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哲学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检测题1在哲学讨论课上,一位同学说“物质是永恒的”,另一位同学说“一切事物都是有生有灭的”。这两种说法并不矛盾,是因为他们所说的“物质”和“事物”是()A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B客体与主体的关系C客观与主观的关系 D共性与个性的关系2马克思认为:“一切存在物,一切生活在地上和水中的东西,只是由于某种运动才得以存在、生活。”这说明()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离不开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和存在方式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物质离不开运动不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A B C D3诗经七月:“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下列与诗歌中的哲理相近的是()A年年岁岁花相
2、似,岁岁年年人不同B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C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D不饱食以终日,不弃功于寸阴4为什么有人唱歌不着调?研究表明,音调的处理一般是由大脑右颞区控制的(此区域有区分旋律、音调及间隔信息的功能),正常的次级听觉皮层会处理音调的变化并操控正确的语音语调。而最近的节奏分辨的试验提示,双颞区和神经运动区的互联动缺乏极可能是致使先天或后天失歌症产生的重要原因。这说明()A意识对于人体的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B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C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形成的物质基础D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的有选择的5漫画思想的力量给我们的启示是()A思想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B思想的
3、高度决定了实践的效果C思想对人们改造世界有能动作用 D思想是人们认识世界的物质力量解析漫画思想的力量强调的是意识的能动作用,C正确。A不符合题意。B、D错误。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2012年10月11日宣布,中国作家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回答67题。6瑞典文学院给莫言的评价:一个文风魔幻现实主义、满是乡土气息、融汇历史和现实的作家。莫言的魔 幻不仅来自西方现代主义,也来自中国古典文学。莫言曾经自称为“妖精现实主义”。生死疲劳、酒国里的妖魔鬼怪,与西游记、聊斋志异的古典传统是密不可分的。这告诉我们()A成功的艺术创作必须完整如实地反映客观对象B实现创作主题的意图,需要摆脱艺术
4、创作规律的束缚C意识在作家的创作过程中起决定作用D既尊重艺术创作规律又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实现艺术整体化7西方四大世界性通讯社之一法新社文章称,新科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的作品关注中国动荡的20世纪。他的作品带有政治意义,有着黑色、愤世嫉俗的幽默感。作品背景包括辛亥革命、抗日和中国内部的斗争等。莫言在海外最具知名度的作品是红高粱,讲述了中国20世纪2030年代东部乡下的故事。莫言将他青春的经验和在家乡的经历放置在了作品中。这表明()文学世界是创作者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文学世界中一切事物都不具有客观性文学创作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文学创作是意识能动改造世界的具体形式A B C D8“真
5、正的智慧不在于洞察眼前的一切,而在于预见即将发生的事。”这句话强调()A哲学的使命在于预见未来 B意识是对事物发展趋势的主观反映C意识具有主动创造性 D意识能够指导实践活动9在当前的扶贫工作中,存在着突出领导形象与政绩,被扶贫者反倒成为“领导扶贫”的陪衬的现象。从辩证唯物论上看,这种做法的错误在于()A没有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B没有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C没有坚持时间第一的观点 D没有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102014年8月,浙江义乌华溪小学开展“识农时、尝农味、知农艰”的“耕田育人”活动,组织学生跟着农民一起收割稻谷,让孩子们真正懂得“粒粒皆辛苦”,促使小学生在农事实践中健康成长。其哲学依据在
6、于()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认识受实践能力制约 D认识需要在实践中得到检验11我国古代思想家十分重视实践和认识之间的关系,汉代思想家王充在论衡中说过:“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这句话表明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对象不会“自言其明” 实践就是每件事都亲历亲为实践水平越高,人的认识能力就越强A B C D12古诗云:“眼处欣生句自神,暗中摸索总非真。画图临出秦川景,亲到长安有几人?”下列选项中与此诗所蕴含的哲理相同的是()A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B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C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D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13“是否自主招
7、生”一直是我国教育界争论的焦点,专家、教师、家长等各持己见,莫衷一是。从认识论角度看,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不同认识主体对同一事物的认识总是不同的真理总是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事物本质的暴露和展现需要一个过程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会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A B C D14“在真理和认识方面,任何以权威者自居的人,必将在上帝的嬉笑中垮台”。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反映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有多种正确的认识真理面前人人平等A B C D15长期以来光学显微镜的分辨率都被认为是有极限的,而获得2014年度诺贝尔化学奖的三名科学家打破了这一极限,使光学显微镜步入
