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学教案:第二单元 三、民为贵 (2)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a**** 文档编号:229211 上传时间:2025-11-1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学教案:第二单元 三、民为贵 (2)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学教案:第二单元 三、民为贵 (2)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学教案:第二单元 三、民为贵 (2)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学教案:第二单元 三、民为贵 (2)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学教案:第二单元 三、民为贵 (2)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特色示范课堂高中语文 人教2003课标版 高二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民为贵 教学设计 特色示范课堂民为贵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重点学习1-3则,掌握重点实词、虚词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2.领会孟子的论辩风格,品味孟子善用比喻的论证风格。 过程与方法:自主 合作 探究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感受孟子“民为贵”的民本思想,探究孟子的“民本思想”在现实中的意义 。 【教学重点】掌握文中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教学难点】论证技巧以及拓展延伸【教学设备】多媒体一体机【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歌曲不知该怎么称呼你一经推出,迅速走红,点击量突破亿次。请同学们和我一起欣赏感受

2、一下歌曲的魅力!(播放歌曲)这首歌反映的是习总书记“以百姓之心为心”,老百姓也把总书记当作自家人。以“民”字打底,聚焦领袖和人民鱼水深情,反映老百姓最真实的感受。词美、曲美、情感美!朴实的语言在温情的画面中流淌,一直暖到心坎里。我想这便是这首歌走红的密码!关注百姓,关注民生不仅仅是我们今天的主旋律,早在战国时代,“亚圣”孟子就曾提出“民为贵”的主张,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民为贵一文。首先让我们一起来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你认为学习本课,我们应该掌握哪些知识?(找同学回答,引发思考)展示三维目标二:检查预习:1、“千言万语总关音”检查字音(找一名同学朗读注音,全班齐读)2、朗读前三则:文言是一种

3、艺术,诵读是掌握文言的最好方法。下面找三名同学分别朗读。(我们读课文首先要注意正音,读准字音。第二要把文章节奏把握好。)三、处理文言基础知识:采用分组讨论、合作探究的方式来进行1、三分钟时间,小组讨论,分别从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四个角度探究文言基础知识。每组事先选好角度,派代表上黑板展示。满分10分,错一处扣2分。 学生代表展示,教师适当点评。小组PK。(在此环节我采用了现代科技手段“希沃LINK”既节省了时间,又方便了课堂展示。)2、抢答题:设置3道选择题,2道翻译题。(选择题3分,翻译题5分)进一步检查落实学习效果。(1)、下列句子中红色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D)(3分)

4、A、得天下有道 道:方法B、所恶勿施,尔也 尔:这样 C、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 圹:原野D、虽欲无王,不可得也 虽:虽然(2)、下列句子中对“之”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C)(3分)A、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 代词,指代百姓) B、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助词,用在主谓之间)C、则诸侯皆为之驱矣(代词,指代百姓)D、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 (都是“的”的意思)(3)、下列对文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 )(3分)A、孟子认为,失民心者失天下,得民心者得天下,仁者无敌。B、孟子认为,得民心是有方法的,只要己所不欲,勿施于民就可以了,C、孟子用“獭”“鹯”的比喻指出,天下

5、暴虐无道的诸侯不可能得民心,想在天下称王,也是不可能的D、孟子认为当今想称王的人,平时不施行仁政,没做过多少赢得民心的事,而想成就王业,那也是不可能的。(4)翻译句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5分)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5分) 小组抢答,教师点评,最后给出两组活动后的最终分数,给表现优秀的小组以肯定及鼓励。3、第三则学的不错,第一则比较简单,第二则是段齐宣王和孟子的经典对话,针对齐宣王抛出的尖锐问题,孟子的回答机智而深刻,展示了他论辩才华。找两名同学以“表演”的形式给大家展示一下。(找两名同学表演,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使课堂形式多样。)老师点评:在儒家的思想

