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7课忽必烈改制(练习)1、“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这一史书记载反映的是下列哪个王朝的兴起() A、宋 B、元 C、明 D、清2、仔细观察下列两幅图,关于它们之间关系的叙述,最贴切的一项是()A、蒙古骑兵勇猛异常,南宋不堪一击,都城临安陷落B、元依靠蒙古骑兵征服南宋后,对临安进行了血腥的屠杀C、元虽有凶悍的蒙古骑兵,但也无法攻下南宋,都城临安繁荣依旧D、元朝依靠蒙古骑兵征服南宋后,但保持了临安的繁荣3、下列对“汉法”与“旧俗”斗争结果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先进文化必将战胜落后的文化B、社会进步是在不断斗争中前进的C、“汉法”与“旧俗”的性
2、质相同D、落后的民族必将被先进的民族所同化4、下列地区从元朝时开始正式纳入我国中央政府所设机构管辖的是()台湾新疆西藏云南 A、 B、 C、 D、5、忽必烈改制实质是汉化、封建化,在其改制措施中最能体现这一点的是() A、任用汉人 B、设中书省C、农桑立国 D、设行省加强中央集权6、中国有超过4 000年的文字记载历史,而记载台湾岛的文献距今1 700年,那是三国时期吴国人沈莹对东南沿海风土人情的记录,书名为临海沙土志。而最早将台湾纳入中国行政管辖范围内的是() A、三国 B、隋朝 C、元朝 D、清朝7、下图是元世祖忽必烈,1260年他继承汗位,建年号“中统”,这一年号体现了忽必烈()A、称雄
3、四方的野心 B、问鼎中原的决心C、对汉文化的仰慕 D、游牧民族的胸怀8、“元制,凡有重大军事,则谴中书省官员前往督之,其班底仿中书省建制,故称行中书省。”由此可见,元朝的行中书省()最初是出于军事需要而设立的实际上是中书省的派出机构确保了地方的独立性对我国的地方行政机构改革影响深远 A、 B、 C、 D、9、忽必烈即位后诏令天下:“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这一方针标志着蒙古汗国国策逐渐转变为() A、改行汉法 B、工商立国 C、游牧经济 D、农耕文明10、下列最能说明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原理的是() A、蒙古族采用“汉法” B、元朝实行行省制度C、元朝实行民族分治 D、
4、元朝的民族融合11、元朝行省制度对后世的影响很大,其最突出的特点是() A、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辖B、各族人民统一在中央政权管辖下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C、为我国明清以来的行政划分奠定了初步基础D、拓展了疆土,使疆域变得空前广大12、忽必烈诏命行中书省及各级官员“劝诱百姓,开垦田土,种植桑枣,不得擅兴不急之役,妨夺农时。”对材料理解错误的是() A、体现了元朝实行“以农桑立国”的方针 B、重视农业生产C、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D、体现了对蒙古旧俗的尊重13、忽必烈重视农业,建立指导农业生产的行政机构,制定完善有关的法规制度。主要表现有()地方设劝农官中央设大司农司,专掌全国农桑水利明确规
5、定劝课农桑赏罚之法颁布“农桑之制” A、 B、C、 D、14、忽必烈重视“汉法”,主要因为他()对中原先进文化的认同认识到“帝中国当行中国事”熟知中原文明立志变通创新 A、 B、C、 D、15、“户口增,田野辟,词讼简,盗贼息,赋役平。五事奋者为上选,内三事成者为中选,五事俱不举者黜。”材料反映了元代考查地方官员政绩的主要标准有()农桑兴废社会秩序稳定与否财政收入的多少战功的多少 A、 B、C、 D、16、忽必烈改革建立的指导农业生产的行政机构是() A、中书省 B、枢密院C、御史台 D、大司农司17、忽必烈即位后诏令天下:“国以民为本,民以衣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这一方针标志着蒙古汗国国
6、策发生重大转折,主要逐渐转变为() A、行汉法 B、屯田C、游牧经济 D、农耕文明18、下列对忽必烈改制中的政体更新的评价,表述正确的是()中书省制的实行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行中书省制的实行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宣政院的设立加强了对西藏的有效管理民族分治缓和了民族矛盾,有利于社会稳定 A、 B、C、 D、19、元朝转变立国之本,重视农业发展,其中为此指定的考查地方官吏的主要标准是() A、屯田多少 B、编写农书C、推广先进的科学技术 D、农桑兴废20、从根本上讲,元朝能够统一中国并维持近百年的原因是() A、蒙古族善于骑射,军事力量强大B、成吉思汗、忽必烈等君主善于谋略,统治经验丰富C、重用“汉
