易取得。秦朝修建阿房宫,许多木材就是从千里之外的四川运到陕西的。在古代的交通条件下,建筑材料的长途运输是很不经济的;只有当使用木材的意义超越物质层面,进而成为一种执着的文化选择乃至建筑观念中的要素时,人们才会如此不惜人力物力地寻找木材来盖房子。这种选择与华夏民族古老的价值观息息相关。与西方不同,中国自古以来宗教观念淡薄,从未出现过神权凌驾一切的时代,因此我们的祖先有关建筑的基本思考,是从“人本”出发的。建筑既然服务于人,其理性和适度的使用就十分重要。从材料性质上
108、看,木材显然比石材更便于加工,用木材建造房屋效率更高,耗材更少。礼记檀弓上说:“昔者夫子居于宋,见桓司马自为石椁,三年而不成。夫子曰:若是其靡也!死不如速朽之愈也。”可见对于务实的中国人来说,费力气建造石头建筑是奢侈的表现,是无法被崇尚节俭的主流价值观所接受的。中国传统哲学从未认真看待过“永恒”这一命题,儒、释、道三家学说大体上都认为“万物无常”。人是建筑服务的主要对象,人一直处在不断的繁衍和传播之中,不同时代的人对于建筑物也会有不同的需求,因此建筑应该新陈代谢,没有必要永久保存,经久不变。而陵墓建筑在功能上则有耐久的要求,在意象上更与永恒相关,因此这里便成了石材发挥作用的主要场所。此外在耐久
109、性要求较高的建筑部件,如铺地石、台基、柱础中也曾大量使用石材。木是土的产物,土木具有易取、可塑、可循环等优点,由此可知中国传统建筑在材料选择上的理性。(摘编自方拥中国传统建筑十五讲)1.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建筑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法国作家雨果曾经认为,保留至今的古代建筑物就好像是由石头堆积出来的历史书。不过这一看法只适用于欧洲,不适用于中国古建筑。B.木材的耐久性远逊于石材,因而以土和木为主要材料的中国古建筑留存至今的并不多,以致某些西方学者以为现在根本没有这种建筑的实物。C.中国古代的石建筑并不像欧洲那样发达,一直到明清时代,在技术条件完备且有需求的情况下,石建筑在中国依然很少
110、出现。D.中国古代的建筑为什么总以土木为主?古建筑专家梁思成的意见是:这是因为古代中国人并没有留心建筑物的长期保存问题。【解析】选D。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D项偷换概念。原文的表述是“但更深究其故,实缘于不着意于原物长存之观念”。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古代中国既有石料的来源,也有石材加工的技术,但石材却并不常用在人所居住的房屋上,而常用于死者的陵墓,或耐久性要求较高的建筑部件上。B.秦王朝修建阿房宫时,不惜耗费巨大,许多木材从千里之外的四川运到陕西,而所用的石材则取自秦始皇陵西北大规模的加工场。C.据礼记檀弓上记载,桓司马为自己做一个石制的棺材,加工了
111、三年仍未完成。桓司马的这种行为遭到了孔子的批评。D.中国古代的建筑一般不去考虑过于长远的未来,只是为了能更好地满足当时人的需要。正是这种观念,使得土木材料在当时的建筑中大行其道。【解析】选B。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B项,无中生有。原文的表述是“古人的石材加工技术并不落后,先进的玉石文化,以及秦始皇陵西北大规模的石材加工场遗址就是明证”,并没有说秦始皇陵西北大规模的石材加工场是为修建阿房宫而设的。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古代西方,许多建筑物与神权有关,需要与神一样永恒,由于不耐久的木材无法满足这一要求,坚固而不易腐蚀的石材就得到了西方人的青睐。B.建造以石
112、材为主要材料的建筑,古代中国人不是做不到,而是故意有所不为。这与华夏民族崇尚节俭的主流价值观有关。C.因深受儒、释、道三家“万物无常”认识的影响,中国古建筑以木材为主,因此不要说先秦时期,即使秦汉以降的传统建筑现在也已经所剩无几。D.中国的古代建筑采用土木为主要材料,效率更高,耗材更少,而且可以减轻人类对于地球的索取,在这一点上它是胜过西方石建筑的。【解析】选C。本题考查对信息推断的能力。C项,无中生有。原文的表述是“人是建筑服务的主要对象,人一直处在不断的繁衍和传播之中,不同时代的人对于建筑物也会有不同的需求,因此建筑应该新陈代谢,没有必要永久保存,经久不变”,并未提到“深受儒、释、道的影响
