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4气象学家竺可桢 第一课时 浙教版.doc

上传人:a**** 文档编号:224405 上传时间:2025-11-18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4气象学家竺可桢 第一课时 浙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4气象学家竺可桢 第一课时 浙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4气象学家竺可桢 第一课时 浙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4、 气象学家竺可桢一、教学目标1掌握生字新词,初步学会用“只有才”“可是”写句子。2能根据提供的情节复述第一、二段课文。3感受竺可帧为科学事业呕心沥血。一丝不苟的精神。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读懂文中的四个事例,感受竺可帧为科学事业一丝不苟、。呕心沥血的精神。能按提供的情节复述第一、二段。三、教学准备课文录音、投影片。四、教学时间:3课时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1掌握生字,理解部分词语意思。2读通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大意。3初步感受竺可桢对科学事业的献身精神。(二)教学过程1揭示课题,简介生平。(1) 我们已学过的课文中有哪些是介绍科学家的?说说科学家茅以升、李四光的事迹。(2)简介竺可桢生平。(

2、见“背景知识”)2听录音,感知大意。(1)听课文录音,思考:课文写了竺可枚的哪几件事?(2)交流讨论。3自读课文,自学字词。(结合完成作业本第1题。)(1)自由读文,划出生字词,(2)自学字词。(3)提出不理解的地方。4检查自学效果。(1) 认读生字词,说说易读错、写错的字。(篇一遍 辨一辩)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韩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

3、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支撑 旋钮 哆哆嗦嗦 与世长辞 巡逻喧闹 辨别 从不间断 车水马龙 荣誉“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

4、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2)说说词语意思。(“哆哆嗦嗦”、“与世长辞”、“从不间断”、“车水马龙”)(3)提出疑问,讨论解决其中一部分。与课文后续学习有联系的可存疑。观察内容的选择,我本着先静后动,由近及远的原则,有目的、有计划的先安排与幼儿生活接近的,能理解的观察内容。随机观察也是不可少的,是相当有趣的,如蜻蜓、蚯蚓、毛毛虫等,孩子一边观察,一边提问,兴趣很浓。我提供的观察对象,注意形象逼真,色彩鲜明,大

5、小适中,引导幼儿多角度多层面地进行观察,保证每个幼儿看得到,看得清。看得清才能说得正确。在观察过程中指导。我注意帮助幼儿学习正确的观察方法,即按顺序观察和抓住事物的不同特征重点观察,观察与说话相结合,在观察中积累词汇,理解词汇,如一次我抓住时机,引导幼儿观察雷雨,雷雨前天空急剧变化,乌云密布,我问幼儿乌云是什么样子的,有的孩子说:乌云像大海的波浪。有的孩子说“乌云跑得飞快。”我加以肯定说“这是乌云滚滚。”当幼儿看到闪电时,我告诉他“这叫电光闪闪。”接着幼儿听到雷声惊叫起来,我抓住时机说:“这就是雷声隆隆。”一会儿下起了大雨,我问:“雨下得怎样?”幼儿说大极了,我就舀一盆水往下一倒,作比较观察,让幼儿掌握“倾盆大雨”这个词。雨后,我又带幼儿观察晴朗的天空,朗诵自编的一首儿歌:“蓝天高,白云飘,鸟儿飞,树儿摇,太阳公公咪咪笑。”这样抓住特征见景生情,幼儿不仅印象深刻,对雷雨前后气象变化的词语学得快,记得牢,而且会应用。我还在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联想,让他们与以往学的词语、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在发展想象力中发展语言。如啄木鸟的嘴是长长的,尖尖的,硬硬的,像医生用的手术刀样,给大树开刀治病。通过联想,幼儿能够生动形象地描述观察对象。5、自由读课文。指名分自然段读文。评议6作业:(1)作业本第2、3、4题。 (2)朗读课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语文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