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 20 讲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1课程标准(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2)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2高考考点(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2)“斯大林模式”。3高考真题【例 1】(2015 广东)发生在 1920 年苏俄的现象有()A私营企业纷纷涌现B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扩大C政府禁止买卖粮食D农民积极参加农业集体化运动C【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紧扣时间“1920 年”进行分析。1920 年,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农业上实行余粮收集制,农民除保留口粮、种子粮和饲料粮外
2、,其余粮食以极低的价格交售给国家,故 C 项正确。A、B 两项发生在 1921 年实行新经济政策后,故排除。农业集体化运动发生在 1929 年之后,与题干时间不符。【例 2】(2015 新课标)1930 年苏联粮食产量为835.4 亿千克,1931 年降至 694.8 亿千克;1930 年苏联粮食出口 483 亿千克,1931 年增至 518 亿千克。这表明苏联()A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奉献B农业投入不足造成粮食供不应求C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D农业集体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A【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结合苏联工业化的相关史实分析。斯大林执政时期,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
3、国家为了积累资金,从农民身上拿走太多,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A 项符合题意;苏联农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B 项错误;20 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通过实施两个五年计划,迅速成为工业强国,故 C 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的是苏联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的贡献,D 项不能全面体现材料主旨,故排除。【例 3】(2015 山 东)下 列示意图 中能正确 反映19291938 年美国和苏联在世界工业总产值中所占份额(%)变化趋势的是()ABCDA【解析】19291933 年经济危机给美国带来了最严重的打击,使美国工业生产持续下降。20 世纪30 年代中期,苏联确立了斯大林体制。在这种体制下,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
4、了突出成就,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到 1937 年,苏联的工业总产值跃居世界第二位,故选 A 项。【例 4】(2014 江苏)下表据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相关内容编制。阅读该表,造成苏俄(联)农民年平均税款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年份(年)19201921 19211922 19221923 19231924 平均税款(卢布)10.306.113.983.06A余粮收集制的推行B固定粮食税的实施C实物配给制的废除D农业集体化的实现B【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全面把握苏俄(联)新经济政策的内容。由表格信息可知,在19211924 年间,苏俄(联)农民的年平均税款呈逐年下降趋势,结合新经济政策在农业方面的内
5、容可知是粮食税的实行,B 项正确;1921年余粮收集制已被废除,故排除 A 项;实物配给制的废除与农民年平均税款的下降无必然联系,C 项不符合题意;苏联农业集体化的实现是在 20 世纪 30 年代,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 D 项。【例 5】(2014 新课标)1928 年,苏联按照国家计划在乌拉尔地区建设两个钾矿矿井,一个由苏联自主建设,另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这反映出苏联在工业化初期()A缺少基本的技术基础B突破了计划经济指令的制约C依赖外资建设重工业D采用新经济政策的某些做法D【解析】材料反映了苏联按照国家计划在乌拉尔地区建设钾矿的行为,不涉及技术基础,也没有违背计划经济指令,排除 A、B 两
6、项;一个由苏联自行建设,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不能体现完全依赖外资,排除 C 项;德国公司负责与新经济政策在工业上的措施类似,故 D 项正确。【重难突破】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比较(1)内在联系:战时共产主义和新经济政策都是无产阶级政权实施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措施,具有明显的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性质,同时也存在着明显的对立。(2)在目的方面:前者是集中力量应付战争,后来借此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后者则是恢复和发展生产,在此基础上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3)在内容方面:前者取消商品和货币关系,按共产主义原则分配产品;后者则是利用商品和货币关系,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基础。(4)在成效
