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2016年6月一 高考考点1.哲学的物质概念:自然界的物质性;人类社会的物质性2.哲学的运动概念:运动和物质的关系;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3.物质运动的规律:规律的概念;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二 考点梳理考点一 世界的物质性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1)含义(2)唯一特性2.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统一于物质(1)自然界的物质原理及其方法论(2)人类社会是物质的原理及其方法论(3)意识是物质的原理及其方法论归纳:世界物质性的原理及其方法论【深度思考】1.自然界的物质性(1)误区:人类产生后,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正确的理解:自然界先于
2、人而存在,其存在与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人类社会产生后,自然界的发展深深地打上了人的烙印,但人类的活动都是以自然物的存在及其固有属性为前提的,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仍然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2)要求: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想处,要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尊重自然、爱护自然。2.世界是物质的(1)哲学上的世界分为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客观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主观世界是指人的思维、意识。(2)方法论要求: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3.全面理解哲学上的“物质”概念(1)客观实在是一种客观存在,客观存在不仅包括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物质现象,还包括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精神、意识现象。(2)
3、哲学上的物质与物质的具体形态的关系:是抽象与具体、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哲学上的物质概念具体的物质形态区别特性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除客观实在性以外,还有其自身的个别属性存在状态不生不灭、永恒存在有生有灭、暂时存在联系物质是对具体的物质形态的概括抽象;物质依赖于具体的物质形态,离开具体的物质形态,就没有了物质。不能用物质代替具体的物质形态,否则就看不到世界的丰富多彩。同样,也不能用具体的物质形态代替物质,否则会抹杀世界的物质性(3)物质可以离开意识而独立存在,而意识则不能。(4)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而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对点链接】1(2011江苏高考)荀子说:“天不为人之恶寒也
4、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这句话表明()A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B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C自然界的事物是按自己的意志行事的 D万事万物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2.太阳不会因为你的失意,明天不再升起;月亮不会因为你的抱怨,今晚不再降落。这是因为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世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规律是事物本质的必然的联系A B C D3. (2012浙江文综,27,4分)我国地质地貌复杂,气候类型多样,自然灾害频发。因此,科学防灾减灾对经济社会发展极为重要。这里包含的道理有()地理环境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地质气候变化虽然复杂但一定有内在规律发挥意识的
5、能动作用就可以防灾减灾顺从自然是防灾减灾的根本出路A. B. C. D.考点二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1.运动(1)含义(2)运动与物质的关系 (3)特殊状态:静止含义运动与静止的关系2.规律(1)含义(2)特点: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内容(3)方法论【深度思考】1.正确理解运动与物质的关系关系理解强调误区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侧重强调物质离不开运动离开运动谈物质会导致形而上学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任何运动都有自己的承担者或者叫载体。离开物质载体的运动是不存在的侧重强调运动离不开物质
6、离开物质谈运动会导致唯心主义2.全面认识相对静止: (1)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特殊的运动。(2)是事物处于量变状态。(3)判断:所谓静止就是不变。哲学上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主要是指事物的位置或者性质在一定时期,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发生变化。但是一旦超出这一限制,就会发生变化。整个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完全不变的事物是不存在的。3.全面把握理解规律(1)规律是普遍的,但并非是永恒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2)规律的客观性,说明规律无好坏之分。(3)规则、规定、守则、定律、定理、公式、公理、法律等都不是规律,它们是主观的,是规律的反映。4.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
7、观能动性正确认识错误倾向启发规律的客观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尊重客观规律是充分、有效地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认为人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在做选择题的过程中,凡是看到选项中出现“人可以改变规律”“人可以创造规律”“人可以消灭规律”“人可以凌驾于规律之上”“人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人只能任规律摆布”等说法,都可以直接排除。人的能动性人在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变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认为人可以凌驾于规律之上”5.归类总结:规律的客观性和主观
8、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和方法论(1)规律是普遍的、客观的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遵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和前提。(2)人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利用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3)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对点链接】1.(2015江苏卷)24世间万物,变动不居。“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这说明()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一切要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