6、中,君臣父子秩序是不可以被侵犯的。孔子讲:“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孟子也宣扬:“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样孟子面对齐宣王,似乎就陷入了自相矛盾的境地。孟子回答机智而深刻。先将“其君”二字驳倒,“弑”字自然而破。4、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来梳理一下前三则的主要内容和思路梳理归纳:(板书内容)本课选文均是围绕“ 民为贵 ” 的思想展开论述的。第一则提出“ 民贵君轻 ”的观点。第二则提出“ 君暴民反 ”的观点。第三则提出“ 君仁民归 ”的观点。四、探究文本语言特色:语言特色 长于譬喻请以“第三则”为例,请找出比喻论证的句子,分析比喻在论证中的作用。(小组讨论,找学生回答)(

7、一)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形象的说明老百姓归向“仁”的形势自然而然,不可阻挡。(二)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话中有话,把如今天下的诸侯都比作桀纣,是像獭、鹯一样的暴君,直指时弊,一针见血。(三)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苟为不畜,终身不得。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用病久了才去寻找治病的干艾叶比喻今天之国君平时不践履仁、不实行仁,却想着称王天下,那么终身都会有丧失天下的隐忧,最后被杀或逃亡。形象的指出了不实行仁的悲惨结局,振聋发聩。五、拓展延伸:(一)你还能从中国历史中找出“失民心者,失

8、天下”的例子吗?预设答案:周幽王、吴王夫差、秦始皇、隋炀帝、南陈后主陈叔宝(南朝亡国的最后一个昏庸皇帝作玉树后庭花) 项羽等等烽火戏诸侯-周幽王点燃烽火,戏弄诸侯,只为搏美人褒姒一笑,而置国家和民心于不顾.外敌来犯,再燃烽火,却无一兵 秦始皇暴政1严刑峻法,一人死罪诛及三族,一家犯法邻里连坐.2修筑万里长城,强制征用40万人,民夫大量死亡3大兴土木,修建阿房宫和骊山陵墓, 所耗民夫竟七十万人以上。当时服兵役之人数 远超二百万,占壮年男子三分之一以上。4徵敛无度,赋税奇重 以致民不聊生,百姓(衣牛马之衣,食犬口之食)。教师可引导学生齐背:阿房宫赋最后一段。“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

9、,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加深学生印象以及对文本的理解)(二)三则选文都体现了孟子民本的思想,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理解“民为贵”背后的意义?播放视频孟子的时代,展示孟子所处的时代。教师引导:通过刚才的短片,我们看到孟子的时代是什么样的?(引发学生思考)是一个诸侯割据争霸,战争频繁的时代。面对这样的人间惨剧,孟子并没有像那些纵横家那样,过分的追求自己的个人利益,而是以一个平民的身份来到国君的宫殿里,当面批评了国君所奉行的企图通过战争吞并其他国家的霸道理

10、论,并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王道思想。他的举动让人十分担心,而孟子却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引导学生齐背,激励学生的正义情怀)让我们看到了孟子的凛然正气!那我想在孟子“民为贵”的背后,我们看到的是:“是一种政治思想,是一种仁爱精神,是一种坦荡胸怀,是一种大爱的担当。”(幻灯片展示)在以后的两千多年里,孟子的思想在继续影响着中国人。直至今天,人们还把他曾经说过的话当作座右铭来激励自己的进取意识。新时代,我们更要继承孟子的这种民本思想,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共产党是人民的勤务员。我们的领导人是这样承诺的,也是这样不断践行的,播放视频(习主席的百姓情怀)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共产党人是如何做的,提高学生对党对国家的认识。师生齐读总书记的一段话:“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地。忘记了人民,脱离了人民,我们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会一事无成。”六、布置作业:小作文:谈谈学完这节课的感受(400字)结束语:我们在歌声中开始的这节课,也在歌声中结束。播放歌曲一切为了人民。板书设计:民为贵孟子一、君轻民贵二、君暴民反三、君仁民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语文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