8、了纳米时代。这从一个侧面表明()A认识只有超越历史条件才会成为真理 B对真理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循环过程C真理性认识常常在新的实践活动中被否定 D真理总是在实践中不断超越自身实现发展二 非选择题10材料人口的增长应同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相适应。在人口发展速度超过社会和经济发展速度时,应采取节制生育的政策,降低人口增长速度。但如果一味只控制人口数量,忽略世代更替,也会带给国家严重的老龄化问题。同西方国家相比,中国当前工业化还没有完成,老龄化就已提前到来。伴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也在逐步调整:1978年,计划生育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2011年“双独二孩”政策已
9、经覆盖全国;2014年起,“单独二孩”政策将陆续在各地实施。(1)我国对计划生育政策的调整体现了意识活动的哪些特点?(2)在对人口和计划生育问题的认识上,实践是如何推动其发展的?11“城镇化”“老有所养”等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门话题。古话说:老有所养,老有所依。随着电视剧老有所依的热播,引发了人们对人口老龄化,养老服务需求的关注和热评。晓涛一家就此发表看法。注:居家养老是指老人居住在家,由社区等为他们提供养老服务;机构养老是指在福利院、养老院、老年公寓等机构养老。运用“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知识,结合材料回答应如何解决我国的养老问题?哲学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检测题一 选择题1.答案D2
10、.答案D解析此题材料中强调物质离不开运动,都是在强调运动离不开物质,故选D。3.答案C解析诗歌中的哲理是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C与此相同。4.答案C解析A、B、D均不符合材料意思。5.答案C6.D解析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能动的反映,A错误。艺术创作要尊重艺术创作的规律,B错误。物质决定意识,C错误。D正确且符合题意。7A解析 莫言将他青春的经验和在家乡的经历放置在了作品中,体现了。错误,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错误,文学创作是意识能动反映世界的具体形式。8.C解析 A的说法错误,哲学的使命在于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B的说法错误,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主观反映。D不符合材料信息,材料的意思
11、是人的意识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没讲意识的反作用。意识能够推测未来,这是意识具有主动创造性的表现之一,所以选C。9.答案D解析B、C属于辩证法角度,不符合要求。10.答案A11A解析 我们强调实践,但并不是每件事都要亲历亲为,观点是错误的,观点不符合题意。题干中“在宇下”、“在草野”强调实践的重要性,观点是正确的。故选择A。12C解析 材料中的诗的意思是:眼见的真实情景激发心头的真切感情,就能写出意境神妙的诗句,闭门造车,就像在黑暗中摸索制作出的东西,总要失真;靠临摹前人作品画出秦川景色的画家,亲自去长安的能有几人?难怪那些人画不好。该诗强调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C与该诗蕴含的哲理相同。A、B体现
12、的是联系的观点。D是一般的景色描写。13D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认识的反复性。“是否自主招生”的争论体现了认识具有反复性,说明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等条件的影响,也说明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有一个过程,故符合题意。不同认识主体对同一事物的认识也有可能相同,故说法错误。表述正确,但与题意不符。14.答案B解析错误,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错误,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正确认识只有一个,即真理只有一个。15.答案D解析真理具有条件性,真理的发展不是循环,真理的发展并不是否定真理,故A、B、C说法都错误。二 非选择题16.答案(1)
13、国家制定并调整计划生育政策,使人口增长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体现出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面对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国家及时调整计划生育政策,放开“单独二孩”,体现出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2)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经济社会发展中,人口增长过快、老龄化到来等新问题不断产生,推动人们对人口和计划生育问题进行不断的探索和研究。实践提高人的认识能力,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改革的实践推动了人们对人口和计划生育问题的认识的不断深化。17.答案(1)物质决定意识。解决养老问题必须立足国情,从当前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既要传承我国优秀的养老传统,又不能完全照搬西方经验。(2)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解决养老问题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发展养老服务业,统筹发展多种形式的养老。(3)意识具有能动性,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解决养老问题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学习西方养老的经验,不能固守传统养老模式。(4)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解决养老问题必须立足实践,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