7、方面:前者有利于集中力量战胜敌人,但战争结束后引起社会混乱;后者则促进经济恢复和发展,进一步巩固苏维埃政权。(5)经验教训方面:事实证明,前者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后者则是符合苏俄国情的社会主义正确探索。2苏俄的新经济政策和美国的罗斯福新政有何异同?从中可得出怎样的基本道理?(1)不同点:背景不同:前者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严重脱离了生产力发展的实际,导致了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后者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和政府推行的自由放任原则所造成的恶果,导致了严重的经济危机。措施不同:前者是恢复发展农业,部分地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实行自由贸易;后者是缩减农业,部分地控制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整顿金融。手段不同
8、:前者是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后者是强化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特点不同:前者是在国营经济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下,强调市场经济,多种经济成分并举,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后者在保证私有制经济的前提下,强调计划经济,发展资本主义。(2)相同点:都取得了显著成效。(3)道理:无论是社会主义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制定调整经济改革,都必须立足本国国情,从实际出发,符合本国生产力发展水平。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是某种社会形态的专有物。它服务于经济的发展,并应为促进经济的发展而互相配合。3“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问题症结及其经验教训(1)主要表现:政治上:党政职权不分,以党代政;权力过分集中于个人;自上而下的干部委任制
9、和终身制;民主法制遭到破坏,缺乏有效的人民监督。经济上: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优先发展重工业;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2)问题症结:权力高度集中,下面缺乏自主权,不能调动生产者和生产单位的积极性;模式僵化,不能迅速适应和反映社会与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变化,虽能在初期发挥积极作用,但在长期中却成为阻碍因素;经济上不能尊重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政治上不能坚持现代民主与法制理念,从而不能顺应时代潮流,不能与时俱进。(3)经验教训:实践证明,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体制没有现成的固定的模式,只有根据本国的国情和发展阶段,只有顺应时代
10、潮流,只有尊重经济规律和政治文明,不断探索,反复实践,才能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他山之石】岳麓版不同说法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随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布尔什维克党幻想以此直接过渡到纯粹的社会主义经济形式。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后来战争基本结束,情况不仅没有缓解,反而进一步加强。2“斯大林模式”:斯大林体制确立后,逐渐僵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诞生的社会主义国家大都照搬这种体制,因此被称为“斯大林模式”。二战后南斯拉夫反对苏联控制,与苏联发生分歧。苏联加在南斯拉夫头上的罪名之一,就是南斯拉夫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不按照斯大林模式办事,“低估了苏共的经验”。一、选择题1
11、有历史学家在研究苏联(俄)历史时,把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俄)迈向社会主义道路时的努力看作三个实验。即“追随理想的实验,面对现实的实验、回归理想的实验”。其中“追随理想的实验”指的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社会主义工业化D农业集体化A【解析】苏联(俄)20 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经济政策看作三个实验,分别指的是苏联探索社会主义的三大实验:第一次,追随理想的实验,是指按马克思设想进行的实验,即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第二次,是面对现实的实验,指列宁从国情出发进行的实验,即新经济政策;第三次,回归理想的实验,指斯大林模式的建立。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后,农民隐瞒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的情况较为普
12、遍,这说明()A苏维埃政权得不到农民的拥护B工农联盟已经出现严重危机C这种政策严重损害了农民利益D小生产者的自私性暴露无遗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苏俄经济建设相关知识的把握。根据题干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 1918 年苏维埃政府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规定农民必须交出全部余粮,甚至要将一部分口粮交给国家,这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招致农民的不满,C 项符合题意。3“拿资本主义的某种发展去代替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压迫,不但是一个进步,而且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过程。它不但有利于资产阶级,同时也有利于无产阶级,或者说更有利于无产阶级。”最能说明上述观点的是()A新经济政策B罗斯福
