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4司 马 光品 读 释 疑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请你说说课文讲了怎样的小故事。复习引入复习引入课文讲了司马光小时候砸破水瓮救出小伙伴的故事。初读课文,借助注释,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弄清故事发生的地点、起因、经过、结果。可以一边想象画面一边朗读,在别的孩子与司马光的对比中领悟人物品质。最后,跟着老师朗读课文,注意词句间的停顿,了解文言文和现代文在语言上的差异。背诵课文。学法导读群儿戏于庭,戏:嬉戏、玩耍。于:在。庭:庭院。(一天,)一群小孩在庭院里嬉戏,“戏戏”反映出孩子们玩游戏十分开心,玩得忘乎所以。发生的地点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登:爬。瓮:口小肚大的陶器。足:失足。跌:掉进。没:沉没。(院子
2、里有一口大水缸,)一个小孩爬到水瓮上,(一)失足掉进(瓮里)沉没到水里。故事的起因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众:大家。皆:全,都。弃:丢弃。去:离开。持:拿。击:击打。破:使破。之:瓮。大家都丢弃(失足者)离开了,司马光立刻拿起石头击打水瓮,水瓮被打破了,故事的经过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持持”“”“击击”“”“破破”这几个动词,形象地表现出司马光的毫不迟疑,反应敏捷。面对紧急情况,其他小孩和司马光的行为形成对比,凸显了司马光的品质。水迸,儿得活。迸:涌出。水(从破口处)涌出来,(失足掉入瓮里的)小孩(才)得以活下来。故事的结果疑难探究 “群儿戏于庭”里的“群儿”指的是一群小孩子,“儿”指
3、所有参加游戏的孩子;“一儿登瓮”里的“儿”指其中的一个小孩子,与“儿得活”中的“儿”一样,都指的是那个掉在瓮里又被救出来的小孩子。文中共有三次提到“儿”,想一想这三个“儿”分别指谁。这是课后第2题哦!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有一天,司马光跟小伙伴们在庭院里玩耍。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瓮,有个小孩爬到瓮上玩,一不小心,掉到瓮里。瓮大水深,眼看那孩子就快要没顶了,别的孩子一见出了事,吓得边哭边喊,跑到外面向大人求救。司马光却急中生智,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瓮砸去,“砰!”水瓮破了,瓮里的水流了出来,被淹在水里的小孩也得救了。这是课后第3题哦!这篇课文的语言和其他课文有什么不同?和同学
4、交流。这篇课文是一篇文言文。其他课文多数是现代文。文言文是用文言(五四以前通用的以古汉语为基础的书面语)写的文章。文言文意蕴丰富,文字精练。有些词语的意思和现代汉语有所不同,有些句子的结构和现代汉语不同,有些语句表达顺序也和现代汉语不同。文言文和其他课文进行比较,语言上存在以下差异:1.文言文里有许多词语是单个字,如本文的“庭、瓮、众”等。2.文言文里的名字用单个字称呼,如本文用“光”称呼司马光。了解文言文和现代文在语言上的差异了解文言文和现代文在语言上的差异语文要素学法小结对比学方法:对比,是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手法。写作中的对比手法,就是把事物、现
5、象和过程中矛盾的双方,安置在一定条件下,使之集中在一个完整的艺术统一体中,形成相辅相成的比照和呼应关系。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本文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在这行为对比中,司马光富有爱心,遇事沉着冷静的品质显露了出来。写法借鉴写法借鉴记方法:1.对比双方对立、相反或有差异。2.对比是为了强烈突出其中一方。用方法:请运用对比的方法,把下列句子补充完整。示例 寒风吹过,_。只有松树,披着一身翠绿的衣裳,仍然站得笔直、挺拔。起因:群儿戏,一儿跌入瓮中司马光沉着冷静机智勇敢课文图示经过结果:瓮破,儿得活众弃去光击瓮本文通过写司马光砸瓮救落入瓮中的孩子的故事,赞颂了司马光富有爱心,遇事沉着冷静、机智勇敢的品质。主题感悟冷静思考 见义勇为在危急的情况下,我们只有冷静下来,理智地分析现实情况,积极思考解决的办法,才能够摆脱困境。独特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