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9讲 作者的观点态度评价深入体悟,全面归纳 近三年的高频考查角度,多基于对诗句意思的正确理解,特别是诗人自谦、自嘲、戏谑或使用典故的诗句,常被用来作为命题点。主观题,要求结合具体的诗句分析诗人的观点态度。典例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石鼻城【注】苏轼 平时战国今无在,陌上征夫自不闲。北客初来试新险,蜀人从此送残山。独穿暗月朦胧里,愁渡奔河苍茫间。渐入西南风景变,道边修竹水潺潺。【注】石鼻城即宝鸡东北15公里的武城镇,相传是诸葛亮所筑,曾是蜀、魏的战场。(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曾经是古战场的石鼻城,如今一派太平的景象,路上行人各自奔忙。B颔联写南来北
2、往的人到此的感受,用“新险”“残山”突出石鼻城地势险峻。C 颈 联 写“暗 月 朦 胧”“奔 河 苍 茫”,形 象 地 表 现 了“独穿”“愁渡”的黯然迷蒙。D尾联写向西南行进,风景逐渐优美,路旁是修长的翠竹,耳畔是潺潺的流水。答案:B(2)宋诗富含理趣,常在具体的形象中蕴含抽象的哲理。谈谈你从这首诗中读出了哪些理趣。答案:首联借石鼻城古今变迁,表达对变与不变的思考;颔联借南北旅人来到石鼻城的感受差异,表明角度不同导致体验不同;末两联借石鼻城两侧景色和旅人感受的变化,形象地表达逆境会转为顺境的信念。技法点拨 抽象哲理“三步走”诗歌以抒情言志为主,最忌讳枯燥的、抽象的议论。古人就常将深厚的人生哲
3、理蕴含在诗歌当中,借写景叙事来表达自己对人生、对社会的理解和期许。如何通过诗歌来体会作品蕴含的人生哲理和见识呢?主要从三个方面来思考:1体会诗歌所描绘的场景、事件。诗歌哲理的抒发,必须要有附着,读懂这些场景、事件是考生体会哲理的基础。2抽象出诗句所涉及的话题或陈述对象。所谓抽象就是从具体的总体实情中挑选出某种特性,并且抛弃其他特性,将这个特性升华为唯一的视角。如【典例1】首联抽象的话题就是“什么是变的,什么是不变的”,谈到的是对人生的理解。3体会诗人在诗句中所蕴含的情感观点。诗人的观点态度蕴含在诗句之中,这就需要结合诗人生平、上下语境,乃至整首诗来理解。同样【典例1】首联,虽然以前战国的纷乱如
4、今变得天下太平,但是在路上赶路的游子自古以来都是行色匆匆的(自不闲)。这句话所表达的诗人的观点就是:一切都有定数。典例2 2022皖南八校三联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题老学庵壁【注】陆游 此生生计愈萧然,架竹苫茅只数椽。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太平民乐无愁叹,衰老形枯少睡眠。唤得南村跛童子,煎茶扫地亦随缘。【注】此诗为陆游晚年蛰居故乡山阴(今浙江绍兴)时所作,此时金兵已占领宋朝的北方领土,宋朝统治者偏安江南一隅。(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描述了老学庵的概况,老学庵由竹子搭建、茅草覆盖而成,十分简陋。B诗人把老学庵当作自己的精神家园,可以在书斋中读书
5、度过一整天。C颈联写诗人虽年老退居山阴,却依然心系天下,希望百姓生活太平、无忧。D尾联是对诗人日常生活境况的描述,照应首联中的“萧然”,充满生活气息。答案:C 解析:C项,“希望百姓生活太平、无忧”分析错误。“太平民乐无愁叹”是说国土沦丧,百姓却安于现状,只有高兴而没有愁叹,诗人为此而感到愤懑。(2)诗人为什么“少睡眠”?请结合诗的内容简要分析。解析:原因类考题,思考的层面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客观的外界原因,二是内在的主观原因。然后结合诗句,筛选出相关信息,并整合归类。诗人“少睡眠”,原因多方面。一是自身原因,生活窘迫,年事已高;二是外在原因,百姓苟且偷生,统治者不思进取。答案:诗人生活窘迫
6、,心生忧愁;诗人年事已高,晚上本来就睡不好觉;当朝统治者偏安江南一隅,无所作为,百姓只有高兴而无愁叹,诗人为此而忧虑。思路拓展 分析评价作者观点态度要注意以下几点:1要知人论世。分析作者观点态度时,要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主要思想倾向以及创作的主要风格。2体悟要深入。分析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一定要由表及里,透过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等外在的形式,结合标题、注释、意象等暗示信息,深入体悟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这是分析评价的前提条件。3分析要细致。第一,要紧扣原诗的内容。对诗人的观点态度的评价,必须引用原诗中的相关词句来具体分析,千万不要脱离原诗泛泛而谈。第二,要注意点面结合。既要有面上的整体把握,也要有点上的细致解剖,避免架空分析。第三,注意把观点态度的评价和表达技巧的分析结合起来,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一起回答,既要分析表达了什么,也要分析是怎样表达的。4归纳要全面。有的诗歌,作者要表达的情感不是单一的,考生在分析概括时要理清思路,把握要点,逐一分析,不能遗漏信息或以偏概全。5评价要恰当。一是避免先入为主,用固有的认识代替对具体诗歌的解读。二是要避免没有分寸,想当然地用自己的眼光去要求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