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限时规范练九语言文字运用名句名篇默写小说阅读 (时间:40分钟分值:35分)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庄子于学无所不窥,但真正令人无法_的是他的天才和洒脱。谁能像他那样用微笑来面对丑恶?而这微笑,只是轻微的一丝,不易察觉地掠过他的脸,便如炎阳照雪,那些丑陋悄然_。他只微微一笑,显出大智慧在面对丑恶世界时的从容与最使人_的平淡。A望其项背溶化喜不自胜B望尘莫及融化喜不自胜C望尘莫及溶化忍俊不禁D望其项背融化忍俊不禁答案D解析望其项背:能够望见别人的颈的后部和脊背,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多用于否定式)。望尘莫及:只望见走在前面的人带起的尘
2、土而追赶不上,形容远远落后。语境中有否定词“无法”,应选用“望其项背”。溶化:(固体)溶解。融化:(冰、雪等)变成水;或者是一句话温暖了一个人的心。语境中是说,庄子一笑,便能感化人,应选用“融化”。喜不自胜:高兴得自己都禁受不起,形容高兴到了极点。忍俊不禁:忍不住笑。语境是用来修饰“平淡”,不能用“喜不自胜”,应选用“忍俊不禁”。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丝绸是柔软的,它的优雅与奇幻,色泽与纹理,代表了精致、富庶、高贵、江南、水以及摇曳斑斓的理想生活。_,_。_,_,_,_。它腋下生翼,高挂于北斗之上,由此成为我们这个民族一根生动的血管,一条脊椎般的天路,纵
3、横西东。人们渴望衣锦而行,吐气如兰它是古代中国的一个世俗符号,让人们渴望当它从中国南方的蚕桑之地一跃而起,掉头北向时丝绸也是坚硬的于是它就成了拓荒、西进、光荣、牺牲、开放和胸襟的代名词一种神秘的意志与情怀便贯注其中A BC D答案B解析本段文字是关于丝绸和丝绸之路的,解答时要注意语段中描写的丝绸的特点,前面是柔软,后面是坚硬,语段要符合这样的先后顺序。根据标点符号的提示可知,所给六句话可分为两组。最后的“渴望”与开头的“渴望”前后衔接,因此相连,且从内容上看属于柔软的特点,应该放在前面。“丝绸也是坚硬的”对应前面的“丝绸是柔软的”,都是领起句;是对的具体解释,其中是时间状语,是条件,是结果,据
4、此可得出答案。3下列对联和所描绘的店铺名,对应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放眼看乾坤,增光察远近满室明如昼,流光夺月辉悬将小户牖,亮彻大乾坤昆池明月满,合浦夜光合A眼镜店珠宝店玻璃店灯具店B玻璃店珠宝店灯具店眼镜店C眼镜店灯具店玻璃店珠宝店D玻璃店灯具店珠宝店眼镜店答案C解析“放眼看”“察远近”,符合眼镜能使人视力增强的功能特点,“增光”,即戴上眼镜能使人增光添彩,有修饰作用。“满室明如昼”,是说屋里晚上像白天一样亮,“流光夺月辉”,是说光可与日月争辉,写的是灯,因此应是灯具店。“悬将小户牗,亮彻大乾坤”,意思是装在门窗上,屋里屋外一片透明,自然说的是玻璃店。“昆池明月满,合浦夜光合”,是说映
5、在池水中的月影,好像合浦圆润剔透的夜明珠来到了昆明池。因此该联是写珠宝店。故选C。4对下面一段文字主要意思的提炼,最准确的一项是(3分)()共享空间是指建筑中通高几层或者垂直贯穿整个建筑、兼有各种交通和交往等综合功能的室内空间,一般还具备休息、展示、休闲、集会等其他多种功能。它是美国建筑师波特曼根据人对环境的心理反应创造出来的建筑空间。共享空间是建筑空间里最有活力的部分:功能空间和辅助空间在这里相遇,室内外空间在这里发生碰撞。正因为有共享空间的存在,内部的空间也不再相互孤立,共享空间将这些各自分散的空间整合起来,建筑的生命机体因此通畅起来,也变得健康舒适了。A共享空间是形式空间,同时也是精神空
6、间。B共享空间让建筑的生命机体变得健康舒适。C共享空间能够满足人们对环境的不同要求。D共享空间是对交通和交往区域的合理规划。答案A解析该段是围绕共享空间展开介绍的。材料由4句话组成。第一、二句中,“共享空间是指等综合功能的室内空间,一般还具备休息、展示、休闲、集会等其他多种功能。它是的建筑空间”,强调的是共享空间的物理空间,也就是形式空间。三、四句“最有活力的部分”“共享空间将这些各自分散的空间整合起来,建筑的生命机体因此通畅起来,也变得健康舒适了”,强调的是共享空间对精神方面的作用。B项只侧重于三、四句的内容。C项概括的内容太模糊,太宽泛,不够准确。D项只侧重于对一、二句的理解,忽略了三、四
