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时作业21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20洛阳模拟)十月革命后,苏俄实行余粮收集制;1921年,列宁实行固定的粮食税,纳税后的粮食归农民所有;1927年,斯大林推行农业集体化的政策,建立集体农庄。这表明(B)A注重维护农民阶级的经济利益B依据国家战略调整农业政策C突出市场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D发展农业协调国民经济比例解析:余粮收集制和斯大林推行农业集体化损害了农民的经济利益,故A项错误;为了取得国内战争的胜利,苏俄实行余粮收集制,为了解决经济政治危机,列宁实行固定的粮食税,为了快速推动国家工业化,斯大林推行
2、农业集体化政策,都是依据国家战略调整农业政策,故B项正确;余粮收集制和农业集体化政策排斥市场,故C项错误;农业集体化政策是为了工业化的需要,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故D项错误。21921年,列宁宣布说:我们搞错了,我们的一举一动似乎表明可以在一个几乎不存在资本主义的国家建成社会主义。在建成一个社会主义社会之前,我们必须重建资本主义。对此理解正确的是(C)A俄国从未经历资本主义阶段B列宁主张积极发展资本主义C“搞错了”的原因是脱离了国情D“重建”的手段是加强国家干预解析:1921年苏俄“搞错了”指的是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借此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脱离了国情,故C项正确;俄国在十月革命前经历了资
3、本主义阶段,故A项错误;列宁主张允许在一定范围内发展资本主义,不是积极发展资本主义,故B项错误;“重建”的手段是利用市场手段发展经济,故D项错误。3(2020上饶模拟)1925年,苏联谷物的总产量接近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水平,但畜牧业还低于革命前的水平。工业总产值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73%,铁路运输业的货物周转量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80%,国内商品流转总额大约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70%。这说明当时苏联(B)A迫切要求改变经济体制B国民经济恢复工作还没有最终完成C新经济政策逐渐被废止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作用非常有限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新经济体制在当时是符合苏联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故A项错误;根据材
4、料可知,在1925年前后,苏联的国民经济恢复工作还没有最终完成,故B项正确;根据所学,新经济政策在1928年前后才被逐渐废止,故C项错误;根据史实和所学可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对于新生苏维埃政权的巩固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故D项错误。4(2020衡水联考)1923年秋,苏联发生了“销售危机”:工业品积压、农产品收购困难。经济学家普列奥布拉任斯基认为危机的产生是由于“经济中的无计划性”,指出出路是加强经济中的计划原则来同小资产阶级自发势力作斗争。这一主张(C)A适应国内外时局的需要 B倡导建立计划经济体制C怀疑与否定新经济政策 D有利于促进工业化进程解析:据材料“1923年秋”可知此时苏联正在
5、实行新经济政策,依据所学,新经济政策促使苏联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故A项错误;依据所学,1924年以后,斯大林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渐确立,故B项错误;据材料并结合时间“1923年”可知,普列奥布拉任斯基对新经济政策产生怀疑,故C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对苏联新经济政策的怀疑,而不是强调工业化的进程,故D项错误。5(2020南宁摸底)据统计,截至1929年10月1日,苏联共收到267份承租申请,19211927年苏联与外国公司签订了172份租让合同。据此可知,当时的苏联正在(A)A探索经济建设新模式B接受来自世界的援助C利用大萧条发展经济 D反击西方国家的封锁解析:据材料“苏联与外国公司签订了1
6、72份租让合同”说明苏联承认私有和利用外国资本,结合所学19211929年苏联推行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经济向社会主义过渡,故A项正确。6(2020湖北名校联考)1929年,斯大林指出:“国家、国营工业不经过中介人直接成为农民的商品供应者,而农民也不经过中介人直接成为工业、国家的粮食供应者,这有什么不好吗?”这反映出斯大林意图(B)A优先发展重工业 B取消市场经济C推行农业集体化 D减轻企业负担解析:材料突出“不经过中介人”,即取消市场经济,实行国家计划,不涉及产业结构调整,故A项错误,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农业集体化的信息,也没有体现减轻企业负担,故C、D两项错误。7赫鲁晓夫上台后,对一些重点
7、科研项目采取打破地区、部门界限,组织各方面力量联合攻关的办法,使得科技发展速度快于西方同类项目。然而,19541962年,苏联的工业劳动生产率却仅仅是美国的1/2,农业劳动生产率仅仅是美国的1/5。出现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苏联(A)A经济体制僵化不利于科研成果转化B计划经济体制的经济活力仍然存在C攻势外交政策极大消耗了经济实力D不重视农业投入导致经济比例失调解析:根据所学我们不难得知,苏联斯大林模式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单纯依靠行政手段管理经济而忽视商品货币关系,这就在很大程度上不利于科技成果转化为直接的社会生产力,故A项正确。8(2020洛阳模拟)赫鲁晓夫时期,苏联派出2万名有大学文化水平
8、的干部去当农庄主席,并向农村输送了12万名农庄农机师、农艺师和拖拉机手。国家还大力发展农机工业,使农村拥有的机械数量成倍增加。这些做法(D)A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B扭转了国民经济比例失调C提高了农业人口的素质D促进了农业的恢复发展解析:材料表明苏联政府向农村输送技术人员、农机设备,只有增加农民收入才能提高生产积极性,故A项错误;苏联仍然重点发展重工业,农业的扶持政策并不能扭转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故B项错误;由材料无法推断输送技术人员、农机设备对农业人口素质的影响,故C项错误;苏联政府向农村输送技术人员、农机设备,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业的恢复发展,故D项正确。9勃列日涅夫上台后推广了赫
