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四年级上学期语文《题西林壁》教案.doc

上传人:a**** 文档编号:223207 上传时间:2025-11-1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上学期语文《题西林壁》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四年级上学期语文《题西林壁》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四年级上学期语文《题西林壁》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四年级上学期语文《题西林壁》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四年级上学期语文《题西林壁》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四年级上学期语文题西林壁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能力目标:理解“识”,“缘”,“真面目”等词语在诗中的意思,重点指导“缘”的写法,注意第四笔和第五笔分别是撇折和横折。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默写本诗;2、过程方法目标:学习如何让学生解读诗歌;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以及正确看待问题的能力。2、通过对诗句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以及审美情操。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诗句内容,有感情朗读背诵古诗;想象诗中所描写的情景。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诗中蕴含的哲理。教学工具课件教学过程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1、今天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个小游戏,要考一考大

2、家。请同学们各自坐在自己的位置上看过来,然后大声告诉老师,你所看到的方柱体是什么颜色的?通过这个小游戏我们明白了什么呢?(出示六色方柱体)2、欣赏庐山风光,引出课题。(课件播放庐山图片,师简介庐山)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诗中蕴含的哲理。二、解题意、知作者1、结合注释解释“题”、“西林”的意思。2、说说关于对苏轼的了解。(课件出示苏轼简介。三、初读课文,朗读背诵1、现在请同学们把古诗仔仔细细的读上两遍,第一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第二遍读出节奏、读出感情。2、指名一学生朗读!教师明确难字读音:侧:c 庐:l 缘:yun3、听录音范读,学生感知朗读语调、停顿、重轻音、快慢等。4、请学生范读。5

3、、全班同学跟录音齐读,并默记古诗。6、小组讨论赛读,全班尝试背诵古诗。(课件出示诗歌的朗读节奏划分,出示诗歌诵读)四、探究诗意,揭示道理1、感受“不同”,理解句意。(1)学生理解“横看”、“侧看”,让学生明白“横看”是从正面看之意。(2)结合学生的预习情况引导学生理解“岭”和“峰”在形状上的区别。岭 峰(3)课件出示小练笔,引导学生想象身处这不同位置看到的不同景象。(课件出示小练笔)结合诗句,放飞想象:从正面看,庐山_;从侧面看,庐山_;从远处望,庐山_;从近处看,庐山_;从高处俯视,庐山_;从低处仰望,庐山_。(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4)师随着音乐有感情地朗读相关句子,让学生闭上眼睛再次

4、感受庐山的“不同”景象。(师有情感朗读:他横看庐山,山峦起伏;侧看庐山,山峰耸立,他不禁吟诵横看成岭侧成峰。 他远望庐山,云天飘渺,若隐若现;近观庐山,巍峨雄伟,犹如巨人;从高处俯视,庐山云雾缭绕,宛如仙境;从低处仰望,山峰高峭险峻,直插云霄;他不禁吟诵远近高低各不同。 他再变换位置看,发现庐山都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他从各个角度看,发现庐山依然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5)强调“各”字,让学生谈谈除了可以像作者这样按照横看、侧看、远看、近看、高看、低看的方位顺序来看庐山外,还可以按照什么顺序去看庐山呢?(引导学生从时间不同、季节不同、天气不同等方面展开联想)2、品悟

5、“不识”,揭示哲理。(1)师引导质疑:苏轼为什么“不识庐山真面目”(2)感悟因“不同”而“不识”。揭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启示(3)结合课前的小游戏让学生思考应该怎样去认清方柱体的颜色、结合诗句让学生思考应该怎样认清庐山的真面目,从而引导学生质疑应该怎样看待事物呢?(揭示哲理:全面客观地认清事物,对待问题)(4)结合所学的知识或生活实际谈谈对“全面客观地认清事物,对待问题”的理解。五、归纳小结,升华主题这是一首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前两句写作者看到的景色,(板书:写景)后两句是作者由景所悟出的道理。(板书:悟理)作者借欣赏庐山的感受,告诉我们无论看人、看事、看问题都要多角度,多侧面地去观察、去体会,这样才能得出一个比较全面、公正的评价。你还知道哪些事情需要我们客观全面去了解事物的?盲人摸象画杨桃六、布置作业1、背诵默写题西林壁。2、尝试把题西林壁根据世上只有妈妈好改编成一首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语文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