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课程分析:这篇文章是一篇有关演讲的文章,但作者并没有把关注点放在演讲的内容上,而是放在了演讲者的形象塑造上。其中作者采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对其外貌,衣饰,语言,神态,动作进行了全方位的描写。从而在读者的心目中建立起了游学问,有文才的先生形象。所以对本文而言,采用多种描写手法来表现人物形象,也应该是一个重点。学情分析:今年我担任了高一三个班的教学任务,且前两个班为全年级最好的,而一班为全年级基础最差的。对老师来说,这绝对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在一班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教学工作后,我深深地体会到了该班学生基础很差的事实。一些最基本的语文通识学生都不具备,而且学生已
2、经对部分课目产生了厌学情绪,故而对一班的教学,趣味性是很重要的。看了一班的两次作文后,发现一叙到底的作文占了绝大的部分。私下里与学生交流得知,一些学生根本分不清记叙与描写的区别。而本文在描写的手法使用上又炉火纯青,游刃有余。所以想通过对本文的学习,使一班学生能体味到记叙与描写的不同,及其描写在刻画人物形象时的作用。设计理念:描写手法最大的效果就在于生动形象,使观者有耳闻其声,目见其态的作用。如何使一班的 同学体味到这一点呢?(一)可采用课后练习一让学生学习批注法,而且有现成的例子可供模仿。(二)学生通过对文本的解读,再现情景。请几位同学表演。这样既冲淡了批注法易于使学生枯燥的情况的出现,又通过
3、表演使学生体味到了使用描写的表达效果。学习目标:1 了解梁启超的生平事迹,体味大师风范。2 学习用批注式方法,来体味描写手法的表达效果。3培养自觉使用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意识。猜谜激趣,了解人物(一)请同学依据老师逐渐给出的有效信息打一个人名。公车上书 戊戌变法 云南起义 康梁(设计意图:如果一次把所有信息打出,就丧失了本题的紧张性与趣味性,所以我采用逐一给出的方法。)2(二)学生简介人物,教师补正(设计意图:新课改要求一切以学生为主,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让教室成为学生表演的舞台。梁启超学生在初中历史中学习过,但他们了解的是政治家的梁启超。故而教师要补充作为文学家的一面。这样在学生的心里建立
4、起梁启超的全面形象。)学生默读,初步感知(一)齐读生字词戊戌(x)启迪(d)显宦(hun)叱咤(zh)莅(l)校 迥(jing)乎 精悍(hn)谦逊(xn)箜(kng)篌(hu)酣(hn)畅 屏(bng)息 沾襟(jn)蓟(j)北 繁冗(rng)(二)默读文章,用画线标出描写梁启超先生的有关段落或语句,同桌之间可以讨论。(三)找几位同学读出有关描写的语句,并指明是什麽描写。随后请两位同学对其中的两段进行了表演。分组讨论,深入探究(一)请结合课后第一题,来给本组所分的相应段落作好批注。(一)展示批注,总结人物同学甲:1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
5、光芒四射,这就是梁任公先生。(潇洒自信,沉着稳重)2他走上讲台,打开他的讲稿,眼光向下面一扫,然后是他的极简短的开场白,一共只有两句,头一句是:“启超没有什么学问”眼睛向上一翻,轻轻点一下头:“可是也有一点喽!”这样谦逊同时又这样自负的话是很难得听到的。他的广东官话是很够标准的,距离国语甚远,但是他的声音沉着而有力,有时又是宏亮而激亢,所以我们还是能听懂他的每一字,我们甚至想如果他说标准国语其效果可能反要差一些。(幽默风趣,自信又自负,有良好的文学修养)3同学乙:1先生博闻强记,在笔写的讲稿之外,随时引证许多作品,大部分他都能背诵得出。有时候,他背诵到酣畅处,忽然记不起下文,他便用手指敲打他的
6、秃头,敲几下之后,记忆力便又畅通,成本大套地背诵下去了。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记忆力强,博闻强识,学识丰富)2 他真是手之舞足之蹈,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叹息。(自由洒脱,生动有趣)3听他讲到他最喜爱的桃花扇,讲到“高皇帝,在九天,不管”那一段,他悲从衷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他掏出手巾拭泪,听讲的人不知有几多也泪下沾巾了!(忠君,感情投入)教师明确:梁启超先生是一位有文才,有学问的学者。那麽让我们从大家的答案,从各种不同的描写中感受这一点吧!随即用多媒体展示最终结果。梁任公人物风采:开场白:独特(谦逊、自负)声音:沉着有力,洪亮又激亢(沉稳 睿智)内容:丰富有趣(博闻强识 学识丰富)表情:成为表演 酣畅淋漓(感情丰沛)肖像特点:身材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肥大长袍 步履稳健 气质:风神潇洒(潇洒自信)眼神:光芒四射 神态:生动有趣(自负、谦逊)语言:旁征博引(风趣、博闻强识)动作:手舞足蹈(自由洒脱)运用本课中所学习到的写人技巧,结合写作第三单元:“写人要凸显个性”,我们布置一道作文题(可任选一道作文题):(1)从肖像,语言或神态等方面对班上同学进行描写,力图写出人物的个性。(2)模仿本文写作“记老师的一次讲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