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半颗树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感受诗歌意象,体会诗歌深刻内涵,理解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2、体会诗人个性化的语言表达描述式语言入诗。学情分析:高二艺体特长班的孩子受学时限制,平时对现代诗读的较少。本诗写于文革期间,学生对时代背景较为陌生。教学重点:分析半棵树的象征意义。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意象及托物言志的手法。教学方法:尝试通过自我探究的方式,发现文本中有待解决的问题并自行解决 朗读法教学过程:一、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有些沉重,它关乎一个时代的苦难,关乎苦难时代里的高贵的灵魂。二、学生自由朗读,教师指导三、整体感知:两个意象,三个层次半棵树被雷电劈掉半边半棵树仍长出新的枝叶雷电还要来打击它
2、四、问题探究1、“半棵树”具有怎样的象征意味?首先从外形上看,半棵树是一个让人心惊的残缺的形象。它被雷电劈掉了半边,长在荒凉的山丘上,生存环境恶劣。其次,半棵树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它已经被劈得只剩一半,但是依然直直挺立,长满青青枝叶。据牛汉讲,半棵树是1972年在湖北咸宁文化部五七干校,诗人看到同是下放的冯雪峰瘦削的形象受触发而写的。这“半棵树”可以说是暗指冯雪峰的,但又不完全是。这首诗的象征意味极其鲜明,它更象征着那些桀骜不驯的生命,象征着秉守正道、维护尊严的知识分子的不屈的抗争精神与韧性的战斗传统。2、如何理解“人们说/雷电还要来劈它/因为它还是那么直那么高/雷电从远远的天边就盯住了它”的意
3、味?注意“人们说”这三个字,“人们”可能一样也遭受着侮辱与损害,但他们传布的信息、制造的舆论,也是一种威胁的力量。这一句似乎与前面几节淋漓纸面的凌厉张扬的刚健之气不甚协调,或者说是有点儿消退了那种强悍的战斗的雄心;其实,这种不甚协调就真实地反映出一个高压恐怖时代中的抗争者对自己的逼仄艰难的处境,对自己的抗争的脆弱是有着清醒的认识的。3、诗歌中的另一个重要意象是雷电全诗就只有两个意象。雷电是作为树的对立物而出现在诗歌中。一共出现三次,一次比一次可怕。结合写作的时间,我们不难想象,雷电象征什么。那是恶对人性、天性的践踏和蹂躏,恍如邪恶之幽灵!五、语言品味一、以描述式的语言入诗诗人用描述式的语言入诗
4、,增强形象的表现力,表现在他以第一叙述者的身份交代地点、环境,以及事情发生变化的时间、原因等,还以富有戏剧性变化的“雷电从远远的天边就盯住了它”一句作结,强化读者对“半棵树”的印象。二、修饰语的准确生动全诗语句看似平静,实则沉郁顿挫,如急湍冲撞涧石,似猛浪怒拍礁岩,又像悬瀑飞击峭崖,气势雄浑,激荡人心。这主要得益于诗人用词的准确生动,特别是修饰语的使用更渲染了诗歌的情境。如开头“真的”,意在突出虚拟形象的真实感,“荒凉的山丘”,渲染了一种压抑沉闷的气氛,使人想见半棵树生命之艰难。“从树尖到树根”这个短句,将这棵树遭受戕害之深重作了形象的概括,“齐楂楂”这个富有画外音效果的叠音词状语,以及“劈”这个冲击力极强的动词,都突出地表现了外在的恶势力的强横凶残。“仍然”这个副词强调它的执著,“直直”“青青”这两个叠音词细化了半棵树的战斗的姿态与饱满的自信,一个“满”字,透露出多么乐观、昂扬的精神。两个“还是”句式的复沓运用,把诗人对“半棵树”的景仰与礼赞的感情提升到一个高潮。六、课堂小结诗人用诗歌对抗时代的苦难,今天的我们用诗歌对抗麻木。希望有一天同学们能带着今天这节课的印象,热爱读诗,在今后的生命中始终有诗歌相伴。板书设计苦难意象:半棵树 对抗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