113、”。十六、(2014四川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工业化时代,学校教育映射了工业化集中物流的经济批量模式:铃声、班级、标准化的课堂、统一的教材、按照时间编排的流水线场景。这种教育为工业时代标准化地“创造”了可用的人才。而大数据教育将呈现另外的特征:弹性学制、个性化辅导、社区和家庭学习、每个人的成功。世界也许会因此安静许多,而数据将火热地穿梭其中,人与人(师生、生生)的关系将通过人与技术的关系来实现,正如现在过春节拜年,不通过短信、电话、视频、微信,还能像20年前那样骑自行车挨家挨户拜年吗?大数据时代,无论你是否认同技术丰富了人类的情感,技术的出现,都让我们再也回不到从前了。一个学生考试得
114、了78分,这只是一个“数字”;如果把背后的因素家庭背景、努力程度、学习态度、智力水平等与78分联系在一起,就成了“数据”。大数据与传统的数据相比,有非结构化、数据量巨大、数据分析由专家层变化为用户层、大量采用可视化展现方法等特点,这些特点正好适应了个性化和人性化的学习变化。目前教育变革的讨论,过多集中于在线教育(远程、平板、电子、数字),这正像任何一种科技让人们最先想到的都是偷懒的哲学,自动化时代最先想到的是卓别林电影中的自动吃饭机,多媒体时代最先想到的是游戏。在线教育本身很难改变学习,在这场教育革命的浪潮中,由在线教育引发的教育从数字支撑到数据支撑的变化,却是很多人没有在意的巨大金矿。教育环
115、境的设计、教育实验场景的布置、教育时空的变化、学习场景的变革、教育管理数据的采集和运用。这些过去靠“拍脑袋”或者理念灵感加经验的事情,在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的背景下,变成一种数据支撑的行为科学。教育将成为继经济学之后,一门不再靠理念和经验传承的社会科学,大数据时代的教育,将变成一门实实在在的实证科学。目前的经济社会,已经进入后工业化的大数据时代,人与机器的主流社会关系逐渐转向人与数据之间的关系,若干年后社会的竞争将以服务和创新为核心。然而我们今天的教育还受制于减少犯错和标准化的“魔咒”。大数据教育提供了另外一种可能,标准化的教育将转向网络完成,而个性化的人才培养将主要由学校承担:越来越小的班
116、级、越来越近的学校、越来越聚焦的教育支持、越来越个性化的培养方式。这将使教育摆脱工业化时代的模式。1.下列关于大数据教育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工业化时代的教育标准化地培养人才,导致人才的个性和创新性不足,这样的弊端直接催生了大数据教育。B.大数据教育的特点是非结构化、数据量巨大、数据分析由专家层变化为用户层、大量采用可视化展现方法等。C.以数据支撑为标志的大数据教育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和社会效益,但不少人没有对它给予应有的关注。D.大数据教育将不再是靠理念和经验传承的社会科学,而会成为继经济学之后的第二门实实在在的实证科学。【解析】选C。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能力。A项“导致人
117、才的个性和创新性不足”属于故意曲解原文,“直接催生了大数据教育”稍显夸大,“直接催生”于文中无据。B项属于混淆概念,张冠李戴,“大数据教育的特点”应为“大数据的特点”。D项混淆概念,原文是说“大数据时代的教育”而非“大数据教育”;“第二门”是无中生有。2.下列不属于大数据将给教育带来的变化的一项是()A.教育环境的设计、教育实验场景的布置、学习场景的变革、教育管理数据的采集和运用等由数据支撑。B.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甚至他们与家长、社区交流的大量信息得以处理为数据,可以丰富教育资源。C.将优质课堂教学资源传送到教育发展滞后的学校,学生们在校即时同步学习,扩大优质资源的覆盖面。D.累积足够的学
118、生个体信息并据此对学生进行个性化辅导,从而最大可能地实现每个人的进步与成功。【解析】选C。本题考查理解文意和筛选信息的能力。“将优质课堂教学资源扩大优质资源的覆盖面”不属于大数据给教育带来的变化,这是工业化时代就能做到的事情。A、B、D都是正确选项,与原文意思一致。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大数据教育”中的“数据”不是孤立的“数字”,而是对数字及其相关资料、信息进行处理所形成的“数据”。B.大数据教育时代,随着教育时空的变化、学习场景的变革,情感交流和思想教育将会出现新的情况。C.工业化时代的教育培养的少犯错和标准化的人才,难以适应后工业化大数据时代经济社会对