13、新政C斯大林体制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A【解析】根据关键信息“拿资本主义的某种发展去代替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压迫”,可以判断 A项正确。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货币关系发展经济,允许私人资本主义存在,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促进了苏俄经济的恢复发展,巩固了工农联盟,所以“有利于无产阶级”。4俄罗斯 2008 年版历史教材中指出:“新经济政策不是被取缔的,而是由于它不能够承担如此沉重的任务被压垮了。”“压垮”新经济政策的是()A以国家调节市场的尝试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的经济和政治危机C苏联国家工业化的需求D国内外敌对势力的武装干涉C【解析】随着苏联国家工业化的开展,新经济政策在粮食供应方面再也
14、无法满足国家工业化的需要,所以,换个角度看新经济政策不是被取缔的,而是被苏联国家工业化这个沉重的任务压垮的,故选 C。A、B、D 不符合材料。5下列关于俄罗斯在 19131925 年经济发展情况表的分析不恰当的是()19131925 年俄国/苏俄/苏联工农业生产情况项目1913 年1920 年1925 年 农业总产值(%)10067112种植业(%)10064107畜牧业(%)10072121工业总产值(%)10013.8108.1A.苏俄实施余粮征集制是造成农业生产在 1920 年显著下降的原因之一B经济发展的曲折背后是这一时期俄罗斯社会生产关系的急剧变动C国家工业化方针的实施促成苏联工业在
15、 1925 年迅速发展D1920 年工业生产的低谷与长期战争与社会动荡有关C【解析】结合一战、苏俄国内战争、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相关知识,可知A、B、D 三项正确,而苏联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是在 1925 年 12 月的联共布十四大,故 C 项表述与时间不符。6下表是苏联 19291932 年经济发展统计表(部分),对表格信息解读正确的是()项目年份机器设备的进口在进口总额中占比(%)招聘外国专家(人数)钢产量(万吨)1929 年30.1456430 1932 年55.71 919590A.苏联利用市场经济体制保障工业化的推进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加速了苏联的工业化建设C引进先进技术
16、是推动苏联工业化的有效途径D苏联 20 世纪 30 年代初的工业化依赖西方大国的支持C【解析】1924 年初列宁逝世后,新经济政策被逐渐取消,依据材料所给时间 19291932 年可知,当时开始实行斯大林模式,采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排斥市场经济,故 A 项错误;新经济政策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苏联的工业化建设采用斯大林模式,故 B项错误;虽然苏联工业化是在帝国主义包围封锁下进行的,但不能排除在一定程度上引进先进技术,如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期间,故 C 项正确;苏联 20世纪 30 年代初的工业化建立了相对独立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外的经济体系,依赖西方不符合史实,故D 项错误。71931 年
17、,美国出口的机器设备中,有 50%卖给苏联。19291930 年,英国机器出口总量的 70%销往苏联,而 1932 年竟高达 90%可以毫不夸张地说,20 世纪 30 年代,苏联几乎所有的骨干大型企业都是利用西方的先进技术武装起来的。例如:苏联的三大钢铁厂都是美国援建的,最大的第聂伯河水电站是引进美国技术设备、雇用美国技术专家于 1933 年建成的上述材料表明()A苏联由封闭走向开放B苏联利用西方经济危机进行经济建设C美苏之间意识形态领域的矛盾消失D西方各国向苏联转移过剩产能B【解析】抓住题干中时间信息,可知这一时期西方出现了经济危机,再从“英国机器出口总量的 70%销往苏联”“苏联几乎所有的
18、骨干大型企业都是利用西方的先进技术武装起来的”的信息可得出苏联利用西方发生经济危机的大环境,广泛引进西方技术来进行经济建设,故 B 项正确。8有学者认为,苏联发明了“在落后的以农业为主的国家,靠人力劳动投资,迅速跨过工业化阶段的无情的国家公式”。这一观点()A充分肯定了农业集体化运动B指出了新经济政策的积极作用C较客观地评价了斯大林模式D揭示了赫鲁晓夫改革的本质C【解析】材料信息体现的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客观评价。斯大林模式是在俄国这样的一个落后的以小农经济为特征的国家,以牺牲农业为代价,迅速实现国家工业化的经济模式。故选 C。9苏联在实现国家工业化的过程中,迫使民族地区搞单一经济,经济发展严重失
19、衡。如阿塞拜疆发达的石油业、旅游业和棉花生产业的主要收入都归国家所有,且失业率很高。材料实质上反映了苏联工业化建设()A部门失衡,未形成完整体系B区域分工与经济专业化C强调国家利益忽视地方利益D高度集权漠视民生改善C【解析】由“迫使民族地区搞单一经济”“主要收入都归国家所有,且失业率很高”可知 C 项符合题意。10苏(俄)联某领导人指出:“一条是资本主义道路,就是用在农业中培植资本主义的方法使农业成为大农业另一条是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农业中培植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任何第三条道路都是没有而且不可能有的。”这一论断()A是对苏联国情的准确概括B符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要求C延续了新经济政策的精神D不利
20、于苏联农业经济长期发展D【解析】材料是在论述苏联的斯大林模式,所以这一论断既不符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要求,也不是对新经济政策精神的延续,更不是对苏联国情的准确概括,排除 A、B、C;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损害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利于苏联农业经济长期发展,故选 D。二、非选择题1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20 世纪 20 年代初至 30 年代中期,资本主义各国进步人士,或者以朝觐式的拜谒,或者以记者式的评述,或者以文人式的寻味,奏响了一曲访苏交响曲。他们称赞新生的苏联是“一块让人类再次得救的新大陆”,“代表着人类精神的新方向”。但也有一些西方进步人士对苏联国内政策进行了坦率的批评。1935 年访问苏