9、对立A B C D2.(2015天津卷)中国经济发展正在步入新常态。新常态,就是中国经济将在速度上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在结构上体现为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在动力上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从哲学上看,新常态体现了( )事物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事物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事物发展的状态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新事物对旧事物的根本否定A.BCD3. (2014重庆高考)李克强说,向雾霾等污染宣战,不是说向老天爷宣战,而是要向我们自身粗放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宣战。这表明()A顺应社会发展规律就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B向污染宣战需要从根本上变革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C改善生产与生活方式有助于
10、消除人与自然的斗争性D尊重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是治污成功的关键4. (2014福建卷)下列最合理的对应联结是( )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a+b)2=a2+2ab+b2发展是前进行与曲折性的统一 义勇军进行曲使人精神振奋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A. B. C. D.5.(2012江苏高考)英国诗人雪莱在无常中吟唱道,“今天,花儿喜爱欢悦/明天,就会凋谢/我们希望长驻一切/诱惑你,然后飞逸/什么是人间的欢乐/那是戏弄黑夜的电火/像闪光一样短促”。下列与诗中的哲理相近的是()A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B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
11、一条河流C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 D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舍静6.(2011浙江高考)每天都会有新的盐分进入海水,海水中也会有一些盐分进入海床沉积层。新注入的盐分数量与海水里跑掉的盐分数量互相抵消,海水的平均溶盐度保持稳定。这表明()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静止是一种特殊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物质A B C D【易错易混】1.自然界的存在是客观的,人类社会的存在是主观的。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存在。3.物质与物质的具体形态是整体与部分、多数与少数的关系。4.生产力是物质的,生产关系是意识的。5.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唯一特性。6.物质世界是相对运动和绝对
12、静止的统一。7.所有的联系都是规律。8.规律本身有好坏之分。9.对规律的认识和利用,意味着改变或创造规律。10.规律是普遍的、客观的、永恒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无条件的。三 体系构建四 热点链接推进生态文明 建设美丽家园【背景材料】 2015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环境污染是民生之患、民心之痛,要铁腕治理。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扩大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做好环保税立法工作。我们一定要严格环境执法,对偷排偷放者出重拳,让其付出沉重的代价;对姑息纵容者严问责,使其受到应有的处罚。 2015年山东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立健全空气质量第三方监测、定期公布、责任追
13、究和财政补偿制度。全省细颗粒物平均浓度改善16.3%,可吸入颗粒物改善11.3%。煤电机组环保改造提前达到“十二五”目标。全年淘汰黄标车老旧车109万辆,是国家任务的2. 55倍。重点流域水污染治理加快。森林、湿地与生态修复治理工作全面加强。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继续下降。【角度点拨】1.自然界的客观性,要求我们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要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尊重自然、爱护自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2.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人类违背自然规律必然受到规律的惩罚。3.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
14、在认识和利用规律,造福于人类。国家通过多种举措并举治理污染,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4.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具有导向作用。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要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我们要树立科学的生态价值观。牢记惨痛教训,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而无限度地向大自然索取,合理利用自然、建设美丽中国。考点一【对点链接】1.答案D2.答案D 解析与题干不构成因果关系;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错误。3.A本题考查辩证唯物论的相关知识。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正确。地质气候变
15、化是有规律的,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科学防灾减灾,正确。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应排除。防灾减灾既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又要尊重客观规律,而不能只是“顺从自然”,排除。故选A。考点二【对点链接】1. A2.【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中国经济发展正步入新常态,速度在增长,结构在升级说明了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事物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A符合题意入选;从通过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推动经济发展,体现了量变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就必然引起质变,所以才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符合题意入选;新事物是对旧事物的辩证否定,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表述错误排除。答案选A。考点:运动和静止以及事物发展的状态的知识
16、3.答案D 解析回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不是说向老天爷宣战”“向我们自身粗放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宣战”等题眼信息。“向我们自身粗放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宣战”表明我们按规律办事,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D项入选。A项中“就”、B项中“根本上”、C项中“消除”表述错误。4. B5.答案B解析题干信息主要告诉我们事物处于不停的运动变化之中,否认相对静止,B项强调了事物运动的绝对性,入选。A、C两项都是唯心主义观点,不符合题意;D项强调了运动和静止的关系,不符合题目要求。6.答案B解析材料旨在表明海水与海床沉积层之间每天都有盐分流动,但海水平均溶盐度保持稳定。每天都有盐分流动表明运动的绝对性,物质是运动的物质,当选;海水平均溶盐度保持稳定即其性质保持不变,这是绝对运动中的相对静止,表明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当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