119、人才的需求。D.大数据教育由网络完成标准化教育,而学校主要承担个性化人才的培养工作,教师需求量将大为减少。【解析】选D。本题考查对文意的理解和推断能力。D项属于把未然当已然和无中生有,“大数据教育由网络培养工作”,只是“一种可能”,“教师需求量将大为减少”推断不合理,文中没有这个意思。十七、(2014重庆卷)阅读下文,完成第13题。瑞士数学家、物理学家欧拉善用简洁的函数表达真理,欧拉公式至今仍被认为是最具美感、最有魅力的公式之一。他还曾写下音乐新理论的尝试,将数学与艺术美结合在一起。这位天才给后人有益的启示:探究真理的动力中饱含着对美的追求,科学之美可诱发出科学家无限的创造力。尽管科学家们对科
120、学美的阐述大多是零散的、即兴的,但不难看出他们对科学之美的肯定和重视。英国数学家、哲学家罗素从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中“读出音乐般的美妙”,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从达尔文物种起源中“见出生物世界无与伦比的统一之美”。科学家杨振宁则用高适在答侯少府中的诗句“性灵出万象,风骨超常伦”,来描述狄拉克的反粒子理论带来的精神震撼。他还以虹与霓为例描述科学之美:小时候看虹和霓,被极美的表面现象所吸引,长大懂得测量后发现这种现象的物理原因,体会到了一种极深层的理论架构的美。在这些大科学家眼里,科学美是自然和谐之美的映射,是人们发现自然之秘而产生的自我超越感,是从科学和谐统一的思想中产生的愉悦自由的心理体验,是促使他
121、们勇攀科学高峰的重要原动力。科学美还包括审美直觉和审美灵感,不少科学家在科学创造过程中最初的选择,往往是依靠审美直觉来完成。比如狄拉克的“单磁核”假说,就是从磁与电共有的对称美中获得启示,后来被实验证实;物理学家卢瑟福探索原子结构时有种直觉,感到原子核是一颗“小太阳”;哥白尼在观察太阳系运动时这样描述:“太阳乘坐宝座率领着它周围的行星家族。”正是这些审美想象,启发了科学家的灵感,引导着他们前往成功的彼岸。反观我们的现实,科学美却被有意无意地冷落甚至剥夺,近乎一件奢侈品。备受推崇的奥林匹克数学竞赛,已异化为机械的题海战术,孩子们很难在大量做题中享受数学的韵律之美。在科研领域,不少人急功近利,失去
122、了探寻更高层次的科学美的机会。正如但丁所说,美是真理的光辉。漠视科学的美感,就很难探寻到真理的内核。在教育中,如果先让孩子欣赏“虹与霓”的现象美,再引导他们去探究背后的科学原理,是否更能激发其学习兴趣?在科研中,少一些功利,多一份对美的追寻之心,把单调枯燥的实验变成美的探险,或许更容易到达真理的彼岸。在科普活动中,多一些日升月落、星辰闪耀、火箭腾空而起的美感体验,可能会让普通人更加崇尚自然、走近科学。科学本来就是美的,探索未知世界的过程应是充满新奇体验的美的旅程。1.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对“科学美”内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科学家探究科学真理对极深层理论架构的美的体会和感悟B
123、.自然和谐之美的映射和科学家发现自然之秘而产生的自我超越感C.研究科学过程中受审美直觉和审美灵感启发产生的审美想象D.促使科学家勇攀科学高峰追求美、探索美的重要原动力【解析】选D。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D项表述不属于“科学美”的“内涵”,属于作用。2.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关于科学成果的表述符合原意的一项是(3分)()A.欧拉的音乐新理论的尝试以数学美与艺术美的结合呈现了科学美B.欧几里德的数学专著几何原本具有音乐般的美妙品格C.狄拉克的反粒子理论具有唐诗“性灵出万象,风骨超常伦”般的境界D.狄拉克的“单磁核”假说经实验证实出磁与电共有的对称之美【解析】选B。本题考查筛选并整
124、合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A项,原文是“将数学与艺术美结合在一起”;C项,“性灵出万象,风骨超常伦”是描述反粒子理论带来的“精神震撼”;D项,“单磁核”假说是“从磁与电共有的对称美中获得启示”。3.作者说,学习数学时机械的题海战术很难让人享受到数学的韵律之美。你赞同吗?结合原文提供的信息说明理由。(5分)答: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中重要语句含意的能力和探究能力。探究题具有开放性,解答时,立足文本,结合现实,观点明确,有理有据。答案:(1)赞同。(2)美是真理的光辉,学习数学会有韵律美的体验和感悟。机械的题海战术是急功近利的表现,使孩子们失去了探寻科学美的机会。【评分标准】观点2分,理由3分。要点:学习数学会有韵律美的体验和感悟;题海战术急功近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