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学教案:第三单元 大天而思之熟与物畜而制之 (3) WORD版含解析 (2).doc

上传人:a**** 文档编号:229195 上传时间:2025-11-1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学教案:第三单元 大天而思之熟与物畜而制之 (3) WORD版含解析 (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学教案:第三单元 大天而思之熟与物畜而制之 (3) WORD版含解析 (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学教案:第三单元 大天而思之熟与物畜而制之 (3) WORD版含解析 (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学教案:第三单元 大天而思之熟与物畜而制之 (3) WORD版含解析 (2).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学教案:第三单元 大天而思之熟与物畜而制之 (3) WORD版含解析 (2).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学教案:第三单元 大天而思之熟与物畜而制之 (3) WORD版含解析 (2).doc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 1. 了解作者,探究荀子天人相分的天人关系。 2. 掌握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能将重点句子进行翻译。 3. 读懂文本,了解荀子文章的基本特点、排比句的运用。 4. 体会荀子对天人关系的思考。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是讲授选文第1段、第4段、第5段及最后一段,把握荀子对天人关系的思考。2引导学生思考其中的启示意义。三、教学方法:朗读法、点拨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四、教学过程【引入话题】 2008年5月12日下午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8.0级地震。此次地震比1976年7月28日的唐山大地震震级还高,释放的能量相当于1000枚广岛原子弹的能量

2、。震中附近城镇变为废墟,连北京、上海都有震感,而距此次地震震中700多公里的“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的三峡大坝却安然无恙。这是人类能够认识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有一次胜利,也是荀子“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的最好体现。 本文文题选取荀子天论中的一句名言,意思是说:认为上天伟大并思慕它,哪里比得上把它当成物来畜养并且控制它呢。表现了人类积极探索自然规律,并力图掌握规律,一更好地让自然为我所用的理想追求。 在古代,人们又对自然采取一种什么态度呢? 【自主学习】 1、回忆荀子荀子:名况,时人尊而号为“卿”,汉宣帝时称。荀子是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重要的代表人物,现存32篇。他

3、的思想学说中“人道观”提出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制天民命而用之”的控制自然、征服自然的思想。 2.重点字义 天作高山,大王荒之 ( 开垦,引申为发展 ) 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 (停止,引申为废止 ) 君子有常体矣 (体统,规矩,引申为准则或法则 ) 礼义之不愆兮,何恤人之言兮 ( 愆,犯过错. 恤,忧虑,担心 ) 若夫志意修 (美好 ) 是节然也 (节制,指时势,命运的制约 ) 上暗而政险 (昏暗 ) 故日月不高,则光晖不赫 ( 光明,显耀 ) 大天而思之 ( 思慕 ) 孰与理物而勿失之也 ( 治理,整理 ) 3.诵读串译。 4.用自己的话概括荀子在本文中的观点。 人定胜天 【提出问题】 1.

4、写出不懂的句子,解惑。 2.整理本文的通假字、古今异义字、词类活用及写出一个定语后置句。 【研读文本】 重点识记 翻译下列句子 1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天也. 禹凭借这些条件使天下安定,桀凭借这些条件使天下混乱,天安定或混乱不是有天决定的. 2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之恶辽远也辍广,君子不为小人之匈匈也辍行 天不因为有人厌恶寒冷废止冬季,地不因为有人厌恶辽远废止宽广,德行好的君子不因为人格卑下的人的喧扰废弃好的德行. 3政令不明,举错不时,本事不理,勉力不时 政府发布的法令不明确,举动违背时节,具有根本意义的农业生产管理不好,不顾农时而让百姓服劳役. 4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

5、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认为天伟大而思慕它,哪里比得上把它当成物来畜养而控制它呢!顺从天而歌颂它,哪里比得上掌握它的规律而利用它呢! 能力提升 1.第1段:荀子用三个问句,表达了国家的治乱与天道无关的观点。 第2段:写出了天道的运行有其固定不变的规律。 第3段:君子应慎重地对待取决于自己的事,而不思慕取决于上天的事。 第4段:自然界的惊异现象经常发生,不值得大惊小怪,更不值得害怕。 第5段:由“人事”导致的反常现象才可怕。 第6段:求神占卜不能得到祈求的结果。 第7段:国家的命运取决于怎样对待礼制。 第8段:人类在自然面前,应顺应万物的本性与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人定胜天。 2.理解荀子在

6、文中提到的思想观点。 文中荀子首先指出,人类社会的治乱与自然界的变化没有直接的必然的联系,大自然有自己的运行规律,人应该“敬其在己者,而不幕其在天者”,荀子还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物畜而制之”“骋能而化之”人应该在了解、掌握天的变化规律基础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运用自己的才能智慧驾驭自然、征服自然,使自然万物都能更好地生长并能为人类服务。 【合作探究】 1.怎样认识荀子所说的“天”,是否等同于我们现在所说的“大自然”? 荀子所说的天为自然之天,为自然的运行。在荀子那里,“天”已不是有人格有意志的神,而是无预于人事的自然。“天”既不能主宰人的命运,人也不能依赖“天”或抱怨“天”。人只有靠自己

7、的努力顺应和利用“天”和规律而生存发展。 2.根据课文内容,说说人应当在哪些方面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大而言之,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应当充分认识其固有规律,按规律办事;治理国家应以礼仪规范人的行为,避免人的失误导致混乱。小而言之,治理家庭应该重伦理道德的修养;个人的工作学习,应相信自我,努力奋斗,克服盲目崇拜和自卑的心理,以自己的行动打造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3.文章的中心是人定胜天,作者是如何论证的? 文章开始以设问的形式指出,人类社会的治乱与自然界的变化没有直接联系,大自然有其运行的规律,它不能主宰人世的吉凶祸福。从而得出“敬其在己者,而不幕其在天者”的正确结论。然后又从天不可畏,人言可畏的角度,强调对人事应该重视和研究。在此基础上最后作者得出“放弃人的努力而思慕天,就违背了万物的实情”的结论,告诫人们应“制天命而用之”。 拓展延伸荀子和孟子的都对自然持一种敬畏的态度,但是教材“引入话题”中指出,荀子最早清楚的提出“人定胜天”。而老师在阅读荀子这本书和相关材料时,没有找到“人定胜天”是荀子提出的依据,请同学们在课下的时候进一步探讨。【课堂小结】 概括文章内容(提示:相关连接) 本文客观地分析了大自然的运行规律,正确地指出了天与人之间的关系,认为人类应在掌握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驾驭自然,征服自然,让自然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语文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