7、句的内容。只有A项最准确,故选A。二、名句名篇默写(8分)5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1)以尔车来,_。(诗经卫风氓)(2)适莽苍者,_,腹犹果然。(庄子逍遥游)(3)师者,_。(韩愈师说)(4)_,蓝田日暖玉生烟。(李商隐锦瑟)(5)日星隐耀,_。(范仲淹岳阳楼记)(6)无可奈何花落去,_,小园香径独徘徊。(晏殊浣溪沙)(7)_,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8)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_,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礼记礼运)答案(1)以我贿迁(2)三餐而反(3)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4)沧海月明珠有泪(5)山岳潜形(6)似曾相识燕归来(7)不义而富且贵(8)幼有所长三、小说阅读(15分)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竹林的故事废名出城一条河,过河西走,坝脚下有一簇竹林,竹林里露出一重茅屋,茅屋两边都是菜园:十二年前,它们的主人是一个很和气的汉子,大家呼他老程。老程有一个小姑娘,非常的害羞而又爱笑,我们都叫她三姑娘。老程除了种菜,还打鱼卖。四五月间,霪雨之后,搓衣的石头沉在河底,呈现绿团团的坡。老程把摇网朝水里兜来兜去,倘若兜着了鱼,三姑娘小小的手掌,便跟着她欢跃的叫声热闹起来。流水潺潺,摇网从水里探起,一滴滴的水点打在水上,浸在水当中的枝条也冲击着嚓嚓作响。老程从荷包里掏出一把大红头绳:“阿三,这个打辫好吗?”三姑娘抢在手上,一面还接下酒壶,奔向灶角里去。见了妈妈抽筷子,便赶
9、快拿出杯子。“爸爸喝酒,我吃豆腐干!”老程便对着三姑娘慢慢地喝了酒。三姑娘八岁的时候,就能够替妈妈洗衣。然而绿团团的坡上,从此也不见老程了这只要看竹林的那边河坝上面,高耸着一个不毛的戒方一般模样的土堆,堆前竖着三四根吊着被雨粘住的纸幡残片的竹竿,就可以知道是什么意义。便看见三姑娘的黑地绿花鞋的尖头蒙上一层白布,虽然更显得好看,却叫人见了也同三姑娘自己一样懒懒的没有话可说了。春天来了,林里的竹子,园里的菜,都一天一天的绿得可爱。老程的死却正相反,一天比一天淡漠起来。正二月间城里赛龙灯,大街小巷,真是人山人海。最多的还要算邻近各村上的女人,她们像一阵旋风,大大小小地牵成一串从这街冲到那街。然而锣鼓
10、喧天,惊不了三姑娘母女两个,正如惊不了栖在竹林的雀子。竹林里也同平常一样,雀子在奏它们的晚歌,然而对于听惯了的人只能够增加静寂。三姑娘不再上街看灯,然而当年背在爸爸的背上是看过了多少次的。“再是上东门,再是在衙门口领赏”寻着声音所来的地方自言自语地这样猜。三姑娘最后留给我的印象,也就在卖菜这一件事。三姑娘这时已经是十二三岁的姑娘,因为是暑天,穿的是竹布单衣,颜色淡得同月色一般。三姑娘是这样淑静,愈走近我们,我们的热闹便愈是消灭下去。而三姑娘始终是很习惯的,接下铜子又把菜篮肩上。一天三姑娘是卖青椒,我们大家商议买四两来煮鱼吃。其中有一位是最会说笑的,向着三姑娘道:“三姑娘,你多称一两,回头我们的
11、饭熟了,你也来吃,好不好呢?”三姑娘笑了:“吃先生们的一餐饭使不得?难道就要我出东西?”我们大家也都笑了;不提防三姑娘果然从篮子里抓起一把掷在原来称就了的堆里。“三姑娘是不吃我们的饭的。我们没有什么谢三姑娘,只望三姑娘将来碰一个好姑爷。”我这样说。然而三姑娘也就赶紧跑了。从此我没有见到三姑娘。到今年,我远道回家过清明,远远望见竹林,我的记忆又好像一塘春水,被微风吐起波皱了。正在徘徊,从竹林上坝的小径,走来两个妇人,一个站住了,前面的一个且走且回应,而我即刻认定了是三姑娘!“我的三姐,就有这样忙,端午中秋接不来,为得先人来了饭也不吃! ”再没有别的声息;三姑娘的鞋踏着沙土。我急于要走过竹林看看,
12、然而也暂时面对流水,让三姑娘低头过去。(选自废名小说集竹林的故事,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篇小说用怀旧、怅惘的笔调描述三姑娘从童年到结婚的几个生活片段,情节于再相逢处戛然而止,留给读者无限的想象。B清幽的竹林是这篇小说情节发生的典型环境,为小说渲染了一种悠远、静寂的意境。C小说主要刻画了三姑娘这一人物形象,她天真活泼,乖巧勤劳;沉于梦想,爱憎分明;淳朴坚韧,苦乐随缘。D“我”是小说的线索人物,是三姑娘命运起伏变化的见证人,“我”的叙述增添了故事的真实性,有利于作者情感的表达。答案C解析“沉于梦想,爱憎分明”应为“温柔恬静,含蓄内敛”。7老程去世给三姑娘带来了怎样的变化?试结合小说相关内容作简要概括和分析。(6分)答:_答案服饰变化:如“黑地绿花鞋的尖头蒙上一层白布”,令人见之伤感。生活变化:如由和爸爸一起快乐地打鱼、看灯,到八岁替妈妈洗衣、不再看赛灯会。心理变化:一天天落寞、淡漠、沉静,如懒懒的没有话、灯会时不受惊扰。8请结合全文探究小说结尾画线句的意蕴。(6分)答:_答案对美丽而微含忧伤的故土生活的深爱和眷恋。对淳朴圣洁而略带凄美的三姑娘的爱怜和怀念。对命运无常的生活的哀惋和无奈。对故土人事变化“欲说还休”的感伤和凄惶。