21、联的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写道:苏联显示了“无比高涨的管理生命力和青春活力,正在为全人类更美好更灿烂的未来而工作”。另一方面苏联“正在不人道地形成贱民阶级青年人不可能自由地将自己的智力成就和思想与他们的西方朋友相比较,真担心有朝一日突然发生社会动荡”。摘编自苏联这面镜子 材料二:苏联史研究专家闻一在他的著作凯歌悲壮里,把苏俄(联)的历史分为五个时期:凯歌年代、退却年代、剥夺年代、战争年代和战后年代。他认为 19211927 年是苏俄(联)历史上的“退却年代”,20 世纪 30 年代是苏联历史上的“剥夺年代”。1934 年,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到苏联访问之后写下了莫斯科日记,书中写道:“目前这些政策包含着
22、某种消极的东西,这是不可避免的。我丝毫不怀疑,世界更美好的未来是与苏联的胜利连在一起的。”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三:“我们必须考虑积累的界限问题,投资的最大界限问题,在这里我们弦绷得太紧了,把它绷得太紧,使商品荒更加尖锐化,已经不行了。”从供求关系平衡角度作详尽的分析,这自然不是“表面的缺点,不是形式上的疏忽,而是一个深刻内在的错误”。苏共领导人之一布哈林一个经济学家的札记(1928 年)请回答:(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 20 世纪 20 年代初至 30 年代中期西方进步人士称赞苏联的主要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退却年代”的苏俄(联)在工农业领域是如何“退却”的?罗曼
23、罗兰所说苏联 20 世纪 30 年代“这些政策包含着某种消极的东西”的含义是什么?(3)材料一、三批评了苏联社会中的哪些不健康现象?上述现象反映了苏联工业化中存在的什么严重问题?【参考答案】(1)原因:十月革命胜利、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建立,使西方进步人士看到了人类解放的希望;十月革命后的苏联支持西方各国人民的正义斗争,赢得西方各国进步人士的好感;苏联工业化取得辉煌成就,使西方各国进步人士感到钦佩;20 世纪 30 年代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法西斯势力猖獗,西方各国进步人士对资本主义制度更加失望。(2)“退却”:农业方面废除余粮收集制实行固定粮食税;工业方面改变国家高度集中管
24、理,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含义:指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片面发展重工业,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牺牲农民的利益太多。(3)不健康现象:出现新的贫困群体农民;社会上缺乏自由氛围;用于建设的投资过大;商品供应紧张,供求关系失衡。严重问题:经济发展不平衡,严重忽视农业生产,损害了农民的利益;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一定程度上压制了自由、民主;重建设、轻生活,不重视改善民生,不利于调动人们生产的积极性。1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20 世纪 20 年代。西方各国从一战中恢复过来。各个主要工业国家的工业生产总值都达到或超过一战前水平的 1.5 倍。一些欧美经济学家称资本主义已消灭了
25、贫困,空前的繁荣让他们充满信心。美国作为西方世界的代表,一度曾被人们看作“繁荣”“发展”“强大”的典型。几乎在同一时期,在东方一个国度,也正在诞生奇迹,从 1917 年十月革命开始,这个占世界陆地总面积近五分之一的国家,在不到二十年的时间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莫斯科一时成为红色麦加,受世人膜拜。摘编自美苏交锋 材料二:罗斯福政府在 1933 年 5 月颁布联邦紧急救济法,并成立了联邦紧急救济署,旨在通过“联邦与各州、各领地以及哥伦比亚特区合作,减轻因失业造成的艰难和痛苦”。德怀特现代美国(18961946)19331939 年 PWA 帮助建造了全国近 70%的新校舍,65%的县政府办公楼、
26、市政厅和污水处理工厂,35%的医院和公共卫生设施,10%的道路、桥梁、地铁和类似的工程建筑。福克纳美国经济史下卷 材料三:1928 年苏联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斯大林就认为,在没有外国贷款的情况下,我们的工业化资金只能靠我们自己内部来积累,那主要当然要来自于农业斯大林在苏联工业化时,实际上是把农业作为“殖民地”了。苏联工业化开始时,农民不但要缴纳直接税和间接税,还要低价出售农产品和高价买进工业品,价格剪刀差使资金从农业流向工业集体化使大规模的农庄代替了以往的小块田地。这就使资本(机器、拖拉机等)应用于土地成为可能,这有利于提高人均产量。集体化又使上级机关更容易通过管理手段来控制集体农庄的剩余
27、产品。摘编自美帕尔默、科尔顿世界近现代史 请回答:(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20 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美国和苏联成为世界共同关注的目标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2)根据材料二说明罗斯福新政采取的主要措施及其作用是什么?(3)材料三中,苏联在 20 世纪 30 年代实施什么农业政策?这对苏联国民经济发展有什么影响?【参考答案】(1)美国:20 世纪 20 年代经济的高度繁荣,成为资本主义国家学习的样本;20 世纪30 年代罗斯福新政成功地摆脱经济危机,给资本主义国家改革提供了一种新模式。苏联:20 世纪 20年代成功巩固了世界上第一个工农苏维埃政权;20世纪 30 年代苏联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背景下,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成为工业强国。(2)措施:成立失业救济署;以工代赈,提供尽可能多的就业机会。作用:增加就业,刺激消费和生产;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3)政策:实行农业集体化。影响:短期内使苏联工业特别是重工业飞速发展,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工业强国;但农民为工业化付出的代价过大,不利于农业的发展;形成了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农业落后的不合理的经济结构,影响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