7、人”、“汉法”,接受先进社会经济意识D、推行民族分化政策21、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忽必烈即位后诏令天下:“国以民为本,民以衣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1263年又下令:“戒蒙古军不得以民田为牧地。”1270年又下令:“申严畜牧损坏禾稼桑果之禁。”(1)从材料一中的图片你能提取到哪些信息?元代墓葬这一变化说明了什么?(2)根据材料分析汉法对蒙古产生了怎样的影响?(3)根据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概括忽必烈在经济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2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元朝初年,一位蒙古贵族奏曰:“汉人无补于国,可悉空其人以为牧地。”元史材料二世祖皇帝建元中统以来,始采取故老诸儒之言,考
8、求前代之典,立朝廷而建官府,辅相者曰:“中书省”夫外之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纪世大典叙录官制(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观点?从材料二看元朝统治者采纳了这种观点吗?(2)材料二中“中书省”“行中书省”是什么机构?元朝建立这种制度的依据是什么?请引用材料中的话予以说明。2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初,蒙古太祖征西域,仓库无斗粟尺帛之储,于是群臣咸言,虽得汉人,亦无所用,不若尽杀之,使草木畅茂,以为牧地。耶律楚材曰:“但弗为耳。诚均定中原地税、商税、酒醋盐铁、山泽之利,周岁可得银五十万两、绢八万匹、粟四十余万石。何为无用哉!”元史纪事本末卷100材料二(1230年,耶律楚材)奏立燕京等十路征收
9、课税使,凡长贰悉用士人,如陈时可、赵著等皆宽厚长者,极天下之选,参佐皆用省部旧人。辛卯秋,帝(窝阔台)至云中,十路咸进籍及金制陈于廷中,帝笑谓楚材曰:“汝不去朕左右,而能使国用充足,南国之臣,复有如卿者乎?”对曰:“在彼者皆贤于臣”楚材奏曰:“制器者必用良工,守成者必用儒臣”帝曰:“果尔,可官其人。”元史卷146(1)据材料一分析,耶律楚材的观点与群臣有什么不同?(2)材料二对于评判材料一中不同的观点是否有用?(3)耶律楚材在实施其主张时有哪些显著特点?(4)材料二中耶律楚材这样回答窝阔台的直接目的和根本目的是什么?(5)耶律楚材之所以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说明了什么历史规律?24、阅读下
10、列材料:材料一材料二世祖皇帝建元中统以来,始采取故老诸儒之言,考求前代之典,立朝廷而建官府,辅相者曰:“中书省”夫外之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经世大典叙录官制材料三忽必烈竭力维护蒙古贵族利益,实行民族分治,将元朝人分为蒙古人、色目人(除蒙古族以外的西北、西域各族人)、汉人(淮河以北原金朝境内的汉族和契丹、女真等族以及云南、四川人等)、南人(原南宋境内的汉族和其他民族)四等。他在元大都皇室内引种漠北“誓俭草”,以“示子孙无忘草地”。(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书省”、“行中书省”是什么机构?元朝建立这种制度的依据是什么?请引用材料中的话予以说明。(2)材料三说明了什么?(3)根据以上三
11、则材料及所学知识,评价元世祖忽必烈。25、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蒙古贵族进入中原以后)“占民田千顷,不耕不稼,谓之草场,专放孽畜。”续文献通考元世祖即位之初,首诏天下:“国以民为本,民以衣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洪范八政,食为首而货次之,盖食货者养生之源也。民非食货则无以为生,国非食货则无以为用”。元史材料二(元世祖)至元四年(1267年)设置“斡脱总管府”,向斡脱提供低息贷款。斡脱和中国商人的商业交易税为3.33%的低额(徐元瑞习吏幼学指南中提到:斡脱,“谓转运官钱,散本求利之名也”,“见圣旨、令旨,随处做买卖之人”。)至元七年(1270年),在中央正式成立司农司,“司农司乏设,专掌农桑
12、水利。仍分布劝农官及知水利者,巡行郡邑,察其勤惰。所在牧民长官提点农事,岁终第其成否,转申司农司及户部,秩满之日,注于解由,户部照之,以为殿最”。元史材料三在长时期的征服中,比较野蛮的征服者,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不得不适应征服后存在的比较高的“经济情况”;他们为被征服者所同化,而且大部分甚至不得不采用被征服者的语言。恩格斯反杜林论(1)根据材料一,元世祖时期的生产方式与蒙古贵族初占中原时相比有什么变化?根据材料二,概括元世祖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措施。(2)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三中观点的理解。答案解析部分一、选择题 1、【答案】 B【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解析】【分析】从“起