9、鲁晓夫时期已进行过的农业领域小组包工奖励制,包工小组拥有机械设备和几名至几十名固定人员,实行内部经济核算,超产、提高产品质量和节约费用有奖,反之则罚。这一制度(A)A有利于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B动摇了集体农庄公有制基础C冲击了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D使得集体农庄变成国营农场解析:题干中的制度奖勤罚懒,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故A项正确;勃列日涅夫时期全国包括农村都是单一的公有制,故B项错误;冲击了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是在戈尔巴乔夫时期,故C项错误;题干提及的是农业领域的经济刺激手段,故D项错误。10勃列日涅夫执政后,废除了赫鲁晓夫时期的干部定期更新制度,各级领导班子的更新幅度很小。苏共二十三大连选连任
10、的中央委员达79.4%,到二十五大,连选连任者比例更上升到83.4%,而二十六大选出的中央政治局和书记处竟然是二十五大的原班人马。勃列日涅夫此举直接导致(D)A国家机构的日益膨胀 B经济增长开始逐年下降C决策权力向个人集中 D干部队伍从稳定到僵化解析:材料反映干部队伍更新幅度小,而不是国家机构的日益膨胀,故A项错误;材料涉及苏联干部队伍的信息,与经济建设的内容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决策权力向个人集中,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勃列日涅夫执政期间,干部更新幅度小,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干部队伍的稳定性,而“原班人马”又不利于政治民主化的发展,会演变为“僵化”,故D项正确。111991年,原苏联
11、一些经济学家制定了经济改革计划,计划指出:“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体制中实现的自由是基本的价值”,国家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对价格实行监督,反对通过行政方法提高价格。该计划反映出(C)A经济学家成为改革的主导力量B物价问题成为改革的重中之重C经济改革领域出现过激的倾向D新经济政策重新成为改革路径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这一时期的苏联即将解体,改革已经无从谈起,故A项错误;物价问题并不是改革的重中之重,故B项错误;这一时期苏联并没有新经济政策的实行,故D项错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计划与市场应有机结合,完全反对通过行政方法提高价格是一种过激行为,故C项正确。12戈尔巴乔夫改革过程中形成了“共青团经
12、济”,即:国家职能部门变成股份公司后,股份大都被领导人瓜分。结果,“国家官员、党的职能人员、共青团积极分子成为最初类型的俄罗斯企业家、20世纪90年代初的第一批百万富翁”。据此可知,当时苏联(B)A仍然推行计划经济体制 B经济转型滋生腐败现象C经济改革直接导致解体 D政府职能发生根本改变解析:材料中“股份公司”说明苏联让市场发挥作用,故A项错误;由材料中“国家职能部门变成股份公司后,股份大都被领导人瓜分”“国家官员20世纪90年代初的第一批百万富翁”,可推知苏联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出现腐败现象,故B项正确;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导致苏联解体,故C项错误;材料中不是强调政府职能转变问题,
13、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8分,第14题12分,共40分)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资本主义工业化通常是从轻工业开始的,且往往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才能实现。1925年,联共(布)“十四大”把优先发展重工业作为苏联工业化的基本方针。为了高速度实现工业化,斯大林提出靠本国节约来发展工业的道路,即社会主义积累的道路,长期的、过大地保留了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19261927年度,苏联工业生产总值已超过战前水平,斯大林一再要求提高工业增长速度,1932年苏联提前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为了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苏共制定了发展经济的五年计划,到二战爆发前
14、,苏联成功地实施了三个五年计划。摘编自陈国新斯大林社会主义建设的思路和苏联模式材料二中国前30年的工业化推行的是粗放型、封闭式的、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发展战略工业化推进主要靠计划机制、政府主导,较少利用市场机制。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行改革开放,工业化道路和发展战略开始转换。工业化的发展战略由以重工业为中心的超前发展转变为有重点的协调发展战略,尤其是注重发展农业、基础产业和第三产业。1978年以来,农村工业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而前30年我国农村工业化几乎停滞不前,从而严重阻碍了整个国家的工业化进程。摘编自谭险峰、龚亚香改革开放前后我国工业化道路的比较分析(1)根据材料一,概括苏联工业化的特点。
15、(10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改革开放前后我国工业化道路发生的变化。(12分)(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认识。(6分)答案:(1)优先发展重工业;资金积累依靠国内;牺牲农业;强调经济发展的高速度;实行计划经济。(2)从封闭走向开放;从优先发展重工业到追求协调发展;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农村工业化由停滞到迅猛发展;从学习借鉴苏联模式到体现中国特色。(3)经济体制改革要不断优化;要立足于本国国情制定经济政策。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关于俄罗斯的工业化,有观点认为“自上而下”是其实现农业大国向工业国转型的重要手段。在19世纪的俄罗
16、斯工业化与西欧有很明显的不同,其发展的动机是政治和军事,驱动力的来源不是源于企业而是政府。进入20世纪,列宁和他的支持者,不得不为保卫政权抵御敌人进行了快速的国有化进程。1921年,列宁表明了他的实用主义的倾向,他决定实行与激进的经济手段相反的政策。随后,斯大林及联共(布)实现了史无前例的苏联资源与劳动力的最大限度的集中。当世界其他地区在经济崩溃边缘蹒跚行进的时候,外部世界的人们怀着恐惧和羡慕的复杂心情,注视着苏联的变化。摘编自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以“国家与工业化”为主题解读上述材料。(12分)答案:解读:亚历山大二世改革农奴制,为工业化发展提供劳动力、资金和市场的支持;十月革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把俄国改造成社会主义工业强国创造了重要的政治前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以激进手段实行工业国有化;新经济政策规定大企业国有,其他企业多种方式经营,工业生产好转;斯大林时期确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优先发展重工业,苏联短期内实现了工业化,增强了国防力量和经济实力。俄罗斯的工业化起步较晚,政府发挥重要推动作用;短期成效显著也存在着国民经济比例不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