13、朔漠”可知是蒙古族,又从 “平西夏,灭女真下江南,而天下为一”可知是蒙古族灭掉西夏、金、南宋完成全国统一,建立元朝。2、【答案】 D【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图的蒙古骑兵反映了蒙古军队勇猛善战实现了统一。图中的1276年后的临安是一片繁荣,反映了元统一后采用了汉法,被先进文化所征服。3、【答案】 C【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解析】【分析】 “汉法”是封建文化,而“旧俗”指的是蒙古族野蛮落后的习俗,其性质不同。4、【答案】 C【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解析】【分析】台湾和西藏在元代成为我国正式的行政区域;新疆在汉代被纳入版图,云南则是在
14、秦汉时期。5、【答案】 C【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现象本质的理解。解题关键是要明确改制前的社会生产方式及汉化、封建化的根本是生产、生活方式的封建化。6、【答案】 C【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解析】【分析】忽必烈首次设置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7、【答案】 C【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解析】【分析】“中统”意在强调新政权位居中朝正统、天下一家的地位,也表明他以中原文明为基础,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改革的决心。8、【答案】 A【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解析】【分析】材料中的“凡有重大军事,则谴中书省官员前往督之”表明行中书省最初是出于军事需要
15、而设立的,而“中书省官员前往督之”“仿中书省建制”则说明行中书省是中书省的派出机构。元政府实行行省制度,目的是加强对地方的管辖,而不是确保地方的独立性。说法错误,在材料中没有体现。9、【答案】 D【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解析】【分析】忽必烈改制主要是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而当时中原地区的汉族文化主要是以农业为主,即农耕文明。10、【答案】 A【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蒙古族采用“汉法”反映出为适应中原地区的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蒙古族被迫改变落后的生产关系。11、【答案】 B【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解析】【分析】元朝行省制度的产生有效遏
16、制了地方割据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12、【答案】 D【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解析】【分析】材料反映了元朝忽必烈转变了立国之本,废除游牧地区的旧俗,重视农业生产,加快了元朝由游牧经济向农耕文明转变的步伐,D项错误。13、【答案】 C【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忽必烈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都符合题意。14、【答案】 D【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忽必烈行“汉法”的原因。忽必烈被中原先进文明所吸引,为巩固统治立志变通创新。都符合题意。15、【答案】 A【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
17、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材料反映了政府考核官员政绩的标准是劝课农桑、增加人口、社会稳定、增加政府收入等,A项正确;在材料中没有体现。16、【答案】 D【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解析】【分析】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关;枢密院管理总领全国军事;御史台负责监察;大司农司管理农业生产。17、【答案】 D【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解析】【分析】忽必烈改制主要是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而当时中原地区的汉族主要是以农业为主的汉族文化,即农耕文明。18、【答案】 D【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解析】【分析】解答本题可用排除法,民族分治激化了民族矛盾,不利于社会稳定,故排除。19、【答案】 D【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
18、的演变【解析】【分析】元朝为转变立国之本推行农业,制定了考查地方官吏的主要标准是以农桑兴废为原则。20、【答案】 C【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解析】【分析】采用了中原先进的农耕文明,是长治久安的根源。21、【答案】 (1)蒙古文化习俗深受汉族文化的影响。这一变化反映出落后民族征服先进地区之后,必然会被被征服地区的先进文明所征服。(2)蒙古族在入主中原后,吸收中原地区的先进文明,确立了以农桑为立国之本的国策,并注意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同时蒙古族的生活习俗也因深受汉族文化的影响而发生变化。(3)确立农桑立国方针,开始向农耕文明转变;保护农田,发展农业生产,建立指导农业生产的机构和制度;高度重视
19、、推广先进的科学技术如农桑辑要。【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解析】【分析】第(1)问,要仔细分析图片含义;第(2)问,主要结合提取的信息来分析影响;第(3)问,主要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即可。22、【答案】 (1)认为汉人对“本朝”无益,要彻底排斥汉人,把农耕地区全部变成牧场。没有采纳。(2)元朝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行中书省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采取故老诸儒之言,考求前代之典”。【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第(1)问根据材料不难回答;第(2)问结合行省制度的有关史实来回答。【23、【答案】 (1)群臣认为汉人无用可杀,耶律楚材认为汉人有用
20、,反对群臣采用游牧生产方式,耶律楚材认为应保留汉人的农业生产方式。(2)有用。材料中所述史实有助于证明耶律楚材的观点是正确的。(3)重建汉人的生产方式;任用汉人中的“士人”和原来的有能力之人。(4)直接目的:促使窝阔台信任和起用“南国之臣” “儒臣”;根本目的:求得蒙古政权的巩固和长治久安。(5)根本原因是使新建的生产关系适应了被征服地区生产力的发展,产生推进作用。说明了落后的征服民族会被他们所征服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这个历史规律。【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解析】【分析】本题考查阅读理解材料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前四问主要考查依据材料回答问题的能力,关键是提取材料的信息;最后一问则考查对
21、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理解运用能力。24、【答案】 (1)元朝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关,行中书省是中央派出机关,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采取故老诸儒之言,考求前代之典”。(2)忽必烈竭力维护蒙古贵族的利益,忽必烈在推行汉法的同时,不忘蒙古渊源的心态。(3)元世祖在统一过程中,挥戈征杀,给人民带来痛苦,也在一定时期内破坏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但促使国家统一,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与民族融合;实行行省制度,加强边疆管理。元世祖在多民族国家统一与巩固上所做的贡献,是应肯定的。元世祖实行民族分化政策,加剧民族矛盾,导致人民反抗,这是他的阶级属性所决定的。但他重视农业,凿通运河,开辟海运线,促进南北经济交流;加强
22、对外交往;重视科技文化,又有利于社会的发展。总之,元世祖功大于过,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军事家。【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在材料中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和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解题时要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特别是在评价忽必烈时要遵循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客观的公正的作出评价。25、【答案】 (1)变化:由游牧经济向农耕经济转化。措施:农业,从中央到地方建立指导农业生产的行政机构,制定相关法规制度,把农桑兴废作为考核官员的重要指标。商业,设立专门机构,给予优惠政策(低息贷款、降低商税),鼓励商业发展。(2)理解:蒙古征服中原地区,仍处于落后的游牧经济之下,为巩固统治而采用中原地区农耕文明的经济措施,这一过程实现了蒙古族的封建化,推动民族、国家的发展。【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解读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第(1)题可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2)题概括性较大,理论性较强,可结合材料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